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案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案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案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案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2.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问题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熵?什么叫熵变?如何判断一个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教师】我们利用△H-T△S来判断一个反应的自发性时,如果它小于0,我们只能说这个反应有反应的可能性,有反应的趋势。在实际上到底能不能进行反应,还要看有多

少反应物发生反应转变成了生成物,另外还要看反应的速率。如果反应物只有很少

的量转变成生成物或反应的速率很小很小,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反应虽有自发进行

的趋势,但仍然没有发生反应。所以要研究一个反应,首先要研究它的自发性问题,接下来就要看它进行的程度,也就是限度的问题,最后看反应速率的问题。好,这

节我们就来看看反应限度的问题。

【板书】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提问】那么如何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呢?或用什么来反映反应的限度呢?

【学生】思考,预习

【教师】化学反应的限度是指有多少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所以最好用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的比值来反应。那么我们来看下面这个表。

【学生】观察,计算:

交流研讨: 已知反应H 2(g)+I2(g) 2HI (g) ,△H< 0。现在698.6K和798.6K时分别

用不同起始浓度的H2、I2(g)、HI进行反应,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温度(K)序

初始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HI]

[H2][I2][HI]

2

[H2][I2] c0(H2) c0(I2) c0(HI) [H2] [I2] [HI]

698.6 ①0.01067 0.01196 0 0.001831 0.003129 0.01767

②0.01135 0.009044 0 0.003560 0.001250 0.01559

③0 0 0.01069 0.001141 0.001141 0.008410

798.6 ④0.01135 0.00904 0 0.00456 0.00195 0.00859

⑤0 0 0.01655 0.00339 0.00339 0.00977

⑥0 0 0.01258 0.00258 0.00258 0.00742 c(B)表示反应体系中物质B任意状态时的浓度;

c0(B)表示物质B的初始浓度;

[B]表示物质B在化学平衡时的浓度

【教师】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定的浓度的比值一定要有恒定性,故我们把后一组数据即[HI]2

[H2][I2]定义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即生成物HI浓度的系数次幂与反应物H2浓度

的系数次幂和I2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的比值叫着这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练习】1、写出反应:2SO 2(g) + O2(g) 2SO3(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并判断K的单位。

2、对于任一可逆反应:aA(g)+bB(g)cC(g)+ dD(g),试写出其化学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学生】完成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可逆反应:

aA(g)+bB(g)cC(g)+ dD(g),

无论起始浓度如何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各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

乘积与各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值

2.表达式:K = [C]c[D]d [A]a[B]b

3.单位:(mol?L—1)c+d-a-b

【练习】298K时,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N 2、O2发生反应N2(g) + O2(g)2NO(g) 达到平衡。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②若298K时,K=1×10-30,测得平衡时N2与O2的浓度均为1mol/L,

试求NO的平衡浓度;若K=1×1030呢?

【板书】4.K的意义:

(1)K的大小反应了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练习】③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某一时刻,N2、O2、NO浓度分别为10mol/L、10mol/L、1 ×10-5mol/L,此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要达到平衡,反应应向方

向进行,为什么?

【教师】现定义一个反应体系aA(g)+bB(g)cC(g)+ dD(g)中,任意时刻(状态)时,各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物质的

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值为浓度商Q,即:

Q = c c(C)c d(D)

c a(A)c b(B),我们可以结合Q 和K的大小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

行的方向

【板书】(2)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

Q < K反应向正向进行V正> V逆

Q = K 处于平衡状态V正= V逆

Q > K 反应向逆向进行V正< V逆

【作业】P52 3

【板书设计】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何可逆反应:aA(g)+bB(g)cC(g)+ dD

(g),无论起始浓度如何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各生成物物质的量

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

2.表达式:K = [C]c[D]d [A]a[B]b

3.单位:(mol?L—1)c+d-a-b

4.K的意义:

(1)K的大小反应了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2)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

浓度商:Q = c c(C)c d(D) c a(A)c b(B)

Q < K反应向正向进行V正> V逆

Q = K 处于平衡状态V正= V逆

Q > K 反应向逆向进行V正< V逆

【作业】P52 3 求平衡常数

(第二课时)

