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汉VS罗马

西汉VS罗马

西汉VS罗马
西汉VS罗马

西汉PK罗马

汉朝那些事儿 2007-03-24 00:01 阅读8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常常异想天开: 如果二者在战场上碰一次面,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究竟谁更胜一筹?

罗马的优势:工商业发达,钱袋饱满。

打仗是要花钱的, 人吃马喂、武器装备、战功赏赐哪一样都离不开钱。要开战, 我们得先看看罗马和西汉谁的钱袋鼓。

汉朝总体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的, 农业税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但是单靠大体固定的农业税收其实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实际上, 汉武帝能够主动对匈奴发动进攻, 依靠的是汉高祖以来历代皇帝的苦心积累, 尤其是他的爷爷和父亲创造的“文景之治”的遗产。但即使这样, 在连年对匈奴的战争之后, 汉朝的国库还是被掏空了, 到汉武帝晚年时, 几乎难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甚至想出卖官牟利的主意。

与汉朝的重农抑商不同, 罗马的私人商业很繁荣。在长达几百年间,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罗马, 满足罗马贵族日益膨胀的需要。此外罗马还有完善的财政制度和发达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罗马的商业和战争是一体的, 发达的商业运作为罗马军团提供了及时的后勤补给, 而战争又为商业开辟了新的资源和新的商路。罗马的繁荣是和战争分不开的。

可以说, 对于罗马而言, 其国内的经济制度是和战争相适应的, 战争就是一种生产, 国内经济与海外战争互相促进。而汉朝的战争则完全是消耗性的, 很难持久, 长期的战争是难以承担的重负。

大汉的优势:高效的政府。

对于两个庞大的帝国来说, 在倾举国之力对抗外敌的时候, 能否有效地指挥军队, 调拨物资, 把全部经济、政治潜力捏成一个拳头打出去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汉朝初期采取的是分封制, 后来经过汉高祖的消灭异姓王和汉景帝的削藩, 中央集权逐渐地巩固起来。汉武帝主政以后更是采取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机制上, 中国的国家机器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运转。它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从中央到地方, 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以郡县制为基础的牢固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内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 所有兵力和资源都可以集中到对外战争中去。

罗马的帝制与汉朝有很大不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弱的多。罗马帝国由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政省基本

上处于半独立状况,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罗马的地方由军团驻守,而军团属于将军个人长官,因此其部下只对将军保持忠诚而非对国家。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地方主义的势力抬头,地方军团完全不关心帝国的其它地区。军团和行省很难与整个帝国机器同步运转。这样松散的帝国在应对未开化的北部游牧民族或周边的效果时不会显露更多的弊端。两军对垒的话,西汉的大一统的高效率就体现出来了,不论是兵员的补充,粮草的调配,部队的协调,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都会迅速完成。罗马帝国就要麻烦的多,皇帝要受到元老院的制约,从罗马城里发出的声音最远也只能传到亚平宁半岛,其它行省是否同意配合这场战争还得商量,拥兵自重的将军们也不是很听话。更何况,罗马精兵与汉军数量上相差甚远。但假设罗马对阵汉朝这样强大的敌人时,势必出来调度不灵的一面。

双方军队战斗力:

在陆地上,帝国时代的罗马军团声名显赫一时。罗马军团由轻骑兵、重装标枪兵、重装步兵、长枪兵、骑兵等兵种组成,士兵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身90米的庞大的、无坚不摧的军阵,由最外层的重装步兵用盾牌排列出“龟甲阵形”(有点象李世民的玄武甲士),保护己方不为敌人的投枪和和弓箭等投射兵器所伤,最富经验的长枪兵则紧随其后,在战斗的最后关头,长枪兵往往就是决定胜负的力量。轻步兵更为靠前,以机动灵活的战术骚扰和疲劳敌军,并为军阵的突击扫平道路。骑兵布置在两翼,既是为了突击,又是为了掩护整个兵团。

罗马军阵被认为“代表了西方军事技术成就的完美顶点”。它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机器,充分适应战争中的各种情况。相对来说,汉朝的军队在部队组织和协作方面似乎稍逊一筹。

在海面上,罗马人的力量也相当强大。古罗马的海军为了打败迦太基人而组建了强大的海军舰队,舰船上运载有大批武装水手,驾轻就熟的在海上使用陆战武器,同时也采用机动灵活的海上战术和战斗队形,后来,他们还在船上使用弩炮和弩弓投射石块、标枪和易燃物,他们可算得上现代海军陆战队的雏形。罗马海军为陆军的海上运输提供掩护,并向任何敢于和罗马争夺制海权的敌舰挑战,他们在海上就像陆军在陆地上一样无坚不摧,终于将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汉朝也有相当规模的楼船水师,但只适应于内河作战,与适应于海战的罗马海军相比还是处于劣势的。

