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毕加索绘画的艺术特征

谈毕加索绘画的艺术特征

谈毕加索绘画的艺术特征
谈毕加索绘画的艺术特征

谈毕加索绘画的艺术特征

摘要:毕加索是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但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经历了八个时期。毕加索也是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这种立体派的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关键词:毕加索、风格、变化、立体主义

毕加索是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一生辉煌之极,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艺术。毕加索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4岁时的剪纸就能抓住并夸张周围人的特征,8岁时的油画《马背上的斗牛士》就已相当惊人。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见识了新艺术与思想。16岁时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26岁时完成了《亚威农的少女》,表明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40岁以后,毕加索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人民阵线一边,反对独裁的佛朗哥政权。他创作了蚀刻版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在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后,他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绘画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批判、鞭挞了法西斯的罪行。20世纪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可以划分为:蓝色时期(1901-1904),粉红色时期(1905-1906),原始时期(1906-1908),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4),新古典主义时期(1915-1924),变形时期(1925-1935),表现主义时期(1935-1946),田园时期(1946-1973)。

蓝色时期: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像《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

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他的作品背景、人物都是蓝色,连人物的头发、眉毛、眼睛都是蓝色的。那个时期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画中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多是表现穷苦的人们。代表的作品《卡萨赫马斯的葬礼》。

粉红色时期: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经济好转,画面的颜色也转变成了粉红色的。绘画的对象也从穷困的人变成了街头艺人、杂耍的艺人和年轻的女孩。这一时期的作品温和轻快、线条灵活。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

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

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

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

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

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

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

轻柔地勾勒出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

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

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

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

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

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

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

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

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

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

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原始时期:毕加索从非洲黑人的雕刻、象牙海岸的扁平面具和古伊比利亚雕刻中得到启发,开始了他的原始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十分有力量。

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909-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和1912-1914年的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亚威农少女》,他用简练的几何形式表现多个角度的人物特征。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侧重于利用不同的素材组合,创造新的母题,并利用拼贴的手法,是艺术接近于生活的平凡和真实。明亮、鲜艳的色彩也逐渐出现在毕加索的作品中。

新古典主义时期:1917年毕加索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1918年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1920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变形时期:《三个舞者》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形象怪诞而又意蕴深刻,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情感欲望以及本能赤裸裸、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表现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以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品有《格尔尼卡》、《骇尸所》。

《格尔尼卡》

田园时期:晚年的毕加索的作品呈现出安详、和谐的气氛,又略带诗意与幽默。在版画、书籍插图和陶艺方面有出色的创造。

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开创的立体主义“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1907年,毕加索和勃拉克首次宣布了一个原则:甚至连人物也可以服从于整个绘画。这种绘画语言可以变形、割裂、变成一系列平涂色彩的小平面还有重组的立体空间。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

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像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毕加索的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

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毕加索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中显露无遗,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油画也成为20世纪头15年中视觉艺术上的三个伟大复兴运动之一的标志。为创作此画,毕加索用炭笔、铅笔、水彩和油画,画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面从左至右,靠内两个裸女接近正面,一个右臂上举,曲肘于脑后,左臂下伸手持衣巾,居画面中央的裸女,双臂上举,曲肘相交于脑后,腹下围着衣巾;画面右侧两女,一个蹲坐在右下角,一个站

立在坐者身后,呈四分之三侧面。正下方地面的一块三角形布面上放置水果。画面左右两边似为红褐色和蓝色的

“背景布”。画中没有任

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

描写。具体而言,这幅画

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平面

的。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

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

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

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

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

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

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

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

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

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

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

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

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

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

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

这幅画,

“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但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1908至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年至1914年则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画面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毕加索1910年创作的《小女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就是例证。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被重新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

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毕加索1912的作品《斗牛士或斗牛迷》,像画谜一样既看不到斗牛场面,也看不到斗牛迷的活动,画面上是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拼接,与画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却是暗示观者借助画名的指引,去看画面几何形体的垂直构图和艺术技巧,并且把画面当作“纯粹和单纯”的艺术作品来观察其结构。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倡导的立体主义运动并没有留下来系统的理论,但它的产生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继承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美的追求,把几何形的结构美引向极致;二是在平面上创造出三度、四度空间的具有时空感或者说时空观念的绘画来;三是古代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的艺术、非洲黑人艺术的影响;四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毕加索一生以先行者的伟大创造和探索为20的艺术指明了方向,也为二十世纪的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的实践和创造的艺术观念给所有的艺术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涵盖艺术全部的过去,预见艺术的未来。他早期的绘画朴实无华易于理解。充满学院式风格,而且不断地去临摹前辈大师的名作和借鉴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后来试图以塞尚曾分析过的方式重新塑造艺术的世界。他解放了艺术,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史。

