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史

教育史

教育史
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周敦颐的教育思想

张妍妍

(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

一、周敦颐的生平简介及主要著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周敦颐(1017~1073年)宋代思想家、理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

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关于周惇颐的著作的问题,潘兴嗣所作的《墓志铭》是最原始的材料。据《墓志铭》所载,周惇颐“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有《通书》而无《易说》、《易通》,因为当时二书已混为一书,成为《通书》。现在通行的《通书》有的是四十章,有的是四十二章,可见现在通行的《通书》也已不是朱熹所见的《通书》了。

二、周敦颐的教育思想及理论和主要贡献

周敦颐长期担任州县官员。他继承汉魏以来官教合一之风,以师道自任。所到之处,他都重教兴学,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师为天下善的思想、刚柔善恶中的思想、渎则不告的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等诸多方面。

1、师为天下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师是普天下善的化身与表率。另一方面,师有引导天下善的责任与义务。怎样使天下从善而不为恶?周敦颐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弘扬师道。他在《通书·师》中说:“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师之所以能为天下善,是因为人可以从师友那里获得知识,因师友而有道德。周敦颐从根本上否定天纵圣人的观点,认为一切人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都通过后天培养教育而获得的。而传递文化知识和道德的主要渠道是老师和朋友。由于师的地位与作用这样重要,所以必须立师道。《通书·师》:“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

治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朝廷正则天下治。这颇有教育治国的倾向。

2、刚柔善恶中。周敦颐对人的情性有着独特的分析。他认为,人的情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刚,一为柔,刚柔又各有善恶。师的责任,就在于使刚、柔适中。对于人的品性,我国古代哲学多有探讨,论者极众,概有六说:一是性无善恶论。孔子等人倡此说。二是性善论。孟子力主其说。三是性恶论。荀子主其说。四是善恶混论。杨雄主其说。五是性三品论(中人以上者性善,中人以下者性恶,中人之性善恶混),首倡其说的是董仲舒,王充完成其说。六是性二元论,张载倡之于前,二程、朱熹继之于后。周敦颐的品性观,不属于上述六说的任何一说。他认为,人的品性有两种,即刚与柔。而刚、柔又各有善、恶两个方面,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刚恶、柔恶固然不好,即使是刚善、柔善也达不到刚柔得当的理想程度。而师的责任,就是对人的品性进行改造与提高,使之刚柔得当。这就是《通书·师》所说的:“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3、渎则不告。渎者,乱也。渎则不告,即不向学生传授混乱的东西。周敦颐认为,教育是崇高神圣的事业,教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贯彻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渎则不告。学生求老师指点,为的是决疑解惑,老师必须严肃认真对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学生最急需、对学生最有益的东西,清楚、明确地告诉他们,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

可,更不能不加选择。其二,汩则必乱。周敦颐以静清的泉水比纯洁的幼童和一切有着纯正思想的人们。他认为,泉水最怕脏乱,但又无法保证自己在流动的过程中永远静清。如果让它与各种污泥浊水混合,不但不清不静,而且可能根本不流。静清的泉水可以因污而浊,因汩而乱,甚至断流,那么纯洁的幼童和一切思想纯正的人们,也会因教育不当而引起混乱。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其三,为则不止。周敦颐的这个思想取自《周易·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他在综合了卦辞与王弼的注释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周敦颐提出“理性命”三范畴,从本体论上把性和命联系起来,从而来解决“人是什么”这个理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的本质、本性与自我、心理等问题。

(一)所谓理

周敦颐虽然没有作全面论述,但他提出了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他的宇宙生成论中,他提出无极太极和二气五行范畴,实际上讲了精神同物质的关系,具有本体论的特征。(二)所谓性

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虽然在理学家那里主要被归结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们也承认,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于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或“良心”,

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义,即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在于人禀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处就在于“心”。而“命”则是指天所赋于人者,代表客观必然性。周敦颐在心理发生论上有“性命合一”的思想,即认为心之体即性之理,心的本体存在由其知觉作用而表现,体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观必然性与“性”之内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统一。

周敦颐认为,人性的构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恶之分,有刚、善、柔、恶、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这是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性三品说的发展。

