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化看要素替代发明创造性的判断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化看要素替代发明创造性的判断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化看要素替代发明创造性的判断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化看要素替代发明创造性的判断

从技术效果的多样化看要素替代发明创造性的判断

View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inventiveness of the invention by replacing elements from

the diversity of the effect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赵永辉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比较国外的相关规定结合专利法经济理论中的专利引诱理论探讨在具有多个技术效果时如何判断等效替代发明的创造性。通过分析EPO“单行道”标准的理论背景,得出其符合专利引诱理论,并发现其与创造性判断中的“如若不然”理论不谋而合。然后将这种标准适用一个具体案例,得出合理的评述方式。最后给出在判断和评述等效替代发明的创造性时的一些观点,同时建议将“单行道”标准引入《专利审查指南》,以理顺《专利审查指南》与《审查操作规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造性,要素替代,等效替代,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单行道”标准,“如若不然”理论

一、引言

创造性是决定专利申请授权与否最关键的条件,也是专利实质审查和复审无效中最具争议的条件。这一切都因为创造性的判断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其标准既跟判断主体的认知水平有关,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专利审查指南》在创造性判断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性判断基准,还给出了辅助性审查基准。

其中,对于要素替代的发明规定如下:(1)如果发明是相同功能的已知手段的等效替代,且没有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该发明不具备创造性;(2)如果要素替代能使发明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发明具有创造性。

而辅助性审查基准部分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又规定:如果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则不必再怀疑其技术方案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可以确定发明具备创造性。

《审查操作规程》对“预料不到技术效果”具备创造性的情况又作出了排除:仅以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作为发明具备创造性的依据时应当注意,请求保护的发明应当仅限于产生“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如果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还包括“预料到的技术效果”,这样的权利要求仍然被认为不具备创造性。

现有技术的多样性告诉我们,已有技术手段可以具有超出其发明者所声称的用途,常识也会教导人们,我们熟悉的物件会有着与其主要功能明显不同的用途或效果,并且不同发明人对于技术效果表达方式的差异也会使得技术效果多样化,多重化。当存在多样技术效果时,对于上述规定,就会产生如下3个疑问:

疑问(1):要素替代中的等效替代指替代后产生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如果替代后既有相同的技术效果E1,也有不同的技术效果E2,这种替代是否属于等效替代?

疑问(2):当替代后存在这种不同的技术效果E2时,是否可以认定由于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而具备创造性?

疑问(3):这种不同的技术效果E2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是否记载对其创造性的判断有无影响?

下面结合一个实际案例结合国外规定和专利法理论对上述问题给予解答并谈谈存在多重技术效果时如何判断要素替代发明的创造性。

二、案例介绍

1、基本案情

发明名称为“注出容器”,涉及一种在不使外部空气进入容器内部的情况,实现容器内装物的注出的注出容器。利用容器主体螺纹接合基杯,借此,当装配基杯时,基杯底部的突

片受按压推开狭缝,使得可靠而容易地打开狭缝以容许外界空气进入外层和内层之间。

本发明采用螺纹连接基杯和容器主体,对比文件1采用凹凸卡合连接基杯和容器主体;

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区别在于:基杯与容器主体螺纹连接。

关于该发明的创造性,有如下几种的不同观点。

2、不同观点介绍

观点1:考虑相同技术效果,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基杯与容器主体凹凸卡合配合,然而,凹凸卡合配合和螺纹配合都是本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选择螺纹连接代替凹凸卡合连接是容易想到的,因而不具备创造性;

观点2:考虑不同技术效果,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

权利要求1用“螺纹连接”替代“凹凸卡接”,这种替代取得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采用“凹凸卡接”连接时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1).螺旋形结构起到了加强肋作用;(2).增大了基杯与容器主体的结合力;(3).缓慢施力的过程可减小狭缝破开所需操作力。虽然上述效果是替代后必然带来的,但对比文件没有给出启示要实现上述效果,因此,由此认定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

观点3:考虑无反证排斥,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虽然实现上述替代后具有三种技术效果,但一旦将螺纹结构应用到容器上后,必然产生这些效果。虽然对比文件1并未明确地启示采用螺纹连接结构,但同时也没有明确地排斥或引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一定的理由回避“螺纹连接”的方式,故必然存在着无差别选用两种方式的可能性,这种选用无关乎创造性劳动,因此认定不具备创造性。

