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必修III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的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③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思想:私学兴起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董仲舒(前179~前104)

1、背景:A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B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A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C针对为人处事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倡孝道。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兴办教育(太学)、提倡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历史影响:

A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把儒家思想神圣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程朱理学,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B三教在彼此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C隋唐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甚

2、程朱理学

(1)二程的理学: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C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A“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理”的本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历史作用:

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C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

A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统治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吕经济发展;

B阶级: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C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的发展;

D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代表人物

(1)李贽:

①主张

A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C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D“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②意义:他的思想主张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的斗争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黄宗羲: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

A揭露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顾炎武: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A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B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C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义: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③王夫之:

代表作《船山遗书》

主张:A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

B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张“循天下之公”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以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跨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可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简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A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冷遇。

B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享受“独尊“地位

C宋明:南宋是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理学的出现使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峰。

D明清: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批判,具有时代特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术: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

造纸术: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

课标要求: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

A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

B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3、戏曲——京剧产生与发展:

①形成: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以后徽

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新剧种——京剧。三庆班进

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

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

②发展:

a.同治1861年至1875年、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的著名艺人。

b.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c.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

产生: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汉赋繁盛的背景: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4、唐诗: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

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

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5、宋词:①表现A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B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②宋词兴盛的原因

A经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B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6、明清小说

A繁荣的背景:

①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同时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开始

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②经济领域出现一股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

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③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B表现:①成就: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代表:《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

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

课标要求: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A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

B魏源:主张: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

A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独立;

C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要求变革政治制度的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

②代表人物

A康有为:主张: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否定君主专制统治,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托古改制)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C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③意义: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B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民族精神;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及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A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C主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大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4、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

4、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

B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间的解放;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要求: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背景: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十月革命的影响

2、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B朱执信 (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3、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而什维主义的胜利》

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主我旗帜

4、广泛传播:

①概况:

A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 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C 陈、毛、邓中夏、等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 建立了中共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②后果:1921年,中共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领导力量;

5、意义:

A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B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主要主张: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课标要求: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A 政治: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亡图存方案均失败;

B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建立民主政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C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到外国考察西方社会政治,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D实践: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阐发为“民

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3.内容:

A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属于民族革命的范畴

B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反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

一律平等,属于政治革命范畴

C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做到“家给人足”,属于社

会革命范畴

4.评价:

A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积极: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

C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帮助;

B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一再失败,认识到必须寻求新途径;

2、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在一大上,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A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B民权主义: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C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意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毛泽东思想:

课程标准: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科学涵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诞生条件:A:阶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B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实践:以毛为代表的中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革命活动的经验经验教训;

D国际:十月革命后,中国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发展历程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深远影响: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国十五大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核心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历史意义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个代表”

1、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4、历史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双百方针:

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A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B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D成果:看书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A原因:“左“倾错误泛滥,政治运动扩大化;

B表现: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新时期的文艺成就

A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C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许海峰,第一枚奥运金牌)

三、新中国的教育:

要求: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2、文革对教育破坏: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

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

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专题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人文精神起源:公元前5—3世纪希腊先哲

1.智者的启蒙:古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2.苏格拉底: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升华。

二.人文精神复兴:14-17世纪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三.人文精神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

一、人文精神的起源

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

A背景:

①经济: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②政治: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③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B人物:普罗塔戈拉:

C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要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影响:

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

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

②“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③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④“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3、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

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薄加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

1.背景:A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繁荣;

B阶级: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形成;

C文化:意大利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2.成就:

(1)文学:“文学三杰”:利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念斗争。但丁:《神曲》;薄加丘:《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

①薄伽丘和《十日谈》14世纪

A背景:14世纪中叶,严重瘟疫带来的灾难,促使人们反省.

