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融工程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金融工程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金融工程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金融工程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8, 8(5), 492-49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10.12677/ae.2018.85077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 Talents

Yuanping Zhang, Yuan Zhou, Zhe 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Tianjin

Received: Aug. 4th, 2018; accepted: Aug. 20th, 2018; published: Aug. 27th, 2018

Abstract

Financial engineering has strong cross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basic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highlights the technical, com-prehensive and exploratory content of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builds a talent training mode by cultivating multi-layered target, multiple orientations, multiple teaching forms, multiple forms of assessment and multiple aspec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words

Financial Engineering, Multi-Dimens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金融工程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张元萍,周远,杨哲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7日

摘要

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相结合,注重基本技能

张元萍等

与综合应用能力两方面实践,突出实践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本文从金融工程复合型特点出发,通过培养目标多层次、课型多方位、教法多形式、考核多角度、多方面资源运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金融工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licenses/by/4.0/

1. 培养目标多层次

2012年在金融工程专业设立10年之际,我们对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已毕业和在校生两部分,对金融工程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在校生的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金融工程教学方案,分别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师资队伍等全面系统开展了多方面教学模式研究,确立了金融工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具备金融工具设计、金融产品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技能,能在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投融资决策、量化投资、产品定价、理财服务、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实践型人才[1]。

从宏观层面来看,面向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创新,特别是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及对接五大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需要,大数据时代下产学研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金融市场层面来看,为金融市场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秩序稳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工程人才可以为金融市场产品设计及定价提供服务。从微观主体层面来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等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案解决融资、量化投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大量客户需要个性化的投资理财方案,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当前金融工程的专业优势就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工程学的思想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2]。为显现金融工程的交叉专业和应用性强的特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多层次化维度:1) 由交叉学科性质决定的课程定制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应用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数理意识和计算机技术能力,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和复合型要求;通过专业核心课、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的学习,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应用型要求;任意选修课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相联系,体现个性化培养的需求;2) 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突出“能力”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等,进而拥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根据金融行业的需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到各类为广大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及共同合作开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加强与国内高校和金融机构的投研分析平台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3) 注重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由实验室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学科及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环节组成的,辅之以各类

张元萍等

课外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对金融工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就金融工程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发表学术观点,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开展专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术素养和调研能力,完善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元评价体系[3]。

2. 教学方法多形式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专业格局,建设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的设置,突出模块式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建立校内校外联合授课的教学结构和师资队伍,把学生带到校外实际部门进行授课。

2.1. 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制定体现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强化对金融工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内部信息吸收、整合、创新能力,是同化和开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通过增强知识的吸引力,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共振和融合,发挥教师学生双支柱作用,提高教学参与度。加强案例式、研讨式等授课手段的使用,开发合作式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2.2. 专业教师与实践教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

建立了理论型、实践型双结构师资队伍,从授课过程到考试方式,尝试由专业教师与实践导师共同完成。《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课程,邀请安信证券实践教师把课堂讲授到现场实地进行授课。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感受证券投资的过程和分析思路。

2017年与一德期货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期货交易原理与实务》课程。讲师由双方共同配置,师资以相关行业及期货公司专家为主、兼顾学校师资人员,行业及期货公司专家要求具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从业经历,具有扎实的市场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灵活运用相关案例进行教学活动。课程时间双方协商确定,不少于48课时,具体形式包括课程学习、论坛交流、市场考察调研、模拟交易等。

3. 课型设置多方位

完善由实验室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环节组成的,辅之以各类课外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我校承办的“中国金融工程实践教学研讨会”上针对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课程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的议题,各院校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讨论,指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享宝贵经验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这次会议提升了我校在推动金融工程实践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教材建设方面,2015年编写了金融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指导手册,包括八个部分:证券交易实验指导手册;金融工具模拟设计实验指导手册;贵金属交易实验指导手册;期货交易实验指导手册;期权交易实验指导手册;量化投资实验指导手册;创业与专业大赛指导手册;金融工程定量化模型应用实验指导手册。指导手册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任课教师与实际部门教师相结合,运用课程模块的方式,每个部分由课程资源(由8个模块组成)、学习资源、教师选聘与实验设施等方面构成,特别是具体规定了

