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节《化学键》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键》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键》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键》第二课时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2课时教案编写者:白桦使用者:使用时间:第7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共价健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板书] 第四节化学键(第二课时)

四、共价键

[师]什么是共价键呢?我们初中所学的共价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请大家看以下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电脑演示]氢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集气瓶的瓶口有大量白雾出现。

[师]需要注意的是,该现象不能用“白气”或“白烟”来描述。因为它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氢分子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瓶口所形成的现象,应该说是“白雾”。

我们前面学过,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这是它们在又一条件(即点燃)下反应的反应现象。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 H2 + Cl2 = 2HCl

[师]在该条件下,氢分子被破坏成氢原子,那么,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它们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成氯化氢分子的呢? 它们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氯化氢分子的。

[师]像氯化氢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而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共价键。

[板书]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师]氢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我们可用下列动画形象地表示出来。

[电脑演示]

[师]以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了一个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共用,使它们各自都满足了对方的要求,并把它俩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即共价键的存在,使氯原子和氢原子最终结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共价键与离子键不同的地方在于:共价键的成键粒子是原子,它们相互之间属不打不相识的关系,而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阴、阳离子,它们之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来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不仅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且氢原子也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所以相遇时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受两个核的共同吸引,使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于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

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方。因此,氯原子一方略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但作为分子整体仍呈电中性。 以上过程也可以用电子式表示如下:

[板书] H Cl H Cl ??

??

?

???

??

?

???

??

+→

[讲解]氯化氢分子中,共用电子对仅发生偏移,没有发生电子得失,未形成阴、阳离子,因此,书写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不能标电荷。

[投影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O 2 、NH 3 、CH 4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让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各写一个]

[师]在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时,首先需分析所涉及的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若形成稳定结构,需要几个共用电子对;然后再据分析结果进行书写。 [对三个同学书写的结果进行评价,并纠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不知怎样确定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和位置;

2、受离子键的影响,而出现中括号,或写成离子的形式;

3、把“”写成“=”。

[把正确结果书写于黑板上]

[板书] EMBED Equation.DSMT4

O C O O C O ?

?

??

???????????

??

????

??

???

?

??

?

?

?

++→

H 3H N H N H ??

?

??

?????

????

+→

H 4H H C H

C H

??

??

???

????

+??→

[过渡]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通过共用电子对可形成化合物的分子,那么,通过共用电子对,能不能形成单质的分子呢?下面,我们以氢分子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师]请大家写出氢原子的电子式。 (H×)

[问]要使氢原子达到稳定结构还差几个电子? 一个电子

[问]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使每个氢原子都达到两电子稳定结构,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应怎样合作? 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那么,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让一个同学把结果板书于黑板上]

[板书] H× + ×H —→H H

??

[师]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时,由于两个氢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相等,所以其形成的共用电子对位于两原子的正中间,谁也不偏向谁。

[师]由氢分子的形成过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氢气分子为双原子分子。那是因为氢原子和氢原子相遇时,每两个结合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

[问]为什么稀有气体是单原子组成的? 因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已达到稳定结构 [师]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氯气、氧气、氮气。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对具有典型错误的写法进行分析、评价][易出现的错误是] 1.把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写成了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2.把氮气的电子式写成∶N ∶∶∶N ∶ [写出正确结果][板书]

Cl Cl

??

??

??

??

?

???

??

O O ?

?

???????

?

?? N

N

???????

?

??

[师]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即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它们的原子之间都能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稀有气体除外)。

以上共价键中的共用电子对都是成键原子双方提供的,共用电子对能不能由成键原子单方面提供呢?我们可通过NH 4+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说明。

已知氨分子和氢离子可结合生成铵根离子。那么,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分析氨分子和氢离子的电子式,即可揭开此谜。

[板书]

H H

H N[H N H]

H

H H

+

????+????

????

????

+→

[讲解]从氨分子的电子式可以看出,氨分子的氮原子周围还有一对未共用电子,而氢离子的周围正好是空的。当氨分子和氢离子相遇时,它们一拍即合,即氢离子和氨分子结合时各原子周围都是稳定结构。这样,在氮原子和氢离子之间又新成了一种新的共价键,氨分子也因氢分子的介入而带正电荷,变成了铵根离子(NH4+),其电子式可表示如下:

[板书]

H [H N H]

H

??+

??

??

??

