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

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

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
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探究爱的超越与永恒——柏拉图《会饮》伦理思想研究

姓名:董春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李朝东

2008-06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罗素),他建立的哲学体系,几乎涉及到哲学的每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不断引发哲学上的讨论。可以说西方哲学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柏拉图的,正如K?波普尔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说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他的伦理思想更是大放异彩,体现在他诸多的对话中,其中《会饮》被誉为是“写得最漂亮的”(布鲁姆)。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阐述了他的爱欲伦理思想,成为西方哲学家中思考爱欲的第一人,这篇文字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当代人们认识柏拉图的入门之选。究其原因,部分来自于对其爱欲思想及“柏拉图式恋爱”的好奇或不解,部分源于其“富有才华”的戏剧造诣,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孜孜不倦地钻研他、探究他、欲求穷尽他时,对他的这部作品的理解却存在着更多的分歧。

考察柏拉图《会饮》的伦理思想,必然会涉及到灵魂和肉体、理念和可感事物、美和善、爱及哲学等这些属于柏拉图的重要的哲学成果。对《会饮》伦理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能更好地促使我们认识柏拉图,切身体会两千多年以来柏拉图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持久魅力,这种体会对于当下陷入空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中而倍感迷惘的我们似乎有着更深的意义,它势必会对当下我们爱的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思带来诸多启示。

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会饮》的研读,分析探讨前人的研究成果,厘清柏拉图的思想理路,以求对其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伦理思想给予力所能及的阐明。

关键词:柏拉图;《会饮》;爱欲伦理

In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lato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in all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philosophers.”(Russell) His philosophy system, almost covering every area of philosophy,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Western philosophy as well as western culture in general. His philosophic ideas have been discusse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In some sense, most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ic debates are rooted in Plato’s thoughts. As K. Popper said: “the impact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of Plato's writings is too great to be estimated properly, and one could boast that the western thoughts are either Platonic or anti-Platonic, but in no case non- Platonic.”

In Plato's philosophic ideas, his thinking on ethic is more striking, which is presented in many of his dialogues. Among these dialogues, Symposium is most brilliant .” (Bloom). In Symposium, Plato illustrated his ideas on love desire and he became the first western philosopher to discuss this issue. Plato’s Symposium has been widely read and contemporary readers even take it as a guide to know Plato. People’s fascination for Symposium on the one hand lies in their curiosity for love desire or “Platonic love,” on the other hand, it steps from its "most talented" drama skills. However, the more people read his dialogues, the more divergent will be people’s ideas to love desire issue.

Plato's ethical thinking in Symposium concerns soul and body, ideas and senses, beauty and benevolence, love and philosophy. All these are recognized as Plato’s achievements to philosophy. Therefore, a study of Symposium will not onl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Plato's philosophy, but also enable us to appreciate Plato’s philosophic glamour lasting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Symposium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for modern people, who are confused by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rapped in survival dilemma. Furthermore, it will inspire more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ir love and life .

The thesis, by studying Plato’s Symposium, intends to analyz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Plato, clarify Plato's ideas on love desire, and illustrates Plato’s Eros ethic as fully and exactly as possible

Key words: Plato Symposium Eros Ethic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前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罗素),他建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几乎涉及到哲学的每个领域,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人的思想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脚”(怀海特)。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众多的对话中,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下来的唯一作家”,①而“每个柏拉图的对话都是复杂的网”

②。这个认识并不仅限于罗森,柏拉图的对话大多以诗或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的对话录中,柏拉图一贯自己不出场直接说话,而是躲在幕后让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出面,采用他惯用的反讽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和氛围下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谈论不同的话题。

我们常常迷茫: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究竟哪些是苏格拉底的?哪些又是柏拉图的?戏剧中的苏格拉底是否是历史的苏格拉底?对此人们争论不休,意见纷呈。当人们进到这张由躲在幕后的柏拉图、“戴着面具”的苏格拉底、各种场景和一系列神话、诗歌、隐喻、反讽织成的“网”中时,极为困惑:柏拉图在《理想图》中已经把诗人驱赶出了城邦,因为他认为诗不是对事物原本的模仿,而是对影像的伪造,诗迎合快乐而导致放纵,那为何又把称为“哲学”的著作通过戏剧或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真可谓是见仁见智。柏拉图最初是个诗人,由于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后来走向了这条思辨的“爱智”之路,因此诗人气质“会在他积极的消极性和消极的积极性中流露”,③显然柏拉图在诗歌方面的极高造诣是一个重要前提;有人认为,柏拉图借助神话等戏剧形式,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通俗易懂”地了解他的哲学,这其实是对听众的一种“俯就”;施特劳斯指出,现实中的人认为哲学生活“不是一种可能的生活”,而人的问题又只能靠哲学来解决,柏拉图通过诗歌旨在向人们展示在非哲学的范围内生活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慢慢的影响读者去热爱哲学生活,即通过诗为哲学的生活做准备;在伯纳德特看来,柏拉图这么做其实为了让哲学的建议能够像戏剧、像诗一样去感动所有人,从而让人们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哲学学说,在此

①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②罗森:《诗与哲学之争》,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伯纳德特与老师殊途同归。这些认识确实不无道理,我个人认为柏拉图之所以选择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要还在于,“理念”作为柏拉图探寻的普遍真理,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超越于人的感性,因而人无法把它作为有限的确定的认识对象加以把握;同时,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对真理的一种洞见,真理超越于语言之上,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不纯粹是理智的,它不仅是智慧,而且是对智慧的探求,为此柏拉图选择了他特有的对话的辩证法,以期克服语词的障碍和语言的不确定性,以进行“理念的纯粹之思”,①进行灵魂的自我对话。柏拉图把抽象的东西归于反讽,在神话性的东西里蕴予了更为丰富的思辨,于是神话、诗歌等变成了形象的表达方式,与辩证的东西相互融合。至此,柏拉图为他的读者留下了思的空间,谁能够领悟到其中的“微言大义”,谁就将会实现对柏拉图的回归。

于是人们在迷茫和困惑中经过仔细研读和努力思考,从不同的方向向柏拉图走去。当然,其中也不乏背道而驰者。

在柏拉图编织的众多“网”中,《会饮》被誉为是编织得“最漂亮”(布鲁姆)和“最富于才华”(A?E泰勒)的一个,这篇文字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当代人们认识柏拉图的入门之选。

《会饮》作为一部完整的被转述的戏剧,是柏拉图的众多对话中惟一一篇以场合命名的,它以“爱欲”作为讨论的主题。在《会饮》中,柏拉图设置了重重包裹,在表达上更隐晦性和间接性,人们对它的理解终难达成一致。柏拉图通过他的戏剧和修辞试图要表达什么?揭示什么?历经几千年的日出日落,人们对它的迷狂依然不减,我也将带着这份迷狂试着对它做出理智的阐释,以期能与柏拉图靠得近些!再近些!

