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

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

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
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

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

——期末考试试卷讲评的操作和反思

广大附中余伟

到了高三二轮复习时,讲评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讲评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总感到这种课要上得高效高质,真是相当不易。如果仅仅是与学生对答案,老师是比较轻松,但课堂却会松散机械,失去活力,这样的讲评课当然不可能收到理想的讲评效果。每次讲评,我们都深深感到,要想上得较为满意,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深深感到,这种努力应该是值得的。高三时间很宝贵,老师和学生的时间都浪费不起,时间的效益,只能靠“努力、科学”去增加。

高三复习要特别重视科学规划,因为学生的素质影响及信息的不断变化,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失败,在这时候,我们总会提醒自己稳住脚步、抓准核心,一定要明确自己每个阶段要做什么、明确这个阶段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力求做到全面(知识全面、训练全面);在二轮复习时,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我们的重点是“查漏补缺、有效增分”,怎样在精练、精讲中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是我们备课组每次进行讲评时着重思考的内容。

为强化试卷讲评的效果,我们备课组群策群力,突出团队的力量。每次月考,均是规范的封卷流水评改,改前备课组老师讨论定下每道题的评分标准,讨论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后备课组老师要将所负责的评改板块形成书面的评改情况反馈说明(含:试题分析、答案分析、解题思路、评分标准、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供大家交流学习。这样,在讲评前,首先保证了老师对试题的周密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把握。然后各班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展开讲评。

我们一直以教研室老师提供的高三教学策略为指导原则:讲评课课堂结构——呈现答案→讨论或自省→针对讲评→优劣比较→相同或变式训练→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高三复习原则(简化而聚集,反复而突出)。并以是否能做到“找准规律、突出重点,辐射能力、有效增分”作为检测讲评课是否有效的依据。结合这次期末考试的试卷讲评,简单谈谈我组织二轮复习试卷讲评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反思:

一、聚焦而突出:

一轮复习已完成基本的知识系统复习,二轮复习要做到查漏补缺、针对增分,就应该立足试卷讲评来进行。试卷讲评应该做到“一评有一得”,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好突破口,让讲评聚焦增分、突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的喜悦、有提高的信心。

那么,该怎样确定讲评的“焦点”和“突出点”呢?我牢记教研室老师所说的原则:会的不讲,讲了还是不会的不讲;易错、重点知识精讲,规范思路反复讲;要尽量讲多些学生听完课后可以作为抓手的东西,让学生有提升的空间。试卷讲评中,拒绝“逐题全体讲练”,做到“有取有舍分类指导”,一般是要“讲透错误率最高的题目、讲清迷惑性最大的题目、讲活能举一反三的题目”。同时,还要讲透学生“失误之处”:一份试题做下来,学生出现了种种错误,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可能是因为平时学习不够用功,知识基础不牢固;有的可能是因为审题马虎,漏看、错看试题;有的可能是一时没有注意,掉进了命题人设下的陷阱;有的可能是因为答题不规范,或书写不认真而无谓失分;……凡此种种,都是讲评课中老师所要帮助学生分析的焦点。

如这份期末考试卷,就根据学生的主要存在问题,定下以下的增分“焦点”:

1、语基部份:突出拼音和成语。

学生前四题的答对率还很不理想,这严重影响学生的总分及答题情绪。因此,在一模

前,我们还是将语基作为提分的突破口。一是在讲评中教以学生复习的方法和规律。如:结合这次影响学生判断的几个拼音(靡、遂、纰),进行相关延展,向学生强调“多音字‘记类、记少’的原则,形似字合并归纳复习的方法”等。二是落实在课外,要求学生进行语基纠错归纳。

2、文言部份:突出虚词和理解。

讲评时让学生总结虚词出错的原因,针对此,重新默写18个虚词中自己掌握不好的几个虚词的知识树,讲清存在的疑惑点。文意理解上,着重讲清常见错误项的设置规律以及读懂传记文、散文的基本要求。

3、诗词鉴赏部份:突出抓关键语句读懂的方法和几类常考手法的辨析。

4、现代文必考部份:突出快速答题和审题训练。

如:怎样读懂题目,遵循题目的提示和思路快速找准答题区域并相应组织答题语言。

5、选考阅读部份:突出整体阅读把握基本观点、规范答题的意识。

6、语言表达部份:突出审题训练,尤其要根据题目要求整理出考查的知识点等。

7、作文部份:在审题不存在大问题的前提下,突出作文升格。

要求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情况列出升格点,要求在一模前相对自己作文提高3至5分。