(三)所谓刚、柔、善、恶

他们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刚、柔与善、恶相结合,形成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刚与善相结合为刚善,刚善之性“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与恶相结合为刚恶;刚恶之性“为猛、为隘、为强梁”;柔与善相结合为柔善,柔善之性“为慈、为顺、为巽”;柔与恶相结合为柔恶,柔恶之性

“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这样,周敦颐从人性的刚、柔、善、恶几个重要规定出发,论述了刚善、柔善、刚恶与柔恶几种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质类型。但刚、柔、善、恶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谈论“中”这个问题,未发之中,已发之中,如此等等,都是从周敦颐的性论而来的。

周敦颐认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据朱熹解释,为交错代换之名。天地之间,阴谋交错,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时,他又认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就是说宇宙万物生生不穷,但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即“是万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质(五殊),二气也各有内实(二实),但二气的根本是“一”(二本则一)。“一”指“太极”,太极元气演化出二气五行,一气表现为各自差别的万物,这就是“一实万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来,人们不同的心理特质与心理状态也由此而来,万物与一道各有自己的标准,“万一各正”,“各一其性”,天地间的一切不论小的还是大的,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气(阴阳二气)交错产生,而阴阴交错则是由抽象的“一”产生的。万物出于一,一分而为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一)周敦颐的教育目的

周敦颐十分注重视道德教育伦理,认为道德是天地间至尊至贵的,他的德育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他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

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社会培养圣人、贤人。他在《通书?志学》中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周敦颐竭力主张圣人在位,由圣人作一国的领导人。他说:“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①凡一国的领导人都要修圣德,纯其心。周敦颐指出:“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②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③ 在周敦颐看来,心纯能得到贤才的辅佐,有了贤才的辅佐就能平天下,因此,要特别重视纯心和用贤。他还把孔子视为标准圣人。他说:“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④ 周敦颐指出,贤人的标准是能发圣人之蕴,明圣人之道,能够致君为尧舜,使万民得其所安,教万世无穷。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 不二过’,‘三月不违仁’。”

⑤“圣人(即孔子)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

⑥ 周敦颐要求学者“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能够做到就是大贤,超过了就是圣人,不能完全做到的也不失为“令名”的士。由此可见,

周敦颐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圣人、贤人和立志作贤人的士。周敦颐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他说,道德是至尊至贵的,“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⑦“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⑧周敦颐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特别强调要树立以具有道为富贵的人生观。他认为人们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才会“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周敦颐视孔子的弟子颜渊为这样的模范。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⑨ 不同的社会制度,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二)周敦颐的教育内容

周敦颐提出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孝、悌等作为德育内容。周敦颐认为,做到仁、义、中、正,这是达到圣人的途径。仁和义是其道德思想的中心,中和正是真正做到仁义。周敦颐认为,信守它们就尊贵,实行它们就有利,扩展它们就可以配天地。圣人把中、正、仁、义确定为做人的最高准则。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立静,立人极焉。”

(一)仁。周敦颐继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把仁的范

围扩宽到万物。他说:“爱曰仁。”“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他把自然生长万物看作仁,他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万物。

(二)义。周敦颐认为,地长成万物就是义,义就是适宜、适当、合理。他说:“宜曰义”。这同《中庸》把义解释为“义者宜也”是一致的。周敦颐要求以“义”端“正万民”,使万民的行为表现出生生不息之意,符合社会的正确规范。仁以律内,义以律外。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仁义构成周敦颐德育内容的中心。

(三)中。周敦颐认为,中就是和,中节。圣人立教就是使人自易其恶,达到中的境界,即发而皆中节,无过或不及。周敦颐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至矣。”

(四)正。周敦颐认为,正是端正、不偏、中正无邪。他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周敦颐强调正,便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真正符合仁义礼智信。

(五)礼。周敦颐认为,礼就是理,是社会礼制及其与之相合的礼貌。他说:“礼曰理”。他把礼说成是自然条理,人们必须遵守。要求人们抑制己私,诚心诚意依礼而行,一旦做到这样,便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六)智。周敦颐认为,智就是通。他说:“通曰智。”“通”是人们对于“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人之道(仁与义)”,都能透彻理解,做到融会贯通。亦即能“明与达”,便是智。

