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性性痴呆-王鲁宁

变性性痴呆-王鲁宁

核酸化学习题及答案

核酸化学 (一)名词解释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 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 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 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 6.顺反子(cistron) 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 8.退火(annealing) 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 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 11.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 12.DNA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 13.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14.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 (二)填空题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_________于____年提出的。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 3.脱氧核糖核酸在糖环______位置不带羟基。 4.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同,DNA主要位于____中,RNA主要位于____中。 5.核酸分子中的糖苷键均为_____型糖苷键。糖环与碱基之间的连键为_____键。核苷与核苷之间通过_____键连接成多聚体。 6.核酸的特征元素____。 7.碱基与戊糖间是C-C连接的是______核苷。 8.DNA中的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9.DNA中的____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10.DNA双螺旋的两股链的顺序是______关系。 11.给动物食用3H标记的_______,可使DNA带有放射性,而RNA不带放射性。 12.B型DNA双螺旋的螺距为___,每匝螺旋有___对碱基,每对碱基的转角是___。13.在DNA分子中,一般来说G-C含量高时,比重___,T m(熔解温度)则___,分子比较稳定。 14.在___条件下,互补的单股核苷酸序列将缔结成双链分子。 15.____RNA分子指导蛋白质合成,_____RNA分子用作蛋白质合成中活化氨基酸的载体。16.DNA分子的沉降系数决定于_____、_____。 17.DNA变性后,紫外吸收___,粘度___、浮力密度___,生物活性将___。 18.因为核酸分子具有___、___,所以在___nm处有吸收峰,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19.双链DNA热变性后,或在pH2以下,或在pH12以上时,其OD260______,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______。 20.DNA样品的均一性愈高,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___。 21.DNA所在介质的离子强度越低,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___,熔解温度愈___,所以DNA 应保存在较_____浓度的盐溶液中,通常为_____mol/L的NaCI溶液。 22.mRNA在细胞内的种类___,但只占RNA总量的____,它是以_____为模板合成的,又是_______合成的模板。 23.变性DNA 的复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六节-DNA的变性、复性

第六节 DNA的变性、复性 一 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DNA分子是由两条头尾倒置的脱氧多核苷酸所组成,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与另一条的碱基之间有氢键连接,并以A-T,G-C互补,整个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在加热、碱性等条件下,链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结构,这种现象称为DNA 变性(denaturation)。 DNA在溶液中发生变性伴随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如紫外吸收强度的增加,此种现象称增色效应(hyperchromicity);溶液粘度的降低;沉降速度增加等。这些物理常数常用来研究各种DNA结构和功能。对某一DNA来说,其紫外吸收强度(A260)是双链DNA 单链DNA。紫外吸收强度的增加与变性(解链)程度成正比。若将A260 的增加作为温度的函数作图,可得解链曲线(图2-18)。DNA的热变性常称为DNA的“融解”( melting),解链曲线的中点所示温度称为Tm 或称为融点,Tm 表示使50%DNA分子解链的温度。不同种类DNA有不同的解链曲线,也有不同的Tm , Tm随G+C%含量呈线性增加(图2- 19)。每增加1%G+C含量,Tm 增加约0.4℃,这是由于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多于A/T对之故。溶液的离子强度Tm有较大的影响,单价阳离子浓度每增加10倍,Tm增加16.6℃。某些化学试剂能显著影响Tm 值,例如甲酰胺能破坏氢键,使Tm大大降低。 图2- 18 DNA变性过程和变性曲线图2- 19 G+C 含量对变性的影响 DNA在变性过程中,其分子量不变,但二级结构中的氢键破坏,在双螺旋解旋分离为两条链的过程中,一级结构中的共价键都不破坏。 DNA变性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部分解链,已解开部分不规则卷曲;第二阶段为完全解开,形成两条单链,此时若迅速泠却,每条链自身卷曲,部分区域形成链内双螺旋(见图2-20)。第一阶段变形可以逆转,即当温度降低时,已解开的链又会重新盘绕,形成完整的天然双螺旋。第二阶段DNA双链完全分开,很难恢