[师]像这种共用电子对由成键原子单方提供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配位键的性质和共价键相同,只是成键方式不同。

在多数共价键分子中的原子,彼此形成共用电子对后都达到稳定结构,还有一些化合物,它们的分子中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如BF3分子中的硼离子,外层只有6个电子;PCl5分子中的磷原子共用5对电子后,磷原子外层成了10个电子。同样的情况还有CO、NO2等分子,因此,化学键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中。

[过渡]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得到的式子又叫结构式。以上提到的几种粒子,表示成结构式分别为:

[板书]H—Cl O=C=O

H—H Cl—Cl O=O

N≡N

[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那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不是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呢?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氢氧化钠的结构来对此结论进行判断。

[问]氢氧化钠是否为离子化合物?判断依据是什么?氢氧化钠是强碱,所以是离子化合物[师]已知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试用电子式表示氢氧化钠。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板书][]

Cl

??

??

??

-

?? EMBED Equation.DSMT4

Na[H]

O

??

??

??

+-

??

[问]根据氢氧化钠的电子式分析,氢氧化钠中存在什么类型的化学键?

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是离子键,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是共价键。

[师]十分正确。

[板书](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字样标在氢氧化钠电子式对应位置的下方)

[问]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这句话是否正确? 不正确

[师]因此,我们说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师]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种化合物的电子式。

[板书]

2

Na[]Na

O O

???

???

????

+-+

????

H H

O O

???

???

????

????

H

[H N H]

H

??

??

??+

??[]

Cl

??

??

??

-

??

[师]请大家标出其中存在的化学键。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在相应位置写上离子键、共价键]

[师]通过以上实例及以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而在共价化合物中却不可能有离子键。

非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某些不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都是共价键。如HCl中的H—Cl键和AlCl3的Al—Cl键。

[过渡]从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成分子的主要因素。我们把这种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 五、化学键

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师]理解化学键的定义时,一定要注意“相邻”和“强烈”。如水分子里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化学键,而两个氢原子之间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是不存在化学键的。

学了有关化学键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用化学键的观点来概略地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第一步是金属钠和氯气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旧键断裂),其中金属钠破坏的是金属键,氯气分子断开的是共价键,它们分别得到钠原子和氯原子;第二步是钠原子和氯原子相互结合,形成钠氯之间的化学键——离子键(新键形成)。分析其他化学反应,也可以得出过程类似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讲解并板书]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师]请大家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H2分子与Cl2分子作用生成HCl分子的过程。

先是H2分子与Cl2分子中的H—H键、Cl—Cl键被破坏,分别生成氯原子和氢原子,然后氯原子与氢原子又以新的共价键结合成氯化氢分子。

[师]离子键和共价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可总结如下: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共价键的实质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布置作业]

课本8、9

六、练习反馈

七、教学反思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年级:高二科目:化学主备:陈思丽 课题:化学平衡常数课型:新授课课时 :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定量解释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展开平衡常数含义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表格数据,并从中整合信息。 (2)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让学生懂得在不具备条件做实验的时候,从经验事实数据也能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3)通过课本P30例1和例2,让学生体会从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到应用平衡常数计算的过渡,掌握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方法。 (4)通过“三行式"计算模式的介绍,让学生掌握一种有序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衡常数引入时的数据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学习重难点】 1.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规则; 2。结合三行式计算平衡常数、平衡浓度、转化率; 3. 利用Q与K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第1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范文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4 课型 略读课文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代尊玲朱晓洁 教材简析 《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师生共同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 厚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 一 预

初一数学(人教版)-统计调查(第二课时)-3学习任务单

《统计调查二》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本节课学习抽样随机调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了解并运用个体、总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会运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课上任务】 1.当对调查结果产生破坏性或调查涉及面太大时,适合采用什么调查? 2.什么是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3.样本容量的选取对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有何影响? 4.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 5.你能从尝汤的生活经验感悟简单随机抽样的道理吗? 6.怎样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7.你会通过样本估计总体计算总体的有关数据吗? 8.在应用样本估计总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9.简单随机抽样要注意样本选取需要避开什么影响? 【学习疑问】(可选) 10.哪段文字没看明白? 11.哪个环节没弄清楚? 12.有什么困惑? 13.您想向同伴提出什么问题? 14.您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15.没看明白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怎么说? 16.本节课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顺序? 17.同伴提出的问题,您怎么解决? 【课后作业】 19.作业1(本节例题相似题目,从教科书选取) 小明想了解光明小区的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情况,调查了自己学校家住光明小区的30名同学的家庭,并把这30个家庭的教育费用的平均数作为光明小区家庭教育费用的平均数的估计.

