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物理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

谈物理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

谈物理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
谈物理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

谈物理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

安徽省庐江二中束义福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从信息论的观点讲思维是人脑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整个过程。

物理问题的解决与思维方法的正确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物理问题,可以明辨概念、升华基本理论,在解题中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达到准确、快速解题之目的。解题的思维意识,是解题者通过审题,在头脑中对题目所涉及问题的一种反映,若解题者有明确而又完善的思维意识,就能在遇到困难问题时,灵活选择自己的思维角度,使问题得到迅速而准确的解决,因此,注重对问题思维角度的选择,是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面。下面例谈物理解题中的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艺术。

一、整体思维化繁为简

整体思维就是把相互联系的问题或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的思维方法。

对有些物理问题若“条分缕析”,试图“各个击破”,往往使思维繁琐,遇阻、停滞,反之若能统摄变化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分析考虑,则可迅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解题思路简洁、顺畅、灵活。

整体思维,它注重从问题整体结构变化前后(或始末)比较中,寻找变量或不变量,发现质变或非质变;从而找到解题依据,在解题过程中不要单纯地着眼于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将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同时要注意从部分去认识整体及从整体去认识部分,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方面去把握问题,从整体的和谐统一性去认识问题。

例1:如图1,质量为M的金属块和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细线连在一起,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a在足够深的水中下沉。经过时间t细线断开,金属块

和木块分离,再经过时间t′木块停止下沉,求此时金属块的速

度?

解析:解此题习惯于对线断前后两个阶段,分析M 和m

的受力情况及其变化(细线上张力从有到无),运用牛顿运动

定律、动能定理或动量定理处理,采用隔离法解列式多,比

较麻烦。若将M 、m 看作整体,系统所受合外力F=(M+m)a ,

与细线有无张力无关。对整体的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0)()(-='+?+MV t t a m M ,从而迅速地求将M

a t t m M V ))(('++= 例2:如图2,质量为2m 的物块A 与水平地面

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 的物块B 与地面的摩

擦系数为μ,在已知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A 、B 做

加速运动,A 对B 的作用力为 。

解析:将A 、B 看作整体,在F 与f 作用下产生加速度3

mg F a μ-=,再隔离B :ma mg N =-μ,得A 对B 作用力)2(31mg F ma umg N μ+=+=。

值得注意的是:

1、在考虑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局部或个别元素,要考虑它们在整体中的

地位和作用。

2、对已知条件进行了综合整体运用,尽量发挥所有知识的整体功能,从而

优化解题结构。

二、等效思维 化堵为疏

等效思维是从效果等同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等效思维总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转化为理想的、等效的、简单的物

理现象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或对研究的对象、过程设计出特定的模型为解题带来方便。等效方法的实质是相互替代效果相同,等效方法的结果,不仅可以使非理想模型变为理想模型,使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而且可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一般理性认识升华到更深的层次。

例3:如图3秋千的一根绳子的固定点比另一根绳的高b,秋千两根支架相距

为a,两绳长度分别为L 1和L 2,并且21L +22L =a 2+b 2,

试求人在这样的秋千上摇荡的周期(空气阻力不计,人的大小与

上述各线度相比可忽略)

解析:可从总体上把握,系统的运动类似于单摆的简谐振动,周期'/'2g L T π=,','g L 分别为等效摆长和等

效重力加速度。为了确定周期,应依次作如下分析:

“单摆”的转轴——A 、B 连线

“单摆”的等效摆长——C 与A 、B 连线的距离

222122122

1'b a L L L L L L L +++==,等效重力加速度α=sin 'g g

的与'g g 夹角—22arcsin b a a

+=α。

例4:如图4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运动的小车,

车上固定一个盛水的杯子,杯子直径为L ,当车向右作加速

度为a 的匀加速运动,水面呈图中状态,求液面高度差h 。

解析:此题下看起来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不难和斜面

联系起来,假设可以在杯中水平面上取一小滴水A ,并把它

等效为一个放在斜面上的小物体,如图5所示,这样就将其

等效为一个比较熟悉的模型,对A 分析可知,设A 的质量为m ,则:

θθsin cos mg ma = g aL h h h tg g a tg =???

