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转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转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17T09:12:26.7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6期作者:张娟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新常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新常态下要求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张娟 山东省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山东省鄄城县 2746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新常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新常态下要求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土地、劳动力、科技、生态多方面问题,我国农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要走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不论是从新常态层面,还是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层面来讲,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都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规模的释放,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当中,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当中。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唯一切实可行的举措。 1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性 1.1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 在新常态背景下把农业发展与经济形势相互结合,立足当前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农业生产中转变发展方式,关注农业经济的生态教育,让农业发展模式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应对当前新常态下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仅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调节产业结构,从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1.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在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生态平衡。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利用先进技术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同时促进农业增长向环保型转变,目前这个形势下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有利契机。未来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2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领域的良好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增长的关键,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存在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冲突的矛盾,尤其在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下,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农业领域从业者来讲,应在掌握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缺陷的条件下,提出有效的发展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前者是后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农业发展取得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经济增长中对当地生态的破坏。而目前农村农作物种植中,还使用大量化肥,并且农户普遍缺乏水资源保护意识,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今后农业经济发展中,应重点保护农业生态,结合土壤条件和生态空间布局,确定土地功能,以便达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另外,应注重生态环境性能的提升,从而保证多种农业发展计划的落实,突破现有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战术运用进行分析,旨在将生态系统放在重点保护和发展地位,确保农业发展方向的准确选择。 3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模式 3.1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 提高生态意识。各级政府要从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紧迫性角度出发,加强对农村地区宣传教育,通过有效方式,将环保知识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普及,同时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宣传过程中要广泛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通过丰富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环保知识宣传的范围,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保问题,应该积极检举揭发,政府要畅通广大农民群众与政府沟通渠道,对于检举揭发的环保事项一定要积极落实,对于出现的环保问题一定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奠定良好外部环境。重视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先决条件,在具体工作落实中首先要对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特别是对于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要加以科学利用,同时还应该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农业生产总体布局之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来推动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融合。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同时也能够完善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转型奠定基础条件。在实施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以农业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3.2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平原面积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富裕,在世界范围排名都相对滞后。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有必要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向农业经济生态模式转变,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由于各地在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模式。例如,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应该选取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等模式,对现有土地进行轮作,实施秸秆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 二、项目性质:新农村建设 三、项目地点:位于**市南区,北起塘汛三江大道,南至塘汛大桥,西起绵州大道,东至涪江边.规划区总面积3.53平方公里。 四、项目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文件指出,**省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全省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配套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居住舒适房、饮用干净水、行走平坦路、使用卫生厕、燃用清洁能源,逐步实现街院洁挣、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新面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意见》也提出了**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需要坚持的四项项原则: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产、比支撑,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团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意见》指出各地要多方筹措资金,建土长效投入机制,将村庄规划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省政府将加大对村庄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的指导并将有关工作经费纳入相关部门的预算。 **市计划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经开区计划建设的农业生态经济园项目,正是“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农业建设、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农民新村示范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内容。 六、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一)可研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 (二)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七、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2、项目的建设是以园养园,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体现; 3、项目的建设能够彻底改善该区域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确保致富增收。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民新村建设、道路工程(含路灯、路牌标识、交通标志等)、污雨水管网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供水、电力、通讯、天然气等管网按规划要求随道路工程建设同步实施。 1、农户拆迁、安臵补偿和新村建设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显示,本项目实施拆迁共涉及三河、洪恩、中心