第三章 核酸

第三章核酸 一、名词解释 1、核苷和核苷酸 2、磷酸二酯键 3、环化核苷酸 4、碱基互补规律 5、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6、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7、发夹结构8、DNA的熔解温度(T m) 二、填空题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于年提出的。 2、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核糖和碱基组成的化合物称为。 3、根据组成核酸的戊糖的种类不同,核酸可分成和两种,脱氧核糖核酸在糖环______位置不带羟基。 4、两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同,DNA主要位于中,RNA主要位于中。 5、核酸分子中的糖环与碱基之间的连键为型的键,核苷与核苷之间通过键连接成多聚体。 6、核酸的特征元素。 7、ATP的中文名称是______,cAMP的中文名称是。 8、DNA中的嘧啶碱与RNA中的_____嘧啶碱的氢键结合性质是相似的。 9、DNA分子是由两条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的手双螺旋,在双螺旋体中,位于螺旋体的外侧,被包裹在螺旋体内侧。 10、DNA中的H键、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功能分别是、、。 11、B型DNA双螺旋的直径为,螺距为,每匝螺旋有对碱基,每对碱基的转角是。 12、在DNA分子中,一般来说G-C含量高时,比重,T m(熔解温度)则,分子比较稳定。 13、某物种体细胞DNA含量有25%的A,则其T的含量为,G的含量为。 14、双链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是。 15、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方式可将核酸酶分为两类:一类在3’-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其产物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在5’-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其产物是。 16、DNA变性后,紫外吸收,粘度、浮力密度,生物活性将。 17、因为核酸分子的和都具有共轭双键,所以在nm处有吸收峰,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18、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有、和三种。 19、DNA在水溶解中热变性之后,如果将溶液迅速冷却,则DNA保持状态;若使溶液缓慢冷却,则DNA重新形成。 20、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其次,大量存在于DNA分子中的弱作用力如,也起一定作用。 21、大多数天然RNA是链,其许多区段形成如DNA那样的双螺旋,双螺旋中碱基配对的规律是,不能配对的区域则形成,称为发夹。 22、超螺旋DNA有和两种形式,当双螺旋缠绕不足时可形成超螺旋,当双螺旋缠绕过度时可形成超螺旋。 23、Z-DNA是一种DNA,主要存在于的DNA序列中。 24、A-DNA是在相对湿度为时DNA钠盐的构象,它与以及在溶液中的构象非常相似。 三、单项选择题 1、ATP分子中各组分的连接方式是: A.R-A-P-P-P B.A-R-P-P-P C.P-A-R-P-P D.P-R-A-P-P 2、某DNA分子中A的含量为15%,则C的含量为: A.15% B.30% C.35% D.40% 3、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反密码环和3’端有-CCA B.有密码环 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 D.5’端有-CCA 4、根据Watson-Crick模型,求得每一微米DNA双螺旋含核苷酸对的平均数为:: A.25400B.2540 C.29411 D.2941 5、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A.2′3′-磷酸二酯键B.2′4′-磷酸二酯键 C.2′5′-磷酸二酯键D.3′5′-磷酸二酯键 6、与片段TAGAp互补的片段为: A.AGATp B.ATCTp C.TCTAp D.UAUAp 7、含有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是: A.胞核DNA B.线粒体DNA C.tRNA D.mRNA 8、DNA的二级结构是: A.α-螺旋 B.β-片层 C.超螺旋结构 D.双螺旋结构 9、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下述改变: A.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B.粘度下降 C.磷酸二酯键断裂D.核苷酸分解 10、双链DNA的T m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A.A+G B.C+T C.A+T D.G+C

蛋白质复性方法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摘要综述了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分离和溶解、包涵体折叠复性的方法、复性产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以及通过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的应用而提高了蛋白质复性产率。 关键词包涵体蛋白质复性 Abstract Strategies for decreasing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isolation and resolu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refolding of inclusion body proteins and the cause of decreased refolding yields were included. Renaturation yield of recombinant protein have been improved by using some additives, such as molecular chaperone, small molecules. Key words inclusion body , protein , renaturation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

