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明代茶诗教案

明代茶诗教案

明代茶诗教案
明代茶诗教案

《明代茶诗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明代的茶诗及茶诗特点。

2.了解明代茶诗的历史背景。

3.领悟学习茶诗的方法,理解茶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学习茶诗的方法,理解茶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说说茶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茶诗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 可以观民风、民俗的演变和时代兴亡; 可以体察时代共同心理和作者品流; 可以帮助后人识茶、辨水、品味、知香, 进而领悟茶禅一味的真谛

你都知道哪些茶诗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两首茶诗吧!

二、根据搜索的资料,说说明代茶诗的背景及特点

(一)学生介绍明代茶诗的背景

明代茶诗有500多篇,以文徵明创作的诗词数量最多,有150多首,明代茶诗体现出明代文人茶虚静空灵、天人合一以及本真自然、闲适清逸的艺术精神。

(二)说一说明代茶诗的特点

1.茶诗作者中好一部分人是才子,所以茶诗的质量较高。

2.明代茶诗的体裁较多,包括了古诗、律诗、绝句、竹枝词,宫词。

3.明代茶诗的题材较广,有采茶、造茶、煎茶、饮茶,名茶、名水、名茶具以及有关茶对圣、茶人等。

三、介绍诗人

1.两首茶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四、学习《惠明寺茶歌》、《采茶词》。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茶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2.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惠明寺茶歌》、《采茶词》,想一想这两首茶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这两首茶诗什么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3.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5.通过学习这两首茶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吟诵茶诗。

五、教师小结

1.严用光在《惠明寺茶歌》中,对惠明寺附近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写出了惠明茶的生长环境以及最佳采摘惠明茶的时间,清明过后雨后的早晨是采摘的最佳时机。

2.随着采茶女日复一日的脚踪,诗歌以个体的动态与情感为主线,勾勒出茶乡生活图景的不同侧面。茶园漫山遍野,茶村散落其间,岭上有茶姑的山歌盘旋,岭下是家家炒茶焙茶,户户以茶待客。抽象的民俗民情由此变得真切可感,飘散着茶乡原生态的香高味浓。

六、作业布置

1.你从这两首茶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能回家跟爸爸妈妈介绍一下有关茶诗的内容吗?

茶诗

茶诗 茶的18种层面 第一量,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实在可惜。第二层,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层.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茶? 第四层,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 第五层,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存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 第六层,美茶:此处之“美”非好茶,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第七层,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第八层,饭茶: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第九层,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

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第十层,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 第十一层,嗜茶:谓之茶客,沉谜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喜爱的茶。 第十二层,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第十三层,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茶道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陷入“痴、贪”之境。 第十四层,长茶:谓之茶仙,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就如《茶逋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第十五层,惜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也即珍惜当下。 第十六层,乐茶:滑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之境界。 第十七层,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饱眼福重于口福。第十八层,废茶:谓之涅檠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茶诗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己亥杂诗》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己亥杂诗》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五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亥杂诗 12314;清12315;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

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泛指全中国。恃:依靠。 喑:哑。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双井茶送子瞻》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前言】 《双井茶送子瞻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这是为送茶致苏轼的诗作,诗中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前四句在对苏轼推崇备至时特地提出“东坡旧居士”的伤心事;后四句先称美家乡的茶,然后深情地道出自己的嘱望。全诗词意畅达,没有奇词拗句,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但其构思方式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仍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注释】 ⑴子瞻:苏轼,字子瞻,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的好友。 ⑵风日:风景阳光。日:黄庭坚文集、山谷集作“公”。 ⑶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森:众多茂盛的样子。这里指翰林院珍贵的书籍有很多。 ⑷东坡旧居士:指苏轼。“东坡”原是黄州的一个地名。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曾在城郊的东坡筑室居住,因自

号“东坡居士”。 ⑸斛:古代的重器,十斗为一斛。泻明珠:说苏轼赋诗作文似明珠倾泻而出。 ⑹云腴:即指茶叶。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腴是肥美的意思, ⑺硙: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霏霏:这里指茶的粉末纷飞。雪不如:说茶的粉末极为洁白,雪也比不上它。 ⑻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被贬之地。 ⑼“独载”句:用范蠡事。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 【翻译】 人间风吹不到日照不到之处,是天上的玉堂,森然罗列着宝书。我想见你这位东坡的旧居士,在挥笔为文好似飞泻百斛明珠。这是从我江南老家摘下的云腴茶,用石磨研磨细细雪花也比它不如。唤起你在黄州的旧梦,独驾小舟像范蠡那样泛游五湖。 【赏析】 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出产的一种名茶。1087年(元佑二年),诗人在京任职时,家乡的亲人给他捎来了一些,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 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茶文化的经典古诗词诗欣赏]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茶文化的经典古诗词诗欣赏] 古诗词书法作品欣赏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古诗词欣赏 《煎茶》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尝茶》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记龙团》宋·苏辙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饮茶 一己偏居多惆怅,新茶盈杯费思量。 浮沉逆顺终须止,冷暖甘苦唯留香。 茶叹 山间竹雾绕,独登缈亭上。 茶绿伴金樽,润唇淡淡香。 观鹤随仙游,闲清野云凉。 拾此得心悦,凡事多沧桑。 论茶道 挥铁剑,斩乱马,壮志从未寄篱下。 天虽变,夕日落,不如抿茶话桑麻。有关茶文化的诗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赏析 茶诗发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苏东坡。苏东坡对茶一往情深,一生写过茶诗数以百计,经典之作颇多。以下这首诗就是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并且强调这种茶是不加膏油的。苏轼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之美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后人常把苏轼另一首诗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相对成联。 诗题表明了曹辅(,字子方,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登進士乙科。元豐(1078——1085年)中勾當鄜延路經略司公事,元祐三年(1088年)自太僕丞為福建轉運判官,七年(1092年)為尚書職方員外郎。曾以尚書郎守虢州,又嘗知衢州。紹聖(1094——1098年)中提點廣西刑獄。與蘇軾及蘇門四學士多有交往。見蘇軾《送曹輔赴閩漕》詩施註、黃庭堅《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詩史容注註、秦觀《曹虢州詩序》及本書所收諸文)寄给苏轼的新茶。诗中大意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既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自辨之。”)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_邓洧