张元萍等

实践方面教师的聘任、实践部门基地的条件、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等。经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践使用后,得到学生的欢迎。实际工作部门也感觉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学生上手比较快,更具有操作性。2016年,3本实验教材纳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计划。2017年6月,第一本教材《量化投资实验》正式出版,2018.6《金融工程模拟设计》出版。

4. 考核多角度

积极进行考核方法改革,探索建立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设计上采用闭卷考试与小组讨论、实际部门与专业教师面试、撰写课程报告、实际操作录像用二维码提交等方法进行多方位测试。

1) 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对本专业的兴趣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有5~6名同学共同完成专业的相关专题。考核设计为笔试部分(占40%),由主讲老师出题,进行闭卷考试,时间一个小时,主要考核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口试部分(占60%)由主讲老师和实践部门教师共同组成答辩组进行答辩和口试。分成4组,每组时间半小时,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成绩优秀者推荐到实际部门进行假期实习。学生们通过专题发言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在《金融量化交易》实践课程的考核,采取学生以国泰安平台为基础,做出自己的数量模型并录制视频。创新点是学生们将自己录制的视频制作出二维码,参与课程的同学都可以扫码观看其他同学的录制的视频,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3) 在《数量模型分析与应用》课程中,老师采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体系完全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数量模型的运用为基础,考试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紧密贴合金融市场当前的实际需求。

4) 研究报告。撰写一份合格的研究报告是所有金融工程学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研究报告是金融市场研究的基础,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周期、产业链条、政策环境、竞争格局等因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基础融会贯通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紧密结合。

5) 交易报告。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课程通过对股票市场技术分析的讲述,使学生们每节课都将自己的交易进行记录,有利于学生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与管理自己的投资策略。

5. 多方面资源运用

组织学生到清华大学、北航、南大、天大、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参加各种培训、竞赛和讲座,沟通各校之间的联系。积极参加全国期货大赛、股票模拟大赛、量化投资大赛,参加上海电视台的“财智天天向上”节目,开阔思路,增加知识面。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搭建与兄弟院校及实务界沟通的平台,我们与对外经贸大学等培养单位联合发起创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将线下教学与线上实践相融合,解决业界面临的部分问题。我们还创新开展“本科+ 硕士”的双层培养模式,为部分本科生配备助学、助研的硕士生,相互敦促、共同进步,不定期的由硕士生带领本科生到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交流学习,如参加量化投资等相关培训,深化对各类量化策略的认知。

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近年来,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学生数学竞赛、建模竞赛及英语竞赛等方面崭露头角,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及各级创业项目等方面收获颇丰,充分展现了专业本科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应用能力。在学校举办的“天财金英”系列活动中,由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凭借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荣获“最佳战队”称号。

张元萍等

6. 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本文从金融工程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出发,通过培养目标多层次、教学方法多形式、课型设置多方位、考核多角度、多方面资源运用的“多维协同”机制,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由交叉学科性质决定的课程定制计划,突出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思路,贯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与金融机构实务部门密切合作,以合作建设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为主要手段,实现课型多方位;以引导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为抓手,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评价,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外部多方面优良资源进行人才培养。该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打通校内与校外联系的渠道,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采用、考核评价优化、资源平台搭建等方面最大程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和企业获取人才“三赢”的良性循环格局。

基金项目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多维协同”机制下金融工程复合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171007009B)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元萍, 周远. 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金融教育研究, 2011, 24(5): 68-75.

[2]于刚, 张曼林.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科教导刊, 2018(3): 47-48.