一、包涵体: 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具有很高的密度(约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 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 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2.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

《核酸》复习题

复习题三、核酸 一、名词解释 1、核酸的变性:核酸变性指双螺旋区氢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形成单链无规线团状态的过程。变性只涉及次级键的变化。 2、核酸的复性 3、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260nm处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的现象,称增色效应。 4、减色效应:核酸复性后,260nm处紫外吸收值明显减少的现象,称减色效应。 5、解链温度:核酸变性时,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值称熔解温度(Tm)。 6、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单链和RNA链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分子杂交。 7、退火 8、反密码子 9、Chargaff规则 10、发夹结构 11、碱基堆积力 12、超螺旋DNA 13、DNA的一级结构 14、DNA的二级结构 二、是非题 (×)1.DNA是生物遗传物质,RNA则不是。 (×)2.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其碱基组成也不同。 (×)3.核小体是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 (√)4.多核苷酸链内共价键断裂叫变性。 (×)5.DNA的T m 值和A-T含量有关,A-T含量高则T m 高。 (×)6.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一个多聚A的结构。 (×)7.DNA分子含有等摩尔数的A、G、T、C。 (×)8.真核细胞的DNA全部定位于细胞核。 (×)9.B-DNA代表细胞内DNA的基本构象,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呈现A型,Z

型和三股螺旋的局部构象。 (√)10.构成RNA分子中局部双螺旋的两个片段也是反向平行的。 (√)11.复性后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并不一定是变性之前的两条互补链。 (×)12.自然界的DNA都是双链的,RNA都是单链的。 (×)10、所有的DNA均为线状双螺旋结构。 (×)11、几乎所有的tRNA都有三叶草型的三级结构。 (×)12、几乎所有的rRNA的二级结构都是三叶草型叶型结构。 (×)13、几乎所有的tRNA都有倒L型的二级结构。 (√)14、几乎所有的tRNA都具有倒L型的三级结构。 (×)15、变性必定伴随着DNA分子中共价键的断裂。 (×)16、在Tm时,DNA双链中所有G-C碱基对都消失。 (√)17、类病毒是不含蛋白质的RNA分子。 三、填空题 1.RNA中常见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和胞嘧啶。 2.DNA常见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其中胸腺嘧啶的氢键结合性质类似于RNA中的尿嘧啶。 3.在含DNA和RNA的试管中加入稀的NaOH溶液,室温放置24小时后,RNA被水解了。 4.核酸的结构单位是核苷酸,它是由碱基、戊糖及磷酸三个亚单位组成。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有碱基堆积力、氢键和离子键。其中碱基堆积力为主要稳定因素。核苷中,核糖及脱氧核糖与碱基间的糖苷键是 C-N 键。 5.Watson-CrickDNA双螺旋每盘旋一圈有10 对核苷酸,高度为 3.4nm ,直径为2nm 。 6.组成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平行的,两链的碱基顺序互补。DNA分子中碱基配对规律是G≡C 配对,A=T 配对;RNA的双螺旋区中的碱基配对规律是G≡C 配对,A=U 配对。 7.由于连接互补碱基的两个糖苷键并非彼此处于对角线的两端,在DNA双螺旋的表面形成较宽的大沟(槽) 和较窄的小沟(槽) 。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备课讲稿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体现生物功能的基础,蛋白质折叠则是形成空间结构的过程。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的著名学说, 认为蛋白质折叠是受热力学因素控制的. 天然蛋白质处于能量最低(即热力学最稳定)的状态. 一般来说, 天然蛋白质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结构的稳定性也是其保持生物个体功能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所要求的. 蛋白质担负着复杂的生化反应, 同时在生物合成以后, 蛋白质本身也经历着繁杂的生理过程. 蛋白质自翻译以后, 还需进行一系列的翻译后过程, 包括跨膜转运、修饰加工、折叠复性、生化反应、生物降解等. 这些过程似乎都伴随着蛋白质的结构转换, 不但受蛋白质肽链自身的热力学稳定性所控制, 而且还受动力学过程控制. 变性原因: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而是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的破坏,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胍盐、去污剂、重金属盐(如Hg2+、Ag+、Pb2+等)三氯乙酸,浓乙醇等。不同蛋白质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蛋白质变性后许多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有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二)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三)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从原来有序的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松散的伸展状结构(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所以,原来处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而亲水基团在表面的分布则相对减少,至使蛋白质颗粒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很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复性:如果变性条件剧烈持久,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如果变性条件不剧烈,这种变性作用是可逆的,说明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不大。这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 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20%左右。

