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DOC)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DOC)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DOC)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DOC)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

字.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

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

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一)笔法特点:

自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至今,专家、学者共整理出单字四千多个,可辩识者一千余字。因其历史久远、辩识难度大,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大多数人所疏远。其实,这种古老的文字还是有它的可读性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研究,发现甲骨文主要有横、竖、曲、斜、点五个基本笔划,这五个构件造就了殷商甲骨文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尽管当时贞人在书写或契刻时未必将其作为书法艺术来创作,但从现存的甲骨文中仍可以看出先民们对毛笔与刀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且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技巧。

商代已有毛笔,从朱书或墨书甲骨上看,用毛笔书写的字迹点画呈柳叶形,用笔的起止运收及其外部轮廊变化很有规律,力度很强。

从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字的书写入笔轻而疾;运笔有疾有徐,转折处圆润自然,与契刻后的效果差距较大,尤其是曲笔更为明显,弯转处多为搭接而成。

总之,甲骨文大部分是以刀代笔,不象毛笔书写那么自如,因此笔道中间略粗,两端稍尖,显得瘦硬、坚实、爽利、富有立体感。且刀法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文字初级阶段的朴茂、稚拙与生动。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书迹与后来笔法纯熟、规整的书法作品相比,显得更加自然,具有一种朴素的美感。

甲骨文的笔道瘦劲挺拔,遒丽天成,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后世书家对其理解与取舍也不尽相同。有的用甲骨文笔法书写,追求刀刻效果,有的则用金文或小篆笔法书写,以求雄浑苍莽或简静肃穆,因而书法风格各有不同

1.笔画形态:

①直线:

A.棱形线(清利)

B.逆入逆出线(朴厚)

②曲线:

练习:

2.笔画顺序

殷墟甲骨文以刀笔书法为主,间有毛笔书法者。甲骨文刀笔技巧和结体法式有章可循,书写笔顺有四大特点:

(1)先直后横,斜笔及曲笔的竖形者同于直。

(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都是先上后下书刻。

(3)左右结构的字,先左后右。

(4)中心轴对称的字,则在先直后横、先上而下、先左后右的原则下,先完成中间部分,再从左而右完成整个字。

中国法书传统的结体笔顺习惯,早在殷商就已确立。此等书写法式,必然因乎师承传授和反复练习方能绳绳相继不绝于后。1937年郭沫若在《殷契萃编》中揭出1468号一片习字骨版,指出其中第四行,“字细而精美整齐,盖先生刻之以为范本。其余歪斜刺劣者,盖学刻者所为”,“刻鹄不成,为之师范者从旁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恍如目前,此实为饶有趣味之发现。且有此为证,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可见当时甲骨文的书刻者确乎有很强的审美意识和书写艺术标准,为达到能熟练掌握刀笔书法技巧和练就一手好字,既有师授承袭,又十分重视个人日常不懈的临摹练习。

3.组合形态:

①相离

②相接

③相交

笔法总练习

二.结构特点:

甲骨文结体多为长方形,少量为方形,既成汉字格局,又变化多姿,在均衡、稳定、大方中颇有运动感。多数象形字繁简不一,随体异形,婉曲舒徐,顾盼自如,构成一种天然的形体美。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中说:"古文因物赋形,繁简任意,一字之异文,每至数十,书与之法,时有凌猎,或数语之中倒写者……"后世所谓欹侧多姿、朝揖呼应、穿插意连、鳞羽参差等结体法则,在甲骨文中已大体具备。

1937年郭沫若在《殷契萃编》序中即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考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

它的结构造型,在一幅之中,有长有短、有大有小,略无一定.或疏疏落落、极为错综;或密密层层,十分严整,给人以精神爽朗,古趣盎然之感;甲骨文的字形字态,丰富多样,字的笔画,繁简无定,反正不拘.书体风格也因人而异,各具神貌,大者浑厚雄强,小者瘦劲挺拔.虽在同一片甲骨中,字之朝向偏旁,于左于右也有所不同,如风雪飘扬,如乱石舖街,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甲骨文从笔法上看,方圆兼具、而以方笔居多,肥细均有、细画为主,因为以刀作笔在坚硬的甲骨上施刀,所以线条多作直线,曲线也是以短线连接而成.其线条坚实有力,沉着痛快,奠定了后世书法欣赏对线的基本要求,即圆、健、活、简.甲骨文的结体,多是长方形,这种符合黄金分割比率的原则,是一种最美、最合度的形体.后来发展到金文、小篆、隶不离其宗.甲骨文又能把各种几何图形,巧灿地嵌入字中,从而千姿