【提问】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的关系是怎么影响反应的方向的?什么时候达到平衡状态?【教师】观察下面两个表,想想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温度(K)序

初始浓度(mol/L)平衡浓度(mol/L)[HI]2

[H2][I2] c0(H2) c0(I2) c0(HI) [H2] [I2] [HI]

698.6 ①0.01067 0.01196 0 0.001831 0.003129 0.01767 54.4928

②0 0 0.01069 0.001141 0.001141 0.008410 54.3060

798.6 ③0.01135 0.00904 0 0.00456 0.00195 0.00859 8.2883

④0 0 0.01655 0.00339 0.00339 0.00977 8.3013 表二:N 2O4 (g)2NO2 (g) △H> 0

无色红棕色

温度(K)

初始浓度(mol/L 平衡浓度(mol/L)

K c0(N2O4) c0(NO2) [N2O4] [NO2]

298 0.050 0 0.02175 0.05650 0.1468 333 0.050 0 0.00488 0.0901 1.664

①请计算相应温度的平衡常数。

②分析表中数据,判断K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板书】5.影响K的因素仅是温度,与压强、体积等其他因素无关

正向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

正向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小。

【交流?研讨】

化学反应K表达式单位

1 1/2N 2(g) + 3/

2 H2(g) NH3(g)

2 N 2(g)+

3 H2(g) 2NH3(g)

3 2NH 3(g) N2(g) + 3 H2(g)

4 NH

3

?H2O(aq) NH4+(aq) + OH—(aq)

5 FeO(s) + CO(g) Fe(s) + CO(g)

6 AgCl(s) Ag+(aq) + Cl-(aq)

【板书】6.K的书写:

(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2)对于给定的化学方程式,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3)平衡常数的单位与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形式一一对应

(4)固体或纯液体和液态水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因其浓度为常数,可认为为“1”,带入表达式中,可消去。)

【教师】用平衡常数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有时不够直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平衡转化率α来表示反应限度。对于aA(g)+bB(g)cC(g)+ dD(g),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可以表示为:

【板书】二、平衡转化率

α= n消耗(A)

n0(A)x100%

= n0(A)-n平衡(A)

n0(A)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0(A)-[A]

c0(A)x100%

【例1】【例2】主要要让学生知道“三步法”解题的格式和步骤。

【教师】还可以用产率β来表示,对于aA(g)+bB(g)cC(g)+ dD(g),产物C 的产率可以表示为:

β= n生成(C)

n理论(C)

x100%

= n平衡(C)-n0(C)

n理论(C)

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c0(C)

[C]x100%

【交流研讨】P46表2-2-2

【结论】提高某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但却降低了该种反应物

的转化率。实际中可以增大某种便宜的反应物的量从而达到提高较贵的反应物的转

化率,获得更多产物的目的。

【作业】P52 3平衡转化率

【板书设计】

5.影响K的因素仅是温度,与压强、体积等其他因素无关

正向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增大;

正向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减小。

6.K的书写:

(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2)对于给定的化学方程式,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3)平衡常数的单位与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形式一一对应

(4)固体或纯液体和液态水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二、平衡转化率

α= n消耗(A)

n0(A)x100%

= n0(A)-n平衡(A)

n0(A)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0(A)-[A]

c0(A)x100%

β= n生成(C)

n理论(C)

x100%

= n平衡(C)-n0(C)

n理论(C)

x100%

在密闭容器中或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 [C]-c0(C)

[C]x100%

【作业】P52 3平衡转化率

(第三课时)

【教师】一定条件条件改变新条件下,某化学平衡新的化学平衡

V正=V逆V正≠V逆V正′=V逆′

各组分浓度各组分浓度各组分浓度

保持不变随时间改变保持新的不变

【板书】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平衡移动:

1.定义:由于温度、压强、浓度这些反应条件的变化而使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

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移动

2.研究对象:已建立平衡状态的体系

【教师】对于一个任意的化学反应:aA(g)+bB(g)cC(g)+ dD(g),若改变条件使得产物的量或浓度变大,则称之为平衡正向移动或向右移动;反过来,若改变条

件,使得反应物饿量或浓度变大,则称之为平衡逆向移动或向左移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平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首先看看温度

