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地球期末考试试卷1多选题

认识地球期末考试试卷1多选题

认识地球期末考试试卷1多选题
认识地球期末考试试卷1多选题

埃拉托尼测定地球大小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A

阳光为平行线的假设

B

亚历山大城与塞恩城的方位和距离

C

地表呈弧形的假设

D

平面几何学知识

正确答案A C D您错选为C D

32

下列哪些属于大气污染物?

A

CH4

B

CO2

C

O3

D

尘埃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3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循环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分全部成为地表径流B

水循环可以不断调整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

C

水循环中,重力起着主要的作用

D

水循环主要是物理过程,也包含有化学过程

正确答案B C您错选为A C

臭氧层的作用有

A

维持地表温度

B

在大气中产生氧分子

C

维持大气圈的层圈结构

D

吸收太阳紫外线

正确答案C D您选对了

35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现况A

水土流失严重

B

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C

草原退化

D

森林面积稳中有升

正确答案A B C您选对了

36

关于绿色GD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我国已开展对绿色GDP的研究

B

代表了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C

其在GDP中的比重越高越好

D

扣除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与环境成本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A B C

37

下列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A

B

水循环

C

光合作用

D

火山喷发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8

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

A

树木生长纹

B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

C

南极冰芯

D

历史记录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9

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冥王星具有以下特点A

轨道倾角小于其他行星

B

体积很小

C

轨道倾角大于其他行星

D

体积很大

正确答案B C您选对了

40

生命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无双性

B

特异性

C

D

复制性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41

岩石矿物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主要起哪些作用?A

作为生命形态的模板

B

作为承载生命的容器

C

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催生出生命物质

D

作为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产生生命物质

正确答案B C D您错选为A B C

42

火山热泉中可能形成生命,原因在于

A

热泉中有水的存在

B

热泉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

C

热泉中的放射性元素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D

高温导致各种化学反应容易进行

正确答案A B D您错选为B D

43

条带状铁建造的大量出现表明

A

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B

大气中氧含量显著增加

C

硅酸盐矿物大量形成

D

铁元素自岩石中大量析出

正确答案A B您错选为A D

44

常见的陨石有

A

铁陨石

B

球粒陨石

C

玄武质陨石

D

镍陨石

正确答案A B C您错选为B C D

45

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海底摩擦导致波速越来越慢,波高越来越大B

板块碰撞导致应力积累

C

应力释放令海水抬升

D

海水下落,势能以波的形式传播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A B D

46

下列关于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幔顶部大规模的物质对流造成了板块运动B

地幔自浅而深分为三部分

C

地幔占地球体积的60%

D

地幔大部分由榴辉岩组成

正确答案A B您错选为A B D

47

下列关于地核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外核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硅

B

内核的主要成分是铁、硅

C

地核的密度高达13.5 g/cm3

D

固态内核处于高速自转状态

正确答案C D您错选为A B C D

48

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后未被其他学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是A

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

B

魏格纳的证据不够充分

C

魏格纳只是个气象学家

D

海底扩张现象还未被发现

正确答案A D您错选为A B D

49

下列哪些证据支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A

南方各大陆和印度都有舌羊齿植物群化石

B

大西洋两岸具有相似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

C

南极洲发现了许多其他大陆上存在的陆生爬行动物化石D

在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中龙化石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C D

50

下列关于全球地震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有

A

本尼奥夫带上多发生浅源地震

B

围绕太平洋边缘分布着大量的深源地震

C

深源地震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海沟处D

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俯冲带上

正确答案B D您错选为A B D

31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A

核能

B

木材

C

石油

D

正确答案B C D您选对了

32

下列哪些情况可判定为大气污染

A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使人类无法正常生存和发展B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可对动物造成危害

C

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一些痕量物质

D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可破坏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A B C D您选对了

33

高纬度地区,洋流进入深层的原因是

A

海水结冰

B

海水流速变慢

C

海水密度变大

D

海水盐度增大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4

臭氧层的作用有

A

维持地表温度

B

在大气中产生氧分子

C

吸收太阳紫外线

D

维持大气圈的层圈结构

正确答案C D您选对了

35

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外,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还有A

印度尼西亚

B

菲律宾

C

马来西亚

D

越南

正确答案B C D您选对了

36

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有

A

过度开采地下水

B

城镇建设

C

温差变化

D

气候变化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37

下列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A

光合作用

B

水循环

C

火山喷发

D

岩石风化

正确答案A C D您选对了

38

下面哪些信息是研究古气候的主要资料来源?

