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精)

论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精)

论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精)
论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精)

论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

甘肃省定西市东方红中学陈红义

内容提要 :

浩如烟海的民间美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却有消失的趋势。今后如何抢救保护和继承发展, 那将是全民族的任务。本文试从民间美术概况, 民间美术的特征与当代美术教育的关系、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探求民间美术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民间美术当代美术教育作用

一、民间美术概况

早在 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把民艺(民间美术解释为“民众的工艺” 。我国对“民间美术”的关注最初始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当时有钟敬文先生等一些有关“民间图画”的文章,但只限于民俗现象中的民艺品类, 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 没有将民间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五十年代, 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空前重现时代,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的需要, 民间文化与大众的通俗的普及手段相互联系在一起, 民间文艺似乎占据了文艺的正统地位, 相继提出了“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民间文学” 等, 但是没有从学术上将这些学科加以规范。民间美术学科建设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从理论上确立,张道一先生1988年在“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民间艺学发想》这篇具有民艺理论建设性的论文, 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出民艺(民间美术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及民艺的分类、成就、比较研究和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内容,明确了它的学科构成。

所谓“民间艺术” ,笔者理解绝大部分还是民间的工艺品即是基于生活的要求出发,为人民群众所创作,又为自己使用的东西 (1 这是张道一先生给民间美术所下的

定义。他这一语中的准确点明了民间美术的创作的本质和目的。民间美术所以能够在民间长期广泛地流传, 在人民群众中拥有深厚的基础, 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的

创造,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 反映了人民的风尚和乡土特色, 成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民间美术的分类, 笔者借鉴了张道一先生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方式曾作过的不同分类。从艺术的角度强调了造型艺术的特点, 采用综合分类方式, 而依据作品的性质,张道一先生作如下分类:(1年画花纸(2门神、纸马(3 剪纸皮影(4陶瓷器皿(5雕刻彩塑(6 、印染织绣(7编结扎制(8儿童玩具(9其它(以上八种所不能概括而很有艺术特色者从生活的角度张道一将其分为如下几类:(一衣饰器用(二环境特点(三节令风物(四人生礼仪(五抒情纪念(六儿童玩具(七文体用品(八劳动工具等。采用民俗事像和艺术风格作为综合分类的依据, 强调民艺的人文特征因素, 从民间美术诸门类入手, 注重民艺的观念, 民俗的用途和艺术的样式诸多成分, 使其分类更

具综合学科的特点。以上两大分类, 可以总结出张道一将民间美术分作三大类属, 第一类以欣赏装饰和点缀生活。第二类结合了民间传统礼仪和岁时节令。第三类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可见对民间美术的分类, 要求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 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从材料到制作,从构想到应用,从形态到样式,从风格到审美, 分别归类探讨其合理的结构。

总的来说, 作为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同时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是一种“本元文化” 。这一点对认识美术发展的历史,为艺术分类学提供依据和奠定牢固的基础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将民间艺术纳入了文化学和美术学研究的整体框架。

二、民间美术的特征和当代美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其特征是:一是创造者是亿万生产劳动群众; 二是它的社会性功能是为包括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信仰禁忌等在内的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三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美学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反映了中国本源文化的哲学体系和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因此, 愈是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 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

态, 如与群体衣食住行和民俗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面花、窗花、刺绣、服饰、绘画、染织、傩仪、面具、年画、皮影、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刻和民间建筑等; 四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总之,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 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 地域最广阔, 民族地域特性最明显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它是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因此, 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美术的价值, 远远超过了民间美术自身。它是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审美创造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本质特征, 因而艺术的审美功能也被认为是艺术的首要的、基本的功能。马克思在论述艺术产品功能的价值时也阐明艺术掌握是一种专门审美活动, 艺术产品的根本价值特征就是审美价值。这就不仅提出了艺术产品是为“知觉”所创造的对象同是又要满足大众“欣赏美”的需要,也就是说其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但是,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是它的唯一功能, 艺术的功能在文化史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艺术形式被创造出来, 如在我国当代美术教育中就验证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尽管一直处于正常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观念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不适合“新课程标准”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代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 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所以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根据《新课程标准解读》 ,目前,世界美术教育改革共同发展趋势中指出:“关注学习与文化情景的关系, 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 接纳世界多元文化” 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不能脱离民族独特文化, 应该尊重采纳民族文化, 也就是从生活中去吸取民间文化(包括民间艺术的精髓,认清劳动人民的结晶,知道“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从而热爱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虽然学生拥有一定的造型功底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更应该将民间美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进

