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是雅典最后一名君主克德鲁斯的后裔,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的后裔。柏拉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的监护人,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说他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的青年。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因此柏拉图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期、酷烈的战争中度过的,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的危机与衰落。20岁之前的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20岁以后的八年与苏格拉底的相识真正奠定了他的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在此期间雅典的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反复更迭,最终随着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彻底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看法。“三十僭主”政体的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的蜕化变质,使柏拉图的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的危机。随后28岁的柏拉图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生涯。他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燕燕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时的僭主戴奥尼修的统治而被卖为奴隶,后在好友的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在好友的帮助下,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的创作生涯。《理想国》的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的启蒙,并目睹了雅典政权的不断更迭和民主政治的弊端,加之他在游历各国后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反思,所有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理想国》的智识之源。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力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及实现哲学王的统治以完善他所见过或者经历过的存在种种缺陷的政治制度。

在创办学园期间柏拉图又曾进行了两次西西里之行。在西西里的政权更迭之交,柏拉图在好友迪翁的邀请下,曾试图将自己在《理想国》中所构建的政治理论应用于西西里的统治中,将狄奥尼修二世培养成为其理想中的哲学王,但却以失败告终。在西西里的政治试验的失败,破灭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政治梦想。

此后,柏拉图重返学园专心致力于著述与教学,由于政治实践的教训使他的政治思想也有所修正,因此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他不再坚持哲学王的统治,在他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他转而求其次,期望建立一个实行法治和混合政体的次好国家方案。

二、第一卷,对三种“正义观”的否定

第一卷的场景是以苏格拉底回忆的方式开始的,“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同下到比雷埃夫斯港1,(张竹明先生实际上没有把这个文字译出来,是一同下到,不是来到),参加向朋迪斯女神2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

柏拉图试图建立一种完美的理想城邦体制,因此对于构成理想城邦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即正义的定义则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石。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卷,柏拉图即借苏格拉底之口展开

1它是整个希腊世界的工商业中心,希腊世界的商人、工人还有其他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它是整个希腊世界所有民族的大融和,所有的民族在这个地方汇集在一起,在这个地方民族与民族、雅典人与外邦人互相融和。

2朋迪斯女神——色雷斯的一个女神,雅典人把她搬到了雅典城邦来进行祭祀,用雅典人控诉苏格拉底的说法就是雅典人在引进新神。我们要想看懂这个文本,因为它是对正义的辩护,所以它是和苏格拉底申辩、辩护最为相关的文本,如果没有看过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你就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这里不是说

了对正义的讨论。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正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否定当时普遍存在的三种正义观,来引发大家对正义究竟是什么的深度思考。

正义是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生活中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德,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因此基于个人而言,正义是指一种良好的品行。在构建良好的社会制度中正义又是指什么呢?这不禁引发人们对正义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博登海默曾经试图去认识正义,但他最终发现“正义长着一张普罗修斯的脸,随时变换着他的面貌。”因此,我们要真正的认识“正义”必须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它。在《理想国》第一卷中苏格拉底运用“对话辩证法”的方式来探讨什么是正义。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进行推理,来揭露对方矛盾,使其不断修正错误,从而启发对方逐步认识真理。苏格拉底反语法,从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用讥讽或者藏拙的办法回避问题。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与大商人克法洛斯、克法洛斯之子玻勒马霍斯讨论了正义的定义。

玻勒马霍斯援引著名诗人西蒙尼得的观点认为“欠债坏债就是正义”。苏格拉底反驳到,“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式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因此这种说法是模糊的,不能全面真实的表达对正义的看法。

玻勒马霍斯又说道“以善待友、以恶待敌”就是正义。苏格拉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反驳。第一,这种说法只能用在战争之中与友联盟功敌之时。第二,在契约中,正义只有在金钱不派用处时才有用。不仅要替友保存金钱,还可替友剥取他人钱财,这样反而变成了不正义的小偷;第三,不同的人对善恶的判断不同,如果判断错误,则会颠倒善恶;第四,如果“以恶对敌”伤害敌人,使他丧失人的美德,则正义反而使人变成“不正义的了”。

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讨论正义,苏格拉底认为“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正义比金子的价值更高。”3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以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白告诉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4因此,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第一,统治者在立法时并非总是正确的,他们也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立法。“当统治者向老百姓发号施令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5第二,各种技艺,在完善自身中,都在寻求其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寻求技艺自身或掌握技艺者自身的利益。“实际上技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技艺除了寻求对象的利益以外不应该去寻求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利益。严格意义上的技艺,是完全符合自己本质的,完全正确的。”6如医生致力于医术的完善,为的是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船长关心航海术的完善,为的是保证航行与船员的安全。由此类比得出统治一个城邦的统治者如果要实现正义也需要顾及老百姓的利益。苏格拉底得出通过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定义的反驳得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苏格拉底对“正义”的一番思辨的定义中得出政府的目的应当旨在寻求老百姓的利益,可以与我国的封建时期以民为本的统治理念是相通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求统治者欲维护其统治必须把考虑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要的位置。名和利是统治者的报酬,而好人不肯为名和利去当官,最大的惩罚就是“你不去管人,却让比你坏的人来管你了。”因此优秀的统治者们往往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迫不得已,才担任这个责任。第三,色拉叙马霍斯又与苏格拉底讨论正义与不正义对个人而言何者更有利。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不正义者有“精明的判断”,正义者“天性忠厚,天真单纯”。“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极端的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那些不仅掠夺人们的财产,

3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页。

4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页。

5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页。

而且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的人,不但没有恶名,反而被认为是有福。”7因此他得出结论“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的评价类似于荀子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论断。而荀子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抨击,其实也体现了他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痛恶。苏格拉底则坚信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利,因此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加以反驳。第一,“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不正义者则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8第二,不正义对于团体而言“不论在国家、家庭、军队或者任何团体里面,不正义首先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其次使他们自己彼此为敌,跟对立面为敌,并且也跟正义的人们为敌。”不正义对于个人而言,“使本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使他和自己为敌,并和正义者为敌。”9第三,诸神是正义的,不正义者以诸神为敌,正义者以诸神为友。第四,任何事物的功能,就是非它不能做,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的能力,而每一事物,凡有一种功能,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人的心灵有着一种管理、指挥、计划、正义等等的功能。因此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帮助人获得快乐、幸福;不正义的人生活则相反。

第一卷的辩论至此结束名单是苏格拉底最后却仍未得出对于正义的正面的定义。

三、第二卷——城邦的构建和护卫者教育

柏拉图在第二卷中为了回答第一卷中对正义的定义,他并没有直接从个人的角度正面回答对正义的认识,而是将对正义的理解引申到了国家和城邦的层面。意图通过对城邦正义的描述来探究正义的本质与起源。因此在第二卷的开篇不烦主要探讨了对符合正义的城邦的构建。