A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

B

历史记录

C

南极冰芯

D

树木生长纹

正确答案B C D您选对了

39

化合物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

A

化合物的结构

B

化合物的种类

C

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D

构成化合物的元素

正确答案A B您选对了

40

()化石的发现令科学家将人类的起源地由欧洲转移至亚洲。A

B

“爪哇人”

C

“北京人”

D

“蓝田人”

正确答案B C您选对了

41

生命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

无双性

B

复制性

C

更新性

D

特异性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42

关于中华龙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对研究鸟类起源意义重大

B

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

C

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D

对研究恐龙灭绝意义重大

正确答案A B C您选对了

43

中生代时期,恐龙居于统治地位,当时的哺乳动物

A

种类很多

B

体形很小

C

D

种类很少

正确答案B D您选对了

44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冷凝模型是解释地球形成的关键

B

太阳系在最初阶段是一团炽热气体状星云

C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波多塞克提出了陨石的“冷凝模式”D

原始太阳系呈圆盘状,其中心到边缘有一个很大的热梯度

正确答案A B D您选对了

45

地震被列为天灾之首,主要有哪些原因?

A

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B

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

可引发许多次生灾害

D

灾害范围可达数百平方千米

正确答案A B C D您选对了

46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确定地球内部结构的工作真正开始于对各类地震波的研究B

横波(S波)的传播方向与地壳振动方向是一致的

C

地震仪是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D

地震发生后,横波(S波)最先到达震中

正确答案A C您选对了

47

下列关于地核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内核的主要成分是铁、硅

B

地核的密度高达13.5 g/cm3

C

固态内核处于高速自转状态

D

外核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硅

正确答案B C您选对了

48

下列关于全球地震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有

A

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俯冲带上

B

围绕太平洋边缘分布着大量的深源地震

C

本尼奥夫带上多发生浅源地震

D

深源地震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海沟处

正确答案A B您选对了

49

下列关于洋中脊的描述,正确的有

A

最早被发现的洋中脊位于太平洋底部

B

大西洋中央的洋中脊与太平洋西部的洋中脊是相连的C

洋中脊中部为裂谷

D

洋中脊的整个脉络与部分地表断裂带彼此交错

正确答案B C D您错选为C D

50

海底扩张最直接的证据是

A

深海沉积物的年龄

B

环太平洋火山带

C

海底地磁条带

D

地震带的分布

正确答案A C您选对了

31

地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

A

保护自然环境

B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消除自然灾害

D

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正确答案A B D您错选为A C D 32

高纬度地区,洋流进入深层的原因是

A

海水盐度增大

B

海水密度变大

C

海水流速变慢

D

海水结冰

正确答案A B D您错选为B C D 33

下列哪些属于大气污染物?

A

O3

B

尘埃

C

CO2

D

CH4

正确答案B C D您错选为A C D 34

大气圈的作用包括

A

保持地表热量不散失

B

调节地表温度

C

保护地表生命不被紫外辐射伤害

D

保证地表液态水的存在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B C D 35

目前全球石油争夺及热点地区主要有

A

里海地区

B

加勒比海

C

波斯湾地区

D

南中国海

正确答案A C D您错选为A B D 36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是

A

东南部地区

B

长江中上游

C

黄河中上游

D

川西平原

正确答案B C D您错选为A B C

37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的争论和谈判主要是关于A

全球生态系统的连锁影响

B

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C

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灾害

D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正确答案A D您错选为A B

38

地质历史上出现过的超大陆有哪些

A

潘基亚超大陆

B

罗迪尼亚超大陆

C

哥伦比亚超大陆

D

冈瓦纳超大陆

正确答案A B C您错选为A

39

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B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C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D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正确答案B D您没有选择答案

4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越是原始的生命,其生命力越顽强

B

蓝绿藻在真核生物之后出现

C

大气中氧含量对生命演化有重大影响

D

所有生命都需要氧气

正确答案B D您错选为A

41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较为流行的观点的是A

小行星撞击地球

B

长年的沙尘暴天气

C

异常寒冷的冬季

D

大规模火山活动

正确答案A D您没有选择答案

42

条带状铁建造的大量出现表明

A

硅酸盐矿物大量形成

B

铁元素自岩石中大量析出

C

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

D

大气中氧含量显著增加

正确答案C D您错选为D

43

下列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后期大型带壳动物取代小壳动物

B

初期小壳动物爆发性发展

C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出现

D

出现于距今约7~6亿年前

正确答案A B C您错选为D

44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自然界存在两套铀-铅时钟,其中铀的半衰期分别为45亿年和7亿年B

铅的四种同位素分别为铅205、铅206、铅207和铅208

C

由于铅比氦的移动性差,所以“铀-铅时钟”比“铀-氦时钟”更准确D

卢瑟福在铀铅衰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铀-铅时钟”

正确答案A C D您没有选择答案

45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引发海啸?

