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

关于木材燃烧与环境

薛虎

船机修造2010级3班

2220103808

摘要:根据详细数值计算大约介绍了木材燃烧对环境污染的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结构,概括的介绍了木材燃烧在现今社会的影响,要求大家以辩证的眼光看环境问题,木材燃烧只是现今环境污染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关键词:木材燃烧,污染,化石燃料

引言:《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人类利用火照明,驱走野兽,加热食物,因为火的出现,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第一个走向了文明。

在古代,人们取火的材料无非是木材,木材的燃烧释放出的可观的能量为人类日常成活和发展所利用,显然在古代,人类的生活发展程度有限,对能量的需求有限,所以木材的燃烧足以支持日常所需,当然也没有人去关心当时的从自然界攫取能量的方式是否对自然界有很大的危害,当然,在古代,人们以木为燃料对自然地破坏是在自然界的知我恢复限度之内的,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日新月异,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已超过了自然地限度,自然界正在苟延馋喘,走向毁灭,当然,在一个环保主义者看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工业文明引领人类前进,而今木材作为燃料已经早已不是社会生产的主流,大家能够很容易想到,木材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实际上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光从环境污染方面来说,认为木材燃烧照成污染比煤炭高是证据不足的。

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40~50%,还有10~30%的半纤维素和20~30%的木质素。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纤维素的分子式(C6H10O5)n,。半纤维素是一类物质的名称,一种植物往往含有几种由两或三种糖基构成的半纤维素,其化学结构各不相同。树茎、树枝、树根和树皮的半纤维素含量和组成也不同。木质素是由四种醇单体(对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松柏醇、芥子醇)形成的一种复杂酚类聚合物。灰分主要成分为镁、钾、钠、钙、硅、铁等无机类物质,通常只占植物体干重百分之几以下,也即几十公斤以内,木材的元素组成为:碳49~50%,氢6%,氧42~50%,氮0.1~1%。灰分中主要含有钙、钾、镁、钠、锰、铁、磷、硫等,有些热带的木材中还含有较多的硅

木材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烟气,而这些烟气则是木材燃烧污染的主要来源,粗略估算如下:C取50%,H取6%,O取42%,N取0.8(量相对较小可以忽略),则:分子式可以粗略写为:C4.17 H3 O2.63,分子量约为:95.12g/mol

C4.17 H3 O2.63 + 3.61O2 ===4.17CO2 + 1.5H2O (燃烧方程式)

1kg木材约1000/95.12=10.51mol

则1kg木材燃烧需要消耗3.61*10.51=37.94mol 氧气,空气中氧气体积比为20.947%,可以推出1kg木材燃烧需要消耗37.94*22.4/0.20947===4057.17L的空气。

从燃烧公式中可以看出,3.61mol的氧气参与燃烧反应后变为5.67mol二氧化碳和水,则燃烧后体积为氧气量的 5.67/3.61=157.06%,由此可知,1kg木材燃烧,空气体积增加量为37.94*22.4*57.06%=484.93L

