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新时期新形势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说起容易做起却难,而变难为易的关键,就在三个“尊重”——尊重网络、尊重网络民意、尊重真相。

一是尊重网络,不做“打酱油的”。正如《重庆日报》文章所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日常工具”、“重要的大众媒体”、“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敌我舆论斗争的主阵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民众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聚合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此,领导干部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尊重,要克服对网络的偏见和抵制情绪,从而主动用网、上网,成为网络的一分子,而不是网上“打酱油的”。

二是尊重网络民意,不问“你是哪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应有的义务之一,就是倾听和尊重民意,其中也包括网络民意。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突破3亿之多,高居世界第一。其中主体是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和知识分子等,四分之一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流人群几乎都已成为网民,网络民意已成为社会主流民意之一。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改变对网络民意不屑一顾的态度,切实尊重网络的各种声音,再进行甄别和回应。

三是尊重真相,不“躲猫猫”。网络舆论引导的根本,就是要还原真相,化解各种分歧、矛盾、冲突,解决各种问题。以往许多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时,最习以为常的方式就是不吭声,不披露消息,不提供解释。在网络社会,这种堵、闭、封方式不仅过时,而且会给谣言提供肥沃的土壤,让许多本来不大的事件酿成大的冲突。为此,领导干部应及时转变观念,力争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主流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并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民意回归平静、理性,让网络舆论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做到“三个坚决”

2009年12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视网络、利用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提高对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认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新形势下党政领导干部刻不容缓的一门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网络,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能力,对待网络问题坚决不再“躲猫猫”

一是要充分认识、重视和尊重网络。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上网普及率超过2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网络舆论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主阵地,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舆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和和谐程度,网络已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二是要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及其影响。涉官与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中外话题,涉及伦理道德,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涉及明星绯闻、知名企业或敏感地域等八个方面是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这些方面的的舆情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成为了解民情、引导舆论的重要参考,对待这些舆情领导干部应该要主动出击,坚决不再“躲猫猫”。

二、提高网络沟通能力和技巧,应对网络事件坚决不做“周老虎”

首先要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网络。网络的方便快捷使得社情民意快速直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我党快速组织动员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党正确实施舆论引导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网络作为除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之外的“第五习惯”,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其次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1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并且要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及时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再次还要加强学习网络语言,掌握网络沟通技巧。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和特点,不能严词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对待网络事件,领导干部要坚决不做“周老虎”,惟有以坦率真诚去赢得网民信任和理解,任何推诿敷衍、投机取巧都逃不过网民的眼睛,甚至弄巧成拙,落下笑柄。

三、进一步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网络舆论坚决不出“范跑跑”

一是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网民在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访,各级政府应将处理“网络舆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与材料,按期汇编,提供给有关负责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条件允许的,要建立完善责任部门答复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形式,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现实中,社会上各类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会在网上有所反应,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如出现了“人肉搜索”冲击法律规范、“网络推手”扰乱舆论秩序、“网民宣判”干扰司法等的实际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威胁社会稳定。网络舆论一旦出现,就必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坚持“学习有益的,采纳有用的,澄清有误的,抵制有害的”。三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发挥培训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研讨、调研、模拟和现场互动等形式,加深领导干部对网络规律的理解,提高网络思维能力和舆论引导才干。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减少应酬,顺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多抽时间上网,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不逃避、不误导,引导网络舆论坚决不出“范跑跑”。

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策略浅议

点击次数:127次发布时间:2010-01-22 19:13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新范式。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了的执政环境,努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社会稳定,成为当今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知网络媒体,更要学会用好和管理好网络媒体。

一、认知网络媒体:一把高悬于众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新事物,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共享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征。它的异军突起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进程,使得我国公民在民权、民意等方面的表达较之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广泛和自由。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中假新闻频现,谣言诽谤泛滥,极端言论肆意,一方面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使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管控难度。

