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综述

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综述

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综述
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综述

2008年11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v.2008第20卷第6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 ol.20 No.6

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综述3

李 丹,米运生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电信普遍服务是电信产业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从电信规制理论中找出与电信普遍服务相关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梳理,形成了电信普遍服务的公共利益理论、电信普遍服务的利益集团理论和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理论。电信普遍服务公共利益理论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了政府提供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政策的原因。电信普遍服务利益集团理论的核心是探寻电信普遍服务众多争议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电信普遍服务激励规制理论的研究重心是如何设计激励规制工具以实现最优电信普遍服务规制。同时,对上述理论及其实践运用做出了相应的评价。对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的梳理和评述有利于我们把握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制定合理的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推进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进程。

关键词:电信普遍服务;规制;公共利益;利益集团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8)0620019207

电信普遍服务是指要对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提供有一定质量保证且支付得起的电信业务。电信普遍服务是电信产业规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电信自由化和竞争浪潮的推动下,关于电信产业规制的文献大量涌现,但是绝大部分文献集中于对电信产业的进入规制、价格规制以及互联互通规制的研究,电信普遍服务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针对电信普遍服务的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论文阶段,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122]。为此,笔者在参阅了国内外电信普遍服务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按照规制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电信普遍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分类和梳理,形成了电信普遍服务的公共利益理论、电信普遍服务的利益集团理论和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理论,并对各种理论的主要内容、政策建议和实践运用进行了述评。

一、电信普遍服务的公共利益理论

电信普遍服务的公共利益理论认为,电信普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高成本地区和低收入阶层的人群,电信运营商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一般不会考虑在高成本地区和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电信服务,即无法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电信普遍服务的目标,电信普遍服务属于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为了保证所有公民的通信权利,

?

9

1

?

3收稿日期:2008205224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电信普遍服务规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47002K07006)。

作者简介:李 丹(19722),女,山东聊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研究;米运生(19722),男,湖南溆浦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干预电信普遍服务领域,提供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支持,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电信普遍服务的公共利益理论主要包括电信普遍服务的外部性理论、电信普遍服务的网络溢出效应理论、电信普遍服务财富再分配理论和电信普遍服务的区域平衡理论。

(一)电信普遍服务的外部性理论

在网络产业中,电信产业强调普遍服务是独一无二的(unique)(R.Crandall and L.Waver2 man,2000),其他网络产业如电力业、邮政业等,其普遍服务在规制政策中的地位远不如电信业[3]。电信业之所以强调普遍服务是因为电信网络具有重要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使得电信业的普遍服务具有特殊性。电信普遍服务具有三个外部性,即网络的外部性、呼叫的外部性和社会的外部性。

11网络的外部性(networks externality)

网络的外部性产生于网络的经济效益,并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增加,即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与该网络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Katz and Shapiro, 1985)[4]。网络外部性意味着网络中任何一个终端能够获得的利益,取决于整个网络中其他终端的数量。网络的外部性也可以用梅特卡夫定理(Metcalfe’s Law)来解释,即网络价值等于接点数的平方。当一个网络中存在n个使用者,第n+1个用户将给现有的用户增加2n个新的连接,从而给所有的其他用户提供直接的网络外部性价值。信息产业中的电信、互联网、计算机等行业普遍存在网络外部性。就电信产业而言,在选择电话网络的时候,新用户更愿意选择原来用户多的网络。因为网络中用户越多,安装基础越大,潜在的通话对象就越多,该网络对用户的价值也就越高。

路易斯?皮尔(Louis Perl,1983)关于本地电话网络规模和密度的实证研究也支持电信网络的外部性理论。通过建模皮尔估算出:一个拥有25000用户规模的本地电话网络,如果规模再扩大一倍,每一用户的平均价值将增加4.36美元,如果本地网络规模再扩大一倍,又可将每一电信用户的价值提高1.17美元。皮尔的研究同时显示,本地电话网存在中等规模的网络外部性。若顿(Riordan,2001)的研究则表明,网络的外部性不仅存在于本地网络,也存在于长途网络。泰勒(Taylor,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使相互连接电信用户的业务量增加[5]。

电信业典型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是政府对电信普遍服务进行补贴最重要的一个理由。但是,最近几年,电信普遍服务的网络外部性理论逐渐失去其中心地位。拉丰(Laffont,2000)解释了其中的原因[6]:经济合作组织大多数国家的网络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网络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的行为“内化”,即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也会在高成本地区进行网络建设。

2.呼叫的外部性(call externality)

呼叫的外部性产生于被呼叫的一方无需付费而享受被呼叫的好处,呼叫的外部性主要针对固定电话中的被呼叫方。从现有学术文献看,呼叫外部性理论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原因在于:第一,呼叫外部性在发达国家中其实并不显得那样重要(Brown and Sibley,1986),呼叫外部性很容易被“内化”,如两个经常通电话的人通过双方的相互呼叫,实质上是共同分担了通话的费用;第二,并不是所有的呼叫外部性都是正外部性,有一些电话可能是骚扰电话,而电信运营商没有能力区分呼叫的正负外部性,因此,电信业务定价时可以忽略呼叫外部性因素;第三,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来支撑呼叫的外部性。

3.社会的外部性(social externality)

社会外部性[7]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电信业务让人们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相连接,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效应。例如:紧急救援电话使人们在危急时刻能够保持同外界的联系并及时向外界求救,从而摆脱困境,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正是基于电信服务社会外部性的考虑,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火警、匪警、急救中心和交通事故报警电话等特殊号码的电信业务都被纳入了电信普遍服务的范畴,电信运营商必须无条件免费向公民提供紧急救援电话服务。

电信产业网络外部性、呼叫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政府应该提供电信普遍服务的补贴政策,使电信网络规模或特定业务的规模达到合意的水平。当然,政府并不能解决所有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在一些情况下,外部性可以通过市场本身提供的机制内在化。比如,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因素,电信运营商具有将普遍服务内

?

