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两者之间,他始终把关爱的重点放在小人物这一边。他说:“事情是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在这件具体事件上,大人物是指周扬,小人物是指李希凡。那时周扬是在宣传系统掌握大权的人物。我们且撇开《红楼梦》讨论中的是是非非不谈,就毛泽东个人感情上,他是始终倾向于小人物这一边,倾向于弱者一边的。毛泽东早年在一九二五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便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那时候,他还是小人物,“粪土当年万户侯”,即是对大人物的藐视。其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观念。大人物是保守倾向的代表,小人物则是谋求进取的代表。《孟子?尽心下》中有“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就是对那些巍巍而高峨的大人物要敢于藐视他们,才能看清楚他们虚弱的一面。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写信给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以一读班固的《贾谊传》。”他还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果我们去读一下《汉书?贾谊传》,可以知道贾谊这个人是典型的小人物。其云: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从这一大段引文,可以知道贾谊当时是一个青年,是一个小人物。他凭什么你可以乘直升飞机挤入“公卿”之位?那些大人物都是凭资历和功勋才能得到公卿的地位的。贾谊他有一套体制改革的主张,主要的还不是什么“改正朔,易服色”这一类形式上的变更,关键是“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之主张,涉及到当时在位诸大人物的利益,故受到大人物们的反对。若绛即周勃,灌即灌婴,东阳侯即张相如,冯敬为当时的御史大夫。他们都是当时的功臣宿将,并且是在位的大人物,以列侯就国,就意味着要他们放下手中的权力。故而对贾谊这个小人物,这些功臣宿将们采取既害之、又毁之的态度,也就很自然了。汉文帝拗不过功臣宿将,便只能疏远贾谊,并将他下放湖南,为长沙王太傅了。

《汉书?文帝纪》载:

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丁卯晦,日有蚀之。

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这件事离贾谊说汉文帝列侯就国没有多少时间,它说明贾谊受诸大人物的攻击没有多少时间,贾谊虽然被贬南下,而周勃不久也就免相就国了。那个时代如果连

续出现日蚀或天文星历上的灾异现象,要以大臣代替皇上当其罪责,故在二次日蚀的情况下,周勃作为丞相,不得不因此以就国当之。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当时属汉东郡。周勃回到封地以后,非常恐惧,常披甲自工,因此被人告发他要谋反,下廷尉,因此而入狱。他入狱后不知如何言辞,被赦免出狱以后,他说:“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

从这件事的过程,可以知道贾谊的那些建议,汉文帝是接受的。但碍于功臣宿将,不得不牺牲贾谊,把他下放为长沙王太傅。过了没多久时间,二次日蚀,作宰相的周勃便尝到厉害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到汉文帝时锐意进取的小人物与一心维护既得利益的大人物之间的纠结。汉文帝既倾向于小人物,又不得不委屈一下小人物,等待时机,再处理大人物。故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矛盾古已有之,利用这种矛盾,历来是帝王驾驭大人物的一种权术。

类似贾谊的小人物,在汉代初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晁错。这也是毛泽东关注过的历史人物。

晁错像

据《汉书?晁错传》云:

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洛阳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

从这两段记载可知,晁错是书生出身。太常,是秦官。秦时称秦常,汉景帝时始改名为太常。它的职掌是太庙、礼仪,是执掌礼仪之官。博士与掌故皆为太常之属官。掌故,主故事。博士,掌通古今。此人先学的是申商刑名,后来学的是六艺之《尚书》。这个人好言政事,因而被提拔为太子舍人,那是东宫的属官。那时为太子者,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门大夫,属郎中令,是言官。当时匈奴问题比较紧

迫,他上书言对付匈奴的兵事。在这份上书之末,他引用经典:“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关于汉景帝回答他的上书事,史云:

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从文帝对晁错的答复看,虽然文帝没接受晁错的建议,但在态度上是比较谦逊,还是鼓励他提建议。接着晁错建议守边备塞,文帝便从其言,募民迁塞下。后来贤良文学的对策,当时贾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只有晁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汉书?晁错传》接着说: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这里说的削诸侯事,便是削关东诸同姓王的事。在这个问题上,他与诸大功臣及爱盎在意见上是对立的。二者相比,诸大功臣是大人物,而晁错是小人物,被削的诸侯王也是大人物。事情是小人物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来,要削弱关东诸侯王。削诸侯王当然是有风险的,会引起他们起兵反抗。大动干戈的后果究竟如何这很难说。而削诸侯王对帝室有利,故受到景帝的支持。景帝迁晁错为御史大夫。他提出削诸王侯的建议,更令三十章,诸侯哗然。十余天以后,吴楚七国皆反,以诛错为名。结果汉景帝诛晁错以谢诸侯,希望息事宁人。实际上这一仗很难避免。这仗打下来,还是周亚夫用武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则被杀,成了这次事件的牺牲品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苦恼。班固在其传的赞语中说:“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

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他对晁错的遭遇是表示同情和支持的,所以把他上书的几篇文章放在他的传记中。

贾谊和晁错是汉初的两个小人物。他们有见地,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危机,敢于提出处理问题的建议。大人物则不然,他们都安于现状,不到万不得已很难主动有所作为。这就是为什么事情总是由小人物做起来,而大人物不注意,因为大人物乐于安逸。谁愿意冒大的风险去有所作为呢?这便是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物得罪人多了,牺牲几个小人物作替罪羊,那是比较容易的,要搬动大人物那就困难得多了。无论在事件的发展及其反复的过程中,小人物皆难以得其善终。