(1)小明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吗? (2)如果是抽样调查,指出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3)这个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方案. 20.作业2(个人学习感想:哪个知识最重要,最有用,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等)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给出作业1的答案及过程) 解答: (1)是抽样调查 (2)小明抽样调查的总体是:光明小区的所有家庭 小明抽样调查的个体是:光明小区的每一户家庭 小明抽取的样本是:小明学校家住光明小区的30名同学的家庭. 样本容量是30. (3)小明调查的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家里有孩子,会对教育支出偏高的家庭,无法光明小区其它类型的家庭,这样的样本会对总体产生偏差.所以这各调查结果不合理,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 修改的调查方案如下: 调出光明小区的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情况的档案,随机抽取30名同学的家庭(若小区过大,可适当多抽取一些).把这30个家庭的教育费用的平均数作为光明小区家庭教育费用的平均值估计.

《2-3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教案1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 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 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 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 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 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 2Cr 2O 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 2O 72- + H 2O 2CrO 42- + 2H + K 2Cr 2O 7为橙色,K 2CrO 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 2Cr 2O 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Fe 3+ +3SCN - Fe(SCN)3 (红色) 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0.01mol/L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10《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10《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认2个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唱《小星星》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好不好?(同唱歌曲) 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月亮,看星星。(板书课题《小小的船》。) { 通过唱歌曲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请你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并且用“——”划出生字。(边读边划) 2、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看看你的同桌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请你为他指出来。(同桌互读、互评、互助)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本课生字。} 三、讲读课文。 1、谁知道“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你从哪儿看出来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板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3、小小的船什么样?(板书:两头尖) 4、你还知道什么事物也是“两头尖的”?(学生举例) 5、你能用“弯弯的月儿像”说一句话吗? 6、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坐在小小的船里我们能看到什么?(播放乐曲《小小的船》,学生听音乐想画面) 7、谁能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说) 8、带着你感觉到的感情把第二句读一读。(板书: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觉到课文中描写的夜空的美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背诵。 1、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呢?指名读、评议。 2、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你是怎么记住的? 3、同桌互相背诵,并把你的方法告诉同桌小朋友。 4、指名背诵 { 通过交流背诵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考纲要求: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必考容,其主要命题的容有: 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③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⑤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与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高考的热点。 学情分析: 从解题得分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利用平衡移动的规律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点的问题往往感到触手无策;对平衡常数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定义层面,不能充分发挥它解决平衡问题的功能。 复习目标: 1.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并熟练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高解题技能。 2.帮助学生将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是高考的热点。2013、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均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0.1 统计调查(第二课时 随机抽样调查)

10.1 统计调查(第二课时随机抽样调查) 学习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 理、描述和分析。 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了解某县2000名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七科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下面是某同学随意抽取的100个学号对这些学生调查的结果 节目类型划记人数百分比新闻 6 体育22 动画29 娱乐38

根据上述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三、简单随机抽样 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 ,如果通过逐一抽取的方式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等,这样的抽样我们称为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当总体中的个体比较少时,常采用随机抽样。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随堂作业: 1、为了了解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应采用适合的调查方式为_________ 2、为掌握我校七年级女同学的身高情况,从中抽测了100名女同学的身高, 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_. 样本的容量是________, 个体是__________. 3、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1)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年龄,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调查.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我市有9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 A 、9万名考生 B 、2000名考生 C 、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D 、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戏曲 5 合计 100 100% 质 量 划记 个数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案之一_模板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案之一_模板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认2个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唱《小星星》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好不好?(同唱歌曲) 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月亮,看星星。(板书课题《小小的船》。) { 通过唱歌曲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请你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并且用“——”划出生字。(边读边划) 2、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看看你的同桌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请你为他指出来。(同桌互读、互评、互助)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熟悉本课生字。} 三、讲读课文。 1、谁知道“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你从哪儿看出来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板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3、小小的船什么样?(板书:两头尖) 4、你还知道什么事物也是“两头尖的”?(学生举例) 5、你能用“弯弯的月儿像”说一句话吗? 6、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坐在小小的船里我们能看到什么?(播放乐曲《小小的船》,学生听音乐想画面) 7、谁能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说) 8、带着你感觉到的感情把第二句读一读。(板书: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觉到课文中描写的夜空的美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背诵。 1、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呢?指名读、评议。 2、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你是怎么记住的? 3、同桌互相背诵,并把你的方法告诉同桌小朋友。 4、指名背诵 { 通过交流背诵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引导]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究竟有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生成物,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请大家完成P44页的问题解决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求出平衡浓度关系,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和P44页表2—6,对表中数据进行观察计算并归纳。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平衡浓度关系 C(NO2) C(N2O4) C(NO2) C(N2O4) C(N2O4) C(NO2) C(N2O4) C(NO2) 2.00×10-20 6.32×10-3 6.84×10-3 1.082 171.25 3.00×10-20 8.00×10-3 1.10×10-2 1.375 171.68 0 2.00×10-29.46×10-3 1.52×10-2 1.607 169.85 0 0.100 2.28×10-28.86×10-2 3.886 170.44 [总结]一定温度下: c (N2O4)/c2(NO2)=K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不论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这时N2O4的平衡浓度与NO2平衡浓度的平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情况又如何呢? 如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H 2(g) +I2(g)2HI(g) 起始以及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见幻灯片)所示。他们的浓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一定温度下,对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生成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除以反应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启发]刚才得出的平衡常数K是由一个特殊的反应引出的,其,但 如果对于任意一个可逆化学反应:m A+n B p C+q D其平衡常数K又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第十章-10_.1.2统计调查--第二课时

