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业催化基础》课件(2011)-5

《工业催化基础》课件(2011)-5

《工业催化基础》课件(2011)-5
《工业催化基础》课件(2011)-5

第五章石油化工催化过程

主要内容:催化裂化

催化重整

催化加氢和脱氢

烃类选择氧化

烷基化和歧化反应

烃类异构化和芳构化

催化水合和脱水反应

烯烃的二聚和齐聚

工业聚烯烃催化反应

均相催化反应等

工业催化过程的反应特征和规律

第一节催化裂化

一、裂化反应

1、烷烃裂化为烯烃和较小的烷烃;

C n H2n+2 C m H2m(烯烃) + C p H2p+2(烷烃)n=m+p

2、烯烃裂化为较小的烯烃;

C n H2n C m H2m(烯烃) + C p H2p(烯烃)n=m+p

、烷基芳烃脱烷基为芳烃和烯烃;

ArC n H2n+1 ArH(芳烃) + C n H2n(烯烃)

第一节催化裂化

4、芳烃侧链的断裂;

ArC n H2n+1 ArC m H2m-1(带有烯烃侧链的芳烃) + C p H2p+1(烷烃)n=m+p

5、环烷烃裂解为烯烃;

C n H2n C m H2m(烯烃) + C p H2p(烯烃)n=m+p

6、氢转移;

环烷烃 + 烯烃芳烃 + 烷烃

7、异构化;

烯烃异构烯烃

烷烃异构烷烃

第一节催化裂化

8、烷基转移;

C6H4(CH3)2 + C6H6 C6H5(CH3) + C6H5(CH3)

9、低分子量烯烃的歧化

2H2C=CHCH2CH3

H2C=CHCH3 + H2C=CHCH2CH2CH3

第一节催化裂化

二、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烃与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反应生成活泼碳正离子,活泼碳正离子引发烃的链式反应

碳正离子经过氢转移步骤生成

碳正离子可分解为较小的正碳离子和一个烯烃分子

生成的烯烃比初始的烷烃原料易于变为正碳离子,裂化速度也较快

由于C-C键断裂一般发生在碳正离子的β位置,所以催化裂化可生成大量的C3~C4烃类气体,只有少量的甲烷和乙烷生成。新正碳离子或裂化,或夺得一个氢负离子而生成烷烃分子,或发生异构化、芳构化等反应。

第一节催化裂化

三、催化裂化催化剂

1、无定形催化剂

如SiO2-Al2O3催化剂(早期的催化剂,Al2O3中嵌入Si,表面呈酸性)

2、分子筛催化剂

活性高,选择性好,现普遍采用的催化剂,如ZSM-5

四、催化裂化反应工程

流化床催化裂化(FCC)工艺示意图:

第二节催化重整

一、催化重整反应

1、加氢-脱氢反应;

2、异构化、环化反应;

3、芳构化反应。

二、催化重整催化剂

1、Pt/Al2O3催化剂(20世纪50年代);

2、Pt-Re/Al2O

3、Pt-Sn/Al2O3等催化剂(1968年以来)

第二节催化重整

三、催化重整反应工程

1、三反应器工艺流程:

第二节催化重整

三、催化重整反应工程

2、典型操作条件:

第三节催化加氢和脱氢

一、反应类型

1、催化加氢

(1)烷烃裂化

(2)苯制环己烷等

2、催化脱氢和氧化脱氢

(1)丁烯脱氢制丁二烯

(2)C5烯脱氢制异戊二烯

(3)长链烷烃脱氢制长链烯烃

(4)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5)醇催化脱氢或氧化脱氢制醛、酮

(6)石脑油催化脱氢制芳烃

第三节催化加氢和脱氢

二、炔烃加氢

1、催化剂:

Pd / α-Al2O3催化剂

2、加氢机理:

(1)Eley-Rideal (ER)模型

催化剂与一个反应物分子吸附活化后,再与另一个反应物分子反应生成产物,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

(2)Langmuir-Hinshelwood (LH)模型

催化剂分别与二个反应物分子吸附活化后,再进行反应,生成产物,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第三节催化加氢和脱氢

三、苯加氢(制环己烷)

1、催化剂:

(1)Ni/Al2O3催化剂

(2)Ni/SiO2催化剂

(3)Pt/Al2O3催化剂

2、可能的机理:

苯的大π吸附,逐步加氢,无明显控制步骤

3、反应过程分析

(1)多级串联的固定床反应器

(2)填充骨架镍的液相反应器

第三节催化加氢和脱氢

四、乙苯脱氢(制苯乙烯)

1、催化脱氢(Fe系催化剂,高温蒸汽下进行)

2、氧化脱氢(脱出的H2立即氧化成水,同时向反应供热)

3、氢氧化脱氢(新的研究,提高转化率和选择性)

第三节催化加氢和脱氢

五、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

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反应式如下:

催化剂:

(1)Bi-Mo氧化物体系:在这类催化剂中,Bi-Mo氧化物是主要活性组分,碱金属、铁系元素、VB族元素的氧化物主要起提高活性、选择性和结构稳定性的作用,SiO2或Al2O3作为载体。

(2)以Sb或Sn的氧化物为基础的二组分或多组分氧化物催化剂。

(3)以Ti氧化物为基础的多组分混合氧化物催化剂。

催化作用机理(氧化-还原机理)

(1)烯分子在催化剂上吸附,并脱去α-H,生成烯丙基型吸附态(速控步骤)

(2)烯丙基型吸附态与催化剂表面的晶格氧反应,生成二烯和水(快步骤)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一、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1、催化剂:

Ag/α-Al2O3催化剂(加少量Re, Cs, Li等)

2、催化反应机理: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二、丙烯催化氧化

1、丙烯催化氧化制丙烯醛、丙烯酸

丙烯在氧化-还原催化剂的存在作用下,一步氧化可以生成丙烯醛,经过两步氧化可以生成丙烯酸,反应式如下: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丙烯醛选择氧化生成丙烯酸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2、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丙烯和空气(或氧气)、氨共轭氧化即可生成丙烯腈,其反应是如

下:

CH3CH=CH2 + NH3 + 3/2O2CH2=CHCN + 3H2O

催化剂

丙烯氨氧化的工业催化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氧化物体系,主要包括:

(1)形成催化剂活性组分的Mo-Bi二元氧化物;

(2)助催化剂如K2O, P2O5, TeO2等;

(3)催化剂载体硅酸。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Mo-Bi催化剂上丙烯氨氧化反应机理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三、异丁烯催化氧化

异丁烯选择氧化制甲基丙烯酸与丙烯氧化制丙烯酸类似,第一步异丁烯氧化为甲基丙烯醛,第二步甲基丙烯醛氧化为甲基丙烯酸,反应式如下: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甲基丙烯醛氧化为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机理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四、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顺酐)

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在反应中正丁烷脱去8个氢原子,并

插入三个氧原子,反应式如下:

催化剂:

目前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为V-P-O体系,助剂:Zr, Li, Fe等,载体为SiO2。现普

遍认为V-P-O体系的活性相为(VO)2P2O7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正丁烷活化机理示意图: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五、芳烃氧化

1、苯氧化制顺酐,催化剂:V2O3/MoO3催化剂

2、邻二甲苯或萘选择氧化制苯酐,催化剂:V2O3/ SiO2催化剂,助剂:K2SO4等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五、芳烃氧化

1、苯氧化制顺酐,催化剂:V2O3/MoO3催化剂

2、邻二甲苯或萘选择氧化制苯酐,催化剂:V2O3/ SiO2催化剂,助剂:K2SO4等

第四节烃类选择氧化

六、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

1、催化剂:CuCl2/α-Al2O3催化剂(加少量KCl等)

2、反应过程:乙烯氧化、氯化后,再脱HCl,形成HCl循环

第五节烷基化和歧化反应

一、饱和烃烷基化

如: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

二、芳烃烷基化

1、苯与乙烯基化制乙苯(Fredel-Crafts 反应,催化剂:无水AlCl3 + HCl)

2、苯与丙烯烷基化制异丙苯(分子筛催化剂)

三、甲苯歧化(生成苯与二甲苯)

分子筛为催化剂,生成高附加值的对二甲苯(聚酯原料)