晁错出事前,他的父亲从颍川来,父子之间有一段对话。《汉书?晁错传》载其事云: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晁错的悲剧结局,其父早有预见。你以小人物身份,挺身而议公事,危矣!晁错被杀以后,也有人对汉景帝提出不同意见,其传载:

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划)

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从上两段对话,可见为小人物之难。文景时期为汉王朝的治世,这两个皇帝也不坏,治世尚且如此,何况乱世。从如何用人讲是如此,从官僚机构的效率和演化讲也是如此。

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隔壁是德兴馆面店,以鳝丝面著名于市。而鳝丝必须活杀做的才有滋味,故这家店每天都从市场上进两大桶活的黄鳝放入一个大水缸中,同时放几条泥鳅于水缸中。泥鳅能搅动水缸中的黄鳝,黄鳝在水中上下搅动,才能不因缺氧而闷死。否则,满满一缸活的黄鳝都不搅动的话,在下层的黄鳝就会被闷死的。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泥鳅在水田里的作用也是使土壤松动,以便于水稻的生长。其实对于官僚机构讲也是如此。黄鳝是大人物的化身,泥鳅是小人物的化身。没有小人物去不断搅动,那个官僚系统便会变得死气沉沉;有小人物搅动,才能促进大人物之间的互动,使整个官僚机构生机勃勃。记得一九五二年,在复旦大学参加思想改造运动时,我是历史系教师小组学生代表的组长,那时有三个学生代表,我以外还有郭煜中、史中典两个同学。郭煜中比我高一届,他知道教师情况多一些。历史系教师学习小组的组长是周予同,他当时还是学校学委会的成员之一。参加这个小组学习的有周谷城、谭其骧、胡厚宣、陈守实、叶栗如、朱滶及世界史的几位教师,加上陶松云、胡绳武几位青年教师。为什么要几个学生代表参加教授们的学习小组呢?因为教授之间的发言拉不开面子,谁也不愿多说话。有时他们对学生说,让学生给别的教师提意见。这样有几个学生代表可以打破沉闷的空气,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讨论的情况。反正童言无忌,这样大家都能放下架子,坦诚相见。我们三

个学生代表也就是几条小泥鳅。把水搅活了,大家都有生气。那时历史系的思想改造运动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没有人过不了这个坎。我想今年下半年自上而下地整顿党的作风,各级党组织除了接受上级领导之外,也许还得从纪检、信访、司法等部门物色几条接触下情的小泥鳅,反映一点下层的情况。开一些群众座谈会,才能把水激活,把机构和官员的思想激活。当然,这也就是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方式,而这一切都会在有控的情况下进行。唯其如此,才能使自上而下的党组织整风活动既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又能发扬大家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进党与群众的亲密关系。

注:本文摘自朱永嘉著《读史求是》(2015年1月,中国长安出版社)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展开全文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我对“大人物”的崇拜,始于儿时凑在人堆儿里看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帅气的“皇上”举手投足尽显风流潇洒和威严,真心酷毙了帅呆了! 可长大后遍阅历史才发现,敢情当皇上是绝对的“高危职业”。不论东汉那些比走马灯换得还勤的小皇上,还是五代十国那些动不动就身首异处的武人陛下们,哪堪一个“惨”字了得?!真真是“大Boss宝座人人爱做、大Boss倒霉人人爱看”。 人物,人生而平等,人人都需待人接物。但在这个“人物”前

面非要冠以大和小,无非就是为了区别一个人拥有的成就与名望,打上一个标签。不过话说回来,标签既然能贴上,也能被扯下来。大人物脑子拎不清就会被打回小人物,小人物奋发向上再配上点儿运气,说不定就能成为大人物。 既然“大”和“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那坦诚自己是个小人物就不丢脸,起码是在社会这个牌局里找到了自己的椅子。但如果连初级阶段的“小人物”都当不好,那就别去奢望当什么“大人物”。只要能保存希望持续努力,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种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人物不可悲,小人物需要尽本分,尽了本分就是英雄。 01 如果小人物天天沉溺在成为“大人物”或者“大Boss”的虚幻愿望中,总梦想着一步登天,总想着攀龙附凤,那就真的可能连起步阶段都过不踏实,把自己搞成笑料。 我曾经交过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他出身显赫的干部家庭,耳濡目染父母兄长的为官之道,自然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也充满了勃勃雄心,时时憧憬自己成为大人物的场景。 于是,朋友不由自主把自己学到的官场皮毛潜移默化,运用到实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虽然只是一个基层的副科级干部,却总是说话嗯嗯啊啊,动辄就是“研究研究”,以高干心态自居,喜欢指点议论不喜欢实干。大家碍于他的“背景”,虽有微词虽觉可笑却都缄口不言。