百态,表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造型.甲骨文中,比重较大的图形文字,线条洗练概括,准确传神地勾勒出物象的形态,给人以丰富联想.这又是甲骨文所特有的艺术情趣.甲骨文的结体,有对称型,偏正型,在布白手法上有顶戴、覆盖、向背、朝揖等类型,无论笔画多少,字形长扁,都能重心稳定.这种以中宫为支点的构字方式,已见端倪,同时它把对比、均街、对称、和谐、节奏等美学形式施之于结构,将各种点画,予以不同处理,匠心经营,随类赋形,均能曲尽其灿,显示出重心安稳,疏密得当,倾欹有叹,收敛自然.它遵循“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的准则,创造出平正而且多变的体势,令人赞赏不已,玩味无穷.

一般来说,结体严谨、均衡、对称是书写篆书的主要法则,这在书写金文、小篆时就容易出现单调、呆板的弊病。而甲骨文的结体变化较大,既有自然之物象,又有艺术造型意趣与哲理,而且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写法,灵动多变,因而给书家以更大的造型变化空间,便于进行艺术上的自我发挥。

甲骨文的结构为汉字的字形形态奠定了基础,其结构体现了远古书法家对宇宙法则“天圆地方”观念和自然造化神功的体认。甲骨文的字形总体上显得均衡、对称、稳定,字体以长方为主。

冼剑民在《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一文中做了一下统计,他认为甲骨文中:长方形--75‰方形--20‰扁方--5‰

这种数字未必准确,但是可以反映甲骨文结构的大体特点。不过,从书法的角度分析甲骨文的结构,还是可以看出,在方的框架中,甲骨文极尽纵横欹侧、错落开和之能事,随字赋形,静中求动,动中求静,栩栩如生,体现了汉字的艺术品质、内在神韵和生命意识。

(一)规定性

1.稳定

“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也”。明曾启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浮于空滑”。清朱和羹

井云日友宁终牢霝工尸文母晕登尊众

2.和谐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唐欧阳询

宅見克嶽燎廳齒黃其宜極薑幽庸商盡

(二)灵动性:

⒈错落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逐字排比,千体一同,便不是书。”清王澍

“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

春則並羞涉新彼叩幼則絲師隻咎畏訊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明董其昌“字似奇而实正,其实亦从商周钟鼎来,其要在得书之重心点也。”清李瑞清

畢年去壽舟昏馬旁須逐旬米媚喪學季

“字有疏密,密处紧腠理,疏处展风神。语默动静、寒暑、生杀之机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与於斯?”

清陈奕禧

“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清包世臣

柵樂羈登州同豆河齊漸盧老貞暮唐雀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 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 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 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 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

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 是最新的《关于甲骨文心得体会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月”作为最常见也是最开始出现的字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相当丰富的发展。而关于甲骨文字“月”的考释,许慎、罗振玉等大家都作了相关的研究,且各自抱有独特的见解。针对各大家的不同观点,笔者特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探究。本文将从“月”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综合各大家的考释,来阐述个人的观点。 一、“月”字本义指“月亮” 及其字义经历过发展“月”甲骨文作,象半月形。因月亮缺的时候多,圆的时候少,所以取上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鱼厥切。”下弦时的月形。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用“阙”释“月”义是音训。因月、阙的收音都是阿摄入声,二字叠韵,所以属音训。所谓“阙也”,即残缺。这是就月亮的通像来说的,也就是说月亮圆时少,缺时多。“太阴之精”是它的补充说明。由此可见,“月”,象形,本义指“月亮”。 另外,“月”的字义也经历过发展。下面试举例说明: 1.月亮。名词。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 边关还是汉朝时的边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许多离家