网络媒体推动了政治民主和廉政建设。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讲,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营造和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通过网络媒体监督,可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执政党拒腐防变能力;通过网络媒体资源,可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民情,推动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从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党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以其平等性、即时性和极强的互动性等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及政治领域,最大程度地鼓励和保证了公民的参与,进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互联网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够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继而提升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网络媒体影响了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网络新闻经常以自办新闻、自“扒”新闻等方式进行炒作,以求引起公众注意和社会的强烈反应。更为严重的是,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无国界等特点肆意编造虚假新闻,煽动是非不明的群众制造社会混乱。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云南孟连“7?19”群体性事件和2009年湖北石首“6?17”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其深层原因正如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言,是干部远离群众,不关心、不了解、不重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引起的,但使事态扩大的最重要根源还是网络媒体的推动。这些事件发生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网络舆论泛起,真假难辩。但此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官员不懂应对、不善应对,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舆论,公布真实信息,而且规避麻烦,封锁消息,刻意回避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结果导致错过了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件的负面走向。从近几年来发生的每一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看,我们必须正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面对网络媒体:端正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意识

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媒体是党和政府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广大领导干部无论是运用还是管控媒体,都必须首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努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充分融入其中,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地位。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时,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质,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言论要以政策为原则,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发挥门户网站和主流新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和各级政府网)的政治思想优势,充分占领和利用这一舆论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扩大主阵地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宣传工作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2009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仪式时也指出,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主流媒体向互联网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是大势所趋,谁占领了新兴媒体阵地,谁的传播手段就更先进、传播能力就更强大。主流媒体在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中,一定要增强向互联网延伸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哪级党和政府组织对网络舆论这个阵地不加以积极引导,忽略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就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转变观念意识,主动认知和接触网络媒体。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充分接触网络媒体,对其特征、功能以及可能具有的效果并不了解,因此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中是没有网络媒体这一概念的;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初步认知了网络媒体,也认同网络媒体的作用,但对网络媒体的运作,以及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有较多的顾虑,尤其是对网络媒体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揭露领导干部的不端行为、话语或过错方面具有强大的威胁力,因此他们也对网络媒体敬而远之;还有一些干部把网络媒体仅仅看成是一个“盲民”、“屁民”(网络语)交流的平台,不认为网络媒体对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运作方面有正面功能,于是拒绝将网络作为执政的基础平台或工具,而只愿意关注传统的媒体。显然,上述种种观念、现象是无法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必须予以转变和改变。

观念意识的转变是最为基础的层面。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并使领导干部能够有效面对媒体采访和提问,领导干部应该主动接近网络媒体,抽出一定的时间了解、认知网络媒体,多学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为了避免领导干部对网络认知的忽视,各级政府应该从制度层面对其作出必要的规定或约束。比如在各级干部培训模块中开设面对网络媒体的专门课程等。各级地方领导也可以借鉴中央政治局领导集体学习的制度,通过邀请专家讲授专门的课程,促使各个领导干部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李长春在今年1

月4日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时再度强调,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应对网络媒体:具体措施和基本路径

(一)领导干部自身可为措施与路径

领导干部要着力构建了解网络舆情的具体工作机制。领导干部通过构建有效的了解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可以及时掌控舆情,避免出现在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而政府和领导干部还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为了构建这一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可以要求宣传或新闻部门的记者、编辑等跟踪网络舆情,或者在宣传或新闻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汇总机构和岗位,要求从事舆情汇集的人员或机构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干部提交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及时地掌握网络上的动态。

领导干部要督促宣传或新闻部门的记者深入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场和第一线,及时汇报所采访合采集的信息。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实际上,目前有些地方的新闻部门或记者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和作风,当某一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也许已经呈现了“舆情爆点”,而政府的官员和领导干部可能浑然不知实情。有些记者或新闻部门完全依赖不同地方所设通讯员提供的第二手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二手材料有误就会导致官方和官方掌控的媒体的集体失语。从提高网络媒体应对能力看,记者或新闻主管部门的失职是特别需要重视并改变的现象,新闻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新闻单位(含主流网络媒体)一定要构建有效的内部应急机制,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本人要尽可能地在网络出现“舆情爆点”之前及时赶赴网络事件所关联的地方或现场。

