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赖婷婷

单位: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陈坤华老师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地增长,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对策

据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高校1683所,其中本科院校679所,专科院校1004所,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地区,办学层次为国家兴办的重点大学和省、市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高校分类发展,本文试就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高校分类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结构日趋复杂,高等学校能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已成为当前一件紧要而迫切的工作。高校分类发展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依据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按照类别,实行自我优化、自我发展的模式。其目的是在相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等学校做到分工明确、准确定位,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

(一)高校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特别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高校扩招重大决策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达到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大众高等院校教育特征正自觉和不自觉地被引进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之中。在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劲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高等学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一些国内一流的高等学校将大众高等教育特征当作是高等教育的普遍走向而盲目追随,一些一般院校又将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当作样板而盲目攀比。从而导致了高等学校竞争秩序混乱,相互之间无序争夺生源、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层次的升格。这种局面不仅造成

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分类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二)高校分类发展是面对全球竞争的需要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是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实行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学校招生、分配由国家计划决定,学校办得如何,均与学校生存、发展关系不大,整个运行流程都是政府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学校办学模式单一、千校一面,较少有个性鲜明独特的学校,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将排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只是面向国內市场,而且要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使高校成为面向市场、走向社会、依法办学的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对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高校分类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

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教育的产生和本质决定其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教育具有超前性要求,新世纪的大学不能只是被动地服务于社会,而且应主动地承担起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贯彻落实教育方针需要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多元化、多样化,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别、层次,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要求非常紧迫,现有的办学定位、类别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办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高校应分类发展。

二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而且,已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格局。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分类、促进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分类标准不清、类型不明确

建立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既是一个难题,又是一个高校分类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其所以困难是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其所以不能不解决,是由于如果分类不清,势必导致各高校定位不明,发展目标错位。

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对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采取相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影响着我国高校分类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高校的分类主要从办学体系、地域

分布和学科特性三方面进行分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尚无公认的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因此,加强我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的研究,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标准,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战略步骤。

(二)盲目升格、目标趋同

“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风气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规则和政策的导向,这是产生盲目升格、目标趋同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由于某些政策导向,不是有所淡化,而是不断强化。例如,重点大学都是学术性研究型的综合大学或多科性大学;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订评估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排名榜的依据;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研究型大学生远高于一般高等学校。如此等等,不断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各高等学校把学术性看作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标志,千校一路,争奔研究型大学。同时,基于“学历越高,能力一定越强”的前提假设,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在这种学历即水平的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各高校为了争夺生源、以图生存和发展,就想方设法、拼命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

高校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竞争中所获得的资源。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政府投入占教育资源的绝大部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政策对高校的分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211工程”、“985工程”,各省、市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谁赢得了这些项目,谁就能获得相当可观的资源。结果,驱使各高校拼命升格、盲目攀比,目标趋同。

(三)管理体制过于集权、自主办学空间受到制约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高校和社会(含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办学自主权是处理好三者关系和引导高校分类办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条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在办学活动中享有的法人地位和独立自主决定办学事务的权利,主要包括自主管理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学生奖惩权,结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颁布权,教职员工聘任、晋升、解聘、奖惩权,办学经费使用权,教育设施管理和使用权等等。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统揽了高校的很多工作,如高校招多少学生,招什么专业,在何处招生等;学生进校后学什么课程,学多长时间,参加什么活动、运动也有详细的规定,政府又包分配、就业;对于高等学校的人、财、物的投入与管理,政府也都直接负责,这样的管理模式只能使学校作为政府下属的直管单位,自主办学空间受到制约。相应的促使高等学校更多地依赖政府,而自身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活力。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到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新体制,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但是,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仍有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如从政府职能机构对高校的教学科研

活动、文凭发放、招生就业到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等进行干预,高校的许多具体工作仍按“指令性指标”、“调节性指标”、“特批指标”进行,这种现状远没有达到“改变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目标,对千差万别的高校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不同特点的高校发挥其自身优势条件办出特色,束缚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严重挫伤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不利于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内部管理缺乏竞争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国各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内部管理体制仍比较僵化,在管理观念、方法上旧体制的色彩还比较浓厚,缺乏竞争机制,突出表现在:

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的,政府内部有什么样的部门,学校也相应地设置什么样的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似的运行逻辑和机制。比如:关于机构设置,突出的问题是机构重叠,机构庞大;关于职能结构,职能不清、职能不顺、职能不配套的现象普遍存在;关于权责体系,依然表现为权责不明,权责错位,权责失衡;关于人事设置,人浮于事、人与事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关于领导体制,层级间不联接、部门间不协调的状况十分明显;关于制度体系,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有力的履职监督机制和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在校内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待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的思维模式,存在着遵循这种思维模式的运作方式。比如:在干部任用上,依然实行终身制,许多岗位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上,“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现象没有根除,造成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在人事分配政策上,缺乏竞争机制,严重限制了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财务管理中,经费来源单一,重视过程的管理,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促进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发展性评估机制

高校评估不一定都要朝着北大、清华看齐,各类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名校。在全国第四次教育评估机构协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对高校发展分类指导的工作,高校评估不能都赶挤所谓的“名校独木桥”。这是由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层次性、地区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办学有过多的统一要求和评价标准,如统一的专业目录、相对划一的培养模式;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采取相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比较,如用SCI文章数目来衡量学术水平等,客观上造成了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竞争。这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学校的评估方式,已不能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了使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开展公平的竞争,就需要建立发展性评估体系。所谓发展性评估体系,即着眼于“发展性”,按科学发展、分类指导、多元评价、公平竞争的原则,就各区域的高校普及程度、布局结构、投入状况等,以及各校的管理创新、资源优化、教师及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是对高校教育进行的过程性评估,对一个区域或学校动态性、相对性的评估。政府应关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改革评估机制,实施发展性的评估方案,改变以往采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评估方式,引入发展性的评估机制,使各级各类学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各得其所,

促进高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高校的投资体制,引导高校健康发展

高校分类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如何促进高校分类发展,如何保证各高等学校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上展开竞争,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政府资源配置的导向。长期以来,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层次,从而强烈地激发了学校的升级热情;此外,政府对高校的激励和额外投入,大量采用体制外的非规范化的举措,包括“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等,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迫使学校争上层次,助长了高校的攀比风。

制订高校投资政策必须周密考虑学校运作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在运用经济手段分配高校资源时,应当遵循分类分层投资的原则。所谓分类分层投资的原则就是要使每一个类别、每一个层次的高校认识到,只要做得好,都能获得政府足够的投入,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么,在细分的高等教育市场中,高校定位的趋同和攀升就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学校既保持适度有序的竞争,又能各安其位。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应与学校就业率挂钩,促使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因为一旦政府投入与就业率挂钩,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上就必须以人才市场为取向、满足市场需要,学校的专业特色在市场导向中才能形成。

(三)转变观念,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无论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的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大学也好,还是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也好,只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培养的质量是社会认可的,就是办得好、办出了特色的。

事实上,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既缺乏高级管理人员,更缺乏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几年,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长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有作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必须破除“重学轻术”、“层次即水平”、“学历即水平”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学术并重”的新观念。

同时,还应当看到,造成“学历本位”的基本原因是我国高学历人才缺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层次结构的优化和高校连续扩招措施的实施,高学历人才会不断增加,高学历人才缺少的状况会逐步改变,必须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大力倡导“唯才是举、能力本位”的观念,破除“学历越高、能力一定越强”的错误观念,使高等学校的办学主动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应当明确,政府对高校的领导和管理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对高校如何管理,管到什么程度。

历史表明,事无巨细甚至包揽的行政权力对高校发展是百害无一利。政府必须给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利,这样高校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承担起社会文化进步、科技创新的重任。转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切实给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努力。首先,我国传统体制下中央政府过于集中的权利要进行分解,一部分属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还给高校;一部分权利下放给地方政府;一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如办学评估机构、教育咨询机构、经费拨款审议机构等。其次,在对高等教