???=θ=θ又/ 可见,等效法可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在应用等效思维时,首先要明确是否等效并找

图 4

图5

准等效关系,其次要明确两个不同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是在什么条件下、什么范围内、什么意义上具有等效性,这是等效思维的关键所在,离开这一点,等效就失去了意义,应用就定会出错。

三、转化思维 化难为易

转化思维是指不要被所给问题的形式所束缚,而能按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如

将一个难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将直接难求解的问题变为间接求解的问题等,这种问题的变换技巧常用于解繁杂的综合性计算题及陌生的信息迁移题等。

例5:如图6,在水平地面上有一座为G 的物体与地面的摩

擦系数为μ,今用一力F 拉物体,使其沿地面匀速前进,求F 的

最小值是多少?

解析:常规解法是将F 正交分解,然后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

件列方程后转化为求极值问题,显然繁难。如果选择求合量的思

维方法求解,先求N 和f 的合力F ’,这样以F ’代替N 和f,设F ’

与N 的夹角为α,则μ==αN f tg ,再应用几何极值原理,作力'F 、G 、F 的矢量三角形,拉力F 的最小值为:22min 11sin μ+μ=α+α?

=α=G tg tg G G F ,拉力方

向与水平方向夹角μαθarctg ==。 大量的物理状态虽然各有特点,存在差异,但是某些物理状态在某些方面

具有补偿性,利用补偿性的特点进行虚设一定的条件,采用“避实就虚”的策略使得问题顺利解决。

例6:两个相同大小的金属板分别带有Q 1=-2.0×10-8库,Q 2=+6.0×10-8库,

测得两板间电势差U=10伏,求该电容器的电容。

解析:乍看此题无法求解,然而如下特殊状态的结论使我们豁然开朗,如

果两板各有等量同种电荷,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据此可以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设想使两板再带上大小为 2.0×10-8库的负电荷,则两板有电量为图6

4.0×10-8库的异种电荷,显然这种虚设效果使电容器内电场强度保持不变,由

Q

C ,可求得:C=4.0×10-7F。

思维转化,它可以在思维活动时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角度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从相向视角(如分与合、实与虚、正与反、零与整等)来看待和认识客体,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甚至取得突破性成效。

四、极端思维化模糊为清晰

极端思维是根据已知的经验事实,从连续原理出发,把研究的现象或过程外推到理想的极端值上加以考虑,使主要因素突出,问题的本质迅速暴露出来,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正确的判断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般条件下,物理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变化,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牵涉的面较广,变化过程较复杂,从而难以一下洞察变化规律和迅速作出结论,如果将问题推测极端状态和极端条件下进行分析,往往发生质的变化,变得极为简单。

例7: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当可变电阻R的值增大时,

A:A、B两点间电压U增大;

B:A、B两点间电压减小;

C:通过R的电流I减小;

D:通过R的电流增大。

解析:如果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去进行数学推算,结果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用极端思维方法变得极为简单。

依题意R的值增大,从R变大的连续性原理出发,将R的值班外推到理想的极限值——无穷大,那么此时AB间的总电阻有最大值,根据分压原理可知U AB有最大值,而R无穷大时,其中电流为零,于是可以迅速、准确地选出A、C选项正确。

一般只要在选定的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变化,并具有单调的函数

关系(单调上升或下降)都可以采用极端思维方法。极端思维用于解题,往往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模糊为清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类比思维 化抽象为具体

波利亚指出 “类比是某种类型的相似性……是一种更确定和更概念化的相

似。”按照这一观念,应用类比方法,关键在于将对象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的含糊认识说清楚,解题中,要细心观察问题的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联想,注重从深层意义上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归类,要透过事物表层上的差异,运用揭示内核上的相似性。

例8:如图8一辆卡车在轨道AB 上行驶的速度是

V 1=50千米/小时,在轨道以外的平地上行驶的速度是

V 2=40千米/小时,在离轨道垂直距离为PM=30千米处

有一仓库P ,车间从仓库开出到离M100千米的A 处至

少要多少时间?

解析:本题若用常规解法十分麻烦。若将卡车的运动与党的传拌作类比,

光在不同媒质中的速度不同,在平面分界面上的折射现象里,光是以时间为极小值的路径传拌的,若将卡车在轨道及轨道以外平地上的两段运动模拟成光的折射,则可推出卡车应选择如图9的折线路径,即:

2

10

sin 90sin V V =θ 54sin =θ

由此可解得:PC=50千米,t min =2.45小时。

例9:如图10所示,把一个真空罐放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刺破一小孔,

罐子将作什么运动?