大人物与小人物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霍力格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习得的方法分析马海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接着评讲我们的半期考试卷子。之前我们把试卷的其他部分都评讲了,留下了一道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题——《小人物遇到大人物》。为什么说我们熟悉这道题呢?是因为它的体裁我们熟悉,是一篇小说。为什么又说我们对这道题陌生呢?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全国卷的这种考法,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分列出来二选一来考查,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选择了这道题,而在这百分之七十的同学中又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得分在15分以下。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说明很多学生没有触摸到解决这类题的门径,今天我们就通过评讲这篇《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来了解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我们刚才提到了这篇文章的体裁——小说。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下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在这三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个呢? 生:情节 生:人物 那到底是情节还是人物呢?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很显然,小说的中心要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解决一下第2题,来一起分析一下霍力格这个人物。 我们看这篇小说的题目“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我想听一下在大家的印象里,或者在大家看来,什么样的人物是小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是大人物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 看来同学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就是我们在坐的都是小人物。那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了,如果正在我们讲课的间隙,习总书记进来了,并且走到一位同学跟前给你握了握手,问了下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并且给你合影留念,你这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激动。 我想问问,这个时候是不是会特别盼望周末的到来,第一时间拿到手机发说说,发微博,发朋友圈,来把这件事昭告天下呢? 生:会。 那假设你和主席的交流过程当中不小心说错了话,而当时却没有意识到,当你过后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生:忐忑,不安,焦灼。 好,那么在这篇小说中当小人物霍力格遇到大人物马海后他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霍力格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迅速地在原文当中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描写霍力格的句子给找出来。 …… 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 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善于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明明因为不专心叫错了马海,却又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作者:刘天时 更多阅读,尽在主题阅读网! 李希凡称自己一贯的态度是:对“四人帮”深恶痛绝,对“文革”深恶痛绝,对“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反毛”、“非毛”言论更是深恶痛绝—— 酷热的7月。78岁的李希凡迟缓地从漫长的午睡中醒来,迟缓地挪腾到窗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手里的扇子摇得有一搭无一搭,对面的电风扇嗡嗡地旋转。李老人家的老头背心汗滋滋的,棉布大短裤皱巴巴的。家里没有别人,只有另一个屋子里还睡着的老伴,3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们的保姆刚刚辞职。天热,他的糖尿病复发并在加剧,早上吸过氧可是还是觉得憋闷,老伴的腿出了毛病不能动了,屋子里都是红花油味,房子要拆迁了,他要去医院买药,还要去菜场,……在李希凡典型的老年生活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他乱糟糟的书房里,乱糟糟的书桌上,挂满茶垢的保温杯下面压着几页竖排稿纸,写的什么呢?哦,《红楼梦人物论系列之贾探春》……

“平凡”、“安稳”、“默默”,这一类的形容词,在李希凡早前的人生历程里,是不曾有过的,相反的,“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贫寒少年爱好上马克思主义 在作为被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演绎一个贫苦少年为生存挣扎而开始的。 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郊县通州,李希凡是一个普通人家6个孩子中的一个,父亲失业重病,家境衰落,13岁开始,他先在洋服店当学徒,继而是印刷厂的童工。逃难、遭师兄欺侮、半饥半饱、投亲靠友……经历着一般旧社会穷孩子生活的辛酸和粗砺。 20岁时,他寄居在山东姐姐姐夫家,工作是早晚接送外甥上下学,晚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姐夫赵纪彬做笔录。 “姐夫说马克思不说马克思,说卡尔;斯大林呢,是约瑟夫。我就想这卡尔是谁?约瑟夫是谁?”于是白天,李希凡在做完家务后开始在书架旁逡巡。马列选集、鲁迅小说、苏联文学,开始了他的启蒙。 没有什么意外的,贫寒少年李希凡爱上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由山东大学文史系旁听生,经华东大学干部培训班,后入山大中文系正式读大学,再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李希凡几番努力,终是踏上了一个文化人旅途。这期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着改天换地的变化…… “小人物”打响“可贵的第一枪” 转折就发生在1954年的春假。这个转折,既是李希凡本人的脱颖而出、“人生从此不同”,也牵扯出5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一轮文化批判,涉及了更多人命运的变故。 4月的北京,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李希凡,有朋友蓝翎来访,两人聊着聊着,说起最近《光明日报》上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都感到“不对头”,于是商量着写个文章。这篇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发在《文史哲》杂志1954年第9期上。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对俞平伯提出挑战——“俞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的小故事(一) 寓言:在森林旁边有一个池塘,到处都是蝴蝶、花朵、青蛙还有小鱼。这里有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它总是活蹦乱跳,游来游去,追赶着蜻蜓。 有一条叫胖先生的大鱼,它来自一个凶狠好动的大家族,每天大鱼总是要袭击小鱼两三次,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有一个渔夫每天都来池塘钓鱼,可总是收获不大。有一天他决定买一张网,以节省时间。天亮时,他悄悄地来到池塘,然后小心地把渔网撒下了池塘。两条鱼都从来没有见过渔网,所以当渔夫收网时,它们都被渔网给网住了。小鱼挣扎着从网眼中逃出来,胖先生这时候才觉得,自己宁可是一条小鱼。 寓意: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容易得救,而那些名声大的却难以躲过危险。 点评: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还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为什么有这么多成语与俗话说明名人与大人物如果不谨言慎行,如果不谦虚谨慎,会招人嫉妒与眼红、会招人非议与打击、会招人侮辱与诽谤?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叫嫉妒。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名人新闻方面的匿名评论,这些评论有好有坏,有褒有贬。讲名人坏话与贬低名人的评论有污言秽语、侮辱诽谤,恣意践踏名人的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规定: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为什么有些人要这样贬损名人?真相是嫉妒心理在作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以。作为企业的高管,是企业里的大人物与名人。有些员工当着高管的面对其阿谀奉承、拍马巴结、奴颜媚骨;只要高管不在场,背后就中伤诽谤的话一大些。还有些员工看到高管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什么意见都不敢提;背后却牢骚怪话一大些。所以,高管们要低调、要谦卑,免得一些人眼红嫉妒。看到高管有权力、社会地位高、待遇优厚,有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就会有种挫折感与失落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对高管言语攻击,行为挑衅,通过贬低高管与挑战高管的权威而获得心理平衡。员工虽说地位低,但是如果工作不满意,可以消极怠工,甚至于跳槽。但高管却不能对工作不满意而懒惰,如果高管工作不努力,企业就难以有发展。企业搞垮了,员工可以一走了之。但企业搞垮了,高管的职业生涯就变得困