2

?

生化的动力,这种动力驱使电信运营商从整个网络价值、培育新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自觉进入电信普遍服务领域,从而降低了政府对电信普遍服务规制的成本。

(二)电信普遍服务的网络溢出效应理论

韩国学者Seon Kyou Choi用网络溢出效应(Network spillover)进一步解释了政府干预电信普遍服务的必要性[8]。Seon Kyou Choi从内生变量模型中受到启发,把电信网络规模的拓展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内生变量。Seon Kyou Choi认为,电信网络规模扩张导致的经济增长将为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带来更为广泛的经济利益,这就是电信网络规模扩张的溢出效应。电信网络扩张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溢出效应,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个体的单个厂商却意识不到也不关心网络扩张中的溢出效应,在决策上不会把这种溢出效应内部化。他们只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自身在网络投入上的回报,因而不可能将产出扩大到社会最优化时的水平。而促使厂商扩张网络以达到社会最优增长率,正是电信普遍服务的作用。电信普遍服务的实质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规制政策将这种全体社会得到的溢出效应在企业中“内部化”,建立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当然,电信普遍服务并不是唯一将网络溢出效应内部化到企业的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电信普遍服务具有这种功能。

(三)电信普遍服务的财富再分配理论

拉丰(Laffont,2001)认为,电信普遍服务是对确实需要(needy)电信接入的消费者进行的财富再分配[9]。一般来讲,需要电信接入的消费者包括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弱,显然需要社会的保护。艾里曼(Alleman,2000)把电信普遍服务看成是政府的“扶贫”政策[10]。“扶贫”政策的特征是需要一定形式的补贴,补贴意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电信普遍服务的财富再分配功能通过两种形式的补贴来实现:其一,对特殊人群使用特定电信业务进行补贴,如对低收入用户、残疾人群的电话初装费或使用本地电话进行专项补贴;其二,通过在特定电信业务上的统一定价对农村和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电信消费者进行补贴。严格地说,电信服务价格无须统一,成本的差异应该明确地反映在不同的价格中,价格歧视应该是合理的。但是,为了实现电信普遍服务目标,规制者通常在电信普遍服务业务项目如本地电话业务上采取统一定价方式,如全国统一本地电话资费,统一定价使高成本地区的消费者事实上得到了低成本地区消费者的补贴。拉丰就指出:普遍服务政策可以通过再分配价格取代收入税和直接支付转移影响财富的再分配。

(四)电信普遍服务的区域平衡理论

区域发展平衡是电信普遍服务的一个经济基础(Laffont,2000)。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就电信普遍接入而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城市与农村、偏远地区即地理隔绝问题;另外一个是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即贫困问题。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有重合的地方,如城市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电信普遍接入问题要严峻得多,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提供电信服务的收益通常不能弥补运营和维护成本,因此,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电信服务接入常常被电信运营商忽略。由于缺乏通信基础设施,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出于区域发展平衡的考虑,政府要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采取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措施,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推进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与城市地区电信服务接入的鸿沟,进而促进农村和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电信普遍服务的利益集团理论

电信普遍服务是一个棘手和争议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国家制定电信规制改革政策的过程中,电信普遍服务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电信普遍服务意味着财富的再分配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其背后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特别复杂。探寻电信普遍服务众多争议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是电信普遍服务的利益集团理论的研究主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电信普遍服务利益集团理论有波斯纳的税收规制模型、法哈伯的中产阶级投票模型以及米勒的普遍服务再分配质疑论。

(一)波斯纳的税收规制模型[11]

波斯纳(Posner,1971)认为,规制实际上是帮助政府重新配置资源或对财富进行再分配,这同政府的税收和财政中的分配职能是一样的。规制可以看成是一种“税收”和公共财政制度。政府出

?

1

2

?

于政治上的原因,通过税收规制,提供市场无法按合意价格和数量提供的某些服务,同时,将财富从一个集团转移到另一个集团。波斯纳的税收规制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电信产业中为了达到普遍服务目标而实施的交叉补贴机制,这种定价机制可以让电信运营商用一个市场的利润来弥补另一个市场上的亏损,政府的规制尤其是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又使得电信运营商的交叉补贴行为具有可持续性。波斯纳认为,在政府的规制政策下,有部分消费者得到了他们在自由竞争市场上必须支付较高价格才能获得的服务或者在竞争市场上根本不能获得的服务,而电信市场自由进入的政策则会侵害这些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他们就会组成联盟寻求规制的保护,反对自由进入的政策。并且,受利益因素的驱动,支付较低价格的消费者集团对政治程序影响的动力会大于支付较高价格的消费者集团。