当然,汉朝军队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骑兵。汉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骑兵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当时边防的重要力量。汉文帝对匈奴作战时,发动的骑兵力量可以达到10万以上。汉匈战争期间,汉军庞大的骑兵军团在速度、冲击力、载动力和骑术方面都不逊于对手,数量还多于匈奴。他们在长城外行进数百公里,通过步兵历来难以逾越的缺水地带,一再向漠北草原出击。而罗马军团的骑兵只是辅助作用,数量和质量都与汉军相差甚远。

在武器装备上面,汉朝毫不含糊的领先于世界。汉朝武器以钢铁兵器为主。中央有专门的部门主管全国兵器制作。冶铁业比较发达的郡,设工官、铁官,主管兵器制造并输送京师。长安、洛阳及各郡设武库,由武库负责兵器储存和发放。武器种类多种多样,从攻城类到野战类划分极细。这些兵器质量高,大大增加了军

队的战斗力。反观这时的西方兵器,据说罗马人的对手高卢人的铁剑是海绵铁锻造成的,一刺就弯,在地上踩直后才能再用,但是拿着这种兵器的高卢人居然也数次打败过罗马人,还曾经攻陷过罗马城,由此可猜想罗马人的兵器质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汉军队装备的远程兵器——弩。当时的强弩装有望山和刻度,普通士兵也可以指哪打哪,又用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大大增强了弩身的承受力。最强的腰引弩拉力可达37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500米,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罗马军队主要靠近战突击,其重标枪力量很大,但是能投多远全靠臂力,在汉军的弓弩面前则没有发挥空间。

中国还有一项最大的优势——人多。经过了春秋战国的混战洗礼,中国土地上的战争频次和规模早已不是欧洲人能想象的。马邑之战汉朝投入将近三十万兵力,朔方之战汉军十万,漠北之战汉军十余万。有了这么多的实践机会,从战国到秦汉,中国名将辈出,战术理论丰富。罗马可投入的兵力则少的可怜。罗马全国长期驻军才不到十万人,每次能出动的军队就更少了,恺撒的高卢战役中,总共四个军团兵力才2.5万人。其它战争规模也不会太大。罗马帝国的将军们在孙武的门徒面前恐怕还嫩了点。

还有一点,如果罗马不幸撞上了霍去病这样才华横溢的大汉"战神",十有八九会逃不掉的。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征讲解学习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 征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征 政治上:古罗马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人世界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源头,而在古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法律基础。罗马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价值,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先声,并影响亚洲,美洲国家的法律制定。 经济上: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为希腊的民主,罗马法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年改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3~16世纪时代特征 经济上: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先对的孤立状态,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此起步。 2、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它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封建主义的衰落,为工业化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思想文化: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 1

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着欧洲朝着理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7世纪—18世纪(革命时代) 经济:殖民扩张不断发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廉价原料和市场,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人类开始迈入工业时代。 政治方面:英美法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文化方面: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人类进入科学时代,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并冲击着专制王权和宗教神权,推动了人类社会走向理性化。 19世纪~20世纪初时代特征 经济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后逐渐走向欧美国家扩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整个世界开始在此基础上连成一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时代到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由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

浅析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浅析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 共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清末至今,中国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已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罗马法是西方现代私法的源头,中国很多自西方移植的法律都可以溯源至罗马法。土地制度在罗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私法范畴,不仅形塑了当代的很多私法制度,也对古罗马的经济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罗马土地制度的发展轨迹,可知马克思所言的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的历程①正是古罗马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这一转变对罗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而在中国汉朝也发生了类似变革,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土地制度实现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型。分处截然不同的时空之下,却发生了类似的发展运动轨迹,这不得不引人遐思。 比较法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制度和话语其实完全可以承载相同的社会功能。两次相似的制度转型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值得深入思考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存

在某种隐蔽的规律?笔者分析发现,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追求是引发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动力。回顾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革命、改革还是治理,土地制度都是其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改革方兴未艾,国家发展理念亦处在变革关头,完善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古罗马还是汉朝初年,土地公有制与当今中国颇有相似之处,而当时为提升社会生产力而引发的土地制度变革,理所当然地可以被作为完善当今中国土地制度的借鉴。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公有土地的形式包括罗马全体公民所有制和氏族全体成员所有制两种,其公有土地一部分来自于建国之初的氏族土地,一部分来源于对外战争的掠夺。 古罗马起源于城邦,而城邦则又源于氏族联盟。在城邦建立之初,土地属于各氏族所有。在经过氏族联盟建立城邦之后,部分氏族土地归入城邦,这是罗马人民公有制土地的最初来源。而未被划入城邦的剩余氏族土地,则依然保留在氏族之内,维持氏族公有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对比论文