领导干部要督促政府网站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权威发言者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由于政府网站建设的不足或者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的失职,一些事件发生后,政府网站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也只是零星的发布一些信息。这实际上无法满足热点事件出现后网民和公众的大量信息需求。为了满足网民和公众的信息需要以及为了提升政府对事件信息的管控能力,领导干部要督促相关部门建设完善的政府网站,并力求将各种关于事件的信息以及政府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看法等及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为了使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引导舆情,领导干部还应督促主流网络媒体及时设立某一热点网络事件的专题模块,并及时将各方面的信息发布到这一专题模块,甚至可以在专题模块设置多元的多样的观点、看法以及事件进展的交流、沟通平台,这样,新闻网站就可以有效主导信息的发布和跟进,避免话语权的丧失或被非政府主导的媒体争夺。

(二)利用外界可为措施与路径

组织成立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专家库”。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非常专门化的管理技能。网络媒体是人文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其自身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网络上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形成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这些事件、话题怎么应对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而事件或话题设计的知识、理论等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即使关注网络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或应对网络的知识也是非常不够的。这时,领导干部为了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或问题,就需要寻求外部的指导或帮助,而利用高校或科研单位已经存在的专家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为了避免在出现网络事件或话题时不知所措,政府和领导干部可以聘请若干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专家作为专门的网络顾问。当出现不利于某个地方或设计某个地方的网络事件或话题时,领导干部可以与专家展开交流以寻找可能的应对策略。实际上这是一件具有极强可行性的操作机制,同时,为了具有常规化的机制,领导干部也可以要求受聘的专家定期就网络上的一些现象或本地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进行专题汇报或专报。

构建和完善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技术工具箱”。除了专家的智力知识支持外,网络媒体的应对还有一系列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等,这些技术和工具是政府和领导干部需要熟悉并积极运用的。为了集合可能具有效应的技术和工具等,政府和领导干部可以要求特定部门集合各个方面的技术、工具并做成网络媒体应对的“技术工具箱”。如果有这样一个工具箱,当出现各种涉及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或问题时,领导干部及其下属可以直接从技术工具箱里面寻找可行的应对措施。不过,为了适应网络媒体不断变化的取向,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在一定期限内对网络媒体应对技术工具箱进行更新和充实。这样,工具箱就可以不断做大并不断完善。

四、促进网络媒体:建立完善网络媒体管理体系和秩序体系

网络不是一个可有可无、可重视可不重视的领域,实际上,网络媒体具有集合多元传统媒体的特征,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快捷性、及时性、便捷性、复合性等特征或功能将会使网络媒体越来越发挥出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党和政府要认识到网络媒体是一个需要建构管理制度和体系的领域,即要认识到应象建构、管理传统媒体那样建构网络媒体管理体系。虽然政府所具有的传统媒体的管理手段、制度等不一定符合网络管理的需要,但在管理理念、管理技巧、管理思维上是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管理的。为了管理网络媒体,领导干部要督促或者引导各级政府及其管理者注重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并促使各种官员注重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进。只有多元的管理体系的建立,网络媒体才不会长期游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目前,各个地方、各个单位或者各个部门都探讨了一些管理网络媒体的好方式、方法与思路,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管理制度、规范等都是地方性的、零散的、简单的,因此,下一阶段,要大力推动各个地方管理制度或规范的互相借鉴、融合、整合和集成创新。当某一个事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对重要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网络媒体的管理,目前已经处在了这样的一个阶段。

此外,网络媒体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如无序化、片面化、简单化、暴力化、“染黄”等,不仅仅是网络媒体自身管理的不足造成的,有些问题是网络这一新型社会生态的不健全或无秩序造成的。因此,对于网络,领导干部不仅要从媒介的角度来认知,领导干部还要超越媒介,即超越仅仅将网络看成是“第四媒体”这一认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的增加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形态的事物、话语、行为等在网络上的虚拟呈现和重塑,网络不仅实现了对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构和再造,网络也已经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社

