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附件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工作组第11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

决策者摘要

技术摘要

第1章:引言

执行摘要

?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概念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自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气候变化预估

常见问题

第2章:观测:大气和地表

执行摘要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

?大气成分的变化

?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

?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

?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

常见问题

第3章:观测:海洋

执行摘要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

?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

?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

?海表过程的变化

?海洋环流的变化

?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常见问题

第4章:观测:冰冻圈

执行摘要

?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

?冰架的变化

?冰川和冰帽的变化

?海冰的变率和趋势

?积雪和冰覆盖的变率和趋势

?冻土的变化

?冰盖、冰架、冰帽、冰川和海冰的动态变化

常见问题

第5章:古气候档案信息

执行摘要

?早期器测、文献和自然气候档案的特征

?辐射强迫和气候响应的重建

?区域变率和极值的重建

?气候突变及其区域表征

?海平面和冰盖:分布型、幅度和变化速率

?从古气候视角看待气候系统的不可逆性

?古资料-模拟结果的对比

常见问题

第6章: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执行摘要

?过去CO2、CH4、N2O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

?当前全球和区域的源、汇和存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地利用变化

?各种变化过程和对这些过程变化的认识,包括海洋酸化

?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包括氮循环

?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的预估

?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

?碳循环-气候反馈和不可逆性

?与碳循环有关的地球工程

常见问题

第7章:云和气溶胶

执行摘要

?云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

?云、水汽、降水和大尺度环流之间的耦合

?云和水汽的反馈及其对气候敏感性的作用

?气溶胶的观测及其在模式中的表征

?气溶胶的种类,包括黑碳:化学特性、源、汇和分布

?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和作用,包括航空尾迹和宇宙射线

?气溶胶-云-降水的相互作用

?与云和气溶胶有关的地球工程

常见问题

第8章: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

执行摘要

?自然辐射强迫的变化: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

?人为辐射强迫,包括陆地表面变化的作用

?大气化学和大气成分的作用

?辐射强迫的时空表征

?温室气体和其他指标,包括全球增暖潜势(GWP)和全球温度变化潜势(GTP)

常见问题

第9章:气候模式的评估

执行摘要

?气候模式的层级:从全球到区域

?降尺度方法

?模式性能的评估,包括定量方法及其应用

?模式的新组分及其耦合

?气候模式中各种过程和反馈的表征

?对当前和长期记录的模拟

?对区域型、变率和极值的模拟

常见问题

第10章: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从全球到区域执行摘要

?对方法学的评估

?大气和地表的变化

?海洋特性的变化

?冰冻圈的变化

?极端事件

?器测时期之前的视角

?归因对预估的含义

常见问题

第11章:近期气候变化:预估和可预测性执行摘要

?年际到年代际气候变异和变化的可预测性

?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预估

?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

?大气成分和空气质量

?地球工程可能产生的作用

?各种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

常见问题

第12章:长期气候变化:预估、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执行摘要

?情景描述

?对21世纪的预估

?对21世纪之后的预估

?区域气候的变化、变率和极值

?强迫、响应和气候敏感性

?气候变化的持续性和惯性

?气候系统中突变和不可逆的可能性

?气候变化预估结果范围的量化

常见问题

第13章:海平面变化

执行摘要

?过去的海平面变化及其组分的综述

?模拟海平面变化的模式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预估

?海平面变化区域分布的预估

?海平面变化的极端事件

?潜在的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含义

?数世纪尺度的预估

常见问题

第14章: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关联执行摘要

?变率型:观测、认知和预估

?季风系统:观测、认知和预估

?极值:观测、认知和预估

?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常见问题

附件1:全球和区域气候预估图集

附件2:术语表

附件3:缩略语和区域缩写

附件4:作者名单

附件5:评审人名单

索引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二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第二工作组第9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

决策者摘要

技术摘要

在每章的大纲中,每一部门和地区的章节将包括称为[背景]的一套按统一标准设置的主题:

?观察到的影响,及其检测和归因

?预估的综合气候变化影响,及按不同情景和时间段的地区性差异

?评估影响,脆弱性和风险

?对驱动因子的脆弱性(包括极端情况)