古代世界亚欧大陆两大帝国的“对战” 【摘要】“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他们的实力空前强大,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两大帝国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战役。在此,我们对两个帝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进行一些对比,来看看两大帝国之间的优劣势。 【关键字】罗马帝国汉帝国对比 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陆,将整个地中海都括入自己的版图之中,罗马的军事力量在当时的欧洲所向无敌,通过征服的手段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同时悠久的文化底蕴也使整个罗马成为象征欧洲文明顶点的标志。几乎与古罗马同个时代,在遥远的东方,也有着一个同样伟大的帝国——汉帝国,他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不输于处于大陆另一端的罗马帝国。 在经济上,汉帝国是以农业为主,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朝建立之初鉴于民生凋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朝的田租基本维持在十五税一的水平上。作为一个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农业税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汉朝的田赋制度使得农业税收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汉武帝时期国有国营的经济项目众,汉朝的国有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官田,又叫公田,官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井田时代。汉武帝时期是官田扩张最迅速的时期,官田的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屯田,屯田制度在解决军队粮食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是租佃制,将官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高额的地租。其二是官办手工业。其三是官办商业,官办商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是盐和铁的国家垄断,称为榷盐铁。与商业的官办相伴随的是对私人商业的压制,武帝时对商人和高利贷者课以重税,称为算缗。汉朝的这种经济体制是完全受到中央掌控的,虽然缺乏活力,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罗马帝国最初是由一个城邦发展起来的,奴隶制经济占主体。奴隶暴动经常发生,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新技术无法应用。商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有就是战争赔款。罗马国内的经济制度是和战争相适应的,战争就是一种生产,国内经济与海外战争互相促进,在罗马征服东方的马其顿、希腊和埃及以后,罗马的财富激增。不过这只是短暂的现

文档 古罗马与汉朝

I.《帝国文明》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II.在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网页游戏《帝国文明》中,玩家将重返公元1至2世纪的欧亚非大陆展开古罗马,古埃及,古波斯和古中国四大文明的精彩角逐,而在历史上这段时期也的确并存着四个极富盛名的大帝国:罗马(含埃及)、安息(古波斯继承者)、贵霜(突厥)、汉,在当时就领土面积、人口数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与汉都大体旗鼓相当,而其他两国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我们可以对罗马和汉作一个比较,看看这两个古代大国有些什么异同。 III.第一,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在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汉代中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的结果。罗马国家是征服者,罗马公民在法律上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人民的财产”。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时,并没有使秦的人民获得任何地位高于六国人民的特权。秦代中国中的一切自由民都称为“黔首”,没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区别。因此,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说他们都编入户籍,齐民是说他们地位是一样的。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的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他们分布在不同的“爵”级之中:有低爵者只能为民,有高爵者就可以当官。 IV.第二,罗马和汉代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都要划分行政区域加以统治。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派官统治地方,具有相似之处。可是具体地说,二者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在罗马帝国中,各个行省的情况差别很大,它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全相同,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相当广泛地存在着。汉朝的郡县制则是中央直接统治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系统,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来看,罗马帝国与汉代中国是难以比拟的。 V.第三,罗马帝国和汉代中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自也都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的地位。这是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就具体情况来看,两个大国在民族构成上的区别是很大的。在罗马帝国中,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地位,但他们在整个帝国人口的比例中只占少数,在帝国东部,通用希腊语,是所谓希腊化的世界;在西部,通用拉丁语,才是所谓罗马化的世界。而且不论在东部或西部,拉丁语或希腊语(除在意大利或希腊外)只是通行于政府机关和城市之中,在广大农村则仍是各地语言的世界。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实际是不统一的。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而且汉族人口在汉代中国占大多数,这是罗马帝国不能比拟的。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和汉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创造这一文化的主体民族也是前后一贯的。汉代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这就更不是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了。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 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

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 刻方面。 一、罗马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 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 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 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