会特征,即网络已经充分的“社会化”,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的社会形态。正如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指出的: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在网络社会化的态势下,如果人们尤其是领导者仍然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来对待,其结果要么是制约网络的发展,要么会造成自我的落后与不适应。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需从广阔视野来看待网络,并将网络作为一种社会来治理。可以说,在面对网络这一新的事物、空间、场域和平台,政府及领导干部具备大有可为的空间,而为了建构秩序、权威、规范和主导价值,政府及领导干部也必须注重网络秩序的塑造。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前沿报告【网络舆论再认识】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 单学刚 近 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 伏的特点。众多的天灾人祸、社会矛盾,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加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频频发声。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据CNNIC 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调和鼎鼐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8年正式组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根据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 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 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 2007年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网友“中原老皮”的帖子《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他们的孩子被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帖子发出后,特别是在6月7日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全国各地媒体相继对山西黑砖窑进行了报道,高层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了一场整治非法用工的专项运动。可是,从此前的5月19日开始,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就已经开始播出他们从河南到山西砖窑寻找亲人的报道,但报道在引发关注的范围和程度上都无法与后来的网络传播相比。 此后,在一次次的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积极呼应,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选材的重要来源。 2008年11月,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带图)》在天涯社区迅速走红,发帖网友称他在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时无意中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十多页署名“美洲集团”的文件,内容是一些城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清单,清单内容让他感到“愤怒”。这一事件迅速在网 络上传播开并引来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最终被曝光者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舆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观点虽来自最基层的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两者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 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 群影响力日增 以BBS 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互动空间”,一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但是,这种格局今年以来受到一定冲击,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快捷、灵活、简易的微博客、QQ 群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崛起。 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以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

如何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高校 1.2 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如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某大学发布特别报告,在报告中,教师和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冲突,积极指导、理性的表达,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3 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新闻宣传应扎根教师和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校园新闻,要牢固确立大众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想看的信息,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可亲可信。 2 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高校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但党委宣传部门更多的注重校园内部宣传,而忽视对外宣传,所以应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 2.1 主动宣传,注重新闻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新闻价值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宣传思维僵化。一些大学不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延迟宣传;一些高校因为担心媒体炒作或不透明,在宣传上因循守旧,缺乏特色;同时,也存在资源占有不均的情况,这将导致不同的院校可以动员的媒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许多院校忽视了社会的驱动的宣传影响,很难打破现有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公众舆论,提高预期的效果 一些高校抱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媒体关注,而忽视公众舆论,并认为公众舆论冷却意味着一切都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打乱了公众舆论的整体节奏,公众舆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一些大学缺乏经验,在处理公众舆论方向判断不准确,很难做到有序和有效。因此,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提高宣传的预期效果。 2.3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宣传机制 有效率的宣传必须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任何重要的涉及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发展应该由宣传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从而形成力量,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宣传的分工、职责、内容、时间、要求、反馈、评估应该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包括宣传计划如何发展,舆论监控提交等。 2.4 充分注意媒体关系管理 2.5 建立正面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校园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宣传应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校园生活的新措施进行积极宣传,进行典型的正面宣传、采访,尽量做到有趣、活泼、接近校园。其次,应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加大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力度,保护公众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尤其是政府网站,在网络诉求处理的环节中,必须发挥好中枢作用,对网上收集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遴选,并积极做出反应。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一、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上网氛围。 强化管理,加强沟通。2012年10月初,由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牵头组织红盾信息网、人民政府网等网站、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相关网站负责人做好对涉及较敏感问题的相关言论、帖子,认真审核把关,同时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配合工作。 二、搞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收集和整理工作。 根据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履行的工作职责,搞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每天安排好值班人员,负责对涉及本局的相关舆情进行监控,并在每天下班前跟分管领导汇报当日舆情信息。在重大会议、重要庆典活动、重大项目建设期间,安排专职人员做好24小时监控,并落实舆情汇报工作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 我局的网络舆情队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着手组建好我局的“网络水军”队伍,使之覆盖到全局各个部门,是当前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侧重点之一。由各部门的网监人员每天负责监控、收集好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提高舆情监控的广度和效果。