2016年第04期提高精神享受,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不仅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国人喜欢喝清茶,水中只放茶叶,而不加其它东西,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才算上真正的好茶,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它可以单独饮用,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既解身体油腻,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由此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 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语言的精华,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 古代,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 ”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5结 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做基础,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2]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2期. 宋朝是我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雅士对茶颇为推崇,饮茶成 为高雅的标志。宋朝盛行饮茶之风,茶画茶诗这类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透过宋朝茶事绘画,观者可以在其中领略文人墨客相约饮茶的乐趣,品味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清泉。宋朝的茶室绘画种类很多,涉及范围较广。茶画不仅属于绘画体裁,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通过研究宋朝茶画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茶文化。茶事绘画是描绘茶事活动的茶画。就绘画题材加以区分,茶事绘画属于人物画。宋朝茶事绘画中描绘了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人们的饮茶习惯,这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 1.1 宋朝茶艺的影响 茶艺是汉族茶文化的体现,发源于唐代,并在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茶艺在饮茶活动中形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茶艺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择水、选茗、茶具选择以及烹茶等。虽然说起来较为简单,但事实上茶艺十分考究,是一门大学问。由于茶艺背景会影响到茶客的饮茶活动,所以茶艺背景需要根据茶艺的种类进行区分。茶艺汇聚了冲茶、泡茶和饮茶等多种技巧,是饮茶风俗习惯的体现。茶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是生活艺术也是舞台艺术,同时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宋朝茶文化较为成熟,从日常层面和文化层面推动了茶艺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宋朝茶饮技艺的种类极为丰富,比如冲茶、点茶、分茶和斗茶等。当然,这些饮茶方式在插画中也有所反映。不同于唐代的煮茶方式,冲泡方式在宋朝更为常见。所以,这种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外形和功能等都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宋朝茶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事绘画的发展。1.2书画名人的推动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有着明显的“重文轻武”趋势。事实上,这也正是宋朝的国策之一。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儒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给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饮茶在宋朝是一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 邓 洧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茶文化的发展,茶画和茶书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朝四大书法家都写过茶书,其中苏子的《啜 茶帖》和米芾的《道林帖》经常为茶人谈及。本文首先阐述了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宋朝茶事绘画的题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朝茶事绘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宋朝;茶事绘画;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邓 洧(1978-),男,湖南石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历史·文化 335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案.doc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_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教案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爱国诗,关于己亥杂诗的教学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

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茶文化—茶诗词赏析

茶文化—茶诗词赏析 《六羡歌》 【唐】陆羽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赠茶肆》 【元】李德载 茶烟一缕轻轻飏, 搅动兰膏四座香, 烹煎妙手赛维扬。 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黄金碾畔香尘细, 碧玉瓯中白雪飞, 扫醒破闷和脾胃。

风韵美,唤醒睡希夷。 蒙山顶上春光早, 扬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学士更风骚。 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龙团香满三江水, 石鼎诗成七步才, 襄王无梦到阳台。 归去来,随处是蓬莱。 一瓯佳味侵诗梦, 七碗清香胜碧简, 竹炉汤沸火初红。 两腋风,人在广寒宫。 木瓜香带千林杏, 金橘寒生万壑冰, 一瓯甘露更驰名。 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兔毫盏内新尝罢, 留得余香在齿牙, 一瓶雪水最清佳。 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龙须喷雪浮瓯面,

凤髓和云泛盏弦, 劝君休惜杖头钱。 学玉川,平地便升仙。 金樽满劝羊羔酒, 不似灵芽泛玉瓯, 声名喧满岳阳楼。 夸妙手,博士便风流。 金芽嫩采枝头露, 雪乳香浮塞上酥, 我家奇品世间无。 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品令·茶词》 【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西江月(茶词)》 【宋】苏轼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全诗翻译赏析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注释】 (1)有怀:怀念亲朋至友。 (2)泠泠:清凉。 (3)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 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4)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参考译文】 坐着舀着清凉的泉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端起一碗好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作者在诗中所怀念的爱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杨慕巢,如作者在<睡后茶 兴忆杨同州>诗中提到的"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作者 白居易【生于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卒于卒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谥文公。 【赏析】 把茶大量移入诗坛, 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 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 这么好的泉水, 这么好的茶 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 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读者可以看到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 “坐酌”与“看煎” 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

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 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两句传景色之神,后两句传心情之神,可谓茶诗 中的典范之一。 唐代名茶尚不易得, 官员、 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 表示友谊。 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 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 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 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 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 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 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北宋茶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 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 2、北宋茶的制法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