的影响。

【板书】3.平衡移动的标志:(1)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改变

(2)V正≠ V逆

4.平衡移动的方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逆向(或向左)移动

【活动?探究】学生先预习,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1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

将充有NO2的烧瓶放入冷水中红棕色变浅平衡正向移动

将充有NO2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红棕色变深平衡逆向移动

【分析】

吸热2NO 2(g) N2O4(g) 放热

红棕色无色

达到平衡时,Q = c(N2O4) c(N2O)2

K = [N2O4] [NO2]2

,

升高温度,放热反应的K降低,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则:

Q=c(N2O4)/c(NO2)2减小增大即:平衡逆向移动,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放热反应的K增大,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则:

Q=c(N2O4)/c(NO2)2增大减小即:平衡正向移动,向放热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吸热反应的K增大,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则:

Q=c(NO2)2/(N2O4) 增大减小即:平衡正向移动,向放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放热反应的K降低,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则:

Q=c(NO2)2/c(N2O4) 减小增大即:平衡逆向移动,向放热方向移动;

通过以上可知:

升高温度,吸热方向平衡常数K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降低温度,正反应(放热)方向平衡常数K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结论】(二)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练习】化学反应:2A+B2C,达到化学平衡后,升高温度时,C的量增加,此反应()

A.是放热反应

B.没有显著的热量变化

C.是吸热反应

D.原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向Fe3+ + 3SCN- = Fe(SCN)3这个平衡体系

中加入少量的KSCN溶液

红色加深平衡正向移动

2 向Fe3+ + 3SCN- = Fe(SCN)3这个平衡体系

中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

红色加深平衡正向移动

3 再向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

3~5滴,观察现象.

红色变浅平衡逆向移动

【分析】Fe 3+ + 3SCN-Fe(SCN)3浅黄色红色

温度一定时,K是一个定值。

达平衡时,Q=c(Fe(SCN)3)

c(Fe 3+ )c(SCN-)3

K=

[Fe(SCN)3] [Fe 3+ ][SCN-]3

改变条件浓度时:

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Q’< K ,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 ,则:Q’=c(Fe(SCN))/c(Fe 3+ )c(SCN-)3减小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

当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时,Q’< K ,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 ,则:Q’=c(Fe(SCN)3)/c(Fe 3+ )c(SCN-)3减小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

当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Q’> K ,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 ,则:

Q’=c(Fe(SCN)3)/c(Fe 3+ )c(SCN-)3减小增大即:平衡逆向移动

当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Q’> K ,达到新的平衡时,有Q’= K ,则:

Q’=c(Fe(SCN)3)/c(Fe 3+ )c(SCN-)3减小增大即:平衡逆向移动

通过以上可知: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板书结论】2.浓度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练习】1.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 2O72-+ H2O 2CrO42-+ 2H+

(橙色)(黄色)

分析加入NaOH溶液(6mol/L)或稀H2SO4溶液有何现象?

2.Cl 2 + H2O HCl+HClO达平衡后:

A、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平衡如何移动?

B、加入少量HCl平衡如何移动?

C、久置氯水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D、为什么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

【板书设计】

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平衡移动:

1.定义:由于温度、压强、浓度这些反应条件的变化而使可逆反应由一个平衡状态

变为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移动

2.研究对象:已建立平衡状态的体系

3.平衡移动的标志:(1)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改变

(2)V正≠ V逆

4.平衡移动的方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逆向(或向左)移动

(二)反应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提问】温度和浓度是怎么影响化学平衡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度对于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压强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首先大家预习一下P49的《交流?研讨》

【学生】预习一下P49的《交流?研讨》

【补充】在讲到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时,大家要注意:压强只对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的平衡有影响。因为压强对固体或液体的影响不大。那么气体的压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先来补充一下有关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PV = nRT

温度一定,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P =

nRT

V

, 即:P 1P 2 = V 2

V 1

(1)

温度一定,体积一定时: P =

nRT

V

= cRT 即:P 1P 2 = n 1n 2 = c 1

c 2 (2)

温度一定,压强一定时: V =

nRT

P

即:V 1V 2 = n 1

n 2

(3)