(二)法哈伯的中产阶级投票模型

在最近的文献中,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政策保证了本地电话和基础电信服务的低资费,而低本地电话费政策后面是有特定政治经济因素的,这种政治经济因素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是强大和可持续的。法哈伯(Faulhaber,2000)用一个简单的中产阶级投票模型解释了为什么规制者倾向于较低的本地电话资费[12]。在这个模型中,规制者是投票选民即中产阶级的“平台”,如果选举成功,他们将会建立一个价格低廉的本地电话资费体系。本地电话服务的消费者是大多数中产阶级的选民,其他服务的消费者少且分散,选票因素使得规制者支持低的本地电话费率。

(三)米勒的普遍服务再分配质疑论

米勒(Milton Mueller)教授一直以来对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持否定态度。米勒认为,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未必能够促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证据表明人均财富增长与电话普及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撑,而不是说通信网络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米勒指出,电信普遍服务政策可使电话的普及率提高数个百分点,但电信普遍服务政策只能起到极为有限的作用,而这一政策的拥护者往往有意夸大这种作用。事实上,通信技术与设备迅速普及,靠的并不是电信普遍服务的规制政策,而是投资者的商业行为、电信竞争和对未来利润的高预期。例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自1965年起对本地住宅电话实行补贴,许多人认为美国1970年后电话普及率的迅速提高归功于这项政策,但米勒的实证研究表明,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同样发生在实行补贴之前,并且在FCC逐步取消这项补贴之后,电话普及率仍在继续提高。米勒特别强调,作为财富再分配手段的普遍服务总会与政治利益相关联,总有部分人以普遍服务为借口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再分配从来都是一个利用政府权力使财富重新洗牌的政治斗争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利益集团结成联盟并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现象;退一步,即便是财富的再分配具有合理性,也应严格限制其范围。哈米特(Harmeet, 1994)也指出,任何大规模的普遍服务项目都带有本地电话公司、长途电话公司和教育者等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痕迹,并且,这种依靠政治上讨价还价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还具有较大的退出障碍,在一项电信普遍服务政策应该退出时,总会有既得利益者以种种借口阻碍其正常退出[13]。

三、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理论

规制者和被规制运营商在成本信息上的不对称是影响电信规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理论关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激励性的规制工具提高电信运营商实施普遍服务的效率,如何降低电信普遍服务的成本和补贴额度以及更有效地分配电信普遍服务补贴,从而提高电信普遍服务规制的效果,实现对电信普遍服务的最优规制。目前在理论上探讨较多并且能够运用于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工具主要有成本代理模型和拍卖机制。这两种规制工具能够让规制者最大限度地得到电信运营商实施普遍服务的成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信普遍服务成本补偿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一)盖思米的成本代理模型———本地交换优化模型[14]

成本代理模型是一种电信成本测算方法,它主要利用工程数据,通过网络优化模型来计算网络各个元素的前瞻性成本。该方法在概念上符合经济成本原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电信运营商会计成本数据的依赖,并具有公正、公开和透明的

?

2

2

?

特点,在电信规制改革步伐迈得比较快的国家,这种方法已经在测算电信普遍服务成本和互联互通成本等方面得到很多应用。

盖思米(Gamsi,2001)设计的本地交换优化模型,即一种本地网络工程设计与优化的软件,通过软件模拟可以获得不同电信规制政策下各种技术类型电信运营商的行为和成本函数。盖思米计算和比较了不同条件下各种电信普遍服务实施机制下的社会福利,并估算了交叉补贴定价机制对经济扭曲的程度。盖思米发现,在放松信息不对称的假设条件后,发展中国家的交叉补贴方案对应着一个较小的公共基金的影子成本,盖思米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透明财务和审计程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得更加恶化,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而言,交叉补贴可能仍然是支持电信普遍服务的一种较好方式。

(二)拍卖机制

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拍卖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质的规制工具。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Milgrom)1996年首次提出将拍卖理论运用于电信普遍服务这一领域[15]。2000年,拉丰和梯若尔对电信普遍服务拍卖机制的设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拉丰和梯若尔认为,优化规制的最大障碍在于规制者和被规制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虽然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成本代理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但是在普遍服务的成本估计中,使用代理成本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点促使以市场为基础的拍卖机制运用于电信普遍服务。拉丰和梯若尔探讨了给定市场和内生市场结构中的拍卖、引入拍卖的收益和价格调整等问题,特别强调维克瑞(Vickery)的组合拍卖方式在普遍服务领域中所具有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000年,克利和斯坦博格(Kelly and Steinberg)描述了一个分配电信普遍服务义务的拍卖程序,被称为“适应性选择环境的累进拍卖”(简称“累进拍卖”)。累进拍卖机制既考虑了运营商之间的合谋问题,又考虑了成本协同效应的问题。累进拍卖机制可以让多个电信运营商在拍卖中胜出,从而降低运营商之间合谋的可能性;另外,组合拍卖程序的设计使得运营商可以将具有成本协同效应的地理区域组合起来竞标,从而有效发挥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实施的成本协同效应[16]。