万里的军人在塞外作战,不得回家)。 2.后引申指“月光”。名词。卢纶《塞下曲》诗:月黑雁飞高(没有月光的...夜晚,大雁高飞),单于夜遁逃(匈奴首领趁黑夜遁逃)。 现指“月光”或“象月亮形状的”。用作形容词。如:月白风清、月饼等。 3.后来人们把月亮由圆到缺,由缺到圆所经历的一个周期的时间称为月,一年有十二个月。名词。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农历四月,TOP100范文排行..大地的繁花已凋谢),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的桃花才开始盛开)。 其中,在罗振玉的考释中有提及“月”之“月份”含义,但他亦认同“月”的本义指“月亮”。他以“岁月”一词为例,认为“岁月”之“月”为月份之意,但此“月”乃借用“日月”之“月”,“月”的本义指月亮,实为合理。见“。以岁字例之。当为岁月之月本字。作月者。日月之本字。然卜辞中凡某月巳借用日月之月。而罕用本字之矣。”(《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卷中》) 由上可见,“月”字本义指“月亮”,字义经历过“月亮”、“月光”、“象月亮形状的”以及“月亮由圆到缺,由缺到圆所经历的一个周期的时间”的发展。 二、“月”“夕”二字不同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甲骨文是早于篆籀、青铜铭文的古文字。是“千年神甲、文字始祖”,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在失传近3000年后,直到189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破土重现。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因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它和本世纪初面世的敦煌写经、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 一甲骨文发现 三千年前,安阳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正是晚商都城。商朝第20位的帝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迁都到“殷”,当年的殷都,到处是雄伟的宫殿和巍峨的宗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约在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武王联合诸侯伐纣,商纣王牧野兵败,逃至鹿台自焚而亡。从盘庚到纣王,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历经273载,史称殷朝,亦称殷商。周灭商后,国都他移,小屯一带的繁华王都逐渐荒芜,光华闪烁的商文化被淹没地下,沦为一片废墟,后人称“殷墟”。 安阳殷墟鸟瞰图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3000年过去了,清末小屯村人,耕耘土地时,常翻掘出一些骨片,不知为何物,因胛骨较大,近代无此兽类,遂称为“龙骨”,有一个农民叫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没钱医治,无意中,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龙骨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李成第一个发现龙骨并卖给药店治疗疟疾和创伤,一斤仅值六文钱。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 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 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 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即: 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 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 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 杂例第十 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于省吾,初编1940年石印本一册,续编1941年石印本一册,三编1944年石印本一册。全书共收考释文章98篇,文字考释简练、精到、严谨,并将所释就之字再放到有关卜辞中去核校,做到了文从字顺,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6.《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上卷是将《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所收98篇论文加以删订,共存53篇而成。本书的中、下卷,一部分是经过删削的作者解放前所写《骈枝》四编中的文章,有十篇是重新改写的。另一部分是改写、改定的解放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字考释论文。全书共收入文字考释之作190篇。《甲骨文字释林》一书是于省吾研究甲骨文的总结,考证并加以解说了300个甲骨文字,为甲骨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7.《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杨树达,中国科学院1954年出版。该书卷上说字的论文共三三篇,分识字、说义、说通读、说形等四类。卷下考史论文共二〇篇,分人名、国名、水名、祭祀、杂考等五项。《卜辞琐记》之部则收入考证四九条。书中所考文字及史事皆较允当,而且文字精练,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8.《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杨树达,1954年群联出版社印行。本书《耐林庼甲文说》之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

《古汉语文字学概要》期末作业答案 下编古文字学 第一章甲骨文 习题解析 一、填空:一、填空: 1、《铁云藏龟》是一部甲骨文著录书,作者是清代刘鹗;《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的编者是董作宾,《卜辞通纂》的著者是郭沫若。 2、甲骨学先驱期的代表人物有王懿荣、刘鹗、孙诒让,奠基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罗振玉、王国维,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作宾、郭沫若、唐兰,低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董作宾、于省吾,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陈梦家、李学勤,停止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裘锡圭、张政烺,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学勤、裘锡圭。 二、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殷墟: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是殷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 2、甲骨文:殷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汉字。其中商代的甲骨文记载了商代晚期270多年间的占卜、祭祀、战争、农业、畜牧、渔猎等社会活动,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材料。 3、王懿荣:清末山东福山人,金石学家,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4、刘鹗:清末江苏丹徒人,字铁云,《老残游记》的作者,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的编者。 5、孙诒让:清末浙江瑞安人,国学大家、教育学家,第一个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工作的人,著作《契文举例》。 6、罗振玉:清末江苏山阳人,著名学者,在保存整理古籍、确定甲骨文出土地以及考释甲骨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董作宾甲骨文断代学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董氏根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等十项标准 四、罗振玉、王国维、唐兰、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各有哪些?