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懂得民间美术是人类的本原文化,它是世界的、民族的、最广泛的、最科学最有价值意义的学科。

造型与表现是艺术品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面对我们的首先是它的造型方式,而后才是这种造型所透现的创作方法、社会背景及内涵。在《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的生活美术教育,意味着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学生的要求是美术应接近民族生活、民间生活, 在课堂中应大量涉及到劳动制作课,课外劳作课。大量的题材都不能离开“造型” , 从而充分体现出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开设的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更不能离开“造型” ,因而将“民间艺术”引入了高等教育中更能使学生借鉴民间美术许许多多造型艺术之伟大, 而且以此成为再创作、创造的源泉。总之,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创作方法, 完全应该与其它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 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美术教育中, 只有这样, 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才能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

三、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存在方式

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一个对本民族文化历史偏颇而不公正的现状是到了该纠正的时候了。八十年代以前, 人们对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的研究已经起步, 而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又是一个未被正确认识的问题, 但是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彻头彻尾的转变, 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 颁布《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更让美术人欢欣鼓舞。义务教育中新的课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如初一美术课本中第一课题目是“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 里面讲的内容是从原始社会到今,劳动、创造力改变了一切,促进了社会发展。上面那些彩图:有东汉时期的耕作图、黄河水车以及外国著名画家所创作的劳动场景,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和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让学生从内心懂得热爱劳动、珍惜劳动产品、深刻懂得劳动人民基于生活需要而创作出种种民间工艺品。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中, 有些学校还开设了民间美术专业, 教学安排不仅有大量的文化基础史论及外语课, 还学习西方造型与色彩课, 并且开设有:木版年画、剪纸、造型、刺绣、布制品、面塑、刀刻、木雕、陶瓷、皮影等。从岩画到彩陶、

画像砖到画像石、民间宗教艺术和雕刻、社会及避邪脸谱、汉墓壁画、陶俑等造型, 从而使得高校的学生懂得, 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理解其源关系, 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品, 它不是历史上伴随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而是作为吸取民族民间美术原型后进行纯艺术创造,它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是结合现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以及现代观念的再创造, 是现代人通过艺术院校培养专业的具有全面艺术能力的创新艺术。

四、结论

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变革,有些确有消失的趋势。今后的发展,那将是全民族的任务。目前,也有些人对民间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无论是出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还是基于以民间美术带动经济发展, 都是好事。但是对民间美术这门学科学术的建设, 仅凭一时兴趣一哄而上是解决不了的, 表面的热切并没有考虑到其实质问题, 能够统观全局带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理论

研究者为数很少。民间美术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 因而这个问题更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是研究民间美术学科中的不足。对民间艺术的体验,也只能是构成我们各种艺术形式体验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在横向上更多接触了解各种艺术形式, 更需在纵向上深掘与发展。就油画而言, 移植到我国不过百年, 我们中只有少数人才有幸一睹西方艺术真貌, 这就有点先天不足。所以我们只能在扩大视野的前提下, 选择一个符合我们个性的有价值的突破口作一番体验与开拓。一个人从事艺术创造的最佳期是非常短暂的, 这就使得我们不能胃口过大。如果说对艺术的某一点有发现也是极有价值的, 而求全往往会一事无成, “万金油”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了。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当让学生在假日收集一些民间美术材料如:剪纸、鞋垫、民间建筑照片等,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让学生说出其审美性及功用性, 在课本编排上也应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民间艺术品的照片,及尽可能地开设手工艺制作课,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当中体味到民间艺术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特色。在高等教育中应开设民间文化实习课, 到本地最具有代表性

的民间文化地去采风考察、研究,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髓,使得我们对民间艺术有系统、完整、深刻的理解,而后进行民间艺术创作及论文创作。

民间艺术专业,除了开设本科、研究生班及培养研究创造民间美术新作的群体专业人员外,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可创办培训班,为全国各省、市地群艺馆培养负责民间美术工作的中坚力量, 这样, 全国范围内已组成一批研究民间美术的队伍。在民间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自主组织教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填补我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空白。

真可谓——路程虽然漫长艰巨,但前途终究是光明的!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几点认识 郝兴林 教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从古至今已经有许多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通过学习这些名家学者关于教育的言论,我也对当代教育理论的九大专题进行了思考,产生了一些对于教育的看法和理解,现将拙见做如下阐述。 一、教育是什么——本体论(起源和形态)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个交流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的,从交流中教师向学生阐述知识内容、授予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原则和道理。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欣赏美,更要教学生寻找美,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更要教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概括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迫他们吸收。 二、教育为什么——价值论(目的与功能)