核酸练习

填空 1、DNA在水溶解中热变性之后,如果将溶液迅速冷却,则DNA保持____状态;若使溶液缓慢冷却,则DNA重新形成___。 2、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_____,其次,大量存在于DNA 分子中的弱作用力如_____,______和_____也起一定作用。 3、Tm 值与DNA 的________________ 和所含碱基中的_ _______________ 成正比。 4、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_____,其次,大量存在于DNA 分子中的弱作用力如_____,______和_____也起一定作用。 5、tRNA的二级结构是___________,三级结构是___________。 6、大多数真核生物RNA聚合酶有Ⅰ、Ⅱ、Ⅲ三类,其中___________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___________mRNA与合成有关。 7、核酸溶液的最大光吸收值是_________nm, 蛋白溶液的最大光吸收值是_________nm。 8、核酸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9、DNA和RNA基本组成成分中不同的是_______。 10、真核生物mRNA的3’端有___________结构,5’端有___________结构。 11、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维持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力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主要连接方式是___________;核酸中核苷酸的主要连接方式是___________。 14、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由、 和 3个部分组成。 15、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16、核不均一RNA(hnRNA)实际上就是。 17、核酸中核苷酸间的连键是___________;蛋白质中氨基酸间的连键是____________。 18、在各种RNA中,_________含稀有碱基最多。 19、DNA溶液加热变性后,紫外吸收_________,这一现象称为

胼胝体变性的CT和MRI分析

胼胝体变性的CT和 MRI分析 【关键词】胼胝体变性;MRI;CT 胼胝体变性临床少见,大多为中老年长期嗜酒者,笔者遇到4例,其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较典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47~69岁。均为亚急或慢性发病,表现为渐进性双下肢无力,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精神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消瘦,营养不良,肌张力高,反射亢进。既往嗜酒史20~34年,日饮白酒量0.5 kg左右。实验室检查4例中有1例为肝功能异常。2例B超诊断为脂肪肝。 1.2 检查方法 4例均采用美国GE单排螺旋CT机常规头颅扫描,其中1例经静脉注射60%复方泛影葡胺80 ml后作CT增强扫描。3例采用安科0.2T磁共振机,进行颅脑常规横断面及矢状面MRI扫描,包括SET1、FSE及FLAIR序列扫描。 1.3 病例例1,男,47岁,因慢性饮酒20年,加重20 d,进行性四肢活动不灵,言语不清入院。每日饮高度白酒达0.4~0.5 kg,常空腹饮酒。查体:消瘦明显,营养不良,面色灰暗,幻视,反应力急计算力差,心肺未见异常。四肢轻度震颤,四肢肌张力高,双上肢指鼻试验及双侧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阴性。肝脏超声:脂肪肝。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62 U/L,谷氨酸转酞酶99 U/L,直接胆红素5.1 μmol/L,间接胆红素10.2 μmol/L;血尿常规未见异常。头部CT平扫表现:胼胝体膝部、压部及体部均匀