参与燃烧反应空气量+体积增加量=最终体积量

故1kg木材燃烧产生的烟气量为 4057.17+484.93===4542.1L。

烧一吨煤,产生1600×S%千克SO2,1万立方米废气,产生200千克烟尘。

烧一吨柴油,排放2000×S%千克SO2,1.2万立米废气;排放1千克烟尘。

烧一吨重油,排放2000×S%千克SO2,1.6万立米废气;排放2千克烟尘。

现今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主要用的都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上古时期的植物残骸形成的,植物体内的S,P等化学元素并没有丝毫流失,而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很好的保留下来,而植物体内的C,H,O等元素却无时无刻不在流失着,因此,在化石燃料中,S,P等有害的元素的含量是高于木材的,由这些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现今大气中SO2,烟尘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而木材燃烧产生大量烟气中,大部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是有限的,因为这些粉尘最终还是会很快就降落下来与土壤同化,而真正残生污染的是S,P等成分,而在木材中,S,P的存在量是很小的,就而今的社会而言,木材燃烧产生的污染依然是不足以媲美那些化石燃料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褒木材而贬化石燃料,如果木材相对与化石燃料仅仅是我所说的优势的话,那工业革命就被颠覆了,木材不能作为燃料在几乎所有工业生产中使用,木材可以说是一种落后与时代的燃料,虽说等量的木材和化石燃料相比,木材产生的污染要稍微小一点,但同样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热效应也是远远不如化石燃料的,首先木材燃烧所能达到的温度有限,其次,木材可持续燃烧的时间短,而且木材燃烧的热值低,就光这三点就足以说明在现代生活生产中,木材为什么落伍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木材被燃烧既是严重地浪费资源,也是破坏生态环境,木材取于植被,取于森林,植物对与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无用多说,而砍伐植物当燃料在现代社会无疑是十分不值的行为,应为植被的价值远远比它当燃料所创造的价值高很多。

木材在采伐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包括树枝、树桩及废木等木废料若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火灾等严重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木废料的处理和利用问题一直是木材网研究人员和木材生产、加工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木废料资源作为原料来利用尚难实现。

木废料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减少剩余物的产生量,或者是研究如何将剩余物作为木材工业原料加以利用,以减少木材资源的过度消耗,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是研究那些不能作为原料,或由于技术、经济等因素制约,目前难以作为原料加以利用的木废料资源,如何作为燃料加以利用的问题。

芬兰ZF认为燃烧树枝、树桩及废木作为能源是环保的,因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森林吸收,新树快速成长并取代老树,其生物能源项目鼓励加大木材作为能源的使用率。而芬兰环境研究所(SYKE)公布调查报告称,燃烧树枝、树桩及废木作为能源并不如芬ZF 此前宣称的那样环保,与此相反,其带来的污染比预想更大。SYKE认为,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虽可行,但未充分考虑到土壤因二氧化碳量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同时,燃烧木材也会使地温升高,有悖于联合国制定的限制全球变暖的目标。

当然如今人类已经在不断开发新型能源,现在木材燃烧也仅仅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燃烧将会逐渐走下人类历史舞台,但我们也无法预知,在新的能源结构下,我们的环境是不是回越来越好。

木材燃烧污染环境,但错并不在木材,错的是人类对发展的贪婪,在古代,全是一木材为燃料的情况下,我们的环境却比现在好多了,污染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木材燃烧造成的污染也只是九牛一毛,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木材燃烧与环境污染,构建绿色世界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全面进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世界一片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1】《赫尔辛基报》2009,02,02;

【2】《林业科学》2004年第2期,《人工林木材燃烧性能的研究》。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 多场辩词

两岸赛: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初赛第一场 。 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自然为本(台湾清华/浙师大) 程序发言: 正方一辩: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支起来。现在,请各位给我三分钟,我将带领大家拯救地球。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说的什么,说的是唐朝的黄河,而今天的黄河呢,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工厂、家庭废水是这么样地流进孕育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河之中,在上游地带,滥砍滥牧导致内陆沙漠化严重,滚滚黄沙是这么样的流入黄河之中,到了下游沉积,听说黄河到了下游已经成了陆上河,已经成了悬河。据专家判断,如果这么情形再不改善的话,那么不出十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在中国沿海地带,工业发达,是的,工业发达带给人们无比的进步,可是也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不但伤害人的呼吸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带来酸雨的危机。这么说好了,在某些特定的沿海地区,酸雨的酸正可以跟醋相提并论。酸雨不但侵害了森林,使农作物减产,更侵害了建筑物。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作调查指出:在中国300多个大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为什么?是因为空气太过污浊了。好,我们再把观点放到国际上来看,在中南美洲地带,人类照样砍伐热带雨林,导致种种严重的后果。如果说:很多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珍贵物种,就这么样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砍伐热带雨林,还来一种严重的后果,对人们人类有所影响的,就是温室效应。大家可能会觉得,温度如果上升一两,并没有关系,大家错了。因为,