第六节烃类异构化和芳构化

一、烷烃异构化(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1、正丁烷异构化→异丁烷

2、C5/C6烷烃异构化→异构C5/C6烷烃

二、烯烃异构化

1、正丁烯→异丁烯(从而生成甲基丙稀酸甲酯,有机玻璃原料)

2、2 -丁烯→1-丁烯(从而生成性能优异的等规聚1-丁烯)

第六节烃类异构化和芳构化

三、芳烃异构化

主要是邻、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四、低碳烷烃芳构化

1、原料:C5-C8直链烃;液化石油气(C3-C4烷烃);低碳醇(甲、乙醇);合成气(CO+H2);

天然气(甲烷)等

2、过程:一般都经历脱氢、齐聚、环化、芳构化的步骤。

3、催化剂:基本都是分子筛为母体,加以改性制得,特别是ZSM-5分子筛改性的催化剂

第七节催化水合和脱水反应

一、烯烃水合制醇

1、间接法

2、直接法

如:乙烯水合制乙醇,丙烯水合制异丙醇

二、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

催化剂:酸、碱、离子交换树脂、磷酸盐等

三、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

催化剂:酸或碱

四、催化脱水

1、乙醇脱水制乙烯

2、叔丁醇脱水制异丁烯

第八节烯烃二聚和齐聚

一、乙烯二聚制1-丁烯

1、催化剂体系

(1)Ti(OR)4-AlR3 催化剂体系

(2)Ni + 膦配体均相催化剂体系

2、机理

(1)氢化中间物机理

(2)环状中间物机理

第八节烯烃二聚和齐聚

二、乙烯齐聚制α-烯烃

1、乙烯齐聚:将乙烯通过催化作用转化成为具有偶数碳原子数的C4 ~ C20的α –烯烃的方法叫

乙烯齐聚

2、乙烯齐聚催化剂:

(1)Zieglar型,如AlR3

(2)Zieglar - Natta型,如TiCl4-AlR3

(3)茂金属型,如二茂镍等

三、低碳烯烃二聚和齐聚反应

1、低碳烯烃二聚:如丙稀-丁烯二聚

2、低碳烯烃齐聚催化剂:与乙烯齐聚催化剂类似

第九节工业聚烯烃催化反应过程

一、发展历史

1、早期,高温、高压下聚合,低密度聚乙烯(LDPE)

2、20世纪50年代,Zieglar – Natta催化剂出现,常温、常压下聚合,高密度聚乙烯(HDPE)

3、现在,各种方法,包括配位聚合,生产各种用途的高聚物,催化剂和聚合工艺是关键技术

二、催化剂(以丙烯聚合为例)

1、第一代:TiCl3 / Et2AlCl

2、第二代:TiCl3 / Et2AlCl / Lewis 碱

3、第三代:TiCl4 / 给电子体/ MgCl2 / Et3Al

4、第四代:茂金属和后过渡金属(如Ni, Pd)催化剂

第九节工业聚烯烃催化反应过程

三、聚合反应工艺

1、第一代:淤浆法工艺(单体净化、聚合、离心分离、洗涤、干燥、挤压、溶剂回收等)

2、第二代:气相聚合(关键技术:快速移出反应热-冷凝技术)

3、第三代:超冷凝、超临界技术(美国Exxon公司技术)

第十节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一、简介:

1、均相催化:催化剂和反应物组分处于相同物相(大多是液相)的催化反应

2、反应中间物容易获得和鉴定,催化作用机理比较清楚

3、优点:反应条件比较温和,特定选择性高

4、缺点:产物分离困难;催化剂很贵(贵金属活性组分和昂贵的配体)

第十节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二、羰基化反应(1)

1、反应:

以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和CO 、HY(Y = H、-OH、-OR)为原料,在羰基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引入羰基到有机物分子中的反应。

2、分类:

(1)氢甲酰化反应:Y = H

(2)氢羧基化反应:Y = -OH

(3)氢酯基化反应:Y = -OR(R = 烷基)

第十节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二、羰基化反应(2)

3、催化剂

(1)20世纪40年代,羰基钴催化剂体系;

