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电站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

核电站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

核电站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
核电站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研究

1.1 核定站的安全目标

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和可靠的能源,在长期的核电安全实践中建立并逐步完善的现有核安全法规,对于保证核电厂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的安全是行之有效的。但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事故表明,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虽然很低,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风险。经验表明,一个较大的核事故会对公众和潜在的核电用户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认识,国际核电界和核安全界已达成共识并正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以切实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水平,促进核电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文明服务。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正组织国内有关部门进行核电站安全目标的研究。当前我国核电站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安全问题核安全目标包括:核安全的总目标、辐射防护目标、技术安全目标以及作为检验所确定的安全目标,特别是技术安全目标是否被满足的一个指标,即定量的概率安全目标:a发生严重堆芯损坏的概率每运行堆年低10--5次事件;b需要厂外早期响应的大量放射性释放到厂外的概率每运行堆年低于10-6次事件;严重事故,提出应该使用工程判断和概率方法的结合来考虑可能的严重事故序列,确定对这些序列合理实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纵深防御,提出了下一代核电站包括应付严重事故在内的纵深防御的5个层次;概率安全分析(PSA)的应用,作为确定设计的辅助和补充,概率安全分析应该在核电厂的设计中得到应用以达到相关的安全目标。设计管理,提出了设计管理的目的和加强设计管理的若干具体要求,以确保核电厂安全功能和安全运行能得以实施;经验证的工程实践;人机界面,提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因问题,充分重视运行经验的反馈,以减少发生人员差错的可能性。

核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保户人员、公众和环境。核电站的安全性,即为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与安全有切实可靠的保障。其中,包括正常运行,保证工作人员与公众放射性照射低于规定限值;在隐患情况下(内因与外因引起),确保堆芯安全,减轻事故引起的辐射。

1.2 核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

1.2.1堆芯严重损坏

按照堆芯损伤状况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堆芯熔化(CMAs),另一类为堆芯解体(CDAs)。堆芯熔化是由于堆芯冷却不充分,引起堆芯裸露、升温和熔化的过程,其发展较为缓慢,时间尺度为小时量级。堆芯解体是由于快速引入巨大的反应性,引起功率陡增和燃料碎裂的过程,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时间尺度为秒量级。轻水反应堆由于有固有的负反应性反馈特性和若干专设安全设施,发生堆芯解体的可能性极小。我国核电站主要为轻水反应堆类型电站,所以,其可能发生的严重隐患类型主要为堆芯熔化隐患[18]。

(1)堆芯熔化类隐患的主要过程

尽管压水堆核电站严重隐患的初因事件有上百个,但导致堆芯熔化的过程及熔化后的在安全壳内的行为过程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序列进展时程不同而已。严重隐患发展主要过程如下:主冷却剂管道发生破口或冷却不足导致安全阀排放,导致堆芯冷却剂流失,如果堆芯得不到充足的冷却剂补充,则堆芯将全部裸露。由于堆芯失去冷却,堆芯余热无法导出,燃料温度不断升高,控制棒、燃料包壳和支撑结构首先出现熔化,随后燃料开始熔化并且向下坍塌,堆熔混合物随着下栅板及下支撑板的失效掉入下腔室,随之压力容器底部裸露烧干,随后将下封头熔穿,堆熔物掉入或喷射到堆坑,与堆坑内的水作用产生的大量水蒸汽、不凝结气

体和放射性气溶胶进入安全壳内,随后堆熔物与混凝土底板发生作用,堆坑底板及径向发生熔蚀,并释放出大量不凝结气体。由于不凝结气体中可燃气体的存在,并在安全壳内大空间不断积聚,浓度不断上升,可能发生燃爆威胁安全壳的完整性。同是不凝结气体不断的积聚,最终可使安全壳超压失效。

轻水反应堆的隐患现象根据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压力容器内阶段和压力容器外阶段;

压力容器内阶段:指主要的严重隐患发生在压力容器内部,压力容器未丧失完整性。

燃料和包壳过热;

包壳氧化放热并产生氢气;

燃料包壳的损坏或熔化;

快速增加的大量氢气可能爆炸,威胁压力壳的完整性;

燃料芯块熔融并移位到堆芯下部;

熔融碎片与水反应,可能产生蒸汽爆炸;

熔融碎片加热压力容器,威胁压力容器完整性。

压力容器外阶段:指压力容器失效后,主要的严重事故发生在压力容器外部,安全壳内部,威胁到安全壳完整性或者可能造成放射性外泄。

可能的高压熔化喷射和直接安全壳加热威胁安全壳完整性;

氢气燃烧或者爆炸,这里的氢气包括压力容器内阶段产生的和压力容器;

外阶段由于熔融物与水或者与混凝土反应产生的;

局部的氢气燃爆过程产生冲击压力威胁安全壳完整性;

熔融物与混凝土的反应可能熔穿地基;

长期的增温增压导致安全壳完整性丧失;

威胁安全壳旁通,导致放射性泄漏。

从轻水反应堆的堆芯熔化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高压熔堆和低压熔堆两大类。低压熔堆过程以快速卸压的大、中破口失水为先导,若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的注射功能或再循环失效,不久堆芯开始裸露和熔化,锆合金包壳和水蒸汽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堆芯水位下降到下栅格板以后,堆芯支撑结构失效,熔融堆芯跌入下腔室水中,产生大量蒸汽,之后压力容器在低压下熔穿,熔融堆芯落入堆坑,开始熔蚀地基混凝土,向安全壳内释放出H2、CO2、CO等不凝气体。此后安全壳有两种可能损坏的方式,即安全壳因不凝气体聚集晚期超压导致破裂或者贯穿件失效,或者熔融堆芯烧穿地基。高压熔堆过程往往以堆芯冷却不足为先导事件。该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燃料损伤随堆芯水位缓慢下降而逐步发展,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时刻的压力差,使堆芯熔融物的喷洒范围更大,有可能造成安全壳直接加热,具有更大的潜在威胁。

(2)严重隐患过程中危及安全壳功能的主要现象

当严重隐患即将出现时,堆芯受到严重损坏或熔化,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到安全壳内,这样,安全壳是阻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唯一的屏障。对于放射性物质的滞留来说,安全壳的失效时间是主要因素之一。按安全壳失效时的状态其可分为四大类:

I事故前的完整性破坏,如隔离故障、事先存在的口子等;

II堆芯熔化之前或堆芯熔化而引起的早期安全壳失效,如氢气燃爆、蒸汽脉冲或大气直接加热造成的失效;

III堆芯熔化之前或因堆芯熔化而引起的安全壳旁路,如接合部失水事故、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引发的旁路;

IV安全壳内长期温度压力上升造成的晚期超压失效或安全壳底板熔穿。

从上述可看出,危及安全壳功能的主要现象为:

①安全壳直接旁路;

安全壳墙体上百十个贯穿件如果有一个不能正确的隔离,安全壳的完整性功能就被破坏。如果管道失效导致放射性流体直接排到安全壳以外,安全壳遭到旁路,其完整性也同样认为受到了破坏。为了保证恰当的隔离,贯穿安全壳的管线必须有符合安全级要求的冗余配置。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是另一类安全壳旁路现象,这一事故下压力容器内放射性物质可通过破损蒸汽发生器的大气排放阀或安全阀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接合部失水事故和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均使安全壳失去放射性第三屏障,这一类安全壳失效只能以预防来解决。

②安全壳大气直接加热;

在高压熔堆过程中,熔融物会在高压下喷入堆坑。在熔融物高压喷射过程中可能引起所谓的安全壳大气直接加热现象(DCH)。堆芯熔融物被水蒸汽或其它可能存的的气体所夹带,在高压下冲出压力容器和堆坑,在安全壳空间破碎成细小粒子。这些粒子与安全壳大气快速换热,加上熔融物中金属氧化产生的化学热,可能使安全壳大气升温超压。

③蒸汽脉冲与蒸汽爆炸;

高温的堆芯熔融物与大量冷水接触,会相互作用产生大量水蒸汽,形成蒸汽脉冲或蒸汽爆炸。若在压力容器内发生蒸汽脉冲,它可能将部分熔融物碎片和水喷入堆坑,进入安全壳。如果在堆坑发生蒸汽脉冲或蒸汽爆炸,会形成冲击波,会危及到安全壳内结构体。

④氢气燃烧;

在堆芯熔化过程中,高温的锆包壳、钢材均可与水蒸汽反应产生氢气,在堆坑中熔融物中的钢材的氧化也会产生氢气。此外,水的辐照分解和涂料的氧化也可产生少量的氢气。氢气在安全壳内的积聚,会发生燃烧或燃爆,它伴随着压力脉冲和高温,有可能威胁到安全壳的完整性。

⑤底板烧蚀与熔穿;