A

海底地震

B

海面风速急剧加大

C

海岸崩塌

D

海底火山喷发

正确答案A C D您错选为C

46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进一步研究表明,地核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

B

最早利用高压物理实验研究地震波的人是伯奇

C

温压实验说明地幔是一种富硅的介质,而地核是富铁的介质D

用压缩铁来验证地核的成分,是地球物理的一项重大发现

正确答案A C D您错选为B D

47

以下关于麦哲伦航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B

证明了海洋是连通的

C

标志着全球纪元的开始

D

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正确答案A B C D您错选为B C D

48

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后未被其他学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底扩张现象还未被发现

B

魏格纳的证据不够充分

C

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

D

魏格纳只是个气象学家

正确答案A C您没有选择答案

49

海底地磁条带的形成说明

A

海底在扩张

B

地磁场出现异常

C

板块在条带处碰撞

D

大陆在漂移

正确答案A B您选对了

50

关于M—反射层,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

位于地中海几百米深处

B

其几何形态与地中海的海底基本一致

C

1969年由“格洛玛·挑战者”号发现

D

是古地中海干涸时的表面

正确答案A B D您错选为A B

31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C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D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正确答案A B C您错选为A C D

32

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异常气候,不正确的是A

南美洲西北沿岸变成干旱沙漠

B

首先影响南美洲、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

C

澳大利亚遭遇严重干旱

D

印度尼西亚强降雨不断

正确答案A D您错选为A B C 33

高纬度地区,洋流进入深层的原因是

A

海水密度变大

B

海水结冰

C

海水盐度增大

D

海水流速变慢

正确答案A B C您选对了

34

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每年都会出现

B

出现于太平洋赤道地区

C

自西向东的异常洋流运动

D

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正确答案B C D您错选为A B D 35

下面关于尼罗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尼罗河流经沿岸10个国家

B

白尼罗河是尼罗河水量最大的支流

C

尼罗河最终注入大西洋

D

埃及对尼罗河水量需求很大

正确答案B C您错选为B D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认识地球模拟题

0.0/ 2.0 得分题目 1 of 42 改善盐碱地区域水盐状况的方法() A. 合理灌溉 B. 植树造林 C. 水土保持 D. 化学中和 答案: A 0.0/ 2.0 得分题目 2 of 42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氧18和氧16两种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液态水和固态冰中氧含量不高 B.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氧发生了其他化学反应 C. 温度降低时,海水中一部分氧进入大气 D. 氧18和氧16的迁移性有差别 答案: D 0.0/ 2.0 得分题目 3 of 42 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 A. 阿林陨石 B. 孟伯希陨石 C. 阿连德陨石 D. 威拉姆特陨石

答案: C 0.0/ 2.0 得分题目 4 of 42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是一个连续的电磁波谱 B. 可见光只是太阳辐射中的一小部分 C. 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穿透大气的能力更强 D. 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对生命伤害更大 答案: D 0.0/ 2.0 得分题目 5 of 42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是哪个伟大科学家的话() A. 牛顿 B. 卡文迪许 C. 阿基米德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 C 0.0/ 2.0 得分题目 6 of 42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包括() A. 二氧化碳 B. 甲烷

C. 氧气 D. 硫化氢 答案: C 0.0/ 2.0 得分题目7 of 42 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启动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诱发因素是指由于这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瞬间进入灾变状态 B.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风暴潮、暴雨、火山、地震等 C.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因素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D. 人为因素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 答案: C 0.0/ 2.0 得分题目8 of 42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体积都会缩小,原因是() A. 沉积物中的水分被挤出 B. 沉积物的结构发生改变 C. 沉积物冷却收缩 D. 沉积物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 A 0.0/ 2.0 得分题目9 of 42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圆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圆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姓名得分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每空1分,共20分) 1.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 2.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 )和( )的倍数关系。 3.半圆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4.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5.已知圆的周长是C,它的直径d=(),它的半径r=()。 6.一个圆形游泳池的半径是20米,绕游泳池跑一周是( )米,游泳池占 地( )平方米。 7.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池,量得它的周长是10.28米,这个水池的半径是 ()米,面积是()平方米。 二、仔细推敲,判断对错。(8分) 1.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当圆的半径为2分米时,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4.两个圆的周长相等,这两个圆的直径也一定相等。() 5.大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6.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7.梯形可以画出一条对称轴。() 8.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认真辨析,合理选择。(8分)