最新68个经典管理小故事资料

68个经典管理小故事(博维咨询编著) 战略管理篇 1、袋鼠与笼子 袋鼠从笼中跑出,管理员一味的加高笼子高度,却没有发现是忘了关门的原因。 心得:是关门还是加高笼子高度,这好比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是保证做对的事,战术是保证把事做对。战略无效,战术有效。也就是说以高效的方式做完全错误的事情,或者说在错误的道路上快速前进,结果一定是快速彻底地走向灭亡。 2、抉择 一农夫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孩子却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救妻子对,有人说应该救孩子。到底应先救哪个?我去问农夫怎么想,农夫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来了,妻子就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坡上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归途中,我琢磨着农夫的话,对自己说,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吧。 心得:大道至简。战略在于取舍,取舍的原则在于简单明了。企业的战略管理真谛就在于此。 3、饺子皮尖 心得:好时不忘难时苦,企业要及早地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因此企业变革的最佳时期是企业发展最顺利的时期。这时候变革,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4、 5、爱斯基摩人捕狼 心得:机遇与危机同在,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企业为了短暂的利益,可能会葬送长远发展,这样的做法,如同饮鸩止渴。 7、刻舟求剑 心得:古语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战略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作出评估和调整。如果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作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那么企业就无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就产生了战略危机。 8、猫和老鼠 心得: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企业战略危机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逐步累积的产物。一般来讲,企业对战略危机的防止和控制越早就越容易,损失也就越小,对企业的影响也就越小。因此,企业管理要做到防微杜渐,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企业战略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9、想过沙漠的骡子和马 心得:战略不可复制。企业战略制定,必须立足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拥有的资源,这样,战略才有成功执行的可能。

中长篇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中长篇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中长篇哲理励志小故事:不要相信“可以复制的成功”不知这算不算是福气,因为我从小就是看着励志故事长大的。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在绍兴兰亭这个地方“临池学书”,把池水都染成了黑色,于是成为震铄古今的一代宗师。一次,他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十八口大水缸说:“盖学字之秘诀,皆在这十八口缸里。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都写完,自然就知道了。”也不知是不是绍兴那个地方从不下雨,反正故事里说,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里的水都写完了,因而他也成了一代书法大家。 那时候我刚上小学,在南京市郑和公园里的少年宫学书法,没有大缸,不过正好公园里有一个大池塘。于是,我每次上完课都去公园,撅着屁股趴在池塘边上洗毛笔,过几天就用完一瓶墨汁,指望把池子染黑。直到有一天被公园管理人员制止,他从背后一把揪住我的领子:“小孩,不要命啦!以后到自来水龙头那儿洗去!”想到以后再也不能在池子里洗毛笔,当时我为长时间的努力即将前功尽弃而感到极为悲怆。不用说我书法自然也没有练成。 后来我大了一点,到了“厌死狗”的年纪,经常和院子

里的小孩发生肢体冲突,苦于是独子,常被别的小孩喊来大哥助拳而挨揍。遂发誓一定要练成一门神功。去少林寺学艺没有路费,要练铁砂掌在家里没找到适合的装沙的大铁锅。 不过有一本小人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英雄少年自小是个孤儿,忍气吞声给打骂他的地主放牛。每天把一只小牛犊抱上山吃草,牛吃草的时候,他就拿山顶的一棵小树练脚,牛吃完草再抱下山。后来牛长到八百斤,他的力气也长到八百斤;小树渐渐地长成环抱大树,他的脚力也奇大无比,一身本领。 当时,让我苦恼的是,大学的家属院里,唯一的家养哺乳动物就是猫,我天天抱,估计也长不到八百斤。不过小树倒是找到了几棵,于是我选了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天天去踢几脚,可惜不到一年我就发现这棵小树和其他几棵相比,枝叶稀疏而且枯黄。最后神功计划也只有半途而废了。 还有一个德国大叔过去一直是我的偶像,我小时候读书,至少听到十个不同的人告诉我,他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这样不朽的作品,主要在于他总是长年累月坐在大英图书馆的某个固定座位上,以致脚下水门汀地板上都磨出了两个明显的脚印。 后来到西安上大学,在最豪情万丈而且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岁月里,我效法先贤,几乎天天去图书馆阅览室靠窗的位置读书、自习。