压力容器下封头失效后,堆芯熔融物将跌入堆坑,堆积在底板上形成熔渣池。熔渣池将侵蚀的安全壳底板表面。侵蚀同时向底板的侧向和纵向发展。熔渣与混凝土接触的部分,温度可达2000度以上,足以使部分混凝土汽化或熔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取决于骨料种类,常有的有硅质、钙质和玄武岩类骨料。加热到90度以上,各类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分子和结晶水都会释出。钙质混凝土在高温下会分解出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在穿过熔渣池是时,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它不可凝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等,从而带来其它风险。如果没有其它途径,底板可能数天内熔穿。

⑥安全壳缓慢超压;

在事故过程中,特别是后期熔融物与混凝土作用,不断产生不可凝气体,再加上没有燃烧完的氢气等,会在安全壳内不断积聚,使安全壳内压力不断上升,最后达到安全壳失效压力,导致安全壳的晚期失效。

1.2.2 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19]

(1)反应堆相关热力系统简介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由并联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二条相同的传热环路组成。每一条环路有一台反应堆冷却剂泵和一台蒸汽发生器。在运行时,反应堆

冷却剂泵使冷却剂通过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冷却剂环路中循环。作为冷却剂、慢化剂和硼酸溶剂的水,在通过堆芯时被加热,然后流入蒸汽发生器,在那里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系统,最后返回到反应堆冷却剂泵重复循环。位于反应堆容器出口和蒸汽发生器入口之间的管道称为环路热段,主泵和压力容器入口间称为环路冷段,蒸汽发生器与主泵间的管道称为过渡段[20]。如图3.1所示。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还包括稳压器及其为反应堆冷却剂控制和超压保护所需的辅助设备。稳压器通过波动管接到1号环路热段。稳压器压力控制通过电加热器和喷淋阀的动作实现。喷淋系统由两条冷段供水,并通过喷淋接管接到稳压器的顶封头。加热器安装在稳压器的底部。稳压器上设置了3组先导式安全阀(SEBIM阀种类),用于事故工况下一回路的超压保护。每组阀门装在与稳压器汽相空间相连的支管上,通过这三组阀门向稳压器卸压箱卸压。每组阀门均包含两个制造工艺相同的SEBIM阀门,即上游的保护阀和下游的隔离阀。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与余热

图3.1 主设备布置图

排出系统不接通的各种运行工况下,采用上述超压保护方式;当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与余热排除系统接通时,一回路超压保护则由余热排除系统上的安全阀来保证。

稳压器SEBIM阀门特性的简要技术说明如下;

①17.23MPa(绝对)下最小饱和蒸汽流量为170T/H,最大饱和蒸汽流量为175T/H;

②开启:液压开启1.8S,其中包括变化率为0.5MPA/S的、时的最大滞后时间

0.3S;

③手动强制开启时必须保持阀门持续通电状态。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设备设计是以下述正常运行数据为基准:压力15.5MPa(绝对),满负荷时冷却剂的平均温度310℃;按100%反应堆功率下向二回路系统传递全部反应堆热功率设计;所有冷却剂系统(RCP)设备都按能适应112℃/h速率加热或冷却瞬态设计,温度变化率的运行限值为56℃/h。整个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P)的设计遵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在核电站正常或事故工况下运行时,由温度、压力、流量变化引起的机械应力不得超过限值,以确保反应堆

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的完整性。蒸汽发生器(SG)的主要作用是将一回路中水的热量传给二回路的水,使其汽化。由于一回路水流经堆芯而带有放射性,因而蒸汽发生器与压力容器和一回路管道共同构成防止放射性外溢的第二道屏障。在压水堆核电站正常运行时,二回路应不受到一回路水的污染,是不具有放射性的。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是按自然循环原理运行的。在这类蒸汽发生器中,保证流体的原动力是冷水柱和热水柱之间的密度差,产生的蒸汽是饱和蒸汽。每一台饱和式蒸汽发生器按照满负荷运行时传递二分之一的反应堆热功率设计。每台蒸汽发生器由带有内置式汽水分离设备的立式筒体和倒置的4640根倒U形管束构成。一回路水在管内流动,二回路水在管外汽化。蒸汽发生器的水位,是指蒸汽发生器筒体和管束套筒之间的部分中测得的水位,即冷柱的水位。核电站正常运行时蒸汽发生器必须保持正常的水位,若水位过低,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水量过少,会引起一回路冷却不充分,U形管束的温度升高将有破裂的危险,如果蒸汽进入给水环,就有可能在给水管道中产生汽锤,另外,蒸汽发生器的管板还将受到热冲击。若水位过高,将有加速汽轮机腐蚀的危险。正常工况下由给水流量控制系统(ARE)给水。冷凝器冷凝乏蒸汽而得到凝结水,经凝结水抽取泵抽出,送到低压加热器、除氧器、及高压加热器重新加热后,送到蒸汽发生器内投入再循环[21]。蒸汽回路上装有安全阀,当蒸汽压力达到一定阈值时,能使蒸汽卸压。当正常给水发生故障时,由辅助给水系统(ASG)提供紧急给水。辅助给水系统还担负机组启动时蒸汽发生器的长时间充水热备用时蒸汽发生器的给水。辅助给水系统设计有两个系列,每个系列各有一台电动泵和一台汽动泵。每个系列给1台蒸汽发生器供水。另外,还安装有启动给水系统,用于机组启动时对蒸发器的供水。秦山核电站反应堆热力系统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秦山核电站已有9个堆年的运行历史,其中由于蒸汽发生器主给水故障而导致反应堆保护自动动作的事件有11起,占所有引起反应堆保护自动动作的事件的80%。辅助给水系统相对可靠,但辅助给水汽动泵在日常巡检中曾几次发现其超速保护电源丧失,该电源丧失会致使汽动泵无法启动。电动泵的电源开关也曾出现接触不良的故障。并且,为了实现可检修性,辅助给水系统在管线上布置了不少手动阀门,这些阀门如果被误关闭,辅助给水系统就无法向蒸汽发生器供水。

(2)蒸汽发生器完全失水隐患发生未干预且安注失效过程模拟[22]

以下将秦山核电站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而操纵员未加干预事故进行模拟。假定当T=0时发生主给水丧失事故反应堆自动停堆;停堆后所有电动及汽动应急给水泵失效。事故序列分析计算中不考虑执行一回路”feed-bleed”功能(执行H规程失败)。其他的主要假设包括:高压安全注射系统及低压安全注射系

统(不包

括非能动的蓄压安注箱)共因失效。将表3所列各初始参数输入模拟程序进行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由于本程序未考虑堆芯失水后的演变,所以堆芯裸露后程序中止

图3.2 (蒸发器完全失水)未干涉且安注失效过程曲线(横坐标:s纵坐标:%)上趋势图中各物理参数均采用标数值表示,各曲线说明如下:

(该模拟事故0时刻为:“蒸汽发生器中的低水位”信号与“蒸汽/给水流量失配”信号符合触发紧急停堆。)

①蒸发器水位(0%~-12.85m;100%~0m):

事故过程中当蒸发器完全蒸干后,反应堆冷却剂作为反应堆衰变热的唯一储蓄者,其温度不断上升,当堆芯出口温度达至饱和温度后,在堆芯的上部形成了

汽腔。在汽腔形成的最初阶段由于稳压器压力波动,该汽腔随压力间隙性的产生消失。最终由于热量的积累,形成稳定的汽腔并不断扩大。

③蒸发器二次侧温度(0%~250℃;100%~400℃):

在最初100s内,GCTa自动抬升蒸发器二次侧压力,蒸发器二次侧温度随着压力的上升不断上升,最终达到7.8MPa对应的饱和温度293℃。

④堆芯入口温度(0%~0MPa;100%~15MPa):

当蒸发器未蒸干时,堆芯入口温度取决于蒸发器二次侧温度。当蒸发器蒸干以后,堆芯入口温度随冷却剂热量的积累不断上升。

⑤堆芯出口温度(0%~250℃;100%~400℃):

在事故的最初阶段,由于反应堆功率快速下降而主泵惰转冷却剂流量变化不大,堆芯出口温速下降至近接冷端温度。

随后反应堆冷却剂流速降低,堆芯出口温度持续上升,堆芯进出口冷却剂温差、密度差增加,冷却剂驱动压头增加,最终形成自然循环,堆芯出口温度也趋于稳定。

当蒸发器蒸干以后,自然循环终止,堆芯出口温度随冷却剂热量的积累不断上升,最终达到饱和温度。

⑥稳压器压力(0%~0MPa;100%~20MPa):

在事故的最初阶段,由于失水停堆瞬态,冷却剂温度下降收缩,一回路压力下降。

由于一回路压力较低,稳压器电加热器自动投入,一回路压力上升至15.6MPa。在蒸发器传热恶化后,一回路温度快速上升,导致压力快速上升,最终稳压器安全阀动作,将一回路压力维持在16MPa~16.6MPa之间。

当稳压器汽腔消失后,安全阀出现了带水排放。在堆芯出口产生汽腔后,冷却剂膨胀速率变得更快,安全阀动作频率变得更快,但稳压器一组安全阀仍能维持在16MPa~16.6MPa之间。