B内容:揭露天主教会的腐化,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C特点: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D评价: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但它对人性的讴歌主要体现在质朴的男欢女爱方面,是比较原始,自然的人性。

②英国莎士比亚(16世纪,高潮)

A主要成就:其戏剧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戏剧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B艺术特点: 戏剧的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深刻反映他人文主义的思想;歌颂了人间的

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精致。

C历史地位: 是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其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

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3、影响:A打击了教会的神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并且运动

只局限于上层知识界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根本原因);

B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C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教皇的奶牛”)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D 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2.性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反天主教的政治活动。

3、德国宗教改革

(1)开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

(2)主张:

A、“因信称义”,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思想核心),提出信徒皆为祭司思想

B、《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处于至高无上地位

C、简化宗教仪式;允许神职人员结婚等

D、国家(君主)的权力高于教会,世俗政权高于教权

(3)影响:

A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B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

C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D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人文主义内涵: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禁欲主义

三、启蒙运动

要求: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背景:A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都会

压迫;

B自然科学的发展;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附: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思潮兴起:

18世纪启蒙运动高潮时;创始人:卢梭

(2)什么是浪漫主义?

是指宣扬人的感情至上的一种倾向和态度。

其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像的、情感的。

(3) 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积极:把人从冰冷的理性中解放出来,体会现实生活和意义;接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和关系;让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这体现了浪漫主义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消极: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造成混乱和无序,并排斥现代科技。

浪漫主义虽出自对理性主义的反对,但事实上是启蒙运动的继续,是对理性主义的补充,

是人文主义的发展,而最终目的同样是为实现人的自由。

3、影响:

A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D推动了北美大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还激励着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人民为推翻旧社会而斗争。

4、人文主义的内涵:

A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性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主张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B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内涵: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崇尚理性,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思维拓展1: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中国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 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 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元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 13世纪后半期 13世纪末 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开始兴起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 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中国世界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太祖时(1380年)明成祖时 清雍正帝时 1839年6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虎门销烟 1640年(明朝末期) 1688年(清康熙年间) 1689年 1721年 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 1775—1783年 1787年 1789年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光荣革命”,英国资革结束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 立宪制确立。 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 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清后期(1840—1912年) 1840--1842年1841年 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 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4年1900—1901年1901年 1905年 1911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 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割台斗争 兴中会成立 八国联军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831、1834年 1836年 19世纪40年代 1844年 1848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5年 20世纪初 1903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 主义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普法战争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③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 主义诞生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1月 2月12日 3月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4—1918年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四月提 纲》③七月事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201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完整版)

高考历史复习--大事年表

15末—16初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40 – 1949 ㈠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㈡1912 ——1949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1912—1919 短暂的春天(一战时期) ②1927—1937短暂发展 ③1937—1947陷入困境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㈠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㈡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㈢20世纪80年代(里根) 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大事年表

中国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实行井田制。 春秋末期开始用铁农具与牛耕,已经 能制造钢剑。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 确立,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北魏实行均田制。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推广稻麦复种制。 明朝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 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朝中后期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徽商晋商是最有实力的商帮清初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清后期到中华民国时期(1840—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1877年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19c60~90y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维 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刺激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 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 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1898年戊戌变法 19c80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 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 立电话公司。1905年 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天 津航线开通。 外国 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打破世界相对独立的状态,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奠定基础;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好望 角”(非洲最南端) 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航队到达美洲。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首次直航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控制,获得独 立,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成立东 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7世纪中期英《航海条例》,打败荷兰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 落”殖民帝国 15~19世纪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损 失和灾难。 “圈地运动”。 黑奴贸易:欧洲(枪支、杂物)→非洲(奴隶)→北美洲(烟草、甘蔗) 1765-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C60Y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1785年瓦特(英)——改良蒸汽机1814年富尔顿(美)——轮船。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60-1900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电 动机、电灯,内燃机,化学 工业,钢铁工业) 1866年西门子(德)——发电机。 19c70~80y 内燃机问世 1876年贝尔(美)——电话(无线电报)1879年爱迪生(美)——电灯 1885年德国戴姆勒,本茨发明汽车,现 代汽车工业开始。 1903年莱特兄弟(美)——飞机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