温度的上升会导致南北两极冰山的融化,而冰山的融化则会使海平面节节升高。根本联合国的调查指出,当海平面只要升高一公尺,有许多低地国家就会消失。像马歇尔群岛,如果海平面上升一公尺的话,它将有80%的土地没入水平面以下。或许,我们再不作点努力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站的这个会场里面将会变成一片汪洋。说那多么,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类也就是作为环境的破坏者,那是毋庸置疑的。好,我们回到今天的题目来看,所谓的本是什么,我方认为所谓本是根本,根源。因为我方觉得,要做环境保护要从根源,根本来着手,才是正确的。人类既是环境的破坏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各国元首制订了各种环境公约来保护这些环境。好,根据以上两点,第一点,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第二点,人类有能力来保护环境,因此我方认为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对方在陈词一直告诉大家,环保应该由人去做,可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并不是一个谁去做的问题,而是一个怎样做的问题。难道说谁去做就是以谁为本,那么以自然为本是不是让自然去保护自然呢?显然对辩题理解有误。回首往昔,当人类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一路战天斗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却发现自然已经被我们征服得满目疮痍。今天面对着环保这样一个关系着人类未来命运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依然身陷自我中心而不能自拔,那环保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首先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它意味着人是一切的尺度,人是一切利益的中心,而自然只是实现人的目的工具和手段,这必然导致是工具理性的谬误。其次以人为本的环保观在实践中是无效的,人总是要分为不同的民族、国家、利益集团,以人为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标准。几十年全球环保运动表明,在以人为本的环保观下,环保只能是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全局恶化。今天我方认为环保应以自然为本,即环保应以维护整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让世人意识到DDT以及其它化学农药致命的影响。卡森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时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都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大气方面,酸雨、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出现的重度灰霾天气更是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本质上,它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4.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

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以及我国应对防震减灾的相关措施

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以及我国应对防震减灾的相关措施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 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震发地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辩论赛材料 保护环境以自然为本

电子1104班辩论赛 反方问题稿 作者: 第 1 页 共 1 页 2011年10月8日 1. 人类是由自然创造的,那么为什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时候还要以人为本而非以自然为本? 2. 保护环境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返回最初的自然状态吗?那么为什么还要以人为本? 3. 人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经常强调以人为本,总是要先发展经济等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然后 才能开始着手保护环境,这是否体现了人类的自私? 4. 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类的经济等内容,这样就会影响环境保护的进度和效果。 5. 如果以人为本的进行环境保护,那么就应该首先发展人类的经济,可是这样的话不就会更 加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吗?这明显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6. 保护环境应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不应该先发展经济和技术,然后再治理环境。如 果那样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又会有更多的珍稀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难道是保护环境所应该做的吗?保护环境本来就应该是人类发展的初期就进行的,但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人类认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不应该一发展经济等接口继续拖延。 7. 连某些动物都能自觉的保护环境,那么人类还有什么理由要要以发展自身经济等接口来拖 延保护环境的进程呢?为什么还要以人为本呢? 8. 保护环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是有不少的企业在违规排放污染物、违规 砍伐森林等等做一些对环境保护极为不利的事情,它们这样的生产活动不就是为了一些经济利益吗?不就是为了发展经济吗?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的行为不就是在“以人为本”吗?这难道就是保护环境?还是在毁灭环境? 9. 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常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然而日本现在仍然每年出海捕鲸,其 目的就是食用而非科研,而食用鲸类不就是对人文传统的关怀吗?这样的以人为本严重的糟蹋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各种濒危野生动物,这难道就是环境保护吗? 10. 以人为本的发展会使得工业生产等活动变得更加发达,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石油、煤炭等很 难再生的能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CO 2。排放CO 2本身并不是破坏环境,但是过多的排放CO 2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并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如果要以人为本的保护环境这样的问题肯定无法避免,这样不就失去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了吗? 11. 在人类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一直在被破坏,其原因就是人类的自私,只为发展 自身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现在,当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时候却仍然喊着以人为本的口号,这不就是为人类的自私找的借口吗? 12. 保护环境本身就保护自然,以自然为本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 13. 其实,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人类就开始不自觉的破坏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但是和其他的 生物一样,当时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是自然完全有能力恢复的。然而现在,人类的环境的破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其原因就是发展的结果。经过了这么多年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放弃这一观点,而以自然为本的保护呢? 14. 对方辩友始终认为保护环境应该以人为本,那么如果要以人为本的开展环保活动,那么以 人为本的环保能有多大的可行性?我想,其最终的结果肯定很难达到保护环境的标准。 15. 前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曾经出现“马路上种树”的荒唐事件,其原因就是个别领导为了 获得良好的政绩,在马路上撒上泥土并用支架固定一些数目,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迎接上级的检查。宁可斥资在马路上“种树”,也不愿真正的退耕还林,这不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所造成的吗?