毕加索是伟大的,伟大也必然属于毕加索。他的名字不是等同于艺术品,而是等同于艺术精神。他没有寻找,他却见到了,这就是毕加索的一切。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

一.秦汉美术绘画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美术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汉代帛画。 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繁荣而有生气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秦汉绘画继承了战国时期创立的写实作风和表现方法,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实用性、装饰性和神秘性风格的束缚,显示了这种艺术的明确要求和力量,闪耀出一种近于奔放的自由之光。 秦汉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其总体风格具有质朴、雄浑、鲜明、奔放的特点。汉代绘画力求抓大貌大势,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到的长处。为了弥补其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在描摹人物时,往往结合情节气氛,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着力于神情的刻画,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更重要的是从笔调的轻重疾缓、柔劲坚挺变化中,透露出画家心手相应的律动感,流露出充满中国情调的笔意和神采。在着色上,秦汉画家广泛应用了朱、深红、浅红、黄、土黄、丹黄、青、绿、浅蓝、深黑、浅黑、白等颜色,并且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和技巧,掌握了对比调和、清淡浓重色调的运用以及渲染平涂的技法。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的体裁在汉代已开先河。 另外汉代绘画在表现动态上如人的舞蹈、云气的动荡和动物的奔驰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平。 宫殿寺观壁画 汉代帛画 墓室壁画 二.秦汉美术雕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兵马俑 汉代石刻 中国美术简史 姓名:赵蓉 班级:美术学13-2班 学号:1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模板

绘画色彩艺术特点 所谓色彩,是人们的眼睛、大脑和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对色彩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借助个人的推理、想象、分析等,将大自然中常见的、丰富多彩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理论,并且广泛的应用于实践。美术创作中对于色彩的关注和应用开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发现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随后这种发现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和绘画中。后来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印象主义,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于整个印象派就是一个研究色彩的画派,并且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巨大。到了当代,三位色彩大师塞尚、梵高和高更引起了色彩在20世纪的大变革,并且为现代绘画色彩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未来主义、达达艺术等现代绘画思潮和绘画流派,都是在他们三位的色彩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色彩的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当然绘画色彩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 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绘画与美术其它门类的根本区别,是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象的凹凸,造成立体幻象,令观者感到物、象是立体的。并通过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等手法,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长于描绘是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本课图版选印的《有鲑鱼块和柠檬的静物》中,可以感受到所画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各种绘画因工具材料和技法等因素,形成各画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画家驾驭艺术语言的功力美感。中国写意画,是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制的美感。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对绘画艺术语言进行组织,使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能否表达作者构思和给人以形式美感之所在。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把握绘画构图的以下几方面:

人教版《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3、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知道美术与社会生活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密切关系。 B、拓展目标: 1、能分析东西文化异同与交流 2、培养积极的探究学习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理解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绘画的概念,种类;了解绘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主要构成因素。 【教学难点】 学会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体会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美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请同学根据它的空间性质、物质材料以及作品的类型特征,说说美术可划分为哪几大门类。 师:美术一般划分为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同学们都知道,在众多的美术门类中,绘画艺术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了。我想大家对绘画这门艺术的基础直知识早已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面对绘画作品,会欣赏、能理解、能评述。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的一节课、两节课的功夫,更主要的是要打好这方面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即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绘画艺术,理解绘画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绘画艺术》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绘画的起源: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

绘画艺术的特点(整理完)

高中第一册第五课绘画艺术的特点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名字叫,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绘画艺术的特点》 首先我将对我说课的教材进行分析,本课是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第一册第十课。通过本节课我将完成以下的教学。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难点是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 3、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及讨论法,运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本课内容安排为1课时来学习。 六、教学过程: (1)首先导入新课(5分钟)提问导入 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形式。通过课前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行本节课的内容。 (1)下面我将讲授新课部分(30分钟) 1、我将直接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什么是绘画? 通过PPT展示绘画的概念。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各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 学生分析: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导入:在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反复追问着绘画的理想、绘画的观察方法、绘画创作方法、绘画的技巧及语言、绘画的个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绘画该怎样认识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方向又在何处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的分析,进一步的理解绘画艺术。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美术认识

