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

【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经典药物,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应用最多,但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应用现状及阿司匹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对农业领域新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环氧化物酶、抗癌、新应用、农业领域、阿司匹林抵抗、发展前景

一、前言

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但随着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发现。不仅在医学上有较大的研究进展,而且在农业领域有新的妙用。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药理作用温和而确实,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

2.消炎抗风湿

用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也可用于鉴别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但由于抗风湿治疗剂量大,易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长期用药对肝、肾都有损害,但损害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

3.防止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栓塞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此,可作为治疗脑血栓及预防心肌梗塞发生的常规治疗药物[1]。随着对血栓在心脑血管事件中认识程度的提高及使用阿司匹林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多,我国专家共识明确提出了对阿司匹林使用的意见和建议[2],让心脑血管患者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即可以

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三、阿司匹林应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以及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 并认为这些作用都与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及抑制血栓素A2有关[3]。

1.防治心脑血管病

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据统计[9],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2.预防癌症

近几年,很多研究发现小剂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研究者证实至少隔日服用阿司匹林或消炎痛等药物的肠癌病人其死亡率可降低40%[10]。体外试验也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促进其凋亡[8]。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通过与TGF-B反应抑制多种组织中癌细胞生长,另外TGF-B 受体可分布于多种组织细胞,阿司匹林也可以通过抑制多种组织中癌细胞的生长,从而起到防癌和治疗癌症的作用。同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也明显下调,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形成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机制之一[4]。

3. 降压

临床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降压作用,但早晨服用则无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5],且阿司匹林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平稳,减少晨冲现象。其降压作用机理考虑为阿司匹林是有力的抗氧化物,可减少血管产生氧化物,并减少NO释放,阻止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

4.防治老年痴呆

美国的家庭医生杂志指出[7]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合成前列腺素的环氧化物酶-2的活性,因此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通过治疗炎症和其他机制来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

研究发现,由于大脑内发生的炎症,致使老年痴呆症的恶化,那些按时服用

阿司匹林类抗炎药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者年痴呆症,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的下降比例比一般人低。所以,阿司匹林不但有益于老年痴呆症病人,而且对众多的老年健忘症患者也颇有疗效[6]。

5. 防治心脏病

新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强大的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效果。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4500名年龄在5O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做了调查,他们发现: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以将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减少近半。被调查的人至少有一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实验发现阿司匹林有明显的疗效,除了能减少致命疾病的发病率外,还可以降低非致命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胸痛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出血性并发症虽然较少发生,但在服用阿司匹林组最常见。以往许多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稀释血液、保护心脏血管。该发现为医生们建议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及中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农业领域新应用

人们都知道阿司匹林是医学上的常用药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农业中还有许多增产增收的妙用。近年来,农业专家通过实验,发现阿司匹林对农作物、果树等有重要的增产作用,且能分解为水杨醋酸等成分。这些物质具有保持植物叶片水分的功能,而植物叶片恰好是制造营养的工厂,是植物开花、结果的必要条件。因而,阿司匹林可以起到农作物及果树增产的目的。

(1)处理种子

浸种或喷施植株玉米种子用0.05%的阿司匹林溶液浸泡24小时后凉干播种。可使苗齐苗壮,增强抗旱能力。提高产量10%-20%。用0.02%的阿斯匹林药喷施玉米植株,可提高产量8%-10%。

(2)提高树苗成活率及鲜花保鲜

移栽树苗时,用阿司匹林溶液将土湿透,成活率可达97%。延长鲜花保鲜期在花瓶的水中放l片阿司匹林,可使插在瓶中的鲜花延长花期4-7天。

(3)减少作物落花落果

干旱时,将粮食作物、果树喷洒0.05%一0.1%的阿斯匹林溶液,能减少干旱引起的落花落果,增加产量。

(4)提高成活率

用0.01%的阿斯匹林溶液浸泡苗木4-5小时,插条发芽率可显著提高。用0.05%的阿司匹林溶液在甘薯栽前浸种4小时,成活率可达98%以上,并可使甘薯苗期缩短3—5天。