第一章 Eros的颂辞——爱欲的多样性

《会饮》是一部间接转述的戏剧,它以谈话的场景来命名,极具场景化和故事的连贯性。《会饮》既然被视为一部戏剧,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忽视它所表现出来的戏剧特征以及这一特征在表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理解《会饮》,首先应该认知对话特征,把握主导该对话的抽象原则,而这一原则往往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等这些构成对话的“戏剧要素”来揭示。

“会饮”(Symposion)作为古希腊时期的一种礼节,是人们参加为某事举行的庆祝典礼之后聚在一起饮酒聊天的活动。柏拉图的《会饮》记述的事情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16年,著名的悲剧诗人阿伽通在悲剧竞赛中首次获胜,为此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之后又于翌日举行会饮以示庆祝。据悉,这一年也正是城邦“本身的趋势异常快乐和高昂的一年”,①雅典人正在为远征西西里做着积极的准备,为征服伽太基、为更大的扩张创造必要的条件,当时从备战的规模到军队的气势都前所未有,雅典人对此充满了强烈的向往。

当天参加会饮和参与谈话的人是当时雅典富有盛誉的“精英人物”:刚获奖的悲剧诗人阿伽通,斐德若,名医阿库美诺的儿子厄里克希马库斯,泡塞尼阿斯,著名戏剧诗人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和转述者阿里斯托得莫斯,以及后来醉酒闯入的阿尔喀比亚德。其中斐德若和厄里克希马库斯、阿迦通和泡塞尼阿斯是爱人与情人的关系,阿里斯托得莫斯和阿尔喀比亚德则是一直或曾经追随苏格拉底并深深地爱慕苏格拉底的人,这里随处可见的是男子之间的同性之爱。在这样一个从城邦到个人都处于狂热的年代,柏拉图选择了“会饮”这样一个容易让人处于迷醉状态的场合,谈话在沉浸于爱的热情中的人们之间展开,谈论的是大家普遍关注而且热情极高的话题——爱欲,柏拉图把对话的时间安排在了晚上,并延续到天明,按照常规,这个时间正是人们容易昏昏欲睡、告别清醒进入梦乡的时刻。此情此景,这样的谈话会是理智的吗?他们的言论又是否值得信赖?

会饮在阿迦通的家里,一个私密的场所进行,人们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似乎更易于进行真实的言论。虽然是会饮,但却没有怎么喝酒,整个谈话都在清醒中进行,就连醉醺醺的阿尔喀比亚德也没说“醉话”,甚至平时会饮中用来助

兴的“吹箫女”也在谈话前被早早地打发走了。为什么要这样?让人“不免有些蹊跷”。这其中,迷狂与清醒、狂热与理智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伯纳德特看来,对于《会饮》,可结合《斐多》来理解,《会饮》对话的时间从晚上到天明,而《斐多》的对话则恰恰安排在清晨至黄昏,两者加起来刚好占了一整天;《会饮》阐释了人应遵循的生存方式,《斐多》则表明了人对死亡的态度,两者结合起来可视为对哲学的整全的理解。

这篇对话的表述方式也有些“奇特”。这篇对话的叙述者是阿波罗多洛斯(《斐多》中一直都在哭得那位),他是苏格拉底的崇拜者,一直忠于苏格拉,在他心中,唯有苏格拉底最了不起,他是“苏格拉底的第三个惟命是从的追随者”,①随着苏格拉底的逝去,他选择了自杀。此时,他正在向他瞧不起的一班生意人复述着这次会饮,他两天前才刚刚讲过,他本人并未参加此次会饮,关于会饮的事他是从阿里斯托得莫斯那听说的。阿里斯托得莫斯个子矮小,整天打着赤脚,行动举止酷似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的“第二个追随者”,他参加了会饮,但因为不够优秀而没有发表讲辞。会饮中,柏拉图依旧安排苏格拉底出面谈话,但与其他谈话有所不同的是,此次苏格拉底更多的是在转述一个叫作第俄提玛的女人的教诲。几经转述,内容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

因此,狂热与理智,同性之爱,哲学与整全,虚构与真实,都成为我们阅读《会饮》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篇对话的重要辅线。

通过阿波罗多洛斯,实则通过阿里斯托得莫斯,我们了解到,会饮那天,一贯不修边幅的苏格拉底一反常态,不仅沐浴过穿着特别的衣服,而且脚上穿着一双别致的鞋,据说之所以“打扮得这么漂亮(Kalos)”②,是为了去美男阿迦通家参加会饮。关于Kalos,其基本含义最初是指漂亮、英俊、迷人,主要对身体和外貌而言,后来扩展到道德方面,主要指心灵或行动的高贵,即品质美。对于苏格拉底的此番“打扮”与“装扮”,有研究者认为,这里有一种隐喻关系,苏格拉底此次赴宴是戴着面具的,而且其他发言者也都戴着面具;也有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此举表明了他对“外在”的身体的“漂亮”、对“美”的一种积极的态度。③这一理解值得参考。④对此我认为,苏格拉底一向喜欢赤脚,不注重甚至蔑视身体方面的要求,此次会饮却按照规矩洗了澡抹了油,这并非表明苏格拉底对身体的爱护,而是为了把肉体遮蔽起来,让自己与宴会中危险的爱欲倾向隔绝开

①刘小枫辑译:《柏拉图的〈会饮〉》,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43页。

②刘小枫辑译:《柏拉图的〈会饮〉》,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③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苏格拉底的爱欲倾向——注重灵魂,而非肉体。

苏格拉底在路上遇见阿里斯托得莫斯,并说服他一同前往,自己却独自在途中停下来陷入了沉思,看来这种状态并非此次独有,因为“他习惯了那样子,有时一个人跑开一会,直呆呆地站在随便哪个地方”,①苏格拉底此次又在想些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否以此确证苏格拉底在独自地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进行着他一直追求的灵魂之思?好在这冥思较之以往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苏格拉底到来时,晚饭刚吃到一半,但苏格拉底成为目前最晚到的一个参与者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苏格拉底就顺利成章地躺在了主人阿迦通的右边,成为关于爱的最后一个言说者。这一位置和说话顺序的设计是否出于柏拉图有意安排,人们尚未达成共识,但它在整部戏剧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清晰可见的,我们可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而有所认识。

待餐后酬神祭祀结束后,泡塞尼阿斯提议今天应找一个最轻松、舒服点的饮酒方式,原因是昨天的三万人大会,除了苏格拉底没参加,其余的人大多喝得烂醉,因而“需要透透气”,②其他人表示赞同。厄里克希马库斯把来者做了一个分类:酒量行的与不行的,但并未把苏格拉底算在其中,因为“他两样都行”,③苏格拉底酒量过人而且喝多少都不醉。这种说法在对话结尾处得到了证实:苏格拉底喝了整个晚上,待天亮时,众人皆醉且昏昏睡去,唯有苏格拉底一人独醒,并且还去了卢凯宫,快到傍晚才回家休息。我们在苏格拉底身上看到了什么?至少是迷狂和理智魔鬼般的结合。大家一致同意,“喝多少各人随意”,厄里克希马库斯又建议把吹箫女打发走,因为这样就可以“好好侃”了。侃什么?——歌颂Eros,因为斐德若多次指出其他的神甚至包括盐都被人赞颂过了,而“独有Eros 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从未见过哪个诗人或文人曾为Eros写过一篇颂词?”④所以应该充分地颂扬一下Eros。

此时苏格拉底举双手赞同,因为他“除了懂情事,别的都不懂”,⑤这种说法似乎与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无知的说法相矛盾,一贯宣称自己无知的人,为何说自己只懂情事?在这里柏拉图已经为苏格拉底的爱欲作了一个预设和铺垫,即爱欲就是“渴求”,苏格拉底的爱欲之路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未知知识的过程,这又让人想起了那则著名的神谕: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为此苏格拉底到处寻找,不

①柏拉图:《会饮》,175b。

②柏拉图:《会饮》,176a。

③柏拉图:《会饮》,176c。

④柏拉图:《会饮》,177a。

断诘问,反复思考,终有一天恍然大悟,神之所以认为他最聪明,是因为他自知无知,所以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认清事物的真相,把握事物的本性,从而把事情做好。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这儿的知识指的是什么?一切都还得从认识自己开始。由此看来,表面矛盾,其实不然,对“无知”之“知”,实际上是最大的爱欲,最具代表性的爱欲。

赞颂从左往右依序进行,斐德若首先发言,谈话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展开。

一、斐德若:爱是善好事物的起因

斐德若虽然“不十分吸收人”,但柏拉图的另一篇著名的对话——《斐德若》,却以他命名,这篇对话涉及到了在《会饮》中同为人们所关注的爱、美、灵魂等众多内容,也有研究者把它视为《会饮》的继续和深入。看来斐德若对爱欲非常关注,他对Eros的认识将会怎样?