上述三种观点在考虑技术效果时各有侧重,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这使得创造性判断难以下定论,下面来看看欧洲和美国在类似情形下是如何规定的。

三、国外可借鉴规定

1、欧洲相关规定

对于等效替代发明,EPO对应为“等同手段”替换的发明,在EPO申诉委员会确立的案例法中,申诉委员对于“等同手段”替换的发明,规定如下

“在T697/84,申诉委员会定义等同手段替换,如果两种手段基于同样的理念,采用相同的工作原理,取得了相同的技术效果,则两者属于等同手段的替换,如果两种手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例,虽然导致同类技术效果但是产生的技术效果的质量或者程度有所不同,则这种手段并不属于等同手段的替换。技术效果更好并非是必要条件,只要技术效果不同就能够证明具有创造性,即已经满足了充分条件,这是因为并非是效果本身具有可专利性,而是通过该手段取得的技术效果使其具备创造性。[1]

对于预料不到的效果,EPO认为:

如果依据现有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会以别无选择(如单行道(one-way-street)情形)的方式出现该发明,此时预料不到的效果仅仅是附带的奖励式效果,不能用作创造性争辩理由。在多种技术效果的情况下,必须确定哪种技术效果是关键的,本领域更加希望获得的,哪种效果仅仅是偶然获得的,在确定时需要采用现实的方法,在给定案件中考虑到这些效果技术性和应用性的相对重要程度。[2]

对于技术效果是否记载在说明书中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EPO认为:

审查员在判断创造性时需要考虑的有关争辩意见或者证据既可以来自原始申请文件,也可以是申请人在审查过程中所提交的。然而,当涉及到支持创造性的新效果时必须十分小心。这样的新效果只有在它被原始申请所述的技术问题所隐含或者至少与之相关的情况下才能予以考虑。[3]

2、美国相关规定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10年9月1日就KSR案后的显而易见性问题公布新审查指南,即《2010KSR新指南》,其中收录了KSR案后24件有关专利显而易见性的重要案例。最高法院认为,如果存在设计需求或市场压力来解决某个问题,而且存在有限数量的确定的可预测的解决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有理由去追求有限的已知选择,这样的发明是显而易见的。

[4]

3、日本相关规定

如果发明是为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均等物置换、与具体适用的技术相伴随的设计变更等,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通常的创造能力,当仅存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可推定发明不具创造性。

如果发明中明确记载了被认定发明相对于发明相对于对比文件具有技术效果,那么在肯定发明具有创造性时起参照作用。即使被认定发明的技术特征与对比文件的技术特征相类似,一看就知道是各个对比文件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如果被认定发明所有的效果是不同性质的效果或者即使是性质相同的也是特别优越的效果,那么,发明将仍然被认定为具备创造性。

另外从申请人的角度讲,如果说明书没有记载该区别的技术效果,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和附图中推导出该效果,那么申请人可以在意见陈述书中对上述效果进行主张和举证,审查员应予参照。[4]

四、分析

1、理论分析

创造性判断理论中有一种审查标准较高的理论,“如若不然”理论。在《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出,“建议在目前修改方案的基础上,将《审查指南》中的创造性审查标准向“如若不然”的思路倾斜,以适当提高发明高度” [5],其中的“如若不然”标准,就是指一项技术方案假如没有获得专利保护的期望和前景,也能够在申请日的同时或者紧随申请日之后不久的时间内就被提出来并予以商业实施,那么对该技术就不值得授予专利权。也就是说无专利保护预期也可能出现的技术不具备创造性。

这种判断标准理论较高,也加大了判断的主观性,但从专利法经济理论的专利引诱理论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专利引诱理论认为:如果专利只授予受到专利制度而引诱而作出的发明,这将产生社会净效益,这就是专利引诱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专利垄断报偿只给予真正受到专利制度引诱而作出发明的人,而对于因市场驱动而做出的发明创造,不能授予专利权,因为这将增加社会成本[6]。另外,从专利的较长保护期来看,也是不值得将这种价值不高仅凭市场和商业因素即将出现的技术授予专利权。

上面的两种理论相同的之处在于都认同以下观点,由于商业或市场等因素将很快产生的技术不值得授予专利权。

从这种观点出发,也可以得出类似于EPO关于奖励式效果判断中的“单行道”标准。即从发展来看,将不可避免地必然出现的发明,即使存在其他附加的技术效果,也仅将其视为奖励式的附加效果,而不会因此而使其具备创造性。