?在不同发展路径下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

?多种相互作用的胁迫

?不确定性

?影响和适应的价值判断

?关键脆弱性

?适应和风险管理

?适应需求和差距(基于所评估的影响和脆弱性)

?实际适应经验,包括取得的教训

?观察到的和预计的适应障碍

?观察到的和预计的适应局限

?促进适应和避免不当适应

?计划的和自主的适应

?潜力和剩余影响

?阈值和不可逆变化

?个例分析

?研究和数据的差距

每个章节都包括执行摘要,常见问题及参考。

A部分:全球和部门方面的内容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背景

1. 出发点

?背景

?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

?《极端事件和灾害的风险管理,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主要结论

2. 决策基础

?关键概念

?各种尺度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

?评估影响,脆弱性和风险

?用多种衡量标准进行评价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关键脆弱性

?风险管理

?具有气候承受力的路径: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自然和管理状态下的系统和资源,及其使用

3. 淡水资源

?世界水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背景]

?冰冻圈

?水资源、人类活动和人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管理、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 陆地和内陆水生态系统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从山地到海岸带,从热带到极地

?集约管理的系统:林业、纤维和燃料生产

?荒地和粗放管理的系统

?保护区和自然保育区

?[背景]{对每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

以及其他的人类活动

?碳库的脆弱性、生物能源的意义和碳管理的潜力

?对人类活动、基础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5. 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背景]{对每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和人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动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威胁、基础设施、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6. 海洋系统

?世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背景]{对每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水特性的变化,包括温度和海洋酸化

?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7. 粮食生产系统和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耕种业、畜牧业和渔业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背景]

?粮食系统:加工、分发和获取

?粮食安全和实现手段

人类居住区,工业和基础设施

8. 城市地区

[背景]

?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居住地和气候变化风险

?城市微尺度气候,包括城市热岛

?民用服务和基础设施

?住房和定居点

?经济基础

?发展计划和发展路径,包括社会资本

?城市规划、管理和治理

?地貌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

9. 农村地区

[背景]

?地貌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包括移民)

?住房和定居点

?经济基础和生计

?基础设施

?社会资本和可承受力

10. 关键经济部门和服务

[背景]

?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能源、水和卫生?工业和制造业

?旅游业

?社会和其他经济服务

?市场影响(供应链、系统性风险和保险)

?{粮食生产,基于第7章}

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

11. 人类健康

[背景]

?健康决定因素:当前和未来趋势

?健康的成效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极端事件

?空气质量

?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

?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营养不良

?水质、可利用性和卫生

?儿童和其他脆弱人群

?健康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群

12. 人类安全

[背景]

?社会和经济活动,包括就业

?教育

?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口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

?原住民

?地方社区

?地方和传统知识

?迁移和人口转移

?冲突

?社区的承受力

13. 生计和贫困

[背景]

?长期性和暂时性贫困

?气候变化响应对贫困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减贫行动的相互作用

?不平等性、性别和边缘人口

适应

14. 适应需求和选择

?适应需求和选择概述

?国际、国家和部门的评估,包括国家适应行动计划(NAPAs)?对适应的衡量

?对不当适应的处理

15. 适应的规划和执行

?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战略、政策和举措

?技术开发、转让和推广

?适应融资

?保险和社会保护

?知识共享、学习和能力建设

?体制安排:公共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和优先权

?适应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决策支持工具和方法

?适应状态和指标

16. 适应的机遇、局限和限制

?跨部门综述

?适应的局限,包括伦理因素和资源

?各种局限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替代的减缓途径对适应的影响

?适应产生的社会和生态的辅助效应

17. 适应经济学

?全球、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的适应成本和效益

?适应成本和残余损失的相互关系

?经济激励手段

?利用基于市场的方法进行适应决策

?辅助的经济效应

第14-17章将包括个例研究,例如,最不发达国家,原住民和其他脆弱国家和群体。

多部门的影响、风险、脆弱性和机遇

18. 已观测到影响的检测和归因

?各部门和区域的已观测到影响的综合

?各部门和区域的已观测到影响的归因

19. 紧急风险和关键脆弱性

?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的系统和胁迫

?间接影响、跨界影响和长距离影响

?关键脆弱性、累加影响、阈值、不可逆变化和关注理由

20. 具有气候承受力的路径: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

?多度量指标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消费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文化、教育和觉悟