罗振玉的著作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考释》等。 王国维的著作有《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等。 唐兰的著作有《殷虚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等。 陈梦家的著作有《甲骨断代学》(论文)《殷虚卜辞综述》等。 五、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发现,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刘鹗第一个将收集到的甲骨片选拓著录成《铁云藏龟》一书。孙贻让研读《铁云藏龟》,写出了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契文举例》。罗振玉经过多年调查,发现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安阳小屯村,同时对甲骨文作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考释工作。王国维对甲骨文的考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根据甲骨文发现了商代晚期殷王的世系,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殷王世系的真实性,同时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其后在郭沫若、董作宾、唐兰、于省吾、陈梦家、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相继努力下,甲骨文在发掘、整理、考释、断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六、将下列作者与其相应的著作连线。 刘鹗契文举例 王国维卜辞通纂 郭沫若古文字学导论 孙诒让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罗振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铁云藏龟 唐兰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于省吾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字释林 两周金文辞大系 第二章殷周金文 习题解析 一、填空: 1、标准器断代法 2、《西周铜器断代》; 1、郭沫若创立的金文断代法是标准器断代法。 2、陈梦家有关金文断代的论文是《西周铜器断代》,该文将西周12王分为武王铜器、成王铜器、成康铜器、康王铜器、昭王铜器、穆王铜器、共王铜器、懿王铜器、孝王铜器、夷王铜器、厉王铜器、宣王铜器、幽王铜器期? 二、解释词语: 1、金文:古代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指殷、周、秦、汉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等。 2、吉金:指鼎彝等古器物。“吉金文字”即铸、刻在鼎彝等古器物上的文字。“吉”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64年发行的邮票,邮票中的古代器物属于() A. 青铜器 B. 铁器 C. 陶器 D. 瓷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 司母戊鼎 B. 鱼纹彩陶盆 C. 甲骨文 D. 冰裂纹瓷器 3.如图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如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大盂鼎 D. 铜象尊.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古代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兵马俑 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行书 7.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A.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 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 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 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8.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A.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B. 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C. 基本都能认识 D. 商朝时出现 9.历史文物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的历 史是() A. 商朝的青铜工艺 B. 夏朝的文字 C. 秦朝的农具 D. 东汉的兵器 10.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6万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 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A. 年代最早 B. 内容丰富 C. 影响深远 D. 造字成熟 11.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 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竹简或木牍 B. 龟甲或兽骨 C. 丝帛或麻布 D. 宣纸 12.“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 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 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13.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 哪个朝代?()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二、材料题 1、在古老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学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小史 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与其相关联的殷商文化。它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渗透到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之中。自1899年甲骨文被有意识地收藏开始,甲骨学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曾将甲骨学的百年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时期(1949年至今)。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 文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899年甲骨文被鉴定。王懿荣、王襄和孟广慧都为甲骨文最初的发现与鉴定出了一己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告诉记者,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两位学者贡献卓著,一位是罗振玉,另一位是王国维。首先,在甲骨的收集方面,罗振玉促成刘鹗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罗振玉自己也致力于甲骨的收集工作,编写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等。其次,罗振玉查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安阳小屯村,使得一度被古董商垄断的甲骨可以为学术所利用。此外,罗振玉辨明了甲骨出自晚商都邑,学者从此可以将其与文献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联系起来。