四、述 评

通过对电信普遍服务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梳理,笔者认为,电信普遍服务理论同规制理论或电信规制理论的思路和发展一脉相承;同时,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的发展和演进与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的运用和实践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电信普遍服务最初的理论探索是围绕政府为什么要提供电信普遍服务政策这一议题的,电信普遍服务公共利益理论解释了政府提供电信普遍服务规制政策的原因。电信普遍服务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外部性和网络溢出效应属于狭义范围内的市场失灵,财富再分配和区域平衡属于广义上的市场失灵,即社会公平和宏观经济稳定意义上的市场失灵。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代表,在电信普遍服务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为矫正市场活动的无效率、不公平和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而提供规制,并且规制是有效率的,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政府对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并积极用“有形的手”推动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然而在实践中,政府规制并不向公众期望中的那样有效,部分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考虑各种利益集团对电信普遍服务政策和规制程序的影响,探寻在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究竟是哪些集团通过规制获得了真正的利益以及电信普遍服务规制的负面效应。目前,电信普遍服务利益集团理论仅局限于规范性分析,尚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撑,但是,对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提出质疑和反思性的研究可以提醒规制者在实践中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电信普遍服务和制定电信普遍服务政策。20世纪80年代,激励性规制和机制设计理论和实践拓展至电信普遍服务领域,电信普遍服务的研究重心也转移到如何设计激励规制工具实现最优普遍服务规制上面。在克服规制者和被规制运营商信息不对称的目标指引下,电信普遍服务的激励规制理论基本上是沿着成本代理模型和有效拍卖机制的设计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不过,目前对成本代理模型和普遍服务拍卖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拍卖模型,大部分假设严格,实践运用却受到限制,如果能够进一步放宽模型假设,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那么这些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价值将会大大提高,

?

3

2

?

政策主张将会真正发挥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智利电信规制机构通过拍卖机制遴选本国电信发展基金资助的电信运营商,正式将拍卖机制运用于电信普遍服务规制的实践,这说明拍卖机制在电信普遍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激励性规制工具的设计应该是今后电信普遍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全世界电信规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电信规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放松规制(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的放松)和强化规制(互联互通规制和普遍服务规制的强化)是中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两条主线。目前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规制较为薄弱,因此,电信普遍服务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根据电信普遍服务相关理论,在中国现有经济和网络发展水平以及电信普遍服务目标的指引下,政府应该在电信普遍服务规制过程中发挥责无旁贷的作用,中国农村、山区和偏远地区的网络拓展和网络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当然,在政府制定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些拥有市场势力的电信运营商以普遍服务的借口谋求特殊利益,要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此外,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当今电信普遍服务激励性规制的理论成果,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探索和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规制机制。比如,在分配电信普遍服务义务的过程中,尝试采用拍卖机制,而不是简单以行政手段来分配电信普遍服务的项目。从智利电信普遍服务拍卖的实践来看,拍卖机制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电信普遍服务规制的效率。中国电信规制机构在具体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拍卖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尽量采用组合拍卖机制,即将具有成本协同性的区域组合在一起,放在同一组拍卖,组合拍卖机制可以让胜出的竞标人获得电信运营范围经济的好处;第二,要考虑电信普遍服务为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无形利益———运营商声誉、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提高,确定拍卖电信普遍服务补贴额标底时应扣除经过客观评估过的无形利益;第三,应通过透明的拍卖程序、多轮拍卖机制以及拍卖前对成本补贴合理精确的估算来规避投标人的合谋行为;第四,通过拍卖机制遴选出的电信运营商,在赢标后不存在竞争压力,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应设计事后监督机制对电信运营商实施普遍服务项目进度予以监督。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陈海秋.论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模式与效益

体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

(1):23228.

[2] 姜爱林.推进中国电信普遍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2

48.

[3] CRANDALL R,WAV ERMAN L.Who Pays for U2

niversal Service?When Telephone Subsidies Become

Transparent[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4] KA TZ M,SHAPIRO https://www.sodocs.net/doc/f2632994.html,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2

nomic Review,1985,75(3):424.

[5] RIORDAN M.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on Uni2

versal Residential Telephone Service[M]//VO GEL2

SAN G I,COMPA IN E B.The Internet Upheaval:

Raising Questions,Seeking Answers in Communica2

tions Policy.Cambridge:MIT Press,2000.

[6] 张昕竹,让?拉丰.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05.

[7] ALL EMAN J.Universal service:a policy survey,re2

view and critique[M]//Gary M.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s Vol2

ume I.Edward Elgar Publishers,Cheltenham,U K

2002.

[8] Seon-Kyou Choi,Dong-J u Kim,Hyeong-Chan

K https://www.sodocs.net/doc/f2632994.html,work spillovers as an alternative efficiency

argument for universal service policy[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1998,15(4):2652273.

[9] 让?拉丰,让?梯若尔.电信竞争[M].胡汉辉,等,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07.

[10] ALL EMAN J,RAPPOPOR T P N,WELL ER D.

Universal service:the Poverty of Policy[EB/OL].

[2008201201].https://www.sodocs.net/doc/f2632994.html,/engineer2 ing/alleman.

[11] POSN ER R.Taxation by Regulation[J].Bell Jour2

nal of Economics,1971,2(Spring):22250.

[12] FAUL HAB ER G.Lobbying,Voting,and the Po2

litical Economy of Price Regulation[EB/OL].[20082

02203].https://www.sodocs.net/doc/f2632994.html,/~

faulhabe/LobbyPrice.PDF.