蔡克勇:大人物与小人物交往的故事

蔡克勇:大人物与小人物交往的故事 ——写在得知蔡克勇先生去世消息之时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有些人你天天与他交往,未必会留下印象;有些人你与他打交道不多,但几次足矣,且终生难忘,蔡克勇先生就是属于这样的人。蔡克勇先 生是我的硕士第二导师,由于他常年在原国家教委工作,所以我与他打交道 并不多。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蔡老师去世了。”我感到非常吃惊,回 到家里在百度上搜索:“蔡克勇去世”,看到一位叫欧阳河的老师写的一篇博 客《最后的讲演》,讲述了蔡老师2008年6日14日上午在湖南大学做完报告 返回北京后,于6月17日在家中去世,21日遗体火化。估计是蔡老师走得匆 匆,所以没有通知更多的人。但是,当我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是难受了几天, 寝食不安,翻阅了当年我的日记,与蔡老师交往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有些话 想对蔡老师说。 蔡老师,您是我在学校见到的最有才气和最有风度的先生,您谈吐儒雅,风度翩翩。在我留校几年后调入《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您作为党委宣传部部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室负责人之一,成为了我的领导。虽然,您与我的资历和地位相差如此之大,但每每见到我们这些小字辈您总是那么的和气,循循善诱。一日,您对我说:“海春,你要学会做研究,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学会写文章,并且要敢于向杂志投稿。”在您的启发下,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我国高等工科学校发展趋势的思考》,给您审查时,您除了认真修改之外,最让我感动的是,您将署名的次序从“蔡克勇、陈海春”改为“陈海春、蔡克勇”。

您告诉我谁执笔谁署名在前,而不是谁地位高谁署名在前,这是您的规矩。结果,这篇文章在《黑龙江高教研究》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上了封面的目录。这是我第一次将手稿变成公开出版的铅字,不仅让我这个学工程出生的人喜出望外,也坚定了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更使得我终生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坚持您定的署名规则。 与您进一步打交道时,您已经奉调到国家教委,但仍然在学校兼职做教授并兼任所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秘书,一次陪另一位所领导到北京来到您住所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硕士点的申报问题,您除了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应该如何填写“申报表”外,还问起我想不想在硕士点申报下来后,参加考试。“从参与者变成受益者”,这恰恰是我的想法,也是另一位所领导对我的建议,您的话坚定了我报考的信心。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总的说来成功与否在于外语。好在当年的政策,我的总分和单科都入围了,并顺利通过了复试。1987年4月10日,为了研究生录取工作,我奉命到北京找您做最后的决策,您大笔一挥,同意招收三名研究生,其中第一名就是我的名字。这就让我这个“工农兵大学生”摘了帽子,成为新时期的研究生,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式成为您的研究生后,您以自己早年的工科背景后来成为文科教授的经历告诉我,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各有各的特点。一般说来,理工科好学难混,人文社会科学好混难学。数理逻辑往往是最严谨的,只要你坚持下去,顺着走,就能走通;而人

大人物与小人物(DOC)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两者之间,他始终把关爱的重点放在小人物这一边。他说:“事情是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在这件具体事件上,大人物是指周扬,小人物是指李希凡。那时周扬是在宣传系统掌握大权的人物。我们且撇开《红楼梦》讨论中的是是非非不谈,就毛泽东个人感情上,他是始终倾向于小人物这一边,倾向于弱者一边的。毛泽东早年在一九二五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便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那时候,他还是小人物,“粪土当年万户侯”,即是对大人物的藐视。其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观念。大人物是保守倾向的代表,小人物则是谋求进取的代表。《孟子?尽心下》中有“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就是对那些巍巍而高峨的大人物要敢于藐视他们,才能看清楚他们虚弱的一面。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写信给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以一读班固的《贾谊传》。”他还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果我们去读一下《汉书?贾谊传》,可以知道贾谊这个人是典型的小人物。其云: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但凡一个家族、一个组织、一个集团、一个区域,必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 每个人都想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每个大人物都想往更高的地方爬,层级的高低只是相对而没有绝对。 大人物掌舵,小人物划船;大人物一举一动牵动着团队势态发展,小人物的行为只能影响团队的局部范围。大人物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小人物担负着更多的义务。想成为大人物,决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全凭关系,高超的政治手腕不是人人都能练就;能爬上去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坐得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如何奋斗,终其一生也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做一个小人物,理想终究只能化作泡影。这的确不公平,但也非常无奈;这不是努力不努力、有没有志气的问题,而是因为智力和运气只会恩宠少数人。 在通常情况下,小人物对大人物只有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否则只有悲惨的下场;但大人物对小人物的态度可以温和、可以严厉、可以亲切、可以疏远、可以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可以有目的地把事情推到小人物身上去顶罪。 大人物看似居高临下,但做好大人物并不容易,他除了要镇得住手下,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他的上级,也得应付过去。 小人物虽然劳碌,但一般情况相对安稳,不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只需要服从他的上级。

在一个集体内,大人物比小人物的经济状况通常会明显高出很多,大人物操劳的是应对四面八方的关系,小人物关心的是怎样提高自己的收入。 大人物的命运主要是由所处环境决定,小人物的命运却是由大人物来掌控;小人物遇到上面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就在一定时间段内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完全不对等关系,在三国时期张飞之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的观点一直是这样认为:张飞该死,一点都不冤枉,他完全是在自掘坟墓;范疆和张达行刺属于正当防卫,没有任何过错,他们被杀才是冤屈。 后来从更深的层面考虑,张飞之所以武功盖世,可以当上将军,根本原因是福报较大,更得上天宠幸,同时他承担的责任也更大;副将范疆和张达的行刺即使从情理上说得过去,但正是这种上下并不对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不管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倘若不行刺张飞而后被处决,后世对他们二人的评价也会更高一些。 普遍来看,大人物与小人物相处融洽的单位,内患会较少,发展也会更好一些;很难想象一个官兵不和的军队是怎么打仗的。 综上所述,从大人物的角度,理性的做法是对小人物稍加体恤,这样才能减少团队负面情绪利于整体作战;从小人物的角度,即使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在受到冤屈之时也不应该过多埋怨大人物甚至针锋相对,能主动为团队分忧的人最终获取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The thesis of VIP and Nobody