育的宏观管理中,我国政府应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审批转向搞好规划、协调和服务。政府主要是利用立法、规划、拨款、评估、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具体而言,是指制定和实施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扶持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维护全社会的教育公平;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以避免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冲击等。

(五)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促进高校特色发展

没有竞争就没有多样化。我国各高校内部管理缺乏竞争机制,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高校特色发展,客观上影响着我国高校分类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管理机制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教育观念和体制虽然失去了现实合理性,却还没有完全被消除。当前,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使其积极主动办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政府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管理学校。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学校。

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有许多工作要做,具体到一所高校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发展方向,还必须根据其所处环境、自身条件,扬长避短,从而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各得其所、公平竞争、协调配合、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5-78.

[2]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1.178.

[3]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陈厚丰.浅论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理论问题 [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11:47-49.

[5]陈小红.浅谈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6]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

[7]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8]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新华文摘,2003,6.

[9]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0]潘懋元.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11]陈敏.大众化视野中的高等学校分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64-65.

[1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问题的研究[R].21世纪中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大会报

告,2004,8.

致谢:本文从选题开始直至论文脱稿,其间经历的写作艰辛,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篇学位论文的如期完成,更是对自己近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考察。

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无不凝聚着导师陈坤华老师的辛勤汗水,悉心指导。导师严谨的治学作风,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对我的导师陈坤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众多教职员工的教导与帮助、许多同学对论文的撰写提供了诸多的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赖婷婷

2005年6月5日于湖南科技大学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一、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高校需要教师可以承担多重角色,既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又能具备做课题、做项目、拓宽知识领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在工作之余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还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履行国家和高校赋予教师的职责及使命。然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和科研的两大主要任务已令当今的高校教师难以喘息,在繁重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下,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难以兼顾,为了保证工作量的完成及教师升职考核的需要,一些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甚至还出现了在科研或教学方面敷衍了事的现象,对高校而言,国内许多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科学研究单位,但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也都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这不但不是科研本身所追求的意义,还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偏离了大学使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职能,应将教师队伍划分成不同类型,使其各尽其职,各展其能,共同为高校的发展献力献策。 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人人搞科研的情况下,到底能产生多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实我们可以用帕累托原则来解释。根据帕累托原则,我们可以说,80%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关键的少数也就是20%的教师创造的。

因为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授课效果很好的教师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过去不分类管理的情况下,所有的人按照相同的标准分配教学工作量,晋升时又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科研成果,结果是一些教学效果好但科研能力差的教师为了晋升的需要,不得不生产一些低水平甚至毫无价值的论文,不仅不能为学校争光,还损害了大学的学术声誉。再说,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做不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或不做什么科研工作的教师承担着相同的教学工作量,对前者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帕累托原则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类。让那些关键的少数的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专心搞科研,让那些科研能力较差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全职教书,不需要在科研上浪费时间,这样教师可以专注的搞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应的都可以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在哈佛、芝加哥这样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都有专职教学职位和专职科研职位。所以,教师分类管理可以成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的方法。 三、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几点想法 1、教学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清晰的区别开来。教学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教育和教学,其工作量也应主要是教育教学和教改工作量,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鼓励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进行教学法和教育法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型的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专业科研,其工作量主要应是科研工作产出,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学术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抓手不断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一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制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行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向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一)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第一章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原则 第一条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保证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满足基础学科,急需发展的新兴学科的需求.在聘任时充分考虑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资历等因素,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 第二条教授一级岗位由国家统一聘任.教授二级岗位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比例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设置,各单位推荐人选,学校统一聘任;各院(系)教授三级及以下岗位数由学校统一制定基本比例,并根据各院(系)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等情况进行调整,各单位按下达的岗位数推荐人选,学校审定. 第二章聘任条件 第三条对于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合格人员,聘任各级岗位的具体条件如下. (一) 教授二级岗位聘任条件 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由学校审核认定: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博导; 2)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任教授满16年,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学科创始人为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做出重大贡献); 5)任职年限为10年—15年,且至少满足1项认定条件;