再次,在考释文字方面,罗振玉完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此后,随着《殷虚书契考释》和《增订考释》的出版,他考证出了大部分的商王名号,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而王国维则开启了甲骨缀合的先河。在罗振玉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甲骨缀合纠正了《殷本纪》中商王世次的错误。在《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文章中,王国维系统研究了甲骨文中出现的商先公先王的名字,并与《史记》的记载相印证。此后,他进一步提出将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甲骨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是从1928—1937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先后开展了15次科学发掘,一共有12次发掘获得了带字甲骨,总数达24900余片,这一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都有明确的坑位和层位记载,并伴有出土遗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以1936年6月的第13次发掘最为重要。当时发现一个完好的H127窖藏坑,共发现甲骨17096片,这是甲骨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在殷墟发掘期间,围绕着甲骨文所进行的殷墟考古各方面的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其主要突破是基于考古学发掘成果开展的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董作宾首次提出了“贞人”说,为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打下了基础。他在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把殷墟甲骨文划分为5个不同时期,从而把商代各王历史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郭沫若

形体演变——甲骨文

《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教学设计 学科古代汉语备注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适用对象本科生 教学目标1、了解甲骨文处在汉字形体的演变的阶段 2、了解甲骨文的定义、出产地、以及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3、学会辨认一些甲骨文 教学重点 1、甲骨文的发现及发展过程 2、知道甲骨文的特点并且学会辨认甲骨文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发现历程 2、学会辨认甲骨文 教学背景 预习课本中有关甲骨文的部分。初步了解甲骨文的定义、出产地、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以及有关甲骨文的著作、收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及文章,认真研读、总结甲骨文的特点。在课上将不理解的内容请教老师,并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师生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总结学生课下预习有关甲骨文的知识,并且收集一些甲骨文的图片。课上,师生梳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进一步了解甲骨文。。了解甲骨文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找出甲骨文的特点。总结课上的内容。 教学内容 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 一、甲骨文的定义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中的内容是商代统治者占卜的记录,所以又称为“卜辞”、“贞卜文字”。因为文字用刀刻,所以又叫“契刻辞”、“刻文”。因为出土地在殷墟,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二、出产地 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本来默默无闻,清朝后期光绪25年(1899年),在京城做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无意中在买回的药材里发现了一味药材“龙骨”(甲骨文的碎片),上面刻着陌生的纹道,有的像人形、有的如兽状,很是特别。 三、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 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四、注入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 此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从他所收藏的五千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六册,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先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为“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之一”的专书。此为1931年上虞罗振常蟫隐庐影印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内页无一例外,全为甲骨文摹图。 五、甲骨文的特点 1、写法不固定 2、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有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4、合文较多 思考题 1、记载了什么内容? 2、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甲骨文字学

甲骨文字学纲要 《甲骨文字学纲要》(繁体竖排版),由赵诚编写,中华书局出版。从理论来讲应该称之为《甲骨文字学》,它是一部断代文字学。由于各汉字系统的断代研究尚未开展,相当多的问题尚待探索,一些关键的历史性线索尚待系联;也由于能够确认的甲骨文字还比较有限,甲骨文字之间平面关系的认识也很不充分,所以对甲骨文字各个方面的论述只能是一种提纲性图书信息 书名: 甲骨文字学纲要 作者:赵诚出版社:中华书局 内容简介 旧时的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对于甲骨文,或根本不谈或介绍极简。现在的文字学是什么都介绍,什么都要讲,当然也包括甲骨文。但因为各种汉字都涉及,关于甲骨文字就论述得相当不充分。也有介绍甲骨文的专书,但有两个严重的倾向。一是把与甲骨文有关然而是属于考古学、甲骨学的内容,如甲骨的发掘、著录、断代、缀合、辨伪等等作为重点材料。以致使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对甲骨文字本身仍没有多少感性或理论上的认识。另一种倾向是用较多的篇幅介绍某些甲骨文字的具体用法并选注某些卜辞,有点像甲骨文选读。这样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来介绍、论述甲骨文字本身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另一方面作为认字或阅读卜辞的课本又显得相当贫乏。还有一些文字学或汉字学著作,虽然也讲到了甲骨文,由于各类汉字的断代研究不够充分,所以关于甲骨文的平面描写不够完整不够系统,关于甲骨文往后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不太清楚,而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也就很自然地不够深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把学术研究推向更为科学更切实用的发展道路,最好的办法是把有关甲骨发掘、断代、缀合、著录、辨伪等等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编写成一部《甲骨学》;把殷商刻辞中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来按类排列编写成一部《甲骨文选本》或《殷商刻辞读本》;把对于甲骨文字、词的解释的内容集中起来加以选择编写成一部《甲骨文字典》或《甲骨文词典》;再从语言学角度编写一部《甲骨文字学》探讨一些汉字学上的理论问题;另外,几十年来考释甲骨文字的经验、教训、方法、原则、成果、问题等等需要很好总结,最好和甲骨文字的研究史结合起来,编写成一部专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2、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 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鼎,让学生讨论认知。) 二、进入新课: (一)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甲骨文概论分析