从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的角度浅谈自然辩证法

结课论文 2014年秋季学期 题目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姓名李娟 院 (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学号142080791002 指导教师景君学 日期2014年10 月25 日

结合自然辩证法谈能源与环境 李娟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4级)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各种能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各种能源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引出生态自然观。为了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 Abstract: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arious energy of our country,combined with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Analyses the various energy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energy use,which leads to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Keywords: energy problems .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ecological view of nature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学问。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自然辩证法”的含义: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1]面对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提出的巨大挑战,很多人主张应该反思人类中心主 [1]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环境保护以人为本

正方一辩: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在讨论环境保护应该以人或是以自然为本之前,请先容许我方理清一个观念,那就是本的含义。本是一个在抉择中的判断基础,当事情发生了冲突就得有取舍,一旦有取舍就需要一个去判断取舍的标准。回顾过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冲突不胜枚举,然而也正因如此这十几年来的环保运动才会成为当今人类面对的主要课题。但遗憾的是,无论人类如何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人与自然间似乎总有些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在今天的辩论中,正反双方所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做环境保护,而是当环保行为遇上这些避不开的冲突时,取舍标准究竟是什么。人与自然资源间有哪些避不开的冲突呢?主要可分为生存资源上的冲突与生存价值上的冲突。第一,在生存资源上,我们都知道地球的资源,如水、如土地都是有限的。据统计,在自然状态下为维持生态平衡,地球资源负载力只够养活二十亿人口。但现今全球总人数却高达六十一亿,要在这小小地球村塞进三倍以上人口,其后果就是不得不相对挤压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第二,在生存价值上,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天地其实是无情的,大自然所崇尚的法则是优胜劣败、是适者生存。但是人类所信奉的价值却是济弱扶矜,是悲天悯人。在自然中,羚羊要是遇上了狮子,那就只有死命奔跑;羚羊要是染上了疾病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但人类可不一样,大自然用天敌、用疾病来控制生物数量,但人类却发展医药、器物与道德来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以,在终极意义上人类是违抗自然的。因为人有原因,人类天性无法扬弃的情感正是我们必须违抗自然的原罪。因此,我方认为人与自然间始终存有上述两种避不掉的冲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希望去减少、去避免,并降低与自然间的冲突。然而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却必须以人为本,因为我们不可能去裁减四十亿人口去符合自然需要,也不可能视一种弱肉食为常态的丛林法则。身为人类,我们对其他同胞有着更深的情感,而也正因为这种情感使你使我得以异于禽兽,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在终极意义上人是要违抗自然的,但我方并不这样认为,我方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从一体走向独立,以人为本将人的独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一切属于人,一切为了人。”的口号也带来了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当工业文明的凯歌奏响之时,满目疮痍的大自然就是人类第一牺牲品。如今,我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可是在探讨环保之路时,又怎能重蹈覆辙?我方认为环境保护应以自然为本,所谓以自然为本是指尊重自然内在大会,遵循自然规律,兼顾人类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首先,环境保护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承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决定了环境保护应以自然为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是自然是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信赖于自然的平衡。现代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毫无价值的或仅仅是另一个生命的工具,“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的内在价值并非是人类的附属品,因此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也是环境保护得以成功的保障。其次将以自然为本落实到行动中是对以人为本的超越,一方面人类并非是自然的中心,因此仅从人类生存与发展去认识自然无疑是用工具性的眼光看待自然,而只有把整个生存系统的相互联系作为我们认识自然的出发点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另一方面环保是人的生存需要与自然环境不能调和的产物,以自然为本所进行的环保追求的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存系统的平衡而非仅仅满足人的需。再者,以自然为本要求我们自觉遵循自然准则行事,将人的生存控制在自然平衡所能谐调的范围之内,由此避免了以人为本所经常陷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总之环境保护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价值观念的重塑,“久在凡楼里,复得返自然”以自然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反思与超越也是我们环境保护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谢谢。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首先,对方辩友告诉大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人在做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就是要遵守自然法则。但是对方辩友却忽略一点,对方辩友一