[13] SAW HN EY H.Universal service:Prosaic Motives

and Great Ideals[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2

?

4

2

?

lectronic Media,1994(38):375.

[14] GAMSI F,KENN ET M,L A FFON T J,et al.Cost

proxy model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A new empirical approach to regulation[M].Cambridge:

MIT Press,2001.

[15] MIL GROM P.Procuring Universal Service:Putting

Auction Theory to Work[R].Lecture at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1996.

[16] KELL Y F,STEINB ER G R.A Combinatorial Auc2

tion with Multiple Winners for Universal Service

[EB/OL].[2008202203].http://citeseer.ist.p su.

edu/kelly98combinatorial.html.

R evie w on the Theory of T elecommunication U niversal Service

L I Dan,M I Yun2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S outh China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 y,Guangz hou510642,China) Abstract:Telecommunication(telecom)universal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lecom regulation.So the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had been found f rom the telecommunication regulation theory and formed 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interest group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2 versal service,and incentive regulation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of universal service is to explain the reason for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regulation polic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f rom the angle of that market is out of work.The core of interest group theo2 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is to fin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 behind the numerous disputes concerning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The centre of incentive regulation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2 niversal service is how to design incentive regulation tool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regulation of telecommuni2 cation universal service.At the same time,the estimation on the above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e has been made.

The analysis and review on the the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are helpf ul for us to hold its develop2 mental trend and to make reasonable regulation policies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for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al service.

K ey w ords:telecom universal service;regulation;pubic interest;interest group

(编辑 李春英)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喜获2008年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据教技发中心函[2008]169号文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双获得“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此次评奖是根据教技发中心函[2007]259号文件《关于组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活动的通知》和同时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评选指标体系,对通知公布之日已收录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栏目的各类期刊,就其影响因子和他引率、网站收录论文数和下载量、期刊入网的完整性及期刊编委的国际化程度等统计分析,经过严格评审评出,共有一等奖15名,二等奖39名。重庆市仅有我校社科版、自科版学报以及重庆大学自科版、建筑学报获此荣誉。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通过编委会和编辑部同志的不懈努力,重庆邮电大学所主办的两本学报的办刊水平和学术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作为我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将继续立足本校信息学科优势,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争创国内一流学术期刊。

?

5

2

?

十堰市2019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行政村4G基站建设表.doc

十堰市2019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行政村4G基站建设表 申请建设序号村区划代码省市县乡行政村 基站数量 1 420302202208 湖北十堰茅箭区鸳鸯乡枧槽村 1 2 420303004207 湖北十堰张湾区汉江路街道桐树沟村 1 3 420381102207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丁家营镇殷河村 1 4 420381111210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龙山镇白蛇沟村 1 5 420381111207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龙山镇朝阳沟村 1 6 420381100203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土关垭镇汤湾村 1 7 420381104212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三岔河村 1 8 420381110211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 2 9 420381107206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蒿坪镇观音庙村 1 10 420381107202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蒿坪镇黑垭村 1 11 420381109204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汉江村 1 12 420381109212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李家院村 1 13 420381005205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办事处许家畈村 1 14 420381106203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板桥村 1 15 420381106208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李家湾村 1 16 420381106228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马家沟村 1 17 420381104210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水竹园村 1 18 420325107210 湖北十堰房县白鹤镇东浪村 1

19 420325107212 湖北十堰房县白鹤镇雷家冲村 1 20 420325107211 湖北十堰房县白鹤镇双河村 1 21 420325107208 湖北十堰房县白鹤镇堰河村 1 22 420325104217 湖北十堰房县大木厂镇高船村 1 23 420325104210 湖北十堰房县大木厂镇马进洞村 1 24 420325104214 湖北十堰房县大木厂镇桥梁村 1 25 420325104208 湖北十堰房县大木厂镇三元村 1 26 420323103214 湖北十堰房县大木厂镇双庙村 2 27 420325109210 湖北十堰房县红塔镇邓营村 1 28 420325109211 湖北十堰房县红塔镇况营村 1 29 420325109221 湖北十堰房县红塔镇马栏村 1 30 420325102213 湖北十堰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 1 31 420325102215 湖北十堰房县化龙堰镇汪家河村 1 32 420325210203 湖北十堰房县九道乡义渡坪村 1 33 420325101215 湖北十堰房县军店镇军马村 1 34 420325101212 湖北十堰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 1 35 420325101208 湖北十堰房县军店镇向家湾村 1 36 420323103219 湖北十堰房县门古寺镇东河村 1 37 420325106205 湖北十堰房县门古寺镇高塘河村 1 38 420325106206 湖北十堰房县门古寺镇巨峪村 2 39 420325106202 湖北十堰房县门古寺镇马家河村 2

酒店服务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酒店服务业的发展专业班级:市场营销3班 学号: 07090313 姓名:孙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经济型饭店已经成为饭店业发展的热点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经济型饭店,就成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探讨它的理论实质和发展途径,发现其经营的客观规律,为理论创造和实践运营提供理论指导,这对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读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经济型饭店的界定、问题、对策及战略这几个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经济型饭店;问题;策略;集团化 引言 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最初目的是赢得外汇收入,因此,入境旅游是早期旅游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饭店业,为了适应国外游客的需求也必然优先发展高档饭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逐渐发展壮大、国际大众化旅游逐渐成熟。但是目前,我国在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市场供给方面却存在着巨大断层:质好价高的高星级饭店和质次价低的社会旅馆数量大,而干净、安全、价格适中的饭店少。饭店业的发展急需改变以高档饭店为主的局面,逐步形成高、中、低全面发展的行业结构。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 的相继召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舞台将更为广阔,饭店需求量十分巨