篆书字体与书体研究 小序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和学问。 艺术——然,学问——所以然。 书法是以毛笔为表现工具、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结构 为表现语言借以抒情写意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 书法的基本要素: 一.表现工具——文房四宝。 ※毛笔★以篆书举例 1.产生于甲骨文之前,历史悠久。 2.特点鲜明,“唯软则奇怪生焉” 3.表现力强(大小、中侧……) 二.表现手段——写意-小篆(兰亭序)、抒情-金文(祭侄文稿)、表现-六国文字(徐渭、郑板桥)。 三.表现语言——笔法(执、使、转、运)--执笔五字法 字法(正、欹、擒、纵) 章法(起、承、转、合) 墨法(浓、淡、燥、湿) 四.表现对象——汉字。 1. 创生观 河图洛书仓颉造字 “苍首四目,通于神明”———————形象 “仰观…俯察…,采众美,合而为字”—过程 “天雨粟,鬼夜哭” ————————效果 结绳而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载体。 2. 艺术素质甲骨文的象形性.doc ①形象性(六书)

②丰富性(量大、形丰、体多) ③独特性(组合、行文方式) ④传承性(发展过程、包容书家书作) 张怀瓘有言:“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形象性————抽象性————泛象性 (甲骨、大篆)(小篆)(其余书体) 五.表现内容 宏观:——宇宙观念、自然意识。 (天圆地方、阳舒阴惨、二仪有象) ——传统意识、民族文化。 (崇古观念、人本思想、道技两进) ——哲理精神、辩证思维。 (易变、儒仁、道逸、释虚) ——人生观与君子风范。 (为己之学、君子儒) 微观:——书法素质 ——艺术积淀。 ——情感变化 ——心理状态。 ——生活阅历 ——另类情绪。 唐代张怀瓘有言:“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何幽不贯,何远不径?” 如:如其人、如其境、如其才……  舒:舒其心、舒其情、舒其意…… 著:表其心、叙其思、发其愤…… 记:记其事、录其史、臧丕其人…… 不能数典忘祖,耻崇家范,做“无根的漂浮”篆书 篆书的种类——见另文篆书种类 2.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第5 课青铜器与甲 骨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第二个子目“甲骨文记事”中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地位;最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子目明确了甲骨文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古中国的文明发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看一下这段视频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器物?视频:介绍司母戊鼎 教师: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青铜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感受一下灿烂文明背后奴隶的悲惨生活。 展示课题: 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刚才咱们欣赏了司母戊鼎,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用来作什么用的? 学生:它是用青铜做成的,祭祀用的。 教师:青铜是铜和其他金属的合金制品。 展示资料:《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教师:“金”可泛指所有金属,这段话中特指铜锡合金,即青铜,意思是用青铜冶炼不同种类的器物有六种配方。六成铜一成锡混合,是造编钟大鼎这样的礼器的做法。 展示:鼎 教师:青铜鼎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 的色彩。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礼器。 思考:“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吗? 学生:一言九鼎、人声鼎沸、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革故鼎新等 过渡:想象一下,古时那些青铜鼎是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 教师:这是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图中应该是什么人正在辛勤的劳作?(奴隶)到底用什么办法制作出来的呢? 展示:《司母戊鼎》 教师:司母戊鼎高1.33米,长一米多,宽80厘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生产规模大 视频: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 归纳: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手工业的发展)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商周时期 3、青铜制造业中的精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4、青铜制造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范围广探讨: 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统称为“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器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