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第十二章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第一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概念与应用

一、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变异概念

体细胞无性系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e and somaclonal variation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离体人工培养,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重新形成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其所产生的变异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二、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应用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抗病育种

2、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抗非生物胁迫(耐盐、耐铝、耐旱、抗除草剂、抗虫;种子品质改良;外源基因的整合)。

3、遗传研究

4、发育生物学研究

5、生化代谢途径研究

第二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学基础与特点

一、遗传学基础

1、染色体数目变化

大量研究表明,染色体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基本特点。

培养时间的长短(时间延长染色体变化明显) 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 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

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

同一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细胞、原生质体、器官) 同一外植体不同生理年龄

李士生和张玉玲(1991)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于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时间研究愈伤组织染色体的变化如下表:

培养时间延长,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中正常二倍体细胞的频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较难,尤其是禾本科植物,因此有关他们的染色体数变化的详细报道还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2、染色体结构变化

染色体断裂与重组。

在马铃薯、黑麦草和燕麦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染色体易位。

在黑麦草和大麦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染色体缺失、重复、到位以及其它的微小的染色体重组。

3、单基因突变

4、细胞质遗传上的改变

5、DNA序列的选择性扩增和丢失与核的变化

6、转座子激活

7、DNA甲基化

8、非正常有丝分裂

二、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1.供体植物

供体植物的倍性、基因型、外植体等

2.培养基及培养方式

不同激素浓度与染色体倍性。

3.继代培养的次数

一般而言,离体培养时间越长,继代次数越多,细胞变异的几率就越高。

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

(1)由于筛选可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从而可以在较小空间内对大量个体进行选择。(2)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可以在几个细胞周期内完成,且不受季节限制,因此筛选效率高。(3)因为试验是在人工设计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诱变和筛选条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和控制,从

而提高了试验的重复性。

(4)由于变异是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的,因此,一个突变体就是来自一个细胞,不会有非突变细胞的干扰,

避免了整体植株水平上无性变异常呈现出的嵌合体,因而可以省去变异分离的麻烦。(5)在细胞培养系统中,理化诱变剂可较均匀地接触细胞,因此可以引起培养细胞相对较高频率地发生突

变,增加了选择机会。

2、缺点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实质不可控和不可预测,而且大多数变异是不可利用的。(2)、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依赖于品种。

(3)、获得的变异不总是稳定和遗传的,这种变化以一定的频率发生。

(4)、不是获得的所有的变异都是奇异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进行改良的品种并未达到育种目标的要求。

四、植物体细胞遗传育种与传统遗传育种的差异及优缺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基础题)

植物体细胞杂交(基础题)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最终结果是 A.产生杂种植株 B.产生杂种细胞C.原生质体融合 D.形成愈伤组织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当原生质体融合成一个细胞后需要诱导产生出细胞壁,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器是B A.叶绿体、高尔基体 B.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叶绿体、线粒体 D.线粒体、内质网 3.英国科学家应用哪一种关键的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著名的“克隆绵羊”——多利 A.细胞和组织培养 B.细胞融合C.动物胚胎移植 D.细胞核移植 设计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时,如果期望获得性状优良的作物新品种,不需要考虑的是 A.亲本细胞的生殖隔离问题 B.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C.亲本细胞的融合技术 D.杂种细胞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 4.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A.A表示的过程为脱分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群能旺盛分裂的薄壁细胞 B.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细胞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C.③→④过程指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 D.将②包裹上人造种皮可获得人工种子 5.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简略表示。据此回答: 脱分化再分化 ①——→②——→③——→④ (1)①表示,它能被培养成为④的根本原因是。(2)②表示,它与①相比分化程度,全能性。 (3)若想制作人工种子,应该选用(填编号)。 (4)若①是花药,则④是,继续对其使用处理可获得 正常植株,该过程称为。 (5)若利用此项技术制造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培 养将进行到(填编号)。 6.右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步骤①是,最常用的方法 是。 (2)步骤③一般常用的化学试剂是,目的 是。 (3)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 是,其中步骤④相当于, 步骤⑤相当于。 (4)若远源杂交亲本A和B都是二倍体,则杂种植株为 倍体。 (5)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过程中,遗传物质的 传递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为什么? 。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性:指世代间子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性:是子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遗传性保证了种的存在和延续;而变异性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 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潜力,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代谢和发育,才能将它具体化,即产生表型。 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可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这是一种饰变,但当在37℃培养时,则不产生色素,再在25℃下培养时,又恢复产生色素的能力。 微生物在遗传学中的地位: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易培养; ?繁殖快; ?易于累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 ?菌落形态可见性与多样性;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直接性与一致性;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 ?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过程。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还为育种工作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向着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等方向发展。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对此有着不同的猜测。直到1944年后,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DNA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发现者:英国人Griffith于1928年首次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肺炎链球菌S型和R型 ?过程:

苏教版科学六下遗传和变异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1、、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 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 、 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 母是谁 3 、 学生讨论后回答 4 、 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 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 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 爸 ?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 )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 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 特征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来源和机理

从总体上讲,组织培养后植株变异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源植株中预先存在的变异的表达,二是组织培养过程中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DNA改变),三是由外遗传及生理作用引起。 (一)外植体中预先存在变异的表达 研究表明,某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由于外植体中细胞预先存在的变异的表达。一般说来,除非采用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否则,对由不同类型细胞组成的多细胞外植体进行培养会导致再生植株表型的不一致性。预先存在变异包括内复制造成的细胞间染色体倍性差异,体细胞突变及DNA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等。由不定芽再生导致的嵌合体的分离(破坏、丢失或重排)是最明显的预先存在变异的表现。嵌合体一般可分为扇形嵌合体、部分周缘嵌合体和周缘嵌合体三种。前两种在常规繁殖中不稳定,而周缘嵌合体在常规繁殖中较为稳定,但即使是周缘嵌合体,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或不定繁殖时,也会引起大部分嵌合体破坏(>30%)。颜色、形态和生理习性嵌合体是可见的,而细胞嵌合体(染色体或染色体组不同的细胞)通常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只对植株的营养价值、同工酶谱等表现有很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不均匀分布,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手段(分生组织培养、不定芽再生或原生质体培养等)可脱除植物病毒,从而也可引起性状的改变。 通常植物(指二倍体植物)的分生组织中都是二倍体细胞,所以采用顶端分生组织或幼嫩组织或器官作外植体进行启动培养,再生植株表型和倍性水平的稳定性远大于其他类型外植体培养获得的植株。 (二)培养中诱导产生的变异 培养中诱导产生的变异主要受培养类型(或植株再生方式)、外植体类型(或组织来源)、生长调节物质、培养物的年龄(或继代培养时间)、遗传组成(或基因型)等因素的影响。 1. 培养类型(或植株再生方式) 一般而言,一个已分化的细胞经历变化剧烈的脱分化和再分化很容易产生变异,因而愈伤组织培养常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愈伤组织通常从切口处产生,因而与活体中的伤口反应极为类似,容易激发转座子的活动,以及胁迫刺激诱导产生某种酶类或特异性附产物。因而商业微繁殖中尽量避免愈伤组织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并不局限于愈伤组织培养,其它如直接不定芽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都可导致变异产生。 2. 外植体类型(或组织来源) 不同外植体类型产生的再生植株上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和性质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越衰老的、远离器官化分生组织生长程度高的或高度特化的组织进行培养,产生变异的机会越大,而幼龄的、预先存在分生组织或细胞的外植体(如顶芽、腋芽、分生组织)则很少发生,这是由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常会伴随体细胞分化而使染色体组发生变化,如内多倍性、多线性、扩增或DNA序列的缩减等。但这并非绝对,例如从云杉胚性细胞系游离到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就没有产生变异。基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变异程度,D’Amato(1985)将植物分为多体细胞(polysomatic)和非多体细胞(non-polysomatic)两种类型。在后一种植物类型中,已分化的体细胞与合子细胞的倍性水平一致,而前后一种植物类型则不同,会包含多倍性、甚至非整倍体细胞等。这种划分虽有理论上的意义,但在实际组织培养中很难区分,例如在Solanum brevidens组织培养中,从子叶再生的70%的植株为四倍体,而从叶片片段中再生的仅有20%为四倍体;而菊科植物花瓣再生的植株比花梗再生的植株更为多花,异常频率也更高;芳香的天竺葵植物从茎干再生植株的表型与对照无差异,而从根和叶柄再生的植株在形态上更易产生变异;马铃薯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产生的变异要比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产生的变异多。 3. 生长调节物质 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生长调节物质可能起一种诱变剂的作用,但更多的证据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细胞分裂、非器官化生长程度及特异细胞类型的优先增殖实现的。研究表明,生长调节物质可以影响DNA生物化学及有丝分裂器(纺缍丝)的功能,以及产生体外培养环境的选择压,并进一步引起有丝分裂异步。 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几种调节物质都对DNA合成与多倍化有作用。2,4,5-T可在活体上诱导产生多倍体,2,4-D也可刺激DNA合成并引起内复制。内复制不稳定,容易发生核碎裂。2,4-D还可降低有丝分裂指数,并增加有丝分裂交