(2)60年代,三丁基膦改性的羰基钴催化剂体系

(3)70年代,羰基铑催化剂体系

(4)近十年,三苯基膦改性的羰基铑催化剂体系

(5)新近,水溶性铑催化剂体系(两相体系)

第十节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三、甲醇羰化制醋酸

1、反应:CH3OH + CO →CH3COOH

2、催化反应工艺:

(1)1960年,德国BASF公司高压法,钴基催化剂,

60 -70 MPa, 250℃, C甲醇= 65%, S醋酸= 85%

(2)1970年,美国Monsanto工艺,催化剂:[RhI2(CO)2]-,33 - 40 MPa, 150 – 200℃,C甲醇= 100%, S醋酸= 99%

第十节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四、乙烯络合氧化制乙醛(Wacker法)

乙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1959年德国Wacker-Chemic公司发明了由PdCl2-CuCl2-水为催化体系的乙烯络合氧化制乙醛的方法(Waker法),于1962年实现工业化,这一过程的特点是氧化的选择性好,乙醛产率高达95%以上,总反应为:

CH2 = CH2 + 1/2O2→CH3CHO

二级建造师建筑实务讲义

第四讲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 案例1 1.背景 某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了一标段施工承包合同,施工任务包括一幢多层住宅楼工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合同工期12个月。 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经营部门主持编制了该工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事件2:项目经理对该工程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审批。 事件3:项目监理机构接到施工项目部报送的该工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发现其内容不全,不符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要求,退回要求修改。 2.问题 (1)按构造分类常见的基础形式有哪些? (2)事件1有何不妥,写出正确做法。 (3)事件2有何不妥,写出正确做法。 (4)事件3中,根据《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要求,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疑编号950017104101] 3.分析与答案: (1)按构造分类 (2)开工前施工单位经营部门主持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不妥; 正确做法:应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 (3)项目经理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批不妥; 正确做法:应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授权的技术人员审批。 (4)单位工程施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 ①编制依据; ②工程概况; ③施工部署; ④施工进度计划; ⑤施工准备与资源计划; ⑥主要施工方法; ⑦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⑧主要施工管理计划。 案例2 [案例2A320012-1]改编 1.背景 某办公楼工程,条形基础,地上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m2。某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与建设单位签订了施工承包合同。合同约定:工程开工时间为2012年3月1日,工程竣工时间为2012年12月25日,合同工期为300天。 工程开工前,依据《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项目经理主持编制了该工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中施工部署中确定的工程施工管理目标如下: 进度目标:考虑春节放假因素,计划开工时间为2012年3月5日,计划竣工时间为2012年12月29日,计划工期300天。

2020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课件

2020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本课件选自2020二建《建筑》精讲课由魏国安老师主讲课件中的错误之处可联系我微信1607200740 本人今年备考二建,希望大家共同学习) 2A311000建筑工程技术要求 2A311010建筑构造要求 2A311011民用建筑构造要求 一、民用建筑分类 1、建筑物通常按其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2、民用建筑按地上高度和层数分类如下: (1)单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①建筑高度不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 ②建筑高度不大于24.0m的公共建筑 ③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 (2)高层民用建筑: ①建筑高度大于27.0m ,且不大于100.0m的住宅建筑 ②建筑高度大于24.0m ,且不大于100.0m的非单层公共建筑 (3)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 二、建筑的组成 建筑物由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组成。 1.结构体系 ⑴一般将其分为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上部结构是指基础以上部分的建筑结构,包括墙、柱、梁、屋 顶等;地下结构指建筑物的基础结构。 2.围护体系 ⑵建筑物的围护体系由屋面、外墙、门、窗等组成。内墙不属于围护体系。 三、民用建筑的构造 1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 (荷、技、环、标) (1)荷载因素的影响 (2)环境因素的影响 (3)技术因素的影响 (4)建筑标准的影响 2.民用建筑主要构造要求 (1)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内的建筑,其建筑高度应按绝对海拔高度控制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 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2)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 (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民用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架空层及避难层的净高不应 低于2m. (4)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临空高度在24m 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 低于1.10m;上人屋面和交通、商业、旅馆、学校、医院等建筑临开敞中庭的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2m。 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m+ (0~0.15) 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 于两股;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