6)任职年限8年—9年,且至少满足2项认定条件. 2,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由学校评审确定: 1)任职年限为10年—15年,且至少满足1项评审条件; 2)任职年限8年—9年,且至少满足1项认定条件和1项评审. 3,认定条件 ● 获国家科研奖,教学奖1等奖(前3名),或2等奖(前2名); ● 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全国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负责人;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 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前三名以内. 4,评审条件 ● 担任国际学术组织领导职务;国家级学术组织任领导职务(一级学会或二级学会任正,副理事长职务); ● 973首席专家;863领域专家,主题专家,重大专项专家;总装预研专家;国家奖,基金委评审专家; ●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科研项目重点或重大项目;

现行各种高校学历教育种类及区别

现行各种高校学历教育种类及区别为了提高国民教育,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国家提供了多种继续教育的途径。尤其在大学学历教育上,除了普通高考外,还提供了成人高考、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四种渠道,为那些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但是很多需要机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种选择,更不清楚这几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别。 【入学门槛对比】 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统考每年举行一次。 自考考生自行参加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颁发学历证书。每年两次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需具备要求的相关学历方可注册入学。 成人网络教育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考试试题及科目,具备该类型资质院校,国家承认学历的仅有68所。 总的来说,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基本没有什么入学门槛;而成人高考参加的是全国统考,网络考试则由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从考试的难易程度来看,部分网络教育大学因知名度高,所招专业又是学校强势专业,故入学要求也相对较高,试题也有一定难度。

【学习方式对比】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式。 自考则以自学为主。 网络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间,完成作业,通过BBS进行提问和沟通,二是集中面授。不少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 广播电视大学有网上课堂和面授两种方式。 四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招生对象对比】 成人高考、网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范围包括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一般要求高中起点报考专、本科的,必须是获得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 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进行函授学习,网络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由于自身的授课方式的优势,招生范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学习年限对比】

高校大学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暂行办法范文.docx

xxx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人社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省职改办《关于深化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xx职改办[20xx]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我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目的 (一)以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机制为目的,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内生动力。 (二)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绩效考核为重点,遵循“统筹兼顾、分类引导、科学评价、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岗位设置类型 根据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4类岗位。 三、岗位申报条件 教师岗位申报应具有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条件和专业能力,且师德师风表现良好。其中,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岗位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科研为主型 1.副教授岗位。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艺术、外语专业可放宽至硕士学位),近五年科研成果达到①至③中的一条以及第④条: ①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理工科类40 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20万元左右。 ③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三等奖前2名)。 ④人文社科类:在权威期刊(SSCI、A&HCI等)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CSSCI 或CSCD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理工科类:在SCI上发表2区以上论文1篇以上或国内外权威期刊(SCI、EI源刊)发表4篇以上。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 2.教授岗位。 近五年科研成果达到①至③中的一条以及第④条: ①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至少完

高校分类

985/211/部属院校/重点院校/军队院校 名单总览 一、教育部2013.06.2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共2198所) 31省、市、自治区本科、专科普通高校数(2198所) 北京市84所;天津市45所;上海市65所;重庆市57所; 江苏省130所;湖北省97所;陕西省80所;四川省91所; 辽宁省102所;吉林省51所;黑龙江省78所; 浙江省80所;山东省127所;安徽省106所; 湖南省107所;广东省121所;福建省78所; 河北省101所;河南省119所;山西省70所;江西省79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61所;内蒙古自治区47所;西藏自治区6所; 新疆36所;甘肃省37所;青海省8所;宁夏回族自治区14所; 云南省60所;贵州省44所;海南省17所。 二、教育部直属院校73所 北京市23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戏剧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海市8所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江苏省7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河海大学(南京市)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市)江南大学(无锡市) 湖北省7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市) 陕西省5所