?人类福祉

?适应、减缓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权衡取舍和共生效益

B部分:区域方面

{次标题:IPCC第二工作组评估报告包括IPCC第一工作组“自然科学基础”和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的内容}

本部分将基于可获得的区域信息,对一致划定的次区域和跨区域中的热点地区(例如,地中海,大三角洲)进行分析。

21. 区域背景

?引言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和相关非气候因素的信息

?区域预估:附加价值和局限性

?各区域系统的异同

?跨区域热点

区域章节

22. 非洲

23. 欧洲

24. 亚洲

25. 大洋洲

26. 北美洲

27. 中美洲和南美洲

28. 极地地区

29. 小岛屿

30. 公海

每章结构(第22~30章)

?引言

?以往评估的主要结论

?[背景]{包括次区域信息}

?适应和减缓的相互作用

?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影响

?多部门综合

附录1:词汇表

附录2:缩略语

附录3:IPCC第二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撰稿人附录4:IPCC第二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审稿人索引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三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2014:减缓气候变化

(第三工作组第10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

决策者摘要

技术摘要

常见问题(摘自以下章节)

I 引言

1. 开篇

?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经验教训

?第五次评估报告面临的新挑战

?历史、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减缓的挑战

II 框架性问题

2. 气候变化应对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

?风险认知

?气候变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衡量标准

?管理不确定性、风险和学习

?分析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工具

?常见问题

3. 社会、经济和伦理概念与方法

?政策选择的评估方法

?伦理和社会经济原则

?成本和效益衡量标准

?经济学、权利和义务

?正义、公平和责任

?行为经济学和文化

?政策手段和规则

?技术变革

?常见问题

4. 可持续发展和公平

?决定因素,驱动因子和障碍

?减缓能力和减缓

?适应能力和适应之相关

?发展路径

?消费模式和碳核算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框架性问题的综合

?对后续章节的意义

?常见问题

III 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

5. 驱动因子、趋势和减缓

?温室气体以及短生命期气体存量和流量的全球趋势

?全球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生产、消费和商业模式

?技术变革对减缓的贡献

?行为变化对减缓的贡献

?减缓的共生效益和权衡取舍,包括空气污染

?碳和辐射管理以及其他地球工程方案,包括环境风险

?系统视角:部门、技术和消费模式的关联

?常见问题

6. 转型之路的评估

?分析工具

?气候稳定:概念、成本和对宏观经济、部门及技术组合的影响,考虑区域间差异

?综合各种长期和短期视角

?综合技术和社会变化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之路,考虑区域间差异

?转型之路的风险

?综合部门/行业的分析和转型情景

?常见问题

7. 能源系统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能源生产、转换、输送和分配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资源和资源可获取性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常见问题

8. 交通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货物和旅客运输(陆运、空运、海运和水运)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常见问题

9. 建筑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商业、居住和公共建筑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能源效率)

?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常见问题

10. 工业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采掘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包括旅游业)的新进展

?排放趋势和驱动因子的新动向

?材料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

?减缓技术选择和做法(包括效率的提高、家庭和工业废弃物)?基础设施和系统视角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与适应的相互作用

?技术、环境和其它风险与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障碍和机会(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常见问题

11. 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利用(AFOLU)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估介绍

?排放趋势(包括农业生产)和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的竞争和机会(能源、食品、畜牧和木材生产;房地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其他土地利用)

?林业、农业和畜牧业的减缓技术和应用

?减缓效益(非持久:人类和自然影响;转移;饱和度)

?系统观点(包括综合的土地利用评估)

?与适应和其他减缓选择的协同、权衡和交互作用

?气候变化的反馈和自然扰动和极端事件

?环境和其它风险及不确定性

?共生效益、权衡取舍、溢出效应

?机会和障碍(技术、物质、资金、体制、文化、法律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行为习惯问题