从上述理论分析来看,EPO关于奖励式效果的“单行道”标准的规定符合专利引诱理论,通过将即将出现的技术排除在专利授权之外,来达到合理引导专利申请,引诱和激励更有价值的发明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一标准也适合当下我国科技水平快速提高,有利于改善人们对专利泛滥和质量不高的看法,有利于遏制专利丛生,恶意诉讼等给公共资源带来的浪费。

另外,实际上这种观点已经变相纳入《审查操作规程》中,作为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备创造性的排除,并给出了一个案例。但是,上述标准并没有明确引入《专利审查指南》。

2、案例的各观点分析

观点1只考虑了替代和被替代特征相同的技术效果即连接,从而认定为等效替代。这种观点没有全面考虑不同的技术效果。虽然替代特征具有同类的连接效果,但该观点1没有认识到这种替代既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1)和(3),也具有同类更优的技术效果(2),因此,这种观点,刻意回避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和更优的技术效果,难以使申请人心悦诚服,甚至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

观点2片面强调从另一角度诠释的技术效果,没有具体分析其效果与主要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巧妙的利用不同技术效果这一武器将原本明显即将出现的技术据为己有,长期独占,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众利益。

观点3综合考虑了两方面的技术效果,但其观点“没有明确排斥回避”,“无差别选用”也没有对申请人所争辩的“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给予正面回应,这是因为申请人明确陈述了具有的特殊效果,不属于“无差别选用”,而“没有明确排斥回避”属于“有罪推定”并不能成其选用的理由。因此,这种评述方式也难以使申请人心悦诚服。

在综合考虑上述三种观点并结合外国规定和上面的理论分析,笔者个人观点如下:

笔者认为,对于申请人争辩的预料不到的三个技术效果,应该综合考虑。

首先,先区分申请人提到的三个技术效果,效果(1)和(3)是与连接效果不太相关的技术效果,也即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而效果(2)是螺纹连接相对于凹凸卡合在连接质量和程度上不同导致的附属的同类技术效果,即螺纹连接相对于凹凸卡合明显具有结合力大的效果。

虽然发明导致同类技术效果-连接效果,但其替代后产生的技术效果的质量和程度明显不同,如众所周知的,螺纹连接的结合力较大,属于连接功能中较优的选择,所以不能认定为是等效替代;进一步,连接方式替代后还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1)和(3),即加强肋效果和减小破开狭缝的操作力的效果。基于以上认定,笔者给出如下评述:权利要求1用“螺纹连接”替代“凹凸卡接”,这种替代既产生了预料到的更优的技术效果(更好的结合力),也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加强肋效果和减小破开狭缝的操作力的效果),由于这种替代涉及到的技术效果主要是连接效果(更大的结合力效果是连接效果的同类效果),加强肋效果和减小操作力效果,在这三种效果中,先确定哪种技术效果是关键的,本领域主要希望获得的更重要的效果,基于本案中的基杯和容器主体的实际应用,可以确定连接效果才是更关键更重要的效果,且由于螺纹连接在连接效果方面有更明显的结合力更大更安全的优势,依据现有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必然出现用“螺纹连接”代替“凹凸卡接”,此时上面两个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仅仅是这种替代应用附带的奖励式效果,由此,可以认定,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

五、小结及建议

1、小结兼回答开篇疑问:

(1)、发明导致同类技术效果但产生的技术效果的质量不同或者程度不同时,不能认定为等效技术效果,不能判定为等效替代;

(2)、即使存在不同的技术效果,如果这种效果是技术或市场发展不可避免必然出现的,不能因其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而认为其具备创造性;

(3)、申请人所争辩的新技术效果记载与否并不是判定是否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只有在原技术问题隐含或至少与之相关并能推导出时才予以考虑。

2、建议

鉴于《审查操作规程》在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中的排除与《专利审查指南》中的表述相矛盾,考虑两者之间效力的关系,笔者认为将这种排除引入《专利审查指南》中更为合理。而其具体表述可参考上面小结内容。

参考文献:

[1].EPO Case Law of the boards of appeal 2010,205

[2].EPO Case Law of the boards of appeal 2010,220-221

[3]. 尹新天译 EPO 审查指南中关于创造性判断的新规定

[4].方慧聪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客观化之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0 第20-30页

[5]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6]闫文军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解释和等同原则的适用法律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第18页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文献号】6-738 【原文出处】统计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12~16 【分类号】F31 【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07 【标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作者】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 【作者简介】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国家统计局。 【摘要题】技术创新 【英文摘要】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by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ion of current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hortage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novation personnel. 【关键词】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实证研究 【正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以期能为国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建立起正常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技术创新,普遍认同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国外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品创新,另一类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发明新的产品或对原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或提高,工艺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对原生产工艺生产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OECD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六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加拿大的专家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8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即: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有些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大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R&D)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我们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 1.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包括文

1.创造性判断“三步法”的反思及“整体比较法”的提出

一、 创造性标准的设置 作为可专利性判断的两大标准,新颖性的概念是专利法中的基本概念与专利要件之一,其与创造性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具体的适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创造性设置的初衷及“三步法”的由来。 1.新颖性 专利法基本宗旨之一是鼓励和保护创新1。因此,专利法有“喜新厌旧”“推陈出新”的特质。早期的专利制度中,只要专利申请体现出“新”的一面,就能授予其专利权,并美其名曰“新颖性”。用新颖性来评价专利申请,有其客观、高效的优点,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专利申请不能是已经存在的现有技术,只要客观上与现有技术拉开一定距离,就认为申请具有新颖性2。因此,新颖性一直是专利制度中基本概念与专利要件之一。 依此标准,是否具有新颖性也很好检验。通常,比对方式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只能用现有技术中的一篇文献(或者现实中存在的一个技术方案)与专利申请相比,且很容易看出来两者是否相同,因此,新颖性判断的结论具有客观性,较少产生争议。新颖性判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技术效果。本文称之为新颖性“四要素”。举例来说,两个“同性”的双胞胎,出生时间有前后,两人从各方面来比都“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在后出生的孩子,相比在先出生的孩子,没有新颖性。但是,如果是“龙凤胎”,就算两人长相、身高、体重一样,甚至性格或行为举止也一样,但由于性别不同,就不能不具有新颖性的认定。 2.创造性 新颖性要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主要的专利要件创造性标准是在新颖性标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早期的专利要件没有创造性的要求。后来,随着现有技术的文献不断增加,发现即便是专利申请符合新颖性要件,但如果其“新的程度”不高,与现有技 创造性判断“三步法”的反思及 “整体比较法”的提出 □?马云鹏 摘?要:作为《专利审查指南》明文规定的审查基准,“三步法”已成为专利审查及司法实践中评价创造性的重要标准,在理论和实务上似乎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法宝”,如果不能通过“三步法”的检测,一项发明基本上就丧失了其可专利性。不过,从创造性标准设置的初衷来看,“三步法”也有着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及缺陷,本文试图从源头说起,对上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对创造性判断中另一方法“整体比较法”进行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三步法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整体比较法 1 专利法基本宗旨有两个方面,鼓励和保护创新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保障公众有自由利用已有社会科技成 果的自由。可以说,专利法基本宗旨是这两方面的和谐相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发明,实质对产品的形状、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 案。”其中,“新的技术方案”也表明,发明必须要与现有技术拉开一段距离,其不能属于现有技术。

技术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学生姓名吴文军 学号 20081307027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吴文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中的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量度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江苏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 R&D GDP 1、绪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 : 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 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美国政府近年来也指出: 研发投资来测定美国经济增长的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40%的经济和生产力成长, 但这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的投入对科技、经济的贡献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将达到2%, 同时也指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尤其要在R&D经费上加大投资。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对R&D经费投入对GDP 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 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并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并重, 坚持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 强调并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包括五个方面: 生产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 而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开拓以及对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额外利润,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一个领

专利的创造性是如何判断

关于专利,如果通过比较现有的解决方案,发现存在差别后,即具备新颖性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判断是否具有创造性,即判断与现有技术的差别是否是一般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即是否是显而易见的。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举例:过滤器,假如已经有筛网(比如滤布)过滤器,现在要申请滤料过滤器专利,过滤原理都是一样的(机械过滤),能不能申请发明专利?或者只能申请实用新型?这涉及到如何判断专利的‘创造性’突出或不突出的问题。 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就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一)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即:指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如果发明是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则该发明是显而易见的,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就不能申请专利;非显而易见,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可以申请专利。 (二)显著的进步:如果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效果。有益是指: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如质量改善、产量提高、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