泰勒认为斐德若的讲辞“枯燥平淡”,其中一部分是基于戏剧本身的考虑,目的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渐进方式”,为苏格拉底的发言铺就一条关于Eros的从低到高的阶梯。从戏剧要素考虑,此观点很有道理,但这也并不能说斐德若的讲话就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斐德若赞美Eros是一个“伟大”的神,在众神中最“神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Eros是永恒的。斐德若援引了赫西俄德和帕默尼德的话,认为“最开先是混沌”,继混沌之神后Eros便出生了,Eros无父无母,是最古老的神,Eros征服了时间;二、Eros是最善好事物的起因。斐德若由Eros理解了爱欲,他提出“人想要过上美满日子,就得不是靠什么家世,名望,而是靠情爱这样的东西来引导自己的一生”,①因此对于年轻人而言,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拥有一位“可爱”的爱人以及爱人拥有一位“可爱”的情伴,可见斐德若的美好爱欲特指男子之间的同性之爱。无论是对于爱人还是情伴,在情爱(爱欲)②中产生的振奋人心的、珍贵的羞赧是人行高贵之事,追求美好事物的一个重要动因。如果没有它,“无论国家或个人,都做不成什么伟大美好的事情”,③因为爱人或情伴做了“丢人事”、行不高贵之举,只要被他的情伴或爱人看见时,就会“无地自容”,

①柏拉图:《会饮》,178c—d。

② Eros原意指任何强烈的欲望,通常指强烈的爱恋,它有两个基本词意:一指人的一种强烈欲求的情感和行为,尤指性爱方面,通常译作“情爱”、“爱欲”;一种特指“爱神”。

感到羞耻,如果有这样一支由爱人和他们的情伴组成的军队,“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治理的再好不过了”,①由爱而产生的羞耻将会帮助他们征服怯懦,激发起来的勇敢将会使这支部队战无不胜,这有助于军事德性的培养。与此同时,Eros 总会激发人身上的美德,让他们“天性中最好的品质发挥出来”。②Eros的现实力量和作用得以彰显。

Eros的伟大力量还在于能够让人征服死亡,斐德若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首先是阿尔刻斯提为了丈夫,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她的爱超过了父母之爱。由此,斐德若再次告诉我们,在所有的世俗的爱中,情爱是最美好的、级别最高的。阿尔刻斯提的行为被神们视为一种“壮丽之举”,为此她得到了神的奖赏,让她死后还魂,重返人间。

第二个例子,从斐德若的运用来说应该是个反例。他试图要证明俄耳菲斯因为怯懦,不“敢为情死”,因而受到了神的惩罚,最终没能重新得到爱妻欧律狄刻。

最后一个讲的是阿喀琉斯的例子。阿喀琉斯为了替自己的爱人帕特洛克罗斯复仇,追随爱人献出了生命,神们非常敬佩阿喀琉斯作为情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爱人回报的爱,所以把他送到了福人岛。

斐德若选择这样三个例子来为他的关于Eros的神力作证明,其实际效应还有待商榷。布鲁姆提出斐德若选择阿尔刻斯提作为第一个例子“非常奇怪”,因为阿尔刻斯提是一个女人。我想斐德若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使例证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之效,阿尔刻斯提作为爱人,为了丈夫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她身上表现出了令人欣赏的鲜明的男子气概,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样以爱人身份出现的俄耳菲斯却表现出了令人厌恶的怯懦,因此,前者换来的是欣赏,而后者却遭到了惩罚。一女一男,一个勇敢,一个怯懦,对比强烈,赏罚分明,俄而菲斯成了一个反面教材。在此,斐德若显然已经表现出了他的逻辑混乱:之前说Eros 是所有善好事物的起因,情爱是最大的善好,因为它能激发人们尤其是爱人身上包括勇敢在内的多种美德,然而在爱人俄耳菲斯身上我们却只看到了怯懦。难道是Eros的神力失灵了,抑或俄耳菲斯根本就不具有爱欲?倘若如此,那欧律狄刻对他而言又算什么?在我看来,俄耳菲斯并非缺乏勇敢,他能进入残酷的阴间冥府,并在冥王哈得斯和冥后珀耳塞福涅面前重新得到欧律狄刻,足见他已征服了怯懦,就在穿过冥界大门之前,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欧律狄刻,从此就①柏拉图:《会饮》,178e。

永远地失去了他心爱的人,此时他缺少的不是勇敢,而是必要的节制和忍耐。由此可见,Eros对爱人品德的要求真的很全面。这在阿尔刻斯提与阿喀琉斯之间又形成了一组对比,爱人与被爱者之间的对比,无论是爱人还是被爱者,他们在关键时刻都征服了死亡,表现出了令神们惊叹的品德,受到了神的奖赏,阿尔刻斯提和阿喀琉斯的行为得到了肯定。斐德若的例证中似乎包含着革命的思想因子,阿尔刻斯提是爱人,但是女人,阿喀琉斯是男人,却是情伴。在当时,按照常规,人们往往赞赏爱人,而瞧不起情伴以及异性恋中的女人,①斐德若在这里却给予两者以很高的赞赏。有研究者认为这与斐德若自己作为被爱者的身份有关——一种自我辩护和孤芳自赏。倘若如此,那阿尔刻斯提又作何解释?相比而言,“神们更敬重阿喀琉斯而非阿尔刻斯提”,神们更赞赏的是被爱者对爱人表现的义,而不是爱人对被爱者表现的情,因为,爱人为爱死去,是由于有爱神附体,具有爱的神力,虽说是伟大,但还算不上真正的伟大;被爱者不具有神性,没有爱神相助,完全依靠自己做出如此壮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伟大。或许这能够成为关于阿尔刻斯提问题的解释,它同时也反映了斐德若的性爱取向——同性之爱高于异性之爱(阿喀琉斯高于阿尔克斯提,更强过俄耳菲斯)。然而这种爱并非来自Eros,而是来自德性,它是对爱人的回报之爱,在希腊语中写作agape。在希腊人那里Eros和agape虽然都用来表示爱,但前者与性欲和激情有关,后者则与性没有任何关系,它只表示对同伴的依恋,犹如人对上帝无私无我的爱,它实际上只是感恩和回报。也许“神希望不具有Eros天赋的人类能够具有爱神的德性,作为对神之爱的回报”,神也有自私的一面?也许。它是否同时也在暗示人们:德性之美永远高于身体之美,因为连神都会敬重美好的德性?可能。因为敬重,并作为感激,神给予阿喀琉斯较阿尔刻斯提以更多的荣耀和最丰厚的奖赏,但为什么却赐给富于神性的爱人以今世的生命而奖给具有德性的被爱者以死后的幸福?人们不禁问道。这其中是否暗含了柏拉图对死亡的态度,抑或仅仅是因为斐德若的又一次逻辑混乱?通过斐德若,柏拉图把爱欲问题上升到生死的高度,把它变成了哲学问题。