老师结合考试存在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之后要开设的升格专题课授课重点。

二、反复而强化:

学生的知识掌握,尤其是能力提高,一定需要反复强化。这种反复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知识、能力的反复强化:

不管是哪一轮复习,教师的讲评应该是有规律、有章法的。要让学生觉得,长期听这样的讲评课,跟着老师这样的思路走,就一定会有提高。我在二轮复习的主观题讲评中,一般都会设置“存在问题、解题思路、评分依据、参考答案、温馨提示”等几个环节,与学生共同研讨(当然,这主要是针对详讲的题目来说的,有些题目答题情况较理想,就从略处理)。

例如,选考题最后一道探究题的答题一直是得分难点,在几次讲评中,我都把这个作为重点,这样设置讲评:

18.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你对作者的情感有什么看法?(6分)

【存在问题】

1、将“桨声”的指代(象征)义答成“大学时的印象”、“秦淮河的历史韵味”、“中国的传

统文化”、“秦淮河的静谧之美”等

2、将“情感”理解解为“注重文化遗产”、“感叹社会变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赞

美秦淮河的历史意蕴”等。

3、“看法”:①答成“我赞成或我认为这种情感是对的”。

②答成“这种写法很好,以桨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谈的。

③只停留于简单复述作者的思想

【解题思路】

1、如何准确理解“桨声”的指代内容和表达情感?

①看关键语句:文中最后一段很清楚指明所寻的桨声是“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中的“一支灵魂之桨”,是作者所追寻的一种人生理想、灵魂所往,作者是从秦淮河的变迁和对秦淮河的赞美中,感悟到了身处浮躁社会的人心当如何。

②看详写内容:详写的是秦淮河以前的自然美及现在的“繁华商味”

2、如何探究回答“自己的看法”?

①立足作者的情感思考②联系现实或自身来说

【参考答案】

“桨声”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和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与抨击(2分)。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提倡这种人生的态度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真正活出人生的真味。(2分)

【评分标准】

桨声指代:①点明是一种精神追求、灵魂归依、人生理想(1分)

②内容:远离奢侈与繁华、浮躁与金钱(或:追求宁静与淡然、自然与古朴)

(1分)

作者情感:①态度词(如:肯定和追求、否定与抨击)(1分)②具体内容(1分)自己看法:①对此种情感的鲜明观点表述(1分)②稍作阐述与分析(1分)

【温馨提示】

答案往往在文中可以找到,要耐心、细心,全面把握,要立足文本;

请对应评分标准想想“诱错因子”是什么,哪里还可再改进。

在具体讲的过程中,我先摆出存在问题(有时是失分例子),让学生分析为何这样答不行;再与学生共同研讨题目的设置特点和解题思路;最后一起分析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回答找出“诱错因子”,总结解决办法。我感到,结合学生答得较艰难的主观题这样指导讲评两三次后,很多基础尚可的学生在答题时已经能很主动地去思考该怎样读懂文本、审准题目、确定答案,起码不会再出现答题完全不着边际的情形;而且,也及时修正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我也相信,在二轮复习时,这样针对思路、能力、规范的指导能给学生一定的帮助。

2、举一反三的迁移拓展强化:

做一道题,如果能延展把握一类知识、一组题目,那就真正做到“精做、会做”了。二轮复习讲评的有效性在这一方面也应得到充分体现。我感到,在迁移拓展时,要注重知识及题型的有效迁移:

①知识迁移:

考题往往代表了一类知识,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想一下子全部复完复好是不可能的,在二轮复习中,正可以通过做题反馈知识缺漏错误,通过讲评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在试卷讲评中,如果善于对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以考题为切人点,带动对其他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这将大大提高讲评课的效果,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怎样在讲评课中有效迁移呢,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向学过知识回顾迁移:很多知识不是没讲过,而是忘记了、混乱了。不断的回顾既可让学生在熟悉中拥有信心,又可让学生在反复中切实提高。

如讲评本次期末考试的文言翻译,结合学生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未落实的“存在问题”,我作了这样的迁移:

试题: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

第一步:请结合下面学过的句子,想想翻译这个句子时在活用和句式上要落实什么知识点?

如:一狼犬坐于前、吾得兄事之;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明确:女(名作状),状语后置句、省略宾语

第二步:哪个词语较难翻译,想想有无解决办法?