⑦稳压器水位(0%~-5m;100%~+3.5m):

蒸发器传热恶化后,一回路温度快速上升体积膨胀,多余的冷却剂排至稳压器,导致稳压器水位上升。

当一回路压力上升至稳压器安全阀动作后,稳压器汽相蒸汽排出,导致稳压器液位在每次安全阀动作时均有明显上涨,直至最后稳压器完全满水[23]。

(3)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未干预,未安注隐患发生的分析结果

(4)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隐患发生起因分析

压水堆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给水是由主给水和辅助给水来保证的。在功率运行时,蒸汽发生器由主给水提供给水,主给水系统不可用的情况下由辅助给水系统(ASG)供水;在反应堆启动和停堆过程中亦由辅助给水系统(ASG)供水。丧失蒸汽发生器给水包括正常运行时丧失主给水和启动时丧失辅助给水两种情况。丧失蒸汽发生器主给水是核电站比较常见的二次侧瞬态。丧失蒸汽发生器主给水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但如果随后又发生辅助给水系统的失效,就会发展成丧失蒸汽发生器全部给水。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堆芯损伤。如果在启动或停堆工况、蒸汽发生器由辅助给水系统供水,如辅助给水系统失效,事故后果与完全丧失蒸汽发生器给水相同。此外丧失压缩空气系统后,主给水调节阀被关闭,其直接后果也是主给水丧失。但是,由于丧失压缩空气系统后,辅助给水流量调节阀处于全开状态,辅助给水电动泵的流量不可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停运电动泵,依靠调节汽动泵转速来调节辅助给水流量,核电站的响应还是

与一般的丧失主给水有所不同。

(5)机组面临的风险

①丧失主给水或压缩空气系统

机组处于正常功率运行时,蒸汽发生器由主给水系统供水。丧失主给水后,二回路的排热能力减少,使得一回路的温度和压力升高以及稳压器水位上升,同时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降低。如果没有应急给水来给蒸汽发生器供水的话,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有裸露的危险。“蒸汽发生器中的低水位”信号与“蒸汽/给水流量失配”信号符合或“蒸汽发生器水位低低”信号将触发反应堆紧急停堆。如果停堆失效,这就造成一个未能紧急停堆的预期瞬态。“任一蒸汽发生器水位低低”信号与“同一蒸汽发生器给水流量低”信号符合触发辅助给水系统电动泵和汽动泵自动启动。如果辅助给水系统在启动或运行中失效的话,则蒸汽发生器将不再有给水,蒸汽发生器中的水量迅速减少,二回路排热能力恶化。当蒸汽发生器水位达到低低低水位(宽量程)时,由ARE407AA、ARE408AA发出进入H2规程报警。如果操纵员没有及时进入H2规程,或者在实施H2规程的过程中操作失误或相关系统发生故障,则一回路将不再得到有效冷却,堆芯将损伤。另处,操纵员成功实施了H2规程、将堆芯带到安全状态或恢复了蒸汽发生器给水后,退出H2规程时需要关闭稳压器安全阀。如果安全阀关不上,这会造成一回路的小破口事故。在实施H2规程时,一回路依靠feed-bleed方式进行冷却,高压安注启动,并打开稳压器SEBIM阀。由于一回路加热后的冷却剂通过SEBIM阀排到安全壳内,使安全壳内的温度和压力上升。根据热工水力学计算的结果,需要安全壳喷淋系统的投入,否则安全壳可能会超压,安全壳的完整性将受到破坏。即使辅助给水系统启动和运行成功,在丧失主给水后,由于辅助给水建立流量需要一定时间,蒸汽发生器中的传热条件在很短暂的时间内会恶化。一回路最高压力有可能大于16.6MPa,即超过了稳压器第一组安全阀打开的定值压力。这样就会使得这一组安全阀起跳。如果一回路压力降下来后安全阀不能回座,那么就会造成一个一回路的小破口事故。因此,丧失主给水的主要风险在于首先可能会造成未能紧急停堆的预期瞬态,第二是一回路可能丧失冷却,第三是一回路的完整性有可能遭到破坏,第四是安全壳的完整性可能不能得到维持。丧失压缩空气系统的风险与丧失主给水类似,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丧失压缩空气系统后,辅助给水流量调节阀处于全开状态,辅助给水电动泵的流量不可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停运电动泵,依靠调节汽动泵转速来调节辅助给水流量,即辅助给水系统的可用性不一样。

②丧失辅助给水系统

辅助系统用在反应堆启动或反应堆停运的过程中,向蒸汽发生器供水以导出一回路热量。如辅助给水在运行中失效,则蒸汽发生器将不再有给水。这种情况与丧失主给水后又丧失辅助给水系统的情况相似,同样也有堆芯因丧失二次侧冷却而损伤和一回路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风险。所不同的是,启动时丧失辅助给水不会造成未能紧急停堆的预期瞬态,因为这时反应堆已停堆或尚在启动中。

1.2.3 心理背景导致的人因失误[24]

(1)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基本行为模式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将此理论运用于核电站这一特殊场合可作出图3.3所示的核电站运行人员行为模式[25]。

当人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其行为便表现为“正确”。当

人的内在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则其行为可能出现失误。对于“好”的外部环境,仅由于人的某些内在因素发生波动,不能与之匹配诱发的失误即为“人因失误”。因此,欲做人因失误分析,必须对图3.3中的三个内在因素逐一分析、综合评价,才可能找出失误的真正根源。

(2)核定站运行人员失误的心理背景

核电站运行的过程为:电站的系统状态通过仪表、视声显示系统,将信息传达给运行人员。运行人员经过认知处理后做出控制操作。其特征是“监视、确认、控制”,属于典型的认识信息处理模型。

人类具有这样一个特性面对同一信息,不同的人未必都能注意到,即使注意到对信息理解也常不尽相同。这种心理现象存在于信息处理序列感知→选择→判断→决定→操作中的感知→判断阶段,其显性化便是对信息价值的“疏忽”。据有关资料,疏忽是核电站运行人员最常见的失误。对某信息的“疏忽”实质上是由于保持了对另一种信息的注意而造成的一种复杂选择反应的结果,其根源是在注意上精力分配不适当。对这种精力分配影响最大的是人的心理因素。一般情况下,人行动时的心理背景具有如图3.4所示的结构。

在核电站运行中操作人员产生安全隐患的心理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下述五种

[26]。

①习惯心理

对于同一作业,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形成一个不需要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流,即习惯性动作。这种习惯性动作对于正常工况下的作业,无疑是有效率的,但在异常工况下也可能使得人们因受习惯性心理的作用而忽视了异常信息。从绝对时间上看,核电站出现大的异常工况,尤其是事故工况是极少的。运行人员长期(甚至数年)处于“平稳状态”很容易养成习惯心理。在1981年1月发生的美国核电站号堆误断直流电源事故中,由于时隔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不久,运行人员充分训练了对类似三哩岛事故的处理能力。因而当发现压力控制系统存在故障时,也误认为同三哩岛事故一样,是因稳压器中非凝缩性气体所致,而未注意到直流供电电源巳断。

图3.3 核电站运行人员基本行为模式

图3.4人行为的心理背景

②自负心理

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与经验,而忽视环境的变化。这是技精艺高的作业者常易陷入的心理,特别是在长期不出现异常状态的环境中尤其如此。如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号堆在发生事故之前,其运行记录是苏联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属一流。

这极好的实绩使得运行人员过度自信,淡化了对反应堆潜在危险性的认识,甚至实验中还无视核电站最基本的安全原则,多次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终于诱发了核

电史上的一次重大事故。

③厌倦心理

核电站主控室主要的作业是对仪表和VDT的监视及相应的控制操作,既紧张、又单调,容易使人感到厌倦。表现为心不在焉、不注意、对工作无兴趣。这种厌倦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疲劳,起因于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依据大脑生理学,在一天中,人的意识状态在不断地波动、变化;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Ⅲ层次是人的行为可靠性最高的状态,但一次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在作业中人的意识状态一般属于第Ⅱ层次的松弛状态和第Ⅲ层次的活跃状态,而属第Ⅳ层次的累计时间最长(表3.3)。尤其在监视作业中,在此层次的意识水平下,由于没有把注意力积极向前推进,因此表现出厌倦心理。此时,预测力、创造力均低下,容易产生失误行为。

除了作业特性外,身体疲劳、人体生物节律等也给予厌倦心理极大的影响。

④紧张心理

当紧急事态或非常规状态发生时,作业量突然增加,作业时间紧迫,给作业者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大脑意识水平急升为第Ⅳ层次,使信息处理能力显著降低。如三哩岛核电事故发生的最初30秒钟内,警报响了85次,警灯亮了137个,超异常的外界紧急信息致使运行人员心理极度紧张,陷入了混乱。