Eros年纪最大,因而最受尊重,也最有资格引导人们去行“高贵”之举,过“高贵”的生活,斐德若作了最后的总结。斐德若不是从Eros本身,更多的是对爱欲的作用作了阐述。显然,斐德若的理解不够深刻,他把高贵的行为仅仅视为勇士般的气概,加之存在的思维混乱使他讲辞的生动性和精彩度都无从体现,

但作为整篇颂辞的开头,爱的阶梯的开端,他为后面的讲辞作了应有的铺垫和诸多的暗示。紧接着泡赛尼阿斯开始了他的讲辞。

二、泡赛尼阿斯:天上之爱和地上之爱

泡赛尼阿斯在他的讲辞中,首先区分了天上之爱和地上之爱。他说有两个阿佛洛狄忒,并指出,没有阿佛洛狄忒,就没有Eros,①即没有性就没有爱,爱欲和性欲不可分离,阿佛洛狄忒决定着Eros,所以Eros也有两个。一个阿佛洛狄忒年长些,她没有母亲,天是她的父亲,她是天国的女神,因而“属天”;另一位较年轻的是宙斯和狄俄涅的女儿,她受到了地上所有人的崇拜,因而属地(或称为“属民的”)。两位女神因为出身不同而分出了高下,作为阿佛洛狄忒的伴侣,相应地,两个Eros,也一个属天,一个属地。作为神不管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都应得到颂扬,但应该先搞清楚各位神各自是怎么回事,搞清楚它们的所作所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他们的“行事方式”,行为本身并无美丑与高贵低贱之分,美丑、贵贱“唯有如何行事的方式才显得出来,做得美做得当,所做的就美;做得不当,所做的就丑,情爱,爱神也如此,不能笼统地说美,值得赞颂;只有让人漂漂亮亮爱一回的那个Eros,才美、才值得赞颂”。②因此,Eros有美有丑,因为爱的方式不同,所以爱也就有了天上和地上、高贵与低贱之分。地上之爱是一种低俗的爱,为数众多的“一般人”的情欲都受她的控制和影响,这些人的爱不分性别,他们“不是爱女人就是爱男孩”,③他们爱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一些没有头脑的蠢人来爱,因为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满足其肉欲需求,即满足性的欲望。显然,这种爱以行为本身为目的,爱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然的欲望,至于行为方式是否高贵,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这种爱不在高贵之列,而操纵这种爱的Eros不美,也不值得赞颂。那么以何种方式去爱才是高贵的、美的?泡赛尼阿斯把它限定在了成年男子对未成年男孩的同性之爱上。受属天的阿佛洛狄忒的影响,属天的Eros只钟情于男人,因为他们在自然上更加强健,并且更有头脑,即更有智力,④这种被泡赛尼阿斯所推崇的“属天的爱”就是古代希腊社会较为风行的男性同性恋。由此看来,泡赛尼阿斯提出的

①柏拉图:《会饮》,180d。

②柏拉图:《会饮》,181a。

③柏拉图:《会饮》,181b。

天上之爱和地上之爱并不是一般地指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的区别,因为对他们而言,所有异性恋和大部分同性恋同样是自然的,所不同的是属天的爱与之相比更高贵、更理性。这何以见得?

我将通过分析泡赛尼阿斯的话,试着对我们的疑问做出解释。

首先,泡赛尼阿斯所说的属天之爱,实际上是一种男性同性恋,这在当时的希腊贵族社会相当流行。但此处“同性恋”的概念与我们今天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一个希腊人(主要指男人)能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既爱男孩,又爱女人,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可以有自己所爱的男孩,而一个过了“青春年华”的男孩又可以跑去追求女人,正如有人对阿尔喀比德的指责,“他在少年时代,把丈夫们从他们的妻子身边拐走;在青年时代,则把妻子们从他们的丈夫身边拐走”。①按照现代人对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认识,对于古希腊人的这种自由选择和双重实践,我们不禁疑问,难道他们是“双性人”?福柯通过分析认为,在古希腊人看来,他们选择爱女人还是爱男孩,原因并不在性别,而是源于心中自然产生的对“美”人的爱欲,这种对“美”的渴求使他们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并不排斥,它在同一个人的灵魂里可以并行不悖。泡赛尼阿斯认为,“属天之爱”的对象是最有活力和最有理智的人,这些人能够节制性爱欲望,他们比起具有美的身体的人更具吸引力,从而暗含德性之美高于肉体之美,因此泡赛尼阿斯所推崇的这种男性之爱是一种摒弃性爱的情爱关系。

第二,这种男性之间的情爱关系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或者说怎么做才算高贵。首先,这种男性之爱并不是在任意两个男性之间建立起来的,它不产生于两个成年男人或两个未成年的男孩之间,它一般建立在具有年龄差距的成年男人和未成年男孩之间,其中一位还很年轻,学业尚未完成,“身体和灵魂两方面都还没有定型”,②另一位已完成学业,在社会上已有了确定的地位。其次,男性情侣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成年男子在其中处于主动地位,他向他心仪的男孩求爱,说着各种各样的奉承话并不断地送上不同的礼物,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把它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一旦男人处于被动地位,就会被人瞧不起;男孩处于被动地位,他是被追求的对象,在被追求的过程,面对各种礼物和甜言蜜语,他要保持应有的清醒和适当的理智,“太快答应有情人的追求应被看作坏事,得有一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41页。

段时间来考虑”,①以免受对方的迷惑而做出轻率的决定。在此,双方都承担着各自的角色、责任和权利,成年男人和男孩可以在体育馆等公开场所追求与被追求,彼此之间进行着各自的自由选择。再次,男人和男孩之间的情爱关系之所以形成,实际上是基于两者之间交换实践的发生。泡塞尼阿斯指出,男人着迷于男孩的身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活力等魅力,为了夺得所爱的人,受爱欲激励,迸发出极大的勇气,“什么事情都可以做”,②“百般殷勤、苦苦央求、发各种誓、睡门槛,做些连奴隶都不屑做的添肥事儿”,③“人们都会叫好,而且法律允许这样做,不认为有什么坏处”;④男孩青睐于男人的智识和美德,为了“让自己无论在智识还是其他品德方面变得更好”,⑤甘愿对爱人“百依百顺”,依照Eros,“这种自愿的依顺不能算坏事,也不能算低贱”。⑥男人希望得到性,男孩则渴望智慧和美德,男人作为爱人,“一方面要在心智睿哲和其他品德方面全心全意辅助情伴,情伴一方面要渴望受到这方面的管教和获得其他智慧”,⑦即男孩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获得金钱(如果那样,将被视为可耻),而是为了能够学到男人的本领,有助于男孩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与爱人之间建立忠贞不一的情谊,为此男孩“出于好意而非出于自己的快感给出他的伴侣为了从他这里获得快感而寻找的东西”。⑧于是,两情相悦,各取所需,公平交换,爱人得到了身体,被爱者则得到了智慧和美德。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典型的物物交换,男孩成为“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具体化了的单位,其商品性服从于供需法则”。⑨当男孩青春已逝,魅力不再,“身体如花凋谢”时,他的爱人马上“高飞远走”,“从前说的话、发的誓,统统不算数”,⑩男孩与男人之间的供需状况出现了变化,他们之间的情爱关系也随之表现出了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伴侣们对爱情不专一造成的,这是男孩因长大而失去魅力的结果。泡赛尼阿斯对这种情爱关系形成的阐述,在布鲁姆看来,泡赛尼阿斯实际上把男孩放在了妓女的位置上,两者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前者为了智慧和美德,而后者则是为了金钱。对这种情爱关系本身的质疑,实际上就是对爱的方式的规范性的质疑。在这种质疑中,