格劳孔把人们追求的善归为三类,追求善本身而不图后果;既追求善自身又追求其后果;不追求其自身而只追求善的后果。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后一种“一个人想要快乐,就得爱它——既因为它本身,又因为它的后果。”10第一格劳孔认为“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11第二,格劳孔认为“没有一个人真正心甘情愿实践正义的。除非那种生性刚正、嫉恶如仇,或者困学而知的人,才懂得为什么要存善去恶。不然就是因为怯懦、老迈或者其他缺点使他反对作恶——因为他是在没有力量作恶。”12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第三,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要好的多。他将正义和不正义引向极端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最不正义者,行不正义之事却可以巧舌如簧为自己谋取名和利;最正义之人虽不做坏事却有大逆不道之名。节制和正义固然美,但是艰苦。纵欲和不正义则愉快,容易。最终“苏格拉底说正义有大、小两种,大正义是整个城邦的正义,小正义是个人的正义。……大正义其实就是城邦国家体制赖以建立的伦理根据或原则,小正义是个人的心灵美德与道德行为。”13城邦国家起源于互助的需要与自然的分工,这也是西方国家学说中最早的“互助论”思想的发端。“城邦并不只是为抵御野兽侵袭集结群居而产生,而是由于人的生存需要,靠‘互助’而发生的。”14“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

7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7页。

8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4页。

9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页。

10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5页。

11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6页。

12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5页。

13姚介厚著:《<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邦。”15由经济生活中的互助,又必然引致柏拉图所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16“每一个成员要把各自的工作贡献给公众。”17由于社会分工,不可避免导致商品交换与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从城邦内部逐渐扩大的城邦之间。“在城邦内部,我们是如何彼此交换各人所制造的东西呢?须知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呀”即通过买卖,于是“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物交换的媒介。”18“他们就必须不仅为本邦生产足够的东西,还得生产在质量、数量方面,能满足为他们提供东西的外邦人需要的东西。”19在城邦与城邦之间最终由于资源的争夺而引致战争。由柏拉图以上的推论可见“互助”和“分工”可谓其理想国家构建的两大立国原则,是真正意义的国家产生的基础。

以上所描述的国家还只是一个初创的城邦雏形,“生活水平虽高于野蛮的原始自然状态,但还是一种较低下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还没有文化事业与政治机构,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国家,因为它尚未具备立法、司法、行政与军事等专政机构。所以格劳孔称之为还只是建立了‘一个猪的城邦’。”20而“繁华的”城邦的真正出现则是在城邦内部物质产品已较为丰富;城邦文化与文化人的产生和城邦自给自足供不应求而造成争夺战争。21在繁华的城邦中由于战争的需要出现了“护卫者”以“抵抗和驱逐入侵之敌,保卫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人民的生命和我们所有的一切财产。”22护卫者的出现,是城邦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完备意义的国家开始出现。

统治阶级的遴选与教育是柏拉图设计理想国家和培养“哲学王”的关键一环,是关系到城邦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对“护国者”的教育和培养成为第二卷后面部分(374A∽383C)论述的重点。柏拉图论述对护国者的教育主要分为“音乐”和“体育”两个方面,“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3柏拉图对人文文化的教育统称音乐教育,包括神话故事、史诗、悲剧等,都有诗歌韵律可以吟唱。第二卷后半部分柏拉图花费很大篇幅对具体的教育方式展开讨论,“我们不妨像讲故事那样从容不迫地来谈”,企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护卫者的伦理教育。“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伦理的事情。如果你曾为某个叙事着迷,就很可能把叙事中的生活感觉变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想象乃至实践的行为。”24柏拉图对希腊传统的、流行的文学艺术作品展开激烈的抨击,认为作品中所包含的消极阴暗的情绪会败坏人的德性,并要求制定严格的审查法律以净化文学艺术作品。在音乐教育中,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即柏拉图的“理性一神”思想。“它的要义有四点:第一,神是实在善的,不会干坏事,做恶行,只是好事的原因……第二,神不是魔术师,不会在不同的时间随意变换形相;审视单一的,始终不失其本相,处于最好状态……第三,神明不说谎欺骗,神性与心灵都和虚伪无缘,是真理的代表;第四,神与得神性的人都是尽善尽美,永远停留在自己单一的既定形式之中。”25

四、第三卷——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和体育教育

第三卷紧承第二卷的内容,继续对音乐教育展开论述,要求对荷马史诗等作品按照设定的规15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8页。

16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0页。

17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9页。

18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2页。

19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页。

20姚介厚著:《<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21参见姚介厚:《<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22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5页。

23同上,第70页。

24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范进行修改。“我恐怕诗人和故事作者,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说法有错误……这些话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去讲,而应该要他们去歌唱去说讲刚刚相反的话。”26柏拉图要求文学作品应当体现勇敢、庄严、泰然、真实(除为了统治者利益外,不得说谎)、克制这样的德性。音乐教育的形式有叙述和模仿两种,而与城邦制度相适应的应当是单一体裁——纯善的模仿者体裁;曲调应当摒弃哀挽悲伤和靡靡之音而以沉着、勇敢、劝导、谦逊为标准。同时强调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应当跟随文辞。柏拉图将他对于美好有德性的心灵的解读都寄予这些文学作品之中,并通过其内容、形式和风格展现出来,以儿童教育、美丑教育和爱的教育的方法实现对护卫者的培养。

身体的训练柏拉图对此着墨不多,“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收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27强调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比例限度以“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28讨论医疗之术和司法之术“他们是用心灵医治身体,如果心灵原来坏的或者变坏了的,他们就不可能很好地医病了”,“至于法官,我的朋友,那是以心治心。”29其核心仍是在强调心灵德性修养的重要性。

柏拉图在第三卷中也提出了对护卫者的“信念”教育,“我们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意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绝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的人”,“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信念的放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被人说服了;第二,于不知不觉间忘掉了;第三,无法经受住欺骗和诱惑。

最后,在第三卷的结尾讲到对护卫者阶层实行公有制,第一,出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只能拥有公有的房屋,粮食由其他公民供应,不得拥有现世的金银。

五、第四卷——由“城邦正义”推及“个人正义”

开卷首先论证了理想城邦的护卫者阶层应当具有的幸福观,“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性故,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理想城邦不是“为了少数人性故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30柏拉图所追求的的城邦正义即能够实现各个阶层各司其职,城邦内部和谐统一“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31其次论述了理想国家的真正强大源自于内部财富和权力的合理分配,疆域的大小应当以足以保证统一为前提,即“国家大到还能保持统一”。