⑤求快心理

具有高度的任务感,竭力尽快达到某个既定目标或完成好指定的某项任务,而不能冷静、全面地评价整个系统的状态。例如我国某实验堆的某次超功率事故。该堆在故障停堆后重新开堆过程中,由于人误及设备故障,反应堆超功率未被发现,当六台功率保护装置均发出功率警告信号时,副操纵员未将这一事故现象报告值班主任和正操纵员而只追求避免再次停堆,擅自错误地把全部功率保护放大器置于最高量程,致使堆功率严重超限。所幸补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表3.3 人的意识水平

层次意识状态注意力情况生理状态失误比率

0 无意识,失神0 睡眠—

Ⅰ意识昏沉,低于

正常迟钝疲劳,单调,想

>10-2

Ⅱ正常,松弛状态被动的,心神内

正常作业10-2_10-4Ⅲ正常,活跃状态主动的,心神外

积极活动时10-2

Ⅳ过度紧张,兴奋精力凝于一点,

判断停止感情兴奋,恐怖

状态

>10-2

人在过度紧张的心理背景下的行为特点(表3.4),从信息输入、处理输出,都比正常状态下容易向失误行为倾斜。

表3.4 紧急状态下人的行为特点

输入信息处理输出

行①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②无视,遗忘于正常信息

①信息综合能力质量减退

②提取记忆信息能力低下

①实施习惯动作

②操作定位不良

为特征③信息获取能力低下

④歪曲感知到的信息

⑤知觉能力麻痹

⑥知觉对象偏移

③与记忆信息对照能力低下

④判断内容检查能力低下

⑤时间裕度过小评价

⑥不能判断

③操作连续性,灵活性低

④不能协同作业

⑤多余,过激操作

⑥无目的操作

⑦操作无反馈

⑧不能操作

2 针对安全隐患的控制措施

2.1 基本安全原则与隐患控制策略

核电站最基本的安全原则是纵深防御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核电厂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等各环节中。同样这一理念也贯彻在安全隐患的控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隐患发生后采取一切可用的手段,中止隐患演进,防止堆芯损伤,称为隐患预防。第二,当堆芯不可避免地受损时,则采用各种手段,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向厂外释放,称为隐患发生控制。

处置的重点首先在隐患预防上,特别要预防可能引起堆芯损坏的安全隐患。从核电厂的基本特征和事故现象出发,隐患处置的基本任务依次是:

①预防堆芯损坏;

②中止已经开始的堆芯损坏过程,将燃料滞留在主系统压力边界内;

③在压力边界完整性不能保证时,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安全壳的完整性;

④当安全壳完整性也不能确保时,应尽量减少放射性向厂释放。

根据这些任务,隐患发生控制对策要确保三个安全功能:

①为了防止或及早中止堆芯损坏过程,就当首先确保停堆能力,始终维持反应堆处于次临界状态;

②应确保堆芯的冷却能力以顺利带出堆芯衰变热;

③为维持放射性包容能力,应当考虑安全壳隔离措施和必要的减压措施。

2.2 堆芯损坏隐患发生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如果预防措施失效,将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进而发生事故,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能进行隐患发生后的事故控制:当堆芯不可避免地受损时,则采用各种手段,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向厂外的释放。事故缓解的目标是尽可能维持已高度损坏堆芯的冷却,实现可控的最终稳定状态,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安全壳的完整性,从而为厂外应急计划赢得更多的时间,并尽量降低向厂外的放射性释放,尽量避免土壤和地下水的长期污染。实验和分析表明,堆芯熔化后,放射性物质在安全壳内的沉降和滞留有非常明显的时间效应,因此,尽量避免安全壳早期失效并尽量推迟失效时间极有意义。核电站严重隐患发生后采取的主要缓解措施有:

①主动卸压防止高压堆熔导致安全壳直接加热;

②消氢措施防止氢气燃爆;

③安全壳过滤排气防止安全壳晚期超压失效。

2.2.1优化消氢措施

(1)氢气的产生及其严重危害

在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如果反应堆堆芯得不到足够的冷却,堆芯裸露,

燃料棒温度升高,锆合金包壳会与水蒸汽发生强烈的放热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并通过主回路压力边界或压力容器破口,释放到安全壳中。当堆芯熔融物进入安全壳堆腔,与混凝土或水相接触,又会引发强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氢气和少量其它易燃易爆气体。严重隐患发生后产生的氢气,与安全壳内的水蒸汽、空气混合,并且在安全壳隔间传输,导致安全壳内整体或局部的氢气浓度升高。当安全壳内的氢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在适合的外部条件下,这些混合气体将发生快速燃烧,并可能发生爆炸,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很高的压力峰值,危及安全壳的完整性。

(2)使用氢气发生器进行优化

为了消除氢爆和氢燃的威胁,核电站应完善当前的消氢系统(EUH),针对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氢气通过在安全壳内适当空间布置氢气复合器来对氢气进行有效的控制。

该系统设计为非能动系统,采用不需要任何支持系统的氢气复合器,在安全壳内适当空间合理布置,在隐患发生的情况下将安全壳内的平均氢气浓度保持在低于发生燃爆的浓度,从而避免发生由于安全壳内整体氢气燃爆而导致的安全壳失效。

非能动氢气复合器由金属箱体和催化剂板组成。催化剂板由涂有多种特殊贵重金属的催化剂的不锈钢薄板组成,许多数目的催化剂板平行竖直地插在固定的框架上,放置在箱体的下部。氢气复合器的金属箱体可引导气流向上进入氢气复合器,经过放在下部催化剂板,气体混合物中的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快速反应,并释放出热量,热的气体从箱体上部流出复合器。这种氢气复合器的主要特点是:

●非能动,不需任何支持系统;

●复合反应可在低温下自启动,复合效率高;

●可在高温、高压下正常工作;

●催化剂板防水、耐热,可长时间有效。

图4.1 氢气复合器示意图

.非能动氢气复合器的外部金属箱设计使高流量的气体流过装置。气体从复合器的底部进入,从顶部排出。一定数量涂有催化活性涂层的金属板垂直排列在金属箱的底部,通过活动的检查盖板可方便地进入。

安全壳内的气体混合物中的氢气、氧气和蒸汽与催化剂接触后复合为水蒸汽。

反应产生的热降低了复合器内的气体密度,引起强烈的对流效应。这一效应通过以下几点得以加强:

复合器的高度引起的烟道效应;

气体以低压降通过整个装置;

薄催化金属板导致高入口横截面(98%自由面积);

高入口流速(0.8~1.0m/s)。.

催化板由涂有多种特殊贵重的金属催化剂的薄不锈钢板组成。催化剂可以允许低的启动温度。催化剂的憎水性可以保证在数次加热和冷却循环以及辐射接触后不需要附加层。催化剂已在各种工况下鉴定,其功能在不利的严重事故的空气条件下(如释放出堆熔气溶胶、安喷系统投入运行和电缆着火等)得到验证。复合器和催化板的尺寸通过试验优化使之在最小尺寸下具有最大的氢气复合效率。每年需要从复合器中取出少数催化金属板进行试验。复合器设计成允许快速和方便地取出催化金属板。试验采用一种简便、可移动的实验装置,将含氢气的试验气体流通过催化金属板,同时检测温度的上升情况。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设置安全壳消氢系统可以提高核电站的整体安全性能,特别是可以缓解严重隐患发生后氢气对安全壳完整性的威胁,体现了先进轻水堆严重事故管理的发展方向。采用氢气复合器进行消氢措施的优化完全具有可实施性。

2.2.2 增强安全壳过滤排气功能[27]

(1)气压的产生及危害

在堆芯熔穿压力容器的严重隐患发生后,由于熔融堆芯与混凝土底板反应产生的不凝结气体的不断增加,安全壳内的压力逐渐升高,最终可能会破坏安全壳的完整性,造成放射性物质的不可控外泄。

(2)设计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消除隐患

为了缓解严重隐患发生产生的后果,核电站应设计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通过主动卸压使安全壳内的压力不超过其承载限制,从而确保安全壳的完整性。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防止严重隐患发生后由于熔融堆芯与混凝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凝结气体的累积效果造成安全壳大气压力逐渐升高从而引起的安全壳破坏。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的主要设备有文丘利水洗器及金属过滤器,其他还包括安全壳隔离阀、限流孔板、爆破膜、向文丘利水洗器注入各种物质的管道、废液返回事故机组安全壳的管道及阀门、测量液位及压力的仪表、系统连接管道。从安全壳来的带放射性的大气,首先通过文丘利水洗器进行第一级过滤,过滤掉大部分的气溶胶和碘;然后通过文丘利水洗器下游的金属过滤器进行第二次过滤,从而达到系统过滤要求。具体过滤排气过程如下:安全壳内气体经过安全壳隔离阀后进入文丘利水洗器。文丘利水洗器内装有一组文丘利管,文丘利管均被淹没在含有重量浓度为0.5%的氢氧化钠和0.2%的硫代硫酸钠的除盐水中,排出的气体高速通过文丘利管,在这种速度下气体通过文丘利管喉部建立起吸入压力使其吸入混合溶液,而高速气流与混合液之间形成速度差,其结果是高效地去除了气体中的大部分气溶胶。与此同时,进入文丘利管的液滴在喉管内部提供了很大的交换面积,与碘发生充分的化学反应,从而有效地有为附排放气体中的碘。

