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教案

当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教案

当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教案
当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教案

当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教案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回味悠长。生活中更有许多美好的情感让人赞叹不已,缠绵眷恋。请倾听诗人海子为你献上的真诚的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还有诗人舒婷热情歌唱新时代的爱情——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让我们走进美丽的诗的国度,分享亲情、友情、爱情的甜蜜。

二、作家作品

1.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市。1969年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如《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2.海子,原名查海生,人们习惯称他为“北大诗人海子”,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曾长期不被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环境下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塞亚》、长诗《大札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出版的诗集有《土地〉》(1990年)、《海子、骆一禾

作品集》(1991年)、《海子的诗》(1995年》、《海子诗全篇》(1997年)。有人称他为歌唱生命痛苦\'的“浪漫骑士”。

三、创作背景

《致橡树》写于1977年,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海子上北大时,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父亲是乡村老裁缝,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钱供给海子在北大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

四、文本点击

1、如何理解《致橡树》一诗中诗人坚贞、高尚而独立的爱情观?

答:《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

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三次提到“幸福”,含义有何不同?

答:前两次“幸福”是海子的幸福,是在海边有所房子,“喂马、辟柴、周游世界”。这种幸福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幸福,是海子虚拟的精神上的幸福,第三次幸福是对陌生人的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现代尘世生活中的幸福。从中可见海子思想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面》是中不止一次表现出来。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说明了什么意思?

答:“我只愿”的意思是:尘世的幸福是众人的,与我无关,我仍只愿偏安一隅,独守内心的童话般的精神世界。诗人把祝福留给了世人,而他自己却不甘于过这种生活。他刚对世人表露赤诚的心怀,很快就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和众人。现实方面,他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幸福,精神方面,他又独守自己诗歌的理想。现实与精神,愿望与追求,两相矛盾,不可调和,表现了诗人孤傲超俗、独守清高的性格特点。

但前后含义是不一样的,如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都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情感,而情味却截然不同。第一次是紧承海子的幸福而来,即“喂马、辟柴、周游世界”等能唤起人们许多童话般的想象。第二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紧承陌生人的尘世中的幸福而来,“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之后,出人意料的笔锋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只愿”好象在说,尘世的幸福是你们的,与我无关,我仍然只愿偏安一隅,。这两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显示了海子思想上的矛盾。即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他

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心堕入尘世成为俗人;既肯定现代文明,又死守着自己内心构筑的童话般的精神世界。

从这种矛盾中,我可以想到,海子内心曾有过三种意识互相交织,即世俗意识,对现代尘世生活的肯定;理想意识,对自己内心构筑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当这两种意识互相斗争,相持不下时,就产生了第三中意识,即逃避意识。最终逃避意识站了上峰,他选择了死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愿望,只是诗人临行前的赠品。就在他写完《面》两个月后,当真正的春天到来时,孤独而绝望的海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了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溅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崇高的诗句。”(余杰语)

4、《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

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

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

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五、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

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表达训练

(2007年北京卷)为接待国外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

要求:①语言通顺、得体;不少于60字。

②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

③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

参考答案:

①万里长城,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②东方明珠,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

六、写法归纳

1.《致橡树》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写作特色,也正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时课后作业测试题三

《致橡树》课时作业三 一、基础达标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________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________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________。 A.不绝如缕衣饰消融 B.前呼后拥衣服融化 C.前呼后拥衣饰消融 D.不绝如缕衣服融化 解析不绝如缕:比喻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前呼后拥: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现泛指前后护随的人很多。衣饰:衣着和装饰。比“衣服”表意更丰富,与“眼花缭乱”搭配更佳。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消融:消失融化,与“洪流”搭配更佳。 答案 C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解析A项,词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B项,原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D项,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适用于“爱情”而非“亲情”。 答案 C 4.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 ) ①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 ②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 ③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①鹳雀楼②岳阳楼③黄鹤楼④滕王阁 B.①滕王阁②黄鹤楼③鹳雀楼④岳阳楼 C.①黄鹤楼②鹳雀楼③岳阳楼④滕王阁 D.①岳阳楼②鹳雀楼③滕王阁④黄鹤楼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围漆黑一片,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嘶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B.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分局近日成功破获了一个价值70余万元的特大汽车盗窃团伙,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作者相关常识及文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中“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意义。 3、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鉴赏诗歌意象,学习诗歌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法、问题引导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利用教参或网络,查阅作者相关知识,并掌握。 3、利用网络,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 4、利用网络或工具书,了解诗中提到的“橡树”、“木棉”等意象特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课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妙音乐伴奏中,教师激情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致橡树》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爱,有人可以割舍富贵;为了爱,有人可以抛却亲情;为了爱,有人可以放下事业;为了爱,有人可以舍弃生命…… 爱情,赋予人们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又涌现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众所周知的典型形象。对此,你能列举出哪些呢?他们的爱情是你理想的爱情吗?在你的心目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爱情的双方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2、关于爱情的讨论。 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角着眼,讨论各种各样的爱情。 3、爱情双方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舒婷这位女性诗人的回答。 板书:致橡树舒婷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过程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 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 体指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 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 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 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 发作者的爱情观。分界线 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 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 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 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 思考回答 齐读第一部分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题 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意象特点