?成本与潜力

?知识和资料空白

?常见问题

12. 人类居住区、基础设施和空间规划

[注:每节都应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并酌情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情况。]

[注:第三工作组全会建议授权第三工作组主席团和作者基于2010年举办的“人类居住区和基础设施”专家会议的成果修订本章结构和小节标题。]

?气候变化减缓给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居住区结构、密度、形状和生命周期评估

?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和减缓

?生活方式变化和效率

?废弃物

?水/能源关系

?人类居住区和气候变化:跨国经验

?常见问题

IV 政策、制度和融资评估

13. 国际合作:协议和手段

?引言

?总体概念和国际合作方法的评估

?国际协议:气候政策的范例和教训

?不同范围的多边和双边协议

?气候政策架构

?技术和知识发展、转让、推广的机制

?能力建设

?国际和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

?国际和区域合作之间的联系

?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

?政策和制度包括市场机制的成效评估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角色

?常见问题

14. 区域发展和合作

?引言

?区域合作的机会和障碍

?当前发展模式和目标

?能源和发展

?城市化和发展

?发展背景下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低碳发展:机会和障碍

?减缓、适应和发展的联系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角色

?常见问题

15. 国家和地方政策和制度

?引言

?政策工具的特征和分类及其组合

?评估政策和制度的方法和工具

?研究和发展政策

?结合考虑发展水平和能力,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措施成效进行评估

?架构:制度和管理的作用

?能力建设

?国家、省/州和地方之间的关联

?与适应的联系

?政策间的协同和权衡取舍

?政策设计方案的评估

?投资和融资

?公共和私人部门及公共-私人伙伴的作用

?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常见问题

16.投资和金融中的交叉性问题

?为低碳投资融资,机会,关键驱动因子和障碍

?发达国家的减缓活动融资

?在发展中国家的和为发展中国家的减缓活动融资包括技术发展、转让和传播

?基础和制度建设融资

?减缓和适应融资的协同和权衡取舍

?引导和带动私人融资

?创新融资

?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短、中和长期融资的途径与规模

?实现融资的环境条件

?常见问题

术语表

作者和评审人清单

索引

一套完整的第三方评估报告

(2014年第一轮) 目 录 一、评估概况 (2) 二、评估结果 (2) 三、评估各项数据 (2) 四、工程风险提示 (5) 五、现场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附图) (6) 六、工程优秀做法推介(附图) (10) 附件 (14) 附件1:昆山中航城酒店项目实体实测、安全文明、观感质量评估表附件2:昆山中航城酒店项目风险评估表

(2014年第一轮) 一、 评估概况 (一) 评估项目:昆山中航城酒店项目 (二) 评估时间:06月09日 (三) 评估组成员:周锦龙、邵永宏、陈昌艾 二、 评估结果 (一) 实测实量得分:86.01分。 其中:实体实测:86.43分;观感得分:80.89分;安全文明 得分:83.87分 (二) 风险评估 综合风险评估为“B”级。 其中“观感质量”为“A”级、 “安全文明施工”为“B”级、 “管理动作”为“B”级。 (三) 实体实测结果与标杆企业的对照 与标杆企业对照(2014年一季度) 项目名称 分项工程 实测得分 万科 金地 中海 昆山中航 砼结构 86.43% 95.45% 90.47% 80.99% 城酒店 三、 评估各项数据 (一)实体实测 抽样 合格率 与标杆企业对照 项目 分项 检查内容 样本合格数子项合格分项合格万科 金地 中海