第4节 植物体细胞

第4节植物体细胞杂交 单克隆抗体技术:1975年,著名免疫学家米尔斯坦和同事勒尔在英国剑桥大学分子实验室内巧妙地把B淋巴细胞和能无限生长的骨髓细胞合并成一个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因而具备了双重特性:既能无限生长,又能产生B淋巴细胞的抗体。当杂交瘤细胞注射进老鼠的腹腔后,它就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应用十分广泛,被人们誉为对付癌症的“生物导弹”。 1 概述 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是指不同遗传背景的原生质体之间经融合而产生杂种细胞的细胞工程技术,它能使有性杂交不亲和的亲本之间进行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和胞质基因)的重组。 体细胞杂交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材料选择与原生质体制备 原生质体融合 杂种细胞的筛选与培养 1.1 意义 ①克服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性是非常有效的 ②不仅不同亲本细胞核物质组合到一起,而且细胞质组合到一起 1.2 成就 1972年Carlson 建立第一株烟草体细胞杂种。 据统计,目前已有49个科,160个属的360多种植物经原生质体培养得到了再生植株。其趋势仍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但从一年生向多年生、草本向木本、高等植物向低等植物扩展。 木本植物中柑桔最为成功。 番茄+马铃薯 2 原生质体的融合 2.1融合方法 (1)化学法诱导融合(PEG) (2)电融合法 (1)PEG法 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 1974年: Kao KN和Michayluk采用此法大大提高融合频率。 1976年: Kao发现结合用高pH和高Ca2+结合融合频率更高。 用高钙强碱溶液代替培养基清洗PEG。

PEG的作用机理: 由于PEG分子具有轻微的负极性,故可以与具有正极性基团的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形成H键,当PEG分子链足够长时,在相邻原生质体之间形成分子桥,其结果是使原生质体发生粘连。与膜相连的PEG分子被洗掉后,膜上电荷发生紊乱而重新分配。当两层膜紧密接触的区域电荷重新分配时,可能使一种原生质体上的带正电荷的基团连接到另一种原生质体的带负电荷的基团上,进而促使原生质体的融合;另外,PEG能增加类脂膜的流动性,也使原生质体的核、细胞器发生融合成为可能。 PEG诱导融合的特点: 优点是融合成本低,勿需特殊设备;融合子产生的异核率较高;融合过程不受物种限制。 其缺点是融合过程繁琐,PEG可能对细胞有毒害。 (2)电融合法 1981年:Zimmerman发明电隔合仪,并首先提出电融合概念。 交流电使原生质体排成串珠 直流电使原生质体质膜发生不可逆击穿 与PEG融合比较起来,电融合有三大优点: 一是不存在对细胞的毒害问题; 二是融合效率高; 三是融合技术操作简便。 电融合仪的结构特点: 一是交变电场部分; 一是高频直流电击部分。

高考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 遗传变异和进化 【命题趋向】 一、直击考点 [知识点] [能力点] Ⅰ.理解能力要求:能阐述本专题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遗传规律的本质并适用范围。能运用相关知识对遗传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能正确阐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和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位置。能理解基因与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能独立完成本专题中的“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并能对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的显隐关系、遗传规律,能对遗传的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与遗传和进化有关的知识,能运用提供的新信息补充完善本专题中的问题。能用文字、图表、曲线等形式准确描述相关能力,例如,用遗传图解分析解释说明相应的遗传现