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民事法律地位之比较

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民事法律地位之比较 发表时间:2019-06-10T16:00:58.20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作者:赵悦 [导读]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在汉代与古罗马社会,妇女均作为重要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对两个时代妇女民事法律地位进行比较法上的研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分析二者的异同,能够考察不同制度下妇女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63) 摘要: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展现。在汉代与古罗马社会,妇女均作为重要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对两个时代妇女民事法律地位进行比较法上的研究,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分析二者的异同,能够考察不同制度下妇女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文化。 关键词:妇女;地位;财产权;离婚 一、汉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未嫁谓之女,已嫁谓之妇。妇、女之别即是嫁与不嫁的区别。女子未出嫁时,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同住,称为“在室女”;嫁为人妻则为“已嫁妇”;生儿育女后,则“为人母”。 (一)“在室女”的民事法律地位 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伦理思想浓厚。在汉代,在室女一方面要一切唯父命是从,但另一方面,在同辈中年长的女性却又与年幼的弟妹享有不同的待遇。汉代十分重视长幼、尊卑有序的规则。如《二年律令·贼律》规定:“殴兄、姊及亲父母之同产,耐为隶臣妾。”即殴打兄姐的,要被降为奴隶和臣妾。可见法律之维护礼教名分与秩序的功能。 财产权方面,《置后律》规定:“死毋子男代户,令父若母。毋父母令寡,毋寡令女,毋女令孙……”,可见,户主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代为户主,既没有儿子,也没有父母和妻子时,其女可作为户主拥有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室女的财产继承权。 (二)“已嫁妇”的民事法律地位 在汉初,夫与妇结婚以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名义上是平等的。《杂律》规定:“诸与人妻和奸,及其所与皆完为城旦舂。其吏也,以强奸论之。”可见,对于不守贞节的男女,双方处罚都很重。到汉武帝时期,随着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夫权在家庭中地位逐渐强化,恪守贞操慢慢变成了对妇女的单方面的要求。比如汉律中规定丈夫与人通奸最严重的“耐为鬼薪”,而妻室若与人通奸,要被处以极刑。关于婚姻的解除,儒家虽然有保障男子离婚权利的“七出”原则,为男子休弃妻子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但是又有“有所取无所归”、 “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的“三不去”原则来限制“七出”,以此维护女性的家庭地位。 财产权方面,汉代妇女对于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可以自由处置。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即便已经出嫁,仍享有对娘家财产的继承权。《二年律令·置后令》规定:“女子为父母后而出嫁者,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此外,在丈夫去世后,妻子也享有财产继承权。《置后律》规定:“其弃妻,及夫死,妻得复取以为户。”可见,已嫁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财产继承权的,法律对其也是给予了一定的保护。 妇女在“为人母”后,在家庭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贼律》规定:“……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教人不孝,黔为成旦舂。” 二、古罗马妇女的法律地位 古罗马家庭制度实行父权制,家长在家庭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家庭都在家父权的控制之下。这种家长权构成了罗马家庭的基础和核心。在这样的家长制下,妇女是没有什么法律地位可言的。但是随着古罗马社会的发展,这种父权制不断地受到了限制和削弱,妇女的法律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妇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 (一)人身权 古罗马时期,未出嫁的女子完全处于家长的控制之下,基本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完全依附于家父。这一点在女子结婚以后有所变化。古罗马的婚姻制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有夫权婚姻”到后来的 “无夫权婚姻”,妇女的地位也在一直发生着改变。在有夫权婚姻中,妇女嫁入夫家后,就与原生养自己的父家脱离宗族上的关系,转受丈夫或丈夫家庭的权力支配。无夫权婚姻中,妇女不因出嫁而变更其身份。父权与夫权发生冲突时,父权优先于夫权。在无夫权婚姻中,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受夫权或丈夫父亲的控制,而是仍然归家父控制,在婚姻缔结中的自主权利也逐渐加强。 关于婚姻的解除,在有夫权婚姻与无夫权婚姻中也有所不同。在有夫权婚姻形式下,通常的离婚理由一般是以下几种:妻子通奸、无子或者有重大过失行为。当时离婚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夫权或父权的支配下,离婚对于妇女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即使是丈夫提出离婚,也需要有正当的理由,还需与女方家长进行协商,出于以上种种限制以及维护家庭利益的需要,丈夫一般不会随意就提出离婚,但这一情况在无夫权婚姻的形式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夫权婚姻是以双方的合意为基础的,自然也可以合意而解除,因此离婚之风渐盛。 (二)财产权 在有夫权的婚姻形式下,夫妻财产实行“统一财产制”,妇女一旦结婚,即丧失对原家庭的继承权,继而取得对丈夫家庭的继承权。而在无夫权婚姻形式下,夫妻财产实行“分别财产制”。若妻子为自权人,那么她可以在监护人的协助下,自己管理自己的财产。若为他权人,那么她因劳动所得的一切利益及其他所得,都应归原家长所有。 三、汉代与古罗马妇女法律地位之比较 (一)相同点 1、父权、夫权至上。汉代尊崇儒学,统治者通过儒家“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政治制度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由此形成了夫为主,妻为从的尊卑关系。再观古罗马,在室女的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家父。嫁为人妇之后,从有夫权婚姻到无夫权婚姻中,虽然妇女的法律地位逐渐提高,但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权和夫权。 2、均不同程度上限制妇女权利。虽然汉代妇女和古罗马妇女在人身权财产权享有一定的权利,但相比于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所享有