(七)信。周敦颐说:“守曰信”。“守”是对中、正、仁、义的信守,也

指人们对于自己诺言的信守。周敦颐对先儒“五常”说予以新的系统解释。他认为,德是仁、义、礼、智、信,即为爱、宜、理、通、守。他说:“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周敦颐还把“道” 的内容定为仁义中正。他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己矣。”信是遵守仁义礼智。由此可见,周敦颐所主张的德育内容可概括为仁义中正,即仁义礼智,或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其中心是信守仁义礼智。(八)诚。周敦颐认为,诚是真实无妄。诚来自在天道变化中人禀受的性命之正,是做圣人的根本,是“五常”的基础,百行(孝悌忠信)的根源。他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诚是一种美德,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的道德修养达到“至诚”的境界,便要动,按道而动,动而为善,便可促进万物和人的“顺化”。他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人类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促进万物和人类的顺化。

(九)公。公即公正。周敦颐认为,天地是最公正的,圣人之道是最公正的,因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要求人们对待人和事要做到“公”。他说:“圣人之道,圣公而已矣。或曰: ‘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与私是对立的,只有不自私、以公对己的人才能以公对人对事,从而做到真正的公。他说:“公于己者在于人,未有不在于己而公于人也。”

(十)强调道德修养的务实原则和方法周敦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

的务实原则和方法。在德业与名声的关系上,他主张实胜于名,实胜是善,名胜是耻。他主张人们要有孜孜不倦的进德修业精神,始终保持实胜于名。他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

(三)周敦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周敦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务实原则和方法。在德业与名声的关系上,他主张实胜于名,实胜是善,名胜是耻。他主张人们要有孜孜不倦的进德修业精神,始终保持实胜于名。他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

1强调道德修养要“惩忿窒欲”和“迁善改过”。

周敦颐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惩忿窒欲。惩忿是把自身修养成心平气和,窒欲是杜塞私欲直至无。周敦颐认为,人是可以经过学习而成为圣人的,而学习的要领就是“无欲”,无欲是入圣之门。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出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迁善改过。周敦颐认为,你如果发现他人有善的地方而自己没有就要学习他人的善;如果发现他人有不善的地方,就要指出其不善,规劝其改正;如果发现他人有一处善,二处不善,就要学习他善的一处,

2.要求人们要知过必改。

周敦颐认为:一个人有了过错,自己没发现,别人给指出来,这是幸事。人要知过必改,以知过必改为荣,以知过不改为耻。能闻过而改,则有可能成为贤人。他说“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他赞扬孔子的弟子颜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仲由闻过则喜。周敦颐斥责那些自己有了过错又不喜欢别人规劝的人,就如同护疾忌医一样,是自己毁灭自己。

3.要求人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周敦颐认为,人们不论做任何事,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同时他还主张在道德修养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个人在优良环境条件下,要主动先受教育,向善学习。如果所处环境不尽如人意,就要洁身自好净化环境,养成如莲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纯净品格。

4.要求用历史名人的品德故事启发人们的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论语述而》载: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周敦颐在南安教授程颢程颐兄弟时,率先示范,曾问二程:“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启发了二程思考探讨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三、周敦颐教育思想的评析

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千年因袭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的荡涤冲刷,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合理继承和发展古人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对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非常重视道德建构和道德修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他所强调的尚“中”、贵“诚”、重“公”的道德价值取向,所倡导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方法,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在其后也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不仅在道德理论建设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宋明理学史上也享有开山之祖的独特地位。即使是到了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一)贡献

《通学》跟《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两部重要著作,后者对道教五行与阴阳的转换,天地的人和阐述了完整的体系;而前者对理学的贡献更大。总结起来,周敦颐对中国传统经学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以儒学为主,兼及到、佛二家之有益于当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融合方面的见解,合三为一,形成了周氏宇宙式论哲学,是程朱理学的奠基理论。作为理学宗师,周敦颐融合儒、道、佛思想建构的思想体系不仅对宋明理学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为宋代及后代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是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的融合与创新,是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是对

中国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撰稿时间】:2014/10/6

【作者简介】:张妍妍(1993),女,陕西省安康市人。荆楚理工学院,2014级专升本小学教育(2)班在读本科生。学号:2014ZSB080171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教育史