象。 [高考热点] 在本专题的考点中,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思路与方法、DNA的提取和鉴定原理、遗传基本规律的实质及实践运用。常见遗传图解的书写、计算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以及各种育种方式的方法、原理及流程设计等知识是高考中的热点而且所占分值很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本专题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 Ⅰ.关于性状遗传的探究实验仍被看好 高考试题的创新设计正朝着开发性、能力型目标迈进,就本专题的知识特点看,直接考查来源于课本的纯验证性实验考查的越来越少,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具有材料背景的新情境探究性实验题已逐渐演变为主流题型,如关于牛有角无角的显隐关系的判断、果蝇体色遗传德判断等。但是,情境新,理不新,考查点,还是课本上介绍的原理和规律。所以,考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绝对不能陷入仅仅对遗传机率的计算中,而应掌握遗传实验的理念:怎样判断某基因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怎样判断某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怎样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等。 Ⅱ.从分子水平考查遗传现象的命题将受重视 值得对于分子水平解释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将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例如: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过程以及真、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从减数分裂的角度解释生物的变异和遗传等。 Ⅲ.相关材料分析题会在高考中出现 本专题所涉及的生物学领域近些年发展很快,例如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关于实验室生物进化的速度,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等等。高考中,这些新发现、新成果无疑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好材料。但是,考查的知识仍会是课本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方法,同时,也不能忽视材料中所给出新结论,这些新内容也许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或者完善。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明确,科学知识是可以变化的;并尽量广泛联系课本内的其他章节,尝试用遗传的角度去解决其他的生命现象。 【考点透视】 一、网络构建 [相对性状概念图]

无性系变异

二、变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表型变异(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抗性等。染色体变异数目、结构 三、体细胞变异的优缺点 优点:适用于各种组培植物;持续快速提供变异源;消除优良品种的一个或几个缺陷;提供新型变异株系。 缺点:继代多次后,植株再生能力减弱;变异不稳定,杂交或自交后发生变化;变异没有可预见性,常产生不适变异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诱导与离体筛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筛选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可以小空间内对大量个体进行选择;-筛选可以在几个细胞周期内完成,且不受季节限制;-诱变和筛选条件可精确控制,试验重复性好;-突变体来源于单细胞,避免了植株出现嵌合体;-在细胞培养系统中,诱变剂可较均匀地接触细胞,突变率高,选择机会多。 步骤诱变材料的选择自发变异细胞诱变突变体筛选突变体稳定性鉴定 (一)诱导起始材料的选择选择起始材料原则目标性状的可行性试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水平适当的、细胞类型 (二)自发突变一般来讲,长期营养繁殖的植物、培养时间较长或继代次数多等,均容易出现较高的变异率。另外,培养类型中,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培养等所出现的变异频率要高于组织或器官培养的变异 (三)诱变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转座子插入常用的化学诱变剂: - 烷化剂如DES,可改变DNA结构而引起突变;- 碱基类似物,核酸复制时,可掺入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引起错配;- 移码诱变剂,如ICR化合物转座子插入诱变 (四)转座子插入诱变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体细胞诱变方法。转座子既可直接将外源基因带入细胞内获得新性状,又可以独立插入通过其转座功能诱导变异。 (五)目前,使用较多的转座子体系是玉米的Ac/Ds系统。首先采用基因转化的方法将Ac/Ds 导入受体细胞,再通过体细胞培养或再生植株的自交或测交使Ac因子切除,由于转座子插入的随机性,即可在切除Ac的植株中筛选出不同变异。利用这一途径已在苜蓿、马铃薯、番茄、甘蓝等多种植物上获得可利用的体细胞变异植株。 (四)突变体选择直接筛选间接筛选直接选择 其方法是用一种含有特定物质的选择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只有突变细胞能够生长,非突变细胞不能生长,从而直接筛选出突变性。 贾敬芬等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为材料,在含有1.4%NaCl的N6培养基上直接筛选出小麦耐盐系。郑企成等曾将小麦“京花1号”花药经γ射线处理后,再经0.5NaCl培养基直接筛选出耐盐再生株系。 间接选择。间接选择是一种借助于与突变表现有关的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的筛选方法。Dorffling等以羟脯氨酸(HYP)为选择剂,获得了耐HYP的体细胞变异系,其抗寒性比供体亲本增强,且能稳定遗传。林定波等将锦橙株心细胞愈伤组织的悬浮细胞经γ射线照射,然后在高浓度脯氨酸培养基中培养筛选,获得了抗寒体细胞变异愈伤组织,其再生植株抗寒性比供体植株提高2.4℃ (五)突变体稳定性鉴定突变细胞或组织鉴定。在正常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几次进行鉴定。突变植株鉴定。当代鉴定或自交后代鉴定 第二节影响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一、供体植物—生理状态以分生组织为外植体的再生植株通常可以维持供体植物的典型性,体细胞变异频率很低。以分化组织为外植体的再生植株容易发生体细胞变异,其频率与分化