罗马数字对照表(1—100)[原创]

罗马数字对照表(1~100) 1 I 2 II 3 III 4 IV 5 V 6 VI 7 VII 8 VIII 9 IX 10 X 11 XI 12 XII 13 XIII 14 XIV 15 XV 16 XVI 17 XVII 18 XVIII 19 XIX 20 XX 21 XXI 22 XXII 23 XXIII 24 XXIV 25 XXV 26 XXVI 27 XXVII 28 XXVIII 29 XXIX 30 XXX 31 XXXI 32 XXXII 33 XXXIII 34 XXXIV 35 XXXV 36 XXXVI 37 XXXVII 38 XXXVIII 39 XXXIX 40 XL 41 XLI 42 XLII 43 XLIII 44 XLIV 45 XLV 46 XLVI 47 XLVII 48 XLVIII 49 XLIX 50 L 51 LI

52 LII 53 LIII 54 LIV 55 LV 56 LVI 57 LVII 58 LVIII 59 LIX 60 LX 61 LXI 62 LXII 63 LXIII 64 LXIV 65 LXV 66 LXVI 67 LXVII 68 LXVIII 69 LXIX 70 LXX 71 LXXI 72 LXXII 73 LXXIII 74 LXXIV 75 LXXV 76 LXXVI 77 LXXVII 78 LXXVIII 79 LXXIX 80 LXXX 81 LXXXI 82 LXXXII 83 LXXXIII 84 LXXXIV 85 LXXXV 86 LXXXVI 87 LXXXVII 88 LXXXVIII 89 LXXXIX 90 XC 91 XCI 92 XCII 93 XCIII 94 XCIV 95 XCV 96 XCVI 97 XCVII 98 XCVIII 99 XCIX 100 C

世界古代史知识梳理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阶段特征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从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陆续出现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出现。此后,欧洲希腊、罗马也相继进入奴隶社会,西方文明开始。 第1课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人类起源: 1、科学证实:人类是从早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 2、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非洲。 3、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大陆的南方古猿学会了制造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标志着人类的形成。是今天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 二、人种的形成: 1、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划分依据:根据人的体貌特征。 3、形成的原因:受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各人种主要分布:黄色人种:东亚、东南亚。 白色人种:欧洲、大洋洲、北美洲。 黑色人种:非洲。 三、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人类最初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说明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父系氏族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了主导地位,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四、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又由于位于东方,被称为东方文明。主要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 一.古代埃及: 1、时间: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国家建立。(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2、地点: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3、文明成果:金字塔、象形文字、木乃伊。 4、金字塔的功用: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二、古代巴比伦: 1、古代巴比伦文明在亚洲西部“新月沃地”产生。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一、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希腊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方面:1、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观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宇宙和世界按照“数”的关系和原则构成的,因此是最和谐的`最具有数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中,男性大多具有非凡的力量`英俊的相貌`发达的肌肉。女性则有惊世的容貌,诱人的胴体。神其实与人一样拥有情感`缺点,只是他们拥有人不具有的神力,换言之,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决不偶然。古希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像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珀修斯等,不需要再举例。神同人一样,追求女色,争强好胜。3、理性主义。希腊人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但比起其他民族,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阳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这种理性主义使得苏格拉底可以为真理喝下毒酒。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4、悲剧性。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严格说,每个民族都有悲剧性,但希腊最浓,似乎只有日本与其向近。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这里不祥加介绍。5、雄伟性。这点是上面一点的延续。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语言高亢,句式短促。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高大壮观,雕塑《掷石饼者》形象健美,都体现这一点。 二、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代罗马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与希腊毗邻。公元前5世纪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之时,罗马还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的城邦。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文化也影响越来越大。罗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化有着千扮万缕的历史联系。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折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 罗马人早期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浑厚质朴、勤恳务实的民风。共和早期的罗马人生活节价、不事奢华,人们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在罗马民族精神的影响下,质朴务实成为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如: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观,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罗马艺术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建筑和雕刻上。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大圆柱型和拱券结构是罗马式建筑的显著特点,同时逐渐形成了罗