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

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故事读后感(共10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生读后感作文:牛顿的小故事读后感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牛顿的小故事》,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牛顿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实验室的酒肉》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好久,肚子饿了把桌子上的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肚子突然饿了,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从这个故事说明牛顿非常酷爱科学,他废寝忘食地做实验,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可是我学习态度不好,叫我多写个字就发脾气,多写一页口算就把自己关到房间…… 有一次,我下了一盘围棋,妈妈叫我再下一盘,“凭什么?”我不耐烦地大叫道。马上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一来到房间,突然有两只精灵在我头上飞来飞去,一只说:“赶快出去向妈妈承认错误!”另一只精灵说:“呸呸呸,笨蛋!曾妈妈不注意你赶快冲到电脑房玩游戏!” 我选了第一只精灵的话,出去向妈妈道歉,认真地再下了一盘棋。 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做事要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读后感作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精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木桥走过去》的故事,内容写得非常详细,一位科学家为了专研人们的心态,设计了种种机关,想让人们大胆地走过去。主编收集的文章很好,让人百看不厌。名言也收集得比较多,如: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的结果——达尔文。 我会好好学习,相信我长大了能成为有名的故事大王。 《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吃鱼补脑》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大作家马克·吐温收到读者来信,信上说:“听说吃鱼补脑,如果想成为您那样的大作家,是不是要吃很多鱼,那么您吃的是哪种鱼呢?”马克·吐温回答他:“依我看,您必须吃一对鲸鱼!” 看到马克·吐温的回答,你是否捧腹大笑了。是的,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成功的背后一定是辛勤的付出,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吃鱼就能成为大作家,很显然是痴心妄想。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希望天上掉馅饼,梦想着好运、地位、金钱突然来到自己面前,可最后全是白日做梦。只有那些勤劳的人,才会不断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在每次考试前总不能躺在床上空想,请求上帝、观音菩萨保佑自己考100分吧?平时就应该勤练习,常思考,多复习……这样,好成绩才会送上门来。 《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还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有趣的故事。读一读它,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英语表达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英语表达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VIP,这个缩写已经在国内广泛使用,它是指“A person of great importance, or influence, especially a dignitary who commands special treatment. 重要的或有影响的人物,尤指需要特殊对待的高官显贵”。这可能是所有表示“大人物”的词里面最尊贵的了吧。 除此之外,big cheese,big shot,big gun,big wheel,big enchilada 也都可以表示“An important, powerful person; the boss 大人物”,比如: She loves being the big cheese of her company. 她喜欢做公司里的大人物。 Big cheese 据说来源于 big chief。 The big guns in Congress are bound to change the President's bill. 议会里的要员决定修改总统的提案。 这个表达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You'd better not act like a big shot among your old friends. 在老朋友中间,你最好不要充大亨。 Harry was the big wheel in his class. 哈利是他们班上的大人物。 Big wheel是“大轮子”,是在二战后流行起来的,指“公司的头头,政治领袖,有名的博士”,之所以称他们是“大轮子”,是因为他们动力大,所作所为会影响许多人,他们发号施令,别人就得听他们的,就像机器里大轮子带动小轮子一样。 You'll have to get permission from the big enchilada. 你得从老板那儿得到许可。 Enchilada 本意是指“玉米卷饼”,俚语里指“老板,有影响力的人”。 你听说过big wig么?wig本来指“假发套”,以前欧洲人习惯戴假发,地位越高,假发也就越大,所以 big wig自然指“要人,大亨,尤指显赫有权势的官员”。 还有一个 big fish,大家都听过“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这个谚语吧,big fish 就是指“大人物”啦。 电影《贝隆夫人》(Evita)里面出生贫贱的主人公Eva,怀着“我要当阿根廷的大人物”的憧憬,离开了她生活的小镇,抵达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彼时,她已是举目无亲、身无分文。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艾薇塔不择手段。她的足迹踏遍酒吧、剧院、宾馆,后来遇到了上校军官贝隆,她才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阿根廷炙手可热的人物(person of the hour)。Eva有句话是:“I wanna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CHINA 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大人物是叱咤风云的世界名人,而小人物是深怀一技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一句话,大人物也要吃喝拉撒,因此,他们离不开小人物。 让布什着急的裁缝 繁华的华盛顿19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西装店,但是它的主人却是大名鼎鼎的西装修改师傅乔?苏洛。苏洛,意大利人,从小家境贫穷,很早就退学学习裁缝。14岁时,苏洛来到美国闯荡天下,凭着聪明和勤奋,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他在华盛顿从业40余年,开始主要帮人量身定制西装,后来开始专门修改西装,华盛顿的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前总统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副总统切尼、前副总统戈尔、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奥巴马等人都是他的老顾客。 苏洛和布什家族交情甚笃,苏洛店内的墙壁上,挂了一张他们全家人和老主顾布什总统在白宫合影的照片。在过去6年里,他至少10次应邀到白宫做客,为布什的衣着提出意见。他说:“他(布什)的身材保持得非常好,他很在乎自己的外形,特别注重西装衣领,他喜欢衣领剪裁得紧贴有劲,不喜欢松松垮垮。”苏洛对布什的喜好了如指掌,因此修改出来的西装样式特别符合布什的心意。 2007年7月的时候,苏洛宣布年底即将退休,不再作裁缝了。这消息一传出来,让华盛顿上流社会诸多早已对他的服务产生严重依赖的达官贵人们很着急,其中也包括布什总统。布什立刻邀请苏洛全家再次访问白宫,苏洛对布什说:“总统先生,我们整个家族人很多喔~”布什幽默地答道:“没关系,白宫很大的~”在布什总统的游说下,他总算决定暂时不退休,勉强同意改成半退休。