大,其中经济型饭店的需求增加最快。经济型饭店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饭店转向了经济型饭店,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从1997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饭店品牌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全国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如家、锦江之星;第二大阵营: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上海的莫泰168、广州7日饭店连锁、南京的金一村等;第三大阵营:国际饭店管理集团,例如法国雅高的宜必思和美国速8。相对的近十年来,关于经济型饭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讨论和研究最多的是经济型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前景这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型饭店的产业界定 目前,经济型饭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根据史密斯旅行研究定义,经济型饭店指的是保持低廉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饭店。 在《WTO现代饭店及餐饮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经济型饭店的定义是:经济型饭店一般为廉价饭店,该饭店通常只经营客房。饭店本身没有餐饮管理设施或仅有十分有限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欧美饭店业发达地区在划分饭店类型时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将饭店划分为,豪华型/高档饭店、中档饭店和经济型饭店。一般而言,经济型饭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的有限服务。一些经济型饭店只提供早餐,只有一个餐厅甚至没有餐厅;浴室分享;不配备公共休息室、夜总会、美容美发室、健身房、商场等设施,只向客人提供满足其住宿要求的基本的服务。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电信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申报方案 省(区、市)名称:黑龙江省 市(地、州)名称:牡丹江市 申报日期:2016年5月21日

一、申请区域概况 (一)基本情况 牡丹江,又称中国雪城、地处东经129度18分45秒至129度55分15秒北纬44度 22分30秒至44度49分50秒之间,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南邻吉林省,东接俄罗斯。全市辖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和林口县、东宁县。市区设东安、西安、爱民、阳明 4个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年末,总人口282.2万。 全市森林覆盖率62.3%,是全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矿产丰富,有原煤、油页岩、硅矿石等41种矿产开发利用。全市共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对俄贸易始终占全省“半壁江山”,外贸综合竞争力曾列全国第13位。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8.4亿元。 (二)基础设施情况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88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全部实现通畅,通达率和通畅率全部达到100%。电力、有线电视已覆盖全部行政村。 二、农村通信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5月,牡丹江共有887个行政村,其中通

宽带的行政村878个,覆盖率达到99%,光缆到村的行政村有878个,具备12Mbps以上宽带接入能力的行政村有878个。农村固定宽带接入端口13.55万个,其中FTTH端口9.4万个。农村固定宽带用户6.95万户,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7.3%。用户上网体验较好,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M。 在努力推进我市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也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截至2015年底,共有农村信息服务点55个,农村信息服务站205个,同时推出了田园信息网、IPTV-富农新天地、一村一品、“12316”三农热线、114农业万事通、乡情号簿等丰富多样的农村信息化产品。 本地区农村宽带基础指标表 三、政策支持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电信普遍服务协调机构,组织市、县、乡村成立协调机构。分别由分管副市长、副县长亲自抓,及时解决征地、选址、用电、赔补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质保量完成电信普遍服务建设任务。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现代服务业”相关文献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9723条。 其中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 1、2016.06.28《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人才培养》,(期刊) 2、2015.06.15《泉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实证分析》,(期刊) 3、2015.06.05《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实力的路径与模式探讨》,(期刊) 4、2015.06.01《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 5、2015.05.21《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期刊) 6、2015.05.15《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效应》,(期刊) 7、2015.05.14《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期刊) 8、2015.05.10《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对策分析》,(期刊) 9、2015.05.08《“珠三角”区域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现代服务业专业为例》,(期刊) 10、2015.05.07《昆明市会展业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发展对策研究》,(期刊) 11、2015.05.07《临沂市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期刊) 12、2015.05.07《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期刊) 13、2015.05.0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实践及广西实践》,(期刊) 14、2015.05.01《新环境下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规划建议》,(期刊) 15、2015.04.25《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期刊) 16、2015.04.20《大庆市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及对策建议》,(期刊) 17、2015.04.20《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社会评价研究》,(期刊) 18、2015.04.15《现代服务业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期刊) 19、2015.04.10《北京现代服务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分析》,(期刊) 20、2015.03.25《现代服务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期刊) 21、2015.03.20《厦门市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思考》,(期刊) 22、2015.02.25《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前景展望》,(期刊) 23、2015.02.20《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期刊) 24、2015.02.05《珠江三角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期刊) 25、2015.02.01《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期刊) 26、2015.01.27《现代服务业、产业机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期刊) 27、2015.01.20《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期刊) 28、2015.01.15《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期刊) 29、2015.01.15《“再工业化”背景下欧盟现代服务业创新及发展我国高端服务业研究》,(期刊) 30、2015.01.07《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花桥模式探析》,(期刊) 31、2015.01.05《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期刊) 32、2015.01.01《呼伦贝尔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期刊)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doc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引言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之焦点就是顾客竞争,争取和保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企业既要不断争取新顾客,开辟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保持现有顾客,稳定市场占有率。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尤其是服务业,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以形成良好的顾客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的研究就顾客满意的定义、顾客满意测量以及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定义 1、顾客满意的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的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顾客满意会带动顾客的购买行为。 2、顾客满意的研究发展 由于顾客满意管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预测顾客的行为反应, 因此, 自8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从行为学视角来研究顾客满意的行为结果。这些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态度间接产生作用。例如, 01iver(1980) 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可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偏爱程度, 进而增强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意向; Bearden and Teel(1983) 在对汽车的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态度的调节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具有直接作用。有调查显示, 较高比例的不满意顾客不愿意再购买同样品牌的产品(TARP, 1979) 。