罗马数字对照表

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罗马人还处在文化发展的初期,当时他们用手指作 罗马数字的表 为计算工具。为了表示一、二、三、四个物体,就分别伸出一、二、三、四个手指;表示五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十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这种习惯人类一直沿用到今天。人们在交谈中,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数字的。当时,罗马人为了记录这些数字,便在羊皮上画出Ⅰ、Ⅱ、Ⅲ来代替手指的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成“Ⅴ”形,表示大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表示两只手时,就画成“ⅤⅤ”形,后来又写成一只手向上,一只手向下的“Ⅹ”,这就是罗马数字的雏形。后来为了表示较大的数,罗马人用符号C表示一百。C是拉丁字“century”的头一个字母,century就是一百的意思。用符号M表示一千。M是拉丁字“mille”的头一个字母,mille就是一千的意思。取字母C的一半,成为符号L,表示五十。用字母D表示五百。若在数的上面画一横线,这个数就扩大一千倍。这样,罗马数字就有下面七个基本符号:Ⅰ(1)、Ⅴ(5)、Ⅹ(10)、L(50)、C(100)、D(500)、M(1000)。罗马数字与十进位数字的意义不同,它没有表示零的数字,与进位制无关。罗马数字因书写繁难,所以,后人很少采用。现在有的钟表表面仍有用它表示时数的。此外,在书稿章节及科学分类时也有采用罗马数字的。在中文出版物中,罗马数字主要用于某些代码,如产品型号等。计算机ASCⅡ码收录有合体的罗马数字1~12。 编辑本段记数方法 基本字符:I、V、X、L、C、D、M 相应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为:1、5、10、50、100、500、1000 (1)相同的数字连写,所表示的数等于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数,如:Ⅲ = 3;(2)小的数字在大的数字的右边,所表示的数等于这些数字相加得到的数,如:Ⅷ = 8;Ⅻ = 12;(3)小的数字,(限于Ⅰ、X 和C)在大的数字的左边,所表示的数等于大数减小数得到的数,如:Ⅳ= 4;Ⅸ= 9;(4)正常使用时连写的数字重复不得超过三次。(表盘上的四点钟--“IIII”,例外。)(5)在一个数的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这个数增值1000 倍,例如有:Ⅻ=12,000 。 编辑本段组数规则 有几条须注意掌握;(1)基本数字Ⅰ、X 、C 中的任何一个,自身连用构成数目,或者放在大数的右边连用构成数目,都不能超过三个;放在大数的左边只能用一个。(2)不能把基本数字V 、L 、D 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小数放在大数的左边采用相减的方法构成数目;放在大数的右边采用相加的方式构成数目,只能使用一个。(3)V和X 左边的小数字只能用Ⅰ。(4)L 和C 左边的小数字只能用X。(5)D 和M 左边的小数字只能用C 。(6)在数字上加一横表示这个数字的1000倍。 编辑本段对照举例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五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 3、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 2、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突破 两汉时期对外交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象征东西叫的“丝绸之路”和象征中外交流与朝、日及欧洲的往来,而本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凸现出来,因此,要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就必须让学生认识两汉时期对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认识西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同时把两汉以前封闭的社会比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

东汉疆域图 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叫中“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按要求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其大致走向是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亚洲和欧洲,并且明白这条路线上之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外输出的主要是汉朝的丝绸。)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呢感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两汉政府派兵平息了匈奴的骚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保护往来商旅。) 5、以此为契机,请学生联系自己收集了解的有关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6、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从汉代看罗马