对于aA (g )+bB (g )cC (g )+ dD (g )这个有气体参与和生成的反应:现

定义气体物质系数的变化值△v g = c+d-a-b

【交流研讨】填表 编号 反应 气态物质系数的该变量△v g K

1 N 2+O

2 2NO 0 [NO]2/[N 2][O 2] 2 N 2+3H 2 2NH

3 -2<0 [NH 3]2/[N 2][H 2]3 3

N 2O 4

2NO 2

1>0

[NO 2]2/[N 2O 4]

【实验现象】A→b→c 红棕色先变红后变深 【分析】对于N 2O 4

2NO 2 , 达平衡时,K=[NO 2]2

[N 2O 4]

体积缩小一半,压强增大一倍,浓度增大一倍,故红棕色先变深,此时 Q=c(NO 2)2

c(N 2O 4)

因为浓度的增大幅度一样,但分子NO 2的浓度的指数不分母N 2O 4的浓度的指数大,

故分子的值的增大的幅度更大。即此时:Q>K ,要达到新的平衡,则Q 值要减小,即c(NO 2)减小,c(N 2O 4)增大,平衡左向,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后红棕色变浅。

【实验】迅速将活塞有5cm 3处拉至20cm 3处, 【现象】红棕色先变浅后变红 【分析】对于N 2O 4

2NO 2 , 达平衡时,K = [NO 2]2

[N 2O 4]

.

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浓度减小,故红棕色先变浅,此时 Q = c(NO 2)2

c(N 2O 4)

因为浓度的减小幅度一样,但分子NO 2的浓度的指数不分母N 2O 4的浓度的指数大,

故分子的值的减小的幅度更大。即此时:Q

【举例】再如:4500C 时N 2与H 2反应合成NH 3的数据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ωNH 3 (%)

2.0

9.2

16.4

35.5

53.6

69.4

【练习】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N 2+3H 2 2NH 3 ,讨论以下情况下的平衡如

何移动。

(1)使容器的体积减小

(2)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N 2 (3)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NH 3 (4)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一定量的He

注意利用K、Q的大小判断。

【总结】只涉及固体或液体的反应,忽略压强改变的影响。

对于气体,改变压强,就是改变浓度,若改变压强没有引起浓度的变化,那么平衡

也不一定。

【板书结论】3.压强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g≠0,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一定要改变浓度,否则平衡不发生移动

【练习】1.分析下列两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当改变压强平衡是否移动?怎样移动?

①H2 + I2(g)2HI ②CO2 + C(s) 2CO

【答案】

反应增大压强减小压强

①不移动不移动

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板书】△v g=0,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练习】2.已知NO2能形成二聚分子2NO2(g) N2O4(g) △H = -57.2kJ?mol-1。现在要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应采用的适宜条件为( A )

A、高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板书小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v g≠0,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0,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教师】介绍“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不是消除)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举例】aA(g)+bB(g )cC(g)+ dD(g)△H>0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若a+b>c+d:

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

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若a+b=c+d:

注意:其适用条件:封闭体系中只改变一个条件。而用KQ的大小比较判据时,一切条件都可适用(改变两个以上的条件都可以)。

【练习】1.某一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 )

A.增大反应物浓度B.减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C.增大生成物浓度D.升高反应温度

2.已知化学反应2A(?)+B(g)2C(?)达到平衡,当增大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 D )

A.A是气体,C是固体B.A、C均为气体

C.A、C均为固体D.A是固体,C是气体

【板书设计】

3.压强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g≠0,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0,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4.小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v g≠0,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v g=0,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5.勒?夏特列原理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作业】

1.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6mol的SO2和1.8molO2,在适当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

发生如下反应:2SO2(g)+ O2(g) 催化剂

加热

2SO3(g) K=200,求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2.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3.6mol的SO3,在适当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反

应:2SO2(g)+ O2(g) 催化剂

加热

2SO3(g) K=200,求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

为讲等效平衡作准备

3.把0.6molX气体、0.4molY和0.1molW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

3X(g)+Y(g)=nZ(g)+2W(g),5min末测得体系中含有0.3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01mol·L-1·min-1,求