如:“视”(想想学过的词语:子孙视之,亦不甚惜)

“纺绩织紝”(联系语境,看看偏旁,能否猜出?)

第三步:请重译一遍,再对应参考答案看看是否掌握了,对照评分标准看看能否拿满分。

译:母亲像对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她,把纺纱织布、刺绣缝纫的事教给她,全像教我小时候读书一样。

(大意1分,“女”1分,“训以纺绩织紝事”1分)

第四步:能否总结一些规律?

如:①名词后面有动词,前面已有主语时,可考虑有无充当状语。

②见到介词“于、以”字时,考虑有无状语后置。

一是向缺漏知识纵深迁移:如这次语言表达题,考查了应用文知识,正暴露了之前一轮复习我们忽略的知识点,于是,结合这次讲评,我们另外补充了应用文知识专题(特别是:请假条、通知、启事等,以实现全面有效的备考。

②变题类比:

针对学生审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易混点,对一些题型要进行变题讲评,以实现讲评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变题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同类知识点不同问法怎么回答,二是相似问法不同知识点如何区分,三是相同文本不同考点如何考查,等等。以此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

例如:实用文第20题,除了是未能掌握好知识点影响得分,很多学生还因为审题失误造成失分。于是我作了这样的讲评:

20.本文作者在访谈中的提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5分)【参考答案】作者大量采用直问的形式,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每个问题明确单一,显得干脆利落。(1分)更重要的是,作者设计问题很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1分),先问作家如何走上创作道路,再问作家创作体裁变化的原因,再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层面,最后深入到访谈作家风格变化的原因(1分)。另外,设计的问题能引起作家的巨大兴趣,引发作家较为全面的具体的回答(1分),读者也从中全方位地了解了作家的经历、作品等方面。(1分)

(答题分析:要答访谈特点,并结合读者的感受来分析效果)

请同学们对比以下这个设问,想想在答题上要落实什么知识点,该怎样回答:

问题一:本文作者的提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被访者的回答效果进行分析。

(答题分析:要答访谈特点,并结合被访者的回答感受,如“轻松自如、

易于回答”等进行分析)

问题二: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参照07高考)(答题分析:重在答设问的内容和层次)

又如,这次作文的材料是时事类的,许多同学写作时任意扩大材料内核,造成游离现象,于是我就把一学期以来做过的所有新材料作文题对比分析,与学生共同研讨不同的材料该如何审题,这样讲评完作文后,学生们的反映较好。

三、鼓励而落实:

二轮复习,尤其是一模或高考前,心理已成为一道坎,要帮助学生跨越这道坎,鼓励必不可少。学生的生源已成现实,再抱怨已无补于事,不如尽自己和学生最大的可能,能提

高一级就是一种成功。另外,试卷讲评绝不能停留于课堂,更主要的是试卷讲评为契机,引发及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每次讲评,大到前十名、进步大同学,小到每个板块做的好的同学,我都普遍进行表扬,尤其重点表扬近期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必要时多请这些同学讲他们的进步经验及答题心得。因为堂上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这方面花过多时间,很多时候,我就在批改试卷时完成“鼓励”的任务,一个笑脸,一句鼓励的话,一点进步的提示,都能让我的学生在拿到卷子时低头一乐。只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动力。

同时,及时的鞭策及理性的批评也不可少,不过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他们及时调整,马上就可以在某方面有所提高,有增分的希望。一定要让学生有跳摘的热情,有“可及的奋斗方向”。

另外,就是要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乐于学”。在讲评课上,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作出“反评价”。因此在讲评课上,“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有不同看法么?”“请谈谈你的思路”等应成为课堂的常用语。在这方面有不少老师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我的研究相当有限,就不作展开了。

完成此文的时间很紧,因此文章很粗糙,仅望抛砖引玉,希望老师们给予我们更多的指正和帮助。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一、保持的规律 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1.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例如,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当天回忆可能很清楚,可一周或一个月后再去回忆,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用回忆、再认和重读时节省的学习时间三种记忆指标来测量识记过的材料在我们头脑中保持的情况。对识记过的材料能回忆,保持效果最好;不能回忆或回忆中有错误,但能再认,保持效果次之;如果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我们则通过重新学习时节省的时间多少来测定识记材料在我们头脑中的保持量。重新学习时节省的时间越多,保持效果越好。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儿童身上和不完全的学习(即没有达到透彻理解、牢固