气体穿过文丘利水洗器之后进入其下游的金属过滤器进行下一步的过滤。经文丘利水洗器过滤后的气体中仍留有少量难滞留的气溶胶,同时还含有一些由于化学溶液表面的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极小粒径的水滴,这些将通过金属纤维过滤器

进行过滤。金属过滤器作为第二级滞留措施,能够保证整个系统长期阶段内的高滞留率及高效液滴分离性能。能过两级过滤,文丘利水洗器及金属过滤器能够提供约为

图4.2 安全壳过滤排气系统主要设备简图

99.9%的气溶胶滞留率。这种滞留能力也适用于小于0.5um的小粒径气溶胶,因此,气溶胶粒径的变化不会降低本系统的滞留效率。在所有运行条件包括超压运行条件下,系统对碘分子的滞留率可大于99.0%,有机碘的滞留率可达到80%。

2.3 蒸汽发生器完全丧失给水隐患控制措施

2.3.1预防措施[28]

严重隐患预防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在事件发展到超设计基准之前,预防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手段有:

◆提高核电站的运行可靠性,降低始发事件的频率;

◆提高安全重要系统在事故条件下的可用性;

◆预防安全壳旁路;

◆增强核电站操纵员事故处置能力,降低人因失误;

2.3.2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缓解控制

(1)安全注入

对回路进行降压,实施最大流量的安全注入。

(2)二次侧充排

恢复辅助给水,重新投用带轻微放射性的蒸发器。

(3)低压安注和安喷的互相备用

对于安全壳排热来说,安注和喷淋再循环是最终的重要手段,核电站设计中应该设计在喷淋和安全注水的再循环失效的情况下使低压安注泵和喷淋泵互为备用的管线,提高了这两个系统的可用率。但喷淋也有副作用,若喷淋在事故较晚投入,此时锆已大部分氧化,其它金属也为水蒸汽反应产生氢气,则喷淋使水蒸汽快速凝结可导致安全壳大气中氢分压大幅度上升,甚至可能进入燃爆区,因此喷淋的晚期投入一定要慎重[29]。

(4)稳压器泄压功能延伸

国外的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分析结果均表明:严重隐患发生后高压堆芯熔融物喷射能够导致非常严重的安全壳响应和放射性释放后果。如果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破损前通过稳压器卸压来降低回路中冷却剂系统压力,能够缓解高压熔堆事故。因此在核电站的设计建设中应考虑把稳压器卸压功能延伸到严重隐患发生的管理策略当中,并对对其在严重隐患条件下的使用进行分析论证。

(5)监测和修复第三道屏障

如果核电站烟囱排放的放射性强度高,利用各通风系统的放射性连续监测,找到和确认污染区域,投入相应的碘通风过滤系统;如果核辅厂房和燃料厂房地坑放射性高,但相应地坑液位上升,则可利用对应的疏排水泵将废液驳回反应堆厂房地坑;就地核实和隔离直接通大气的贯穿件。处理目的是减少放射性对外界的释放,恢复安全壳的完整性,并将事故情况下泄漏到安全壳外的高放射性物质通过再注入管线注入到安全壳内,避免外界的放射性污染。

(6)反应堆冷却剂泵的操作

如果反应堆冷却剂极其过热,事实上冷却剂系统已排空。因此排除了反应堆冷却剂泵的负面作用(加速冷却剂流失),此时冷却剂泵成为通过保迫循环干蒸汽以增强堆芯适当热交换的最后手段。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05T14:50:04.7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覃达政 [导读] 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30409 【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980例。将这些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医院感染率分布以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调查。结果 980例神经内科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医院感染率为4.90%,感染部位构成比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分别为47.92、25.00%;患者年龄>60、男性、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治疗操作、合并有基础疾病、之前使用抗菌药物等均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若是能够控制好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前言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超过48h后发生感染的现象,会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神经内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该疾病具有病情急、治疗复杂,病情进展多变等特点,尤其在年龄高、合并多种疾病、使用抗菌药物过多等患者中,其医院感染率更高[1-2]。医院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我院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对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构成比、医院感染率分布以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调查,并为预防感染性疾病以及对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科学依据,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免疫力低下、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62例,女性患者318例;年龄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48.56±10.33)岁;住院时间不超过20天的患者780例,住院时间超过20天的患者200例。研究资料可知,患者的疾病类型为脑出血、脑梗死的总例数最多。 1.2方法 由医院感染专职管理人员依据相关医院感染标准对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制定调查表格,其中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原发疾病、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意识状态、抗菌药物的使用、住院时间等,以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及各项指标,病制定相关的预防政策。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卫医(2001)2号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在入院48h后,若是发生感染,即判定为医院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分析系统,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及构成比 在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48例,其中呼吸道感染的例数最多,为23例,其构成比为47.92%。详细情况见表1。 2.2神经内科患者不同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 在9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48例,其中脑出血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6.69%;其次为癫痫,

磁共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磁共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改进预防措施。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针对科室现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通过落实相关措施,全科人员积极参与并重视此项工作,大家增强了预防意识,从而推动了科室预防感染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结论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做好消毒隔离,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标签:磁共振室;医院感染;预防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磁共振以其检查过程安全、诊断准确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的病患所接受,加强预防磁共振室感染的管理工作已成为日常医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我院MRI室现有状况综合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危险因素 1.1环境因素核磁共振是医学影像检查,候诊人数多,病种复杂,健康体检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处一室,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 1.2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我院是三甲医院,平均每天检查人数约在100人次,医务人员因为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皮肤损伤、工作时间紧等因素,普遍存在不重视手卫生和不规范洗手的问题[2],不能做到每位患者摆放体位后洗手、消毒。 1.3检查床污染扫描间是强磁场,不能多安装门窗,空气流通不畅,是多种病原微生物汇聚之地:有些急、重症、开放性损伤患者,因为病情变化或体位移动等因素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分泌物及血液、体液污染检查床,因为时间紧急医务人员可能暂时只做初步清洁、更换床单,不能做彻底消毒,留下了交叉感染的隐患。 1.4 侵袭性操作不规范为明确诊断很多患者需要做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到达靶器官以提高图像分辨率,此过程在扫描间完成,护士操作存在着无菌操作不规范现象或因洗手不便未能做到每次操作后立即洗手,注射针头由于磁场引力容易反弹扎到自已,职业暴露风险高。 2预防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认知度,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范围,每月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

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建工大厦1#楼、2#楼工程项目部 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 一、工程概况: 广西建工大厦1#楼、2#楼工程总面积123785㎡。其中,地下部分建筑面积43774㎡,地上部分建筑面积80011㎡。其中我公司项目部承建1#楼地上部分工程,建筑面积为37264㎡。地上建筑层数为23层,构架最高点为114.6m。 二、危险源辩识 (一)、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辩识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辨识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和实施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完善和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防范机制,实施施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现就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管理方针,开展建设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防治。 1、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由于建造施工活动,可能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社区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2、施工安全事故:施工活动中发生坍塌、坠落、触电(击)、物体打击、火灾、爆炸、中毒等意外,造成现场人员或居民伤亡或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意外;其危害程度按照建设部有关重大事故管理规定划分。 3、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既存在于施工活动场所,也存在于可能影响到施工场所周围社区。其形成原因,包括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不符合的结果和施工过程的各种不符合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安全管理首先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和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找出其原因,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害)的发生。 4、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对项目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一定的防范控制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劳动者和居民安全健康,防止公共公众利益、财产损失,推进安全施工的管理活动。 (二)、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 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和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有关原理,进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危险源预防措施及危险源分析(完)

目录 1主要危险源预防措施 (1) 1.1触电预防措施 (1) 1.2火灾预防措施 (1) 1.3机械伤害预防措施 (2) 1.4物体打击预防措施 (4) 1.5高空坠落预防措施 (6) 1.6坍塌事故预防措施 (7) 2危险源分析 (15) 城东隧道单位作业过程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15) 塔山大桥单位作业过程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22) 路基单位作业过程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31)

危险源预防措施及危险源分析 1主要危险源预防措施 1.1触电预防措施 1.1.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便于操作、实用性强的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现场电线(电缆)布设规范。 1.1.2加强作业人员用电知识教育,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操作规程。 1.1.3接、拆电源应由专业电工操作,必须做到持证上岗,非电工人员严禁接线。 1.1.4机械设备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电”,漏电开关等必须灵敏有效、正常工作。 1.1.5加强自查自纠,组织定期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排除。 1.1.6作业人员必须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 1.1.7施工临时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系统、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系统; 1.1.8雨天严禁进行露天电焊作业,严禁用架体作为焊接时二次回路导体。 1.1.9手持电气设备的操用手柄和工作中接触的部位应设有良好的绝缘,使用前进行绝缘检查。 1.1.10悬挂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制定符合现场实用的应急预案。 1.2火灾预防措施