第十章-10_.1.2统计调查--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 (2)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一般过程,了解这两种调查的优缺点,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样本的抽取是难点。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都能划燃。”“你这么肯定?”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说一说: 在这则笑话中,儿子采用的是什么调查方式? 这其中的总体是什么?

这种调查方式好不好?你能帮他想出什么好方法来调查吗? 生活中的“数学” 品尝一勺汤,就可以知道一锅汤的味道,你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某人为了解要买的西瓜甜不甜, 在西瓜的某个部位打了一个三角口子取出来尝尝.想知道一批导弹的杀伤半径,采用什么调查方法?为什么? (二)抽样调查及有关概念 某校有2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可以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全校学生对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这样做,当然好,可以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做又会有许多弊病,你能说说吗? 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 你能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吗? 可以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这里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上面问题中全校学生是总体,每一名学生是个体,我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学生是一个样本,抽取的学生数就是样本容量。例如抽取100名学生,样本容量就是100。 注意:抽样调查还适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如关于灯泡寿命、火柴质量等。 (三)样本的抽取 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样本的抽取,如果抽取的样本得当,就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会偏离总体情况。上面的问题,抽取样本的要求是什么呢?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四、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精讲点拨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引入课题 [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的定义: [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2.可逆反应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化学平衡建立做铺垫]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 (二)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1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思考与交流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混合气体的密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试一试]: [布置] :课下作业 1教材P32 2、3、4 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常数学案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 [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 (g )+ nB (g )pC (g )+ qD (g )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 p (C)·c q (D)/c m (A)·c n (B) 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程度 (也叫 反应的限度 )。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大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不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小 。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 p (C)·C q (D)/C m (A)·C n (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 正反应方向 进行 Q 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 ,反应向 逆反应方向 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吸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放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阅读45页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 2O(g) CO(g)+H 2(g),K=c(CO)·c(H 2)/c(H 2O) Fe(s)+CO(g)Fe(s)+CO 2(g),K=c(CO 2)/c(CO)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1,1/2N 2(g)+3/2H 2(g) 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2,NH 3(g)1/2N 2(g)+3/2H 2(g)的平衡常数为K 3; 写出K 1和K 2的关系式: K 1=K 22 。 写出K 2和K 3的关系式: K 2·K 3=1 。 写出K 1和K 3的关系式: K 1·K 3=1 。 三、某个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100%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 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9 明天要远足 【教材解析】 《明天要远足》的作者方素珍,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两岸阅读推广人、一个用精美绘本为少儿开启心灵之窗的“花婆婆” 。这首诗饱含童真,凝练、传神,短短3 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 节诗中都有了感叹词“唉”,3 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 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 本课主人公“明天”要去秋游而掩饰不住的激动无比、无限期待的心情。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导入,激发学生们的无限想象,重视他们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感受生活,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 统计调查 第二课时 教案.