(5)防水分蒸发

用稀的阿司匹林溶液喷洒农作物,能促使植物气孔周围的唇形细胞闭合,减少植株体内水分的蒸腾,提高作物的耐旱能力。

五、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时发现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 有一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加大治疗剂量, 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目的, 而且不良反应增加, 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12]。

1.阿司匹林抵抗主要的发生机制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环加氧酶-1(cyclooxygenase-1,COX-1,PGH2合成酶-1) 及环加氧酶-2 (cyclooxygenase-2,COX-2,PGH2合成酶-2)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进行不可逆的乙酰化装饰而灭活COX-1 和COX-2,从而阻断AA生成前列腺素H(PGH),减少TXA2的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见,COX 在阿司匹林发挥药效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AR 的发生机制也与COX-1、COX-2 有密切联系。

2. 阿司匹林抵抗其它发生的机制

(1)儿茶酚胺水平增加

长期运动可以通过提高VⅢ因子水平及血小板活性而影响凝血功能。该类患者经过阿司匹林治疗后可以被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 但血小板可被应激时的儿茶酚胺所激活增加, 故过度的体育运动及其他长期应激的情况下, 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会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2)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非甾体消炎药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竞争性的阻碍阿司匹林进Ser-530,抑制其乙酞化反应,从而抑制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因此非甾体消炎药可能削弱了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3)用药剂量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尽管低剂量阿司匹林能够完全抑制COX-1 ,但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

量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抗血小板效果。Helgason 等研究表明,对低剂量阿司匹林

(75~150mg)只有部分反应的28例脑卒中患者,将阿司匹林剂量增加到1300mg,其中25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被完全抑制, 表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但仍有8%的患者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较高剂量阿司匹林能否避免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3.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治疗的研究

由于抵抗的存在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已开始研究解决抵抗的方法,但疗效还不是很理想,具体研究有:(1)选择合适的剂量 (2)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同时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ASR的疗效。(3) 使用其它的抗血小板制剂: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一个选择。(4)血小板TXA2受体拮抗剂可能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

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医文化及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也有人尝试利用中药来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张妍等[13]研究了通心络来治疗,结果是有效的。

六、发展前景

1. 国外市场发展稳定

20世纪80年代,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的50-60%,其中1/3用于抗风湿治疗。90年代初,由于其他解热镇痛药的崛起,挤占了阿司匹林的部分市场份额,使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又不断回升。目前阿司匹林占美国解热镇痛药市场销售额的25%-27%,扑热息痛占45%左右,布洛芬占23%-25%,其他解热镇痛药占5%左右。

据零售额统计显示,近几年美国市场上阿司匹林是惟—一个销售额增长的解热镇痛药产品。90年代中期,美国阿司匹林销售额为5.5亿美元左右,到20世纪末,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左右,年均增幅约为0.9%-1.1%,而同期其他解热镇痛药销售额下降或持平。

2. 国内市场前景光明

长期以来,我国阿司匹林年消费量一直占世界消费量的7%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最近几年我国消费量有所增长。特别是阿司匹林制剂的市场销售额有了较快的增长,2000年我国阿司匹林片剂产量达到100多亿片。但是,增长的大部分是防治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小剂量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市场的阿司

匹林消费量增长幅度不大。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环保治理费用、劳力费用等不断增长,已不愿生产阿司匹林这一微利产品。美国近年生产的阿司匹林已大幅减少,转而向国际市场上购买,使我国阿司匹林出口美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阿司匹林生产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今后我国将成为世界阿司匹林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和出口量都会不断增加,发展前景看好[14]。

七、结论

本文主要综述了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对阿司匹林进行了研究。阿司匹林由传统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抗血栓的形成,扩展到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抑制肿瘤的发生等新的药理作用。且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宽,可预防心血管疾病、降压、预防心脏病等。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而在研究趋势上,更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在应用上,继续探索更加优异的药物,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在抵抗方面上,继续探索其可能存在的发生机制,为阿司匹林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八、参考文献

[1] 史成坤, 黄岩,袁继伟. 探讨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和预防作用的机制

及价值[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7:57

[2] 中国专家共识.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心

血管病杂志,2006,34 (3):381—384

[3] Chan T A, Morin P J , Vogelstein B .Mechanismsunderlying nonsteroidal

anti2 inflammatory drugs2 meaiatedapopxosis [J]. Pro Natl Acad Sci USA, 1998, 95(2) : 6-11

[4] 高雪芹,张维东,宋守芹,等.阿司匹林对S18O肿瘤生长及血管生长相关

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2,4:299—301 [5] 黄东芳,赵子彦. 阿司匹林在高血压中的应用进展[J]. 山东医药,2008,

48(13):116.