从汉代看罗马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其后双方日臻强盛,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霸主;汉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东濒沧海的广袤版图,君临“天下”。这两个分处东西、遥相辉映的大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明。由于两国间缺乏直接联系,汉代人很少有机会目睹罗马制品。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这类文物亦不多见。中国境内发现的约20枚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形玻璃器,虽应产于罗马,但传入中国的时代已晚于汉。在这类文物中,最重要的实例为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又由于表面有风化层,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它在汉地出现,会令人耳目一新,惊奇不已。所以《汉书·地理志》中有汉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也说,大秦出产“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对之盛加赞誉。不过洛阳出土的这种瓶子,罗马人本用于盛香水。而中国长期使用熏炉燃香;香水初名“蔷薇水”,始见于五代时。则汉代人可能将这种珍贵的瓶子移作他用,从中亦足觇两国风习之不同。 除了洛阳出土的玻璃瓶外,广州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蓝色玻璃碗也是罗马产品。广州为汉代交通海外的门户,这里的玻璃器很有可能来自海路。汉代海船已能航行至中南半岛甚至印度洋,但尚无远航波斯湾,登上罗马属地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的记录。当时汉代的造船技术相对先进。本次展出的公元1世纪罗马战船图石雕,船上站满执盾荷矛的战士,两舷有12 — 14对桨划水,却只在船尾两侧各设一支操纵桨掌握航向。这种做法在欧洲长期使用,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才在尼德兰出现尾舵。而广州先烈路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却已在船尾正中装舵,其板叶宽大,障水有力,且安装在专设的舵楼中。尽管它们均不能代表双方之远洋航船的船型,但纵使乘大船出海,汉与罗马的海上运输能力也只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到达印度,进一步地往来就要靠间接转运了。 中国出土的罗马玻璃除上述诸例外,新疆楼兰遗址也曾发现过它的碎片。楼兰位于亚洲腹地,这里的标本无疑是循“丝绸之路”来的。提起丝路,人们立即会想起驼铃、商队,以及甘英赴大秦受阻、恺撒穿丝绸衣服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也是当时东西方贸易之主要的商品。可是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条世界上最漫长而艰辛的商道上运输之物,除丝绸外,还有高质量的汉代钢铁制品,即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所亟口称道的“中国铁”。沉重的铁器何以能成为丝路上的商品呢?这与中国早在先秦时已能生产铸铁,汉代又发明了铸铁炒钢的新技术有关。汉代炒钢的夹杂物少,性能优良,从而使中国冶铁业的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公元15世纪以前,铸铁技术并未在中国文明影响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西方使用的铁器多以海绵铁煅打而成。通过丝路,中国始将这一特产与远西的邻人共享。 不过无论通过陆路或海路,汉代均未能与罗马直接接触。已知之汇聚双方文物的遗址均与中国边境尚有一段距离。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南端金欧角上的俄厄,是公元2 —6世纪古代扶南国的一处海港。这里的出土物中有汉代的规矩镜、夔凤镜和罗马皇帝安

1~1000,的罗马数字对照表,怎么写

1~1000,的罗马数字对照表,怎么写 1I26XXVI51LI76LXXVI 2II27XXVII52LII77LXXVII 3III28XXVIII53LIII78LXXVIII 4IV29XXIX54LIV79LXXIX 5V30XXX55LV80LXXX 6VI31XXXI56LVI81LXXXI 7VII32XXXII57LVII82LXXXII 8VIII33XXXIII58LVIII83LXXXIII 9IX34XXXIV59LIX84LXXXIV 10X35XXXV60LX85LXXXV 11XI36XXXVI61LXI86LXXXVI 12XII37XXXVII62LXII87LXXXVII 13XIII38XXXVIII63LXIII88LXXXVIII

14XIV39XXXIX64LXIV89LXXXIX 15XV40XL65LXV90XC 16XVI41XLI66LXVI91XCI 17XVII42XLII67LXVII92XCII 18XVIII43XLIII68LXVIII93XCIII 19XIX44XLIV69LXIX94XCIV 20XX45XLV70LXX95XCV 21XXI46XLVI71LXXI96XCVI 22XXII47XLVII72LXXII97XCVII 23XXIII48XLVIII73LXXIII98XCVIII 24XXIV49XLIX74LXXIV99XCIX 25XXV50L75LXXV100C 101CI126CXXVI151CLI176CLXXVI 102CII127CXXVII152CLII177CLXXVII 103CIII128CXXVIII153CLIII178CLXXVIII

罗马与汉朝

前言 衰亡原因之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灭亡是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而汉帝国的灭亡,只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矛盾激化而使汉帝国灭亡,并非整个制度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是都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奴隶,农民大起义,造成了帝国的灭亡。除了帝国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外部因素在两个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与罗马相比,汉帝国虽然也经常面临匈奴人的威胁,但匈奴人最终没能形成灭亡汉帝国的优势,而且在对付强大的外部敌人时,汉帝国显然比罗马帝国更有经验。 汉帝国的灭亡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政治,也与东汉后期的自然灾害有关。东汉后期,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豪族势力不断扩张,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使农民处境日益恶化:“寒不敢衣,饿不敢食。”五原地区的农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水旱虫蝗风雪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广大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民只有铤而走险,举行反抗斗争。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的侵捞中推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和西罗马崩溃后的情况相似。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所面临的形势不同,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罗马帝国存在期间,正是蛮族人大迁移时期,蒙古的一个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他们像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由于地理上相隔较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一样均未受到严重侵扰,中国的北方虽然遭到蛮族的蹂躏,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独特文明。另外,由于中国汉政权是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帝国时期长期形成外戚宦官独揽朝政的混乱局面。 总之,通过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比较,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时两个帝国内部和外部矛盾,认清当时形势。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 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