与女王共话珠宝的小助理 这个不一般的助理,出身利物浦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吊车司机,母亲是护士。她从1993年起开始为白金汉宫效力。十几年来,她与高高在上的伊丽莎白女王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在她的眼里,高贵的女王也同普通的女人一样。她,就是女王的私人秘书、顾问以及女王珠宝、徽章和服饰监护人,名叫凯丽,被人们称为女王的“看门人”。 女王曾经亲切地对她说:“你和我在一起合作很好,我觉得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团队。”而她在获得女王的准许之后,告诉外界:“女王陛下是典型的女人,我们经常谈论服装、化妆品和珠宝首饰。我们会说:‘这件首饰配那件衣服会不会很好看,诸如此类。’” CHINA 女王和凯丽的关系亲密而又默契,但是凯丽严守自己的本分,她谦虚地 说:“我只希望女王生活得更轻松,因为她太忙了。我的工作就是确保女王在会见宾客时着装得体。”她声称自己既不可能与女王谈论心事,也绝不会讨论国事。尤其是后者。她说:“我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从不与女王讨论国家大事,那是菲利普亲王、女王的私人秘书和高级顾问们的事。” 征服普京味蕾的大厨子 这位大厨子叫做迈克?汤姆逊,是一名美国厨师,曾在阿联酋几家旅游宾馆工作过,后来到了俄罗斯,在索契一家高级宾馆当厨师。他厨艺精湛,很快在当地打响名气,还多次受邀到“博恰罗沃小溪”总统官邸参与准备普京招待外宾的“御宴”。就在一次规模很大的宴会上,迈克?汤姆逊到总统官邸帮忙。 心思巧妙的汤姆逊了解到普京最喜欢吃的是鱼,就决定做一盘鱼肉卷。他简单地给这道菜起了个名字,就叫“鱼肉卷”。没想到,宴会结束之后,普京破天荒地

历史小故事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但是目前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比较重视,对吕思勉先生则相对冷落,这与他在学术界应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称的。加强对吕思勉先生学术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白话本国史》的开创之功 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他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任过编审历史教科书、参考书的编辑,又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当时流行的通史教材状况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 (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 (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这样的著述既不能适应历史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鉴于此,吕思勉先生本着“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有用极严谨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2]的原则撰写了《白话本国史》。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分4册,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白话本国史》出版以前,严格地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部真正的新式通史。1902年出版的柳诒徵的《历代史略》是在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著的《支那通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于《支那通史》是专为日本人而写,虽经柳诒徵改编,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历史;1904年出版的夏曾佑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未完成之作,夏曾佑的书下限只到隋朝,刘师培的书下限只到西周末年。而《白话本国史》则是从远古时代写到了民国初年,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大人物”与“小人物”

“大人物”与“小人物” 前不久,我的母校———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张罗着校庆,并邀请我参 加。 一位老同学悄悄告诉我,这次校庆请的可都是大人物———行政级别 要求在科级以上。 我无职无权,本不在受邀之列,但因为沾了在北京工作的光,一不留 神也享受到了大人物的礼遇。 一所农村中学的校庆也搞起了准入制,联想起蜂拥而起的一些所庆、 院庆,又不知道评出了多少大人物,筛掉了多少小人物。 大人物高看、小人物小看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具体到科技界,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一些占名气之先的大人物在科 研资源的分配中占尽了风头,而一些有创新火花、具有科研价值的研究因 为研究者是小人物而不得不胎死腹中。 大人物得大利,小人物得小利甚至不得利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中成为不 争的事实。 翻看一些单位的招聘广告,经常可以感受到他们求贤若渴的决心。 贤的本意是有德行有才能,求贤固然是求有德行有才能之人。 但在一些单位,求贤演变成了求名。 名气越大,价码越高。

与价码直接相关的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而这些都是大人物的 强项,自然又被奉为座上宾。 何谓大人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大人物的注解是有地位有名 望的人。 与之相对应,小人物则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 细细品味这两个人物的原意发现, 大人物之所以大, 是因为其地位高、 名气大。 小人物之所以小,是因为其地位低、名气小。 而所有这些与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并无直接关系。 于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出来了大人物的贡献并不一定大,小人物的贡 献并不一定小,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挥并不完全与人物的大或小画上等号。 但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上述画等号的例子屡见不鲜。 欣慰于大人物受到的礼遇,但是,对于科技界绝大多数小人物的命运 不能不引起关注。 如何正确对待科技界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考验着决策者的胆识和智 慧。 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提出要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希望我们提供一种土壤,这种土壤滋养的不仅是大 人物,更是千千万万在困境中奋勇登攀的小人物。 事实上,正是科技界无数个小人物在推动着科技进步的一日千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给出了一组数据 20 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 中的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于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