教育为什么?简言之,就是培养人。而如果要稍作解释,那么教育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道德。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如何创造人生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而只是在于使人生本来就有的东西发扬光大”。这跟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就是“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非常赞同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有助于发展能力,但人的能力并不是全部取决于教育。教育不可能也不是传授给人能力,而是使人与生而来的能力逐渐发展、提高。 同时,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本性。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以便适应人的本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人自身的自然,教育尊重人的本性,就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忽视了本性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定与制约,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无益于人的。 三、教育做什么——方法论(质量与公平) 教育要兼顾质量与公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实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现在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长安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4031001 学号:2403100132

姓名:孔晓霞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

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目前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一刀切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刀截断。很多人将中国与美国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碰撞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很难取掉。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这不是帽子”的标语,治标不治本。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的素质,得分才是关键。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毫无智慧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东师《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全套参考答案.docx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备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 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在国家宋观调控Z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冇纟H.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冇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冇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 2.教育行政体制:教冇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纟R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冇行政机构的组织形 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冇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冇行政权力结构。 3?教育财政-教冇财政(英文为educational finance或financing of education)是指国家备级政府为发 展木国木地区教冇事业而对用于教冇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4.教育政策:所谓教冇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屮央政府、教冇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冇 发展所做岀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屮,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 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 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木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屮外合作办学机构。 7.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 形成 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T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8.教育变革:教冇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 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 9.综合中学:综合屮学是普通教冇与职业教冇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 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10?“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 11.终身教育:终身教冇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冇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冇就是指贯穿人一生 的教冇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冇 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冇,就是教冇对彖的全民化,亦即教冇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部有接受教冇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稈度的教冇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教冇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冇屮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冇Z现状?说出白己的观点 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第二、私有化过程屮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來的从教人员。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屮影响学生的学习。 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浅谈现代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现代教育教学 纳金小学赵华兰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要使他们对教师所传递的内容有所理解、体悟、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言行,教师的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从而逐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教改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

以手。”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性地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同时学生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实际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目的明确的教研教改 我们的教育,只有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才能切中要害,产生教育效果。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使我们的“言传”以学生需要为目标,触及焦点,揭示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包括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经验。 一、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和提升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提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议程。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双语教学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从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运用汉语/外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通过双语教育,能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教学的范围,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终实现用外语进行思维、摄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进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中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能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突破。 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 从小抓好德育,是面对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成效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的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从小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德育观念,健全、改革和发展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三、直面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满足不了教育需求。人们收入差异的日益扩大,又使经济不平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畸形教育现象也迫使人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在这样堪忧的形势下,教育公平理所当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公平教育,贯彻好教育公平政策,不仅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更为美好的教育前景奠定了基础。 四、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群众感到“上学难”、“上学贵”。社会普遍关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贯彻“三个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这对于当今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中,教育目标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累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育关键则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教育角色方面应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内容方面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认知阶段发展;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打破学生已有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建立新平衡。 标签: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当代教育教学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作为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儿童在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其理论思想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指引了认识论发展的方向,对当代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概念界定 (一)认知结构与图式 认知结构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适应后天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以认识周围环境的知识和行为系统。图式则是个体在应付某种特定情境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的最小单元。如抓握图式、吮吸图式等。 (二)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运用其已有的图式能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或将其新遇见的事物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内,即知识的类推运用。顺应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图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为了符合环境的要求,个体主动修改其原有的图式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1]。无论同化或是顺应,它们都是个体吸收新知识、促进个体认知结构系统丰富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三)平衡与失衡 平衡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当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能解决当前问题时,即处于平衡状态。失衡则是指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从而平衡被打破,导致失衡。在失衡后,个体必须接受新知识,通过知识的同化或顺应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得新知识被吸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系统,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因此,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不断的失衡与平衡之间丰富与发展起来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第六届“挑战杯”内蒙古医科大学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浅谈当代聚教育 申报者姓名:赵小龙 (集体名称):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类别: □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B.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C.科技发明制作A类 □D.科技发明制作B类 □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申报日期:年月日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育就是守住心灵积极向善的阵地【超凡正能量!】(2014-10-09 23:57:46) 【编者按】魏书生,中国现代教育实践家,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老师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贡献,中共十三到十七大人大代表。立志做教育事业且有种忘我的精神,自28岁即开始任教到现在,创造了无数教学奇迹:在他手下,再乱的班级也会变好,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到他手上都变得品学兼优,所带班级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全市前茅。本次第五届中华醒狮教育论坛有幸邀请到曾在海内外巡游讲学2000多场的魏书生老师亲临现场,为与会的老师做精彩分享,一次次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 来到醒狮论坛,是向老师们学习和汇报工作的,是和老师们谈心的,谈什么?老生常谈。我根本没有什么新思想,我的根,我的本,就是守住我们民族的,国家的,老师的,学生的,家长的,心灵深处久已有之,现仍有之的真善美,积极向善的阵地。我是大家的帮手,帮助我们的学生,帮助我们的老师,帮助我们的家长,帮他们守住心灵深处,久已有之,现仍有之的最真、向善、求美,爱国、敬业、友善的阵地,帮助他们守住守住再守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深做深再做深,做细做细再做细,并一直向高处成长成长再成长。在帮助大家守住的同时,我们也应主动地不断地强化自己,继续恒常地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老师们来到醒狮论坛,静下心来找共同语言,一起学习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品尝人生的幸福快乐,这种温暖感,充实感,自豪感,真的非常美好。

