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考点精讲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另外还有表达个人喜爱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贺知章的《咏柳》。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典例精析

落花诗

归庄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分析:“江南”二句以暮春花落情况,喻志士失散和凋谢。春老,春匪。红稀,枝上的红花稀少。残英,落花。“燕蹴”二句隐喻在清朝控制、摧残下,志士无地容身。燕蹴,燕子蹬蹴花朵。蹴,踢。杜甫《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燕蹴飞花落舞筵。”莺衔,莺儿叼去花瓣。常衮《咏玫瑰》:“蝶散摇轻露,莺衔入夕阳。”溷,粪坑。茵,华美的座席。《南史·范缜传》载范缜用花的“坠于茵席之上”与“落于粪溷之中”,说明“贵贱虽复殊涂,因果竟在何处”。作者引此典故比喻恶浊的环境多,干净的环境少。安归,何归。“阑干”二句:芳条冷,喻志士处境困难。绿荫肥,喻降清、仕清者得到功名利禄。“静掩”二句写自己甘心隐居陋室,任降清、仁清者去争显耀。蓬门,用草编扎成的门,泛指简陋的门户。从,任。菲菲,形容茂盛。这首诗作于清朝统治逐渐巩固的时期,作者以落花喻抗清志士,表示了不随波逐充向清朝屈服的顽强意志。

练习巩固:

1.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问题: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问题: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3.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3.问题: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梦寻梅

方岳

野迳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4.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___________,后句突出了得梅的

___________。

6.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5.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7.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8.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6.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9.“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11.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8.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谁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2.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

14.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9.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15.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0.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

,微风燕子斜。

附答案:1.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

2.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3.形象特点是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5.艰辛(执着),欣慰(欣喜)

6.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7.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8.“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苏轼《东坡》赏析

不避坎坷超脱旷达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9.“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林黛玉写得非常灵巧,她聪明机灵,“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用“偷来”“借得”写得很有风趣。实际就是写白海棠像梨花那么白,那么有风韵。又用梅花的精神来比它,用“借得一缕魂”这种措辞,看出黛玉的巧。

薛宝钗有两句诗,写得不错:“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白海棠是很白的,所以说它“淡”。淡到极点,白的,才感觉到花更艳。这也符合薛宝钗的气质。她为人就非常淡,淡里表现她的出色,即艳。所以她抽到的花签又说“艳冠群芳”。

10.“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11.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10.“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的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11.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的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的先声。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得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对于京都得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12.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3.(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4.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1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摩体味语言的能力。“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13.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

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

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15.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6.欢乐失意无奈(意思对即可)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19.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言志类 导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例如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 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 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 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完整word版)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docx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南海一中2002/4/11 阅读下面13 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表述题 ] ]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 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 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 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 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表述题 ]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 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 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物之特点(外在、内在)即人之品性(志向、情怀) 重要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反衬、比喻、拟人、侧面描写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傲雪独立、不争芳斗艳、高洁脱俗、隐逸淡泊 兰:幽芳高洁、遗世独立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有节而虚空、清雅脱俗 菊:傲霜之花,隐逸高洁 岁寒三友:松、竹、梅 傲立霜雪、高洁傲岸,青春常在、坚强不屈。 芙蓉(水芙蓉、木芙蓉)

四步到位: 第1步:明意象(题目) 第2步:寻特点(日常经验+描写) 第3步:找联系(知人论世+注释) 第4步:析情志(以上分析+情感词) 【2010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⑴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 品性?(3分) ⑵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08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高三语文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_______________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________。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五.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表述题]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两咏物诗,完成以下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表述题]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之咏物言志诗解析版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专项训练之咏物言志诗 真题先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菊不会作骚人的干粮让他来充饥,更不会和其它菊花一样在重阳开放。 B、野菊生于野外无人欣赏却不以为意,因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它有了幽色。 C、诗人傍晚时分与朋友相逢于半山,便折菊相送,他的此种行为含有深意。 D、在诗人的笔下,野菊也有思想有感情,这样写能更好地借菊花表达感情。 C 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6分) 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尾联用拟人手法写野菊嘲笑向陶渊明邀 宠的东篱菊,作者借野菊表达了率性自然、清高自守的志趣。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 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 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 看,主要是正面描写 (绘形绘色)与侧面烘 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 要是比喻、象征、拟人 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 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 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 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 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形式。 情 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 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 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 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 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或冷嘲热讽。 咏物诗的特点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

最新-语文高考-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精品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择题] :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洞中蝙蝠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表述题]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 (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全突破 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和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花枝 1 卜算子o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o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物之特点(外在、内在)即人之品性(志向、情怀) 重要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反衬、比喻、拟人、侧面描写 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傲雪独立、不争芳斗艳、高洁脱俗、隐逸淡泊兰:幽芳高洁、遗世独立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有节而虚空、清雅脱俗菊:傲霜之花,隐逸高洁 岁寒三友:松、竹、梅 傲立霜雪、高洁傲岸,青春常在、坚强不屈。 芙蓉(水芙蓉、木芙蓉) 四步到位: 第1步:明意象(题目) 第2步:寻特点(日常经验+描写) 第3步:找联系(知人论世+注释) 第4步:析情志(以上分析+情感词)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 àng ):悲伤。 ⑴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⑵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咏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的诗歌。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3、咏物诗常见物象: (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东风:旷达、欢愉、希望。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水仙:玉洁冰清,高贵清雅。 (9)凤凰:品行高洁,志向远大。 (10)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11)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12)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三)咏物诗常见主题: 三、咏物诗的分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1、“赋体咏物诗” “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赏析专题——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又称托物言志,表明志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象征: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事物中)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 1、标题: 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 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3、神似: 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 (1)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 1、读标题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知人论世”还应充分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各息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高考诗歌鉴赏题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知识链接】 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 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一)常见类别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难点目标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