[3]周远. 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2): 132-133.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9X,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e@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近年来,在金融业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工作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这是增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创新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崛起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如培养的人才没有创新能力;又如高校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脱离。因此,在金融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新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变得非常必要。 二、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广 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人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不仅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高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环境下,金融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1、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措施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者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服务三大功能融合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据调查,社会用人单位认为,金融专业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见图1) ,这正是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造成的。 图1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认识 数据来源:根据2005-2007 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所得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在课程体系方面,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理论课程滞后、设置不科学。现在高校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其次,实验教学设备匮乏。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现实中,国内多数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软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金有限以及很多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高校无力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与金融和企业紧密、稳定的联系,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现行的金融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师规模减小。近年来,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较高,许多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二是我国现有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失横,而且队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新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学制、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工程造价 专业代码:540502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学专科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生 学制:全日制3年 二、专业描述 1.专业概述 工程造价为普通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工程管理类的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造价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具备确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从事工程造价编制、工程造价控制等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沟通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事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编制、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编制、工程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务实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所属行业背景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进一步发展。 为加强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控制,保证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加快培养工程造价管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受过专业教育、有较高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建筑造价行业的发展关键。 3.本专业就业面向 (1)主要就业行业、企业、事业单位 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 (2)主要就业部门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2017年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章方案制订的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1 依据 本方案是根据教育部和安徽省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并结合我院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实际条件编写的,编制依据主要有: 1、《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4、《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实施办法》 5、我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改革指导意见并结合本专业目前实际情况编写而成。 1.2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立足铁路面向全国”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整体规划专业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强化实践环节,着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编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坚持以德树人,把德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要坚决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按照“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办学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特点,在对市场、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的对接。 2、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科学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前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包括就业面向)不宜过宽,必须针对某一岗位或某一岗位群,同时兼顾学生职业的发展,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的冲击下,金融工程改革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旨在结合我省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为我省高校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研究和 实践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400/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ki.kjdkx.2018.03.023 Study of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YU Gang,ZHANG Manlin (School of Finance,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 Abstract The reforms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are imperative with the impact of big dat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big data era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comb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advances in the fields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s under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平稳状态,经济增长水平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匀速的发展。但在投融资方面仍面临巨大的障碍,由于经济发展受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完善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高等教育成为铸造新一代经济工程师的摇篮,加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时代的主题,需要我们探究一条适应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高等院校经济学院向来都以“经邦济世”作为经济学科设置的出发点,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设置是以数理逻辑推理为主要导向,本来被经济的多变趣味所吸引的学生因数理的枯燥乏味而拒之门外,所以现在高校经济学的发展多以验证为主,而缺乏创新应用型人才。现在无论是在985、211等重点院校,还是在普通院校,经济人才出现趋同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缺乏是通病,所以经济学院的培养方向应以“学以致用”为导向。因此,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还要加强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培养方案设计的理念、方式和路径,使本科的经济学教学更具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经济学教学演变路径也是遵循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君主与政治家对经济的影响,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到李嘉图及马歇尔之后更强注重解释现实经济的实际问题。罗宾斯(Robbins,1948)解释说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当今的经济学发展是以实用为主要方向,经济学教学的演变路径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研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校制定合理有效教学计划的基础。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理念与目标 经济学培养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够更透彻地看待经济学问题,因此教学上不能仅以灌输知识内容为重点,应开阔经济知识的应用思考能力。同时,应确认明确的培养目标,由于目标是理念的直接体现,一个合理、务实的目标有利于经济培养理念的有效落实,不会出现虚增等现象,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并且差异较大,有适应社会需求型、注重生活理念型,还有强调基础务实性,在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学会团队协作,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注重团体的力量。 在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上,不仅应包含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还应包含开拓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经济问题、有效利用经济理论的能力。重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全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作出具体分析,国内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只有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经济理论才有可能形成适用于中国特色经济应用的人才,才能拥有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产生。 高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无论经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文/董智勇朱文秀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提要]我国近几年经济趋于平稳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水平维持在固定的数值上,难以有重大突破,由于总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树立正确恰当的培养观,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人才满足于经济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改变教学理念,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7日 劳动/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x2017 140--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