教育哪有那么多新鲜东西啊?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先人、老祖宗总结的教育规律好好的用心灵守住,往深做,往细作,不同的时代做出不同的成果来。如此而已,岂有它哉?《大学》开篇讲的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常对同学们说,人一辈子,要不断发现人心中美好的品德与需求。发现不是目的,目的是守住,是不断有新的积累,新的深化,新的成长,止于至善。这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也是全人类一辈子的事情。就算一万年以后,教育的基本事情还不是这三纲吗? 其实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人,面对一代一代的压力、一代一代的困难、一代一代的矛盾,通过解决矛盾,战胜困难,缓解矛盾,尽到一代一代的责任,享受一代一代生存的快乐幸福,这就是人的一生。生活的大浪,不管把我们安排在什么时代,我们都要眼光向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你总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在追求着,你就是幸福的。 我对一个孩子说,你虽然全校倒数第一。但是你也要明明德啊,你也要亲民啊,你也要做昨天做不了的事儿啊,你也要一点点超越自我啊,你也要享受这个快乐啊,一分钟能享受下一分钟继续享受呗,一堂课高高兴兴的享受到,于是一天也享受到快乐了。《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快乐喜悦的事情。当你抛弃名,抛弃利,感受学习本身给你的成长带来的愉悦感,幸福感,自豪感的时候,你就真正找到了快乐的本源。学习这件事,是使人离苦得乐的。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纵观我国20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 这个认知不足,指的既是校方也有学生本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于是在部分学校及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思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时之需。因此,对心理学不加重视,甚至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混淆,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导致心理学形如虚设,成为了形式主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正是由于一中所提到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校方在招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时,也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同时,我国劳动部门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时,考核与国外相比也极为简单轻松,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

响,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数是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这样测量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往往难以消除。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 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还是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过少表明了我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的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开设了“心理咨询师”等的职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师资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质量很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一、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育要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宣传力度,让校方、家长均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审核和考查,完善学校招聘审核制度,切忌鱼目混珠。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 四、发展本国心理测量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于西方,生成完全适合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心理测量体系,从而尽量避免了测量结果的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这组归纳出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五育并举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五好教育思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民主化教育思想、素质化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信息化教育思想等等。 具体看来如下: 1)五育并举——五育是指:是蔡元培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的,有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这是有蔡元培提出来的主张教育思想自由并且兼容并包。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这是由张之洞提出来的,“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 4)五好教育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写进了教育方针的基本表述,培养五好学生就是现今教育目标。 5)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这一思想针对我国出现的崇洋媚外现象,主张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7)素质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民主化教育思想——教育界和社会上将教育民主化归为教育机会均等、

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谈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005-01-07 09:45 褚远辉辉进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教学模式以其中介性(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的独特地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逐渐成为当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重要课题。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一、由单一到多样 这主要是就教学模式的样式和类型而言的。当前教学模式的种类正在由单一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发展的这一趋势可以从其演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以教学模式类型的数量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单一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在古代和近代社会,与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相适应,当时的教学模式就非常单一。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而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更是集大成地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后经他弟子的改造,形成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极大的五段教学模式,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以知识和经验的授受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2.两大主要教学模式相互对峙和冲突的时期 20世纪初,出现了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他们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单纯以知识的授受为主要目标,忽视和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培养等弊端,提出了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以“从做中学”为主要形式来安排学校的教学活动,并以此构建了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模式。至此,教学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传统和现代两大教学模式同时并存,相互对峙、彼此冲突和对立的时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3.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时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属于教育理论发展多样化和深化的阶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大量涌现,而且每种教育理论和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观及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等具体的主张。相应地,以这些教育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类型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特点。如当代就出现了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