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下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下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2017年下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注重()。

A 学生自主

B 教师主导

C 教学相长

D 因材施教

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 文化传承功能

B 文化创造功能

C 文化更新功能

D 文化传播功能

3.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卢梭

C 康德

D 洛克

4.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践锻炼

5.《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少先队的入队年龄是()。

A 6~12周岁

B 6~14周岁

C 7~12周岁

D 7~14周岁

6.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这属于()。

A 志愿服务劳动

B 社会公益劳动

C 勤工俭学劳动

D 自我服务劳动

7.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内容是()。

①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②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③做学生提升能力的引路人④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⑤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8.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选择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9.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A 高原现象

B 抑制现象

C 遗忘现象

D 挫折现象

10.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

A 激发学习兴趣

B 引起有意注意

C 丰富学生想象

D 突出概念本质

11.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追求成功者与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

A 比较难的任务

B 非常难的任务

C 比较容易的任务

D 难度适中的任务

12.接受心理辅导后,小欣非常信任和依赖刘老师,内心里已把她当成妈妈。这属于()。

A 移情

B 共情

C 同情

D 反移情

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A 斯金纳

B 罗杰斯

C 布鲁纳

D 布卢姆

14.课堂上,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A 行为性目标

B 普遍性目标

C 表现性目标

D 生成性目标

15.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16.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地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

A 预设性

B 生成性

C 启发性

D 随意性

17.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

A 程序不清晰

B 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

C 缺乏逻辑性、系统性

D 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

A 设置综合课程

B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C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D 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19.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改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A 教学合一

B 言行合一

C 学做合一

D 教做合一

20.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利于()。

A 系统的知识传授

B 因材施教

C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D 教学管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2.简述班主任培养良好班风的主要措施。

23.简述访谈法的基本步骤。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一天中午,六年级学生正在操场上打篮球。突然,小海和小冰扭打在一起。吴老师看到了这一幕,迅速走上前去,严厉地看着他俩,一言不发。看到吴老师,他俩停止了打斗。吴老师说:“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都吃了。打球时发生碰撞是很正常的,你们竟然大打出手,丢人不?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我们自己处理。”几分钟后,他俩言归于好,并向吴老师承认了错误。

简答题;评析吴老师对学生冲突的处理方式。

24.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

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宏亮而又流利地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用手比划着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地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无力’”。

评析这一段教学片段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四: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体现着大家对卡罗纳真挚的爱。下面的课文讲述了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认真读一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保罗体会到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

2017年下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1.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题干中的“共性”是要求“注重统一要求”,“个性”是要求“因材施教”。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有着很强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其中,“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通过传播文化,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使文化相互发展、相互繁荣。题目中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并把中国文化带回自己的祖国,这反映的是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作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C两项,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教育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文化的创造功能。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卢梭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认为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还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提倡要高度尊重儿童。题干中“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卢梭。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洛克提出了着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让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并认为应在家庭实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题干中小芳学习好却不遵守纪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采用说服教育法来教导小芳。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方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的活动形式包括学习活动、娱乐或休闲活动、社会实践、委托任务、执行制度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第十一条,我们的队员: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自我劳动服务是照料自己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是学校德育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日常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勤劳整洁的习惯,节俭持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等良好品德都有重要作用。内容包括家庭里和学校里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基本上都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学校里的自我服务劳动包括做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修理学

校的学习生活用品、制作教具、以及绿化和美化校园等劳动。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志愿服务劳动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社会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益的无偿的劳动,是德育途径之一。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勤工俭学劳动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讲话中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综上所述,C项正确。

8.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题目中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以便学生能注意到这些易错笔画,这利用的是知觉的选择性。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9.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题目中在学习舞蹈动作过程中,刚开始进步很快,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属于技能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三项,属于干扰项,故排除。

10.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题目中教师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呈现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综上所述,D项正确。

11.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更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即难度适中的任务。综上所述,D项正确。