1.圆周率( )3.14。 A.大于 B小于 C 等于 2.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A.4 B2 C 8 3.一个圆的直径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它们的面积( )。 A相等B圆大C正方形大 4.圆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它的( ) A 半径 B 周长 C 直径 5.半个圆的周长是()。 A πr2 B πd C πr+2r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32分) 1.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24分)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C.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D.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答案: B, C 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将()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A. 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B.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探索 C. 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D. 透视和理解地球系统随时间的演化 答案: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足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是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海底不断扩张 B.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D.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 B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 木材 B. 煤 C. 石油 D. 核能 答案: A, B, C 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 A. 有土壤 B. 表面温度适宜 C. 有液态水 D. 有大气

答案: A, B, C,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 C.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D.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答案: C 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 答案: 是 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 正确 A. 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人的位置 B.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 日食现象 正确 D. 月食现象 答案: A, D 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 A.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B.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 正确 C.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D.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答案: A, C 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 正确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水星和金星之间 C. 地球和火星之间 D. 木星和土星之间 答案: A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约137~138亿年前。 B. 宇宙目前仍处于不断膨胀之中。 C. 当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5×10^27kg/cm^3时,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宇宙。 D.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答案: C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分析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六年二班 数学检测质量分析 一、总体情况 本次测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主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灵活性,能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试卷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广大教师的以后数学教学及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导向作用, 二、试题分析 (1)试卷分为填空、选择、计算、画一画、填一填、实际问题这几种题型。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这份试卷体现灵活性、适用性特点,试题出得比较好。 (2)试题难易程度适合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面,注意了坡度的平缓,试题的易中难题分布恰当。 (3)本册教学重点内容圆的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比的认识和应用在试卷中得到了广泛的考察。 三、具体情况分析 (一)成绩如下:

(二)具体分析 1、填空题 试卷中第一大题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本大题学生丢分多,特别是第5小题、第3小题、第11小题失分较为严重。错误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不牢,还有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加之计算能力差而导致失分。 2、选择题 考查学生数学概念及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本大题中第13小题派反比例有5个人在此题失分,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4、解答题: (1)画一画、填一填 第21小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中学生读题及审题能力的意识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做题马虎,随意性太强,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2)实际问题 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小题,部分同学求阴影部分面积和周长失分,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利用做练习题的例题进行知识迁移。 四、今后改进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性质等结论的推导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2、重过程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多种方式与途径去分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晚上,我们能够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b5E2RGbCAP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 我们地球是否也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圆的呢?有什么能证明呢?古人们又是怎样认为的 呢? 三、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任务: 组别 活动任务 活动内容 查找中外古人对 第一小组 查找中外古人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 地球形状的认识 及古代哲学家的 思索。 第二小组 地球的形状 用 实 验 模 拟 船 只 实验、分析、推理 查找、阅读、分析 能力要求

远航,并分析实验 现象。 收集有关郑和、哥 伦布、麦哲伦等著 第三小组 是谁最早证明了 名航海家的环球 地球的形状 航行史话,了解人 类认识地球的艰 难历程。 收集人造卫星拍 摄的地球照片,描 查找地球的形状 述地球的外貌特 第四小组 的图片,大小的资 征 ; 地 球 赤 道 半 查找、阅读、分析 料 径、两极半径、赤 道周长分别是多 少? 查找、阅读、分析
四、搜集整理信息 教师要求各组内部自行把任务进行分工,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及时引导。 五、思考与结论 各小组的同学针对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记录下来。 六、表达与交流 分别由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幻灯片或实验演示活动结果,并由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表活动 结论,发言时本小组其他人员可以补充。教师不苛求统一答案,对其观点及看法要予以肯定。 师生边评议边将教学内容补充完整,并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所有学生。p1EanqFDPw 第一小组:我国的古人最早在西周时就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故名“盖天说” 。 到了战国后期,又开始出现“浑天说” ,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 内部一样。但浑天说对地球形状持何种见解至今还有争论,有些天文学史家认为中国古代的浑 天家已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浑天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 而远古的希腊人认识为大地和海洋都是平的,而天空是圆的,太阳神每天驾着马车把太阳从东 向西拉过天空,夜里再从地下拉回东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根据观察提出了大地 是球状的,其主要理由:一是海上的船总是先见到船桅杆,后见到船;二是月食的时候地球的 阴影是条曲线;三是只有球形是全对称的,可以提供任意角度的圆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认识地球模考答案