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

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 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以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为中心 清末至今,中国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已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罗马法是西方现代私法的源头,中国很多自西方移植的法律都可以溯源至罗马法。土地制度在罗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私法范畴,不仅形塑了当代的很多私法制度,也对古罗马的经济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罗马土地制度的发展轨迹,可知马克思所言的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的历程正是古罗马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这一转变对罗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而在中国汉朝也发生了类似变革,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土地制度实现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型。分处截然不同的时空之下,却发生了类似的发展运动轨迹,这不得不引人遐思。比较法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制度和话语其实完全可以承载相同的社会功能。一两次相似的制度转型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值得深人思考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存在某种隐蔽的规律?笔者分析发现,两

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就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追求是引发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动力。回顾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革命、改革还是治理,土地制度都是其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改革方兴未艾,国家发展理念亦处在变革关头,完善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古罗马还是汉朝初年,土地公有制与当今中国颇有相似之处,而当时为提升社会生产力而引发的土地制度变革,理所当然地可以被作为完善当今中国土地制度的借鉴。 一、公有制的主导性:古罗马与汉朝中国的早期地权分布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公有土地的形式包括罗马全体公民所有制和氏族全体成员所有制两种,其公有土地一部分来自于建国之初的氏族土地,一部分来源于对外战争的掠夺。 古罗马起源于城邦,而城邦则又源于氏族联盟。在城邦建立之初,土地属于各氏族所有。在经过氏族联盟建立城邦之后,部分氏族土地归人城邦,这是罗马人民公有制土地的最初来源。而未被划人城邦的剩余氏族土地,则依然保留在氏族之内,维持氏族公有的状态。在古罗马王政时期,土地的氏族公有制依然

罗马汉朝军事实力比较

1、兵员素质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军功鼎盛,主要是因为结束了文景时期一脉相承的修生养息政策,建立了一支职业化军队。相比之下,之前临时征召的乡勇团练战斗力基本等同于农民起义军,农忙时节不打仗,上了战场还要挂念家小,战斗力可想而知。 同理,罗马共和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已经是职业化军队了,确切地说缘起于格拉古兄弟的平民改革,军事上真正施行则是始于马略-苏拉时期。无论是马略、苏拉、前三头、后三头(前三头的克拉苏和后三头的雷必达有点水,题外话)麾下都有一支极其职业化完全脱离生产生活服役期长达十年甚至更多的身经百战的职业军队。 举个例子,法萨卢战役中庞培在后勤、海军、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落败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临时征召的杂牌军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当时在西班牙的七个老兵军团在手,结果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就兵员素质上讲,罗马军团和汉武帝时期的职业军人相比,应该说还略占那么一点点优势。毕竟汉武帝之前有一个很长的和平时期,罗马那厢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基本没消停过。 2、战争规模 以拿破仑时期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从没有一场会战的规模超出过“指挥官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外,一场国家战争的结果往往又取决于一两次大规模会战的结果。这种情况在西方最终也是辉煌的顶点就是恩格斯大书特书的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消亡则发端莱比锡会战,经过其后的几场战争如普丹、普奥、普法、克里米亚之后,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消亡。而这一规律在东方要显得持久一些,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显出疲态。 所以不要以为欧洲自古都是些小打小闹,日本都是村长互殴,中国历朝历付各次战争中主体会战的规模(参战兵力,战场跨度和持续时间)也远没有从小说演义里看来的那么恢弘,当然如果把战争期间一些更接近的斗殴的接触战也算进去那当我没说。这也导致经常会出现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军政超人就左右国祚的情况,例如亚历山大、凯撒、始皇帝、汉武帝、凯撒等。这种情况从自有战争起一直延续到拿破仑时付并不是偶然的: 1)以拿破仑之前东西方各国的生产力而言,无法支持数以十万计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多地域的交战,因此拿破仑之前的所有战争即使是跨年战争也都是打打停停,斗殴为主会战为辅,这与自一战以降的现付形态战争相去甚远。注意,这种情况同样适合远隔万里的东方。 2)以拿破仑之前的技术水平,也无法支持大规模现付战争所需要的指挥、通信、后勤能力,直到铁路和电报应用于战争,老毛奇及其参谋部算是第一吃螃蟹的人,从此开创了现付战争指挥系统的雏形。自此之后,再没有诞生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政超人(如果有人把希特勒、毛主席硬往上靠,那我也没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