[6] 高捷.阿司匹林的临床进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7(2):55

[7] Cynthia G.Olsen and Mark E.c1asen. Senile Dementia of Binswanger’s

Type [J].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ian, 1998 .

[8] 翟静,曹奇志,候盼飞. 阿司匹林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

报,2007,1.

[9] 汪洋,商洪才,项耀祖,等.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现状及局限性[J]. 中国科技论文在

线,2007,2(11):785-790

[10] Sehreinemaehers. DM and Everson. RB. Aspirin use an d lung, co1o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in a prospective study[J].Epidemiology,1994,5:138-46.

[11]欧阳男,张贺.阿司匹林在农业上的妙用[J].四川农业科技,2004, (2):35

[12] 李江,刘文娴.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及展望[J].心肺血管病志,2009,28

(1):61-63

[13] 张妍,梁静,周玉杰,等. 通心络有效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临床观察.中国

综合临床杂志,2006,22 :778-779

[14] 刘增彪.阿司匹林临床新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外医学研究,2010,8(5):84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组建议预防心血管病获益超过出血风险可以服用阿司匹林:(1)男性45~59岁组10年冠心病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时,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2)女性55~59岁组10年脑卒中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无心血管病的80岁以上的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真有这么神奇吗? 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

阿司匹林论文

论阿司匹林催化剂使用情况 摘要:阿司匹林的传统合成方法是用醋酸酐和水杨酸为起始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而制得。这一生产方法已使用多年,其工艺较为成熟,但是收率较低,一般在70%左右,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本文旨在介绍使用各种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的影响,并在最后写出了一篇离子液体【bmim】H2PO4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以此来论证离子液体型催化剂在阿司匹林制备过程中的优点。 关键词:阿司匹林催化剂合成 一、阿司匹林合成的历史意义 1、阿司匹林认识过程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已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又名乙酰水杨酸。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臭或微带乙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mp. 135~140℃。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

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98年德国化学家Dr. Felix Hoffmann用水杨酸与醋酸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3月6日德国拜仁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经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①,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2、阿司匹林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为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近年来又证明它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本品长期服用会引起胃肠道出血,这主要是由于前列腺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而本品抑制了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使得黏膜易于受到损伤;另外,由于前列腺素E 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本品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作用还会导致过敏性哮喘的发生。 二、阿司匹林催化剂 1、阿司匹林催化剂使用现状分析 在过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阿司匹林的合成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革和考验。迄今为止,阿司匹林主要以水杨酸、乙酸酐为原料,通常通过以下3种途径合成:酸催化、碱催化和新型催化。合成方法如下:①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临床应用近百年,是解热镇痛抗炎药。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阿斯 匹林临床使用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其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充实。现从以下几方面将其在临床的应用作一阐述。 1 阿斯匹林的药理作用 1.1解热作用细胞因子(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发热机体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嗜细 胞产并释放的内生致热原,其在下丘脑引起前列腺素 (PG)E合成的释放增加,PGE作为中枢 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阿斯匹林可抑制下丘脑环氧酶(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恢复正常。 1.2镇痛作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病理过程引起致痛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和释放增多,引起疼痛。阿斯匹林可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s合成 减少而减轻痛疼。 1.3抗炎作用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阿斯匹林可抑制炎症部位COX-2,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1.4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小剂量防治血栓,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1.4.1血栓素 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和血管收缩剂。低浓度阿斯匹林可使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了血小板中TXA2 的生成,而抑制血小板的板聚。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环素 (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所以 PGI2 是TXA2 的生理拮抗剂,PGI2 合成减少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由于血小板中的COX对阿斯匹林的 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所以小剂量的阿斯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减少TXA2 的生成。小剂量为每日口服 75mg 阿斯匹林。 1.4.2 大剂量阿斯匹林 0.3g 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COX,减少 PGI2 合成,降低或抵消 小剂量阿斯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大剂量阿斯匹林因抑制 PGI2 的合成,导致促进血栓形成。 1.5其他男性避孕;抗肿瘤;治疗腹泻;胆道蛔虫症;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早期);预防胆结石复发;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胎儿生长迟缓;糖尿病;女性不孕和 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多;先兆子痫;老年性白内障(S C );安眠。 2阿斯匹林的副作用 ①一般胃肠道症状和胃溃疡出血。②凝血障碍。③过敏反应。④水杨酸反应。⑤若孕妇 使用阿斯匹林,其早产儿比其它早产儿更可能有大脑出血。⑥瑞夷(R e y e )综合症。 3 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与某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提高 这些药物的游离型血药浓度,如增强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易致出血。增强甲磺丁脲的降血 糖作用,易致低血糖。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增加诱发溃疡的作用。阿斯匹 林还可影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的分泌而增强其毒性。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阿司 匹林排泄,使后者易致蓄积中毒。 4 总结 阿司匹林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脏代谢,尿 排泄,尿液PH 可影响排泄,碱化尿液可降低血浓度。大剂量的阿斯匹林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不能和阿司匹林一起应用的药物