2.建立健全要求收集、研判、处置制度。 各部门要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本单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积极配合网管办搞好舆情处置工作。 3.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部门间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预知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可能的走向,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应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信息调研在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在开展宣传信息调研工作中,我们深入研究,正确定位,提出了信息调研工作为加强和改善宣传思想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潜质服务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想,提升了信息调研工作的地位,畅通了信息调研工作的路子,提高了做好信息调研工作的用心性,从而带动了全年的宣传信息调研工作。 二、抓强化,夯实信息工作基础 1、职责分解到人,分解到单位。建立了信息工作职责分 解制度,并对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及宣传文化系统一级机构上报信息的数量、质量及资料做了具体的要求,分解到每个月,落实到每个人,并把信息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了督查检查。 2、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工作,挖掘重大题材,发挥重要 作用,要求信息员务必深入基层搞调研。凡是上报中宣传部的重要信息,我们要求信息员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透过切身体会,深刻明白相关活动的重大现实好处。 三、抓优化,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平台,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及时发现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

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意识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新闻触觉不敏锐等等,都给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具有全时、无界、互动的特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媒体舆论要引导,引导谁?引导什么?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引导公众的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许多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只有不能及时处理好,及时引导和化解群众的情绪,才会酿成危机。 地方政府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综合运用政府行政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 二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 三、创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 提高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遵循“双进入”,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对公众的第一期待要亮明态度,第一处置要公正,第一时机不错失,第一情绪要化解。严格技术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打击网络犯罪。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拥有快速动员聚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在新媒体的聚集和放大作用下,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负面舆论。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能力,如何加强新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产生的媒体的总称。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子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微博、贴吧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极大、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开放性与传受平等性等特征。 1、信息容量极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都可以经过模数转换和编码后存储在容量极大又极易扩充的硬盘、硬盘阵列乃至云存储设备中。一块容量为1T的硬盘就可以保存约20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网络可以逃脱诸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频道、时间之类的限制,从而可以几乎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 2、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 传统媒体的制作需要时间、审核把关需要时间,此外还有截稿时间、印刷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的新闻延迟以小时计一算、报纸以天计算、期刊图书就更长了。而网络上的新媒体则不受这些限制。各种事件的当事人或日击者使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收集编写消息,并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 3、开放性与传播的平等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大

网络舆论引导

浅议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媒体,无线通讯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也更容易形成,如何在新形势下,掌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体发展到今天,由于它传播的平等开放性,使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今天的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大家的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畅所欲言,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对我们的政府或者是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当然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上言论发表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许多虚假信息,负面舆论肆意传播,这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二、新兴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