第二,柏拉图的法律观,首先强调治国首先应当以法律实现对公民思想的统治,“音乐的任何翻新对整个国家是充满危险的,应该预先防止。”32其次,法律应当被信仰和遵守否则形同虚设,“仅仅订成条款写在纸上,这种法律是得不到遵守的,也是不会持久的。”33最后,柏拉图以神衹作比,认为在理想国家中存在对法律的终极信仰,法律的制定、修改和解释均应当围绕这一终极价值从而保证法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这位神乃是给全人类解释他们祖先的这些宗教律令的神祗,我们祖先就是在这位大神的设在大地中央的脐石上的他的神座上传达他的解释的。”34

26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5页。

27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3页。

28同上,第126页。

29同上,第121页。

30同上,第135页。

31同上,第136页。

32同上,第141页。

33同上,第142页。

第三,柏拉图认为符合正义和善的理想国家应当具备的四种品性包括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智慧是指一种能够“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35的知识,且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少数;勇敢就是一种保持,和精神上的能力,即“无论处于苦恼还是快乐中,或处于欲望还是害怕中,都永远保持这种信念而不抛弃它。”36同时还是一种“关于可怕事务和不可怕事务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37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它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以达到整体的一致性和协调。最后得出,正义的国家原则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38

第四,由城邦正义原则投射个人正义。首先,城邦所出现的激情、热爱智慧、贪婪财富等各种品质均来自于个人。其次,针对个人内部品质是相互独立还是彼此相连构成一个整体,柏拉图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以“同一事物以自己的同一部分在同一事情上不能同时有相反的行动”得出人的灵魂里存在着左右人们思考推理的理性部分和感觉满足与快乐的欲望部分。加之左右人们发怒的激情,从而与国家的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形成完美对应。激情主导理性和欲望使人勇敢;理性主导激情和欲望使人智慧;在理智的领导下三者互相协调形成节制。城邦正义源自于各种职业的正确分工,则个人正义即指在个人心灵的三个部分秩序井然,互相协调,形成一个由节制的和和谐的整体。

第五,不正义。个人的不正义源自“三种部分之间的斗争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一切的邪恶,正就是三者的混淆与迷失。”39城邦的不正义与个人不正义相对应,“有多少中类型的政体就有多少种类型的灵魂。”40

最后再第四卷的末尾柏拉图引出了对贵族政体的讨论。

六、第五卷——男女平等、共妻共子、哲学家

在阿德曼托斯的坚持下柏拉图没有立即转入对四种不正义政体的讨论,而是把话题重新转回共妻共子如何实现、男女平等、教育立法等问题。

在柏拉图的论证中男女接受公共的教育,扮演共同的职业角色是完全可以行的通的。“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41因此他主张男女平等的享受社会教育资源,平等就业,只是在能力上有强弱之分。

共妻是指“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42共子是指在护卫者中“当他们中间有一个做了新郎之后,他将把所有在他结婚后第十个月或第七个月里出生的男孩作为他的儿子,女孩作为他的女儿;他们都叫他父亲。”43柏拉图首先证明该制度对理想国的发展是有益的:第一,做到优生优育,保持治理者品种纯洁。第二,使公民之间彼此均成为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关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增进国家团结,对所有父辈要按照习惯表示尊敬、照顾和顺从。第三,共产使护卫者之间免除私有财产纷争,从而使他们可以摆脱琐碎无聊之事,专司其职。将该制度拓展至战争中,并依此制定军事纪律如:赐军功者以荣誉;隆重安葬将士和优秀的人;以合乎正义的方式对待战俘;禁止抢劫死尸;不准蹂躏土地和烧毁房屋;避免内讧。

35同上,第148页。

36同上,第150页。

37同上,第151页。

38同上,第156页。

39同上,第175∽176页。

40同上,第178页。

41同上,第189页。

42同上,第196页。

在第五卷的结尾,柏拉图从正面回答理想国是否可以实现和怎样实现的这一核心问题。首先他认为真正的正义国家只是一种理想的样板,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44其次,若要完善现在的制度使之能够无限趋近于至善的国家理念,“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成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45柏拉图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分为“知识”和“意见”两种形式。心智具有“知识”者,可以认识美本身,能够分别美本身和包括美本身在内的许多具体的东西;仅拥有“意见”者“只看多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许许多多正义的东西,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始终不能看到美本身,正义等等本身。”46“知识天然地与有相关,知识就是知道有和有者的存在状况。”47“意见就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两者之间的东西”48。哲学家是具有知识的他可以看到每一事物本身甚至是永恒事物。“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49

七、第六卷——哲学家、善的理念、认识的四个级别

第六卷承接第五卷末对哲学家的讨论,柏拉图又指出真正的哲学家必须具备卓越的禀赋“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50,有“正义勇敢和自制”等美德,才能掌握关于存在全体的真理,才能把握永恒不变的理念而不迷失方向,才能注释着绝对真实的理念原型“制定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并守护着它们”,才能成为城邦的领袖。紧接着又指出在不适合的教育培养;坏的环境的影响;不配学哲学的人与哲学结合会导致哲学家变坏。哲学家受到非议,现行的政治制度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也会导致其堕落变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应当又少及老循序渐进,实现哲学家的统治虽然困难,但却是可以实现的。“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者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51哲学家的培养必须具备灵敏性和稳定性格两个方面,同时要经受考验和操练从而完成一个曲折的学习过程。在哲学家的学习过程中,对善的理念的学习是“最大的学习”,并由此引出了对善的理念的讨论。善的理念——太阳喻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探求自然的本源,希腊哲学家们并不满足只说明“自然的现象”,他们力求探明“自然的‘本原’”。从希腊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时期对自然本原的认识经历由具体物质到抽象思辨、由感觉经验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柏拉图的理念论更是夸大了理性思维的作用,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当时盛行的哲学理念即智者学派52的“感觉相对主义”,他们主张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真理因人而异、幸福就是实现自我欲望的快乐、强权即正义、弱肉强食为自然法则等霸权政治原则。这些理论加剧了希腊城邦的危机,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于是柏拉图以期善的理念与之抗衡,试图

44同上,第215页。

45同上,第217页。

46同上,第228页。

47同上,第223页。

48同上,第226页。

49同上,第219页。

50同上,第235页。

51同上,第254页。

52智者是一批收费授徒、甚或也参与政治活动的活跃于雅典和其他一些城邦知识人士,如普罗泰格拉

扭转社会基本价值理念。53柏拉图以太阳做喻,“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54说明“善”之于人类理智和认知的重要性。人的视觉因为有了太阳和光所以可以看清物体,人的心灵因为拥有“善的理念”所以才有能力获知真理。拥有“善的理念”是我们获知真理的本源,“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义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55最后,柏拉图认为“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56