12.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的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题目中小欣在接受心理辅导后,对心理老师刘老师非常依赖和信任,内心中把她当成妈妈。这说明她把对妈妈的情感、态

度转移到了刘老师身上,这种情况属于移情。综上所述,A项正确。 B 项,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以移情作用为基础;狭义的同情中常常针对弱者、不幸,而且偏重于同情者本身的情感体验(意识),但对“弱者”“不幸”的判断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成分且考虑到潜意识中情感在行为中的体现,广义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无关乎对象的强弱、贫富等,甚至延伸至动植物等对象。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反移情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应,只不过它发生在咨询师而不是来访者身上,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又叫反向移情。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3.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着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斯金纳开创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规律是强化、消退、惩罚。其中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推崇有意义的学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布卢姆,美国当代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主要理论有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

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是反应的多元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反应的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题目中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结果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表现性目标。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行为性目标是以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程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开展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种目标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5.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题目中马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在他回答后鼓励他,主要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者通过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形象描述,促使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连贯地进行,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6.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题目中杨老师在复习导入新课时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随意性教学,属于干扰选项,故排除。

17.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强调,目标的选择不

仅是课程开发必须采取的第一行为,而且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可知这种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8.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要求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综上所述,D项正确。 A、C项,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9.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题干中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的是“教”“学”合一。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三项,属于干扰选项,故排除。

20.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是: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④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

因材施教;⑤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⑦学生间无分工合作,缺乏真正的集体性。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三项均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参考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迁移;

③定势;④酝酿效应;⑤功能固着;⑥动机与情绪状态;⑦原型启发。

22.参考答案: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工作:①班主任身先士卒;②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③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④环境熏陶;⑤制度约束;⑥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⑦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⑧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⑨班风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

23.参考答案:访谈法的基本步骤:①设计访谈提纲;②恰当进行提问;

③准确捕捉信息,及时收集有关资料;④适当地作出回应;⑤及时作好访谈记录,一般还要录音或录像。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参考答案:吴老师的做法不恰当,违背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因势利导法。首先,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要从教育入手,以教育为主,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既不能对学生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同时也不能浮皮潦草、不痛不痒地处理。材料中,吴老师看到了小海和小冰扭打在一起,应积极询问打斗的原因,针对事实情况进行耐心的说服教导,然而吴老师并没有任何道理方面的解释,违背了教育性原则。其次,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处理突发事件,既不能敷衍塞责,也不可小题大做,无限上纲。材料中,吴老师面对学生打斗,不是努力的去劝解开导,而是将问题推给了学生,让学生自行处理,这样敷衍塞责,消极对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违背了发展性原则。最后,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应遵循因势利导法。在突发事件中,班主任应该挖掘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良好的教育契机。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进而通过正面教育,促使犯错的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材料中,小海和小冰能积极承认错误,此时吴老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教育。如果因为学生承认错误就了结此事,会错失教育学生的良好时机。因此,吴老师没有恰当运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因势利导法。综上所述,吴老师的做法不恰当,违背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因势利导法,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

考点:班级突发事件的管理

答案解析:首先,审问题,抓住关键词,本题考查的是对吴老师处理学生冲突的方式进行评析。通过材料可知,小海和小冰扭打属于突发事件,即运用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法来作答。其次,回顾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法这一知识点。再次,回归材料,找到与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24.参考答案:材料中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教学原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值得大家学习。首先,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者通过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形象描述,促进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洪亮的声音读完杂草的话后,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展示喷药行为,帮助小鹏更好的理解课文,体现了直观性原则。其次,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错误的方式演绎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表现方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引导他自己去领会,做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最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中,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错误的朗读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朗读方式,而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引导他自己领悟课文,做到了帮助、引导学生。

考点: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答案解析:首先,审问题,抓住关键词,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行为的评析。通过材料可知,于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教学原则,以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即运用教学原则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来作答。其次,回顾教学原则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这两个知识点。再次,回归材料,找到与教学原则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四: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参考答案: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考点:教案设计

答案解析: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