数 率 率 昆山中航城酒店 混凝 土结 构工 程 墙/柱 截面尺寸 20 18 90.00% 86.43% 90.45% 90.47% 80.99% 墙/柱 平整度 60 50 83.33% 墙/柱 垂直度 60 53 88.33% 顶板 水平度 楼板厚度 (二)观感评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观感得分 备注 子项得分 分项得分 昆山中航城酒店施工过程观感 砼工程 80.00% 80.89% 砌筑工程 抹灰工程 成品保护 文明施工 室内外垃圾 83.00% 材料堆放 80.00% 围护、出入口 80.00% 工地设施(现场拌 制、临时水电) 80.00% 文字标识 82.00% 观感评分汇总表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1.风险度量的确定:风险度量v=用水量-供水量 若v>0,则存在风险,若v<0,则无风险。 计算自1979年至今2010年(2000年后的数据自己收集)的风险度量v,将风险度量大于0的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 2.风险因子的确定: 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风险度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哪些影响因素为风险因子。其中风险因子的确定可以考虑题目提供的因子,关键是能够找到历年数据的因子,这些数据可以在北京2009统计年鉴上找,可以进入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上收集。 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利用上述讨论的风险因子及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因变量,风险因子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中最后剩下的自变量即为主要风险因子,这些自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即为该变量每变化一单位对风险度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从而确定该如何调控风险因子,使得风险降低。该模型可以指出如果这些主要风险因子不加控制,将会对风险度量产生多大的影响,实质即为一综合评价模型。 4.风险等级的划分 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1计算所得的风险度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如果1中计算所得的均值>0,则说明近几十年均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等级的划分可以考虑为:均值+标准差—风险较大,均值+2标准差—风险很大,均值+3标准差—风险非常大。这样可以根据各年的风险度量来确定落在哪个范围,以判断其实什么级别的风险。 5.北京市未来两年水资源短缺风险的预测 可以考虑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风险度量为因变量的一元回归模型,该模型有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线的,看具体的数据做出来的图像来判断。根据该模型可以对未来两年的风险度量进行预测,说明未来两年将处于什么等级的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度量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明。注意:所建的预测模型是考虑主要风险因子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情形,可见需要进行调控。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https://www.sodocs.net/doc/f52972521.html,/a/20131028/011835.htm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2013年10月28日13:38中国气象视频网晓臻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等)的简称,英文全称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旨在通过现有科学信息,全方位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事实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测。而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成果,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潜在影响,适应和减缓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IPCC已分别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发表四次正式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写IPCC报告的作者分为三个工作组 - 第一工作组:物理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 - 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TFI)。作为IPCC的一部分,支持影响和气候分析的资料与情景任务组(TGICA)协助气候变化相关数据和情景的分发和应用。目前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已经于2013年9月份完成,随后将面向公众和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宣讲活动。 在此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CO2排放,即使停止了CO2的排放,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仍将持续许多世纪。这表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CO2 排放产生了长大多个世纪的气候变化持续性。这次报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总括篇 一、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编制和发布了相关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1988年以来已经组织全球的科学家编制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汇集和评估了世界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研究成果,形成的最主要的结论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五十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和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意义在于,一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是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四是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二、《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共分三个部分:“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一)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行动。 (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家发展空间问题。在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和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评估报告模板

[项目名称] 资产评估报告书 [评估机构简称]评报字([报告字])第[报告编号]号 [评估机构全称] [报告日期]

目录 一、摘要 (3) 二、正文 (3) 1.委托方及资产占有方简介 (3) 2.评估目的 (3) 3.评估范围和对象 (3) 4.评估基准日 (4) 5.评估原则 (4) 6.评估依据 (4) 7.评估方法 (4) 8.评估过程 (6) 9.评估结论 (6) 10.特别事项说明 (6) 11.评估基准日期后重大事项 (6) 12.评估报告的法律效力 (6) 13.评估报告提出日期 (6) 三、备查文件 (7)