对美术的认识《1》 美术这个词,是社会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普遍的一个词。但如何准确地理解它,却又是普遍不甚了然的。因此,本卷开篇,我们首先就来讲讲什么是美术。 美术这个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人们把美化生活的一切技艺都称之为美术,如美化生活用品生活环境、首饰服装,以及反映和表现生活诸种表象的技术,都称之为美术。总而言之,一切表现美的技术都是美术,这时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作为动词的“术”字,即美之术。后来,美术一词逐渐用来专指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此时美术一词虽然从动词转变为名词,但和艺术一词还没有明确地区别开来。历史进入现代,美术一词逐渐从艺术一词中分离出来,逐渐固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的称谓,专指静态造型艺术,把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静态造型艺术统称为美术。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于什么是美术的基本所指对象的界定。 造型艺术(美术)作为四大艺术形态之一,与语言艺术、音响艺术、表演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它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美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人工塑造的静态视觉艺术,它是美术家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塑造可视的平面和立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和理想的艺术。 绘画本身的可塑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创造度,它既可以表现现实的空间世界,也可以表现超时空的想象世界,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对生活和理想的各种独特的情感和理解,团为绘画是可视的静态艺术,可以长期对画中具有美学性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欣赏、玩味、体验,所以它是人们最容易接受而且最喜爱的一种艺术。 《2》 众所周知,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一开始就是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美术可为人们学习生活、掌握经验提供一贯“窗口”,使人们认识许多真实、具体、广泛的生活图景和各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 例如,观赏我国古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使人们通过画中所描绘以桥为中心的两岸的车船运输、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城门内外的街道、店铺、车水马龙繁荣热闹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态。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使人们通过画中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来说。而青铜玉器、陕北剪纸或编织艺术等,就既是艺术活动,还是生产活动。还有当今电脑美术与现代工艺,又是另一种生活的经验、高科技的审美文化知识与技能活动。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众所周知,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几乎都十分强调审美、艺术的独立性。王国维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c2217125.html, 浅析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作者:杜文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期发端于北欧各国的一种绘画艺术潮流,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将绘画对象夸张、变形甚至产生一种荒诞怪异气氛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以此来表达自我感知和内心感受。表现主义渴望以主观世界来描绘外部客观世界,反对客观自然主义那样用简单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在他们看来可观察到的当代物质和机械的社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世界,这个社会已经扭曲了人性,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所以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到将其改变成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 表现主义绘画的风格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来,它与印象主义主张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尤其是客观世界中的光色理念完全相反。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他们的绘画不再关注纯粹的造型问题不,绘画的主题不再是用来歌颂生活而是用主观感受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感受,充分表现自我内心世界。它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荷兰的文森特·凡高是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将一颗狂热不安的内心表达了出来,同时画面中那些短促有力,扭曲旋转的笔法也将画家对于生命无法遏制的渴望和追求呈现给了观众。《星空》是凡高在1889年神志清醒的时候画的,独特的笔触是凡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的,表现他内心的一直无法平静的渴求,那无法被认同的艺术生涯的苦楚和内心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渴求纠缠凝结在一起,透过颜色和笔触转化为一种另人震撼的意象。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最为典型的表现主义画家,童年时父母家人相继死亡的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使得蒙克早期的创作很多都是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题材。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用夸张的形象和色调营造了一种极度恐怖压抑的氛围,画面的前景中是一个变形夸张形似骷髅的人物,他似乎正在痛苦的抱着头尖叫,背景血红色的晚霞笼罩在天空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蜿蜒流向远处的河流也被画家处理成压抑的蓝紫色调,这两种色调相互碰撞,使画面显得愈加阴沉同时画面中的线条几乎都是曲线,这种的笔触也增添了整个画面动荡不安的感觉。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 一、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认为理性世界就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就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就是第三性的。 二、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就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就是康德,尼采。 三、“模仿说”或“再现说” 在西方文艺史上,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们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与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说,艺术生产本身就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其次,从艺术的性质与特点来瞧,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艺术就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第二方面艺术生产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愿望。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两方面通过艺术家作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审美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具有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揭示了,艺术作品与鉴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形象具有主体性。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就是真善美的结晶,就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 统一。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起源于“模仿”,就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与亚里士多德。 2.起源于“游戏”,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与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起源于“巫术”,就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4、起源于“劳动”,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位的信》 5、起源于“表现”,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6.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1.准艺术 2.艺术的游戏说 3.简述艺术起源理论中的劳动说 4.艺术起源的巫术说 5.艺术起源的游戏说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与局限? 6.什么就是艺术的民族性?应该怎样处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第一课 绘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课绘画的艺术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和分析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习难点】 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以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感知能力。 【知识点】 1、什么是绘画? 2、绘画的种类 3、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自主学习】 1、中西绘画由于文明的差异、历史的不同,而导致了中西绘画 特征和手法的不同。 2、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变化丰富的来表现形象,达到的艺术美感。如南宋画家梁楷的《》。 3、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特点的体裁,它独特的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在此画种中透视的特点在这里充分展现出来。代表作品有北宋画家王希孟的《》。而西方绘画则以透视为主,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