更多教育学考研资料,尽在“教育学统考网”https://www.sodocs.net/doc/ff4058230.html,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真题------------------------------------------------ 1996年中教史简释下列各词 1有教无类2三纲领、八条目3鸿都门学4四书五经5朱子读书法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7、同文馆8、癸卯学制9、杨贤江10、陕北公学回答下列各题 1、试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2、简述隋唐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3、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4、简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试述严复在教育的作用及学习西方方面的主张,你有何评价。 6、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你有何评价。 外教史简答题1“七艺” 2昆体良 3绅士教育 4自然适应性原则5教育万能论 6“国防教育法”7《巴甫雷什中学》 问答题 1试论近代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的过程,基本主张和历史意义。2述评欧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特点 1997年中教史名词解释 1、孔子的“求放心” 2、荀子的“化性起伪” 3、教学相长 4、九品中正制 5、苏湖教学法 6、洪仁玕 7、京师大学堂 8、康有为的“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9、中华基督教教育会10、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问答题 1、谈秦皇汉武文教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朱熹是怎样用理学观点阐述教育作用的 3、试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并加以评价 4、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外教史简答1 “五项竞技” 2西塞罗 3修道院教育 4人文主义教育5《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 6费里法令 7“九五”决定8永恒主义问答1 试论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述评。3 应如何正确评述教育历史人物?(举例说明) 1998年中教史名词解释 1、六艺 2、稷下学宫 3、《学记》 4、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5、《三字经》《千字文》 6、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 7、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8、京师大学堂 9、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10、抗大的教育方针 问答题 1、从对人性论的不同观点,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主张 2、简述唐代中央官学制度的构成,并分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有何共同特点?试举例加以阐明 4、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并加以评价 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并予以评价 6、评述杨贤江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 外教史简答题1 亚里士多德 2耶稣会教育 3形势教学阶段4拿破仑教育改革5史密斯—休斯法 6《教学与发展》 问答题1 西欧近代初等教育发展述评。2 试比较进步主义教育与要素主义教育。3 外国教育史学科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关系。(20分) 1999年中教史填空 1、指出下列各书的作者《春秋繁露》、《论衡》、《师说》、《四书章句集注》、《明夷待访录》、《变法通议》 2、在先秦诸多私学中,被称为“显学”的两家分别是和 3、中国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 4、北宋六大著名书院分别是:、、、、、 5、中国近代最早颁布的两个学制分别是:、 6、京师同文馆始建于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始建于年。 7、科举制度废止于年。 解释下列名词有教无类/稷下学宫 /太学 /文以载道 /苏湖教法 /生活教育 分析题1、简述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简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并加以评析外教史名词解释1七艺 2公学 3法国的帝国大学4快乐之家 5统觉 简答题1绅士教育论 2儿童中心主义3教育万能论 4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论述题1裴斯泰洛奇教学思想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25分) 2 20世纪前半期欧美国家教育改革述评。(20分) 2003年中外史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科举制度3.生活教育(陶行知)4.《大教学论》5“毛雷尔法案”6.要素主义 简答1.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2.朱子读书法 3.《学记》中启发教学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论述1.战后的美国教育改革进程及其经验与教训 2.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3.欧洲新教育运动发展历程 2004年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1.长善救失 2.快乐之家 3.三舍法 4.消极教育 5.万木草堂 6.教育即生长 简答: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里?含义?2.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什么是西欧的"双轨制"教育?特点和影响? 论述: 1.试从科举制的演变分析中国考试制度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你如何看待清末的废科举? 2.试述评19c末20c初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基础,基本内容,和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育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 三种教育起源说: 1.“生物学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人勒图尔诺 主要观点: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2.“心理学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人孟禄 主要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教育家 主要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骨针、人工取火、渔猎 2.生活习俗教育:尊老爱幼、成年礼 3.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 4.原始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绘饰、雕刻 5.体格和军事教育 三.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的教育变化 1.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2.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3.强调礼乐之教 四.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五.学校的萌芽: 成均:实施乐教的场所。 庠:养老兼教育 六.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及分工带来的差别外,人人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 2.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教育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3.教育的手段简单原始,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观察模仿来进行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七.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八.商代教育的内容 1.道德教育 A“教”的一半为“孝”,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B学习先王典册,了解先王业绩 2.军事教育: 射箭、驾驭战车 3.礼乐教育 4.书数教育 九.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直接表现: (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十.学在官府的直接表现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十一.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十二. 大学教育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一类是贵族子弟,他们按身份入大学;一类是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序的推荐选拔,方能进入大学。选拔经过乡大夫和司徒两级,对德行道艺进行考核。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韩国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入门

