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整理

二、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实验研究:(1)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作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2)研究者通过有计划地操纵一个或一些因素(自变量)然后观察和观测某一感兴趣的变量(因变量)的变化,揭示二者是否存在稳定的共变关系,从而确定是否为因果关系。即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最近发展区: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他人指导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支架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智慧技能的学习: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联结的越强;反之,则变得越弱。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的过程。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经典型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现象。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只有完全一样的条件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相似的刺激不能引起反应,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效果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这意味着,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学习的顿悟说:顿悟指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学习顿悟说的观点是: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那个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都叫做惩罚。普雷马克原则: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观察学习: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认知示范:示范即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学习,起示范作用。

潜伏学习: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创者是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

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

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人类积累

的社会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

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

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是指新概

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

把一系列已有的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

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

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

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

意义。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

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

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

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

架结构。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

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

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

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

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推

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

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即学生

因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

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用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关于事

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

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

操作。

正迁移:是指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

进、助长作用。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三、简答及论述

1.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

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

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3)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发展有重要意义;(4)

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有指导意义:①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为教

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的指导,

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②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

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2.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揭示而不凭臆测

加以歪曲。

(2)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

进行研究,不能孤立、片面、隔裂地看问题。

(3)实践性原则,就是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密切相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

(4)教育性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

3.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答: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

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

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同一性发展有四种情形:(1)同一性迷乱,个体很少"发现自己",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经历着同

一性分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或者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

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他们宁可塞着

耳塞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父母和老师。(2)同一性早闭,同一

性早闭描述的是个体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

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同一性早闭的青少年往往缺乏主见,

遵从他人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宗教群

体等等。同一行完成过早的人会显得刻板与肤浅,不会沉思,应变能

力差,但很少会忧虑。这类人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

父母的价值观。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尊重权威。(3)同一

性延缓,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

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

择和承诺。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

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机了,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

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4)同

一性获得,表明个体考虑了各种实际选项,做出了选择,并实践选择。

在结束高中学习生活之前,似乎没有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情形。跨入大

学校门的学生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做出决定。对一些成人来说,在他

们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也许会达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之后,还可能

放弃前一种同一性,而形成新的同一性。对某一个个体而言,自我同

一性一旦达成,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4.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对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水平,并

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条件下可

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

区。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

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最

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

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时,才是最好的教学。教学需要

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

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要点?

答: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⑵儿童期

(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⑶学龄初期(3~5岁):主

动对内疚的冲突;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⑸青春

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⑹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

冲突;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6.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它与儿童思维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

公正感两个方面。同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进程,并得出了一

些规律性的结论。

(1)儿童对规则的态度是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上的准则。(2)对

责任的认识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对公正的看法是从服从的

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4)对惩罚的认识是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

性惩罚。(5)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他认为儿童的

道德只有达到自律水平,才可称为有真正的道德。

7.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道德教育

的启示?

答:(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

段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

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道德

水平(9岁以下儿童)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

断是非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阶段2 相对功利主义的取

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9岁一直到成人)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

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 遵守法

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设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第一,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

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第二,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难

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第三,教师应该注意文化和性别对

道德推理的影响。

8.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也就是价值与潜

能的实现。人本主义强调情感、人格和自我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提

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育原则。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对学习的看法: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

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根据学

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

对教育的看法:人本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

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还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

而教,教师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

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开放课堂

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对人本注意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由学

习、自我知道学习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

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但他片面过度强调学生

的中心地位,使的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爱好,忽

略了教师和教学的效能,忽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的主导性。

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答: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

激,然后做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

是所谓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

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

的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决定学习结果;反对内省、主张

客观实验;并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是一样的。

(1)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

试误的过程。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

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准备律、

效果律、练习律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

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

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

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频因律、近因律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

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

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

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学习的主

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基本理论要点包括:(1)学习者

的学习是通过自身的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实现的,认知结构的同化

与顺应机制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基础;(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情景的创设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积极引导;(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教学原则包括情景化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等。

1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

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

工过程和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研究人是如何形成概念、

理解事物以及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而非研究实验中动物的行为学

习。他们一般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如知

识系统)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

改变。

特点:从学习过程来看,将学习看成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从学

习结果来看,主张将学习看成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

结构;从学习的条件看,注重学习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性条

件和信息反馈等

12. 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认为有机体的学习即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而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过

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学习的基础;

(2)联结的建立是条件刺激(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

产生了替代作用(替代-联结学说)

13.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1)强化的类型:凡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

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

率。

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

理需要。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

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信物、活动。同一物体对不同人

而言,强化的效果会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

(2)强化的程序:强化的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强化的

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

隔程序和比率程序。

教师作为强化的操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以及恰当的强化

方式的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在选择强化物时,可以遵循雷

马克原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通俗讲就是:

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14.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

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

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

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

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

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过程中进行表征、编码与存储。在复制过程

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刺激。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

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的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

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15.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表象模式、映象性表现模式

和象征性表现模式。

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了解在知识学

习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学生必须对学习材料所揭示的规则、

现象,事物正确地类别化(概括化),以便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一般编码系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认知结构的形成。所以,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

(2)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类别化

得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

过程。布鲁纳认为智慧生长和认知生长是同义词,是形成表征

系统的过程。

(3)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掌

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获得一套概况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学习过

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4)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16.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答:(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

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

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

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

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

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

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

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17.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答: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

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

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3)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

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

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

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

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2)学习不是

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

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

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

境中的。(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

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

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

验。(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

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

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

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

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

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

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

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18.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有?

答:个体因素: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自我决定需要、成就需

要),情绪状态(焦虑、唤醒水平、兴趣、好奇心),学习者信念(归

因理论、学生的能力观、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自我价值导向),目

标取向(学习目标、表现目标、社会目标)

环境因素:教师变量(教学效能感、教师期望、反馈与评价),任

务变量(任务性质、任务难度、任务价值),家庭及同伴变量(家庭期

望、同伴竞争、群体目标设置)。

19. 请联系阐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充实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促进教育

学的理论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实践作用: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

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

实际的教学问题。

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从两个角度思考:

(1)从专家型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角度来思考,(2)从人们如何看

待专家型教师的角度来思考,

2.如何成为优秀的学生:(1)优秀的学生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2)

优秀的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3)优秀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

感,(4)优秀的学生能坚持完成任务,(5)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6)优秀的学生有较强的延迟满足能力

20. 什么是发展?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

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

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

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

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

教育和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一

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必须

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21. 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

论的异同。

答: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

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

系。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件联系起来并把它们

组织成赋予它们一定意义的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

结。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相同点:(1)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实质相同,奥

苏贝尔和布鲁纳都认为学习是认知之重组,而认知结构由上至下分层

次排列,最上者概括性、包容性最强。

(2)都强调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

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3)

都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4)都直接

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

不同点:(1)奥苏贝尔对布鲁纳从事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基本上持否定的

态度。他认为,合适的结构确实能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

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但布鲁纳对结构的描述太复杂了,这种结构

所起的障碍作用比促进作用更大些。(2)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

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

位学习;奥苏贝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

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3)学习方式不

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贝尔

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4)布鲁纳

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看结果,而是看过程。奥苏

贝尔认为对接受学习的理解有其特定的涵义;奥苏贝尔强调的接受学

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

22. 维纳的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举例说明你自己的学习动机归因

特点。

答: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

动机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六种原因:(1)能力力,个人评估自己对该

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程度,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已经尽

力;(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断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

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

个人当时身体及情绪状况是否影响工作;(6)其他,个人认为这次成

败因素中,除上述五种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影响因素。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维纳按各因素的

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1)因素来源:能力、努力程度及身心状

况三项属于内控,其它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能力与工作难

度两项是不易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它各项则都不稳定。(3)

可控制性:在此维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

制的,其它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23. 分析比较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的异同。

答: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安得森(J.R.Anderson)提

出的。这一理论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

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

迁移量越大。

安德森认为,这一迁移理论是桑代克共同元素说的现代化。信息

加工心理学家用产生式和产生系统表征人的技能,这样就抓住了迁移

的心理实质。所以,导致先后两项技能学习时产生迁移的原因,应该

用它们之间共有产生式的数量来解释。

2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结合自己未来的教学谈谈如何促进

学习迁移?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

料作为学生的对象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2)

经验的概括程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学习着概括出了学习的

共同原理,或者掌握了概括化原理,这种经过概括的原理就能有效的

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注意对情景中各种关

系的理解,创设对知识应用有利的情境;(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准备状态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定势对未来的学习

或者活动会产生影响;(5)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结构影响解决问题

是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迁移;(6)学习策略

的水平:学习策略对迁移的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其主要表现认知策

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上。

如何促进迁移:(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必须兼顾科学

知识的本身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

年龄特征等。(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在教材的呈现上也应该遵循有

整体到细节的顺序,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加强概念、原理

乃至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

也应灵活多样,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要让学生

学会学习。(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迁移而

教”。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7452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67452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 A、社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管理心理学 E、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E,F) A、心理学学科性质 B、心理学方法论 C、身心问题 D、学习心理机制 E、心理的生理基础 F、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 A、客观性 B、可验证性 C、准确性 D、系统逻辑性 E、描述性 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人的社会性 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E、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客观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发展性原理 D、教育性原理 E、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 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 A、每次尽可能长 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 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