如代表作品是荷兰画家霍贝玛的《》。 4、20世纪中国美术迅猛发展,其中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画家 的作品,画家李焕民的作品《初踏黄金路》在体裁上属于 画种。 5、五代画家的作品《》和李可染的作品《》,可让我们感受到作品所呈现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的时代特点。 6、西方的油画特点突出,这一绘画艺术产生于崇尚观察,关注特点的文艺复兴时期。如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的作品《》,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等等。 7、19世纪的主义画家迷恋对空气和光的研究。法国画家莫奈的代表作《》,是他用画笔在同一地点去捕捉不同时间中的光线变化,从1890年至1891年,共画了24幅。 8、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一反传统的的手法,通过将画面形象进行处理而更加鲜明地强调了画家的感受。如西班牙画家的作品《》。 9、绘画因为审美传统和创作手法的差别,会在表现形象和空间方面产生不同的美感效果。如西方绘画形象的感和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主要是通过运用法和法来表现,而中国绘画中,形象与空间处理多采用的远近层次变化和法。【要点讲解】 1、绘画的概念?

《认识绘画艺术》教案

《认识绘画艺术》教案 达州市一中王海鸥 一、教材分析 《认识绘画艺术》这一课是选自人教版高二年级美术选修教材《绘画》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绘画发展的特征、种类和作品的构成因素来编排的,对一些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本书中起着纲领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了明确本课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特征和绘画的种类。 ②了解绘画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大因素构成的,其中内容包括题材和主题;形式包括物质媒介、艺术语言、形式结构、艺术形象、审美文化意蕴等。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知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审美辨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明确绘画是塑造平面视觉艺术形象的一切画种和品类及所有样式与风格的总称这样一个全面的概念,以避免以前的种种片面认识。 难点:使学生能够基本分清绘画作品的内容因素和各种形式因素以及作品所蕴含和表达的意蕴,以加深对绘画内涵的认识。 四、教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讲授式、启发式、问答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图片,要求学生在欣 赏的同时,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作品的种类。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遂导入新课。 2、授新课:强调绘画的定义,然后指出,须从两方面认识绘画艺术: ①特征、种类 ②作品的构成因素 请学生根据刚才欣赏的作品讨论总结出绘画的特征,教师归纳总结:在占有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进行造型表现,且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 同样,请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绘画种类,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绘画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如按材料工具分为国、油、版、水彩、水粉、素描、漆画、丙烯画等;按题材内容分

艺术的本质总结

艺术的本质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从根本上和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态的艺术,都是适应于一定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维护其经济基础服务的。如果经济基础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艺术为它的服务就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反过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也正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正含义。 艺术与政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与经济基础。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他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邓小平说:“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政治,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虽然从历史总体上讲艺术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或一定的阶级性,但不能做简单的庸俗化解释,把艺术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知道人们的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应。 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的道德、建立新的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生活并真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的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它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 艺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同经济基础,以及同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艺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它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与对象。 艺术家对于题材、表现对象与表现手法的选择并不能规定艺术的本质,但他们的任何选择都是在从某一个方面、以某种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及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对艺术的认识

对艺术的认识 创造 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其实,我觉得争论的意义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油画艺术创作的体会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传入中国以后已发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格的形、体积塑造、色彩调配、边缘线处理、质感透视、解剖、层次问题、韵律、节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大自然,而且要经过主观提炼、酿造、让灰色具有浑厚、宁静、优雅、高贵的品相,有明的色彩效果,把一切都融进清沁而温馨的色调中,在绘制过程中力求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让人体会到一种潜在的诗意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修养,以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过滤掉我们意识里的杂质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静观,追求整体风格呈现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作为绘画主体的作者本人要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努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是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的艺术作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修养:首先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先进的世界观决定着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 科学的审美观使我们正确的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去追求更高更理想的艺术境界;还要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学识素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表现力;丰富的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材料和前提条件。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是绘画创作中必须培养的。不同的绘画语言会体现不同的绘画格调和风格。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评判一件作品 “品味格调”的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独立的美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与存在的实质价值,在创作中不论你选择怎样的题材,使用怎样的技巧,透过平实的视觉抒发自己真的情怀、忠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才是最重要的。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概括和简化的因素,是否能做到得心应手的简化,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素质高低的标准.色彩的表现最能体现艺术家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是通过强化色彩和制造特定色调来实现的.风格是创造的结果。 人 艺术人类学的历史和范式转换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内在必然地联系。我们可以从对人类学历史的大致回顾,

西方绘画表现图示和特征

第四课《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 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教学重点: 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 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仔细钻研教材,将相关内容输入计算机并制作成课件以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课前提前翻看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等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等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等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