若直接抓住题中“罐子将作什么运动?”而按

先选对象再进行受力分析,然后用动力学思路分析

就很容易得出罐子先向右作加速运动,最后向右作

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刺破一小孔的

知 罐子向右运动过程中其受力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运用动力学是很难判断其运动情况。但若用类比思维策略时,类比联想到本题与两球碰撞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把罐子和最终进入罐子的那部分气体视作系统,则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很快得到结果。

六、逻辑思维 化繁难为浅湿

逻辑思维是对旧有的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推导和深化,从而获得新知识的

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的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述出来。在推理过程中,注意条件的约束情况,周密考虑,在思维程序上一般从所求入手逐步上朔,直到与题中的已知量相关联,再从已知开始,利用规律,顺序作答。

例10:质量m=20毫克,带电量Q=31×10-7库仑的尘粒,在如图11所示的

金属平行板之间,自由下落1/70秒后接通开关K ,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减为零,若尘粒的总位移为3毫米,电路中电阻R 1=45欧,电位器总电阻R 2=90欧,滑动触头处于正中间位置,电源的内电阻r=10欧,两金属板的距离d=5毫米,求电源电动势。

分析:

R 2/ 综合:尘粒做减匀速运动的初速度就是它自由下落的未速度,根据自由落

体公式,有V=gt =9.8×701m/s =0.14m/s

尘粒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

S=S 总-21gt 2=30×10-3m -21×9.8×(701

)2m =2×10-3m

尘粒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

a =s v 22=32102214.0-??m/s 2=4.9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尘粒所受到的电场力为:

F 电=mg+ma=m(g+a)=2×10-5×(9.8+4.9)牛=2.94×10-4牛

电阻R 2两端的电压U 2等于两金属板之间的电流,根据U=Ed 及E=F/Q ,

得:

U2=d Q E 电=714

101094.2--??×5×10-3伏=44.1伏 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为:

I=2/22R U =1.44安=0.98安

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电动势为:

ε=I(R 1+22R +r)=0.98×(45+45+10)伏=98伏

本题思维程序上是从所求量程序上入手,看一看所求将结果需要知道哪些

量,而这些量的求得又需要知道什么量,逐步上朔,再从已知开始,利用规律、顺序作答。也可以综合思维求解,即从题设条件入手,建立情景和模型,利用

相关规律求解。

七、求异思维 化腐朽为神奇

求异思维是指解题主体在面临较为困难复杂的问题时,敢于离开常规的思

维轨道,另辟新径,标新立异,采用新颖别致的方法,追求心气的效果,它是

解题主体思维的独创性和开放性的表现。

求异思维反映了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方法的独立程度,集中表现

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标新立异、勇于创新。根据已有知识、经验

和方法、对有关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合理方案解题,可有效地培养解题者在新情景下的应用、迁移、拓展、创新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例11:如图12在倾角为300的山坡山的A 点,炮弹以初速度V 0沿仰角300

的方向射出,弹头落在山坡上的B 点,求A 、B 两点的间距S 。

解析:对本题,常规解法是将炮弹的运动分解

为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沿竖直方向建立

直角坐标系进行求解,但这样求解比较麻烦,如果

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据此我们可以沿初

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建立斜交坐标系。

如图13可列出: t V S 01=

① 2221gt S = ②

又21S S ABC =?是等边三角形,故有:

③ 联立①②③或可得:g

V t 02= 所以位移:g

V t V S S S 200212==== 由此可见,有些物理习题,若用常规方法和习惯思维求解,会感到过于繁

难不知从何下手;或觉得缺少条件,难于求解。但若能突破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认真阅读习题的文字及附图,边读边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结合新情况,勾画新图景,则能化难为易,化平凡为神奇,一挥而就,而且锻炼了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八、联想思维 以简驭繁

联想思维是心理的条件反射,解题时注意由题目提供的信息,想到相关的

知识与熟悉的物理环境,借助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图

12 图

13

联想,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对照比较过程中找到某种

相似,从而促使思维由此及彼的跳跃,激发创造性灵感;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去寻找答案。

例12:在地面上的A 点,以初速s m V /100=与地

面成450角向墙上抛出一个完全弹性小球,小球被弹回

后落在地面上的B 点,如图14所示,已知A 点离墙4

米,求落地点与抛出点相距多远?