最新自然辩证法--分析题

分析题 整体性 拿破仑骑兵,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战胜了对手。为什么呢?拿破仑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页。 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答题模版: 第一步:整体突现性原理: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第二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所以,当很多骑术不精但是有纪律的法国骑兵组成一个整体时,会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从而打败马木留克骑兵,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整体性)瞎子摸象,一只手从身体上割下来 10.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对手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5页。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3页。 1.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系统思想。 答题模版: 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 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根据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 2.“反病毒软件”败下阵来 分析在病毒与反病毒的斗争中,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象的社会原因. 要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 1)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P.266 ( 2)科学技术应用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 ①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即科学技术的水平); ②更主要的原因在人类自身,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受利益驱动,不顾后果地滥用技术。(社会原因) ( 3)要限制和消极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要靠社会进步

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罗田县三里畈初中何慧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自然环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面对目前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和改进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美和人为破坏环境后的丑,组织了这个《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受式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意义: 为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有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走进自然、关心自然、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初步形成环保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发动学生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作广泛的调查以及收集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2、老师制作精致的:“智慧之星”、“表达之星”、“表演之星”、“收集之星”等若干个。准备两张奖状如‘最佳表演奖’和‘最佳创意奖’ 3、电脑。投影仪。 4、有关环境污染和优美的风景图片等 5.准备以环保为主题的小品。故事。广告词等活动内容 6.歌曲《we are the world》 四、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地球母亲的美。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 2、师配乐描述:我们生活在这蔚蓝色的地球上,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看看我们的周围多美!蔚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树林,小鸟在歌唱,花儿在微笑,小朋友们正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尽情的嬉戏(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欣赏直观、生动的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动物、植物之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课伊

始,情也生。同时,随着优雅的轻音乐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有些人只顾着为自己谋私利,不顾对地球妈妈的保护,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堪入目的画面。 (二)导语引入,激起对环境污染的恨意。 1、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 2、师描述:河流干枯,荒芜土地,垃级成堆,浓烟滚滚.野生动物频临灭绝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破碎的地球妈妈在伤心地哭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忍心看到她备受摧残而伤心呢?我们破坏了唯一的家园何以生存?!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关爱自然,保护好环境吧! (三)组织活动。 (根据学生爱表现,喜欢各种文娱活动的特点,在课前,我就让他们事先自由组合小组—信息组、采访组、摄影组、问卷组;编写环保小报、制作环保宣传牌、拍照等节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1、请出四个自由组合的环保行动小组。 a .信息组 b.采访组 c.摄影组 d.问卷组。 2、展示成果。 a .信息组(组长汇报收集的环保知识和信息)-------师:适时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任务。 其他组员评价:收集之星、表达之星…… (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 b.采访组(组长汇报采访的内容。)——师:采访时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其他组员评价:表达之星、创意之星、…… c.摄影组(组长展示拍摄到的照片。)——师:看到这一切你们有什么感想? d.问卷组(组长出示问卷内容。)——师: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然辩证法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哲学思想