不能和阿司匹林一起应 用的药物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已被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药物。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有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出血。丹参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黏稠度的作用。将丹参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就不太合适了,这相当于加大了阿司匹林的药物剂量,容易导致出血。阿司匹林不仅不能和丹参片一起吃,与许多药都不能一起混着吃。 1.降血脂药降血脂药消胆胺不宜与阿司匹林并用,否则会形成复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2.利尿药速尿与阿司匹林合用会使药物蓄积体内,加重毒性反应;乙酰唑胺与阿司匹林联用,后者能使前者血药浓度增高,引起毒性反应。 3.抗凝血药新抗凝、华法令、双香豆素与阿司匹林合用,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危险。

4.降糖药阿司匹林本身有降血糖作用,而且阿司匹林可缓解降血糖药的代谢与排泄,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因此,降糖灵、优降糖及氯磺丙脲等,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二者合用可能引起低血糖昏迷。 5.抗癌药甲氨蝶呤在体内有70%与血浆蛋白结合,如果同时应用阿司匹林,则有较多的甲氨蝶呤会从人体的血浆蛋白中被置换出来,增强毒性反应。 6.催眠药苯巴比妥(鲁米那)和健脑片等可促使肝细胞内的药酶活性增高,加速阿司匹林的代谢,降低疗效,故不宜联用。 7.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钠的代谢会受到阿司匹林的干扰,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增强毒性反应,故两者属于配伍禁忌。 8.镇痛药消炎痛、炎痛静与阿司匹林同时应用,非但不能增强疗效,而且会引起胃出血。 9.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龙引起胃、十二指肠,甚至食管和大肠消化道溃疡,阿司匹林可加重这种不良反应,因此不宜同服。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怎样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除了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对防范和减少冠心病急性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 根据制剂工艺不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阿司匹林制剂主要分为普通制剂和肠溶制剂。阿司匹林的普通制剂口服后因为水杨酸的强酸性作用刺激胃黏膜,所以一般建议饭后服用。目前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采用肠溶包衣制剂技术,使包裹于肠溶衣里面阿司匹林在胃的酸性条件下不被溶解出来,这样就避免了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同时也利于将阿司匹林传递至肠部促进其吸收,故阿司匹林肠溶制剂餐前服用更合适。若在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因食物可以稀释或中和胃酸,降低胃的酸性,可能会使阿司匹林的肠溶外衣提前溶解;同时,食物也会延缓阿司匹林快速通过胃进入肠道,增加阿司匹林在胃部提前释放的风险。而在餐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时,因为空腹状态下胃呈酸性,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会在胃中释放,不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同时能更快的通过胃到达肠部进行释放,药效发挥相对更快。 在阿司匹林制剂服用时间的选择方面,有研究显示,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降压作用,而上午服用则无此