①柏拉图:《会饮》,184a。

②柏拉图:《会饮》,182e。

③柏拉图:《会饮》,183a。

④柏拉图:《会饮》,183b。

⑤柏拉图:《会饮》,184c。

⑥柏拉图:《会饮》,184c。

⑦柏拉图:《会饮》,184 d—e。

⑧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67页。

⑨罗森:《诗与哲学之争》,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时间问题形成了一条戒律:爱一位已经超过了一定年龄的男孩被视为是不好的,如果他自己愿意充当他人的情伴,那就更不好了。这个“一定年龄”确切指的是什么时间,即男孩到多大年龄时就会被认为不再适合做高尚的情伴?一般而言,初生胡须被视为成年男人的重要标志,“剃去胡须的剃刀一定会割断爱情的纽带”,①那些经常光顾年龄过大的男孩的男人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男孩到了适当的年龄,则需要拒绝年长的同性。当然,这样做就等于拒绝了高贵的爱情。然而泡赛尼阿斯却主张为了让人们只爱品格高尚的年轻人,法律必须禁止与年龄太小的男孩发生关系,以免在“尚未定型的人身上浪费太多精力”。②可见,这一戒律以及与之相关的男性标准并不具有普遍统一性。

显然,这种情爱关系并非泡赛尼阿斯认识中的最美和最好的形式,在泡赛尼阿斯看来,“单就事情本身来看,无所谓好还是坏,做得好就好,做得坏就坏”,③跟坏人学坏样就坏,跟好人学好样就好,那种只爱身体不关注灵魂,对所爱不专一的人就是“坏人”,是“属民”的爱人,与“坏人”建立的情爱够不上高尚,它没有超越肉体的限制。泡赛尼阿斯追求的美好的爱是超越肉体只关注灵魂的,爱人对情伴在心智睿哲及品德方面的扶助兢兢业业,情伴为了自身的提高对爱人服服帖帖;爱人对灵魂的爱超过肉体,对情伴灵魂的关注促使其自愿地进行自我节制,情伴热爱德性,主动地支配自我;双方慎重地选择,积极地节制。这其间男孩凭着强烈的爱欲,对智慧和美德的迫切欲求,使他与男人间的情爱关系得以存在。那男人依靠什么去超越肉体而只关注灵魂?男人的爱欲动机何在?难道他仅仅是出于对男孩成长的责任和义务?倘若如此,无论男孩在“含苞欲放”还是“美色褪去”,对男人而言并无二质,这样将很容易实现泡赛尼阿斯所说的爱人对情伴的忠贞不移,并与心爱的人建立一种持久的情爱关系。如果可以,为什么布鲁姆还要问:如果灵魂是关注的重点,为何还要满足肉体的欲望?泡赛尼阿斯试图让伴侣之间形成一种持久的情爱关系,实现永恒的结合,所以他选择了“胡子碰巧发芽的男孩”,因为他们的头脑正在形成,理智刚刚萌发,虽然他还不是成年男人,但在他的行为中已表现出了早熟的预兆,爱人等到这个年龄去爱他,才有可能与之“相濡以沫,白头偕老”,④这不仅仅是泡赛尼阿斯竭力要达成的心愿,在希腊人关于男性之爱的反思中,也在关注如何把这种关系整合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中,使它转变成一种稳定持久的关系,从而让肉体关系不再重要。当男孩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49页。

②柏拉图:《会饮》,181e。

③柏拉图:《会饮》,183d。

逐渐成熟,美色渐渐褪去,此时或许爱人会一脚踢开男孩去追另一个,或许情伴会去寻找自己的男孩,转变成爱人,无论出现何种情形,原来的爱情注定要消失,因此若想实现持久和永恒,建立一种超越于肉体之上的精神之爱,就应该在男人与男孩的情爱中去发展和培养永恒的友谊,使情爱关系向友谊关系转变,友谊关系出于情爱关系,但又与之不同,它只与生命一起终结,而且消除了隐含在男人与男孩之间性爱关系的不对等,它是持久的。①即便如此,这种爱是否可能,依然令人质疑,泡塞尼阿斯没能给出有力的证明,虽然在苏格拉底与其同伴的关系中可以看到一些影子,但似乎连泡塞尼阿斯本人都无法信服,否则他也不会一再的借助于Nomos。

第三,在泡塞尼阿斯的讲辞中贯穿始终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一再地为男恋童寻找合法性。从泡塞尼阿斯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同性恋所具有的复杂性,这一情爱关系在当时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人们对它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一方面,人们接受这种情爱关系,并推崇求爱者的行为,“有情人在哪里都受到激励,从不会被认为在做不正派的事情”;②另一方面,父亲们小心地不让儿子被情爱调动,并通过各种措施防止这类事情发生,这样看来,人们又认为“少年谈情说爱很不正派”。③既然人们普遍认可,法律没有禁止,其魅力又有目共睹,为什么它会成为特别的、强烈的道德担忧的对象?对此,福柯分析指出,希腊人认为男人爱男人,不需要“另一种”本性,但却需要一种不同于爱女人时的道德形式,原因在于这种关系中双方之间的年龄差距、地位差别,对男孩教育的担忧,爱的实践的开放性和情爱关系的短暂性等各种复杂因素。泡赛尼阿斯则进一步辨称事情本身无所谓美丑好坏,关键在于行事的方式,而好的行事方式需要法律的认可。由此,要想使男恋童成为一种自由的实践,就要取得合法性,得到法律的允许和舆论的支持,但这也并非易事,因为在雅典、斯巴达、厄里斯、玻俄提亚、伊俄尼亚和其他蛮夷统治的地方,法律不同,美丑的标准也不同,因此仅仅靠遵礼守法,虽然不会招来非议,但这种高贵的情爱却未必会形成,这其中僭主及僭政成了最大的障碍。泡赛尼阿斯继续着他的说服工作,于是他又讲述了亚里斯托格通和哈莫迪乌斯的故事,但泡赛尼阿斯却没有注意到,两位情侣虽然谋杀了僭主希庇阿斯,但并未终止僭政,相反却使它变得更加严酷。

①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50页。

②柏拉图:《会饮》,182d。

看来泡赛尼阿斯并没有解决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天上的Eros来自美,他把爱只赋予高贵的男子,这种爱靠美的身体无法长久,靠肉体交媾获得的快感转瞬即逝,它只能由靠智慧和美德滋润的灵魂来确保,爱上灵魂之美的人就是爱上了永恒,于是泡赛尼阿斯最后总结到:“为了美德而委身,再怎么都是件好事”,①与灵魂的结合实现了爱情的升华,这其中当然包含着最尖锐的节制形式的要求。