1.2.1加强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操作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电焊工、气焊工等)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1.2.2焊接、气割作业前,须清理焊区周边及下方易燃品,氧气瓶、乙炔瓶分开放置,距离不小于5m,严禁用煤气代替氧气。 1.2.3用电设备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电”,严禁一闸多机。 1.2.4加强安全检查,发现有老化线路及时更换、有破损的及时包扎。 1.2.5详细计算最大用电量,配备满足用电要求的设备及电缆、电线,严禁电线超负荷运行。 1.2.6材料堆放场、仓库等重地设专人看护,严禁在此用火和吸烟。 1.2.7施工现场和营房配备足量合格的消费器材,指导每位现场工人均会正确使用消费设施。 1.2.8悬挂醒目的安全警示牌,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1.2.9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应急预案,定期举行消防演练。 1.3机械伤害预防措施 1.3.1加强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操作规程。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应经培训,熟悉使用的机械设备的构造、性能和用途,掌握有关使用、维护、保养的安全操作知识。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俞伟飞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俞伟飞 发表时间:2019-09-04T16:10:35.01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俞伟飞 [导读] 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义乌市中心医院,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人们也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饮食的注意和锻炼的加强,使得人们的寿命较之前有了延长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多的人健康意识较差,使得脑血管、高血压等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其医院的住院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文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就诊的140例神经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一年中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其中男8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5±5.5岁左右;平均住院时间(26±12.4)天,这些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病毒性脑炎、脑梗死等。医院感染被定义为:“患者住院后超过48小时后所发生的感染被定义为医院内感染”。 1.2研究的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通过查看调查表,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性别、年龄、住院的天数、基础疾病诊断、侵入性操作的名称、发生感染的次数、感染的季节等。同时,调查人员通过医院感染监控软件的分析,对有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符合本次调查的患者的病例录入了表格中,以便找出患者感染危险因素、感染部位。病原菌等,在对这些进行整合,逐一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其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该项的研究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率发生的情况汇总研究的结果显示:对这140例患者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后,发生感染的人数35例,其发生率为25%。其中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患者、脑梗患者发生的感染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分别为18.25%、9.36%、7.65%。 2.2病原菌检出情况 通过对患者血液和尿液、分泌物、脑脊液等检测,共监测出病原菌共有32株。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其病原菌检测出最高的为革兰阴性杆菌56.3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位居前列,分别为25.36%、22.36%。革兰阳性杆菌检出率为44.69%。 2.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的神经内科患者共有14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人数占25%。其中根据调查报表中的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感染季节、酗酒、住院时间等与医院感染发病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3.1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和有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没有吸烟史和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究其原因,这些患者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自身的免疫能力和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能够抵抗细菌的能力也较年轻人低,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侵入性操作主要包括:插管、气管、插入胃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等均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可能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 素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由于对三代头孢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1],常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使抗感染治疗相当困难。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是早期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作者对一组呼吸系统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病例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肺炎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41例作为病例组,非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59例作为对照组。医院感染肺炎诊断标准按文献相关标准[1,2],主要条件为咳嗽、咳痰,双侧或单侧肺有湿音或叩诊浊音,肺部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展性渗出病灶,次要条件有发热(体温≥38℃),周围血白细胞(WBC)≥10×109/L,深部痰细菌培养阳性。 1.2 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用统一表格,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袭性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鼻饲管)、抗菌素使用等项目;住院时间为入院至分离鉴定出菌株的时间;抗菌素使用为分离鉴定出肺炎克雷伯菌株时的前15d情况。(2)标本采集:清晨嗽口后用力咳痰,立即送检,连续2~3d,或经吸痰管或气管插管吸引,或用防污染毛刷刷取痰液。合格标本为痰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3)细菌鉴定、药敏及ESBLs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英国先德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控;ESBLs菌株的确证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采用抗菌药物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与头孢噻肟抑菌圈直径差值、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与头孢他啶抑菌圈差值来判断,当二种抗菌素中任何一种加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判定为ESBLs阳性。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进行质控。 1.3 统计学分析

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安全预防控制措施

中煤三建建安公司宿州高新区云计算产业园一期工程 安全预防控制措施 编制:王莉新 审批:常江 1 2 3 4 5 6、脚手架必须搭设牢固,不得超负荷使用,脚手架踏板之间不得有空隙,并 要有防滑措施。 7、凡施工建筑物高度超过4米时,必须随施工层在工作面外侧搭设3米宽的 安全网,首层必须支一道固定的安全网,直到确无高空作业时方可拆除。 8、在2米以上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在陡坡施工时要拉好保险绳。 二、塔吊起重工程安全预防控制措施

1、塔吊司机应受过专业训练,按有关部门规定进行考核合格并取得操作证, 要求其了解操作塔吊的工作原理,熟悉该机械的构造、各安全装置的作用及其调整方法,掌握该机 各项性能的操作方法及维修保养技术。 2、塔吊必须由持证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非司机人员不得操作,作业时应有 3 7、作业时,应将驾驶室窗户打开,注意指挥信号,驾驶室内应有防火防触 电安全措施。 8、起重作业时,重物下方不得有人停留或通过,严禁超荷载和起吊不明重 量的物件。

9、起吊重物时绑扎应平稳、牢固,不准斜拉斜吊物品,不准抽吊交错挤压 物品,不准起吊埋在土里或冻粘在地上的物品,不得在重物上堆放或悬挂零星物件。零星物料和物件必须用帛笼或钢丝绳绑牢固后方可起吊。 10、雨天起吊,应先试吊,确认制动器灵敏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 11、有物品悬挂在空中时,司机与起重工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12 14 15 16 17 A B 塔身的间隙,然后放松电缆,其长度略大于顶升高度,并紧固好电缆卷筒。 C、顶升作业,必须有专人指挥,非作业人员不得登上顶升套架的操作台,操 作室内只准一人操作,应严格听从信号指挥。 D、顶升时,应把起重小车和平衡重移近塔帽,并使吊臂和平衡臂处于平衡 状态,将回转部分制动住,严禁回转臂杆及其他作业。 E、顶升到规定高度时,必须先将塔身附着在建筑物上方可继续顶升。

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主要类型

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主要类型 1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施工生活用危险化学品及压力容器是第一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料机工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条件为第二类危险源。建筑工地绝大部分危险和有害因数属第二类危险源。 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与临建设施重大危险源两类。对危险和有害因数的辨识应从人、料、机、工艺、环境等角度入手,动态分析识别评价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数的种类和危险程度,从而找到整改措施来加以治理。 2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2.1存在于人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主要集中表现在那些施工现

场经验不丰富、素质较低的人员当中。事故原因统计分析表明70%以上事故是由“三违”造成的,因此应严禁“三违”。 2.2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的重大危险源: (1)脚手架、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人工挖孔桩、基坑施工等局部结构工程失稳,造成机械设备倾覆、结构坍塌、人亡等意外; (2)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四口、五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不到位或安全兜网内积存建筑垃圾、人员未配系安全带等原因造成人员踏空、滑倒等高处坠落摔伤或坠落物体打击下方人员等意外。 (3)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临时电漏电遇地下室积水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

(4)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频繁吊运、搬运等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易发生堆放散落、高空坠落、撞击人员等意外。 2.3存在于施工自然环境中的重大危险源 (1)人工挖孔桩、隧道掘进、地下市政工程接口、室内装修、挖掘机作业时损坏地下燃气管道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中毒意外。 (2)深基坑、隧道、地铁、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支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人员伤亡,往往还引起地面、周边建筑设施的倾斜、塌陷、坍塌、爆炸与火灾等意外。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意外。 (3)海上施工作业由于受自然气象条件如台风、汛、雷电、风暴潮等侵袭易发生翻船人亡且群死群伤意外。 3临建设施重大危险源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本研究通过列举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出了如何在工作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最终通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防护,加强消毒灭菌,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危险因素;分析;对策;消毒;灭菌 口腔是各种细菌和病原体的栖居之所,这些病原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去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病原性交叉感染和空气污染[1],使医院感染率上升。本研究就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危险因素 1.1 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污染 医生在口腔治疗时,高速旋转的手机,形成气流,将带有病菌的飞沫、粉尘吹入空气中,血液、体液也会发生飞溅,进入空气,物体表面污染,病原菌通过呼吸道、气味进入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体内,造成医院感染。 1.2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表皮污染,诊疗结束后,由于患者多,洗手不彻底或者忘记洗手直接为下一个患者诊治,造成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或用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手触碰了台面上的棉球缸、镊子杯等,之后诊治下一位患者时没有及时充分地消毒物体表面,造成交叉感染。 1.3 器械、材料消毒不彻底 (1)口腔诊疗中使用的手机,它的机头、轴承间有一定的腔隙,内部有大量的细菌芽胞,手机灭菌时如不采用3次予真空高压灭菌,就不一定彻底灭死细菌芽胞。用前未能空踩30s排菌,容易造成感染。 (2)在制备牙齿,或为患者开髓,或为患者取模时,常会有患者的血液、体液留在材料上,污染口腔托盘[2],如不严格消毒灭菌,会造成交叉感染。 1.4 消毒物品的污染 口腔科常将消毒溶液放置于小滴瓶中以方便医生使用。但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口腔诊疗中有时滴管触碰了其他物体,被污染而不能及时更换;(2)滴管上的橡皮帽经常消毒不合格,有时甚至直接套上使用[3];(3)滴瓶不能按