作用,说明阿司匹林服用具有生物时效性。通常情况下,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为06:00-12:00,而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在服药后3-4h后才能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才服用本品,则不能起到最佳保护作用,而18:00-24: 00 是人体血小板生成的活跃时段,人体活动少,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故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其抗血小板作用更有时效性。但也有实验发现,早晨服用阿司匹林,血液中的前列环素夜间比白天水平高,而晚上服用阿司匹林,则血液中的前列环素白天比夜间高。因前列环素具有血管扩张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夜间凝血度最高,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疗时,早晨服用阿司匹林效果更佳。综上,早晨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都有其合理性,患者在选择服用时间时,可根据医师治疗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阿司匹林的制备与应用

阿司匹林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神奇的药,它的年龄超过了110岁。它与青霉素、安定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它为人类减少死亡、延长寿命,尤其是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简单有效而经济的手段。本文就阿司匹林的制备与应用展开探究,深入了解阿司匹林的作用与机理。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制备,应用,药理 一、背景 在2010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世界心脏联盟前任主席沙赫里亚尔阿?谢赫教授同与会的全球专家呼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就是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 西方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关于阿司匹林故事,始于1897年。但实际上,阿司匹林的传奇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漫长。 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记载。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埃伯斯氏古医集》记载了用柳树皮、树叶涂抹身体,可缓解关节炎和背部疼痛。 而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曾把柳树皮磨成药粉让病人服用。希波克拉底从柳树中找到的镇痛药就是阿司匹林的原型——水杨酸,并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中。 虽然水杨酸能镇痛,但它有着几乎无法去除的副作用,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使得很多患者控制了风湿却不得不忍受胃病的痛苦。 19世纪末,在一家药厂工作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老霍夫曼,在用水杨酸驱除关节炎带来的疼痛时,呕吐和胃部不适也让他痛不欲生。 或许是不堪忍受父亲因服药带来的巨大痛苦,霍夫曼查阅了一系列论文,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生产出了稳定且副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从此,风湿病治疗的历史被改变。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商品专利号为36433。阿司匹林开始在位于德国伍珀塔尔的埃尔伯福特工厂生产,从此阿司匹林便问世了。 二、合成制备 在工业上,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以醋酐为酰化剂,与水杨酸羟基酰化成酯。传统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其存在如下缺点:(1)收率较低(65%~70%),腐蚀设备,有排酸污染。(2)操作条件要求严格。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反应要严格控制其加入速度和搅拌速度,否则会导致反应物碳化。(3)粗产品干燥时,由于硫酸分离不完全而导致部分产品氧化,引起产品成色不好。(4)产品不能加热干燥,否则产品中残余的浓硫酸会催化乙酰水杨酸水解成水杨酸。工业上为回避上述缺点,往往采用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醋酸锌、硫酸铝钾、三氯稀土等新型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是在酸性或碱性催化剂作用下,通过酰化试剂乙酸酐使水杨酸乙酰化得到,催化剂的性质对反应有重要影响。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靳维华 阿司匹林是人们熟知的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药理作用除了退热、抗风湿以外,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它的价格便宜、作用可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阿司匹林,最大限度地从中获益和减少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其药物半衰期为4小时左右。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 人们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有无出血的危险?多大的剂量合适?一天中什么时候服药效果最佳? 哪些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根据病人的病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必须服用,这些人有心脏病史或已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冠心病搭桥手术后或介入治疗术后、中风以及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不管年龄、性别差异、是否患高血压或糖尿病。第二种是可以服用。这类人群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使用阿司匹林主要是为了预防结肠癌和老年痴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服用就必须权衡利弊。因为,用得不好引起其他病症反而得不偿失。最后一种人群是不应当服用阿司匹林的。 多大剂量合适,以往资料推荐的服用剂量大小悬殊,让人无所适从。