第34卷增刊2008年12月 光学技术 OPTICAL TECHN IQU E Vol.34Suppl.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221582(2008)S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Ξ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据调研,社会急需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回归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启迪出了培养规格,加上对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催生了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 training style and the style operation practice XI AO Ze2xin,H UANG Mei2fa,CHE N Ning,MO Qiu2yun,LI U Hui2juan (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alents of optomechatronic are keen needed in our societ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Returning of engineering”and“Universal Engineering”education concepts,talents culturing specification is enlightened,inno2 vational culturing style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s is catalyzed also because of the deeper cognition to the talents culturing objectivity.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lturing sty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ulturing plan.The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proved relatively successful with more than two years practice.This article is a summing2up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fruits. K ey w ords:optomechatronic;comprehensive talent;training style;operation mechanism 1 社会呼唤高校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光学、机械、微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传统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撑、拉动和提升作用。人才需求的情况表明,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问题。 鉴于这一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01年成立光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起就着手培养光机电一体化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起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收“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我们从2006年起探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课题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模式的探索与提炼源于对光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的内涵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准工程:大 通才、少精深;强综合,重能力”。具体的内涵是:在“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光、机、电、算”宽厚的“大工程”背景上,淡化机械、电子、光学各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适应性强、专业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复合型的“大通才”;而“少精深”是为了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技能体系。主要通过光、机、电、算少量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实践性强的设计类课程进行深入精讲、精练,达到工业应用层面的深度。“大通才+少精深”使之“宽”中有“专”,“广”中有“深”。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大通才”强调工程综合能力;而“少精深”侧重工程专业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3 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 以需求为导向,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走访调研和对贵阳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需求为导向,界定光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具有较广博光机电一体化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精深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3.2 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保障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我校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确定了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以及西部广大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培养 713 Ξ收稿日期:2008210218 E2m ail:gjd@https://www.sodocs.net/doc/f5765849.html,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萧泽新(19432),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案 (020301K) 一、专业介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货币金融政策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效率,影响经济安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和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学类专业以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这些金融活动主要包括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金融市场运行与投融资决策,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金融宏观调控等。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知识涉及数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 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前身为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始建于1972年,1986年取得货币银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并于1986、1987、1988连续三年培养四名硕士研究生。1999年金融学本科专业独立招生,2000年获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生。在2003年获批的世界经济博士学位点中设立了“中外金融制度与政策比较”的研究向。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依托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强大的经济与管理学科,金融学专业培养既能到金融行业工作又能到工商企业工作的具备较高操作技能且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金融学专业拥有优秀的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和以“双高一低”(职称高、学历高、年龄低)为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采用“开放式”教学与“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专业实验室教学,基本达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立足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际,面向金融全球化进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数理分析基础与英语应用基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团队精神,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具备在国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资格条件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生能够在商业银行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与个人理财业务,在证券公司从事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在投资公司从事项目融资、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在工商企业从事投融资分析、资本运营等相关业务。

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从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课程体系,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促学等方面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当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根本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各行业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3]。 西藏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和南亚地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专业人才队伍是西藏林业事业发展关键,西藏林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肩负着西藏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专业的发展无疑对缓解西藏林业专业人才的压力,是西藏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对推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西藏农牧学院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选取了办学基础好并且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动物医学、林学以及农学3个专业进行试点。紧紧围绕“立足高原、面向三农、服务西藏”的办学方向,明确将“培养爱国敬业、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纳入学院办学目标。我院林学专业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4]。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西藏农牧学院林学专业专任教师13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0人,中青年教师11人,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学院利用教师实战实训项目,让教师深入实践单位进行学习实践,和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们的应用实践水平,使教师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们的课堂授课能力。 通过引进、自主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林学专业的人才建设。学院定期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选派1-2名中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本

常温液奶事业本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签发人: 审核人: 起草人:高峰 起草时间:2008年4月13日