韩国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入门 朝鲜语(???、???),或称韩国语(???)),简称“朝语”或“韩语”,是一种流行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及其附近区域的语言。 朝鲜语和韩国语 在李承晚于首尔建立大韩民国以前,该语言一直都称做“朝鲜语”。韩国建立以后,韩国国内学术界和民众根据国名以及同朝鲜对峙等政治原因,将该语言的名称改做了“韩国语”。但是朝鲜、中国的朝鲜人以及日本亲朝鲜的朝鲜人则一直保留著“朝鲜语”这个名称。而学术界依照历史习惯,一般以“朝鲜语”作为这种语言的名称。 在汉字文化圈内,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越南都跟随朝鲜,将该语言称呼做“朝鲜语”,而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南洋的华人圈则跟随韩国,将该语言称做“韩国语”。随著中韩建交以及双方交流的扩大,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朝鲜语的定义开始改变,即“韩国语”一般特指使用在韩国的语言,而朝鲜语则通常特指使用在朝鲜以及中国朝鲜族社区内的语言。而这也是日本人在对待这两个名称的所采用的方式。 地理分布与方言 朝鲜语的使用者绝大多数聚集在东亚的韩国与朝鲜。朝鲜语在这两个国家不仅是国语,而且这两个国家的朝鲜语使用者占了全球朝鲜语使用者的90%以上。在中国东北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大约居住著两百万的朝鲜人(朝鲜族),现在朝鲜语是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另外一种是中文)。在中国黑龙江省也有中国唯一的一个省级朝鲜语广播电台。在日本,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著大约七十万的朝鲜人。朝鲜语虽然在这里不是官方语言,但是很多朝鲜人后代都会说朝鲜语。此外在美洲,还有大约有一百六十六万来自韩国的移民。 朝鲜语的方言根据行政区域可以分做六种。除了济州方言以外,邻近的方言大都能够通话。但是跨区之间的方言通话就有些困难(比如南方庆尚方言跟北方咸镜方言)。 1. 西部方言,今天标准朝鲜语(朝鲜)就建立在该方言的平壤话之上。通行区域在朝鲜的平壤市、平安北道、平安南道以及慈江道大部。也称平安道方言。 2. 东部方言,通行区域在朝鲜的两江道、咸镜北道、咸镜南道大部以及慈江道东面的一小部分地区。也称咸镜道方言。 3. 中部方言,通行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今天标准韩国语(韩国)就建立在该方言的汉城话之上。在朝鲜,通行区域包括开城市、黄海北道、黄海南道、江原道、咸镜南道南面的部分地区;在韩国,通行区域包括首尔市、仁川市、京畿道、忠清南道、忠清北道、江原道以及全罗北道西北面的一小部分地区。 4. 西南方言,通行区域包括光州市、全罗南道以及全罗北道大部。也称全罗道方言。 5. 东南方言,通行区域包括釜山市、大邱市、庆尚南道以及庆尚北道。是朝鲜语六种方言中唯一仍存留声调的方言。也称庆尚道方言。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答案

《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克己内省 答:克己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 答:《劝学篇》又名《劝学》,是荀子的名作。在《劝学》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 答: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答: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5、五项竞技 答: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骑士教育 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内容分析法已经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具备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育史研究,弥补教育史研究太偏于理论定性分析甚至流于形式的不足,本文浅显地介绍了内容分析法及其三种具体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育史研究模式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已经比较常用于各项研究,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用其而不知其所为何,综观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或是论文,很少有详细完整地论述这一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的,这一缺陷不利于充分发挥内容分析法的功效使其更好地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因而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该方法,还将结合教育史研究来介绍它的系统设计模式。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分析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开始的报纸、广播、杂志、信函、演讲、日志、传记、访谈记录等逐步发展到电视、电影、音乐、手势语、地图等,现在还出现了对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的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 二、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常见的有趋势分析,即通过比较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分析某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量化结果的对比,从而对不同地区、学校、团体、个人的教育思想等进行比较;意向分析,即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的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便可分析这一对象的意向。