解析:固小球与墙碰撞是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小球

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不变,但方向相反,速度的竖直分量不变。因此,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可以看成是AD 段和BO 段的斜上抛运动组成,显然以这两个运动来求很繁琐。如果联想到光的反射现象,并把小球与墙的碰撞同光的反射现象联想类比,就不难发现,小球与墙碰撞前后的速度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的。两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却有相似的物理规律。将墙视作一平面镜,即小球与墙碰前运动的镜像与碰后的运动合成斜上抛运动。这样小球由A →D →B 的运动就可以用由A →D →B 的斜上抛运动来等效代替设AB=S 米,则: 10/90sin 1010/45sin 245cos 800000??=?=+g V V S

即108=+S

S=2米

可见,当解题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不妨跳出原来的局限范围,联

想到与之相近、相关、相对的知识或问题,并着力去发掘它们的内在联系,甚至联想到与它相反方向进行对比,从而受到有益的启示,通过适宜的转化,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达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效果。

九、猜想思维 化繁琐为浅易

猜想是在掌握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猜测性设想的一种科学方法。牛顿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面临陌生、繁难的问题时,我们

的行动往往带有某种程度的探索性,而这种探索性的行动又往往是以某种猜想图14

图15

的先导的,一旦问题的求解陷入困境而停顿不前,如果主体的头脑里出现某些念头而作出猜想,那么问题求解的行动就将转入对猜想的检验和论证。猜想实际上构成了探索活动的出发点,它总是引导着我们思维的前进。美国杰出的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一个更为老练、富有经验的解题者,在他不能顺利地猜出整个答案时,就尝试出猜答案的某些部分,解的某些特征,解的某些途径或一条途径的某些特点等等,然后他就设法发展他的猜想,同时寻找机会检验他

的猜想,并及时修改他们猜测,使之适应当时了解到的情况。”

例13:如图15 L

直平面内,其中充有某种液体,内有一块密度为液

体密度一半的小木块,从管的A 端由静止开始运 动木块与管壁间的摩擦系数米,25.0====μC BC AB ,管的两臂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0,求木块从开始运动到最后静止经过的总路程。

解析:本题中,由木块运动中受到情况可推知,木块的运动,先是从A 运

动到B ,再从B 运动到D (D 在B 、C 之间);然后又从D 回到B ,再从B 运动到E (E 在A 、B 之间)……最后静止于B 点,如果逐次求出各段路程,然后进行累加,将甚为繁琐,且极易出错。于是,我们另辟途径,转换思维大胆猜想,也许存在某种潜在的简单关系,利用它可方便地解答。通过深入分析可得,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最后静止于B 的过程中,浮力和重力做的总功θsin mgL 等于木块克服摩擦力做的总功θcos S ,由此即得:μθ=/L tg S =3米

这里正是“也许存在某种潜在的简单关系,利用它可以方便地解题”的猜

想的激励,才毅然放弃常规的解题方案,改变思考角度,去寻求简捷路径,这一猜想或许并未清楚地看到情况是否确实如此,理由并不充分,但这一大胆的猜想增加了信心,使我们大胆地进行尝试,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

其实,绝大多数的解题思维中都含有猜想成份,但不同的解题者作出的猜

想的依据和结果并不相同,我们不能忽视肤浅的猜想,更应积极追求深思熟虑的精,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乱猜瞎想,它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而这种有价值的猜想的作出是与我们的完善的认知结构丰富的解题经验以及对问题情境的细致分析分不开的。

必须注意的是,猜想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或然性,它的两重性要求我们在解题既要大胆猜想,又要细心论证,论证是猜想的必要发展,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论证,我们才能对猜想出的关于问题的各种可能的解答及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检验,直至最终获得可靠的结论。

思维意识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本质原因,是学生拓展解题思路的源泉,思维是解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又需要着力进行训练,而解题训练不仅是为了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思维意识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和单纯地解题就可培养,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一种智力品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物理教学改革中需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yifu-shu@https://www.sodocs.net/doc/f117880903.html,电话:0565-******* 138********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运动学问题常见思维转化。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 一、逆向思维法 【例1】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 最高可到达b 点,c 是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质点从a 至c 需要的时间为t 0,问它从c 经b 再回到c ,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可将质点看做由b 点开始下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第二段相等位移ca 的时间,求经过位移bc 所需时间的2倍.则由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公式:t bc ∶t ca =1∶(2-1)得: 00)12(22,)12(12t t t t t bc ca bc +=+=-= 答案:2(2+1)t 0 点评:此题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可用初速度为零时,连续相同位移的时间比,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另外将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减为零的问题,通过正逆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 二、物理情景与图象结合思维法 【例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开始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由题意作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s .由图可见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有v max =a 1t 1=a 2(t -t 1), 解得t 1==2 12a a t a + ,则v max =2121a a t a a + ,据图象得) (22212 21max a a t a a t v s +==

熬夜整理初中物理解题技巧+方法大全+简答题总结,看完秒记所有物理知识!