中国高校分类

浅谈中国“985 工程”大学的建设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11级3班王彩多 摘要:通过实施“985 工程”,我国已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类型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简单谈谈“985工程”。 关键词:中国高校; “985 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的建设 为便于高校分类法的推广和运用,并检验其可行性,本文在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框架和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对原有12 个维度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首次尝试对我国“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大学( 共38所) 进行具体分类( 因数据原因实际分类36 所) 。 985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1、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2、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 3、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综合化趋势。 4、建立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2]。 通过“985 工程”的重点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这些学科和专业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知名度高,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必须继续加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扶助和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其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主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力争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从中涌现出若干所真正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是,毋庸讳言,目前“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的生师比和本研比偏高,与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差距巨大,对此必须引起重视。从理论上说,作为以建设世界一流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985 工程”建设的大学,教师资源不足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应集中精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重点培养和吸引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师、名家,并以此来吸引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乃至留学生。由此看来,中国“985 工程”建设大学任重而道远。同时,从数据统计和分类结果中发现,也有个别大学之所以被列入“985 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并非其实力堪当重任,而是政策平衡的结果,无论是从培养目标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311257036.html,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作者:纪可妍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5期 摘; ; 要: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人事管理制度变革成为优化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强化人才培养活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岗位设置的分类管理依然是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基础。本文从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出发,阐述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制度优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岗位设置; ; 高校教师; ; 分类管理; ; 设计策略 引言 1986年中央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决定实行专业技术职业聘任制度,开启 我国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2007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改进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同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教师基于岗位设置形成的分类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由此,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构建的基本制度。 一、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概述 岗位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工作人员用全部工作时间承担的职务和相应责任的统一体。根据我国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政策的设计,高校岗位分类应该将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与高校的定编定员相结合,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资源的配备的差异、不同专业、不同系列等设计教师岗位结构,并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从事的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方法。 从当前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情况看,岗位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按需设岗,即岗位设置应该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需求相适应,在教学管理分析中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任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量化对教师数量与质量提出要求。同时根据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达到饱满的工作量,避免出现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问题,也避免出现团队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第二,分类设岗,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有教学型、科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型三类,学校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对教师类型进行划分,并实现分级管理,即三个主要类型教师由学校负责管理,其他等级则需要教学单位介入,从而明确管理主体,理清管理责任;第三,突出重点,高校应将教师岗位设置与自身战略发展相结合,确保教师岗位结构设置一方面满足教学、科研等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专业、科研、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具体划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4年) 教育部 2014年9月

—6 —

说明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4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本目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要求,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修订原则,在1998年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经分科类调查研究、专题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审议、行政决策等过程形成的。 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3年)》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11预留。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本目录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4种专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4个,17种专业;法学门类下设专业类6个,32种专业;教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16种专业;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历史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个,6种专业;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2个,36种专业;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农学门类下设专业类7个,27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 —7 —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2009-02-06 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 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