3、顾客满意概念界定 目前,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学术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如Howard 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 和Linda(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Westbrook 和Reilly(1983)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Kotler 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Hun(1977)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经历至少与期望相一致时而作出的评价”;Engel 和Blackwel(1982)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作出的评价”;Tse 和Wilton(1988)则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这些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过程角度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囊括了完整的消费经历,指明了产生顾客满意的重要过程。 二、顾客满意测量 1、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 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源于美国营销学者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该模型对顾客满意的心理形成过程作了这样的解释:顾客在购买之前先根据过去经历、广告宣传等途径,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期望,然后在随后的购买和使用中感受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水平,最后将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判断。当感知绩效符合顾客期望,顾客既不会满意也不会不满意;而当感知绩效超过顾客的期望(积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满意;当感知绩效低于顾客的期望(消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不满意。 因此,期望不一致模式有三种操作化的方法:(1)分别测量期望(消费前)和绩效(消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商贸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

商贸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 韩平倪方树① 【摘要】商贸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服务业对于提升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和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商贸服务业内涵界定的不清晰,给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府经济统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及整理,立足现实,对商贸服务业内涵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商贸服务业研究领域在商贸业中,即从事商贸活动的服务业,并进一步指明狭义的商贸服务业外延等于批发零售业。 【关键词】商贸业、商贸流通业、商贸服务业、服务业、研究评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服务业研究热度的攀升,对商贸服务业的研究也日渐兴起。目前,“商贸服务业”提法时常见于各大报端或是地方政府关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文件中,但是关于商贸服务业涵盖范围(即行业)的说法各异。有学者认为商贸服务业涵盖的行业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和旅游业;另有学者认为商贸服务业研究的内容就是商贸流通业;还有学者指出商贸服务业涵盖行业的划分,应根据商贸服务业内涵作出界定。 尽管对于商贸服务业内涵或是涵盖范围界定不清晰,但各学者均认为商贸服务业对于提升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和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新审视商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展开研究的思想动力,商贸服务业内涵的界定是本文展开研究的重点,即从对商贸服务业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过程中,展开对商贸服务业内涵界定的探讨,从而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涵盖范围,以期本研究成果能为各区域政府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二、关于服务业研究的综述 (一)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② 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论著中。亚当·斯密受到重农主义思想的影响将服务业活动定义为非生产活动,后来马克思也将服务部门视为剩余部门,包括所有的非物质的商品和服务。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包括机构)对服务范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卡托齐安(Katouzian,1970)、辛格尔曼(Singelmann,1978)、格里利切斯(Griliches,1992)、布赖森和丹尼尔(Bryson and Daniels,1998)、希尔(Hill,1999)、加德里(Gadrey,2000)、OECD(2001)、帕里内罗(Parrinello,2004)等等。 国内对于服务范畴研究的学者同样较多,但研究比较系统的学者有,李江帆、黄少军、王慎之、江小涓、许宪春、裴长洪、郭克莎等等。 ①韩平男湖北人(1969-)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后备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市场理论等;倪方树(1982-)男黑龙江绥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06级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②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本文参考夏杰长、尚铁力合写的论文:《西方现代服务经济研究综述》。由于本文重点论述商贸服务业,所以关于服务范畴的研究主要是引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3号) 【法规类别】电信 【发文字号】工信部信管函[2018]296号 【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日期】2018.08.23 【实施日期】2018.08.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3号) (工信部信管函〔2018〕296号) 为推进电信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相关规定,现将2018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有关情况通告如下: 一、电信服务基本情况 (一)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二季度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9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5.1亿户。“宽带中国”战略稳步推进,宽带提速效果日益显著。固定宽带用户达到3.78亿户,其中5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80.5%,10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53.3%。光纤宽带加快普及,光纤接入(FTTH/O)用户总数达到3.28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6.8%。移动宽带用户12.6亿户,占比达83.2%,其中4G用户保持稳定增

长,总数达到11.1亿户。新一轮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全面启动,部署1.2万个行政村通 4G,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需求。 (二)网络运行安全畅通。二季度,全国电信网和互联网运行平稳,通信服务质量整体稳定,电话接通率、互联网可接入率等符合《电信服务规范》指标要求。通信行业圆满完成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通信保障任务,及时妥善应对四川、新疆、吉林、青海、广东等地地震和气象类突发事件,共投入应急通信保障人员10.1万人次、抢修车辆3.2万台次、油机2万台次,快速抢修恢复受损通信设施,累计恢复基站1.1万站次、光缆563.5公里,保障抗灾救灾指挥及党政军等重要部门通信畅通,迅速恢复灾区的通信服务,有力保障了公众通信网络整体平稳运行。 (三)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融合。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截至二季度末,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266亿吉比特,同比增长199.6%;智能手机出货量1.85亿部,同比下降17.8%。 二、电信用户申诉举报情况 (一)电信服务申诉情况。二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共受理电信用户申诉17394件,同比上升29.1%,环比上升2.0%;季度百万用户申诉率为8.5人次,同比上升1.3人次,环比下降0.1人次(详见附件1、2)。用户服务类申诉占比38.5%,环比下降3.5个百分点;收费争议类申诉占比40.2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2018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模板】