等; 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构思不同的技术方案,其技术效果能够基本上达到现有技术的水平;发明代表某种新技术发展趋势,,尽管发明在某些方面有负面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具有明显积极的技术效果等等。 专利的创造性是如何判断的?创造性的判断通常按照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通过检索后,确定最接近的已有技术方案。 例如,与本技术方案技术领域相同、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相同或最接近,或公开了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最多的技术方案。 第二,确定本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已有技术方案的区别点以及该区别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第三,判断该区别点是否是公知常识,或者该区别点及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在披露本技术方案的对比文件或其他对比文件中已经公开。 如果本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已有技术方案的区别点是公知常识,或该区别点及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已经在该技术方案所在的对比文件或其他对比文件中公开,则本技术方案不具备创造性。

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

1【单选题】(2分) 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在设想提出阶段,以下哪些行为违反了延迟批判这一原则。(B ) A.质疑 B.以上全部违反 C.支持 D.反对2【单选题】(2分) 在王总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为解决一个问题,他建议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王总的这个建议体现了头脑风暴法的(D )的规则。 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 B.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C.追求设想的数量 D.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3【单选题】(2分)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 )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

A.奥斯本 B.托兰斯 C.阿奇舒勒 D.克劳福德 4【单选题】(2分) 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指的是头脑风暴法基本规则中的(D )。 A.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 B.延迟判断 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D.数量产生质量 5【单选题】(2分) 关于头脑风暴法,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B.头脑风暴法既可以应用于团队,也可应用于个人 C.在头脑风暴法中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坚决不允许的

D.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1【单选题】(2分) 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C)。 A.5W2H法 B.和田十二法 C.奥斯本检核表法 D.系统提问法2【单选题】(2分) 亨利·丁根将轴承的滚柱改成圆球,发明了滚珠轴承,这一形状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这属于奥斯本检核表中的(D )方面。 A.能否变大 B.能否借用 C.能否缩小 D.能否改变3【单选题】(2分) 在解决某一问题,改进某一物品时,能否先有一个约定的标准,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定,能使工作效率更高、更方便、更准确。这是和田十二表法中的(D )。 A.反一反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作业 班级:信管0901 姓名:宋雪 学号:200903026

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不管是选择领先战略还是选择跟随战略,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 得最大的利润率、使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所以我认为企业选择领先战略还是跟随战略就是考虑企业所处 的环境特点。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产业环境。一般环境包括经济、人口、政治法律、技术、全球化,它们对企业的成长和盈利能力有深远和 持久的影响;产业环境包括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它们对 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首先应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知道市场会给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机会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寻 找市场的蓝海。其次知道经济发展带来的行业的新需求,如现在倡 导的低碳环保。当今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行业内部的 竞争也会由集中在价格和质量转向价格、质量、性能、品牌、服务 的全方位竞争,能否推出新产品,对企业能否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有 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 展趋势,选择领先战略的企业尤其应该如此。 根据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技术的改革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什 么样的机会,企业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的获利机会和应回避的威胁。领先战略必须有相对应的技术开发市场开发投资,这也意味着 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技术风险和市场上

创造性判断

一、划出创新点 1、去除仅为辅助的常规特征,如机架、把手等。 2、需找到撰写人对创新点进行确认。 二、检索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1、罗列检索关键字:分类号、技术特征关键字、技术效果关键字。 2、检索式(优先等级依次降低) ①分类号+全部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技术效果关键字 ②分类号+部分重要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技术效果关键字 ③分类号+技术效果关键字 ④分类号+部分重要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 ⑤全部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技术效果关键字 ⑥部分重要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技术效果关键字 ⑦技术效果关键字 ⑧部分重要创新点技术特征关键字 三、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1、优先考虑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现有技术;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时,优先考虑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效果或用途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次考虑公开了发明的技术特征最多的现有技术。 2、无相同或相近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时,可以考虑选择与要求保护的发明技术领域不同,但能够实现发明的功能,并且公开发明的技术特征最多的现有技术作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四、确定区别技术特征和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1、根据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 2、说明书中记载了区别特征对应的技术问题时,一般该技术问题即为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3、说明书中未记载区别特征对应的技术问题时,确定区别特征在发明中的作用及使发明达到的技术效果,并由此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五、检索区别技术特征 1、罗列检索关键字:每个区别技术特征的关键字、对应技术效果关键字。 2、检索式:每个区别技术特征的关键字and/or对应技术效果关键字。 3、需特别注意关键字的上位、下位及同义词替换。 六、确定对比文件 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采用了基本相同技术手段。 2、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七、进行技术启示的判断 以下情形可以认为现有技术整体上存在技术启示: 1、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所属领域中用于解决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教科书或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或者教科书、工具书中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而引用的其他文献披露的内容; 2、所述区别特征为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关的技术手段,例如,所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要:本文对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进行了浅显的讲解,同时简单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阐明了技术创新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以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国经济发展 1.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 1.1技术创新 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