中文摘要: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来,我们开始所面临的生各式各样的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于我们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价值 绪论: 全球性生态危机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忧虑,环境的恶化与残破,境意识之严重缺失"自然平衡能力遭到人为破坏而难以维继,从其表象上看生态危机是自然其深层蕴含则人们的生态意思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国多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为缓解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中不仅有人类观念上的挣扎,更有实践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摆脱工业文明以来盲目的开发方式,以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来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 生态破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痼疾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 人类就开始掌握大规模地破坏和毁灭生态环境的能量。最初的大规模破坏是焚毁森林以播种粮食, 森林的毁灭是生态灾难之源。所以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灿烂的古文明都因后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崩溃而消逝与历史长河中。(生态的哲学朱小丰)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生产“制造”从自然界中选择部分有用的原料,再按照人的想法重新“合成”,最后形成一个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工物”。这些”人工物“满足人类的需求,被人骄傲地称为“精美制品”,像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塑料等不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因此在自然界中是无法降解或者很难降解,成为自然系统的垃圾。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是燃烧所排放的废气会改变大气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工业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或迟或早要被用光。 二、生态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社会发展也要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而生态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持。([ 1 ]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从而为审视社会发展与生态提供了一具 有人和自然双重尺度的参照系统。 1社会政治与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治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纵观历史, 我们会发现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过程。从表现上看,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政治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者似乎联系不大,可以说, 当今世界范围的环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2)练习讲解

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防御1.防治此类决堤现象发生的现行的措施是( ) A.飞机轰炸 C.修水库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重要的地震带,几乎囊括了世界90%的浅源 地震和60%?7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同时也是干旱、洪水、热带风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多发区。 材料2:干旱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各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 (1)材料 1 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性?环太平洋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差异及成因。 3.水旱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目前人类还无法改变大气环流,因此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具体到干旱,它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表示:应急援助必不可少,而帮助当地进行农业转型,建立长期粮食安全体系也是重中之重。请结合所学,回答东非防御干旱的措施有哪些。 4.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措施是()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D.在海岸种植红树林保护海岸 5.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是()

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黄河中上游防护林 ③西气东输 ④沿海防护林 ⑤大亚湾核电站 ⑥加固荆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6.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7.中国防灾、减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回答问题。 1.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有() ①三蛱水利枢纽B.跨流域调水 D.加固大堤 ②三北防护林③ 青藏铁路④ 西气东输 1A.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2.北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 A.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B.更好地利用公园和绿地 C.能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 D.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8.为增强重庆未来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B.在山区大规模进行格栅坝建设