性低密度改变,CT值20~24 Hu,边界清,双侧侧脑室略受压变小,余脑叶未见异常。经静脉注射60%复方泛影葡胺80 ml,胼胝体未见强化。 例2,男,62岁,饮酒史30余年,日饮高度白酒达0.5 kg,因头痛,四肢颤动1 w入院。查体:反应迟钝,计算能力差,记忆力差,四肢震颤,反射亢进。四肢肌力V级。肝脏超声:脂肪肝。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未见异常。颅脑CT平扫:胼胝体体部及压部见片状低密度灶。MRI表现:胼胝体厚薄不均匀,体部、膝部及压部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像为高信号,以压部为著,脑室系统可见扩张,脑裂、脑沟加宽。 例3,男,58岁,头晕,走路不稳半个月入院。常空腹饮酒,日饮高度白酒0.4 kg,查体:记忆力差,辨别思维能力差,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四肢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未见异常。颅脑CT平扫:胼胝体全部密度减低,CT值为9~24 Hu。MRI平扫:胼胝体厚薄不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FLAIR序列为高信号,脑室系统扩张,脑沟、脑裂加宽。 例4,男,69岁,因头晕伴走路不稳3 d就诊。饮酒史34年,常空腹饮酒,日饮白酒量达0.5kg。家人发现其性格古怪,记忆力差。查体:反应迟钝,肌张力高,共济失调。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未见异常。CT见胼胝体压部呈低密度,CT值为10.5~22 Hu。MRI 平扫示:胼胝压部呈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脑室系统扩大,脑沟增宽。

DNA受热变性时

1.DNA受热变性时,出现的现象就是 A、多聚核苷酸链水解成单核苷酸 B、在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增高 C、碱基对以共价键连接 D、溶液粘度增加 E、最大光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 答案B 2.下列几种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哪一种DNA的解链速度(Tm) 最低 A、 DNA中A+T含量占15% B、 DNA中G+C含量占25% C、 DNA中G+C含量占40% D、 DNA中A+T含量占60% E、 DNA中G+C含量占70% 答案B 3.核酸的最大紫外光吸收值一般在哪一波长附近 A、 280nm B、 260nm C、 240nm D、 220nm 答案B 4.核酸变性后,可产生的效应就是 A、增色效应 B、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转移 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D、溶液粘度增加 答案A 5 使变性DNA复性的条件就是 A、温度要逐渐冷下来 B、DNA不均一时易复性

C、DNA浓度高时易复性 D、DNA溶液中盐浓度高时不易复性 答案AC 5.双链DNA的Tm高就是由下列哪组碱基含量高引起的 A、腺嘌呤+鸟嘌呤 B、胞嘧啶+胸腺嘧啶 C、腺嘌呤+胸腺嘧啶 D、胞嘧啶+鸟嘌呤 E、腺嘌呤+胞嘧啶 答案D 6.下列DNA分子中,可以使Tm值达到最高的就是 A、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含量为20% B、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含量为60% C、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为30% D、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为50% 答案A 7 不同的核算分子其解链速度Tm不同,以下关于Tm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A、 DNA中G-C对比例愈高,Tm愈高 B、 DNA中A-T对比例愈高,Tm愈高 C、核酸愈纯,Tm范围愈大 D、核酸分子愈小,Tm范围愈大 E、 Tm较高的核酸常常就是RNA 答案A A.单体酶 B.寡聚酶 C.结合酶 D.多功能酶 E.单纯酶 8.由于基因融合,形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却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就是 答案D 9.由于基因融合,形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却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就是 答案C 10.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中正确的就是 A.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 B.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 C.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内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复性与杂交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酸性化合物 两性\但酸性强。 电泳行为--泳向正极(pH7-8)。 沉淀行为--加盐(中和电荷)M+与磷酸"-"中和;乙醇。 二、高分子性质 粘度DNA>RNA 超离心沉降 凝胶过滤 三、UV吸收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 四、变性、复性与杂交 核酸在理、化因素作用下,双螺旋结构破坏称核酸变性。根据变性因素区分为碱变性、热变性等。如DNA的碱变性、DNA的热变性,其中以DNA的热变性更具典型意义。 DNA变性后,粘度改变,钢性线性分子变得无序,粘度下降,UV吸收增强,其规律如下:高色效应--核酸变性后、氢键破坏,双螺旋结构破坏,碱基暴露,紫外吸收(260nm)增强,谓高色效应。 解链温度\融解温度(Tm)--UV吸收增值达到最大吸收增值50%时的温度,称Tm。 Tm值与DNA G+C含量有关,G+C含量愈大,Tm愈高,反之则反;与核酸分子长度有关,分子愈长,Tm愈高。 变性温度范围与DNA样品均一性有关,分子种类愈纯(单一),长度愈一致,其变性范围愈窄,反之则变性温度范围愈宽。 DNA变性的复性—DNA发生热变性后,经缓慢降温,如放置室温逐渐冷却,解开的互补链之间对应的碱基对再形成氢键,恢复完整的双螺旋结构,称DNA热变性的复性。 核酸复性时UV下降,此称低色效应。 DNA热变性后缓慢冷却处理过程称退火。 DNA加热变性后,若经骤然降温,互补链碱基之间来不及配对互补,形成氢键联系,两链维持分离状态。 核酸分子杂交—当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一起复性时,只要这些核酸分子中含有相同序列的片段,即可形成碱基配对,出现复性现象,形成杂种核酸分子,或称杂化双链,称核酸分子杂交。