10.1统计调查(2) 【学习目标】 1.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能指出它和全面调查的不同. 2.理解抽样调查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分别指出来.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统计调查(2)(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能指出它和全面调查的不同. 2.理解抽样调查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分别指出来. 三、指导自学 (一)过渡语: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进行自学竞赛.比谁学得紧张、效果好!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153-155练习前)注意: ①“问题2”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分别是什么; ②回答P154黄色书签中的问题; ③思考进行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如有不懂,立即请教同桌或举手问老师.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懂的请举手。 2. 检测题:P155: 1 、2、3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过渡语:请看黑板,找一找哪里做错了?能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更正) (二)讨论: 1.评(1)是抽样调查吗?若对,为什么对?若错,为什么错?引导学生归纳出抽样调查的概念——对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师板书) (2)总体对吗?若对,为什么对?若错,为什么错?估计学生在说“总体”的时候会说是“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讨论总体是什么?(是全体学生的平均身高) 个体、样本估计问题不大,样本容量估计有错,师引导学生说出样本容量只是数字不带单位。 (3)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使抽样调查的结果较好的反映出总体的情况。 总结:(1)样本要得当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2)样本容量大小适当。(师板书) 评2:是简单随机抽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个体机会均等。(师板书) 评3: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抽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引导生回答:优点是○1花费少○2省时○3不具有破坏性等。 缺点是:抽样调查的样本如果选取不当,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反映总体情况。 六、当堂训练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159:3、4 选做题:P160 :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 转化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衡常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 【课堂引入】关于平衡常数,高考怎么考? 2015----2018全国卷考察知识点年份Ⅰ卷Ⅱ卷Ⅲ卷 201526、电离常数的应用 28、Ksp、K的计算26、利用Ksp的计算 K的表达式及影 响因素 28、K的计算 201627、转化率大小判断 K 、Ksp的计算26、K的计算,产率 的判断 27、α、K大小的 判断 、K的表达式 201727、利用Ksp的计算,α、K 的计算及α大小的判断27、转化率α与平衡移动关系 【自主学习】: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环节一自主学习巩固基础 1.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1)平衡常数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时,生成物 与反应物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以反应m A(g)+n B(g)p C(g)+q D(g)为例,写出下列表达式: ( c0(A)代表A的初始浓度,[A]代表A的平衡浓度) 平衡常数。A(g)的平衡转化率 (2)意义: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大小反映了。 平衡常数K 正反应进行 的程度 平衡时生成 物浓度 平衡时反 应物浓度 反应物 转化率α 越大越越越越 越小越越越越 一般地说,当K>105时,就认为反应基本进行完全了,当K<10-5时,认为反应很难进行。

2.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无关。 (1)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 (2)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填增大或减小) [应用体验] 1、书写下列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①N2(g)+3H2(g)2NH3(g)K1 ②2NH3(g)N2(g)+3H2(g)K2 ③NH3(g)1 2N2(g)+ 3 2H2(g)K3 ④CO2-3+H2O HCO-3+OH-K4 ⑤C(s)+H2O(g)CO(g)+H2(g) K5 2、已知反应A(g)+3B(g)3C(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A)=2.0 mol·L-1、c(B)=2.0 mol·L-1、 c(C)=1.0 mol·L-1,则K=。 3、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反 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三段式写出计算过程) A.40%B.50%C.60%D.7 总结:关于平衡常数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课前自习自主学习完成。 【学生展示】自主完成,全体提交,老师批阅 【课堂活动】自主学习课前案反馈,展示学生学案情况,引导他们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及时反馈 【学生活动】根据展示总结补充完善基本知识 1、固体及纯液体(浓度视作常数),不写入表达式 2、K代入的是物质的平衡浓度,而不是任意时刻浓度,也不能用物质的量。 3、平衡移动,只要温度不变,K大小不变 4、反应逆向进行或方程式计量数变,K就变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统计调查》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统计调查》第二课时 参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0.1 统计调查(2)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 2、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重点难点〕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是重点;样本的抽取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要了解一罐八宝粥里各种成分的比例,你会怎么做? 把一罐八宝粥铺开在一个盆子里查看。这样可行吗这样方便吗为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便合理的调查方法才行。 二、抽样调查及有关概念 [投影1]问题2 某校有2000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可以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全校学生对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这样做,当然好,可以准确、全面地了解情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做又会有许多弊病,你能说说吗? 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 你能找到一种既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吗? 可以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这里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投影2]上面问题中全校学生是总体,每一名学生是个体,我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学生是一个样本,抽取的学生数就是样本容量。例如抽取100名学生,样本容量就是100。 注意:抽样调查还适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如关于灯泡寿命、火柴质量等。 三、样本的抽取 抽样调查的关键是样本的抽取,如果抽取的样本得当,就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会偏离总体情况。上面的问题,抽取样本的要求是什么呢? 一、抽取的学生数目要适当。如果抽取的学生数太少,那么样本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太多,那么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取100名学生作为一个样本。 二、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抽取到的机会相等。例如,可以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随机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 你还能想出使每个学生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方法吗? 从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用电脑抽取能被5整除的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学生;放学或上学时在校门口随机访问100名学生,等等。 这种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