熬夜整理|初中物理解题技巧+方法大全+简答题总结,看完秒记所有物理知识! 01 概念学习--物理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 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 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02 公式学习--物理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 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物理解题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正交分解法 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2、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 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3、平均速度法 处理物体运动的问题时,借助平均速度公式,可以降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以简化运算,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巧用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高考中永恒不变的热点,至少应做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熟练应用:重力场中竖直平面内光滑轨道内侧最高点临界条件,地球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5、回避电荷正负的方法 在电场中,电荷的正负很容易导致考生判断失误,在下列情景中可设法回避:比较两点电势高低时,无论场源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比较两点电势能多少时,无论检验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6、“大内小外”

在电学实验中,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待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大很多时,电流表内接;待测电阻比电压表内阻小很多时,电流表外接。 7、针对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①特殊值验证法:对有一定取值范围的问题,选取几个特殊值进行讨论,由此推断可能的情况以做出选择。 ②选项代入或选项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给定的选项,做出选择。 ③半定量的方法:做选择题尽量不进行大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写出有关公式再进行分析,是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出现错误的不二法门,因此做选择题写出物理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物理基本性质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物理学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的诞生,起源于宏观物理学无法很好地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新的实验现象。它是宏观物理学的一个修正,并随着实验技术与理论物理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物理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物理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思维方法是主体思维活动为实现一定思维目的所采用的规则、手段、途经和技能、技巧构成的综合体系。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常用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于常用思维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1 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 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2 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 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常用思维方法3 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具 有指向性、层次性。 常用思维方法4 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5 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 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常用思维方法6 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常用思维方法7 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 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常用思维方法8 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 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常用思维方法9 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几何方法” 运用几何方法来处理矢量间的几何关系,也就成了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例如: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1)依据切线的性质确定圆心和半径:从已给的圆弧上找两条不平行的切线和对应 的切点,过切点做切线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为圆心,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为半径。 (2)依据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该弦,并平分弦所对的弧)和相交弦定理(如 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来确定半 径等。 二、“数学方法” 物理解题中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比例法、数列法、函数法、微 元法等。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实践来看,涉及到“微元法”的相应试题应该被指认为是 一类“热点”问题。由于一切“变化”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才能得以实现,“微元法”就是通过限制“变化”所需的时间或空间来把变化的事物或变化的过程转化为不 变的事物或不变的过程。操作步骤依次为:①选取元;②运用规律表达元;③叠加元求解全过程。 三、“图像方法” 图像是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信息的渠道。解决物理问题的依据主要是相应的物理 规律,定量给出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而采用数、形转换这一手段将给出的函数关 系式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函数的图像,它和用公式的形式给出的物理规律本 质应该是一致的。但表现的形式不同,图像能够直观、形象、动态地表达物理过程和 物理规律。有时候,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用图像法解题时更为明了、简捷。运用规 律解决物理问题时,既可以运用公式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运用图像的表现形式。 四、“等效方法” 等效法亦称“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等效方法是在保 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 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五、“对称方法”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一定要收藏! 高中状元计划今天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今天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同时介绍给大家高考物理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初三物理电学解题的三种方法

初三物理电学解题的三种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和学习尤为重要. 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后,重在应用:一方面用于实际生活,另一方面用于解题,而且学生能够做一些物理习题、掌握一些方法、技能,也会感到有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物理解题训练中指导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在物理教学中解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到“再现”和“加固”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训练思维的能力。 物理习题中题型虽然不一样,但是审题和分析的思路却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注重运用物理知识列出方程,且所用的数学计算不能太繁琐。讲解习题时除了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题意、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还要抓住典型题目,巧设疑难,一题多变,增强学生洞察知识内涵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我尝试总结了一些解题的方法. 用“组合法”解题 由于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求某待求量时能够选用的公式比较多(初中电学大部分是纯电阻电路)到底选用哪一个公式直接、恰当,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很难入手,如果用组合法找到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求解就容易多了。为解题缩短了时间,提高了解题效率。