教育史

1、古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即僧侣 ●刹帝利:即武士 ●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首陀罗:即奴隶及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2、古希腊 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他们代表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 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一)斯巴达城邦的学前教育 教育目的:训练良好公民,培养合格军人 7岁以前——在家里 7—18岁——军营 小队长 助手“鞭打着” 教育主要任务是进行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 教育内容: a.忍耐劳苦训练 养成忍饥饿的习惯的食物很少 忍受肢体伤痛的能力,变大制度 “五项竞技”,神话、传说 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体育训练强调军事效果,不注重发展身体健康、形体美和全面发展b.道德教育 绝对服从 特点: 只重军事训练 评价: 这种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 (二)古代雅典 教育的目的: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军人、政治家、商人 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7岁前——由家庭 7岁后——男女有别 新生儿 断奶后 教化的内容:听摇篮曲、唱歌、听寓言、童话或神话故事、玩玩具 共同点: 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的具体措施。 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

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 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 不同点: 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是由政府官员来决定的,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 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后者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格的陶冶;后者,则还增加了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 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3、古代中国 保傅制度: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 太师,太保,大傅的官职,合成“三公”;他们的副职分别为少师、少保、少傅 统称为“三少”。 师:负责知识和经验的教导方面 保:负责身体保育方面 傅:负责道德培养方面 保傅的选择:“天下之瑞士,孝悌、博闻有术者” 乳保制度: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姆合称“三母” 子师: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慈母:根据太子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4、柏拉图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奠基人 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 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人 最早提出论述优生优育的问题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精选教材 5、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政治学》和《伦理学》 学前教育思想 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教育的年龄分期: 出生—7岁为第一个时期 7岁—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 14岁—21岁为第三个时期 6、昆体良 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教育家 96年出版《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 教育目的:培养或造就一代心地善良、精于演说的雄辩家

中外教育简史

【题型:论述】【分数:14分】得分:14分 [1]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影响。 答: 论自由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2)自由学科。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沉思相联系。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 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答案:理性|目的|闲暇|自由学科|自由人|职业准备|高级能力|理性的发展|自由学科|影响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1分 [2] 欧洲“新学校运动”中最早开设的一所新学校是()。 A 乡村教育之家 B 罗杰斯学校 C 艾博茨霍姆学校 D 公民学校 答: C 答案: C 【题型:简答】【分数:5分】得分:5分 .

[3] 唐代书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唐代书院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2、书籍聚集和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答案:①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②书籍集聚和传播。 ③私人讲学的传统。 ④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题型:填空】【分数:1分】得分:1分 [4] 明代第四次禁毁书院是专门针对书院。 答: 东林 答案:东林 【题型:多选】【分数:2分】得分:2分 [5] 以下属于宋代六大院的有()。 A 白鹿洞书院 B 岳麓书院 C 太极书院 D 石鼓书院 E 嵩阳书院 答: ABDE 答案:ABDE .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_郑国民

2011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Oct.2011 Vol.13No.10 收稿日期:2011-05- 17作者简介:郑国民(1967-) ,男,辽宁建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外母语课程比较;张心科(1973-) ,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基础教育研究】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郑国民1,张心科2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语文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对语文教育史所作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萌芽(1924-1949年)、沉寂(1950-1976年)、兴盛(1977-2001年)、深化(2002-现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对象、方式以及成果的数量、质量均不相同,取得了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使语文教育史研究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研究意识,改变研究方法,加快资料的整理,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史学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育史;百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1)10-0005- 07一、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 语文学科从1902-1904年设立算起已逾百年,历史并不短,但对语文教育史所进行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其他教育史研究相比,这也可能是造成至今语文学科仍被称为“前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可将语文教育史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沉寂、兴盛和纵深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24- 1949年)1.历史研究意识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历史研究的意识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产生。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开设了教育史学科,为了配合教学而出版了一批教育通史著作,但多可归入教育制度史、 思想史的范畴,因为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并不涉及。1922年,实行新学制,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年限、 学科内容等作重新规划,同时教学也要作重新设计。如何设置新课程、实行新教法?教育学者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开始 对发展时间不太长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总结、反思,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预设未来前进的方向,于是教育研究开始有了“史”的意识。1924年,吴研因、沈百英发表的《小学教学法概要》一文从“历来我国所用的教材的变迁”和“历来我国教学法的变迁”两方面总结了1902- 1904年以来我国小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1] 。1926年, 施仁夫在《小学教育之演进与趋势》一文中,按“萌芽时代”、“学制成立后”、“民国建元以后”和“五四以来”四个发展阶段,从课程文件、教材和教法三方面回顾了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至当时的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2] 。唯一对语文学科教育史进行研究的是吴研因,他于民国初年就开始参与、领导江苏一师附小的读法程序改革、自编白话文教材、施行儿童文学教育等一系列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新学制实行后,1923- 1924年,他草拟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出版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发表了《 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等,重建了语文课程、教材及教法的体系。同时,他也开始回顾语文学科发展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韩国文化史概要