在传统媒体统领舆论市场的时代,舆论的主体较为单一,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对此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这样说道:“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伟人的自传。”他认为,少数英雄、权力人士和名人塑造了我们的集体命运。但是这一理论因为网络而得以改变。传统媒体从上到下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日益公平的对话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双向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平等的对话模式才使的普通民众也享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今天很多舆论的声音都是自下而上来自于我们的草根网民。从杨达才到雷政富,从杭州飙车案到深圳飙车案,29岁县长到杜泽勇,等等这样的一些网络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5亿多网民每一点唾沫星,都可以是澎湃巨浪;每一声轻轻的叹息,就可以是慷慨悲歌;每一次不经意的鼠标轻击,就可以是一次空前的围观事件。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和通讯网既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彻底改变民主进程的工具。这种媒体的互动性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公众舆论表达、政府治理和决策。 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发布的唯一渠道,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网络,通过贴文、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信息、形成舆论甚至进行动员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而网络主体的广泛分布也导致了它构成的复杂性,除了普通的网民,还有在其中发挥强势导向作用的网络意见领袖,另外还包括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介组织。这些都是我们说到的网络传播主体。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网络舆论引导的难题 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过去的新闻信息传播只有各级宣传部门领导或监管下的报纸、杂志、出版、电台和电视台等出口。而互联网上的百多万家网站,包括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等都是新闻信息的源头和出口,而且这些新闻出口都无需有关部门审批。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只有具备登载资质的网站才能发布新闻,但现实情况是,只要愿意,谁都能发布、登载新闻。舆论的新闻源头实际上已不可控。 网上舆论的快速转化不可控。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只要提出的问题令人关注,不管是喜欢或者讨厌,很快都会有所反应。网上言论在没有形成舆论之前,其议题广泛而丰富,其活跃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言论,网络成为潜舆论的最合适的表达场所。而随着网民议题关注的相对集中,以及网民活跃指数的上升,一部分潜舆论很快会变成显舆论,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网上舆论的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各不相同,所关注的主题也各式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多数情况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派别,各持己见。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 网络舆论极易被放大而难控。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如果得到认同并引起共鸣,通过反复转贴和跟帖,很快就被放大,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意见而产生雪崩式的效果。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管理者不可能对因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导致网络舆论的难以调控。 唱响主旋律 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及时反映网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网站建设的要求。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网民,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有害的、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定长安路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 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镇党委、政府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相关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的探讨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316377699.html, 如何加强基层党委政府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的探讨和建议 作者:周东升 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15期 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发展战略已经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与发展事业上的战略部署,引发全球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作为考验国家互联网治理成绩的关键因素,如何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直接考量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网络舆情呈现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群众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深刻地改变着大家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既是舆论场、传播器,也是双刃剑,也给宣传工作、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挑战。当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网上敏感热点舆论日趋规模化,使网上舆论引导任务愈加繁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多样性、多变性、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许多人对社会现状存在不满,特别是仇官、仇富、仇腐等情绪尤为激烈。二是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推陈出新,微信、微博、博客、即时通讯等网络传播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记者”、“出版社”、“电视台”,网上信息传播也更加私密隐蔽,这些都给我们网上信息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网络舆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使网上舆论管控工作更为艰巨。舆论参与主体目前呈现多元复杂化。匿名、便捷、成本低、影响大等特点,催生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暴民”等网络舆论特有现象,特别是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这种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变化,使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的难度都大为增加。 二、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病症 面对网络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但还是有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一是思想认识“神经焦虑”。面对网络舆论“咄咄逼人”的态势,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明显压力,反映出在当前网络舆情工作责任等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基层干部缺乏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二是舆情研判“视力模糊”。基层存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研判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因网络是新生事物,基层党委政府舆情研判方面的专家及经验急缺,对突发公共事件难以研判社会走势,以致延误了最佳的舆论引导时机。三是沟通机制“反应迟滞”。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事发地单位没有第一时间向宣传部门报告信息寻求帮助,存在着“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的现象,待到网络事态越来越大,传统媒体介入的时候,使得处置引导力不从心。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导向工作-参考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导向工作 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导向意识,提高引导能力。重大突发事件大多表现为灾难性事件或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对社会的破坏程度很大。如果没有正面舆论导向,容易滋生负面舆论,产生巨大的社会动荡。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重疏导而非堵截,积极引导网络媒体的报道,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处理和社会稳定的方向上来。及时了解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准确发布新闻,让社会和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了解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组织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做到调控有力,冷热有度,平稳有序。把正确导向与新闻价值和客观事实统一起来,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对网上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的引导,疏导公众情绪,唱响主旋律,用正面声音压倒各种杂音噪音,使正面舆论成为网上最强音,形成有利于化解危机和战胜危机、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信心的网络舆论氛围。 快速反应,迅速出击。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敏感度高,舆论关注度大,在网上传播快。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在第一时间报道,意味着先入为主,在把握和控制舆论走向上占据有利态势。为此,要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工作规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协调政府与网络媒体的行动,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由政府“主动、及时、统一”发布信息,在危机发生时准确、快速作出反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最短时间内向受众发布有关消息,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核清事实,澄清疑点。重大突发事件来得突然,情况复杂,网上各说各话,可能会误导群众,激化社会矛盾,滋生恐慌气氛,诱发不稳定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流言、传言,政府部门与媒体不能仅仅跟进表态,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调查研究,对传言的内容、背景和来源进行对比调查,核实出事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损失财产等具体细节,查实重要事件及其复杂背景,解开疑点,揭穿谣言,揭示真相,回答网上质疑。调查网上事关重大的谣言、传言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报道各种信息源的信息,平衡各种观点和意见,防止片面性,力求真实、客观、全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有一个过程,弄清事实的真相也有一个过程,政府部门和媒体要通过网上追踪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不断修正错误和不足之处,为社会民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公众了解事态的真相,识破网上各种流言、谣言、传言,从而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弄清热点,设置议题,掌握主动。重大突发事件热点话题多,聚焦程度又快又高,网络舆情一波一浪,来势汹汹。此时此刻,政府部门和媒体不要被那些不能真正反映民意的所谓“舆情”裹胁而一味地随波逐流,不能简单地跟着网络舆情亦步亦趋。主导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一个关键是设置议题,抓住议题引领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敏感点,抓住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关键情节,关注网民思想动态,研判事件态势,了解和吸收民意,把“政府想要公开的”与“受众想要了解的”巧妙结合起来,主动、谨慎地设置议题,积极介入热点话题,敢担当、不缺位、不失语。及时发表代表社会主流的观点和声音,理直