第十一章植物体细胞杂交

第十一章植物体细胞杂交 第一节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类型、概念 植物体细胞杂交按照所用亲本原生质体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常用的体细胞杂交,即用双亲的体细胞原生质体或其衍生系统进行诱导融合,再经培养、筛选、鉴定等步骤得到细胞杂种;第二类是配子间细胞杂交,即用双亲的性细胞原生质体为融合亲本,其他步骤同第一类;第三类是配子-体细胞杂交,即一个融合亲本为性细胞原生质体,另一个为体细胞原生质体,其他步骤同第一类。目前仍以体细胞杂交为多,其他两类也开始有所报道(夏镇澳,1997)。下面仅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加以介绍。 植物体细胞杂交即原生质体融合(见图11.9),是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基础上,借用动物细胞融合方法发展和完善的新型生物技术,包括原生质体制备、细胞融合诱导、杂种细胞筛选与培养以及杂种植株再生与鉴定等技术环节。早期,在许多植物属内、种间和种内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如烟草属、曼陀罗属等。目前,由于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禾本科和豆科等重要粮食作物原生质体操作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这两类作物的体细胞杂交也能产生种间或属间杂种(钱迎倩等,1990)。 图11.9 原生质体电融合 (引自Koop and Schweiger,1985)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发展历程 1960年,Kocking首次获得通过酶法制备的高等植物原生质体; 1970年,Power首次通过硝酸钠作为诱导剂进行较大规模原生质体诱导融合; 1971年,Takebe离体烟草原生质体培养首次获得再生完整植株; 1972年,Carlson首次获得第一个植物细胞杂种――粉蓝烟草和郎氏烟草的细胞杂种。1974年,Kao采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法诱导植物细胞融合,建立了相应的融合技术;1978年,Melchers首次获得属间细胞杂种(番茄+马铃薯); 1981年,Zimmerman发明了电融合仪,并首次提出了电融合概念; 1987年,Schweiger建立了单对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程序。 第二节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目前,诱导体细胞融合的方法主要有电融合法(Zimmermann,1982)和聚乙二醇(PEG)高钙高pH值法(Kao,1977)。 一、电融合法 电融合法与PEG融合法相比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不存在对细胞的毒害问题;二是融合效率高;三是融合技术操作简便。 电融合的基本过程:1、细胞膜的接触;2、膜的击穿。电融合的主要参数包括交流电压、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自学提纲 选修3 2.1.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年级: 49 班级:学科:生物(选修三)姓名:日期:2020-12-10 【导师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考纲要求】 1、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 2、运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 1、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力 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意识 【重、难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操作流程 【知识梳理】 一、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出现(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内容,思考:) 1、番茄—马铃薯能否用传统育种方法来实现,为什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巩固训练】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为获得() A. 融合的原生质体 B. 杂种植株 C. 杂种细胞 D. 愈伤组织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阅读课本36页第二段,思考)★★★ (一)体细胞融合过程 1、植物体细胞杂交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 2、如何让原生质体融合具体有哪些方法 3、 2

3、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与哪种细胞器有关 (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流程:杂种细胞愈伤组织杂种植株 【探究】(再次阅读课本图2-5,思考) 1、植物体细胞杂交运用了哪些技术方法,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有何不同 3、 4、将一些A植物细胞和一些B植物细胞诱导融合(不考虑3个或3个以上细胞的融合),最终细胞的种类有哪些? 【巩固训练】 2、下列关于原生质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原生质体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B、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原生质 C、被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是原生质体 D、原生质体可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 3、如图为“番茄﹣马铃薯”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3