环境保护的高考作文三篇

环境保护的高考作文三篇 【篇一】 水资源缺乏,矿产资源缺乏,水污染,大气污染…… 面对越来越恶劣的居住环境,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在提倡低碳环保,我国自然也不例外。这不,我家也在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创建低碳环保之家呢! 我老爸曾经是开车大军中的一员,那时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他的抱怨声,上下班总堵车,油价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差。突然有一天,老爸买了辆自行车,很兴奋地说要骑自行车上班,因为骑自行车既健身,又低碳,还环保。别说,老爸骑了自行车后,再也没有了堵车的烦恼,上下班的时间比以往开车用的时间还短了不少。经常骑自行车,老爸锻炼了身体,体重比以往减了近十斤。细心的老妈还算过一笔账,因为老爸不再开车,每月省下四五百元的汽油钱呢!省钱,省时间,锻炼身体,这可真是一举三得啊!在老爸的带动下,他的许多同事也加入了骑自行车上班一族呢! 因为低碳生活,妈妈也改变了许多。 以前,妈妈洗完脸,手指一按,一盆水就“哗哗”地流进了下水道,淘米水和洗菜水也不例外,至于洗脚 水嘛,就更别说了,留着它能有什么用呢?于是,这几种用的最多的生活用水就这么浪费掉了。不过,现在它们可被妈妈派上大用场啦!妈妈准备了一个桶,把洗脸水和洗脚水都倒到一个桶里用来冲厕所。至于淘米水,妈妈用一部分用来浇花,另一部分则用来洗菜,而有些洗完菜的水还能接着用来洗碗,洗碗的水同样可以倒到桶里冲厕所哦!姥爷告诉我,淘米水很有营养,特别有利于花儿的成长。给花儿浇一次水,就可以省下大约一升自来水。如果天天都用淘米水浇花,一个月能省下大约三十升水。如果每家每月都能省三十升水,那对于我们这个缺乏淡水的国家,是多么利国利民的一件事儿啊! 爸妈的举动,对我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前,我的练习本封面稍微折一点儿,或者还差几页没用完,就都被我毫不客气地“遗弃”了。我有许多 中型笔,有的笔图案磨去了一些,有的笔仅仅旧了一些,就被我扔到了垃圾桶里。仔细想来,我几乎没有一本全部用完的练习本,也没有一支用过第二个笔芯的中性笔,真是太浪费了!自从懂得低碳环保后,我再也不那么做了。我把没用完的练习本全都找了出来,准备接着用它们。我还买了许多笔芯,家里已经有那么多中性笔了,我何必再买呢?只需要换更换笔芯就可以了,不是吗? 低碳环保,要从个人做起,从全家做起,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惟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幸福,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丽! 【篇二】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唐竹 【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 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1]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2]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这个原理也表现于人与自然,马克思在分析了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后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损害了看似与人无联系的自然,就等于损害了人的生存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5]他接着既以动物对环境的影响为例又以人滥砍滥伐引来洪水的事例进一步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与防灾减灾

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专业:08资环姓名:学号:2008510214 【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河北省作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灾害的类型多样,如旱涝,土壤盐碱化,沙尘暴,寒潮,暴雨以及地质灾害等屡见不鲜。通过对这些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所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河北省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从而在相应的减灾防灾措施上加以改进,为河北省的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自然环境 1 引言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不仅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人口的死亡、伤病、失踪以及缺粮、断水等危害,而且还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心理阴影。与此同时,灾害还会损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破坏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网络以及其他产业活动,影响社会功能和社会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机理和预测,重点调查分析某种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与日俱增,使得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又一研究重点,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拓宽了灾害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灾害机理的同时,开始了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此来减少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河北省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社会经济经济蓬勃发展,河北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了全国较高的水平,较多的学者也开始用一些地理方法对河北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且有了较大的突破。经过多年来对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河北省在防灾减灾上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其防灾减灾的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现阶段河北省关于灾害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其成果对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2 河北省自然环境概况 2.1地理概况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居第14位。 2.2 气候概况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一、自然灾害概述 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等;将以人类影响为主要原因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若以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划分(不包括人为原因),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天文灾害。 避免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学。要学习有关各种灾害及避险知识。 二是备。做好个人、家庭物资准备,必备十项防灾器材包括:清洁水、食品、常用医药、雨伞、手电筒、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收音机、手机、绳索、适量现金。尤其要增强防灾心理素质,面对灾害,不必过于紧张、惊慌、恐惧,要乐观,尽量放松自己,更不要对外来救援失去信心。还有,灾前要选好避灾的安全场所。 三是听。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公交车天气警报显示、手机短信等,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可听信谣传。 四是察。密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提供对策措施。 五是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发生灾害的电、煤气、水等灾源。 六是抗。灾害一旦发生,要有大无畏精神,号召大家,进行避险抗灾。 七是救。利用已经学过的一些救助知识,组织自救和互救,比如在大水、大火中逃生的自救和互救;利用准备的药品,对受伤生病者进行及时抢救;还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八是保。除了个人保护外,还应利用社会防灾保险,以减少个人经济损失。 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的教育内容重点 (略) (二)小学 1~3 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该学段学生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教育中,重点内容为: ●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