记忆的学习)上,并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P.B.Ballard)在儿童身上发现的。他通过实验得到:儿童最好的回忆成绩不在当时,而在识记后的2~3天内。 他从实验中测得,儿童在识记后的2~3天的保持量比识记后即时的保持量要高6%~9%。这种现象在学习较困难的材料时(与学习容易材料相比)、学习程度较低时(与学习纯熟相比)要明显。 转自:右脑记忆方法https://www.sodocs.net/doc/f53888466.html,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在识记时有累积抑制,影响了识记后的回忆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抑制作用解除,引起回忆量的上升;也可能是材料的相互干扰,识记后的即时测验由于受到前后材料的相互干扰,各部分之间不宜建立有机的联系,材料的保持还是零散的,过一段时间后,干扰的消失以及材料间联系的增多,整体性加强,识记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引起回忆量的上升。 2.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语言材料的保持也常常发生变化,主要是:简化或概括了原材料;扩

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荒漠带→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森林带→草原带→荒 漠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 尺度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 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 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 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 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热带雨林带

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判断阴阳坡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0考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含解析)

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提示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 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注意点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两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 (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知识讲解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经典高考题 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1)A(2)C 2.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解析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

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命题方向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该山脉位于( ) A.非洲B.亚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10°N到50°S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D项正确。 (2)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C 解析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呈现南北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C项正确。 (3)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分布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从赤道向南纬度增加,热量降低,故B项正确。 命题方向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完成(1)~(2)题。

(1)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看,有机碳含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正确。 (2)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①降水②风力③气温④地形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多,有机碳含量丰富;降水适宜,气温较高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所以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故A项正确。 命题方向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完整版)地域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 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A.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常绿阔叶林、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甸灌丛 4、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原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回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 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10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 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8.甲、乙、丙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1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导致100N-50S和300S-370S两段垂直自然带数量差异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海陆分布 D.纬度相对高度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图的图名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记忆规律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2oi8,vf8r,pou4v,hik43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遗忘遵循先快后慢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2021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域分异规律 一、我爱做选择 1.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 C.非地带性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2.下图是东非高原某地景观图,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完成下题。 猴面包树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 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炎热干燥 C.干季湿季分明D.终年高温多雨 3.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根茎密集粗壮发达,固碳固氮,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崇明东滩等地互花米草开始引进种植,并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 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④提高滩涂养殖能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在理想大陆和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影响赤道沿线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 5.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岛西南部的一条河流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在逐年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地方性C.整体性D.普遍性 6.2019年9月,持续数日的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各国的关注,“地球之肺”的损毁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珍稀物种消失,甚至带来更多的灾害。这一现象表明自然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7.下图为某山脉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山麓自然带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8.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影响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案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最后一节,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山地自然带名称、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考试习题以及所学知识,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资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2.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具体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广东省阳江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广东省阳江市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66分) 1. (2分) (2019高二上·海南期末) 博格达峰(88.3°E,43.8°N)海拔为5445m,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最高峰。下图示意我国天山博格达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北坡是() ①背风坡②迎风坡③阴坡④阳坡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2)该山地甲自然带是() A .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 . 山地雨林带 C . 山地常绿硬叶林带 D . 山地针叶林带

(3)图中甲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降水较多 B . 红壤肥沃 C . 全年高温 D . 光照充足 2. (2分) (2018高一下·应县期末) 粤语歌曲《上海滩》中有歌词“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转千滩”,河流“湾”处往往岸陡、浪急水深,“滩”处往往岸缓、滩露。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河流“湾”和“滩”处主要的外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 “湾”处主要是流水侵蚀 B . “湾”处主要是流水沉积 C . “滩,处主要是流水侵蚀 D . “滩”处主要是流水搬运 (2)河流“湾”和“滩”的地貌分离,属于下列哪种分异规律() A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 垂直分异规律 D . 地方性分异规律 3. (2分) (2017高三上·黄冈月考)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上海高中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北山麓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分析该山脉南坡雪线分布高度夏季高冬季低的原因。(6分) 答案: 22.南麓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北麓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坡雪线夏季高是因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南坡处于中纬 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雪线低(2分) (2018.奉贤.一模)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23.欧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写出图中甲地所处的自然带,由甲地到丙地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24.如右图所示,比较丁山脉南坡和北坡雪线高度的差异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答案: 2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纬度地带性热量(3分) 24.雪线北高南低,自然带南高北低(2分)南坡是迎风坡多地形雨,北坡是背属坡,降水少(2分) (2018.松江.一模)(一)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读图回答问题。(20分)