认识地球模考卷答案 单选题 30 分,题目 1~30 ,共 30 题. 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A 水圈 B 大气圈 C 软流圈 D 岩石圈 1 固体地球的哪个圈层同时属于板块构造系统和大气生物圈系统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 A 硅酸钠 B 碳酸钙 C 磷酸钾 D 硫酸镁 2 白垩是指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 A 3 B 2 C 5 D 1 3 地球经线方向上,南北半球各有几个大气环流圈?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 A 大气中最多的是氮 B 二氧化碳含量仅次于氮和氧 4 有关现在大气组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大气中含有少量的甲烷 D 氧在大气中约有 21% 正确答案 B 您选对了

A 不可更新资源 B 可更新资源 C 亚恒定性资源 D 恒定性资源5 一年生的田间作物属于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 A 喷灌 B 漫灌 C 沟灌 D 滴灌 6 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方式是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 A 曼德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博斯布鲁斯海峡 D 霍尔木兹海峡7 据 1998 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 8 全世界的石油储量,中东地区占 A 3/4 B 2/3 C 1/3 D 1/2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D ? A 罗素 B 哥白尼 C 麦哲伦 D 亚里士多德 9 下面四人中,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正确答案 D 您选对了

A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小、熔点高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 B 地球最早是一个非均质的混合体 C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是逐渐演化形成的 D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大、熔点低的物质形成地核 10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 A 4 B 6 C 5 1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可分为几种? D 7 正确答案 C 您选对了 ? A 是一个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协议 B 约定在 2012 年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C 于1997 年在日本京都签订 D 约定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变变暖带来的灾害 12 关于《京都议定书》,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A 您选对了 ? A 哥伦比亚超大陆 B 潘基亚超大陆 C 罗迪尼亚超大陆 D 冈瓦纳超大陆 13 距离现在最近的超大陆是 正确答案 B 您错选为 C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试卷分析

北师大版2019-2019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试 卷分析 北师大版2019-2019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试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 本次测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广大教师的以后数学教学及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导向作用。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主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灵活性,能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试卷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 二、试题分析 (1)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作答、实际问题这几种题型。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这份试卷体现灵活性、适用性特点,试题出得比较好。 (2)本册教学重点内容圆的认识、百分数的应用、比

的认识和应用在试卷中得到了广泛的考察。 (3)试题难易程度适合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面,注意了坡度的平缓,试题的易中难题分布恰当。 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题 试卷中第一大题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本大题学生丢分多,特别是第1小题、第5小题、第7小题、第9小题失分较为严重。错误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不牢,还有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加之计算能力差而导致失分。 2、判断题 考查学生对容易混淆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情况。本大题中第1小题“两根各1米长的绳子,分别剪去11和米,剩下的部份一样长。”;第7小题“一个长方44 形长和宽各增加2分米,它的面积就增加4平方米”这两道题丢分严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答题的灵活性不高,答题时只顾读题而读题,不懂得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数学问题,对分数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学生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弱,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抽象化,讲解不够具体,只注意传授知识,不管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地球模拟题1

4、【多选】下述表述中,正确的是 A、星云是由宇宙间以氢元素为主的气态物质的团块 B、恒星由星云中的氢元素发生核聚变反应而形成 C、恒星质量越大,表面温度越低 D、恒星通常成批诞生,组成星团或星系 答案A,B,D 5、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 A、土耳其 B、伊朗 C、伊拉克 D、叙利亚 答案A 9、海浪的波长大小与参与运动的海水多少成正比 答案真 11、遗传基因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真 12、太阳系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 答案真 16、磁铁矿可以促使氮气和氢气复合成氨,而氨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化合物。 答案真 19、中东地区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是 A、伊朗 B、伊拉克 C、科威特 D、沙特阿拉伯 答案D 20、【多选】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有 A、气候变化 B、过度开采地下水 C、温差变化 D、城镇建设 答案A,B,C 22、随着火山不断爆发,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日益增加,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冰层得以融化 答案真 25、【多选】关于碳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曾经是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C、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中国 D、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答案A,B,C 26、【多选】下面关于尼罗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尼罗河流经沿岸10个国家 B、尼罗河最终注入大西洋

