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化自然观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0, 9(3), 103-10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f51470114.html,/journal/acpp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f51470114.html,/10.12677/acpp.2020.930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

人化自然观

任青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5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1日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对人化自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实践的维度。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二是历史的维度。马克思认为以劳动为中介的人化自然过程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三是现实的维度。马克思认为只有人化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才是对人而言有意义的。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形态,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土壤。

关键词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Marx’s Human-Nature Concept in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Qing Ren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Aug. 9th, 2020; accepted: Aug. 25th, 2020; published: Sep. 1st, 2020

Abstract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Marx’s Hu-man-Nature Concept. Marx’s research on Human-Nature Concep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任青

dimensions: one is the dimension of practice. Marx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n the practice of man. The second is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Marx believes that the humanized natural process with labor as an intermediary is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hird is the dimen-sion of reality. Marx believes that only the humanized nature is the actual nature and is meaning-ful to humans.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s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s humanized nature view, which provides us with the ideal and cultural soil f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Keywords

Marx,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Human-Nature Concep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ray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sodocs.net/doc/f51470114.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阐述了有关人化自然的思想。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则较为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旧自然观的变革。本文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为缓解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武器。

2. 实践的维度:人化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人化自然”最初是由黑格尔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的,他已认识到人类劳动对原始自然界的影响,即“人把它的环境人化了”[1]。但是黑格尔对人化自然作了抽象的唯心主义阐释。他认为人化自然是一种理念化的自然,将自然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外化,把现实的人与自我意识相等同,认为“人化”就是“自我意识”化。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统一于自然界。但是他忽视了实践活动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一种抽象的、直观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最根本的理论特性。马克思在《手稿》)中,借用“人化自然”这一概念,立足于现实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来考察自然,并在阐述实践活动对于人化自然形成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批判了旧自然观,创立了具有实践特性的人化自然观,从而实现了对旧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在《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活动对人化自然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化自然的基础。作为一种对象化活动,自然人化的主体是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人,而客体则是自然界。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 p57)从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并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使自然界转化为对象性存在。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2], p87)他认为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现自己本质力量的结果。在这种感性的对象化活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同时,他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对象性关系的重要性。其次,马

任青

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参与改造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化自然。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的中介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人们只有借助实践活动,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中,从而实现对原始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二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时,通过改变自身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从实践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特性。

3. 历史的维度:人化自然是一个历史过程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2], p107)。旧历史观由于忽视了历史的现实基础,即生产力、环境等自然物质,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历史之外,从而导致自然与历史的分离。马克思批判了旧历史观,认为自然与历史是相互统一的,人化自然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指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 p92)。马克思从作为人类与自然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中,找到了人与自然历史之谜的钥匙。他认为,人类在通过劳动实践形成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即人化自然的历史。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条件。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自身衣食住行的需要,而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则来源于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创造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 p90)。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其次,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作为人化自然的主体,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能动和受动双重属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利用并改造自然。主体的需要对自然人化的历史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主体的需要的驱使下,人类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将自然不断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体的需要还是对象化的过程都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主体本质力量的历史发展水平也制约着自然人化的历史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提升,人类支配自然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以人为主体的人化自然过程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4. 现实的维度:人化自然是现实的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化自然界,是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认为被抽象化的、与人分隔开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意义的。“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 p56)。在马克思看来,人靠自然界生存,人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指出黑格尔所理解人化自然是一种理念化、抽象的自然界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那么,何谓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现实的自然界”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强调:“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 p89)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现实性是人化自然区别于黑格尔那种抽象的、自在的自然的主要特征。首先,马克思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阐释自然界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第一对象是现实的世界,人的本质的力量只有在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才能够得以展现出来。因为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改造现实的自然事物,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从而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的历史发展也具有现实性。他认为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所具有的现实的自然物质基础是处于这个时

任青

代中的人类的思想的基础。而现实的历史状况则决定了人们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使命。马克思认为在他所处的资产阶级社会,人们以物质生产为使命,私有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使命则是合理的改造自然界,使人与自然在人类历史实践中实现和谐统一。但不管是哪种社会形态,现实的自然界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总之,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界,而只有这种现实的自然界对人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认为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的认识自然的本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为我们解决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这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形态和创新性表达。

首先,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维度。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当前,生态环境日趋严峻,类似“八大公害”的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究其根源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上肆意掠夺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而导致的恶果。因此,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和统一。

其次,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交互史。300年来,工业文明在它人定胜天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深化,积重难返。当代中国深刻认识到“人定胜天”

理念存在的不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人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最后,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现实维度。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困局。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发生变革,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作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认识,从而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黑格尔. 美学[M]. 第1卷,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326.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3]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4]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