这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用于检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能力实验仪器。很多结论来自观察者的个人体会。有人认为,从5mg起阿司匹林就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至100mg时血小板全面被抑制,超过325mg或500mg时出血危险加大。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0~300mg/日就可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每天只要服用75毫克的阿司匹林即可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凝聚疗效。但是,多数学者主张每天最小剂量不小于75mg,目前多数人每天服用25~40mg,剂量偏小。我们认为,用于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每天一次口服75~100mg;而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如植入支架)后,应每天一次口服300毫克。 何时服药,由于阿司匹林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一般主张每天服用1次。在早餐前服用往往会引起胃部不适,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在早餐后服用。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以40毫克/次,每天两次为宜,可以在早晚餐后服用。对于高血压病人,最好采用睡前服用,原因是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协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7.0mmHg,舒张压降低4.8mmHg。因此认为,有轻、中度高血压而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者,睡前用药有利于控制高血压。 剂型和给药方式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2004ACCAHA的说法)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徐成斌 自20世纪6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的40年里,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熟识。循证医学的大量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冠脉血管重建(PCI及CABG)均可使患者受益。现已明确,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对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发展为症状性冠心病的风险。 最新的ATT研究结果 尽管近年来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与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却仍不能动摇。 关于阿司匹林在血管(血栓)事件高危患者中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具影响力的是抗栓试验协作组(ATT)的荟萃分析报告。根据最新的ATT研究报告,阿司匹林(或其他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绝大多数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高危患者具有保护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主要为阿司匹林)1个月,严重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每1000人减少38(±5);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治疗2年,每1000人减少36(±5)。高危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可使任何严重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仍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每日75~150mg与更高剂量等效,而小于75mg效果不确定。 指南推荐的阿司匹林使用方法 2004年6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联合发布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新指南,在该指南中,对STEMI不同处理阶段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均有明确描述。 1.在院前急救阶段,对于疑诊为STEMI的胸痛患者,若无阿司匹林过敏史,急救医疗服务提供者甚至急救运送人员应立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62~325mg,嚼服。最好使用非肠溶制剂,以便于快速吸收。(推荐级别:Ⅰ~Ⅱa;证据水平:C) 2.在急诊室,对于那些尚未服用阿司匹林的STEMI患者应立即给予阿司匹林162mg 至325mg(推荐级别:Ⅰ;证据水平:C),嚼服。最好使用非肠溶制剂。在162mg或更大剂量时,阿司匹林可以立即并近乎完全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产生迅速的临床抗栓作用。所有疑诊为STEMI的胸痛患者,若无阿司匹林过敏史,都应当立即使用阿司匹林162~325mg,维持量为每日75~162mg。无论采用何种再灌注策略(溶栓或PCI),无论是否使用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都应当使用阿司匹林。 3.采用溶栓治疗的患者,若存在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不能耐受时,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替代(推荐级别:Ⅱa;证据水平:C)。 4.对于行诊断性导管检查并计划施行PCI的患者,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每日75~162mg外,还应同时使用氯吡格雷每日75mg,裸支架置入者至少用1个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者则至少应用数月(西罗莫司支架3个月,紫杉醇支架6个月),出血风险不高的患者可以用12个月(推荐级别:Ⅰ;证据水平:B)。对于有抗凝治疗适应证者(如合并房颤、左室血栓、脑栓塞或广泛的室壁运动异常),应加用华法林,维持INR2~3(推荐级别:Ⅱb;证据水平:C)。此外,如果计划施行PCI(无论放不放支架),还应在术前尽早使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推荐级别:Ⅱa;证据水平:B);或考虑使用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推荐级别:Ⅱb;证据水平:C)。 5.对于拟行CABG手术的患者,可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但需在搭桥术前5~7天停用(至少5天,最好7天),除非紧急搭桥的益处超过大出血的风险(推荐级别:I;证据水平:

阿司匹林应用

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ACSVD 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建议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 ~100 mg/d)进行 ASCVD 的一级预防: 1、高脂血症患者, TC ≥ 7.2 mmol/L 或 LDL-C ≥ 4.9 mmol/L,年龄≥55 岁(IIa,B)。。 2、10 年 ASCVD 发病风险≥ 10%。 3、糖尿病患者,年龄≥ 50 岁,伴有以下至少 1 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 岁、女 <65 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 ≥ 5.2 mmol/L 或 LDL-C ≥ 3.4 mmol /L 或 HDL-C <1.04 mmol /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 30 mg/g) 。(IIa,C)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 150 /90 mmHg),伴有以下 3 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 2 项:年龄(男性≥ 45 岁或女性≥ 55 岁)、吸烟、低 HDL-C (<1.04 mmol/L)。(IIa,B)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eGFR 30-45 ml· min -1· 1.73m -2。(IIb,C) 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 5 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 4 项:年龄(男性≥45 岁或女性≥ 55 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 ≥ 28 kg/m2)、血脂异常(IIa,C)。年龄≥ 80 岁或 <30 岁的人群和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 <50%)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阿司匹林在ASCVD 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1.冠心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所有无禁忌证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 75 ~100 mg /d 长期治疗(I,A);不能耐受者用氯吡格雷 75 mg/d(I,B)。 择期支架植入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 100 ~ 300 mg,其后 100 mg /d 维持(I,B)。 (2)NSTE-ACS 所有无禁忌证者初始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 100 ~300 mg,75 ~100 mg/d 长期维持(I,A); 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300~600 mg 负荷量,75 mg/d 维持)替代(I,B)。 PCI 术后: 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DAPT) 至少 4 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 DAPT 至少 6 个月,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缩短(<6 个月),缺血高危、出血低危的患者,DAPT 可维持 12 个月以上(IIb,A)。早期保守治疗者:入院后迅速开始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并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后每日维持量,至少 1 个月(I,A),最好 12 个月(I,B);低危患者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I,A)。 (3)STEMI 如无禁忌,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性阿司匹林 300 mg(I,B),继以 75 ~100 mg/d 长期维持(I,A)。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 接受溶栓治疗者: ①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 mg(年龄≤ 75 岁)或 75 mg (年龄 >75 岁),或替格瑞洛负荷量 180 mg(适合缺血高危和氯吡格雷耐药倾向的患者)(I,A);②溶栓后继续坚持 DAPT,阿司匹林 75~100 mg/d,长期维持;氯吡格雷 75 mg/d 或替格瑞洛 90 mg,2 次 /d,维持 12 月(I,A)。接受直接 PCI 者(特别是置入 DES 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给予替格瑞洛负荷量 180 mg,以后 90 mg,2 次 /d,至少 12 个月(I,B)或氯吡格雷负荷量 600 mg,以后 75 mg /d 维持,至少 12 个月(I,A)。 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 STEMI 患者:阿司匹林基础上可给予任何 1 种 P2Y12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负荷量 600 mg,75 mg /d 维持或替格瑞洛 90 mg,2 次 /d,至少 12 个月(I,B)。 2.非心源性卒中或 TIA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I,A)。阿司匹林 50~325 mg/d 或氯吡格雷 75 mg/d 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A)。阿司匹林单药最佳剂量为 75~150 mg/d。 发病在 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A 年龄;B 血压;C 临床症状;D 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 4 分] 的急性非心源性 TIA 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 评分≤ 3 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21d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 摘要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达百年之久,是人类医药史上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其最大功效是退热和镇痛。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显示,这种老药的新用途越来越多,包括已证实的减缓血管老化速度以及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而最近更发现其可防治多种疾病。 关键字:阿司匹林;临床新应用; 浅析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虽然已经上市100多年,但人们对它的疗效却还未了解得很透彻。仅在去年头10个月,全世界就发表了大约2000份关于乙酰水杨酸的研究报告。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司匹林作用的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尼说,全世界每年要消耗45000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同时,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全产生药物依赖性。阿司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随着对其药理作用不断深入研究,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也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防治冠心病 近年来,由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用它来预防心脑血管血栓形成。近几年来,阿司匹林已作为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药物而广泛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导读:原则上来讲,每天服用的最大剂量应该根据服用者的体重来计算,最多每公斤5—10毫克,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克。……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水杨酸类镇痛、消炎、解热、抗风湿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2)消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儿科适用。 罗学宏教授说,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原则上来讲,每天服用的最大剂量应该根据服用者的体重来计算,最多每公斤5—10毫克,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克。如果服药量过大,将导致体温下降过快,对患者很危险,因为这使得患者的代谢能力突然降到很低的水平,如果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可能会导致休克。 郭施东医生说,阿司匹林比较常用,但是并非人人适合。首先,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得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史旭波胡大一2008-7-14 由于在损伤得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得能力,血小板就是 生理性止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得核心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突然破裂所引发得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得激活,就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得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得反应所产生得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目前得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得环节干扰了血小板得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得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得作用机制?