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世界三大宗教是指。起源于古印

度,它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兴起于()时期,创始人是()

3.道教尊()为教主,称他为()。主张(),炼制丹药,迎合了封

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4.指出“日食、月食、……都是自然现象”,批判迷信鬼神的东汉杰出思想家是(),

他写了《》一书。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作者是,它叙述了从到

()时期的史事。

6.秦始皇、陈胜、汉武帝、班超这四个人中()不可能在《史记》中出现。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说的。

8.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的杰出代表是:()。

9.假如你想观看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三)学以致用:

材料解析:

材料一“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材料二“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

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材料三“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4、《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

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最新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公开课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 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 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习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 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 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原因、目的、后果等) (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 (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 (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4.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混乱(八王之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17课_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 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 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 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二、文景之治 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 第四单元 第17课试卷(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第四单元 第17课知识要点一:西晋的建立 1.____年,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以____为都,史称____。他就是晋武帝。 2.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迁 C.司马炎 D.司马睿 3.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4.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魏、吴、蜀 知识要点二:八王之乱 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 ) 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 6.“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夺中央政权 B.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C.提高皇帝的权威 D.巩固西晋王朝的统治 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8.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 C.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9.西晋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只存在了50年,类似秦朝短命而亡。下列关于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汉族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步数民族

C.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 D.民族矛盾尖锐,氐族人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时的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丝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材料二: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 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钱”的同义词。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晋怎样的社会风气? (2)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快速灭亡与这种风气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还有哪些原因? 知识要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建立了15个主要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____”。 1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____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____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13.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汉 C.鲜卑、羯、氐、羌、白 D.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14.西晋末年,我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1. 266 司马炎晋洛阳西晋 2.C 3.B 4.B 5.B 6.A 7.D 8.B 9.D 10. (1)西晋统治集团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追逐金钱。 (2)有。这种风气带来政治腐败。 (3)“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加速了西晋灭亡。 11. 十六国 12.前秦苻坚

新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完颜阿骨打在12世纪初建立了金朝。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皇太极先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为清。目的是有意抺掉女真人曾臣服明朝的历史,以表示清与明是平等的,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鼓舞将士的斗志。 随堂巩固案 1.明朝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B ) A.宦官专权严重 B.政治日益腐败 C.皇帝疏于政事 D.大臣结党营私 2.下列口号中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是(C )

2019-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19-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下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什么特点( ) A.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B.北方战乱频繁,国家统一 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D.北方稳定,人口南迁 2.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3.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抗 B.少数民族原居住之地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 4.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下列关于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B.北方人口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C.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D.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5.中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6.2017·玉林市玉州区期末检测导致西晋短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诸侯王的内乱,这场内乱是( ) A.六国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九王之乱 7.下面是三国鼎立示意图,如果按照其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8.[2017·北海市期末测查]结束三国时期的分裂状态并实现全国统一的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9.右图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晋朝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建立西晋政权的是(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习题 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鳌拜D.康熙 2.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A.赫图阿拉B.沈阳C.北京D.南京 3.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5.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D.17世纪60年代6.“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 A.文天祥B.李庭芝C.岳飞D.史可法 7.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A.中书省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8.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元昊﹣﹣契丹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D.努尔哈赤﹣﹣女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9.男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错误:正确:。 10.1616年,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的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判断对错)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辽国和元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错误:改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3.1616年,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

2、三国鼎立的形成与两次重要战役有关。 时间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与影响 四、巩固提升 1、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魏、吴、蜀B.魏、蜀、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 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 图1 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相比较其共同点是() A、交战双方相同 B、特点都是以少胜多 C、刘备都参与了两场战争 D、胜利者都是曹操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A.于禁 B.周瑜 C.诸葛亮D.刘备 7、分析探究题 材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提起这些词,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张飞。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分不开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鞭打督邮,喝断当阳桥,智擒严颜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但在历史的真实中却不是这样。例如鞭打督邮的史实是刘备所为。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 以上述材料为例,分析探究张飞的文学形象与史实不一致的原因。 史料链接 赤壁之战的各方兵力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赤壁之战的参战人数并不是《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实际没有这么多。曹操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