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7年工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64.14万公顷,其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林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

2.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4年,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4.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83万公顷,飞播造林1.00万公顷,人工造林占造林面积的97.77%。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为36.47万公顷,占造林面积的81.35%。其中,水源涵养林4.2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2.65万公顷,防风固沙林8.18万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5.32万公顷,护岸护堤林1.77万公顷,护路林1.05万公顷,分别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54%、34.69%、22.43%、14.59%、4.85%和2.88%。

2.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7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9109处,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区1889个,总面积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183.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64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培植基地493个。这些自然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2007年,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人员增加到3.2万人。全年完成投资4.45亿元,比2003年减少15.15%,其中国家投资1.41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1.82%。

2.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5.68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9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3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2.65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0.81万公顷。按造林主体划分,农户造林1.59万公顷,外资造林1.37万公顷,国有林场(包括集体)造林0.98万公顷,龙头企业造林0.89万公顷,其它主体造林0.85万公顷。农户、外资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林造林总量的52.29%。工程完成改培面积4846公顷。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

2007年,各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认定的林业科技成果共2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占成果总数的88%,有12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17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33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完成各级标准14项,获得各类专利9项。从成果应用水平看,2007年的科技成果中,目前有95项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57项成果处于成果应用中期阶段,49项成果还处于成果应用初期阶段。

林业高等教育、行业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林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3763人,比2003年增长20.3%;毕业生27079人,比2003年增长33.1%,其中本科18300人、专科8779人。

6.林木种苗质量提高,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

6.1 2007年,全国种子生产能力达2600万千克,其中:良种生产能力190万千克,优良穗条生产能力达24亿条(根);全国苗木产量接近480亿株。林木种苗国债投资29413万元中,其中,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922万元;良种基地13960万元;采种基地11700万元;省级种苗示范基地606万元;种子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957万元;种质资源268万元。

6.2森林火灾严重。

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6年增长28.7%。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4.2万公顷,比2006年减少68.5%。因森林火灾伤亡252人,比2006年增加110人。

6.3林业有害生物总体上呈偏重发生态势。

全国主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6年基本持平。

7.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改革方向确定。

2007年,全国完成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278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74万元,地方配套23737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站455个,938个林业站新建了办公用房,1605个站配备了通讯设备,924个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完成林业站建设合格县200个,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县的数量达到2073个,占有规划建设林业工作站任务县的84%,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

针对国有林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等问题,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的建设方向和目标任务,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编制等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8.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绩显著。

2007年,共争取到荷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

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无偿援助项目83个(含小渊基金项目48个),其中双边合作项目58个,多边合作项目25个,受援金额达3989.3万美元,项目完成以后可增加项目区造林面积2.21万公顷。同时,在引进国外智力、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森林认证等方面的林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已累计达32个。在专项国际合作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开展赤峰敖汉青年造林项目;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干旱地区土地退化评估(LADA)”项目;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湖北通江湖泊湿地保护项目、湖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荷湛江红树林保护项目、黄河中游湿地保护项目、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地区保护水鸟的国家间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继续推进亚太迁徙水鸟网络建设等。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全面履行和积极开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框架下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公约的进程。、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社会经济背景

影响和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口问题、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和现行的林业政策体系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制约因素。由于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预计2030年人口规模下限为

,由此必然会增加林产品需求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林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注定了今后林业发展必须面对市场化这一现实,促使林业必须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林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林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保证林业经营者的实际收入,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弱质林业在多种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下,单纯依靠市场运行规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林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效益大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效益相对较低的产业,而且还是受市场机制、自然因素约束的风险产业,使得林业走向市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对被动的困境。市场经济要求林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而现实市场环境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首先,由于价值规律成为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法,生产要素通常是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受比较利益驱动,林业吸引资金能力差,林业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难以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第三,林业经营者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市场意识不强。不论是在国有林区还是其它地区,许多林副产品得不到重视,长期形成的线性思维模式,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仅仅盯在木材上,缺乏开展多种经营、顺应市场的能力。第四,表现为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较差,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林地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规范。第

五,不利于中国林业走向市场的地缘环境。我国土地利用开发的总体战略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留给林业的发展空间综合条件相对较差,以边远山区和丘陵地带以及严重退化的贫瘠土地为主,客观上加大了林业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和难度。特别是我国10大防护林工程体系所涉及的地域,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大江大河源头,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使得林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和不利因素。林业政策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可持续林业发展需要就林业生产和林业经营者经济行为而言,土地产权制度、林业生产组织形式和收益分配制度、林业生产部门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是最具影响力的制度因素。林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林业生产经营者与其利益相关者的某种行为方式的结果。以国有林场和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的

一般说来,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应当在全球统一框架下寻求解决的途径。而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决于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政府应当充当主要调控者的角色,有责任通过建立起适当的协调机制,在保障森林经营者、部门,乃至全体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林业,客观上需要重新认识

和评价森林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意义,认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态地位。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一个分布合理、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存在,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常常会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负担。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是森林经营最理想的模式,但这一模式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森林的开

发,会带来负效应,而某些场合森林的存在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利用价值。从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与林业部门在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各自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政府,首先应当将林业放在环境与发展的框架内,把林业作为以资源与环境再生产为主的产业部门来看待(黄选瑞等,1999;叶文虎等,1997),从产业政策上给林业以强有力的支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协调林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关系,保障林业产业的应得利益。另一方面,对于森林经营管理部门和个人来说,必须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目标,融于经济目标之中,避免或减少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现实中,通过改变森林经营手段、模式,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如森林旅游业、复合经营模式等)等途径,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3大目标的协调。

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区域化,强调把林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把握林业的地位;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有赖于区域复合系统中相关部门的协调统一,有赖于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的协调统一;

强调在区域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综合调控下,谋求和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途径;强调林业应当在区域范围内,与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牧业、水利、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等行业和部门,建立起相互制约、联系、促进的产业间协调关系。其中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化的具体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