“组合法”即是根据题目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量,进行观察看看能组合成哪些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进行求解.(通常把题目中的恒量看成已知条件) 例1:两只白炽灯泡L1、L2分别标有“220V40W”、“220V100W”串联接入220V的电路中,哪个亮些 解析:1、已知额定状态可求出陷含条件R1、R2。 2、L1与L2串联,I作为隐含已知条件。 3、题目要求判断哪一个灯泡更亮些,即求P实 观察: 1、题目中涉及到的物理量有:电功率—P实、电阻—R、电流—I 2、观察P、I、R则组合成公式:P=I2R ∵R2<R1、L1与L2串联 根据P=I2R可知P1>P2 ∴L1更亮些 此方法在力学中也常用 用“表达法”解题 “表达法”也可叫做“表示已知条件”法,实质上就是“综合法”,但是往往讲到综合法时,大部分学生当时能够理解,过一段时间又难以排上用场。如果用表达法,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且容易记忆。

解题思维分类

解题思路汇总 按照解题思路来分: 万能解题思路为主: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 第二步:找关键词; 第三步:逐句分析,根据已知找隐含, 第四步:解题。 万能解题法是解题主线,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辅助方法从而能够快速解答题目。辅助解题方法有:圆饼图法、直方图法、列方程法、建立知识网络结构法。 所有的解题思路有一个共同的重点:建立情景。单纯的解题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才是学习的关键。建立情景就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解题状态,找出适合的解题方法并快速解题。 下面以实际题例具体分析。 一、圆饼图法和直方图法 圆饼图法和直方图法主要用于解决比例、百分数、分率类型的题目。大多情况下两种方法可以通用。圆饼图更多用于整体不变即单位1固定的情况;直方图法则多用于题目中做多种情况分析或者整体中的多个部分对比等情况。 直方图法的应用范围要比圆饼图更加广泛,圆饼图法适用的题目都适用于直方图,但是适用于直方图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圆饼图。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圆饼图只能用于整体不变内部变,而直方图还可用于整体变及部分比较等更广泛的题型。此类方法的重点是:正确作图。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 第二步:找关键词; 第三步:逐句分析,根据已知找隐含,并作出相应图示(圆饼图或者直方图)第四步:解题。 其中作图需注意: ①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②将分量标在图上、分率标在图外; ③适当使用实虚线等辅助手段对题目中的相应变化加以区分。 下面根据题目具体分析。 例.水果店第一天卖出苹果20千克,第二天卖出苹果总质量的四分之一,第三天卖出前两天总和的50%,这时还剩5千克没有卖。水果店原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析: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做到心中明了题目所讲问题):此题讲述的是水果店三天内卖苹果的问题; 第二步:找关键词(此步的作用是简化题目,找出重点):因为在三天的时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物理思维方法

谈“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讯地址: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 邮编:213022 自我评分:8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讨论辨析疑难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才能。关键词:物理学习;课堂教学;思维方法。 英文翻译: Abstract: physics is a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natural science,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observe phenomenon,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iscrimination problems, applied physics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riou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method. 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物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物理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是教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大从

事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有意识地伴随教师的演示而积极思考,它是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利用或积极开发,从物理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取有价值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严格的辨析、讨论,形成物理概念,并进一步推理、延伸,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因此,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实验的设疑作用,并物理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具有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设疑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设计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部分学生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根据已学习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符合要求和具有创新思路的实验,在此过程中,物理教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初中物理简答题答题方法