(1)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

(3)上述反应在5min末时,Y的转化率

(第五课时)

【题1】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的反应2NO 2(g)N2O4(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C)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解析】恒温、定容平衡后再加入NO2(g),相当于增大了容器的压强,平衡向着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体积分数减小。

【题2】某温度下,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X(g)+Y(g)2Z(g)达到平衡时,X、Y和Z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C)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mol

D.均减小1mol

【解析】在容积可变的情况下,如果均加倍的话,对平衡时的各物质来讲,浓度均没有发生变化,故正逆反应速率均没有发生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均减半与此类似。由于反应物的系数之和比生成物的大,所以均增加1 mol的话,可认为先增加1molA、0.5 mol B、1 mol C,这时平衡不移动,再增加0.5 mol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来讲,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就不会一样,导致正逆反应速率不相同,平衡不发生移动。均减少1 mol 与此类似,只不过平衡移动方向正好相反罢了。

【题3】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X,同时生成3n mol Y

C.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 X、Y、Z的分子数之比为1:2:3

【解析】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随时间的改变而不发生改变(2)V正=V逆。故AC正确。对于B,因为在任何时刻,有n mol A产生时必有3n mol B产生,二者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因此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而D只是反应的一种特定情况,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题4】可逆反应:3X(g) 3Y(?)+Z(?) ΔH>0。随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的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

A.Y和Z可能都是固体

B. Y和Z一定都是气体

C.若Z为固体,则Y一定是气体

D.Y和Z可能都是气体

【解析】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的趋势,说明Y 和Z至少有一种是气体或者都是气体。

【题5】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

A.H 2(g)+I2(g)2HI(g)

B.3H2(g)+N2(g)2NH3(g)

C.2SO 2(g)+O2(g)2SO3(g)

D.C(s)+CO2(g)2CO(g)

【解析】固态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改变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化学平衡发生影响。对于反应前后化学方程式中气态物质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讲,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题6】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 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该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B)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解析】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可看做先在保持体积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再减小体积(即增加各物质的浓度但反应物增加的程度大于产物),则乙容器的化学平衡可看作甲容器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的结果。

【题7】反应2X(g)+Y(g)2Z(g)ΔH>0在不同温度(T 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C)

A.T1

B.T1P2

C.T1>T2,P1>P2

D.T1>T2,P1

【解析】在等压条件下,T 1时反应先达到平衡,则T 1>T 2。在等温条件下,P 1时反应先达到平衡,则P 1>P 2。 【题8】反应C(s)+2H 2(g)

CH 4(g)在1000 K 时Kp =9955.75 Pa -1,当总压为101 kpa ,

气体组成是H 2 70%,CH 4 20%,N 210%时,上述反应(A )

A.正向移动

B.逆向移动

C.达到平衡

D.不一定 【解析】

1612

33)H (2)CH ()B (b )A (a )D (d )c (c p Pa

1004.4Pa )10101%70(10101%20p p p p p p Q 2

4---?=????===可见Qp

【题9】298 K 时,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①N 2(g)+O 2(g)2NO(g),Kc =1?10-30 ②2H 2(g)+O 2(g)2H 2O(g),

Kc =2?10

-82

(mol/L)

-1

③2CO 2(g)

2CO +O 2(g),Kc =4?10

-92

mol/L

则常温下NO 、H 2O 、CO 2这三个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倾向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解析】要判断这三个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倾向,则必须求出各个分解放氧反应的平衡常数,然后比较大小即可。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彻底。 【题10】反应L(s)+aG(g)

bR(g)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右图所示。

图中:压强P 1>P 2,x 轴表示温度,y 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 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BC )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

D.a

【解析】由图可知,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升高温度,G 的体积分数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增大压强,由图可知,G 的体积分数增加,即增大压强平衡左移,因此a

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 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 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该反应为吸热、气态物质物质的量减少的反应,则升高温度、缩小体积均有利于平衡向正向移动。

【题12】在温度T 时将NH 4HS(s)置于抽真空的容器中,当反应NH 4HS(s)NH 3(g)+H 2S(g)

达到平衡时,测得总压力为p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 。 【解析】 NH 4HS(s)

NH 3(g)+H 2S(g)