C、埃及对尼罗河水量需求很大 D、白尼罗河是尼罗河水量最大的支流 答案B,D 29、在所有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大的是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 答案假 32、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两大类 答案真 33、“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中的美是指? A、美的感受 B、美的事物 C、没的根本原因 D、没的外在因素 答案C 34、“莫霍面”位于大陆之下30或40公里深处,“古登堡面”位于大陆之下2900公里深处。 答案真 37、下面关于叠层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现在世界上还有正在形成的叠层石 B、叠层石出现于距今7亿年前 C、叠层石主要由死亡的藻类生物沉积形成 D、叠层石表面生活的藻类生物是蓝绿藻。 答案B 38、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人是法国医师曼特尔,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恐龙 答案假 41、海水急速退潮很有可能是发生海啸的前兆。 答案真 47、【多选】地质历史上出现过的超大陆有哪些 A、哥伦比亚超大陆 B、潘基亚超大 C、罗迪尼亚超大陆 D、盘古大陆 答案A,B,C 48、有着人类“祖母”美誉的“露西”化石属于 A、直立人 B、南方古猿 C、早期智人 D、能人 答案B 49、通过测定海底有孔虫壳体中18O和16O的比值,可以得出远古时期海水的温度。 答案真 50、把人的注意力从纷然杂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化的事物引向永恒不变美的本身,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 答案真

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 试卷分析 一、卷面分析 (一)试卷总体情况概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内容不偏不怪,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试题覆盖范围较广,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都有兼顾,试题难度适中,既重视基础知识,又重视灵活应用的考查. (二)知识点归纳 主要考查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扇形等章节的内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分数的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稍微复杂的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分数、比除法算式的关系,按比分配,圆的实践操作等相关知识.

由以上两表可得出: 此卷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全面,涵盖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扇形等章节的内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分数的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稍微复杂的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分数、比除法算式的关系,按比分配,圆的实践操作相关知识.对于第二单 元的位置与方向没有出现知识点. 3、分析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考查范围: 1、第一章《分数乘法》:考查的知识有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2、第三章《分数除法》:考查的知识有倒数的应用,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分数除法意义的应用易错题,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 3、第四章《比》:考查的知识有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求比值,按比例分配问题. 4、第五章《圆》:考查的知识有圆的认识,根据长方形的比例画圆,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第六章《百分数》:考查的知识有百分率的意义,百分数的解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期末考试模拟

南京大学MOOC《认识地球》期末考试模拟(A卷)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下面四人中,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是() A. 亚里士多德 B. 埃拉托色尼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答案: A 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 水星和火星 B. 金星和火星 C. 金星和木星 D. 水星和金星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北极星和月食的观察使罗素意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B. “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都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C. “地心说”这一太阳系模型影响了人类1500年。 D. 宇宙是由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大约1000亿个星系所构成的。 答案: A 4.人们利用质谱仪发现了铀、铅的同位素,质谱仪的发明者是() A. 卢瑟福 B. 博尔特伍德 C. 霍姆斯 D. 阿斯顿 答案: D 5.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A. 球粒陨石 B. 玄武质陨石 C. 铁陨石 D. 镍陨石 答案: A 6.哪块陨石被称为地球年龄研究史上的“罗塞塔碑”() A. 阿林陨石 B. 孟伯希陨石 C. 阿连德陨石 D. 威拉姆特陨石 答案: C 7.下列关于地球年龄的研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达尔文根据河谷侵蚀速率推测出白垩纪有3亿年历史 B. 乔利根据江河携带盐类入海推测出海洋有1亿年历史 C. 开尔文根据热流理论提出地球的年龄为0.25亿年 D. 霍姆斯根据地壳岩石中“铀-铅”丰度估算地球年龄为45亿年 答案: D 8.关于生物学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开始于第一个单细胞原始生命出现后 B. 可分为细胞演化和系统演化两个阶段 C. 细胞演化阶段持续时间比系统演化阶段要长 D. 细胞演化阶段是从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产生到后生动植物的大量出现 答案: C 9.()最先提出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 A. 魏格纳 B. 达尔文 C. 阿尔瓦雷斯 D. 米勒 答案: C 10.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是一个连续的电磁波谱 B. 可见光只是太阳辐射中的一小部分 C. 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穿透大气的能力更强 D. 总的来说,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对生命伤害更大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