重大危险源识别与防范措施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重大危险源识别与防范措 施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3546重大危险源识别与防范措施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 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施工的作业场所,也是建筑施工生产中易发生伤亡事故的场地。这主要是建筑施工产品固定性,生产方式多样性,生产流动性,作业环境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根据我公司多年来生产实际,有五个方面是事故多发性的隐患,即高空坠落、坍塌、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现制定原因分析及防范控制措施。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一、高处坠落:主要发生在脚手架作业,各类登高作业,洞口临边作业所涉及的部位。其主要原因如下: (1)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 (2)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道口)五边(楼面临边、屋面临边、阳台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临边)处不设防护拦杆。

(3)搭设脚手架时,材质过细,钢木混用,立杆间距过大,连墙杆过少,拉结不牢,基础不平以及脚手架跳板不满铺,架体防护不严密。 (4)施工升降机的安装和拆除时发生的倒塌。 (5)横板支撑体系不经过计算,无剪刀撑或拉杆数量不够,立杆排列混乱,造成整体失稳。 (6)塔吊安装拆卸中,违反安装拆除程序或使用中超载,斜拉斜吊。 违章乘坐吊篮,钢丝绳断裂和断绳保险,吊篮停靠装置,超高限位失误失灵造成的坠落。 二、坍塌:主要发生在施工基坑、边坡、桩壁、模板涨撑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倒塌等。其主要原因是: (1)开挖基坑、基槽时,未按图纸情况设置安全放坡或支护,或者是放坡和支护不符合规范要求。 (2)在人工挖桩孔中,没按设计进行护壁等安全措施 (3)在刚施工成型的楼板上堆放过多的物料。 (4)在拆除工程,设备施工中,没按施工方案进行,野蛮施工。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分析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 险源分析预防控制预案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施工的作业场所,也是建筑施工生产中易发生伤亡事故的场地。这主要是建筑施工产品固定性,生产式多样性,生产流动性,作业环境特殊性等多面因素造成的。根据我公司多年来生产实际,有五个面是事故多发性的隐患。现制定预防及预案措施。 一事故原因分析 1.高处坠落:主要发生在脚手架作业,各类登高作业,洞口临边作 业所涉及的部位。其主要原因如下; (1)作业不系安全带: (2)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予留洞口.通道口)五边(阳台 边.屋面边.楼层边.上下跑道两侧卸料平台外侧)处不设 防护拦杆。 (3)搭设脚手架时,材质过细,钢木混用,立杆间距过大, 连墙杆过少,拉结不牢,基础不平以及脚手架跳板不满 铺,架体防护不密。 (4)龙门架安装和拆除是发生倒塌。 (5)横板支撑体系不经过计算,无剪刀撑和拉杆数量不够, 立杆排列混乱,造成整体失稳。 (6)塔吊安装拆卸中,违反安装拆除程序或使用中超载,斜 拉斜吊。 (7)违章乘坐吊盘(吊蓝),钢丝绳断裂和断绳保险,吊蓝停

靠装置,超高限位失误失灵 2.坍塌:主要发生在施工基坑.边坡.桩壁.模板胀撑及施工现场临 时建筑倒塌等。其主要原因是: (1)开挖基坑.基槽时,未按图纸情况设置安全放坡或支护。 (2)在人工挖桩中,没按设计进行护壁等安全措施 (3)在刚施工的楼板上堆放过多的物料。 (4)在拆除工程,设备施工中,没按施工案进行,野蛮施工。 3触电:多发生在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中。(未按TN-S系统几两级保护)其主要原因是: (1)工程外侧边缘与外电高压线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没有增设遮拦或保护网。 (2)施工机械漏电。 (3)手持式电动工具未进行有效的接地零保护。 (4)电线.电缆破皮,老化造成漏电。 (5)移动式照明未使用安全电压或电极接错漏电。 3.物体打击:该种事故来源存在多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面: (1)作业人员不带安全帽 (2)支撑.粉饰.砌筑等多工种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没有采取隔离封闭措施。 (3)各种拆除作业(模板.脚手架)上面拆除时,下面同时进行清理作业。

主要风险源及预防措施

主要风险源及预防措施 我部负责达陕高速公路D10合同段土建路基工程的施工,起讫桩号K59+760~K67+925,路线长8.165Km。主要工程量有路基挖方118万方,填方132万方;桥梁12座合计1998.7延米;隧道2座合计单洞6143延米;涵洞18道合计695.15延米及路基防护、排水等工程。 根据国家、地方施工安全方面的具体规定与技术标准以及承发包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万达高速公路现场调查所获得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结合本管段的实际地形地貌,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以下存在的主要风险源: 一、金竹山隧道主要风险源及预防措施 通过对金竹山隧道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和设计地质条件,分析了隧道存在的主要风险源。 (一)不良自然地质带来主要风险源和应对措施 1、不良自然地质现象 (1)岩溶 对隧道的影响:存在涌、突水危险和断层带处突岩屑、泥现象。 (2)断层及破碎带 (3)突水、突泥 (4)浅埋、偏压 (5)坍塌冒顶,沟水突然涌入隧道的潜在危险。 2、应对措施 (1)岩溶 岩溶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层中。岩溶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围岩的溶蚀性。治理岩溶地层,首先要查明岩溶在隧道出露的位置、规模、形态,有无泥、砂充填,是否与地下暗河连通,是否有地

表水补给等。根据探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位于拱部及边墙的小型溶洞,在衬砌断面外用浆砌片石或低等级混凝土回填,有水时则视水量大小采用埋管或凿槽的方法将水引入边墙水沟内。位于隧底的溶洞,采取换填、钢管注浆加固的处理方法,也可根据溶洞规模采用架设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对于有泥、砂、水充填的大型溶洞,应遵循“限量排放,排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处置。对其采取长管棚或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短台阶预留核心土环状开挖,网喷和钢支撑进行初期支护的综合处理措施。对于特大型溶洞一时难以处理的,可考虑设置迂回道坑,后期再进行处理,以节省工期。 (2)断层及破碎带 为防止开挖断层及破碎带时出现坍塌,保证施工安全,开挖前应对断层及破碎带进行地质探测。根据探测的水量大小、水压高低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大水量、高水压地段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先帷幕注浆,再开挖,辅以小导管注浆。水量不大时采用长管棚注浆超前支护,然后开挖,水以排为主,排堵结合。 (3)突水、突泥 根据地质超前预报资料,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注浆封堵措施,防止突水、突泥发生。通过地质超前预报确定突水、突泥地段的准确位置,留不小于4m的安全岩柱。用钻机向工作面钻眼,使前方地段的水和泥有控制的排出,缓解压力,避免突水、突泥情况的发生。 出现突水、突泥情况,采取以下处置方案: 1)从炮眼或围岩裂隙往外喷水、喷泥时,说明有突水、突泥可能,立即撤出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爆破采用远距离放炮或洞外放炮,人员撤至洞外。 2)规模较小,可采取清除填充物,用浆砌片石回填,再进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潘 革1,熊 靖1,韦香妮1,审校 罗建明2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3)1221194203 随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广泛使用,老年人口及慢性病、癌症患者的增加、大量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开展,近年来,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 I)率有上升的趋势。它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降低病床周转率,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1998~1999年的126所入网医院的N I发病率为3192%,N I例次发病率为4113%1。美国每年有200多万例N I患者,花费415亿美元2。文献报道1,比利时N I发生率为1418%,澳大利亚为816%,法国为910%,英国为1112%,泰国为716%,1997年,香港玛丽医院N I发生率为2111%,心脏骤停以及心肺复苏术后N I发生率为6019%,气管插管术后的N I发生率为5015%,N I患者病死率达3214%3。可见医院感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医院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现就近年来N 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 N I的危险因素 111 年龄 Richards等报道4,血液感染和外科感染以约1~2个月婴儿多见;尿路感染多见于>5岁儿童;国内陆佩芳等5认为,年患者的年龄与N I发生率呈正相关(P<0101 ,因年龄越大,生理防御功能越差,N I的发生率越高。 112 基础病和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治疗方式 11211 内科 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发生N I为多5。 11212 外科 Harbarth等6报道外科患者N I发生率为1612%,比非外科患者(816%)高;Papia等7报道在563例外伤患者中,有209例发生N I(37%),经多变量分析,与N I 相关的因素有:使用机械通气(OR=216,P<01001 、多次手术(OR=218,P=0102)、多次输血(OR=213,P=0104)合并脊髓损伤(OR=510,P<01002 ;Michalopoulos等8报道2615例成人心脏外科复杂性手术,共发生严重脓毒血症41例,最常见的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瓣膜手术,41例严重脓毒血症与无脓毒血症病例(n=2574)比较进行单变量分析,有意义的因素有: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出血或重做手术或大量输血(P<01002)、发生低心脏输出量 收稿日期:2002212220; 修回日期:2003205211综合征;Khaodhiar等9研究手术前高血糖与N I的关系,认为高血糖可以是组织炎症性反应的结果,也可以作为感染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免疫活性反应结果程度的指标,而手术前高血糖也是N I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11213 儿科 Avila Figueroa等10报道在1d内调查全国21所公立医院的1183名住院儿童,N I率为918%(CI95%, 811~1116),用回归逻辑分析法发现有4个独立的N I危险因素:中央静脉导管(OR313;CI95%110~519)、全肠道外营养(TPN)(OR211;CI95%110~415)、呼吸机辅助呼吸(OR213;CI95%112~411)及低体重儿(OR216;CI95% 110~618)。总的死亡率为418%,有N I的死亡率比无N I 的死亡率高2倍(OR216;CI95%113~511);Gray等11研究认为:患高血压母亲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增加N I的风险度,而且发现这些新生儿的N I与其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有关。 11214 ICU 李革等12报道综合性ICU N I率为29133%, ICU患者发生N I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 Barrios Perez等13根据美国国家N I监测系统(NN ISS)的要求,对在ICU3个月内确诊的308例N I进行统计分析,其感染发生率为814%,发生密度为在ICU每停留1000d发生N I1219例次,机械相关感染率(device2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为每使用呼吸机1000d,发生肺炎2819例次,每导尿1 000d,发生尿路感染513例次,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 1000d,发生菌血症014例次;Richards等4对美国1992年1月~1997年11月间全国61个PICU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N I发生率为5168%,几乎都与使用侵入性机械有关,认为PICU的分布与成人ICU不同。Robertson等14对ICU中的100名患者、100位监护护士及500名献血者的血标本(对照组)进行幽门螺杆菌(HP)血清学检查,严重患者HP血清的阳性率(67%)显著高于对照组(39%)(P<01001 ,监护护士组HP血清学阳性(40%)显著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19%)(P<0102 ,监护的持续时间与血清学阳性呈显著相关(P<0102),提示HP可以在医院内传播。 11215 化疗或抗生素治疗 Kremery等15报道,105例真菌感染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或治疗后,8219%的真菌感染患者肠道厌氧菌群受到抗生素影响,其中4415%的患者接受了氧氟沙星的预防性用药;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酶烯类、糖肽类和广谱青霉素类比使用保护肠道厌氧菌 ? 4 9 1 1 ?Chin J Nosocomiol Vol.13No.122003