开始时 0 0 平衡时

p 2

1

p 2

1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p(H 2S)?P(NH 3

)=p 21?p 21=2

p 4

1

【题13】在一定条件下,xA +yB

z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试填空:

(1)已知A 、B 、C 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 、y 、z 的关系是 。

(2)已知C 是气体且x +y =z ,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如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 方向移动。 (3)已知C 、B 是气体,现增加A 物质的量(其他条件不变),平衡不移动,说明A 是 态。

【解析】(1)减压后平衡向气态物质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由于A 、B 、C 都是气体,因此x +y>z 。

(2)加压后平衡向气态物质计量数减小的方向移动,由于C 是气体,因此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如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逆方向移动。 (3)改变固态或者液态的量,平衡不移动。

【题14】PCl 5随温度升高分解为PCl 3和Cl 2,在473 K 时PCl 5的起始浓度为0.050 mol/L ,达到平衡时有26%分解,求473 K 时PCl 5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析】 PCl 5(g)

PCl 5(g)+Cl 2(g)

起始浓度(mol/L )0.050 0 0 平衡浓度(mol/L )0.050-x x x 由题意可知x =0.050?26%=0.013 mol/L 则

Kc =1

12532L mol )

x 050.0(x ]

PCl []PCl ][Cl [--?-=

L mol )

013.0050.0()013.0(2

?-=13L mol 106.4--??=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创新教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以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标分析 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 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 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 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 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 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 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 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 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 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 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 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 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 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 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状态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建立 1.可逆反应 (1)定义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 在方程式中用“”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深度思考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2O电解 2H2↑+O2↑为可逆反应( ) 点燃 (2)可逆反应不等同于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可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 (3)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若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 ) (4)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 2SO3(g) ΔH=2.向含有2 mol的SO2的容器中通入过量氧气发生2SO2(g)+O2(g)催化剂 加热 -Q kJ·mol-1(Q>0),充分反应后生成SO3的物质的量 2 mol(填“<”、“>”或“=”,下同),SO2的物质的量 0 mol,转化率 100%,反应放出的热量Q kJ。 题组一极端假设,界定范围,突破判断 1.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mol·L-1、mol·L-1、mol·L-1,

人教版九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化学】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2.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第五课时) 【题15】A、B、C、D四种物质皆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加入水稀释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 A.A+B C+D B.A+H2O C+D C.A+B C+H2O D.A+2B+H2O C 【解析】选项A中:加水稀释后,A、B、C、D四种物质被同等程度稀释,所以平衡不移动;选项B中,加水稀释后,A、C、D三种物质的浓度均减小,但水并未变,所以C和D 的有效碰撞几率显著下降,A与水的却不显著。(对于该反应,也可作如下分析,加水后,水在混合体系中的百分含量增加,相当于水的“浓度”增加,所以平衡向右移动);同理,选项C中,加水后平衡应左移。选项D中是一个非可逆反应,加水后平衡不移动。 【题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后达到平衡时,SO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和0.9 mol,此时容器内SO3的物质的量应为() A.1.8 mol B.2 mol C.2.2 mol D.2.4 mol 【解析】 【题17】某温度时,把1 mol 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4 s时NO2的浓度为0.04 mol·L-1,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前4 s中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1·s-1 B.在4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2O4 0.4 mol D.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O2 1.6 mol 【解析】因为出现红棕色,所以说生成了NO2气体。2NO2N2O4,4s时,生成的NO2的物质的量是c(NO2)V=0.04 mol·L-1 10L=0.4 mol,则消耗的N2O4是0.2 mol,剩余的N2O4是0.8 mol,这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0.4 mol +0.8 mol=1.2 mol。由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4s时容器压强为开始时 1.2倍,前4s中,v(N2O4)=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熟练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回顾知识点)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 一.化学平衡状态及特征 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各物质的转化率必小于。 (2)“动”:即化学平衡是,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类似的体系还有哪些? (3)“等”:是指,必须用同一物质来表示,这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 (4)“定”:由于,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或质量分数)。 (5)“变”:外界条件改变导致,原化学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平衡移动直至建立新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判定:v正=v逆(实质)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间接判定: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系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总之,能变的量保持不变说明已达平衡。(如下表所示)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衡状态