目录 一、背景 二、人员的选拔阶段 三、人员提升阶段 四、实践考核阶段 五、管理办法

第一部分:背景 中国企业正进入新的战略转型和系统变革时期,产业信息飞速发展的不断升级的特殊阶段,企业从粗放式资源投入、人海战术到集约化、精细化、精益化管理方向发展,同时也从单一追求成长规模转向规模与效益并重,公司在发展到稳定增长阶段之后,对公司发展战略与运作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明晰后,发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已经远远高于员工的能力,目前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在新形式的激烈人力资源竞争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企业前进的核心能动因素。为此,在本部总经理的倡导下,产生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现有管理人员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改变目前中高级管理人员短缺人才外聘的培养方式,本次通过内部选拔培养体系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内部管理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为突破公司管理人才培养的瓶颈,同时也丰富和拓展生产或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应首先考虑从后台的生产、物流、供应等系统的技术和营销人员中挑选出适合的管理人才,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进行职位的轮换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的贯彻公司经营战略和储备优秀的管理人才。

第二部分生产、物流人员转型的培养 一、人员的选拔阶段: 一)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条件 1、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 2、在蒙牛集团工作三年以上; 3、高度认同蒙牛企业文化; 4、上一年度工作绩效优秀,在本单位同业务系统排名前三; 5、品德高尚,从业经历中无不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贪污受贿、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等; 6、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管理经历,专业知识技能突出,高层领导评价较高。 二)营销管理人员具备的胜任特征素质能力 1、说服/影响力 2、成就动机市场开拓能力 3、综合分析能力 4、关系建立能力组织意识 5、培养人才责任心 6、客户服务意识专业知识 7、诚实正直8、组织意识 9、信息收集10、市场开拓能力 11、成就动机12、人际洞察力 13、监控指导14、坚韧性和主动性 三)评审小组的构成 本部的评审小组应包括但不限于本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部长、咨询公司的人力专家。 1、人员的筛选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docx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金融管理上的人才需求上, 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的无目的的寻找管理人才,而是需要更加专业、 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为满足社会需求,高 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上,就应当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进行调整,做到更加清晰明了的教育管理,并促进其学生在思维、设计、实践等能 力上的提升,从而完成时代的人才培养任务。关键词高素质 ; 高技能 ; 应用型 ; 金融人才 ; 培养方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下,新的市场生产结构中,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生产连接,通过这样的一个工业时代建设,对现代的技 术生产条件,都形成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模式。而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严重影响了在 新市场上的社会管理。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金融管理成长模式,针对高素质、高级能、应用型的金融人才培养进行以下的培养方案设计。一、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人才培养状态从我国现阶段的招生 模式来看,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有着广大的受众,其推广面积已经 达到了各类型的不同院校中。但是也正因为不断的扩招,其学生的招收标准也进行下调,与此同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上,却并没 有真地做到多面化教学。从而导致了在 2010 年以后的就业率极度下降问题。就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能力来看,主要存在这些问题的因素就在于以下几点。 1 教学内容滞后。课程的设计, 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考察,这样缺乏了对实际环境的应用,导致在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出现重复,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反复

的课程教学,与实际不符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在理念上虽然满足了对信息的考察分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基数大,案例典型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社会金 融信息联系比较远,从而无法真正做到信息的实时性。 3 教学实践机会少。由于现阶段的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这 些院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又过于庞大,从而导致了在工作实践上,缺乏认知,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工作中,无法及时进行积极的实践调整, 这就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4 教学特色非主力。就现阶段的高校教学形式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办学特点并非是金融 人才,而草草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课程上的安排,都极大地影响了其 教学的质量。导致大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半瓶水,遇到实际问 题不知道如何应用。二、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1 在知识技能的熟练操作问题方面。为适应现在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应当加强学生在学习中对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掌 握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并与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培训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课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管理技能知识,并熟练的进 行操作应用。做好对选修课程的体制改革,并完成在模块化课 程体系上的改良,通过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性知识的认知掌握,并通过对传统的金融形势认识,最终完成对技能上的全面掌握。 2 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工作管理方面,就出现了不断的改革,因此为让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