细胞中得花生四烯酸以磷脂得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得花生四烯酸在(COX)得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与前列腺素H2(PGH2)。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得代谢产物PGG2与PGH2。COX-1就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COX-2就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得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得 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与疼痛。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得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得促血 小板聚集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得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就是至今发现得活性最强得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得血小板聚集与释放。血小板产生TXA2得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得之间得动态平衡就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得重要机制。?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得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酶,血小板得COX一旦失活就不能重新生成,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得抑 制就是永久性得,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血小板得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得血小板重新生成,每天1次得阿司匹林足以维持对血小板TXA2生成得抑制。内皮细胞就是有核细胞,失去活性得可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总体来说阿司匹林可充分抑制血小板具有促栓活性得TXA2得合成,而对内皮细胞具有抗栓活性得PGI2影响不大。因此小剂量得阿司匹林发挥得就是抗栓作 2阿司匹林得药物代谢动力学?非用。? ?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 阿司匹林的简介 1.1名称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英文简写:ASR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结构式为:C9H8O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1.2药品简介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 1.3.1药物效力动力学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2008-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CO 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 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酶,血小板的COX一旦失活就不能重新生成,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每天1次的阿司匹林足以维持对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内皮细胞是有核细胞,失去活性的可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总体来说阿司匹林可充分抑制血小板具有促栓活性的TXA2的合成,而对内皮细胞具有抗栓 活性的PGI2影响不大。因此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的是抗栓作 用。? 2阿司匹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肠溶阿司匹林在胃和小肠上段快速吸收,吸收后30~40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因其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独特功效,被广泛用于防治冠脉和脑血管栓塞性疾病,为无数患者送去了福音。神威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神威药业生产的优质良药,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可靠的疗效,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推崇。据报道阿司匹林在原有功能主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凝血素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之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高。据统计,糖尿病人死于心脏病患者的确2~4倍。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部分原因就在于它阻止了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翰尼肯斯博士执导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试验------“医师健康研究”揭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发生率减少了44%,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经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里查理科普顿博士,是精神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他研究发现,大脑内发生的炎症,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到了推动助澜之作用,而按时服用抗炎药物(如阿斯匹林)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癌症:十几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方面

的研究。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他说:诸多试验显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具有防治如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等肿瘤之功用。 冠心病发作:阿司匹林不仅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而且还可以用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急救。翰尼肯斯博士主持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涉及对象为17,187名患者。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作的24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死亡率减少了23%。冠心病发作时,延迟时间愈长,心肌受损的范围就愈大。因此,心脏病专家建议说:冠心病一旦发作,应立即咀嚼两片阿司匹林,因为嚼服比吞服吸收更迅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名为“护士健康调查”的研究,对90,000多名女护士进行长期研究后发现:那些按时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的护士,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下降了30%,用药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发病率危险性下降44%之多。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在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时合用阿司匹林,会防止吸力损害的发生。氨基糖类抗生素于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分子性质不稳定,能损伤各种细胞,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毛细胞一旦受损,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对动物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被分解后,变为水杨酸盐,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专家建议:为安全起见,开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防病保健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2008-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酶,血小板的COX一旦失活就不能重新生成,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每天1次的阿司匹林足以维持对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内皮细胞是有核细胞,失去活性的可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总体来说阿司匹林可充分抑制血小板具有促栓活性的TXA2的合成,而对内皮细胞具有抗栓活性的PGI2影响不大。因此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的是抗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