线段之喻

柏拉图将人类的认知分为两个部分,四个层次。“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两部分。

八、第七卷——洞穴之喻、辩证法

第七卷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洞穴之喻(514A-521D);第二部分主要讲对于统治者教育的五个方面:算数、几何、天文学;第三部分主要讲统治者需要掌握的同时也是获知真理和至善的方法即“辩证法”。

1.洞穴之喻

有一些被捆缚手脚之人被困于洞穴之中,他们只能借助于洞穴之外的火光投射于墙上的事物的影子来感知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当其中一人被解除束缚,可以走出洞穴感知外面被火光照耀的比较真实的世界,他的眼睛会因不适应火光而感觉到痛苦。如果再硬拉他走上一条崎岖的坡道让他见到阳光,他会因从原有的安全状态中被迫走出而感到恼火和刺眼,无法看清这个阳光照射下的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先看阴影——倒影——事物本身——太阳本身这样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的获知真相。“太阳”即真相,比喻“善的理念”——“它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凡是能够看到真相的人都不愿再回到洞穴之中,“他们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的生活”因为“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唉高处的真实之境。”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国家统治者所需品性的比喻,同时也是一个关于“人性本善”和“教育”关系的比喻。

关于人性本善,柏拉图在这里用眼睛通过曲折过程由暗处到亮出的变化过程作比,以喻灵魂经教育由迷茫转向至善。“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57最终完成培养国家建立者的职责,“迫使最好的灵魂……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

关于统治者的所需具备的品性,“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统治者应当过着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这样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但“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须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58但是如何造就这种人才,把他们的灵魂拖着离开变化世界进入是在世界呢,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些教育的方式必须具备统一的特点即能够“本性能引领思想的学问”,首先是算数,这在柏拉图看来是一种“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的知识;第二是几何学,几何学中占大部分的较为高深的东西能帮助人们较为容易地把握善的理念;第三是立体几何,但是它因为本身难度大并且没有人能够指导而没有得到发展;第四是天文学,它讨论运动中的立体,

53参见姚介厚:《<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8∽83页。

54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69页。

55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70页。

56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70页。

57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81页。

但是天文学是研究实在和可见事物的,在其中寻求真理是荒谬的,因此它只能使灵魂向下看。最后指明如果目的是为了寻求美者和善者,那这门学问就是有益的,反之无益。当然对这些学科的学习也为下一步的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辩证法

“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正如我们比喻中的那个人达到可见世界的顶峰一样。”

辩证法的研究模式是:“辩证法是唯一的能够不用假设而直接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当灵魂的眼睛陷入了物质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统治者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有:必须热爱学习,还要学起来不感到困难;强于记忆;智勇双全;具备节制、勇敢、宽宏大量各种美德。

如何培训统治者:在年轻时用非强迫的方式教他们学习,“被强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再心灵上生根的”;用做游戏的方法学习;重视在体操方面的表现;得到必被人更多的荣誉;不在年轻时就尝试去辩论;具有适度和坚定的品格。

第八卷——四种政体

在第二卷引出了两个讨论的问题:其一何为个人正义;其二,纯粹正义与不正义的人究竟哪一个更快乐。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柏拉图采取了而由大见小的论证方式,试图先探讨城邦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将其套用至个人,将城邦正义与个人性格对应。第八卷对应第二卷的论述,由考察四种政体出发得出“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种类的人们性格。”59这样的结论,并指出“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60柏拉图所列举的四种政体有: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其中不同政制中的道德品质对应不同的个人道德品质。

一、荣誉政制的道德品质和对应人的性格特征

荣誉政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尊崇统治者,完全不让战士阶级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规定公餐,以及统治者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竞技和战争。”61第二,“不敢让智慧者执掌国家权力……宁可选择较为单纯而勇敢的那种人来统治国家。”第三,“统治者爱好财富……但花钱却很吝啬;重视体育而放弃音乐,好胜和爱荣誉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善恶混杂的政治制度。”

对应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这种人“好胜”、“比较自信但缺乏文化”。第二,“对奴隶严厉,对长官恭顺;爱掌权爱荣誉;爱锻炼身体”。第三,理性和欲望的争夺,使其成为自制与激情折中状态下的傲慢且喜爱荣誉的人。

二、寡头政制的道德品质和对应人的性格特征

寡头政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寡头政治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尊重钱财而瞧不起善德,以恐吓建立起自己的政府。第二,寡头群体贪财而又吝啬,惧怕武装人民因而无法进行战争。第三,允许一个人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在经济上成为依附着和单纯的生活资料的消费者,这些人很有可能转化为罪犯而祸害社会。62对应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崇拜金钱、省俭和勤劳、寸利必得;从来不注意自己的文化教育;具有善于恶的双重性格,较善的要求总能战胜较恶的要求。

三、民主政制的道德品质和对应人的性格特征

民主政治的特点表现为:第一,社会风气中挥霍浪费的现象严重,出现社会分化,有负债累59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7页。

60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7页。

61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20页。

累而失去公民资格者,有吞并他人产业而富贵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第二,命令式的禁令并非最好的法律,而以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则优于禁令。第三,民主制度产生于内战或是党争,因此无论哪方胜利,获胜方的公民都有同等的公民权及做官的机会。

对应人的性格特点:第一,崇尚自由,拥有多样的性格。第二,把欲望限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第三,这种人是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最多样的人,是五彩缤纷的华丽的,为许多男女所羡妒的,包含最多的制度和生活模式的。

四、僭主政制的道德品质和对应人的性格特征

僭主政制的特点有:第一,僭主政制是民主政治过分追求自由的产物,“无论在个人方面还是在国家方面,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可能变为别的什么,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63第二,僭主产生与平民中的“保护人”这一角色。第三,僭主政治的本质,即僭主采取暴力对付他的人民,在把他们接触武装之后进行新的奴役。“人民发现自己像俗话说的,跳出油锅又如火坑;不受自由人的奴役了,反受起奴隶的奴役来了;本想争取过分的极端自由的,却不意落入了最严酷最痛苦的奴役之中了。”64