韩国文化概要 韩国的历史闯过了逆境和苦难发展到了现在。同样地,文学也在坚韧地克服了考验和经历了反复波澜壮阔的生存斗争后反映出了印象深刻的民族意识。而且,以东方伦理观所支配下的传统的社会性向来看,韩国文学不仅是动的,向前的倾向,以怀古主义和过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反映出的方面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以宏观的目光来看的话,从原始时代走到今天的每个路口,关于独立的传统的基础和历史的现实方面,韩国独特的创作热情不曾枯竭绵绵地持续了下来。 一方面,韩国民族是从远古时代就具有了表现自己民族故事和情感的固有语言。那时所记载的固有文字是很久后才发现的。即,到朝鲜时代初期训民正音被创造出来时为止一直都借助了不同于韩文的音韵和语法体系的中国汉字的音和意思来表现。虽然以这种形式很快就在三国时代形成了乡札和吏读,但是依靠于不同的中国传统的汉文体的文化活动非常兴旺,就算在韩文出现以后也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一般来说,韩国文学的时代划分方法普通是根据历代王朝变迁史划分,到高古丽·百吉·新罗这三个国家成立为止的文化叫做‘上古时代文学’,三国鼎立时代的文化叫做‘三国时代文学’,从新罗统一三国到其灭亡时的文化称为‘统一新罗时代文学’,从高丽建国到灭亡时期的文化称作‘高丽时代文学’,除此之外,从朝鲜建国到壬辰委乱期间的文化称为‘朝鲜前期文学’,从此之后一直到甲午改革为止的文学称为‘朝鲜后期文学’,所有的这些文学同时被称为古前文学。还有具有与这些古前文学成对照概念的新文学,也就是在西欧文学的影响下发展的叫做新文学,分为两个部分。 1.古前文学 1)上古时代 韩国文学的黎明期要追溯到纪元前后时期。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能看出文学是以诗歌,舞蹈和音乐恰当地综合到一起的原始艺术形态产生的。韩国也是如此,根据以前的记录,从通过賦與??的迎鼓,東濊??的舞天,高古丽的东盟,还有馬韓??.辰韓??. 弁韓??等三韩的祭天仪式而发展而来的歌舞??和饮酒??的习俗方面可以找到古代歌谣的源泉。古代歌谣不仅具有民族固有的信仰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不是依靠于固定的个人而是以集体的形态实现的创作。 换句话来说,与其相似的综合艺术是依靠于为了社会统一的政治性机能和超自然的力量,以同时表现出为了避免由惡靈??产生的灾难的宗教机能和减少劳动疲劳、享受生活安定的经济性机能的形式产生的创作。但是,在人类生活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和生活手段变得分业化的同时,艺术也逐渐从综合性形态中解体分化,表现方法开始变得多样化,诗歌·舞蹈·音乐等独立地变成了个别领域。这样各自脱离出来的诗歌在以口傳??的形态全胜得同时继口碑文学出现文字后,诗歌以落实于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_霍冉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 霍 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潘国琪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但同时也是加强国民党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类型的文章对大学教育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到对各个大学本身的研究,伊秀芬在其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 一文中,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介绍了其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特色,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为河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绍军在其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 一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 王奇生则关注到了国民党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也正是由于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 民主堡垒 。 徐秀丽在其 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北大为例 中充分肯定了1940年代后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务管理中教授地位的重要性。教授 治校 ,教授不仅 参与 校务,而且 决定 校务。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吴玉琦在其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 271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