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

摘要: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并根据我国实际,可采用不同层次的学生数量、最高层次学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主要科研成果产出和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四个指标,建立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关键词:普通高校;分类;分类标准 当前,在我国普通高校系统中,政府、社会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的角色期待是模糊的,造成它们对高校的命令与指挥缺乏针对性;而高校没有明确的角色知觉和角色认同,在改革和发展中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要改变这种发展和竞争的无序状态,政府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角色分化,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加速高校的角色认同过程,实现高校的主动发展。这是我们寻求高校系统内部大学分类管理的基本前提。本文拟借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体系,建立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 分类标准[1] 197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克拉克·克尔博土的主持下,按性质和功能,把美国高等院校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2)综合性大学和学院;(3)文理学院;(4)两年制的社区、初级与技术学院;(5)职业学院或其他专科学院;(6)非传统教育院校。每类院校又分成若干种,六类院校共分19种,以区别同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上,又做过多次修改。 1.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美国大学分类标准及应用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分类的对象是美国所有能够授予各级学位的大学和学院(以下简称大学),有效数据来源于联邦教育部及各大学最近3年的学位授予情况,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关键指标。定性标准是对各大学教育教学的主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授予学位的层次及学科分布情况;定量标准是对各大学授予不同层次的学位数量和学科分布情况作量化规定。如对博土/研究型大学-i与博士/研究型大学-ⅱ来说,其定性标准是同样的,差别主要在定量标准,即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及学科分布情况。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0年版关于博士/研究型大学-i与博士/研究型大学-ⅱ的划分标准,与 1994年及其以前各版有较大的不同,即1994年及其以前各版,均关注了研究型大学获得联邦资助研究经费的情况,2000年版舍去了这一标准,代之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分布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不希望大学过度关注研究经费,一方面联邦政府并不资助所有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获得这个数据的可靠性较差。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体系最初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制订的,该标准公布以后,从三个方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一,为政策制定者实施大学分类管理、鼓励高等学校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二,促进了高等学校自身的角色定位;第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评估、大学排名提供了基本依据。 2.美国不同类型大学授予学位的层次和数量分析 根据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0年颁布的大学分类标准,美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整个高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博士/研究型大学数量不多,共有261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6%,但这些大学的规模庞大,不仅是美国大学学术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各级正规学位(不含副学士学位)的主要授予者;专科型学院在各类高等学校中数量最多,有1669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42.3%,承担了绝大多数(86.3%)专科学位的授予工作,单科性大学/学院的数量较多,有766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19.4%,这些大学/学院的规模小但层次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梁美 【摘要】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阐述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为推进高校人事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支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0-02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单位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单位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管理体制体现在能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因此,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教师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管理范畴,管理主要依据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岗位设置管理明确了学校具体岗位和岗位职责,为学校规范管理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管“人”到管“岗”的转变,但是由于对具体岗位设定比例,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正常晋升,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岗位聘任上必须取得相应的职称,而职称的评审权在政府,评审权和管理权的不一致导致校内岗位聘任和管理考核不能有机融合。这种管理体制还是遵循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思想,把教师管得很死,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了管“人”到管“岗位”的转变,为高校进一步分类管理提供了基础。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层面缺少进一步细化的指导,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管理还是停留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管理层面,缺少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岗位聘任上还是以“工龄、获得职称先后”等论资排辈方式进行聘任,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三)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管理的评价系统,事业单位考评系统由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组成。职称评定涉及岗位聘任资格,评上职称可以聘到高一级岗位,工资提升幅度大,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晋升工资级别,工资提升幅度小。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能评审通过的都是依靠论文和课题来支撑,如果论文和课题数量不到一定的数量,职称评定是很难通过的。这种评审模式导致很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和从事科研,导致在教学上有所忽视,有的甚至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取论文和科研数量。而真正教学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却无法得以通过,导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年度考核制度,考核指标涉及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量、工作效率等宏观指标,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由于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是在年尾进行,且评价的内容过于统一和宏观,加上和评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只能起到管理作用。(四)岗位设置和岗位考核不匹配 高校涉及不同的学科,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

中国高校大学专业大全分类汇总

中国高校大学专业大全分类汇总 哲学> 哲学类>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伦理学 宗教研究 哲学基地班 哲学类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保险专业 金融工程专业 国民经济管理 贸易经济 信用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会计学 财务会计教育 体育经济 投资学 税务 应用气象学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经济学基地班 体育经济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学 市场营销 资讯系统学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法律方向) 营销学 财务学 国际事务 中国研究-经济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商务 财务管理 经济学类 统计学 经济学基地班 经济学类 家政学 物流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网络经济学 电子商务 会计电算化 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市场开发与营销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医药营销 保险实务贸易经济 经济学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方向) 海洋经济学 国际文化贸易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法学类 海商法 监狱学 法学 知识产权 法学专业(中法合作办学) 法学专业(司法与法律实务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类>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文秘 家政学 人类学 人文学科 中国研究-社会学 火灾勘察 社会学类 政法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类 政治及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与安全 军事外交 军事情报 国防工程与防护 军队采办 军需勤务指挥 预警探测指挥 工程兵指挥 政治学 公安法制学类>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 刑事司法学 侦察与特种兵指挥 警犬技术 边防指挥 公安情报学 公安管理学 犯罪学 军队审计 公安视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经济犯罪侦查 武警指挥 炮兵指挥 教育学> 教育科学类> 教育学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应用心理学 艺术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 音乐系 科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教育 园艺教育(对口招生) 医学试验班类 人文教育 医学试验班类