第九卷——僭主式人物性格、城邦三个等级划分

僭主政制对应的人的性格取决于对欲望和理性在人性格中的互相制衡之中。首先,如果灵魂中兽性和野性的部分起控制作用,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在欲望的控制下无恶不作;如果是有理性在灵魂中起主导作用,那么他就可以使灵魂中理性和激情处于平衡的状态而使人平静且最可能掌握真理。将民主性格人的欲望部分唤醒,则产生了僭主式人物。“一个人的心灵被一个主宰激情完全控制了之后,他的生活便是铺张浪费,纵情酒色,放荡不羁等等。”65在总结了不同的政制对应着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之后,柏拉图得到推论:“在美德和幸福方面,不同类型的个人间的对比关系就像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被僭主统治的国家是受奴役的,实行僭主制的心灵是最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必定是贫穷和苦于不能满足和充满恐惧的。因此实行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所有城邦中最不幸的,僭主型的暴君被认为是所有人中最不幸的。“僭主型的人物,即由于混乱在他内心里占了优势而造成了恶果你因而判断他是最不幸的那种人物,当他不再作为一个普通的私人公民,命运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僭主暴君,他不能控制自己却要控制别人,这时他的境况一点还要更糟。”相反“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气质,最能自制。最恶者和最不正义者是最不幸的人。他又最有暴君气质,不仅对自己实行暴政而且对他的国家实行暴政。”66柏拉图将城邦划分为三个等级,同时对应三种人的基本类型——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所获得的快乐也是依据这样的顺序而有着等级的划分。

对第一位的快乐的论证:首先,爱智者对所有这三种快乐有着最多的经验,是灵魂中用以学习部分占统治地位的人的快乐——一种最真实可靠的快乐,因此是第一位的快乐;其次,真实的意见、知识、理性和一切美德的东西是一种永远不变不灭的真实,是更纯粹的实在。选择和追求知识和智慧所指向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因此“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67爱胜者的快乐较爱利者的快乐更接近于爱智者的快乐而居于第二位,最后是爱利者的快乐。因此,善的正义的人在快乐方面超过恶的不正义的人,即王者离真正的固有的快乐最近,寡头次之,僭主最远。

第十卷——不要相信诗人、心理学教化

63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45页。

64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4页。

65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8页。

66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65页。

照应第三卷,再次论证对于诗歌的看法,否定荷马等悲剧诗人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以三种床——自然的床,木匠的床和画家的床做喻来区分本质、形式与影像。神是自然之床的创造者,木匠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只是一个模仿者。荷马以来所有的使人都只是美德或自己制造的其他东西的影像的模仿者,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模仿只是一种游戏,是不能当真的,从事模仿的使人本质上不能模仿心灵的善的部分,而是与易于模仿的暴躁多变的性格联系。

善是一种内心由理性和法律控制的平和,理性和法律可以促使人变得克制,而纯情感本身则怂恿人对备上让步。法律会告诫人们遇到不幸时尽可能保持冷静而不急躁诉苦,是最善的——愿意遵从理性指导。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完全有理由拒绝让使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为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育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就像在一个城邦里把政治权力交给坏人,让他们去危害好人一样。”68诗歌有一种腐蚀最优秀人物的力量,我们一定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其重要性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是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关键,因此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

灵魂不朽论:一切能毁灭破坏的是恶,一切能保存有助益的是善。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都是使心灵恶的东西,但是,一个事物不能被外在于它的事物所灭亡,因此任何恶——无论特有的还是外来的——都不能毁灭它,可见,它必定是永恒存在的。既然是永恒存在的,就必定是不朽的。为了认识灵魂的真相,我们必须借助理性的帮助,充分细看它在纯净状况下是什么样的,然后你将发现它要美得多,正义和不正义会辨别得很清楚。我们要把目光转向爱智部分去观察灵魂在人世生活中的感受和形式,就可以将灵魂描述的足够清楚了。我们已经证明了,正义本身就是最有益于灵魂自身的,为人应当正义。

在这里澄清讨论之初的疑问——正义者被认为不正义,而不正义者被认为正义。我们必须深信“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69柏拉图进一步为正义者正名,“正义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愿意,就可以治理自己的国家……过去说成是不正义者的,现在都成为正义者的好处;不正义者即使年轻时没有被人看破,他们的老年将过得很悲惨。”最后又以“厄洛斯”之喻来阐明一种因果报应的轮回观。

厄洛斯是一名勇士,他在战斗中牺牲而在即将被火葬时神奇复活,复活后他向大家讲述了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的情景。这里地上和天上分别有两个并排的洞口,法官们坐在天地之间做出判决,正义的从右边升天,不正义的才能够左边下地。厄洛斯则负责向人类传递他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被判决后的鬼魂纷纷离开,有的走上天的洞口,有的走下地的洞口。同时也有的灵魂从天上的另个出口下来,有的从地上的另一个出口爬出。他们彼此叙说经历,地下爬出的追述自己的痛苦,天上下来的叙述他们的快乐。同时,当遇到罪不容赦的灵魂想要走出洞口时,洞口就会发出吼声,他们会受到严酷的惩罚。而正义者却受到完全相反的待遇。厄洛斯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前对别人做过的坏事,死后每一件都要受十倍报应。”

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美德任人自取,每个人将来有多少美德,全看他对它重视到什么程度。厄洛斯告诉我们,神使在把生活模式让大家选择之前布告大家:“即使是最后一个选择也没关系,只要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他的生活是努力的,仍然有机会选到选到能使他满意的生活。”

68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08页。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共四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会范文 理想国读书心得体会(一)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 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