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案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案例研究 CASE STUDY ABOUT JUDGE OF NONOBVIOUSNESS REQUIREMENT 院系:凯原法学院 专业: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 姓名:赵佑斌 指导教师:寿步教授 完成日期:2009年12月1日

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案例研究 摘要 在专利法中发明专利的创造性是申请人获得专利权的最大障碍和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能够体现专利价值且最有争议的部分。许多国家对专利审查都有自己详细的标准,中国也是如此,但是在专利审查实践中,发明专利创造性的判断标准十分模糊和不确定。本文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目前创造性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探讨解决方法。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各种情况,从发明专利创造性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构成要件,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现有技术、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步骤等,为下文的案例分析建立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是根据创造性判断的具体要件和步骤,结合现实中的案例,剖析专利审查中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各个步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文章着重从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各个层面出发分别介绍,包括现有技术的内容和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显著的进步,分析了实践中在上述各方面判断中存在的问题,如现有技术中对比文献过于复杂宽泛,难以找到精确的对比文献,公开程度不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难以客观化,突出的实质性特点运用启示标准问题较大,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指出目前的判断方法不足的前提下,提出改进措施,使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标准更为客观,包括明确现有技术的范围和内容以及技术领域的划分,确定本领域普通技术水平的标准,最后提出一种以现有技术为起点的判断发明专利创造性的可预测性方法。 关键词:发明专利,专利创造性,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但是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却显得尤为匮乏,难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竞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蓬勃,不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小企业标准:资产3000万元以内,年额3亿以内,员工3000人以内(此为大致标准,各行业有不同标准)。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户,从业人员1亿多,注册资本金16

3、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4、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 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

技术创新管理办法

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初稿) 1、适用范围 本办法规定了技术创新的名词定义、组织管理、评审程序、建议和改进的内容、奖励标准及考核。 3、名词术语及定义 3.1合理化建议: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 3.2技术改进:即过去讲的小改小革。是指对企业或系统的生产设备、装置、工具、仪器、工艺技术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物料的浪费,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费用,有利保护环境、防止事故发生。并在并通过车间或班组得到实施并取得成功。 3.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或通过自主研发得到先进技术、以及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集成形成新的技术,实施后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形成市场竟争力。 3.4管理创新:通过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改变做事的方式、及办事流程,最终取得好的效益并增进组织的绩效。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 3.5进步性:指所采取的方案和措施相对原有的方案和措施有所进步和完善,实施后可使效率有所提高。 3.6可行性:指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容易

实现。 3.7效益性:指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实施以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能 4.1公司成立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评审委员会。负责审定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审议评定奖励项目,协调各种关系。 4.2公司评审委员会组织机构 组长李康杰总工程师 副组长生产副总设备副总 成员各单位厂长、副厂长、技术装备部、财务部、工会等相关人员。 4.3技术装备部是评审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主要办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项目的评审奖励项目的收集、登记、整理、传递、评审、奖励、异议处理、建档存档等日常工作。 4.4技术装备部负责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制定具体措施,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后负责实施。 4.5经讨论采纳后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项目由分管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组织实施。 5、报送审议程序 5.1凡各单位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项目都必须认真填写《技术创新项目登记表》,《技术改进项目登记表》《合理化建议登记表》必要时附报有关详细数据、图纸、设计研究的技术文字资料等,经各单位生产技术科及厂部领导签字后及时送技术装备部登记。 5.2技术装备部在收到《登记表》和有关文字资料后,组织评审会给与评