教学过程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 重复单调的歌曲,是极力 攀附和只知依附的单方痴 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 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托你的威仪。是不计代价 的给予的,还有日光和春 雨也是只知道贡献的,牺 牲自我的精神。 3.那作者否定了世俗的爱 情观后,提出了什么样的 观点呢?看第二部分。 明确:独立(的人格)、 平等的(地位)。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六、三读课文,分析形象 1.橡树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你有你的……像戟” 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3.木棉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美丽、温暖、热烈、真挚 、柔韧、感情丰富。 “我有我的……火炬” 4. 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象征女性的阴柔之 美。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齐读第二部分 根据诗句交流回答 根据诗句分析橡树 和木棉的形象 把握意象特点 把握内容 把握诗人爱情观 分析意象 把握橡树和木棉的象 征意义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名师教案2

《致橡树》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方法指导 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意象、音韵、节奏的反复品味,逐渐悟出诗中情感,为共鸣打下基础。所以鉴赏诗歌要:抓意象,品情感;析语言,赏技巧;联社会,悟哲理。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爱情的诗句,看谁搜集得多。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整体感知: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1、解释题目,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找出诗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说出分别指代什么。 3、找出体现抒情主人公感情变化的关键句,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四)、合作探究 每一诗节围绕意象和象征手法各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2、这一诗节在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哪些特点? 第二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2、概括作者认为的伟大爱情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白了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 1、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模模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怎样看待校园爱情。 2、“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你对本文的主题还有哪些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3、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告诫学生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涉足校园爱情。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教育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题关于诗歌主题的引申,主要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第三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提倡读写结合,“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问题设计也非常有吸引力,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应该能写出很多佳作。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 (六)、欣赏苏芮的《牵手》,体会真正的爱情。 五、课后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致橡树习题复习课程

致橡树习题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2007年海南、宁夏卷)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小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任务二、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 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吧,一场爱情被全世界人们争相传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我们期待的真正额爱情是什么 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舒婷《致橡树》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梁祝》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

(完整word)《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

十七爱情诗二首 复习指导: 1.《致橡树》作者是 ______,原名 ________,当代 _____诗派代表。诗人借助______和______两个主要意象,否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错误爱情观,表达了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的理想爱情。 2.《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是 _______(国别)的 ________,他是该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一朵带刺的玫瑰” 。 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凌霄()绿荫( .. 雾霭()流岚(..二、阅读理解。)慰藉( . )虹霓( . )刀戟()红硕( .. )崎岖() .. )霹雳( .. 不落窠臼( .. ) ) (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本诗的作者是当代女诗人_______ ,属于 _________诗派。 2.诗歌主要采用 _______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了诗人主旨的句子是 3.诗人否定的三种庸俗的爱情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1)橡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木棉:。 5.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B.鸟儿凌霄花 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 D.鸟儿凌霄花 (二)泉源 日光 险峰 春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 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 题,那就是爱情。不同的 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 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 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1.作者介绍齐读 了解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 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 2. 朦胧诗介绍齐读 见多媒体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 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 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 明确:“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我 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教学过程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 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 者的爱情观。分界线是“不, 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 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 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 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 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明确诗题 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 点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致橡树习题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慰藉.(jia)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a)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2007年海南、宁夏卷)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二、拓展提高 (一)阅读下列诗段,完成6——9题。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致橡树课后练习

三、《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痴(chī)情慰藉(jì)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 )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濒危(pín) 绮丽(q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蔬菜苍桑璀璨至高无上 B.通信灿烂前程变幻莫测 C.宣泄串通绰约标柄千古 D.历练佣工景仰集思广议 3.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劈柴(pī)浪涛(tāo)矢口否认(shǐ) B.偶尔(ǒu) 兴奋(xìnɡ)惊涛骇浪(hài) C.倔强(jué) 严酷(kù) 面朝大海(cháo) D.羞涩(sè) 眷属(juàn) 言简意赅(ɡāi)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窗扉扉页绯闻翡翠 B.春帷帷幄惟恐维新 C.霄汉销魂硝烟宵禁 D.炫耀眩目炫晕泫然 5、下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篇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这个人有着强烈的分享幸福的意识,因而,诗人笔下的这个人物就给人很亲切的感觉。 B.“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作者对自己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的具体描述。 C.“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告诉我们,诗中的“我”有博大的胸怀,愿将自己的幸福分赠给亲人、陌生人乃至整个社会,还要分赠给大自然。 D.诗中所用的意象,极其洗练,纯净而单纯,诗中的意象并不多,但第一节中仅用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显示了海子抒情诗的风格。 6.《致橡树》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 )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 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 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爱情不NG》讲述了娱乐圈的两对恋人经过种种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爱情故事。 B.美、英、法等国支持和推动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手段,和当初其处理利比亚问题的 手段如出一辙 ....,都是公开宣称,现政府已经失去了继续执政的合法性。 C.中国整容业兴起近十年,二十万张脸被毁,这绝不是耸人 ..听闻,中国作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整容机构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容手术风险高涨。 D.近日,深圳唯冠诉世界知名品牌苹果公司侵犯知识产权一案已经宣判一审结果,苹果 公司败诉的消息传来,诸多媒体对此不赞一词 ....。

《致橡树》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师:美不美?……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陕州区中专张冬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作者的爱情观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解题 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题目中的“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橡树在这里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气,代指诗人叙述的主题应是木棉。 (三)、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给标题补充主语) 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a) 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2.自由读。(教师作诵读指导,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齐读。(全诗可分几层) (诗歌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片断并把它一起读出来?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师分析、明确: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以及舒婷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现当代诗的鉴赏,掌握舒婷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⑴导入课文 贝尔娃?普莱恩在《爱情真义》中这样评价爱情:“爱是对别人的生命比自己更加关心。”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爱情是两颗心交织的火花。所以,为了追寻自己美丽的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一代才女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这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怎样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真实表白:木棉的自白。 ⑵介绍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与同时代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不是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⑶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概念,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