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

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 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 寄语:很喜欢一句话:“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在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希望大家看了能够喜欢。 “他 友。 到了山上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不禁为之大吃一惊,他不但没有生病,而且还在庙前打太极拳,生龙活虎的,一点也不像很久没喝水的人。他觉得非常好奇,便问道:“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你下山挑水了,为什么你看起来好像精神很好的样子?难道你练的太极拳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笑着对他说:“来来

右边山上的和尚跟着他走到庙后的院子,左边山上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是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我终于可以喝到自己挖的泉水了,以后我也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 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感悟】 王子接着说:“我教政治。” “我嘛,懂得徽章学,我创办一所学校。”贵族也连忙说。 牧人说道:“你们谈得对,我的朋友。但你们要明白,一个月的时间很长,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是得不到回报的,怎么办?我们就只能空着肚子挨饿?你们给了我一线美好的希望,但这很遥远。而现在我们正在挨饿,我们当中谁能提供我们明天

的食物呢?或者谁能说出,今天的晚餐是否有了着落?这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比什么都重要。在这里,你们的学问用不上,而我则可以让其变成现实。” 说罢,牧人走进了森林,砍柴卖得的钱,换来了当日和第二天的饮食,解决了长期挨饿的状况,四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也都各自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感悟】

10位人品有污点的历史大人物(80后励志网)

10位人品有污点的历史大人物(80后励志网) 10位人品有污点的历史大人物 励志> 励志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发表日期:2015-01-18 09:30 文章标签: 外国名人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文章导读: 讲述中外历史名人的故事,分享10位人品有污点的历史大人物,包括苏轼,元稹,康有为等,外国名人里的很出名的爱迪生,马丁路德金等,这些历史名人也曾做过不少令人极其鄙夷的事情 好比女神也会放屁一样,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曾做过不少令人极其鄙夷的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只不过他们的名声太大,品行上的缺点被掩盖了而已。这类人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以下10位是相对而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他们有的自诩圣人,却做出为人不齿的行径;有的写出坚贞不移的爱情诗篇,事实却始乱终弃;还有的撒谎成性、抛家弃子……(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古代名人里人品有污点的历史大人物

1.苏轼 功绩: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德行:贵畜贱人、以妾换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悼念亡妻的这首《江城子》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这么一个情深意重的人,你能想象出他居然能做出用自己的小妾换马这样的事吗?虽然说小妾与发妻无法相提并论,但其间的差距也太大了些。 故事记载:

坡公(苏轼)又有婢,名春娘。公谪黄州,临行,有蒋运使者饯公。公命春娘劝酒,蒋问春娘去否?公曰:“欲还母家。”蒋曰:“我以白马易春娘可乎?”公诺之。蒋为诗曰:“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分付赎娥眉,虽无金勤嘶明月,却有佳人捧玉卮。”公答诗曰:“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春娘敛衽而前曰:“妾闻景公轩厩吏,而晏子谏之夫子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遂口占一绝辞谢,曰:“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时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下阶触槐而死,公甚惜之。 “厩焚而不问马,皆贵人贱畜也。学士以人换马则贵畜贱人矣!”贵畜贱人,以人换马,这就是写出感人肺腑的悼亡诗的苏轼! 2.元稹 功绩:“新乐府”代表,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德行:始乱终弃。 元稹在蒲州的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私定终生。数月后,元稹赴京赶考,置崔莺莺于不顾,改娶高官之女韦丛。

《大人物小故事》读后感(精选多篇)

《大人物小故事》读后感(精选多篇)) 邓亚萍,童第周都是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都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所以取得了成就. 第二篇:小故事读后感 小故事读后感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有以下感悟: 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优化工作方法,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当做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途径,为企业创作更多的价值,适当展现自身能力。一名好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是一颗待挖掘的金子,总有一个让它发光的机会。 把每一件事都当做是为自己在做,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在做,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运用其中,时刻保持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是员工价值的最好体现。 员工价值是一名员工能否晋升的关键,一名好的员工是应该提出建议,把每件事都做好、做精,做好老板想做的事,想好老板没想到的事,只需要老板做yes或no的决定。当你拿着三千工资,干着五千的活。那么离五千薪资也不会太远,因为你的员工价值就是五千,无论你在哪个企业,哪个岗位。 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有各自的岗位,都做着本职的工作,对于整个项目来说,这些都是大项目的“小事”。这些都是项目施工的细节部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注重项目的每一个细节,细节来自于用心,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一点一滴做起,就一定会有收获。养成细心的工作习惯,累积项目施工的经验,努力学习施工技术,提升自身的员工价值,为项目施工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次开拓项目做好准备。 第三篇:读后感小故事 读《小故事大道理》有感 五(2)中队马圣煜 伟大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书能使人进步,学到知识,懂得道理;能使人受益非浅。在今年寒假里,我读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样一本书。读完后,我深深地吸了口气,贪心地要把书中学到的道理全都占为己有,生怕有一点遗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