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一、书名:《理想国》(前五卷) 二、著者:柏拉图 三、页数:157 四、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之后被玻勒马霍斯请回了家,与他的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并让克法洛斯意识到金钱不能代替内心的满足和宁静。特别是对于坏人。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观点。 第二卷格劳孔向苏格拉底提出质疑,他与其弟阿得曼托斯提出正义与不正义的后果和利益不同,认为不正义对自己会更有利。苏格拉底“由大见小”,开始阐述城邦的正义。理想国的命题就此展开。讨论了有关国家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他讲述了怎样组成一个健康的城邦。接着话题从关于“护卫者”的讨论转到了教育上。他认为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儿童易被塑造,要给儿童讲最优美高尚的、编得好的故事。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音乐不可亵神。不能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 第三卷进一步讨论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不应展示假恶丑的主张,音乐也是一样。通过讨论“模仿”的问题,他表示对戏剧恨厌恶。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诉讼或就医之类的事情上。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到了护卫者。讲述了护卫者的责任、标准以及如何教育培养。“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国家的四种品质;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智组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品质与其居民的品质是一致的。 第五卷苏格拉底想要论述很多不同种类的政体,讲述了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给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还谈到了优生优育和幼儿教育问题。在士兵的行动准则之后,苏格拉底说出了哲人做王的观点。还有关于什么是“意见”的论证。 五、读后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论证。人们总是认为坚持正义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会吃很多的亏,也会受很多的苦,色拉叙马霍斯用牧羊人与羊的例子,来说明牧羊人只是想喂饱羊来使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认为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现在,当你用正当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标辛辛苦苦奋斗时,有人会以一些非正义的手段来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看起来不正义的人总是比正义的人能力强,因为真正正义的人在做事时会受很多原则的限制。格老孔的两个观点:第一点--正义的本质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文摘要: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切公有,物欲节制;它有着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法律体系,有着自己固有的“理想模式”,有其突破,有其建树,也有其局限,有其不足。不论是哲学王的统治,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的不和谐,还是它的类似斯巴达的“全城戒备”状态,以及正义之国与正义之人的讨论,总是让人一方面看到理想状态下的井然有序的国家秩序,一方面又不得不怀疑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然而,就连柏拉图本人也不敢保证理想国的永恒维持,相信它一样会退化腐朽以致败落。 关键词:哲学王哲学平民机械理性主义战时理想国 English abstract:The “Republic” of Plato, with its strict hierarchy, with its all public and material desires control, has a sound education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has its own inherent "ideal model", has its breakthrough, and its achievements, also has its limitations, and its shortcomings. The rule of philosopher king, the discordance between material basis and spiritual pursuit, it's similar to the Spartan's "City of alert" statu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untry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 of justice, always make people see on the one hand the idealized organized national order,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o doubt that if it's feasible in real life. However, even Plato himself can not swear that the Republic will maintain eternal, and he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 degraded as a result of decadent decline. Key words: philosopher king civilians of Philosophy Mechanical rationalism Republic in war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辩证法、理念论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政治哲学经典,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以正义理念为基础,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其建树,又有其局限,本文就理想国的主旨问题,局限及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综合个别专家以及自己的意见,发表了对理想国的见解。 一理想国,还是理想人?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

柏拉图《理想国》的思考

柏拉图《理想国》的思考 [摘要]:《理想国》一书是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综合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社会、家庭、艺术灯诸多方面。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述了自己理想城邦的蓝图。本文主要对《理想国》中的正义之争、人治与法治的选择和几个理想现实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对正义之争基本认同柏拉图的看法。就人治与法治的选择,因柏拉图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不符之处,而不支持其偏向人治的观点。最后,谈一谈《理想国》从理想走到现实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阻碍。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正义政体教育 《理想国》向我们勾勒出的是一个城邦应是怎样的。其中包涵的许多哲学思想,影响着社会千年的发展。虽然《理想国》写于古希腊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并且柏拉图描绘的只是他理想中的一个国度。但抛弃这两点,本书的思想对于今天社会发展,国家法治建设,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下面就从三个方面,简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正义 正义是《理想国》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正义究竟是什么?虽然书中不断提到这个问题,但柏拉图并没有给“正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不过在苏格拉底和众人的辩驳中,否定了一些错误的正义观,模糊地指出了正义的方向,让后人能沿着这一方向寻得真正的正义。在此仅对这些错误的正义观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理想国》第一卷就列出了四种当时正义观:(一)西蒙尼德说的:“欠债还钱就是正义。”(二)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三)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四)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观点,乍一看都有道理。欠债不还总是不诚信的,帮助敌人害朋友是不忠诚的,正义被强者利用就成为他们的利益,小人做坏事总会占更多的利益。但根据柏拉图的理解,对问题(一),我们要想的更全面。如果借的是武器,而武器的主人疯了,还能把武器还给他吗?观点(二),从交友的角度看是对的,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讲义气。但从正义的角度看,我们帮谁,不是按朋友与敌人分类,而是按正义者和非正义者加以区别。观点(三),柏拉图以诡辩之术指出,若是强者一不小心将法律偏向弱者,就成为了弱者的利益了。对于观点(四),是当时一种社会现象,较为复杂,柏拉图无法正面驳倒,只能用反诘法从侧面推翻它。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下了逐客令,把他们驱逐出理想国。个中原因不外乎是:一、诗人进行虚构,无中生有,甚至诽谤神和英雄;二、阅读诗让读者(观众)情感失控,没有理智。请从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感觉”在对美把握过程中的作用诸层面展开论述,联系当下艺术、文化的现状,思考“感觉”的复杂性——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感觉至上,“我觉得好就是好”?又有些人认为“感觉”可以被操纵,譬如文化商业可以推动或改变人们的“感觉”? 解答: 柏拉图的《理想国》之所以翻译为“理想”,在于他的乌托邦般难以实现的思想,并且在这个著作中,他以“国”为基础,阐述他的“治国之方”,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在《理想国》中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并带有一定的理想指标。 在《理想国》中,关于艺术和政治,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的观点无疑是艺术要为政治大方位的效劳;而在《会饮篇》中,作为诗人的柏拉图无疑一定程度上重视和颂扬艺术,追求艺术的“纯净性”。存在于两篇对话中的思想的对立,为我们了解柏拉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也不能单从这种对立的矛盾就简单的概括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应该能看到两次对话发生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会饮篇》发生在笙歌缭绕和烛火摇曳的良宵,作者和雅典的几位文化熟人在一起进行

一场私下宴饮;《理想国》则是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在雅典最重要的港口旁,在陌生人的家里,苏格拉底被迫就治国问题发表看法,柏拉图借导师苏格拉底之口,阐释自己的治国之道,企望建立一个真、善、美德理想国。 所以,要理解《理想国》中作者对诗这一艺术的看法,要联系作品的写作和思想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文化在渐进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哲学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人文科学得到发展。知识的积累让许多人高兴,文化的繁荣让许多人自豪,但是不久便发生了一场战争,最终以雅典人的失败告终。战争的失败使思想家开始反思文化繁荣的真实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看到了希腊文明的脆弱,看到了只是注重表面繁荣的文化氛围里建设文明国家的幼稚性。在当时,诗——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普通民众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哲学,因此,对于文化虚假繁荣的批判,柏拉图把矛头指向了诗人,他认真地审视诗人的活动,形成了诗家是一批没有自知之明、不知天高地厚的无知者的成见。他讽刺了那些所谓的伟大的诗人竟然不会阐述诗歌创作技巧,只是从前人的故事里加以改造成诗,诗人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审时度势的浅薄。并且,他们的创作内容大多虚构,无中生有,不具备深刻的哲学内涵,甚至诽谤神和英雄,因此诗歌折射的思想不能面对现实世界,不能对民众正确的认知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柏拉图与理想国