胼胝体变性1例

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综合症)1例 患者,男,50岁。因“被发现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8小时”于2010年8月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8小时被发现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讲话费力,言语不清,尚可理解他人言语,持物不能,行走困难,不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既往史:有饮酒史30余年,每天约0.25-0.5公斤白酒,有时饮酒代饭。近半年以来,出现“双下肢麻木”,未正规诊治。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9℃,心率102次/分,血压191/112mmHg,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神经内科情况:神志清楚,讲话费力,言语不清,可理解他人言语,推测定向力尚可,双眼各方向活动充分,双瞳孔等大,直径3mm,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舌不能伸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无规律抖动,双上肢肌力无法判断、肌张力高,屈肌明显,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征,双下肢腱反射正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基本正常,凝血正常,血钾、血钠、血糖正常,血钙2.66mmol/L,谷草转氨酶51IU/L,谷丙转氨酶54IU/L,甘油三酯4.55mmol/L,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免疫学检查阴性。头颅MRI平扫示: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可见片状异常信号 影,T 1WI上呈稍低信号,T 2 WI上呈稍高信号改变,DWI序列呈高信号改变,信号 强度欠均匀,周边未见水肿及占位征象,考虑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见图1-4)。入院后予以地西泮40mg持续静点及B族维生素治疗,5小时后口周、双上肢不自主抖动消失,患者部分对答正确,言语仍欠流畅,继续B族维生素治疗4天,患者一般状况较前略好转,测血压119/82 mmHg,轻度构音障碍,反应稍迟钝,计算力差,自动出院。 图1 图2 图3 图4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例经过磁共振成像确定的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常规矢状面T2WI序列扫描,同时进行轴位T2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FLAIR等序列扫描,判断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8例患者经过1.5T高场磁共振诊断均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病灶,且矢状位T2WI序列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夹心蛋糕征”,6例患者DWI均呈现出弥散受限状態。结论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疾病检查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及时判断出患者是否发生胼胝体变性疾病,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1.5T高场磁共振;胼胝体变性;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patients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ll received conventional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can,and sequence scans of axial T2WI,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1WI and FLAIR at the same time,so as to determin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Results 8 patients had symmetrical lesions diagnosed by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and the sagittal T2WI sequence showed a typical “sandwich cake” sign. DWI of 6 patients showed a diffusion-limited state. Conclusion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provides obvious effect in the examin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and it can promptly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of 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 disease. So it contain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1.5T high field magnetic resonance;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Differential diagnosis;Application value 胼胝体变性也被称为原发性胼胝体变性,该疾病属于脱髓鞘性病变,相对较为罕见,目前为止,医学研究领域并没有研究出胼胝体变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但是该疾病多发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1]。由于致病原因不明,因此提高治疗有效性就要尽早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疾病,因该疾病在临床中缺少特异性表现,通过直观判断无法有效为患者诊断出病情,而使用1.5T高场磁共振手段为胼胝体变性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产生特征性影像,且随着影像诊断学发展,对胼胝体变性患者的早期诊断可能率逐渐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例胼胝体变