国内外高校分类方法比较

国内外高校分类方法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方法,并进行分析评述。为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高校分类高校定位分类比较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促进高校多样性,都相继采取行动对高校进行分类。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是进行定位的前提条件和主要依据,也是高教大众化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而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关键就是分类方法的选择,分类方法不同,高校定位也由此而异。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有利于规范和促进高校的定位与发展。 1、国外高校分类法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高校分类在重视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主要从两种不同的侧重点出发: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高校自身发展与变化。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大致包括以下一些特征指标:大学每年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水平,学科领域的范围,研究生教育的有无,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取向,财政资源,高校的规模,学生情况,学术导向,教学安排,招生制度,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办学目标等。各国区别在于各自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不同,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也就有所差异。 美国:侧重高校自身发展与变化,标准包括大学(学院)每年授予学位的数量和水平,学科领域的范围,从联邦政府获得的财政资助,以及学科的特殊性等;日本:办学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有无,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规模,”研究”和”教育”的水平;欧洲国家主要侧重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法国: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英国:各大学的历史发展,培养对象,服务功能,组织结构和学科特点;德国:学术导向和培养的人才的取向;加拿大:研究的水平和所授学位的类型与高低,高校的规模。 单从高校分类方法本身出发,研究认为,”在世界范围看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最细致、最清楚而又最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分类。1970年成立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进行项目研究与政策分析”,研究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相关政策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建议。它的出发点是要将庞杂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经过分类而简化,从而便于理解和参考。2005年大幅修改后的分类法,与往年相比,变得更为灵活和科学。”另一方面,在国际范围内,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首次采用多种分类体系并行的方法,使高校分类更加满足美国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分类需要,使人们便于在高校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的目标。但是,这种多元分类也可能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困惑不解,难以被理解和接受;作为多元分类法必然遇到数据重叠的情况,究竟如何取舍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部属高校分类

杨宁:原部属高校当下归属(实用) 圣达信教育杨宁 2015-04-02 13:05:35 高考数学辅导高考资讯大学专业解读 原部署高校现在在哪儿?对于家长填报志愿要知道,学校校名变迁可能掩盖了之前的东家,下文就给大家盘点下各自归属,大家自行学习! 1990年以前,中国部委直属高校一共36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35所。随着国家“211工程”的实施,大学分化重组,大浪淘沙,9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10所(吉林工业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算9所),2000年划归教育部直属21所,2001年划归教育部直属6所,2003年划归教育部直属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一共72所,其中69所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其他部委直属高校39所,其中12所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立高校一共112所,其中81所“211工程”大学。有215所高校划归省(区)市直属。有41所高校并入国立大学。 2012年1月10日修正。原名为下放时期名称。更早名称不在追溯。在98年部委下放之前已经下放省教育厅管理。此类高校并未列入以下名单。如集美航海学院(曾隶属交通部)和厦门水产学院(曾隶属农业部)94年合并组建集美大学。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部(原35所,现72所): 原35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 其他部委划归的37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徐州)、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华东)、华北电力大学。 航天部: 共11所,归国防科工委直属4所:1、哈尔滨工业大学(“985,211工程”)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5,211工程”)3、西北工业大学(“985,211工程”)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工程”)。划归省市直属7所:1、南昌航空学院(今南昌航空大学)2、沈阳航空学院(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华北航天工业学院(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5、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6、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航空工业学院)7、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民用航空总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