工作研究: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的四种不良心态

工作研究: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的四种不良心态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不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网络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对领导干部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涉官负面网络信息的频繁曝光,使许多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舆论时表现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不良心态。因此,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主动接受、融入网络,克服不良心态,不断提升引导网络舆论能力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备技能之一。 一、应对网络舆论的不良心态 领导干部对待网络舆论的心态折射出能力、信心、涵养和气度等。在面对网络舆论时,有些领导干部调整心态、顺势而为,主动融入网络接受群众监督。但也有些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甚至扭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心态。 无视的心态。对网络的无知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无视网络上群众的诉求和政府负面信息,认为网络上反映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这些问题只要不涉及自己,就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的工作本来就很忙,闲暇之余看一看网络,纯属“调节”。这种心态在基层干部中尤为突出。 藐视的心态。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行政思维影响,认为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仅仅是一种形式,政府行为与决策不应为网络舆论所影响,网络舆论应听命于政府,为政府服务。 敌视的心态。少数领导干部将网络视为政府之敌,认为网络曝光政府及官员负面新闻的行为是对政府形象的伤害,发布对政府不利的信息就是在向政府“挑衅”,因

而经常采取封帖、删号等手段压制网络舆论。 恐惧的心态。面对网络监督,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能力、作风等问题,不敢作声,生怕成为网络焦点而丢掉“乌纱帽”,一些基层干部甚至将自己看成是“网络弱势群体”。 总之,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领导干部无法获得像现实社会一样的优越感,更多的是要承受来自网络的压力。面对这些,积极面对、主动融入者有之;消极回避、被动接受者有之;敌视恐惧者有之。种种不良心态体现了网络对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带来的挑战。 二、产生不良心态的原因 近年来,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与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与网络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网上网下双重压力,感到很不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时,产生不良心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接触网络太少。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知之甚少,很少通过上网获取信息;部分领导干部忙于日常事务,鲜有时间上网,即使上网也是浏览新闻,对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工具应用甚少;部分领导干部则认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刻意回避网络。 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对领导干部传统的沟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无法依靠权力在网络上颐指气使,而是必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网络舆论的各种压力,必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对网络舆论的种种指责。但是,与不断升级的民众网络参与相比,目前一些领导干部适应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