[资产占有单位][项目名称] 资产评估报告书 [评估机构简称]评报字([报告字])第[报告编号]号 摘要 [评估机构全称]接受[委托方]委托,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对其拟改制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本次评估的范围及对象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全部资产及相应负债。评估基准日为[评估基准日],评估工作遵循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和资产持续经营、替代性和公开市场等评估操作性原则,在核实资产、了解情况基础上,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确定评估值。整个评估工作经历了前期准备、现场勘察、评定估算、综合汇总、撰写报告、审定签发等必要的评估程序和过程,于[报告提出日期]提出评估报告。 至评估基准日,[资产占有单位]的总资产账面值为[总资产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总资产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总资产评估值][单位],增值率为[总资产增值率]%。总负债账面值为[总负债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总负债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总负债评估值][单位]。净资产账面值为[净资产账面值][单位],调整后账面值为[净资产调整后账面值][单位],评估值为[净资产评估值][单位],增值率[净资产增值率]%。(评估结论详细情况请见评估明细表)。本评估报告的有效期限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即有效期自[评估基准日]起至[评估有效截止日]止。超过一年需重新进行评估。 资产评估结果汇总表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作者:丁仲礼傅伯杰韩兴国葛全胜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由3个主要环节组成:(1)大气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至450—550ppmv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2)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热带传染病北上、全球粮食短缺、水资源供应不足,地区冲突增加等;(3)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须立即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采取行动损失越小[1,2]。显然,这个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气温对大气CO2浓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地球表层系统在适应气温变化时的极度脆弱性,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或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积20余年之努力,这个理论已经走出学术界,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一部分政治家在国际政治、外交博弈中使用的工具。 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3℃,这只是一个模拟值,它由不同的数值模式计算后平均得出,且不同模式输出的增温值可差5℃之多(从1℃左右到6℃以上)。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数值模式是否已成熟到能够准确评价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已增加约0.74℃,大气CO2当量浓度已增加60%左右,那么,从过去100多年的记录中,我们是否可以准确评价气温对CO2的敏感性?如果这个评价同数值模拟不一致,则哪种方法更可靠?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与机制是否已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比如,在一些要素的“驱动”下,气候系统也会产生负反馈作用,目前的文献谈了很多正反馈过程,那么科学界对其负反馈过程了解充分吗?围绕南极冰芯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表明CO2浓度滞后于气温的变化[3-5],这说明,CO2“驱动”气温升高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减少CO2排放必须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预测,人类在今后20—30年间,还将以化石能源为主,这就面临一个如何在扶贫、发展和保护气候中达到平衡的问题,简言之,如果气温对CO2浓度没有那么敏感,人类值得去为之牺牲发展速度吗? 同样,对增温的影响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地质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比目前温暖得多,比如距今5 000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气温至少比目前高10℃;在新生代,全球气温整体变化趋势是降温,如在3 600万年前后,东南极首次出现冰盖;到1 400万年前后,西南极出现冰盖,东南极冰盖扩张;在260万年前后,格陵兰出现冰盖,自此之后,地球反复地经历冰期-间冰期气候振荡,其温度变化幅度可达6℃—8℃[5-7]。也就是说,过去的气候变化无论在幅度还是在速率上,均比过去100年“温室效应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经历的“增暖期”要大得多。那么,为何在有人类活动以后,地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等会变得如此脆弱了呢?又比如,地质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由于温度对全球水循环的控制作用,地球历史上的暖期往往是湿润期,其生物多样性、生物总产率均显著高于寒冷期。那么,为何在今后的增温期会导致粮食减产、水资源不足呢?同样,温暖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地球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梯度减小,整个大气环流趋向稳定,为何未来的增温反而会导致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呢?地球的温度一直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那么,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 自评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7392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Self evaluation report of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evaluation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泰州市初级中学督导评估方案》,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切实提高师生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本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全体动员,认真自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显优抑劣,发展创新”的原则,充分准备,统一安排,细致分工,对我校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我评估,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1.成立自评领导小组: 组长:戴济林副组长:史记敏刘荣成 组员:单圣进张光荣刘连成杨春生田华军栾文东 2.自评报告小组人员分工: 戴济林校长全面负责自查自评工作的组织安排,督促检查,召集有关会议,汇总自评有关情况;史记敏、刘荣成负责教导工作的自查自评;单圣进、张光荣负责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查自评工作;杨春生、刘连成负责总务后勤工作的自查自评;栾文东、田华军负责自评报告的草拟工作和各种档案资料的汇总归类整理。