照理,阿里斯托芬应该第三个发言,可碰巧他在打嗝,紧挨着他的厄里克希马库斯同意帮他治好打嗝,并代替他先发言。

三、厄里克希马库斯:爱是争斗中的统一

厄里克西马库斯第三个发言,于是阿里斯托芬成了第四个发言的人,他在七位发言者中正好位于中间。对于阿里斯托芬打嗝这一小插曲,泰勒认为这纯属偶然,并非柏拉图蓄意安排,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需要“认真说明的东西”,②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则持相反的意见。这是否出于柏拉图的刻意谋划,我们姑且不做考察,仅就整场讲辞而言,阿里斯托芬因为打嗝而导致发言顺序的改变,使讲辞更具承接性和阶梯性,这符合《会饮》作为戏剧应该表现出来的特点,另外它保持了苏格拉底与戏剧诗人和悲剧诗人的位置关系,这有助于关于哲学或哲学家双重性的理解。

厄里克希马库斯承接泡赛尼阿斯的发言,进一步对爱的两重性进行分析。他赞同泡赛尼阿斯关于爱有好坏之分的观点,并且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技艺”,即医术的立场出发进一步说明爱的两重性。厄里克希马库斯认为Eros确有属天和属地之分,但她并不仅限于对人的灵魂起作用,实际上,Eros“把人和神的事整个儿全包了”,③所以应该把她放在宇宙万物中加以认识。厄里克希马库斯指出,在每一个爱的环节中都有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往往彼此对立,相互争斗,爱就是对立因素在争斗中的统一。他先从医学入手进行分析,说明人的身体有健康和疾病两种要素,两种要素各有欲求,而且两种欲求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医术的任务就是满足好的,拒绝坏的,使之协调。除此之外,冷与热、干与湿等也都是身体内部相互冲突的因素,阿斯克勒皮奥斯逐渐懂得如何将这些对冷热、干湿

①柏拉图:《会饮》,185b。

②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0页。

③柏拉图:《会饮》,168b。

相互对立抵触的部分变得协调一致,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医术。不仅医术,体育、农业和音乐也都与之类似,正如赫拉克利特所指“在对立中求和谐”,“相反者相承”,具体到个人,厄里克希马库斯强调要与属天的Eros结伴,不要陷入属民的爱欲中,因为这样虽然会给人带来快感,但容易让人沉迷于其中而无所节制,从而对健康带来危害。在这里,厄里克希马库斯并没有排斥肉欲,只是要求在运用时要考虑到分寸、火候、数量和时间等因素,说到底就是要适当地享用快感并注意节制,就好像医术重视用烹饪术调节食欲,让人既享受到美味还不会生病。有人说厄里克希马库斯就好像一个营养学家,这种认识并无偏差,首先他作为医生擅长医术,对于营养学似乎不该陌生;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厄里克希马库斯一直都在兜售他关于养生学方面的知识。他与泡赛尼阿斯相比,有明显不同,虽然他赞同泡赛尼阿斯关于“天上之爱”和“地上之爱”的区分,但厄里克希马库斯所认同的属天的Eros显然不是泡赛尼阿斯所推崇的那位天国的Eros,后者注重灵魂和德性,排斥肉欲,主张一种相对纯粹的精神之爱,而前者则强调一种来自于身体的性快感,对于心灵和智力的快感却闭口不谈,以此看来,厄里克希马库斯的属天之爱倒有些类似于泡赛尼阿斯的地上之爱,不过两者也有相同之处,他们都主张必要的严格的节制形式,而后者似乎更尖锐。

性快感之于人如同美食之于身体,都是必要的,关键是“要非常小心,不要陷进去”,只要懂得运用节制,特别是关注分寸的把握,在对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比例,从而导致和谐一致,显示爱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们关注身体的变化状况以及它与四季更替变化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观察四季变化,那种由冷热、干湿、雨晴等天气因素的平衡和调节而成的温和的气候是对人有益的,是身体健康所需的;但凡带来疾病、灾荒与不幸,都是因为冷热、干湿等之间的不协调、没有形成稳定的比例所致。因此,人类需要了解自然,需要掌握能够带来良好结果所依据的比例,然而从实际看来,这种比例和分寸似乎并非一般人所能掌握,因为厄里克希马库斯把它交给了祭祀和占卜术,一种解释神迹和预兆的方式。厄里克希马库斯作为一位医术专家从科学走向了伪科学,他告诉了我们科学技术的有限和无能,让我们再一次对“科学不是万能的”有了更深、更切的体会,让我们认识到关于整全统一的问题还得交给哲学,这就为阿里斯托芬的讲辞提供了出发点。

四、阿里斯托芬:阴阳人和另一半的理论

待厄里克希马库斯讲完时,阿里斯托芬已通过打喷嚏制止了打嗝,于是开始

了他的发言。阿里斯托芬的讲话在整篇对话中被视为“最著名”、“最精彩”的一段,它充分显示了柏拉图的文学造诣,很显然,这段讲辞的风格也与这位喜剧诗人极为相称,阿里斯托芬向世人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关于“阴阳人”的神话故事。在神话故事展开之前,阿里斯托芬提出应“替Eros筑起最宏伟的庙宇和祭坛,然后搞最盛大的献祭”,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Eros?因为Eros 在众神中“对人最友爱,扶助人,替人医一种病”,使人可以“享最美的福气”,②她之所以能够这么做,还在于其自身的力量。Eros的力量究竟怎样?这得从“人的自然”说起,人的自然最初与现在“完全不同”,他们整个人好像一个圆球,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一个头长着两副一模一样的面孔,相互背对着,只能同时看着相反的方向,有四只耳朵、一对生殖器,其余的身体器官也是双份的,他们有三种性别:男性——太阳的后裔;女性——大地的后裔;既男又女的阴阳人——月亮的后裔。他们走起路来直立着身子,但前后随意,想要快跑时,卷成球状滚动如飞。其中既男又女的人同前两种又略有不同,其“体型和行走都是圆的”,③这些人的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以至于想要冲到天上与神一争高下,神们出于安全考虑同时也为了保持人类对他们的崇拜和献祭,接受了宙斯的建议,把人一切为二,来大大削弱他们的力量以示惩罚,而没有像从前对待巨人那样把人统统杀光,于是人像“切青果做果脯或者用头发丝分鸡蛋”④那样被切成了两半,阿波罗负责把人的伤医好,并把切痕所留下的皱疤搞得“光光生生”,只是在肚脐周围留了几条皱,同时人的脸和半边脖子也被扭到了切面,目的在于让人看到这些疤痕能引起警示,从而对神保持顺从和服贴,如果继续张狂捣乱,“就把人们个个再切一次,让他们只能晃晃荡荡用一只脚蹦跳着走路”。⑤

于是,人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人的自然因切割而变得残缺不全。人被切开后,每一半都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一旦找着就“紧紧抱住不放,相互交缠,恨不得合到一起,由于不愿分离,饭也不吃,事也不做”。⑥由此突显了宙斯的高明,此举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通过将人一分为二削弱了人的力量,其重要和关键之处在于,被切开的每一半都东奔西走,急切地寻找着另一半,因此而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找到后就紧紧地抱在一起什么也不做,此时人不仅无力实际上更是

