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逻辑学硕士课程设置

逻辑学硕士课程设置

逻辑学硕士课程设置
逻辑学硕士课程设置

逻辑学硕士课程设置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教考试函〔2006〕2号,以下简称2号文)文件精神,从2008年10月开始,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有关规定如下: 一、调整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统称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根据2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10月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再安排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5门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考试。只按全国考办的考试时间安排表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 三、2008年7月前(含2008年7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现行的公共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一门合格成绩的,其成绩继续有效。2008年7月后尚未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本科(基础科段)或本科(独立本科段、本科段)专业全部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考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规定详见附件二。 四、2008年6月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从2008年12月开始,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已取得本专业2门以上现行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可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否则,一律按调整后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 一、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逻辑学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学术水准与新意。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熟练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在学术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较高研究深度与学术创新。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1)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2)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3)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4)归纳逻辑与决策(5)语言逻辑(6)中外逻辑思想史(7)逻辑应用研究 本专业是在全国逻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之一。李廉、李志才、郁慕镛教授曾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建军教授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本专业设有“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师资力量。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推荐免试入学学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并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学生。 3. 直博生:优秀本科毕业生。 四、学制年限 1.硕士研究生:三年。 2.博士研究生:三年。 3.直博生:学制五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课程清单,专业课程设置的详细信息见本方案附件。 A类: 政治理论学位课程: 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选修课程(任选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第七章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逻辑学》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编码:04000157 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 执笔者:王俊涛 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 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基本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容和基本形式。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掌握思维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它各门具体科学。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逻辑形式,掌握必要的逻辑规则和逻辑方法,认识逻辑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论证遵守逻辑的习惯。本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写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基础性意义。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理论思维的科学性。 为此,对学生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提出的要必须牢牢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判断的基本特征、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并能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逻辑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形式背后,在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中,尤其是在现实语言交流的具体灵活、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表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表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120202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1.企业管理专业注重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了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民商法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式。从改善企业管理绩效的角度对企业再造、组织文化的群体行为的变革,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组织变革与公司董事制度,企业资源规划与电子商务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2.注重职业生涯管理和绩效评价的研究。本专业的研究人员围绕职业生涯管理,对职业规划的发展特点、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薪酬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注重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本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现代信息组织与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以解决各种环境下信息的有效组织与检索问题;本专业研究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信息化企业竞争力的培育问题和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将传统的管理信息系

统(MIS)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开发(CAD)、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指导下,采用数据库、人工智能、多媒体、多元化信息集成等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各类企业设计、开发各种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二、培养目标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者通过继续学习能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2.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国内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和现代技术分析方法;具有在企业(公司)中从事调查研究、分析决策、组织管理或者在高等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中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 3.此外,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鼓励学习第二门外国语(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

附件1: _________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主管部门:(盖章)填表时期:年月日 序号学校名称(全 称)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全称) 修业 年限 学位 授予 门类 师范 专业 标识 所在院、系 名称 专业设置 评议委员 会意见 主管 部门 意见 备注 注:⒈师范专业须在“师范专业标识”栏中注明。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S”,师范兼非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J”。 ⒉撤销专业、调整专业、须教育部审批专业请在备注栏中注明。 ⒊若申请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授两种(或以上)学位的专业,须选择一种填入学位授予门类栏中。 1 / 16

2 / 16

附件2: 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试行) 学校名称(盖章): 学校主管部门: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 学位授予门类: 修业年限: 申请时间: 专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教育部制

目录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2.学校基本情况表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6.教师基本情况表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8.办学条件情况表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及本年度拟增设专业情况表⒑申请增设目录外专业的论证报告 ⒒医学类、中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填表说明 1.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各专业应分别装订成册,须教育部审批专业需报材料一式两份)。 2.若为新的目录外专业(无专业代码者),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专业的学科属性填写建议代码。 3.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4. 所有表格均可另加页。 5.本表内容应真实、准确。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XX修订版]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南京大学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XX修 订版]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逻辑学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学术水准与新意。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熟练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在学术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较高研究深度与学术创新。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1)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 (2)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 (4)归纳逻辑与决策 (5)语言逻辑(6)中外逻辑思想史(7)逻辑应用研究 本专业是在全国逻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之一。李廉、李志才、郁慕镛教授曾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建军教授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本专业设有“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师资力量。台湾“殷海光逻辑奖学金之友联谊会”在本专业设有“殷海光逻辑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逻辑学研究生,至xx年已颁发十五届。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推荐免试入学学生。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制定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科学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2.学术型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攻读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熟悉本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下设定。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注意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应考虑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学术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5至4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5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至3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生逾期不能毕业者,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而新”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大其学时比重,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灵活性原则。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财经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灵活设置学术类和应用类模块课程。学术类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3.个性化原则。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实际制订研究生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4.创新性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研究生课程设置

