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教师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受劾谪徙广州。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指代人书.书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四季_俱._都_备。

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跳出。

实是欲界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人间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欣赏其奇.奇山异水者。

二、整体感知

1、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给本文分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_自古以来,文人们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二层( -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第三层( -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

3、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参考答案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5、《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三、合作探究

1、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小组合作,设计好朗读,并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_古来共谈。

与其奇者。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后拓展

(1)默写《答谢中书书》

(2)搜集自己喜欢的描写山水的诗文。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晓雾将歇()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三、深入探究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课答谢中书书承天寺学案Word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林晓月 2102-11-16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营造氛围,导入学习:(2分钟)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自学指导(一)根据积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5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不少于三遍)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学指导(二)(15分钟) 调动你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参照注解,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钟)

(1)五色交辉()(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6分钟) (1)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3.翻译全文,小组内补充完善。(7分钟) 自学指导(三)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自主完成。(7分钟)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2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缧绁 ..()说.难()不可胜.计() 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又岂止这些呢,接下来让我一同来欣赏一组图片,去感受那让人心动神摇的美景。(图片演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展示教学目标 二、完成导学案 三、作者、背景简介及文学常识积累 四、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五、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六、梳理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七、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3、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八、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九、完成固学案 十、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 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 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 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常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附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 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 书. 古来 .. ..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 .._ __俱._ _备 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 .._ 竞跃 ..之仙都 .. ..实是欲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2、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 ②谢答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 特点?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 第二层(2 - 5): 第三层(6 - 7 ):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 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_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教师版)

《报任安书》挖空练习 太史公牛马走 ..(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人的敬称):曩.(从前)者辱.(犹言降低了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 赐书,教以慎.(谨慎地)于接物 ..(与他人交往),推(推举)贤进士 为务(责任)(句式:省略句),意气 ....(诚挚恳 ..(情意)勤勤恳恳 切)。若.(如果)望.(责备、埋怨)仆不相师 ..(效法),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请允许我)略(简略地)陈.(陈述) 固陋 ..(时间过了很久)久不报,幸.(希望)..(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 勿为过.(责备)。 夫.(句首发语词)人情莫不 ..(没有不)贪生恶.(怕)死,念.(顾 念)父母,顾.(顾念)妻子,至激于义理者(句式:被动句)不然 ..(不 这样),乃有所不得已也 .......(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这样的缘故啊)。今仆不 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况且)勇者不必 ..()死.(为……而死)节,怯夫慕.(仰慕)义,何处不勉.(勉励) 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舍生取义)之分.(区别,界限)矣,何至 自沉溺缧绁 ..(奴婢)婢妾,犹.(尚..(泛指束缚囚犯的刑具)之辱哉!且夫臧获 且)能引决 ..(自杀),况.(何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 ..(……的原 因)隐忍苟活,幽.(被幽禁)于粪土之中 ....(监狱之中)而不辞.(推辞) 者,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平平庸庸)没.(埋没、隐没) 世,而文采不表.(显露)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不可胜.(尽、全部)记,唯.(只有) 倜傥非常 ....(卓异超群、洒脱不拘,非同寻常)之人称.(被称道)焉。盖.(句首发 语词)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困窘)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被放逐),乃赋.(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才) 有《国语》;孙子膑脚 ..(著述、编著);不韦迁蜀,..(被膑脚),《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韩非囚.(被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内心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实现) 其道.(主张),故.(所以)述.(追述)往事、思.(期望)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终究)不可用.(被任用),退.(退隐) 而.(表承接)论书策 ...(著书立说),以.(来)舒.(抒发)其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 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 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 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 是 。 这篇文章运用 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第14课后赤壁赋含答案

第14课 后赤壁赋 (对应学生用书P41)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 是岁 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 归于临皋。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 ?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于:介词,到。二 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 两位客人伴随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霜露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影 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人影清清楚楚显 在地, 仰 见 明月。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团圆的明月。???? ?? 坂:斜坡。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 ? 乐:意动用 法,以之为 ? ?? 乐。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 叹 曰:“有 客 无 酒, 有酒 无一会儿,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 肴,月 白 风清, 如此 良 夜 何?”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打发这美好的夜色呢?”????? ? 已而:不久。客 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鱼,巨口细鳞,状 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似松江之 鲈,顾 安所 得 酒乎?” 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 ? ?? 薄:迫近。举:撒。顾:但是,可是。安所:哪

?? ?里,什么地方。归 而谋 诸妇。妇 曰:“我有 斗酒,藏之 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 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 须。” 很久了,预备着您临时有意外的需求。”???? ?? 不时之须:临时的、意外的需要。 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 于赤壁之下。 江 流 有于是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游览。江水奔流空谷传 声,断岸 千尺。山 高 月 小,水声,高岸显得峭拔直立千尺。山显得更高,月亮却觉得更小,水 落 石 出。位降低礁石露出。????? ? 断岸:江岸峭壁陡立。曾 日月之几何,而 江山 才过去了几月几日啊,可是江山 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 衣 而上, 履 巉 的面貌已经不认识了。我就撩起衣服,登上高岸,踏着陡峭的 岩,披 蒙 茸。冈陇,拨开着葱茏的草丛。????? ?乃:就。上:动词,登上。履:踏。披:拨开。踞 虎 蹲在像虎豹, 登 虬龙。 攀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爬上了老鹰 栖 鹘之危巢,俯 冯夷 之 幽宫。盖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窥看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上这些地 二 客 不能 从焉。方时,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 ? 踞:蹲。危:高。划然长啸,草木 一声长啸,草木簌簌震动。 山 鸣 谷 应,风 起 水 涌。予亦 震动。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风忽然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 不可久留也。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 ? 划然:形容长 啸声。划,象 ???声词。悄然:忧伤的样子。凛乎:恐惧的样子。反而登 舟, 放乎 中 流,听其回身登上船头,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 所 止而 休焉。愿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泊。 ??????反:同“返”。听:听凭,听任。 时夜 将半,四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 鹤,横 江 东 来,翅 顾寂寥,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 如车轮,玄 裳 缟衣, 戛 然长鸣,掠 予 舟 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的船 而西 也。 头朝西飞奔。 ???? ??适:恰巧。 东:作状语,从东边。玄:黑。裳:下裙。戛然:象声词。缟:白色的丝织品。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须臾客 去,予亦就 睡。 梦 一道士,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 羽 衣 翩 跹, 过临皋 之下, 揖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予 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 ?? 须臾:一会儿,时间短。羽衣:道袍,名词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