王太庆:“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 2006-7-24 23:09:22 阅读25次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先讲点题外话,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柏拉图?大约在两个星期前吧,在北大哲学系,看见一份教育部的文 件,说是规定大学生要读点外国的名著,其中第一本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我想,这也是你们请我来讲讲柏拉图《理想国》的原因吧。一个大学生,如 果连柏拉图都不知道,那就有点不够格了。因为柏拉图这个人在历史上影响 非常大,有很大的历史作用。你如果不了解他势必要碰壁,所以我们还是要读 一点他的书,使我们的脑子不是随便跟着别人走,而是能够自己下判断。念世 界名著的主要目的在这。不光是哲学系的人要念,其他的人也应该念念。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处理好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当然要继承,但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东西简单地照搬到今天——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这样做。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短处的,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就是对这些东西的否定。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入侵面前,我们节节败退,老是打败仗。清华就是打败仗的产物,是用庚子赔款退回的部分办起来的。打了败仗怎么办呢?一方面认识到我们的传统要打折扣,因此要“打倒孔家店”;另一方面,就要向西方学习,拿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向西方学习,也与清华有关系。当年清华许多人到美国去学习,这些人回来后就成为我们的老师。如果不是向西方学习,恐怕我们还会更落后。对于柏拉图,也要这样对待,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要学习。我的老师,也是清华的毕业生,贺麟先生,提出了一个想法,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吸收过来。他一辈子都在干这事。学习柏拉图,并不是要跪倒在西方人面前,而是要把他的好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柏拉图,还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弄清楚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希望大家以后读书,要多想一想,多研究研究,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今天,我想把柏拉图的著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帮助大家去了解、研究。 关于念书,我还想多说两句。念书首先一定要自己念, Republic, 打开书,老老实实地 念。如果你只是前面翻两页后面翻两页,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编起来就可以对这本书说三道四,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还是要像我们中国古人说的,真心诚意,一句一句地念。至于怎么念,则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今天,我可以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在念的时候就会少费点劲,或者说,费了劲,收获会更大一点。所以,我今天就不重复书里头可以念到的东西,主要讲讲书里面没有的内容。下面就回到正题。 柏拉图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一直到今天,西方哲学家,有的是直接从他出发,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往下传;有的与他站的角度不一样,受到他的学说的刺激产生了新的学说,甚至还有的想否定柏拉图的学说。一正一反,都是在发展柏拉图的学说。所以说,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西方哲学家著作中,柏拉图的著作保存最多。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点关系。没有人说要禁止柏拉图,要烧他的书。同时,柏拉图组织了一个学术团体,叫“学园”(Ac ademy),形成了学派。他的学生把他的著作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先是手工抄在羊皮纸上,后来变成了印刷品。那么,是不是这些著作都是柏拉图写的呢?有人表示怀疑。怀疑也是对的。我想有些部分,可能不是柏拉图亲笔写的,而是他的学生的东西,放到里面了,后人就误以为是他的。总之,有一个时期,专门进行了辨伪,看看那些是赝品。19世纪,人们对柏拉图的著作一篇一篇地进行研究,并对怀疑的理由一条一条地考察。怀疑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有人认定有一个柏拉图风格,柏拉图的学说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封闭体系。拿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为你的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是理想国的读书报告,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是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与观点、我的评价、最后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个人感受这五个方面做的这个读书报告。那么首先呢,就从写作背景说起吧。 一、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是雅典贵族 阿里斯顿的儿子。她生活的年代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大政治家伯利立克里的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整个社会群龙无首,危机四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柏拉图在经历了可怕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积极准备投身政界,准备力挽狂澜,用正义政治取代不正义政治。但是,寡头政治使柏拉图的政治热情归于幻灭。社会和国家都已经病了,如何才能挽救他们呢?四顾彷徨的柏拉图经过反复思考,觉 得唯有系统的阐发正义的思想,使正义观念深入人心,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有转机,否则人类灾难无法避免。这是促使柏拉图系统阐发正义思想并提出“哲学王”理论的现实政治背景和直接契机。《理想国》正是经历这一思索之后提出的一整套的治国方案。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主要内容: 全书以正义为线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是一部关于正义的专著,也是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义理论的探索源头。几千年来,柏拉图的正义论以及其探索正义的方法论深深影响了整个政治哲学史,成为人类探索良好政治秩序,寻找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理想国》的几个部分的描述: 一、在引言中讲到《理想国》的时代背景、作者和历史意义 二、第一二卷中是从个人正义讲到城邦正义 三、三四五卷都讲了城邦的正义 四、第六七卷讲到了哲学和政治 五、最后的两卷就是讲了从正义到人的至善 观点介绍: 建的城邦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我所读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译本是商务印书馆xx年版,由郭斌和、张竹明老师翻译。事实上我觉得柏拉图不论家庭背景、社会背景还是人生经历都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极为相似,他们的人生阶段也大致相似,从壮志雄心投身政治事业到困心衡虑久而弥坚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开始撰书立册。而柏拉图书札中对后人影响深远、奉为经典的《理想国》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著作。整一部《理想国》以对话形式展开,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形式(部分经考证为伪作)讨论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一系列问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一、书名: 《理想国》(前五卷) 二、著者: xx 三、页数:157 四、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之后被玻勒马霍斯请回了家,与他的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并让克法洛斯意识到金钱不能代替内心的满足和宁静。特别是对于坏人 。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不正义是强有力的观点。 第二卷格劳孔向苏格拉底提出质疑,他与其弟阿得曼托斯提出正义与不正义的后果和利益不同,认为不正义对自己会更有利。苏格拉底“由大见小”,开始阐述城邦的正义。理想国的命题就此展开。讨论了有关国家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他讲述了怎样组成一个健康的城邦。 接着话题从关于“护卫者”的讨论转到了教育上。他认为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儿童易被塑造,要给儿童讲最优美高尚的、编得好的故事。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音乐不可亵神。不能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 第三卷进一步讨论教育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艺作品中不应展示假恶丑的主张,音乐也是一样。通过讨论“模仿”的问题,他表示对戏剧恨厌恶。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诉讼或就医之类的事情上。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