答案 是是是不一定是是不一定不一定是不一定是不一定是不一定 特别提醒①化学平衡的实质是v(正)=v(逆)≠0时,表现为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不再变化,因此v(正)=v(逆)>0是化学平衡判断的充要条件。 ②运用v(正)=v(逆)≠0时,注意方向和数量关系。 ③学会“变”与“不变”判断。“变”就是到达平衡过程中量“变”,而到达平衡后“不变”。否则,不一定平衡。 填写完后完成重难点手册的第三节化学平衡的习题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意义》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执教完化学反应的意义一节新授课后,启发和收获颇多,现与各位评委老师进行交流。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活动天地,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以“活动天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既简单又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抓住这一认知的起点和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 2、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当然本节课也有些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1课时)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1课时)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 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3、掌握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预习导学】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 。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写出下列方程式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C(s)+H2O(g)CO(g)+H2(g), FeO(s)+CO(g)Fe(s)+CO2(g), ②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的浓度不写。 【练习】氯气在298K、100kPa时,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交流研讨: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 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为K2, NH3(g)1/2N2(g)+3/2H2(g)的平衡常数为K3; 写出K1和K2的关系式: 写出K2和K3的关系式: K值大小有什么意义?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也叫)。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反应物转化率;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反应物转化率。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C p(C)·C q(D)/C m(A)·C 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K ,反应向进行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文登市侯家中心校张红 2010年8月10日14:24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表示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忆这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2)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能灵活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够了解和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框架;(2)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各种题型的总结,进一步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通过对于各种题型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总结单元知识点,将知识点和相应题型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归纳方法,体会“学以致用”,体会建构了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对于学习的帮助,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单元基本知识点,并能说出各知识点的内容 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第二单元学习的“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可以做出推断“化学变化中,总质量不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去验证猜想归纳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定律从微观原因和宏观表现进一步理解定律定律的表现——化学方程式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纯净物固定的质量比进行实际实验和生产的计算 学生做练习,检验复习的效果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单元基本知识点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展开 I.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实验探究 1.探究过程 (1)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思考: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想呢?) (2)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的思路:称量的质量特点:称次质量,但是放次砝码(做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题目时特别需要考虑到的) 注意事项: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者气体生成,则应在体系中进行实验(为什么?) (3)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得出结论: ,即质量守恒定律 2.课本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现象的回忆 (1)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实验的现象: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实验的现象: II.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应用 (I)对定律的理解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全册教案

课题: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本: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初中化学42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3

第四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引入]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为化工生产提供依据。回忆并回答:质量增加 思考 实验与探究: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仪器:带小气球的锥形瓶 天平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小气球的作用 2、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 合: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3、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仪器:带塞锥形瓶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思考:反光镜加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均不变。 布置作业: 课本92页1,2 目标检测 课后记: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2) 教学目标: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信息,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质。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二、如何表示化学反应: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叫化学方程式例: C + O2 = CO2 表示: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 ②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①用化学式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②配平: 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1)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 子反应后生成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 (3)每12分质量的碳跟32份 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 成44分质量的二氧化碳。 练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水通电分解 过氧化氢制氧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 布置作业: 课本95页1,2,3 目标检测 课后记:

选修4 化学平衡 教案

2-3 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 2、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平衡问题 【教学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种平衡的一个小小分支,它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环境、生态等平衡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27中“生命元素”在人体中为此着平衡,其含量由生命活动需要而定,既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化学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2、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推理、讨论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表示。如:H 2 + I 22HI 【讲解】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学与问】反应2H 2 + O 2 2H 2O 与2H 2O 2H 2↑ + O 2↑是否是可逆反应? 【讲解】可逆反应是在同一个条件下,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的反应才叫可逆反应。这两个反 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因此不是可逆反应 【讲解】由于可逆反应同时向两个方向发生反应,因此无论反应多长时间,都不能向任何一 个方向进行到底,如3H 2+ 2N 2 2NH 3 ,只能尽可能多地将氮气和氢气转 化为氨气,反应最终能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平衡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电解 点燃 反思: 本节知识较难理解,概念少讲,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融会贯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