蛋白质变性机理

蛋白质变性机理 1、蛋白质介绍 2、蛋白质变性结果 1)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要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2)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 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蛋白质分子凝聚从溶液中析出

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从原来有序的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松散的伸展状结构(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所以,原来处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而亲水基团在表面的分布则相对减少,至使蛋白质颗粒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很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4)致变因素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于消毒及灭菌。 反之,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就能有效地保存蛋白质制剂。蛋白质的变性很复杂,要判断变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视是物理变化 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否则,鸡蛋煮熟后就不是蛋白质了。而我们知道,熟鸡蛋依然有营养价值,其中的蛋白质反而更易为人体消化系统所分解吸收。 5)复性

蛋白质、包涵体复性

目录 一、脲和盐酸胍在包涵体蛋白质纯化中的作用 二、包涵体变复性 三、包涵体洗涤纯化——7~10 四、包涵体提出、纯化和复性

一、

二、包涵体变复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包涵体变复性 复性方法 稀释复性 原因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 包涵体变性 破菌洗涤溶解 目录 1包涵体 2包涵体变性 3包涵体复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μ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包涵体的形成原因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DNA的变性和复性

DNA的变性和复性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30001) 吴久利 1 概念 将双链的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DNA分子中共价键不受影响,而互补的碱基对间氢键则被打开,从而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开成为单链,这叫DNA的变性。例如,把DNA投放在含有0.18 mol·L-1枸橼酸钠的溶液中,以100℃加热10min,可以完全分开成为单链。加热使溶液中DNA分子的50%成为单链时,所需温度称为解链温度,记作T m。因为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氢键数是2个,G 与C配对,氢键数是3个,所以碱基对G≡C含量愈多,DNA稳定性愈高,愈加不容易由热或碱引起变性。 变性后的单链DNA在适当条件下又能恢复成为双链结构,这称为DNA的复性或退火。变性后的DNA如果慢慢冷却,时间经过10h以上,DNA复性完全,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互补的碱基间又形成氢键。复性速率可用几种方法测定,其中一个方法是应用分光光度计,在260nm波段测量光密度的变化。因为随着单链的复性成为双链,紫外线的吸收逐渐减少。DNA的复性速率与基因组中碱基顺序的复杂情况和重复程度有关。顺序单调、重复程度高的DNA区段,例如顺序为-AT ATAT—的高度重复序列,与顺序变化大、重复程度低的DNA片段,例如单拷贝的结构基因相比,前者的复性速率明显地高于后者。复性速率也受到反应液中的DNA初始浓度的影响:浓度越高,互补链的碰撞机会越多,复性速率越快。 但是如果加热到100℃的溶液迅即冷却,则DNA 仍然保持单链状态。 2 应用 因为变性和复性仅影响互补碱基对间氢键的打开和重新形成,所以通过变性和复性可用来制备单链DNA,进行多核苷酸链间的分子杂交,测定异源双链的同源性(碱基序列间的相似性),以及估算G-C碱基对在DNA链中所占的比例等,在近代遗传学研究中有很多用处。 2.1 基因分离 DNA双链中,G≡C碱基对有3个氢键,所以DNA分子中G≡C碱基对含量高时稳定性高。当DNA分子加热处理时,双链上A=T碱基对含量较高的区段首先变性,双链分开成为单链,而G≡C碱基对含量较高的区段在这一温度下仍保持双链状态,这样就有可能把DNA上不同部分区分开来。例如海胆rRNA基因含有相当高的G≡C碱基对,约占其碱基总量的65%。当我们用热处理海胆DNA分子时,因为rRNA基因部分含有的G≡C碱基对特别丰富,所以需要的解链温度较高。在合适的热变性条件下,A =T碱基对含量高的区段可局部打开,形成单链,这时可用专门降解单链的SI核酸酶处理,仅保留G≡C 含量高的双链部分,再通过CsCI梯度密度离心,即能获得rRNA基因。 2.2 分子杂交技术 从两种生物A和B提取DNA,加温,使DNA分子变性,解开为单链。在适当温度下,把一个种的单链DNA与另一个种的单链DNA一起温育,形成杂种双链DNA A-B。为了使种间DNA A-B能够和种内DNA A-A或B-B区分开来,必须把一个种的DNA,例如A的DN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只放少量这种DNA到温育混合物中。因为A的DNA所占的分量很少,所以很少有机会形成A-A双链,从而所有标记上的双链DNA都可以被认为是杂种的DNA A-B。然后把这种双链提取出来,检验它们的同源性质。如果从两种生物A和B来的DNA完全同源,核苷酸顺序相称(也就是说,来自相同的种),那么杂种DNA A-B的解链温度和A-A或B-B自然一样。如果两个种间的DNA有差异,相互间核苷酸的顺序不相称,那么这种杂种DNA稳定性下降,容易解链,所需的解链温度也较低。据研究,两种生物的核苷酸组成有差异时,每增加1%的差异,杂种DNA分子对温度的稳定性降低1.6℃。所以不同物种间的DNA的同源程度可以通过“温度稳定性”来估计。 高等生物的DNA含有大量的重复DNA,但是这类DNA的进化趋向还不很明了,所以通常仅用非重复DNA来进行杂交试验,两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近,核苷酸差异就小;而亲缘关系疏远,差异就大。 2.3 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细菌在15N中经过多代培养后,移到14N中培养一代,从生长一代的细胞中提取DNA,通过热变性,使DNA双链分开,然后离心。这时可以观察到两条带,一条核苷酸链是重的,一条核苷酸链是轻的。证明第一代杂种DNA分子是半保留性复制的产物,它们的双链中,重核苷酸链来自亲代(15N),轻核苷酸链来自新合成的(14N),记作14N/15N。 2004.10教学资料中学生物教学