企业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

★★★文档资源★★★ 摘要如何面对国际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迎接全球经济挑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体制、政策、法律、市场等方面下大功夫。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创新体制技术进步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获取并应用技术成果,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满足市场需要并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得到更大效益的创造性活动。技术创新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一系列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阶段的复杂过程。技术创新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①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经济概念,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②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③技术发明是技术专家完成,由企业家组织实施的;④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⑤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系统,并在一定环境下完成。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演变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集成、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企业科研机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年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科研机构、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其次,以科技为先导,原始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重点抓了一批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如光电子技术、软件和数字网络技术、基因工程等;第三,开发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推动了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第四,以高校作为重点的产学研结合取得一定进展,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第五,民营科研机构迅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断增加;第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为技术创新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1.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制约因素存在。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法规及其执行来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技术创新的总体进程、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原则,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体制性障碍造成的。现有体制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制度环境。表现在:①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②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

39.化学领域组合物发明的创造性判断

化学领域组合物发明的创造性判断 2004年11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5296号复审请求审查决定。该决定涉及名称为“抗龋齿口腔用组合物”的第97196996.5号发明专利申请,申请日为1997年3月4日,公开日为1999年9月1日,优先权日为1996年3月5日。 2003年6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以不具备创造性为由驳回了本申请。驳回决定针对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1为:“1.一种口腔组合物 其中包括分布在口腔用载体内并以能够减少龋齿的量存在的钙、精氨酸和止龋阴离子。” 驳回决定所依据的对比文件为US4528181(授权公告日为1985年7月9日,下称对比文件1)和US4154813(授权公告日为1979年5月15日,下称对比文件2)。 驳回决定认为:对比文件1公开一种含有钙、氨基酸衍生物、止龋阴离子的防龋齿口腔组合物,对比文件2公开了精氨酸在口腔组合物中抑制龋齿的作用,根据对比文件2教导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用精氨酸替代对比文件1中的酰胺化合物,故在这两篇对比文件的基础上得出上述权利要求的组合物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申请人对上述驳回决定不服,遂于2003年9月16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复审请求。请求人在提出复审请求时对权利要求1作了进一步限定,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为:“1.一种口腔组合物,其中包括分布在口腔用载体内并以能够减少龋齿的量存在的钙、精氨酸和止龋阴离子,其中所述口腔组合物中含有的钙的量足以通过浓度作用抑制牙齿溶解或增加再矿质作用。”请求人认为:对比文件1公开了用肌醇六磷酸钠促进总的可溶性氟的滞留,该肌醇六磷酸钠是一种很容易与钙结合的螯合剂,并且对比文件1中的钙含量很低(40ppm),游离的钠和肌醇六磷酸将改变牙齿表面的平衡并将钙从牙釉中汲取出来,脱钙作用与本申请抗龋齿的目的恰恰相反。对比文件2公开了一种提高人体抗龋能力的方法,包括提供一种含精氨酸的肽,对比文件2从未公开将钙、精氨酸、止龋阴离子结合在一起,更没有提到这样的组合物会对防止龋齿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相反将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结合起来,组合物中的成分不足以抑制龋齿形成,还可能对牙齿健康有副作用。说明书实施例已描述了本发明组合物的抗龋效果,此外,本申请制备的复合物还能够使得钙化合物占精氨酸+止龋阴离子的比例提高,钙化合物使得牙釉质再矿物质化。因此,本申请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2及其结合相比具备创造性。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3、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系统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⑴知识创新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基本上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行为为主。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 ⑵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和知识创新一起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因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而效益更为显著的创新行为。对于技术

科技创新中国梦答案

七、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后的重要讲话之一。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工作者 为依托。要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水平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 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中国科 技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 一个强国梦。而这个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来,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科技工作者受之无愧是实现中 国梦的中流砥柱。 1、“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中国梦”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 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 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 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 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创新发展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为了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诸多的经验中就包括学习与 创新。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也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没有学习与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某些层面上 来说,学习与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基因之一。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们抓住第五次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跨 越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危机阴霾重重的 环境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连续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 济总量由2000年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各国发 展史的奇迹。奇迹归因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伟大的创新。回首30多年中华 大地的沧桑巨变,冲破思想的藩篱,融化体制的坚冰,解放生产力,都是由于我们党锐意推 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激荡,不仅成就了国家的进步,更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 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未来一个时期,既是我 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国内外矛盾多发易发的磨合期、敏感期。比如, 在经历长期两位数发展的阶段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新的创新点何在?动 力何在?制造业大国怎样摆脱“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等等, 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