六年级科学遗传与变异(试卷与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测试姓名_______得分 一、填空(40分) 1、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叫做()现象; 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叫做()现象。 2、()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3、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 ()培育而成的。 4、()和()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5、()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 7、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一种()。 8、“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子”是对()现象的描述 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桐实生桐、桂实生桂”“物生自类本种”“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是对()现象的描述 10、除了人外,()()也存在遗传。 11、()使物种延续,()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12、没有()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生物界 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 二、判断(10分) 1、父母双方都是高个的,因为遗传的缘故,所生子女一定是高个的。() 2、生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是能遗传的。() 3、太空椒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以才长的果大色艳,子少肉厚 的。() 4、大千世界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 5、用眼不当,造成近视是可以遗传的。() 三、选择(10分) 1、生物遗传规律是孟德尔从()中发现的。 A、黄花 B、豌豆 C 、桃花D、茉莉花 2、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的重要规律 A、繁殖 B、应激素 C、适应性 3、当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会发现下一代豌豆的花始终是 ()

遗传与变异典型例题

3.(2011·黄冈中学月考)一个真核细胞的某基因转录、翻译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有300个氨基酸,将该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等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成的蛋白质分子中却有500 个氨基酸。那么这个基因的内含子部分约有核苷酸多少个( ) A.0个B.200个 C.600个D.1200个 解析:在原核细胞中,没有对转录出的mRNA上内含子对应区段的加工能力,因此内含子对应的序列也将被翻译出来,所以,内含子部分约有核苷酸(500-300)×6=1200(个)。 答案:D 6.质粒是一种常用的运载体,下列有关其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的生物体内,较容易获得 B.质粒上须同时存在抗药性、颜色反应等多种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C.质粒的存在一般对宿主细胞的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D.能自主复制,有利于植入的目的基因的复制 解析:为了便于从众多细胞中选择出已经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运载体上必须具有标记基因,但并不需要多种标记基因同时存在。 答案:B 7.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下列关于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B.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C.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D.做抗虫或抗病的接种实验检测转基因植物是否有抗性以及抗性的程度 解析:由于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局限,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答案:B 8.基因工程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是( ) ①不同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基本结构相同②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③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相同的④DNA连接酶能将含有不同黏性末端的片段连接起来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基因工程得以实现的关键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拼接”(必须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才能拼接),以及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的表达(共用一套密码子才能使表达产物相同)。 答案:A 9.若采用反转录法人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应该在人体什么组织或器官中获取相应的信使RNA( )

《植物体细胞杂交》教学设计

《植物体细胞杂交》教学设计 一、概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中“植物体细胞杂交”,虽然考纲不做要求,但是,是发展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该内容主要涉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和应用。体细胞克隆羊多利的问世,不仅给克隆技术带来重大突破,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细胞工程技术。近几十年来,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成果已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细胞工程的原理、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学生的合作式学习,通过层层设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过程的学习,讨论细胞工程技术的社会意义,认同细胞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关注细胞工程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前景。 三、学情分析 细胞工程是建立在对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等研究基础上的新技术,在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已学过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和全能性;在必修模块《遗传和进化》中,学生已学过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这些都是学习本专题的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刚学过的植物组织的培养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其他交叉学科的思想,通过合理的想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放映日本博览会上的一棵枝叶覆盖面积达14平方米,果实数量达13000只的番茄树以及马铃薯的地下块茎。提出问题:通过

