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唐诗二首》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2)《卖炭翁》:出自白居易《新乐府》组诗,自注云“苦官市也。”“ 官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官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但当时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官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2.文题诠释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2)《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3.主旨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达了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2)《卖炭翁》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4.内容解读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卖炭翁》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5.结构分析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节(①):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景象。

第二节(②):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第三节(③):写诗人大雨中长夜沾湿、难眠的苦痛。

第四节(④):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愿望。

(2)《卖炭翁》

第一节(①):写生活艰辛的卖炭翁进城卖炭。

第二节(②):写卖炭翁的炭被掠夺。

6.写作特色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①语言鲜明,用词准确、鲜明。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号风生动、准确,“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感,而且富

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一个“卷”字,写风的力度,很形象。“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②运用铺陈手法,以抒情、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蓄足笔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前面几句逐层推进,叙写凄楚处境,表现悲凉心情;最后几句笔锋一转,诗人没有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底悲吟,而是推己及人地想到“天下寒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感人至深,身居破屋,困顿不堪,却心系

他人,更显出他优国忧民的可贵精神。

(2)《卖炭翁》

①运用对比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官使大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②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和“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与劳动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却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却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7.精彩语段

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简析】三幅鲜明的图画,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个下落。“飞渡”“洒”“挂胃”“飘转”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简析】诗人抛开自己的寒冷悲愁,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呼号。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心情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简析】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何等可贵! 这也是全诗主旨所在。

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简析】生动描写出卖炭翁的形象,写出他劳动的艰苦。

⑤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简析】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而且反映了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被剥削得太厉害了,根本就没有其他衣食来源。

⑥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简析】这两句是对太监及其爪牙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他们的仗势欺人、蛮不讲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