重大危险源防护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150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重大危险源防护措施详细 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重大危险源防护措施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企业概况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 二、危险源识别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辨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重大危险源和实施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完善和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运输安全重大危险源预警、防范机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现就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管理方针,开展建设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重大危险辨识与防治。

(一)概述 1、道路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由于危险货物运输,可能导致停车场及周围财产物质损坏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2、道路运输安全事故:车辆碰撞、爆胎、侧翻、倾翻、坠河、阴雨天打滑等意外;罐车油品泄露、着火等意外事故;其危险程度按照交通部有关重大事故管理规定划分。 3、运输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停车场和贮罐区,其次为运输过程中道路危险。其形成原因,包括停车场管理不够到位、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出场、驾驶员疏忽安全事故以及对静电等的防护操作不够完善和规范。安全管理首先要求我们采用科学的和规范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找出其原因,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

危险源识别及预防措施

危险源识别及预防措施 (一)建筑施工主要危险源成因 建筑施工是高危作业,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较多,其中有较大部分是重大危险源,危险源的触发、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伤亡事故,将其分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塌坍、机械伤害、触电等五大类型,现将造成这五大伤害的各类危险源概述如下: 1、高处坠落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 以上(含2m)的高处作业面,就存在可能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危险源,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尚未安装栏杆的阳台周边、作业平台和作业面周边、楼层周边、上下跑道及斜道的两侧边、物料提升设备及施工电梯进料口等部位,往往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造成的原因有:作业面脚手板未满铺,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水平防护和立面防护,虽设置了防护但强度、刚度、高度不够或不严密,高处临悬空作业未系好安全带等。 2、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造成的伤害在建筑施工作业活动中经常发生,操作人员受到坠落的打击,往往来自于高处作业面层放置不妥的工具、材料及在垂直运输过程中因捆绑不牢固的物件坠落、立体交叉作业中的物件坠落、吊装工艺过程、违章作业的高空抛物、爆破作业、自然灾害引发的物体坠落打击等。造成的原因有: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未戴安全帽;高处作业工具、材料、小型设备放置不稳固无防护坠落措施;人员主要上、下通道未设置防护棚、塔吊旋转半径范围内的作业场所无防护棚,作业人员违章上下抛掷物料,高处作业面层未设置挡脚板,水平防护及立面防护不严密等原因。

3、坍塌倾覆: 土石方基坑作业、人工挖孔桩施工、脚手架搭拆、模板工程、拆除工程、挡土墙;物料提升机、塔吊、滑模、接料平台、移动操作台等均可能造成坍塌倾覆事故。 此类事故的发生,性质非常严重,后果不堪设想,甚至造成群死群伤。 造成的原因:无安全生产专项施工方案;土方不按规定放坡和支护;桩孔砼护壁未按设计施工,地下水未及时抽取或无降水措施;发现流砂、流泥没有及时的有效防治;脚手架搭设无设计计算书,搭设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架体与建筑物未按规定拉结,未设置剪刀墙;支模架未经设计验算,无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拆除工程施工无方案,未按规定顺序拆除等等。 4、机械伤害 塔吊、施工电梯、卷扬机、平刨机、电锯、钢筋加工机械、砼搅拌机、砂浆拌和机等机械伤害(场内运输工具),一旦出现事故,将会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塔吊、施工电梯和卷扬机可能引发群死群伤事故。引发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有:大型机械设备基础不坚固引起倾覆;无资质安装、拆除、维保;机械作业人员无证上岗;各种限位保护装置失灵;机械传动部位无防护罩;起重作业信号不当,指挥不到位;钢丝绳未定期检查;作业人员酒后作业及其它违规违章等等。此外,还有引发火灾事故、场内交通事故等各种危险源。 5、触电(消防): 凡涉及用电的机械、照明、器具、配电箱(柜)、电缆、电线等导线、电杆及支架,用电防护设施、个人使用安全防护品的缺陷、操作人员的技术程度高低、周边的人群年龄的大小、素养的优劣,均可能在有电源的地方发生触电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因其特殊的环境、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和经常采用的侵入性诊疗操作,而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一般病房高。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是导致危重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起着关键作用。某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2007年ICU目标性监测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为8.9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尿路感染。在此过程中,针对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相关危险因素1.1 呼吸系统感染1.1.1 基础疾病ICU患者长期卧床、机体免疫力低下,且多处于昏迷状态,气道清除功能减弱,咳嗽与吞咽反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口咽部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胃液返流发生误吸而使呼吸系统感染的几率增加。1.1.2 呼吸机使用机械通气是ICU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机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手术,可损伤气道上皮,引起炎症反应,刺激气道分泌物增多,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抑制吞咽活动和食管括约肌关闭,免疫第一道防线鼻-咽-口咽部失去了正常防御作用;气道湿化不足导致分泌物粘稠、结痂不宜排出,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被污染的吸痰管、气管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及管路是造成呼吸道感染及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1.2 泌尿系统感染1.2.1 导尿术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采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在导尿过程中若无菌观念不强、导尿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尿道粘膜的损伤及细菌侵入,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1.2.2 留置导尿管时间有文献资料显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比。一般情况下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大于90%。有文献报道,密闭式引流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留置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由5天推至14天,持续留置导尿术14天后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0%。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特征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因机体内环境紊乱等因素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1.2.3 导尿管护理尿道口消毒不严格,引流袋高于耻骨联合,频繁更换引流袋及不正确采集尿液标本等均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率增加。1.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ICU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常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动脉内置管等侵入性操作,进行导管护理时若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容易造成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炎症反应、操作人员操作不熟练等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成为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门户,而且血液亦是最好的细菌培养基。导管污染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特别是导管接头是污染导管内面的起始部位,细菌可从接头处迁移到导管尖端。有学者研究证实:70%导管相关性脓毒血症是由于被细菌污染接头引起。 2 预防措施2.1 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日采用循环风紫外线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养1次,菌落数≤200CFU/m3;限制入室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对转出或死亡患者床单位的物品、各种监护和治疗设备等及时进行终末消毒;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严格采取标准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2.2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加强气道湿化,定时吸痰,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持续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尽量采取半卧位;靠近气管内导管的管道应维持于整个装置的最高位,以便管道内冷凝水能顺势向下排入积水杯,采取胃肠减压术以防止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