软件学院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遵循下述基本原则,即创新性、复合性和工程性,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技能培训课程、项目管理课程等。为加强软件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要求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0学分) 1.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2.外国语(60648003)3学分(考试)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82558001)1学分(考查)4.学科前沿讲座(69998012)2学分(考查)5.基础理论课(不少于3学分) ●组合数学(74100043)3学分(考试) ●经济数学(74100093)3学分(考试) ●工程硕士数学(60428004)4学分(考试) 6.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算法分析与设计(74100033) 3学分(考试) ●面向对象技术与应用(74100012) 2学分(考试) ●软件项目管理(84100062) 2学分(考试) ●软件体系结构(74100152) 2学分(考试) ●软件过程改进(84100072) 2学分(考试) ●计算机网络技术(74100022) 2学分(考试)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74100102) 2学分(考试) ●软件测试技术(74100132) 2学分(考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74100172) 2学分(考试) ●软件度量技术(74100142) 2学分(考试) ●数据库管理技术(74100062)2学分(考试) ●软件平台与中间件技术(74100082)2学分(考试)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4100072)2学分(考试) ●软件需求工程(84100102)2学分(考试)(二)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2学分。可用必修课程中的专业课代替,

普通逻辑学课程建议

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门基础课程之一,是哲学、法学、中文、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逻辑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思维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增强论证的逻辑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还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技巧。普通逻辑学课程在现在各个高校广为应用,且是毕业生编制考试、工商管理硕士、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应该加强逻辑学课程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基本素质,推动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理论抽象,难以理解 逻辑学的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科内部构建专业性很强,是一个对思维力的训练,通过词项,形成命题,进行推理,成为课程讲解的重点,逻辑学是通过外在语言现象研究其本质规律的,需要从长远考虑和规划,不能追求短时间的教学效果,要求较好的切全面的逻辑学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激发逻辑意识。然后,日常学习中我们习惯了读、背的模式,对逻辑学这种讲究脑力思考的学科接受起来较难,这种教学法是行不通的,逻辑知识不是单靠记忆就能学会的,逻辑学士一种对思维的掌握和运用。因此要增强思维方法的教学,不仅要教授逻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逻辑学教学中,需要设当增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让人产生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同过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课程讲授时,有意的引入一些逻辑小故事,或是贴近客观实际的生动案例,以提高学生对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减少对逻辑学的危惧情绪,跳动脑细胞,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所学理论,灵活掌握知识要点。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更好的寻求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感悟到逻辑无处不在,增加其亲近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直在讲台教授,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意识,失去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甚至很多学生更本没有听进耳朵里,。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必须的。由教师提出问题,此类问题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乐于回答富有挑战性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言之有理,鼓励多向思维。学生可以走上讲台演讲,进行分析判断,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公众、上台发言的勇气,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加快学生的适应力。 四、加强对讨论法的运用 通过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可以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听意见,通过对小组讨论的总结,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因此,讨论法乐意进一步实施,增加讨论法的运用,但是要保证讨论法的质量,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讨论结束后必须进行认真地总结,真正的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外沟通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相信我们会学的更好,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 核 方 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专 业 基 础 课 77777777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周秀英 韩喜平 30 40 40 1 2 2 √ √ 专 业 课 0322802029 0322802030 0322802031 0322802032 0322802033 03228020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专题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 宋连胜 杜君 韩广富 刘洁 吴自聪 陈方南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讲 授 作 业 选修课0322802035 0322802036 0322802037 0322802038 0322802039 0322802040 0322802041 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刘洁 韩广富 吴自聪 陈方南 阎少华 盛海英 张淇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2 √ √ √ √ √ √ √ 讲 授 作 业 补 修 课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前言 很多同学希望了解在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某个年级要学习哪些课程,但又不容易查到课程表。本日志充当搬运工作用,将各院系开设课程列于下方,以备查询。 查询前必读 注释: ※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含义如下: 标注(必)表示此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 标注(限)表示此课程为专业任选课(原称专业限选课),各院系规定需在所有专业任选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通常为30~40)以获取学士学位;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多数课程可以跨院系选修,但可能需缴纳额外学费。 ※院系编号为学号中表示院系字段的数字,因院系调整原因,编号并不连续。“系”可能为院级单位,具体以相应主页标示为准。 ※课程名称后标注数字表示学分。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实验课及非习题课,每学分表示平均每周有一节50分钟时长课程,16-18周。 ※院系设置的课程不一定由本院系开设。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 数学科学学院 https://www.sodocs.net/doc/f316832871.html,/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 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高等代数(I)(必) 5.0 高等代数(I)习题(必)0.0 几何学(必)5.0 几何学习题(必)0.0 一年级春季学期 数学分析(II)(必)5.0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科社)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0302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研究生通过在校学习,应当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管理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和比较系统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外国语水平,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充分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拥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独立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党政机关的工作。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 第一年,着重学习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二年,着重学习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做好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三年,着重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并完成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任务。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期限为四年。 学习成绩优秀的研究生,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提前一年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并毕业。 凡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但未能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可以先取得毕业证书;在两年之内重作论文、重新申请答辩,通过答辩后方能获得学位。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现设四个研究方向: 1.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现象的存在与发展,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研究方向把理论经济学、历史唯物论、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力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架设一座逻辑的桥梁。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余金成教授。学术骨干为王永志副教授。其中1人为硕士学历,1人为博士学历。体现本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专著《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余金成为第一主编,获天津市1996年优秀专著三等奖),《马克思“两大发现”与现实社会主义》(余金成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哥德巴赫猜想》(余金成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论文《从宏观上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建立》(余金成,《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全球化视角下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余金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角度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了奠基性的论述。研究这一理论,是科学认识和全面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要求。宏观性、策略性、现实性、科学性和党性的统一,是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这一方向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相统一的角度立论,力图全面、有效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荣长海教授,学术骨干有孙慧敏教授、侯文莉讲师;1人为硕士学历,1人为博士学历。 体现本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专著《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荣长海主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