3.自查自评工作安排及进程: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文件,进行宣传发动,统一全体师生思想认识,成立学校自评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下发指标体系。 第二阶段:对照指标体系查资料,归类整理档案。 第三阶段:对照指标体系自评赋分,草拟自评报告。 第四阶段:向全体教职工公布自评结果。反馈自查自评信息,研讨改革措施,审定自评报告。 二、自评赋分及档次确定 自评等级:良好 三、学校基本情况: 胡庄初中创办于1975年,1986年9月搬入现址,现有占地面积23575平方米,建筑面积3385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我校现有10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其中男41人,女16人;学生540人,其中男生307人,女生233人。我校现有52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二级教师12人,未评职称教师3人;教师中大学本科31人,专科21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居多。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真研究了学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针,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我校是一所农村公办初中,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房屋陈旧,设施落后,教师们还依靠原始的教学手段上课。民办学校崛起,以及全市其他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突飞猛进,农村初中生源大量外流,胡庄初中在全市中的劣势就更加突出。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

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 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 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 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 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 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 院组成部门。 (七)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 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 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 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 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85度。过去110年上升0.19m。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而2081年到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主要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大气和地表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从第十九世纪后期增加。 ?大气成分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从2005年到2011年增加,超过京都议定书大气负担的标准;臭氧消 耗物质(蒙特利尔协议的气体),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的氟氯 化碳的全球平均丰度减少,氟氯烃是增加。 ?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顶级的大气辐射通量的卫星记录以来已大幅扩展AR4,自2000年来,在全球的热带辐射预算存 在显著的趋势是不可能的;在陆地观测站上,自1950年后, 地面太阳辐射可能进行广泛的变化,直到19世纪80年代减少 以及随后的增加。 ?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 ?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大约1950年以来,寒冷的白天与黑夜的日子在减少,温暖的白天和夜晚的数量已 经在全球范围内增加,这是很可能的;约1950年起,陆地上

的强降水事件数量一直在增加,比降水减少的地区多;全球范 围内观察到在干旱或干燥的趋势(缺乏降雨)自二十世纪中叶 以来,由于缺乏直接的观察,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和地理不 一致的趋势的信心是低的;经过对过去变化的观察能力的核 算,对长期(百年)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是缺少信心的;由于 研究或在世界一些地区缺乏长期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特别 是在南半球),大规模趋势风暴或风暴替代物在上个世纪的信 心很低。 二、海洋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 ?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自上世纪50年代,区域的发展趋势,提高了海表面盐度在地理上的差异:在蒸发盐水地表水 为主的中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咸,而降雨相对丰富的地表水为主 的热带和极地地区已经变得更淡;大规模的海水盐度变化也可 能发生在海洋内部;盐度空间格局的趋势,平均盐度、蒸发降 水平均分布是相似的。 ?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在1901年至2010年间,在这110年中以平均率计算,并以自1993以来的卫星数据的验潮 记录的基础,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上升了0.19[0.17–0.21] 米,平均速率为1.7[1.5-1.9]毫米年,在 1901到2010年增 加到3.2[2.8 to 3.6]毫米每年;1971以来,上层700 米海 水变暖已经造成平均海平面上升0.6 [0.4-0.8 ]毫米每年; 从十九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初,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加,在二 十世纪进一步增加;极端高海平面事件自1970年增加。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 ?海表过程的变化 ?海洋环流的变化 ?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三、冰冻圈 ?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 ?冰架的变化

猎头公司候选人综合评估报告(标准版)

候选人综合评估报告 为了让您对候选人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为了节约您宝贵的面试时间,为了提高您对候选人综合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将候选人更加真实和内在的一面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特向您提供本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九大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候选人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候选人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第三部分:候选人过往经历与主要业绩描述 第四部分:候选人的个性特征与管理风格倾向 第五部分:候选人的优劣势分析 第六部分:核心胜任力构成 第七部分:推荐建议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方先生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8年7月户籍:浙江嘉兴 婚姻状况:已婚民族:汉 推荐职位:信息管理经理期望年薪:20万 第二部分:知识与技能 一、教育经历 1998.9-200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本科 二、培训经历 2008年10-12月杜邦杜邦STOP Supervisor安全管理培训 2008年4-5月ITG美国北卡总部Business management 2007年4-12月外籍教师英语高级口语培训 2006年11月至12月甲上ISO14001内审员培训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华为上海研究所3G通讯知识培训 2002年9-12月恒生电子CMM3 三、职称、技能与特长 职称:高级工程师 英语:流利 电脑技能:熟练 第三部分:过往经历与业绩描述 2007年3月至今嘉兴ITG集团 担任职务: IT部门经理 汇报对象:总经理 下属人数: 3人 主要工作业绩: 1、对IT部门所有人员进行技能交叉培训,从而使IT人员实现了一才多能的效果,既调动了IT人员的工 作积极性,又很好的解决了人手不足的缺点。 2、2007年4月到7月:升级电话系统,将公司所有的电话升级为Cisco网络电话;控制不同用户不同的拨 打权限;实现与集团所属公司的内线通话,同时实现了公司对电话使用和费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3、2007年4月到2009年4月:Porini系统实施(ERP系统),使公司的生产和运营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大纲