蛋白质变复性

变复性的过程 E.coli 中表达的蛋白常常以包涵体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表现为无活性的不溶性聚集物。 生产研究中为了得到较高的目的蛋白的表达量,通常会采用较强的启动子(如λPL 、T7 或串联启动子) ,使外源基因可在胞内获得高效表达,一般占细菌总蛋白的10 %~50 %. 然而胞内表达的最大问题是产物形成不溶性的包涵体,虽然这可为后续的分离纯化带来方便,但包涵体必须经过体外复性才有可能获得生物活性 .绝大部分高表达的重组蛋白质往往聚集成不溶的、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 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结构分析和活性研究工作, 开展对这些包涵体的复性工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包涵体是由蛋白质折叠中间体的聚集而形成的,任何影响中间体稳定的因素(如pH 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都可导致包涵体的形成. 包涵体形成原因 1. 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 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来含硫氨基酸越多越容易形成包涵体。 3. 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 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少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致使中间 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5. 有报道认为,丰富的培养基有利于活性蛋白质的表达,当培养条件不佳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蛋白复性的必要性 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常以可融性或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功能性的蛋白质总是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型。包涵体内的蛋白是非折叠状态的聚集体,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必须将包涵体溶解,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的复性。复性过程是变性蛋白的重折叠过程。 对包涵体蛋白复性,应先对包涵体进行分离纯化及去折叠(即变性溶解) ,然后采用合适的复性方法促进变性,蛋白再折叠进而恢复活性. 一.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①含包涵体的宿主菌细胞的破碎; ②将破碎液离心除去可溶蛋白(9000r 15min 4℃),获得包涵体; ③洗涤包涵体,以除去包涵体上粘附的杂质,如膜蛋白或核酸,应用洗涤液洗涤包涵体,通常用低浓度的变性剂,过高浓度的尿素或盐酸胍会使包涵体溶解,如2M尿素在50mM Tris pH7.0-8.5左右,1mM EDTA中洗涤,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等洗涤包涵体,然后离心(12000r 5min 4℃)取上清洗涤后包涵体的主要成分为聚合态的目的蛋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