能值分析

在现实社会生产和消费中,人们只注意一个系统中的货币流,即系统中的货币流出大于其流入,则该系统(或生产过程)就是有活力的,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其物质流或能量流。在一个生产或生态系统中,人们追求的是其最大的货币流,实际上,这种最大货币流是建立在最大的自然资源的流入基础之上的,因为,要追求最大的货币流出和最小的货币流入,就必需以最大的自然资源流入为代价,这种出发点常常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资源的可持续性下降。而能值分析则是对货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综合衡量,从而通最有效的设计,使得系统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能量系统理论观,生态系统及其他别的系统,均可视为能量系统。能量可用于表达和了解生命与环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然而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能量具有不同的质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和数量加减;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关系,用一般能量单位更无从表达和衡量,能量分析碰到难题,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壁垒,即不同来源和形式的能量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具有很大的等级差异,例如1 焦耳电能、1 焦耳太阳能和1 焦耳热能是不一样的,在对系统进行能量分析中不能直接将它们相加减。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法和理论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总是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而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创立至今的短短20余年间,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已在从全球地化循环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的各种空间尺度,农业到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工业的各种生态或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高度的重视。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问世时间不长,因其有助于正确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价值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备受国际生态学界、经济学界、系统学界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近10 多年来,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活跃,尤其对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工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在国际上,美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率先开展能值研究,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于90 年代迅速开展。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留美学者蓝盛芳引入能值理论,先后得到国家基金3 个能值分析项目资源,开展了国家与地区、农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方面的能值分析和理论方法研究。 1 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产生 无论是自然环境系统, 还是人类经济系统, 其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均依赖于能量流动, 因而研究能流的规律和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是随着能量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的能量单位难以解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能量相互加减和比较的问题。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家H. T. Odum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开拓性的重要理论观点, 创立了能值分析理论, 引起国际系统生态学界和生态经济 学界的强烈反响。能值理论以太阳能值作为统一度量标准, 客观地评价和比较多种类型的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经济系统的贡献, 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生产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其中包括70-80 年代初提出的能量系统(energy system)、能质(energy quality)、能质链、包被能(embodied emergy,或译体现能)、能量转换率及信息量等观点。这是第一次将能流、信息流与经济流的内在关系联系在一起,能流的特质基础是物质,这样,生态系统中的这几个功能过程不再是孤立的了。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创立了“能值”(Emergy)概念理论,以及太阳能值转换率(Solar Transformity)等一系列概念。从能量、“包被能”发展到“能值”,从能量分析研究发展到能值分析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个重大飞跃。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反映在H. T.Odum 不同时期的论著中,尤其在《人与自然的能量基础》、《系统生态学》、能值专著等著作。H.T.Odum 经过长期研究,综合系统生态、能量生态和生态经济原理,于80 年代后期发展出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能值,创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标签: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21世纪农业生态经济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资源有直接关系,并建立在对他们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的双重任务,它本身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做了限定,其本质是对时间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可垦率低,耕地面积小,这样的耕地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路子,因此具有耕地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特点。耕地肥力总的说来基本稳

【农业经济论文】生态经济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论文】生态经济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许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害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对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困境;发展策略 发展生态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整体趋势正在向集约化和生态化迈进,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应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1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在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制度之前没有结合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一个地区发展的好坏直接受到政府管理能力和领导的影响。为此,应该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管理机制,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保护。其次,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程度不高,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现阶段跨区域发展并不理想,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配置协调等方面的限制。再次,政府需要提升农业旅游的经济支持。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地区不重视生态旅游,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没有将生态农业和生态化产品融合到生态旅游中。最后,技术推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规模化扩大,也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但是销售模式和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不能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就不能体现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不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导致技术创新不理想。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必须重视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2.1改变供需结构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作者: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0引言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37.09万t和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

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能值核算过程 1.4.1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

浅谈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浅谈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有效推进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在新常态理念中,农业生产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实质性的要求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提升土地资源使用率和利用率。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就要坚持走绿色生态农业的标准化道路。不论新常态还是传统农村经济发展,都要依赖转型升级、推进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新常态 引言 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利于有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对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人口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尽管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阻碍。 1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1.1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 第一,政府行政部门缺乏干部考核制度,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制度未能合理考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当前政府优质领导、管理能力在农业生态化的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仍然需要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上考核制度并不系统、完善。 第二,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程度不高,在生态经济中起到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并不明确。在经济转型改革中,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跨区域发展还没有实现,独立发展模式对跨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协调和联动发展造成了限制,使农产品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够强大。 第三,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的支持还有所限制。生态旅游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拓展产业链提供了思路,但是农村旅游是以家庭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生态旅游和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融入进来。 1.2技术推动作用不明显 当前生态化农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生态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较缺乏,设备资源短缺。近年来,生态农业生产扩大了规模,实现产品多样性,但是销售方式仍然很传统,加工不够精细,没能充分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人才体系支撑缺乏完善性,人才和技术上的创新在相关产品加工中占有重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农业生态工程习题

论 一.什么是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工程(概念)? 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工程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和功能协调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的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Agro-Ecological Engineering)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共生,系统内多种组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与转化,从而设计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高效、高生产力功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 二.无公害、绿色与有机农业的区别(概念)?三者之间的定位、消费层、发展与认证方式有何不同? 定位消费层面发展认证方式无公害农 产品解决基本安全问题大众消费 政府推 进、公益 性的 产地和产品 相结合 绿色食品 发达国家质量安全 水平高收入人 群及出口 政府推 动、市场 运作 质量认证和 商标管理