附件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组报告大纲 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工作组第11次全会通过的修订版) 决策者摘要 技术摘要 第1章:引言 执行摘要 ?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概念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自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的气候变化预估 常见问题 第2章:观测:大气和地表 执行摘要 ?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湿度和云的变化 ?大气成分的变化 ?辐射场和能量收支的变化 ?水文、径流、降水和干旱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包括风 ?气候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极端事件的变化,包括热带和温带风暴 常见问题 第3章:观测:海洋 执行摘要 ?海洋温度和热容量的变化 ?海洋盐度的变化和淡水通量

?海平面的变化、海浪和风暴潮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包括海洋酸化 ?海表过程的变化 ?海洋环流的变化 ?海洋变率的时空分布型 常见问题 第4章:观测:冰冻圈 执行摘要 ?冰盖的变化,包括物质平衡 ?冰架的变化 ?冰川和冰帽的变化 ?海冰的变率和趋势 ?积雪和冰覆盖的变率和趋势 ?冻土的变化 ?冰盖、冰架、冰帽、冰川和海冰的动态变化 常见问题 第5章:古气候档案信息 执行摘要 ?早期器测、文献和自然气候档案的特征 ?辐射强迫和气候响应的重建 ?区域变率和极值的重建 ?气候突变及其区域表征 ?海平面和冰盖:分布型、幅度和变化速率 ?从古气候视角看待气候系统的不可逆性 ?古资料-模拟结果的对比 常见问题 第6章:碳循环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执行摘要 ?过去CO2、CH4、N2O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 ?当前全球和区域的源、汇和存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地利用变化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0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二、低碳引领能源革命 (一)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 (二)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合理引导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监察。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监管和服务,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电力消纳能力。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9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

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

气候变化概况及成因 --------------《大气环境学》专题报告 曾华化学化工学院 151130004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 排放,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日渐突出,由自然活动正常调配的气温,逐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暖期可能成为千年来最强的暖期,与此同时其他气候要素,如降雨等,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极大的影响了地球环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概况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随逐年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导致后期的冷年相对于之前的暖期,平均气温也有提升,冰川消融加快,等温线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位移,植物开花期提前等都从一定程度佐证了气候变暖的事实。降雨量虽无明显的提升,但降雨的时空间分布已有较大改变,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有些地区的降雨量有下降趋势,但全球总体降雨量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它气候状况也有改变,如厄尔尼洛现象异常增加,热浪增加等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全球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其成因复杂多变,但人类活动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从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则是这一现象背后极为影响深远的一个因素。 2.气温升高 2.1气温升高的表现 气温的下降、回收和波动本是自然的正常过程,在近千年的气温变化中有着明显的由暖到冷再回暖的过程,在近百年的尺度中也有着类似的过程,而从20世纪末到现在似乎正处在这样一个气温回收的阶段,我们无法肯定这样的过程究竟是自然起主导作用还是人类活动引导着这一过程的发生,但我们了解到这一过程似乎有着更为显著的特征,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一次回暖或许是近千年来最强的,包括: 1.根据仪器观测,全球平均气温20世纪上升了0.6℃,21 世纪初的5 a 又 上升了0.1℃。 2.对1700种生物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后半叶,每10 a 向极区扩展6 km, 向高山抬升6 m,为1950-1995 年地面等温线扩展速度的2 倍。如果只分 析最近30 a(1975-2005年),等温线扩展的速度达到40 km/10 a。 3.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41.5℃,破139年来的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