植物组织培养试题与答案集合版

植物组织培养练习题 1.植物组织培养:指要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或组织、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使之发育形成完整植物体。所谓人工控制的条件,即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植物体的任何一部分是指根、茎、叶、花、果、实以及它们的组织切片和细胞。 2.愈伤组织培养:将外植体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存在,而使其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通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3.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各种接种材料,包括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4.脱分化: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并形成未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现象。 5、接种:把经过表面灭菌后的外植体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过程。 6、褐变: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还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二填空 植物组织培养根据培养方式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类型分为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培养、细胞和 原生质体培养。 3、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快速繁殖、脱毒、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新 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种质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几个方 面。 4、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快速繁殖和脱毒培养两种类 型。 5、一般组织培养的几道工序如下:培养器皿的清洗、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和高 压灭菌;无菌操作——材料的表面灭菌和接种,培养;试管苗的驯化、移栽与 1 / 4 初期管理。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室设计时,其设计应包括洗涤室、准备室、灭菌室、无 6菌操作室、培养室、细胞学实验室、摄影室等分室,另加驯化室、温室和大 棚。、培养基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营养、氨基酸、有机附加物、维生素、糖、琼7。脂、激素、活性炭、PH、植物器官培养主要是指植物的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应用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应用 1.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主要步骤可以依次简化为() A.擦片→滴水→取材→入水→观察 B.擦片→滴水→取材→盖片→观察 C.擦片→滴水→取材→入水→盖片 D.擦片→取材→入水→盖片→观察 2. 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构成它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器官 B.细胞 C.组织 D.系统 3. 下列关于单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能够完成呼吸排泄和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等各项生命活动 C.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D.大多数在水域环境中生活 4. 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下列有关多细胞生物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 B.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都是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 C.参与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调节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D.真菌都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所以不属于微生物 5. 草履虫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结构是() A.伸缩泡 B.食物泡 C.口沟 D.纤毛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酵母菌 B.草履虫 C.H7N9禽流感病毒 D.衣藻 7. 染色体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 A.蛋白质和脂肪 B.蛋白质和DNA C.脂肪和糖类 D.基因和DNA 8.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的科学研究发现了() A.生物的遗传密码 B.人类基因组图谱 C.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D.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9.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0.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植物学进化与遗传分析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1): 109–118, https://www.sodocs.net/doc/f01051954.html,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1.016 —————————————————— 收稿日期: 2008-11-25; 接受日期: 2009-02-25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科教2007012号)和贵州大学人才基金(No.X060043) * 通讯作者。E-mail: luorui_physiol@https://www.sodocs.net/doc/f01051954.html, 植物开花时间: 自然变异与遗传分化 罗睿1*, 郭建军2 1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阳 550025; 2 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阳 550025 摘要 开花时间是植物的重要生活史性状。对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 从感受内外环境信号开始到最终分化形成功能性花器官的过程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控网络; 开花时间受多种因子的调控, 而FT 基因作为整合途径成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植物的花期变异在物种、群体和个体水平上具有复杂的自然变异模式, 且不同植物的花期变异随全球环境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变异趋势。植物个体之间通过传粉进行的基因交流需要功能性开花时间的一致或重叠, 而花期变异会导致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亚群体之间的基因流障碍和遗传分化, 并可能导致邻域或同域的物种形成。该文分析了植物花期变异与群体遗传分化的关系, 认为决定开花时间的基因在物种分化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而对开花时间自然变异模式的研究对于揭示晚近分化快速辐射物种的进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分化, 开花时间, 基因交流, 开花诱导, 生殖隔离 罗睿, 郭建军 (2010). 植物开花时间: 自然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学报 45, 109–118. 被子植物的开花, 是指植物个体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生理发育过程。作为个体发育和后代繁衍的中心环节, 开花是植物最重要的生活史性状, 在植物生产和物种进化中起到核心作用。有关植物开花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开花时间、花器官发育、配子发生、传粉、花色发育、花部分泌物合成和花部挥发物合成(香味形成)等方面。自Coen 和Meyero- witz(1991)提出花器官发育的ABC 模型以来, 近20年中植物花器官发育及配子发生方面的研究飞速发展, 特别是Evo-devo 交叉学科兴起后, 花器官发育在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变异模式及其与植物进化历史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包括花被片的有无及数量变化(Kramer and Hall, 2005)、花被片排列的对称性(Hudson, 2000)、花被颜色(Grotewold, 2006)和花的味道(Pichersky and Dudareva, 2007)等。相应地, 花发育与群体分化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大量的开展, 包括花器官形态变异(Kalisz et al., 2006)、花色变异(Chittka and Raine, 2006)、花部分泌物(de la Barrera and Nobel, 2004)和挥发物(Ayasse et al., 2000)对传粉者的影响及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 除了花器官发育与配子发生等方面的内容以外, 花开放时间也是被子植物开花这一复杂发育过程(生活史性状)的重要组成内容。类似于不同植物种类或同种植物中不同个体花雌雄器官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复杂表现, 植物的开花时间性状(flowering phenol-ogy)也在单花、花序和个体、植物群体水平上表现出复杂的变异模式。在单花水平上重要的性状包括开花日期、花开放时间长度、雌性和雄性功能维持时间长短; 在群体水平上包括始花日期、群体开花时间长度、开花季节中开花个体的频率变化等。毫无疑问, 植物个体之间及群体之间通过传粉进行的基因交流受到空间距离(空间隔离)和花器官发育(性别分化、自交不亲和、雌雄异长和雌雄异位等)的影响。但是, 即使在有效消除了空间隔离且不受花器官发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之间, 有效的基因交流还需要个体或群体的生殖发育(开花时间)同步或重叠。植物的开花时间如何影响群体遗传结构还是未解之谜。为此, 本文首先对近年来植物开花时间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突破性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 包括模式植物主要开花诱导途径成分的发现和相互关系的阐释。随后综述了近年来在植物开花时间的自然变异及植物开花时间对群体遗 ·专题论坛·