简答题答题方法简答题是通常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背景材料,借助问题的形式,要 求考生书面简述的一种题型。简答题既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对初中物理“双基”(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答题一般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 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思维开放,有一定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使用物理语言做针对性的回答。 语言要精练,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内容要完整。 不少学生对一些简答题“似曾相识”,但又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或物理方法将它们清楚地 表述出来,普遍感到头痛。学生一是限于初中的语文水平,二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解答问 答题有据不能依,有理不能用。尤其对物理概念、定律、现象和过程等抓不到对问题的实际 性分析和概括,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贯通起来,甚至即使作业做了,也无法领会其要领。这表明 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要搞好问答题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明确简答题的特点:??? 简答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等。简答题通常是用生活化的语言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或物理现象,设问指向性清晰,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是解释这种现象。 (1)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能用简洁、严谨的语言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简答题不宜直接取用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作答,要避免答案就在书上的简答题,以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简答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对考生的答题做出有层次的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其次清楚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容易出现的错误:1.知识点不明确:2.逻辑关系混乱:3.表述不到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做好简答题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每一节复习课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作为简答题专项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就是 1. 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物理关系。 2.找准原理与规律。要寻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3.找准关键词。组识好语言把关键词镶嵌到答案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要尽量用理的书 面语言。(“关键词”一般是物理术语,也是每道简答题得分点。) 演绎推理法,返普归真法(这里的“普”和“真”都是指普遍的规律,对于给出一系列实验过程(或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高考物理 知识点及易错点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案例60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光滑的弧形槽半径为R (R>>MN 弧),A 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 放在A 点 的正上方离A 点高度为h 处,小球C 放在M 点,同时释放,使两球正好在A 点相碰,则h 应为多大? 解:对小球B :其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时间为 t B =g h 2 对小球C :因为R>>MN 弧,所以沿圆弧的运动模型是摆长等于R 的单摆做简 谐振动,从M 到A 的可能时间为四分之一周期的奇数倍 所以 t C =c T n 4)12(+ g R Tc π2= 解得:h =8 )12(22R n π+. (n =0,1,2……) 【评注】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C 小球的运动模型——单摆简谐振动,其圆弧的圆心相当于单摆的悬点,圆弧的半径相当于单摆的摆长,只要求出C 小球运动到A 点的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小球以速度v 0朝它们运动,如图1-2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1=v 2=v 3=30v (B )v 1=0, v 2=v 3=20v (C )v 1=-v 0/3, v 2=v 3=320v (D )v 1=v 2=0, v 3=v 0 解:依题意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小球之间的碰撞一定是弹性碰撞,这里关键 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碰撞过程模型。若把2、3两小球看成整体,建立1小球和2、3 小球之间的两体碰撞模型就会得出(C )答案错误结论。其实2、3小球只是靠在一起并没有连接,加之碰撞过程的位移极小,必须建立三小球之间依次碰撞的过程模型,由两球弹性碰撞得速度依次交换,所以(D )正确 【评注】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的小球碰撞模型——两两依次碰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行。 [例3] 如图1-3所示,有一根轻质弹簧将质量为m 1和m 2的木块连在一起并置于水平面上,问必须在m 1上至少加多大的压力,才能在撤去压力后,

(完整版)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物理试卷结构(共五大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作图题: 四、探究与实验题: 五、简答计算题: 【选择题】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doc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 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 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 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 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 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 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 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 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

初中物理做题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做题方法总结 一、概念——学习物理的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

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⑤串联、并联、混联。⑥通路、短路、断路。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二、公式——学习物理的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广州中考助手物理老师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

解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教学

解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教学 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谢春荣 摘要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问题的解决。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都隐含着一定的解题规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把握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教学观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侧重思维切入点和排除思维障碍两个方面,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各种解题策略,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关键词 切入 联系 判断 评价 设计 数学问题的解决既讲究思维切入点,又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学生解题时漫无目的,东碰一下,西碰一下,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案没有信心。在教学中,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学生对解题规律的把握以及对解题策略的理解上找原因。先看一个例子: 【例1】 已知函数1)(2 ++=bx ax x f )0,(>∈a R b a 、,设方程x x f =)(的两根为1x 和.2x 如果 4221<<x 题目的背景是二次函数,学生容易想到从它的图象切入,解题方向就定下来了。对于方程0)(=-x x f 即 01)1(2=+-+x b ax 的根1x 、2x 满足42021<<<f 至此,我们便可从这些关系找出对称轴a b x 20- =的范围: 由???>+-+<+-+01)1(41601)1(24b a b a 得 ??? ????><81 4 1a b 从而 2- =a b x . 当手上有较多的条件,一时之间又理不清各条件的联系时,不要忘了从反面去分析: 如果 120-≤- =a b x ,有 a b 2≥ (多一个假设条件用) 由 01)1(24<+-+b a 得 a b 412-< ∴ 8 1414< ?-+-+b a 得 b a 4316-> ∴ 4 1 243> ?<-b b ① 又由 01)1(24<+-+b a 得 b a 214-< 由 01)1(416>+-+b a 得 4 434b a -> ∴ 4 1 214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