①柏拉图:《会饮》,189c。

②柏拉图:《会饮》,189d。

③柏拉图:《会饮》,190b。

④柏拉图:《会饮》,190e。

⑤柏拉图:《会饮》,190d。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开启和引导西方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擎。人们普遍认为,此后的西方美学思路便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前者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后者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继而,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者视柏拉图为其先祖,而现实主义却尊奉亚里士多德为其开山鼻祖。二人美学思想上的对立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形象地定格在他的名画《雅典学派》之中:柏拉图手指苍天,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但人们常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来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其恩师的学说的批判性。因此,学界着重考察了二者美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如有人从柏拉图的“理式”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讨论二人诗学思想的差异,也有人深入分析二人在“摹仿说”上的区别,还有人结合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潮流,认为柏氏的美学思想属于道德批评,而亚氏的美学则应归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后者迥然不同的学说。然而,作为柏拉图的爱徒,难道亚里士多德仅从恩师那儿学会了方法论上解构老师的批判性,没学到其老师本体论上的一点点思想和观点?如若这样,于情于理解释不通。从师生关系来看,亚氏的美学思想从柏氏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前者或多或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二者之间理应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考察二人美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二人都持反映观。众所周知,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举例说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理式之床,是由神创造的;第二种是由木匠按照第一种理式之床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学说中的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文艺世界。文艺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反映理式世界,因而,文艺世界依赖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赖理式世界;反过来,理式世界支配现实世界,现实又支配文艺世界。虽然柏拉图坚持认为理式之床才是本质的、真正的床,画家所画的床是对真理的“影像的模仿”,和真理隔着两层,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柏拉图的玄奥的理式世界且不考虑他对真实概念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文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即柏拉图的摹仿说中包含了文艺反映现实的观点,关于这种反映是真实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的问题,这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则可另当别论。如果从这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是直接继承了老师的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中,他放弃了柏拉图对理式的追求,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认同文艺的可能真实性埋下了伏笔。在《诗学》中,他转向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追求。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指出,诗人是摹仿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过去或当今的事,传说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柏拉图的人治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他前期重视人治,后期重视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式的城邦政治体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他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里,他给出了关于法治的经典语义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而良好的法律是法治而前提。这其实也是法治的两个基本属性:法治之法应是良法,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性。专制政体的法律是“恶法”,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柏拉图“恶法非法”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国家的执政人员要严格实行法律,要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他在《政治学》中对比和权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1.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2,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有公正性;3.法律具有稳定性;4,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5,人治容易误国家大事6,时代要求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了法与道德的关系。其观点是:法治之法应具有特定的道德价值。首先,法治之法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次,法治之法以善为其终极追求。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为其基本品格。 思考柏拉图构思的是由哲学王实行人治的理想国家;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由中产阶级实行法治的国家。柏拉图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虽未完全放弃贵族的统治方式,但他更加诉诸多数人的较温和的民主统治。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的人治方式,是因为他们为只有哲学王才能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图实际上强调的是理性(知识)是统治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要重视法律,也是因为法律是按照理性来规定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两人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理性。重视理性的作用,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一贯主张。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摘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对教育问题的诸多构想,表达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包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选定以及对人的天赋的注重,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他的学前教育观、终身教育观、音乐与体育教育观、国家教育观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因此,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在柏拉图看来,讲给孩子的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已审定的故事,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不应当将神描写得丑恶不堪,并且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儿童和年轻人听!诸神之间的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宙斯把混合的命运赐予凡人,特洛亚 的战争故事,这些都不当讲给孩子听!&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神只会为恶而惩罚!儿童最初接受的故事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终身教育观 柏拉图最早提出人工作后还需要有继续受教育的思想)柏拉图 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于人的一生) 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分阶段的终身教育模式!7 岁之前的儿童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引导他们的兴趣陶冶性情!7岁之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 的锻炼!!" 20岁接受第一次选拔,理性高超者得以继续深造, 理性平凡,但是有军事天赋的人将接受培养成为军人30 岁接受第二次选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之后15年的时 间,让他们进行实践,积累治国经验! !那些年满50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的一切方面都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即要 用善的理念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在晚年更 好地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所以,他要求人 们在剩下的人生岁月里,还要用大部分的时间来研究哲 学,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直到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 继承人,才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为止) 终身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任何的时代,尤其是当代知 识爆炸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知识的老化现象日益

柏拉图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社会学的观点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园。从此,在这里讲学达四十年,一直到去世。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而且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理想国》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卢梭的《爱弥儿》享誉西方古代世界三大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理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暂时的的现象世界和真实及永恒的观念世界。在观念世界里,没有丝毫真实和不变的东西,而观念世界则是万物生成的原型。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观念世界的接近对于绝对真理的向往,而这是接近回忆观念世界的方法达成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的认知方法——回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的发展,是一种纯思辨的方法。 柏拉图在他的教育学体系中运用了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他从雅典教育中吸取了学校制度、缪司教育的思想以及在当时看来已经很广泛的科学范围及和谐发展的思想。从斯巴达教育中,他接受了国家教育制度原则,严格教育,培养忍耐力能够勇敢精神的音乐和唱歌教材的仔细选择,女子教育的体系。 (一)教育哲学 1、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注意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主张对统治阶级适当的教育是政治的主要工具,必须依靠教育防止统治阶级的退化。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 2、教育的目的。 教育首先培养的是哲学家,武士的培养次之,而农、工、商的训练则放在最轻微的地位。在教育目的上明显地反映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质。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之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就是要培养接受“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善的理念,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的统治者。 3、教育的阶段。 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后,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高等教育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经过严格筛选极少数人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 (二)柏拉图的教育观 1、国家教育观。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的观点。他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头等重

美学第一部分试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括号中填写的相应代码。) 1. 《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C)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嘉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5.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6. 柏拉图的“美本身”、普罗提诺的“理型”说、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实质上都体现着一种基本的观念,这就是(D) A.美即自然 B.美即感性C美即有用D.美即完满 7. 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B)A.相对主义观念B形而上学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 8. 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A)

A.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 9.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在古希腊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是(D)。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毕达歌拉斯学派 10.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美学家是(C)。 A.德莫克里特 B.贺拉斯C柏拉图D.托马斯阿奎那 11.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 悦。但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B)。 A.黑格尔B康德C歌德D席勒 12.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A)于1871年开创了实验美学,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 A.费希纳 B.费希特C康德D.克罗齐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六艺”授弟子,并把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与进行审美教育的(D)相结合。 A.书”関“ C数” D乐” 14. 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阿恩海姆 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荣格 15. 维特根斯坦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实验美学 B.格式塔美学 C.接受美学 D.分析美学 16. 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C)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奴隶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创作和诗歌。公元前407年,年满20岁的柏拉图确认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信徒。这件事对他一生的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兴趣从诗歌、文学和戏剧转向了哲学。他对苏格拉底非常敬仰,他的某些基本论点源于苏格拉底。然而,使他终生难忘的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于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被迫逃离典雅,到麦加拉、埃及、南意大利、叙拉古等地游学,达12年之久。侨居外乡的日子,“大希腊”之行使他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尤其是毕达哥拉斯派的主要代表阿尔基达集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形象铭刻在柏拉图的心里,成为他追求融合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英才人物的雏形。也正是这次有力客观上帮助柏拉图考察了各种政治体制、法律、社会结构,研究了各种哲学流派、天文学、数学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家。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后,在雅典城郊创办了学园,一般译作“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的创立,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欧洲学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为在学园里,既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又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古代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学园讲授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科目。学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去世以后,该学院延续了900余年,直到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学园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学园里撰写了两部巨着:《理想国》和《法律篇》。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部着作之中。其中《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被视为西方三大教育名着之一(其他两部为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位友人的婚礼宴会上溘然辞世。 二、柏拉图在中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着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而且,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三、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儿童的教育与国家的兴旺有很大关系,应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还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他认为7岁到16岁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阶段。儿童从7岁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社会学的观点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出身名门贵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出生之年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雅典逐步走向衰落,社会动荡,道德衰败,使柏拉图对民主政治产生了怀疑。20岁时他师从于苏格拉底,潜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为避免受牵连便开始了12年的流亡生涯,先后到达麦加拉、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等。在此期间结识了许多学者、政治家,促进了其思想上的成熟,同时也惨遭不幸,被人卖为奴隶,幸被朋友赎出,回到了雅典。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或称希腊学园,并在此讲学长达40年,一直到去世。该学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时长达900余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柏拉图终身未婚,享年80岁。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著《理想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