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和遗传变异知识点汇总

生态系统 1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薄层和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2 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1生态系统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 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 多条食物链会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 能量总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物质循环利用。 注意事项: 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其次,基本写法要正确,生产者写在最前面,从生产者开始,用箭头向右指向更高的捕食者,直到最凶猛的动物结束,这就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如:“草→羊→鹿→虎”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态

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结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单调,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样,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易维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有毒物质的积累 生物富集化。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造成对人的毒害。散布在自然环境中的难以分解的物质如汞、镉、铅等重金属,苯等有机物,锶等放射性物质,均能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积累。例如下图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被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有毒物质还会通过食物链扩散到无毒地区的生物体内。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一)蒸腾作用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会影响植物的分 布。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吸水的主要部

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知识整理: 1.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常见的方式有和。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和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扦插材料的处理: ①剪成15---20cm的茎段,每段上保留两个节; ②茎段上方的切口是的,下方的切口是的; ③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一部分,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处全部去掉; ④扦插时将下面一个节埋入土中。 2、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3、性状是指示物体所表现的______ _、_____ ___和____ ____。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______ _。 4、26页“转基因鼠”的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_____ _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__________ ,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____________ ,即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__ _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通过生殖过程把____ 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 和_____ 就是____ 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5、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_____ _ 上,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___ _和___ _都是一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 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 存在的;而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______ _,即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___ __存在。 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说明: (1)相对性状有_______ 和______ _之分,则基因也有___ _和__ __之分,显性基因控制_____ __,隐性基因控制_______ ;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自学提纲 选修3 2.1.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年级:49 班级:学科:生物(选修三)姓名:日期:2017-3-22【导师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考纲要求】 1、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 2、运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 1、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说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力 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意识 【重、难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操作流程 【知识梳理】 一、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出现(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内容,思考:) 1、番茄—马铃薯能否用传统育种方法来实现,为什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巩固训练】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为获得() A. 融合的原生质体 B. 杂种植株 C. 杂种细胞 D. 愈伤组织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阅读课本36页第二段,思考)★★★ (一)体细胞融合过程 1、植物体细胞杂交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 2、如何让原生质体融合?具体有哪些方法? 3、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与哪种细胞器有关? (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流程:杂种细胞愈伤组织杂种植株

【探究】(再次阅读课本图2-5,思考) 1、植物体细胞杂交运用了哪些技术方法,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有何不同? 3、将一些A植物细胞和一些B植物细胞诱导融合(不考虑3个或3个以上细胞的融合),最终细胞的种类有哪些? 【巩固训练】 2、下列关于原生质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原生质体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B、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原生质 C、被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是原生质体 D、原生质体可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 3、如图为“番茄﹣马铃薯”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获得a、b细胞需要胰蛋白酶和果胶酶 B.诱导a、b细胞融合的化学试剂一般用秋水仙素 C.a、b细胞融合为c细胞的原理是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D.d、e、f过程表示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e、f分别为脱分化和再分化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和意义(阅读课本37页,思考)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意义是什么? 2、从结果上看杂种植株在遗传上有何特点?从杂种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上看属于何种变异? 【巩固训练】 4、下面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杂交的细胞来自不同的物种 B. 打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C. 克服了远缘杂交的障碍 D. 一定能产生人们希望的杂交种 【异想天开】牛细胞与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绿色的小奶牛,晒晒太阳就能产牛奶。这种想法能实现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