2018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促进乡村振兴和边疆发展,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8〕226号)要求,制定本指南。 一、任务目标 加快偏远和边疆地区4G网络覆盖,到2020年实现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行政村4G覆盖指该村村委会5公里范围内有4G基站,或该村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及任一20户以上人口聚居区均有4G信号)超过98%,边疆地区4G覆盖率显著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2018年支持建设4G基站约2万个。 二、申报条件 (一)行政村 行政村无4G基站。 (二)边疆 边境0-3公里范围内20户以上边民聚居区、学校和卫生室,口岸、哨所及周边道路等任一区域无4G网络覆盖。 (三)海岛 无4G基站的常年有人活动的海岛/礁。 三、工作程序

(一)申报 申报时应充分考虑宽带网络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统筹脱贫攻坚、守边固边和乡村振兴,明确投入机制和支持政策。 1.行政村。由地市人民政府组织县级政府编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汇总后研究拟定地市一级实施方案,向各地省(区、市)通信管理局提出申请。应将本地市无4G基站的行政村基站建设计划一次性全部申报(该村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均有4G信号的除外)。基站选址应在村委会5公里范围内,优先覆盖该村学校和卫生室。 2.边疆。地市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结合当地现有网络资源和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等情况提出承担企业的建议,向各地省(区、市)通信管理局提出申请。申报边境线总长度超过300公里的地市,应编制多个项目方案,每个项目不超过300公里,并按优先级排序。同一行政村不得在行政村试点项目和边疆试点项目中重复申请。 3.海岛。地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编制实施方案,结合当地现有网络资源和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等情况提出承担企业的建议,向各地省(区、市)通信管理局提出申请。 (二)推荐 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财政厅(局)商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地市实施方案进行初审,优先考虑通路通电、

工作沉浸述评及展望

2012年第2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1 收稿日期:2012-06-04,修回日期:2012-10-1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1.034 工作沉浸研究述评及展望 祝丽怜1,陈志霞 2 (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工作沉浸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主要由专注、工作享受、内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要素所构成。目前使用较多的相关测量工具主要是Bakker 工作沉浸量表。工作沉浸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工作特征、工作资源及相关工作态度等方面,其结果变量主要涉及工作绩效、离职倾向和积极情绪等因素。未来研究主要应在工作沉浸构成要素及其内在机制、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关键词:工作沉浸;内在工作动机;工作资源;工作绩效中图分类号:F272.92;F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1-0151-0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Work -related Flow ZHU Lilian ,CHEN Zhixia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Work -related flow is a short -term peak experience at work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bsorption ,work enjoy-ment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The measurement instrument mainly used is the Work -related Flow Inventory (WOLF )which is generated by Bakker.The affecting factors include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resources and related working attitude.Its consequence variables involve job performance and so on.An avenu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flow is to examin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ree elements.Second ,it will be relevant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re-lated flow and work engagement.Third ,the culture adopti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is relavant.Fourth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used.Finally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research is still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cerned wi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and related mechanism research.Key words :work -related flow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job resource ;job performance 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 通 过对科学家、作曲家、作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当从事一种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且需要一定的技能、受内在动机驱使时,人们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狂喜状态,感受到一种“流动”的存在和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这种状态就是“沉浸(flow ,又译作心 流、富乐、沉醉感等)”[1] 。沉浸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外学者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休闲、运动、学习、人际交往、艺术创作和网络虚拟空间 等诸多领域的沉浸体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5] 。Csikszentmihalyi 和LeFevre 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沉浸或畅快体验都来自工作而不是自由休闲活动,人们在有责任的活动中往往比在无责任的活动中会更多 地体验到沉浸感[4] 。Schallberger 和Pfister 也认为,沉浸主要由高积极性活动体验构成,这种体验更多 发生在工作中而不是休闲活动中[6] 。Rheinberg 等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中沉浸体验分数较高,而休闲时 间中快乐/满意的分数比较高[7] 。 2工作沉浸的内涵结构及测量 2.1 工作沉浸的内涵和结构 根据Csikszentmihalyi 的定义,沉浸也称为乐观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是指个体专注于活动时,由内在快乐所引发的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到所参与活动或任务中的、 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8] 。该心理状态具有以下九个 特征[9] :①挑战和技能平衡;②行动-意识融合;③目标清晰;④反馈明确;⑤高度专注;⑥控制感;⑦自我意识消失;⑧时间转换;⑨自带目的性。一般来说,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当人们意识到情境的挑战性恰好与自身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沉浸体验都可能出现。Jackson 和Marsh 把该理论引入到运动心理学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最佳乐观体验,即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并创造出 发挥最佳运动水平的意识状态[10] 。 2005年Bakker 正式把沉浸的概念引入组织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