的集中反映。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其中,哲学家是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军人是奴隶主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分工合作,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这样,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显然,这是为奴隶主贵族专制制造的理论依据。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国家管理教育 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他从斯巴达和雅典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的组织管理上,他主张国家控制教育,采取公养公育的方法培养人才。 2.论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_董伟武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 JOU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3 2008 S UN Y AT -SE N UN I V ERSI TY (S OC I A L SC I E NCES ) 2008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 董伟武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内容提要】作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遗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可谓一 座取之不竭的资源富矿。今日中国,虽然社会制度和时代特征与柏拉图所处的 境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宝贵资源对于 我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仍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 哲学基础 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柏拉图(Plat 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其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所有阶段内容的教育思想体系可谓一座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富矿,为后世提供着丰富的思想源泉。正如R ?波普尔所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 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不是非柏拉图的。” ①从现代视野客观考察与合理借鉴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制度与体制改革及实现教育公平与优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其系统化的哲学思想。作为希腊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1.理念论 理念论(即“相”论)是柏拉图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即“现象世界”,它由众多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前者是原本,后者是副本;前者是形,后者是影。在柏拉图看来,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 3①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简介:董伟武(1969-),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博士研究生。电子信箱:d ww8888@1261com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柏拉图”条目,第12卷第163页,纽约1968年版。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说道柏拉图的美学,不得不从西方的美学发源说起。西方美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述了美和善的关系,提出了“美在于效用”。柏拉图在美学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关于“美”的见解提出了异议,还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不能为人们六识所识(美的这种客观形式称其为理式),却是客面存在着的一种事物,这种事物加载在任何人六根可识的事物之上后就可以使其产生美。柏拉图这种思想似乎很机械。他把美的事物当作理式美的一个影子,不具有理式美的东西就不美,具有理式美的则美。美其实是一种事物特性的抽象,是一种一般存在形式,其实理式美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一般的理式美也只能建立在个别事物之上。理式美即是一种抽象概念,不可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脱离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的理式美意义也不大。柏拉图的研究方法也很独到,正是他这种观点,他才启发人们对美的普遍本质加以探讨。通过柏拉图对美的研究方式,他充分向后人传达展示了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是研究各种各样事物共性、普遍性及类性的一门学科,哲学方法就是用类的方法进行各种各样事物的普遍性、共性进行抽象与研究,并把这性抽象的体现事物共性、类性与普遍性的内容进行扩展并认识新的特殊事物的一种方法。哲学是其他理论的一个基础。在任何科学理论中无不体现与渗透着哲学的一些观点,思想与方法。 说得直白点,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它,但是凡是有东西和它“接触”的东西事物都会变美。同时,将这个绝对的“美”给衍生开来,还和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有关, 幻影的世界——即一般人所认为现实的世界,柏拉图也将之称为可见世界,是由感觉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构成的世界,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理念的世界,柏拉图又将之称为可知世界,那些『理念』——今天被作为类的那些概念,则存在于一个真实的、没有幻灭的世界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所说的那个真正的“美”是存在于所说的“理念的世界”里的,而所谓的“幻影的世界”里的“美的事物”呢,是真正的“美”的影子或者说是分身,这个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是理式的”。 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说明了柏拉图对艺术文艺的看法,在当时的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所以也有三个世界的说法,即“艺术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和效仿,而现实世界,又是理式世界的影子,也可以说就是理式世界的模仿。这样一来,

论文设计柏拉图《理想国》地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 四川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xxx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名著《理想国》更是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熠放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它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颇有启迪意义。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 绪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结合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天才设想, 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其中 包括构成这个社会主体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统治者、护卫者与第三等级(工人、农民、商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的政制是由哲学王依据宪法进行统治城邦,理想国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产生。此外,还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等。因此,柏拉图不失为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正文: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

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唯理性主义者。他热衷于探求超出可感个体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希望从具体的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使人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最后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柏拉图从中期开始广泛研究哲学问题,在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的双重影响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以及国家学说。这个时期是他哲学的成熟时期。晚期的柏拉图主要是对自己前期的哲学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补充。 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它同时也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名,凡是同名的事物都有其共性,这一共性是具体事物依据的原理和存在的根据, 如具体的好人好事,都以“善”这一“相”为原形,美人美事,都复有一“美”相,即“美”之身。其实,这里的“相”论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阐述是一致的。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出发,认为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所得到的仅仅是意见,而不是知识。因为个别事物生灭无常,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人所运用的认识能力因认识对象不同而不同,依靠想像能力得到的仅仅是幻觉,依 靠信念得到的仅仅是常识,幻觉和常识都属于意见,不具有普遍

柏拉图《法律篇》的特点

柏拉图《法律篇》的特点 杨芳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法律篇》是一部重要的法理学著作,书中强调以法治国,对以后的罗马法和自然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篇》也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说著作,书中为马格尼西亚理想国构拟了详细的组建方案,所提出的混合制政体理论直到现在仍是政治领域的重要原则和重要制度。《法律篇》设计的城邦是一个教育城邦,书中提出的系统教育方案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篇》对经济、宗教、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和婚姻等问题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可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法律篇》仍是一部超于现实的著作,但它比《理想国》更接近现实,《法律篇》不仅影响着西方的古代,也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的近代和现代。 关键词:柏拉图,《法律篇》,思想 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柏拉图是从理论上探讨国家、法律和政治问题的先驱,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国家、法律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居于首位。《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政治学和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作。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是以正义观与人治观为理论基础的哲学王统治的最佳理想模式,《法律篇》则是以法治国的次佳理想模式。《法律篇》不仅改变了《理想国》中的许多重要原则,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对西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新方案。《法律篇》的影响实际上超过了《理想国》,探讨这部名著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篇》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创作《法律篇》,有着丰富深厚的思想来源。在《法律篇》中,柏拉图以“正义”做为他的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展示了新观念,新的论证形式和新的辩证推理技巧,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以新的方式对熟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理想国》相比,文笔虽略显晦涩,但思想更趋现实。柏拉图在年迈体衰的情况下一改以往的思想体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杨芳(1966-),女,江苏省南京市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篇一: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的观点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是引论,多少显得自成一体。第二卷按讨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正义”这一议题;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涉及对神的相关观点。有人推测,第一卷是柏拉图早年写的一篇旧稿,题为《色拉叙马霍斯》。第一卷的讨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很可能来自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一次“真实对话”,苏格拉底关于城邦正义更加恢宏的图景还没有完全展开,这些要留到后面的几卷了。 格老孔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老孔对善的分类: (1)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 (2)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 (3)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老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那一种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但一般人并不这么想,格老孔说:一般人认为正义是第三种,本身是件苦事,但喜欢其后果——名和利。 格老孔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证不满,认为他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老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老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老孔认为一般人对正义持否定态

度,其论证的思路是: (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a.格老孔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他认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 b.戒指喻: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