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到了护卫者。讲述了护卫者的责任、标准以及如何教育培养。“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国家的四种品质;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国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谋划者组成一样,灵魂由欲望、激情和理智组成。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品质与其居民的品质是一致的。 第五卷苏格拉底想要论述很多不同种类的政体,讲述了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 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给男女提供同等的教育,二者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还谈到了优生优育和幼儿教育问题。在士兵的行动准则之后,苏格拉底说出了哲人做王的观点。还有关于什么是“意见”的论证。 五、读后心得: 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论证。人们总是认为坚持正义的正直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会吃很多的亏,也会受很多的苦,色拉叙马霍斯用牧羊人与羊的例子,来说明牧羊人只是想喂饱羊来使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认为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即使是到了现在,当你用正当的手段朝着你的目标辛辛苦苦奋斗时,有人会以一些非正义的手段来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看起来不正义的人总是比正义的人能力强,因为真正正义的人在做事时会受很多原则的限制。格老孔的两个观点: 第一点--正义的本质和起源。人们说: 作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 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订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任何一个真正有力量作恶的人绝不会愿意和别人订什么契约,答应既不害人也不受害--除非他疯了。第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1 摘要:柏拉图关于正义的讨论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绝非是与后人开的一本正经而严肃的玩笑! 关键词:正义《理想国》柏拉图 正义,一直是人类苦心追求的美好价值。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生活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普遍渴求一种正义的生活,渴望生活的美好,而那些渴望正义的人们却饱受了不正义的折磨,他们一直试图向正义探源,对正义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很少对正义进行思考,或者当人们对正义进行着思考时,对自己、别人乃至整个社会是否存在正义进行思考时,甚至连正义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正如我的老师廖峰博士所说,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但两千多年以前的哲人们所思考的问题,到今天甚至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无知。难道两千多年以来人类的智商没有提升过,这着实可怕! 一、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 347年)2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民主制复辟后处死了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政体。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叙拉古的统治者狄翁被谋杀后,格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时候,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他于壮年时期成就了经典作品《理想国》。全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政治思想,是关于人类的一个理想的共同体生活的构想。 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理想国是一个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 1交稿日期:2013.12.16 2据《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大学版》第二版,柏拉图生卒年不准确

柏拉图的理想国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也是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在诸多领域都有里程碑版的建树。 柏拉图大约在20岁的时候成为了苏格拉底的学生。关于他投师一事,有个美丽的传说。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停在他的膝盖上,然后发出嘹亮美丽的声音并一飞冲天;第二天柏拉图前来投师,苏格拉底把柏拉图视作他梦见的那只天鹅。这个故事未必属实,但起码说明了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希腊人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巴门尼德篇》对西方思想影响深远。黑格尔曾说:“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说:“欧洲哲学传统的最没有争议的一般特征是:它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其中柏拉图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理想国》。 《理想国》的标题希腊语为politeia,意为“关于城邦的学问”,兼有“对城邦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两层意思。很多研究哲学的专业人士都把这个题目译作《国家篇》,虽然比较忠于原意,但也只是表达了前一种意思,却无法体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的有关于人的教育问题。虽然标题本身没有理想的意思,但是巴拉图在对话中的确描绘了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国家。《理想国》这个标题更为贴切柏拉图的思想内涵。 《理想国》可谓是当时的学术大全,涉及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覆盖面很广。最为著名的就是《理想国》第七卷中“洞穴”的比喻。柏拉图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出一个神奇的地方。在一个很深的洞穴中,洞中的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但是他们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上,连脑袋都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穴最深处的洞壁。他们的后面有一堆火,在火和人之间,有一堵墙,墙的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器物和雕像来回走来走去,火光将这些物品投影到囚徒对面的墙壁上。他们由于没有见过真实的东西,只能把影像当作事物本身。他们每天好像都在看皮影戏,已经完全习惯这种生活,没有人试图改变现状。但如果有人把其中一个囚徒释放出来,并强迫他看火光和真实的东西,他肯定会感觉到十分痛苦,在眼花缭乱的情况中无法看清实物,认为影子是更为真实的东西。如果有人硬将他拉出洞穴,在强光之下他必然感到眼睛疼痛,什么也看不清。若要他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定时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首先他看影子最清楚,其次是任何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是真实的物体本身。接着他可以对着天体和天空本身大饱眼福,当然这种事情在晚上更容易做到:他将看到月亮和星星的光,而不是在白天看太阳和阳光。”这个人一旦看清了太阳,他就会庆幸自己摆脱了原来的黑暗洞穴,来到了阳光普照的世界。外面的世界象征着本质的世界,用柏拉图的话说是理念(idea)的世界,太阳代表着善,是最高的理想,是万物的本质。柏拉图在这里所主张的就是撇开表面现象,看到实物本身,在上升到最为本质的理念。 在其他方面,比如财富,柏拉图也有很独特的想法。《理想国》中有一段关于财富的对话。 苏格拉底:克法洛斯先生,你说的话有道理,但我仍然觉得大多数人达不到你这种境界。他们会认为你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福了才说这番话的。因此,他们会说人老了,是因为富有,才会有淡泊宁静的乐观性格,你就是这样的。不是吗? 克法洛斯:算你说对了。他们的确没有认同我的观点。虽然他们对我的怀疑不是空穴来风——但却失之于绝对化了,我有足够的理由来驳斥他们。当色弥斯托克勒受到塞里福斯人嘲笑,说他是因为雅典而不是因为贤德才出名时,他反驳道:“如果我们出生的城邦调换一下,那么谁也成不了名。”我想色弥斯托克勒的这番话对于那些既贫穷、又惧怕老的人正好适用。一个人贫穷并不怕,只要他善良: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也是不会得到安宁的。 可以看出,柏拉图并不支持过于追求财富。在财富观上,柏拉图强调物质财富的基础地位,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主张追求财富必须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反对贪图物质享受。柏拉图的“公布制”思想也是乌托邦方案的开端。《理想国》成书于希腊城邦政治面临解体之际,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是雅典最后一名君主克德鲁斯的后裔,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的后裔。柏拉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的监护人,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说他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的青年。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因此柏拉图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期、酷烈的战争中度过的,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的危机与衰落。20岁之前的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20岁以后的八年与苏格拉

底的相识真正奠定了他的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在此期间雅典的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反复更迭,最终随着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彻底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看法。“三十僭主”政体的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的蜕化变质,使柏拉图的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的危机。随后28岁的柏拉图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生涯。他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燕燕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时的僭主戴奥尼修的统治而被卖为奴隶,后在好友的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在好友的帮助下,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的创作生涯。《理想国》的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的启蒙,并目睹了雅典政权的不断更迭和民主政治的弊端,加之他在游历各国后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反思,所有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理想国》的智识之源。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力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摘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对教育问题的诸多构想,表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包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选定以及对人的天赋的注重,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的学前教育观、终身教育观、音乐与体育教育观、国家教育观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因此,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讲给孩子的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已审定的故事,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不应当将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并且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儿童和年轻人听!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宙斯把混合的命运赐予凡人,特洛亚 的战争故事,这些都不当讲给孩子听!&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神只会为恶而惩罚!儿童最初接受的故事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 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分阶段的终身教育模式!7 岁之前的儿童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引导他们的兴趣陶冶性情!7岁之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 的锻炼!!" 20岁接受第一次选拔,理性高超者得以继续深造, 理性平凡,但是有军事天赋的人将接受培养成为军人30 岁接受第二次选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之后15年的时 间,让他们进行实践,积累治国经验! !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 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 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 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 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 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 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