组合发明的创造性判断(一)

2002年3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4240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该决定涉及专国家知识产权局(原中国专利局)于1998年3月11日授权公告的,名称为“多用途组套工具”的实用新型专利,其申请号为97206909.7,申请日为1997年1月2日。该专利授权公告时包括10个权利要求。 针对上述专利权,第一请求人于2001年6月12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本专利的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并提供如下附件作为证据: 证据1:《TAIWAN HAND TOOLS buyers,guide(96-97)》第17、75、105、135页复印件,出版时间为1996年10月。 针对上述专利权,第二请求人于2001年7月10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其理由是本专利的权利要求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并提供如下附件作为证据: 证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甬证经字第525、526、527号),这些公证书公证的内容包括《Asian Sources-Hardwares》1995年4月期封面及第63页,1996年3月期封面和第225页,1996年5月期封面、第185页、第218页和第232页; 证据3:RS100型组套工具的放大图及其各工具的文字说明(选自《Asian Sources-Hardwares》1996年5月期第185页); 证据4:342-12-PC型组套工具的放大图及其各工具的文字说明(选自《Asian Sources -Hardwares》1995年4月期第63页)。 第一及第二请求人均认为,本专利仅仅是一种常用工具的简单组合或叠加,总的技术效果是各组合部分效果之总和,各组合的技术特征在功能上没有相互作用联系,故不具备创造性。 专利权人则认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经创造性的劳动无法得到本专利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专利不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叠加,其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请求人提供的证据均具有创造性。此外,专利权人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了修改,将原权利要求1、2及8合并构成新的独立权利要求1,新的经修改的权利要求书1如下: “1.一种多用途组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有一个便携式外壳,外壳中装有1-3套扳手、1-3把钳子、1-3套螺丝批,其特征在于:外壳中还装有一把电烙铁、一只万用表,螺丝批包括1套普通螺丝批,1套钟表螺丝批及1把方头多功能螺丝批和配套套筒;普通螺丝批为7把,采用双色柄;外壳采用带把手吹塑盒,内装各部件嵌装于盒内成型凹槽内。” 经审理,合议组就请求人提供的证据以及本专利经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作出了如下认定: 证据1到4是杂志,属于公开出版物,其公开日期均早于本专利的申请日,请求人提

创造性判断三步法

创造性判断三步法 【发表人】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邱戈龙、庄俊雄 【案件来源】无讼案例网 【关键词】创造性、技术方案、现有技术 【摘要】判断一件发明专利申请是否具有创造性,首先应该先确定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次,判断发明专利申请与确定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特征,再次,通过该区别特征解决的技术问题,看能否找到现有技术中能够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具有技术启示作用的技术方案。 【基本案情】上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利复审委员会)因确认“惰钳式门”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不服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被告专利复审委员会不服该判决,提起上诉。主要理由是:判决书认定事实有误。如将无效决定理由中所述“对比文献1披露了权利要求1中除H型衬套之外的全部技术特征”写成“对比文献1几乎覆盖了MY厂发明的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而无效决定从未使用“几乎覆盖”的含糊措辞;如认定对比文献2中使用H截面滑动套的“目的是与锁定装置相配合,解决中间车轮的接地承载问题”;又如判决书在未作具体分析的情况下,罗列了该发明与对比文献2在解决方案上“格栅斜杆与立柱直杆的排列方式”等几点不同之处,均与事实不符。故请求二审法院对原审法院判决书中判断创造性上的适用法律不当和认定事实有误之处及其结论予以改判。 【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个人评析】专业处理专利案件的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的首席法务官邱戈龙认为,判断一件发明专利申请是否具有创造性,首先应该先确定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次,判断发明专利申请与确定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特征,再次,通过该区别特征解决的技术问题,看能否找到现有技术中能够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具有技术启示作用的技术方案。 在本案中,“惰钳式门”发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包括前序和特征两个部分,将该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对比文献1披露了该发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前序部分的全部技术特征,而对比文献2并未进一步披露该发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特征部分的区别技术特征。 因此,涉案专利申请具有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