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是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差别,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①二者分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关系是:哲学是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注意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简单题: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以世界观为基础。二者的区别是:世界观是一般人凭个人经验或传统影响形成的朴素、零散的关于世界观的观点,哲学则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是系统的、连贯的、通过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哲学家专门的劳动形成的。

简单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

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②联系在于:都是以实践为基础,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以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是对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论述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1.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确定了哲学研究对象,它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代替论”和哲学“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在哲学的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的缺陷,使之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3.在社会作用方面,马克思主义使哲学的社会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1.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辨析题: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即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简答题: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条件是:1.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3.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运动是一般的变化,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存在与相对静止之中,运动只有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在运动中才能保持静止。

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就无法正常的改革,也不能发展。稳定依靠改革,不发展不改革必然倒退,也就无法稳定.改革、发展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

辨析题: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

1.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辨析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正确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每一个事物既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许多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包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简答题: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跟不上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来。

2.对立统一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简答题: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那些方面?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因而在肯定中包括否定,在否定中包括肯定。形而上学否认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自我否定。形而上学从否认矛盾出发,认为否定是外力的否定,是简单的消灭。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扬弃。形而上学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

论诉题:试述矛盾的普遍性额特殊性和辨证关系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有何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懂得辩证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个性。邓小平理论,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

辨析题: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的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认识起来。

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

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辨析题: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因素。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实验学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简答题:什么叫实践?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简答题: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1.实践关系;2.认识关系;3.价值关系;4.审美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

简答题: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客观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前提。真理客观性的意义是指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一切科学的理论、学说、定理、公式之所以是客观真理,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同自然、社会和各种规律相符合、相一致。同时。检验它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简答题:感性认识和理论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么样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们是彼此联系着的

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进一步深化,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人们的认识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也包含感性认识。

论述题: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有要发展。

任何具体真理都是具有双重性,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总是处于由相对真理不断地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因而它与其他真理一样,也具有双重性,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的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及其发展规律,是绝对真理。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产物,它并没有穷尽、结束真理,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它又是相对的。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一科学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把坚持和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

辨析题:劳动创造了人。

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辨析题:阶级起源于暴力掠夺

错误。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的出现;二是社会分工引起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出现,而这两个前提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起源上讲,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原因,即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并非起源于暴力掠夺。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也曾出现暴力掠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私有制,因此并未导致阶级产生。

简答题:怎样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已渗透于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并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劳动着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扩大,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简答题: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论诉题:运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根本上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是物质文明成果得以正确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它规定着物质文明的方向,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认识工具和社会环境。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精神文明,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3.在把物质文明搞的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使得“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

辨析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辨析题: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辨析题:人之初,性本善

辨析题: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简答题: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简答题: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有何重大意义?

简答题:社会进步表现在那些方面?

简答题:如何理解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简答题:怎样理解人的价值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论诉题:试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论诉题:什么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论诉题:运用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的曲折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挫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