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不以安全为取 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际市场 中介行 为、市场 运作 一年一认证 无公害:1.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由无公害蔬菜扩展而来。 2.最基本的要求是:优质、营养、无污染。 绿色食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农业是指在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家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利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三、.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1、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解决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2、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 3、有助于提高劳动就业率,帮助小规模的农户持续发展 4、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5、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目标:1、环境目标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死存亡。文章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脉络并通过运用经济理论论证了生态经济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而提出生态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序言 生态现状简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过去五十多年的经济指标显示出经济的巨大进步。1950年到2000年之间的全球经济增长超过了六倍。中国的GDP近几年平均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2008年又来了一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1]但是,要是注意到生态指标就很难乐观了。这一方面,每一个全球性的指标,都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造成世界经济的超速增长,也正是这些政策正在破坏经济的支持系统——生态系统。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由于风和水的侵蚀,目前表土的流失超过了自然过程所产生的新土壤,逐渐减少土地的肥沃程度;供应世界大部分蛋白质的牧场,也经受着过度的压力;过度耕耘及放牧所造成的沙尘暴十分严重;世界性淡水短缺也日益严重……这一切让我们看到,调整全球经济使经济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多么的迫切! 二、相关概念的阐释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都是很重视经济所来以维持与发展的各生态系统诸如渔场、森林、牧场和耕地等的可持续产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原则是“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2】可持续发展经济关注研究关注于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最低的生态代价下的最大效用生产”,是否背离了以最低生态代价和最低社会成本下的实现最大社会产值和社会效益。 2、生态经济 所谓的生态经济,就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之需的前景。[3]生态学家不仅认识到,生态系统为我们人类提供的服务有时候比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更有价值;而且认识到,要想让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类服务得到保护的话,这类服务的价值就有必要加以计算,并体现在市场信号中。 3、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 (1)、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任何一方不可偏废。人类时间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以铁器作为生产工具;近代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4]这些均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主要是提供物质保障的,而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的基础。 (2)、生态经济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生态环境应该成为经济增长中可依赖的不可缺少的一变量,而不能只将其当作一个限制参数。[5]生态环境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不仅参与了经济增长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经济学依赖生态学,生态学高于经济学。如果某一天人类所居住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达到了这样一种不在适宜人类生存的程度,那么也就再无需谈及经济的发展。[6]相反只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4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1、层次分析法 此法在考试中判断矩阵会给,只需一致性检验。 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个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以及无结构问题的建模。 ?运用层次分析法四个步骤: 1、.分析影响目标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计算各层次对于目标的总排序权重。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步骤: 1.分析系统间各因素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3.应用几何平均法(又称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4.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指标: 一致性比率: CR=CI/RI 当CR<0.1时,则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一致性检验与排序 1max ——入=n n CI m j j j m j j j RI a CI a CR 1 1 ===

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业主……………………………………………… 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及规划 (14)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 第五章 项目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 . ..。..一 ........20 第六章 建设方案.. ..............—..,,....。。........27· 第七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 , ….….—. .。….、.36 第八章 建设条件—.... ........—...—....—..... ...d; 第十章 工程建设管理方案..—.............,.....,......46 第十一章 招标方案·....................,..... ......51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53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 ...56 第十四章 综合效益分析.。...。...—.....,........—....6u 第十五章 财务评价.. ........ ...............,...,62 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66

绵阳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名称:绵阳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 二、项目性质:新农村建设 三、项目地点:位于绵阳市南区,北起塘汛三江大道,南至塘汛大桥,西起绵州大道,东至涪江边.规划区总面积3.53平方公里。 四、项目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二OO六年九月三十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意见》(川办发[2006]39号)。文件指出,四川省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全省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配套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居住舒适房、饮用干净水、行走平坦路、使用卫生厕、燃用清洁能源,逐步实现街院洁挣、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新面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意见》也提出了四川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需要坚持的四项项原则: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产、比支撑,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团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意见》指出各地要多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生态经济系统有什么样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其它的运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对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经济仍然是粗放性经济模式,现在正努力实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生态经济系统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怎样更好的识别规律并利用规律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单介绍了生态经济的规律。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规律环境资源 在生态系统中,自从人类出现之后,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入发展,人类起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人类是地球环境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两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同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要服从于自然规律,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保持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二是社会属性。人类通过劳动能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是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人类的经济活动只能依赖生态系统这个自然功能单元,用劳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物质变换关系,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在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基础上,加入了人为的因素,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取资源、能源,加速或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转化出较多的产品,这些产品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后,变为经济能量和经济资料,再输入生态系统,以补偿其一部分输出的能量和物质,从而推动和维持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使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就工业生产来说,采掘工业的劳动对象是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提纯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社会的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它们都离不开自然资源。这些工业产品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之后,又部分地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机能参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所以,我们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融合成的复合体系,称为生态经济系统。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而生态系统总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自然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并向前发展。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时,其全部行为都必然和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干预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的生产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的活动过程,受经济规律支配。因此,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同存于生态经济系统之中,并以其固有特性和行程发挥制约和支配作用。所以,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运动的规律,不是单独的经济规律或生态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是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规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生态规律又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自身发展、变化运动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自身所特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生态经济规律。 那么,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动应遵循那些生态经济规律呢?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系统有大有小,其发展的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主观愿望上讲都是要使经济不断增长,使经济系统具有一个连续正反馈机制增长型。而生态系统内部却存在着一个正负反馈交替机制,以维持系统的平衡。换而言之,就是生态系统内部资源数量及资源更新能力的有限性,赶不上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的无限性。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社会物质再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之间相互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规律就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这个总体规律具体体现在四条生态经济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