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规律)

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

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记忆规律 实验研究表明,遗忘有一定的规律。它就是遗忘在学习后出现,先是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记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研究,他用无孔不入的音乐作为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实验与计算,得出了 时间间隔保持百分数遗忘百分数 20分钟58%42% 1小时44%56% 8小时36%64% 24小时34%66% 2天28%72% 6天25%75% 31天21%79% 艾宾浩斯曲线

它可以很直观地让你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记忆材料逐渐遗忘的过程以及记忆量的大小,这便是著名的艾宾浩斯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所展示的是:认识材料在记忆后,马上会有一个迅速下降的过程(记忆后的短时间内),而当间隔延长后,会逐渐变得缓慢。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遗忘的规律就是材料在记忆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记忆保持的份量也会迅速下降,而在经过长时间的间隔之后,遗忘发展的速度也就逐渐变慢。 遗忘快慢受许多因素制约,而受记忆材料性质、内容和数量范围的影响较大。 第一,就记忆材料的性质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也较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要慢得多,语文材料中遗忘最多的是原文词句,事实内容遗忘较少,主要思想则遗忘最少。 第二,就识记材料的内容和范围来说,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也较多。虽然有意义材料遗忘得慢,但如果把有意义的材料数量增加,其遗忘的曲线就接近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了。 第三,遗忘受学习熟练程度的影响,学习熟练的程度越高,记忆得越牢固,遗忘得也就越慢。 第四,材料系列的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一般地说,材料系列的首尾比中间部分容易记住,遗忘得慢。 第五,学习方法不同,记忆效果不同,遗忘的速度也不一样。 第六,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个体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符合个人兴趣和需要,对工作和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记忆材料不容易遗忘。

高中地理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测试题

高中地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如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 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 2.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频率较高B.海水污染严重 C.有机质含量少D.盐碱化程度高 3.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5.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6.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地形热量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7.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热带气旋的形成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①降水丰富②热量充足③光照充足④气温日较差大⑤土壤肥沃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⑥D.③④ 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含解析高考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23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母题再现】 【2015?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高度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每三阶梯,A、B错。根据材料,山地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位于第二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约4000千米,D错。 10、根据材料,图示区位于北坡,有林地分布。光照、热量少,植被类型变化是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所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B对。图中海拔与森林分布没有正相关、负相关的关系,不是主导因素,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差异及主要原因,读图分析能力。 【难点中心】学生在熟悉陆地自然带的分类及特征,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位置,海拔高度有较多了解。根据山麓地带的植被,可以判断出山脉大约的分布位置。根据雪线的高度,推断海拔高度,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浪费时间,提高效率。陆地自然带划分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根据图中山地北坡植被的变化,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可以判断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一致,所以是水分为基础。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热量带:赤道两极 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土壤:赤道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降水量:沿海内陆 植被:沿海内陆 土壤:沿海内陆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热身训练】

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成绩: 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授课教师:张秀春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年级:2009级 班级:7班 姓名:贾冬冬 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会记忆,自然也会遗忘,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就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遗忘是记忆保持的做大变化。可见,遗忘是记忆的反面,克服遗忘就是加强记忆。遗忘有四种理论解释。 一、衰退理论 人们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根据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这一过程就像拍照后印出来的相片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相片会逐渐变黄而模糊不清。 二、干扰理论 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使

得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遗忘了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干扰作用分为两种: (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三、压抑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发现的。他在给精神病人实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平时回忆不起来的,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于是便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之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回忆起来。 四、提取失败理论 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中失去信息、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换句话说,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是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提取线索在回忆中所起的作用,犹如阅读书籍时的灯光照明所起的作用一样。当灯关掉时,阅读就不可能进行。同样,当缺少适当的提取线索时,回忆某信息也就不可能了。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揭示人类遗忘秘密的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遗忘理论,来制定克服遗忘的方法。 一、识记材料性质与数量要适度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带答案)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六: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带答案) 一、单选题(共29题;共66分) 1.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示意图”,该森林带是() A. 常绿阔叶林带 B. 落叶阔叶林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D. 针叶林带 2.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 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B. 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 C. 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 D.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 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 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 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

