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20课《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文是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全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事理性说明文。从学习的思想情感目标分析,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周密的科学思想方法。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则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由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对落日美景的描述,从科学上阐释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虽然这些常见却不为大家所了解的现象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本文出现一些专业性词汇,也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困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课后练习为纲,以调动兴趣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手段,以巩固训练为目标,最大程度地利用课程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例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其质疑探究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检查预习,正字正音

(三)分析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旨在梳理课文内容

1.本文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但是,书本158页,《研讨与练习》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说是事理说明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为什么既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说明文。

2.先说说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文章是不是这样写的?

明确: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明确:讲述事物“道理”就成了议论文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明确:事物什么现象?落日的幻觉,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

(1)说明方法:

第四段: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第七段: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运用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2)说明语言:

“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

“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四)分析为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旨在品味文章语言

1.通过以上的分析,看来文章确实是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篇科普性说明文呢,什么叫“科普”?

明确:科学普及;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

重点阅读第二段,明确: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使说明生动。指名范读,要求用一句话点评本段的描写。

示例:富有层次,先描绘日落的形状,再写日落的色彩。最后写日落的光度。善用形容词:如“神秘”“迷人”“缓缓”“灿烂”“明显”“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日落美景。学以致用:训练:打出图片,结合平日观察,从形、色、光的角度口述日出美景。

②比较阅读: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无不”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五)课堂小结

这样看来,文章也是典型的科普性说明文。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不矛盾,只是衡量角度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正如你是男同学,你16岁,衡量的角度不同)

(六)课堂训练

《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明确:①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②我们看几个图解:(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

(七)阅读分享:

日落美景竟是幻觉,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感受或启发?

(八)作业布置,延伸拓展

1.美丽的日落竟然是幻觉,请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查找资料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会在不同的方向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不过是翅上鳞片构成的细小坑洞从不同的角度折射阳光发出的。)2.细致观察,描写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

3.积累有关落日的成语、诗句

如:日薄西山、夕阳西下、残阳如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秋风人渡水,落日雁飞天——柳中庸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4.巩固练习

(九)板书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事理说明文——准确地说明

科普说明文——生动地表达

教后反思

本堂课从文体入手,从事理说明文和科普说明文两个角度来开展教学,切入点较有新意,教学环节清晰明了。能让学生懂得写说明文既可以准确地说明,又可以生动地表达,说明文也可以凭借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读者。整体而言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质疑古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分享”部分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感受,不阻碍学生自由思想。最后请学生自己根据积累对课文中“太阳变大”现象作解释,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积累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足也有两点:1.课堂训练科学味强语文味还不够;2.板书的设计还不尽人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