果、又大又红 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热量条件 B. 干湿程度 C. 地貌类型 D. 植被类型 5.“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的自然带变化规律属于() A. 纬度地带性 B. 经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6.右图中a、b、c、d……为喜马拉雅山自然带谱,图中显示,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主要原因是() A. 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 B. 南坡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大 C. 北坡地势高太阳辐射弱 D. 北坡降水少,昼夜温差小 7.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现象 8.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 A. 纬度地带性 B. 非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经度地带性 9.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 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 喜玛拉雅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 C. 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景观的变化 D. 横断山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10.下列资源中,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是() A. 太阳光照 B. 地下热水 C. 海洋鱼类 D. 阔叶林 11.下列山地中自然带最复杂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乞力马扎罗山 C. 阿尔泰山 D. 落基山 12.下列地理现象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的是() A. 我国东部自南向北出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景观 B. 非洲从赤道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景观 C. 珠穆朗玛峰北坡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草原——荒漠——冰川景观 D. 我国中纬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13.非洲有一种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粗壮,枝叶稀疏,其粗壮的主干和松软的木质贮存大量水分。据此推测,该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最可能是() A. 终年高温多雨 B. 终年炎热干燥 C. 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D. 干、湿季分明

遗忘的规律 教学设计

乐学善思——学习辅导 遗忘的规律 心路探幽 家长的心声:“老师,我的孩子学习看着挺用功的,可就是记不住知识,平时,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我晚上给他检查时,明明背下来了,可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检查,总是没过关,丢三落四,没记住,我都焦虑了,你说这是怎么回事,这样记得慢忘得快,怎么办呢?” 学生的心声:“老师,我真背了,当时也记住了,可不知道为什么总忘,有时明明曾经记住的知识,一考试就想不准,答不上来了,我都没信心学了,唉……,我们同学中,很多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记下来了,一考试就忘了,我该怎么办呢?” 教师的心声:“现在的孩子学习就是不用心,你让他背诵,他半天记不下来,好不容易盯着记下来了,第二天一测又答不准,得分不高,真让这些孩子愁死了,怎么让知识记忆得更牢固呢?” 由此确定主题:遗忘的规律 叩启心扉 遗忘的规律心理辅导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一年级的重要内容,教材把这部分内容设置在第六课时。该主题重点关注的是了解遗忘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引领学生理解遗忘规律,运用科学的记忆的方法,从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协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和对抗遗忘快速记忆法,从而减少遗忘,改变遗忘曲线。记忆力是智力的基本要

素之一。人们通过记忆来积累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记忆的参与。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内容增多,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学生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意记忆,由机械记忆为主转向意义记忆为主。了解一下遗忘规律,掌握一点记忆方法和技巧很重要。 解码心灵 开场白:组织教学,明确课堂约定。 直接导入主题: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老师提问昨天学过的知识,明明当时记住了,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怎样让学过的知识记得更牢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心理课堂:遗忘的规律。 一、团体热身阶段:记忆大比拼,我秀我的妙法 (一)记忆大比拼 大家先全神贯注的观察下列6组数字,然后再努力记住它们,看看在两分钟内能记住多少。 3141592653 510383 310918370707 9081726354 0517130191192 491625364964 请同学报告记忆结果,分享记忆方法。 教师总结:虽然大家记忆的结果不同,但是都说出了自己是怎样记忆的,可见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记忆方法。 (二)秀秀我的记忆方法

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1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南美大陆西岸3°S~ 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4.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遗忘规律

遗忘规律 时间间隔保持的百分比遗忘的百分比 20分钟58%42% 1小时44%56% 8小时36%64% 1天34%66% 2天28%72% 6天25%75% 31天21%7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 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睡前醒后是记忆的黄金时段,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

的内容,则记忆犹新。所以说睡前醒后这段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复习、温故——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 1、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2、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七个左右最合适;学习时要注意文理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3、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启发: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记忆效率。把重要的内容放在起床后或临睡前学习,增强记忆效果。 4、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5、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比如,你要记“蒋平”的名字,你可以记“蒋,蒋介石的蒋;平,平凡的平”。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记忆,拒绝死记硬背;

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1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4.

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2014(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在地里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47.判断A 、B 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类型:A 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 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48.阐述图中B 、C 、D 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4分) 水分差异:B 、C 、 D 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 、C 、D 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 地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 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 地;D 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49.以C 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 C 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2013(二十二)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5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5分) 5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分) 54.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2分) (十九)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 问题。(1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