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可能成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方法。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单链RNA 病毒。它感染细胞后6~8h,造成细胞溶解、释放病毒颗粒。在病毒感染前,将针对壳(capsid)基因的小干扰RNA siC 转入细胞,可以显著抑制随后的病毒感染[18]。而非相关的小干扰RNA 不影响病毒的感染。但如果将siC 转染细胞继续培养95h,由于siC 作用靶点出现了点突变,对siC 不再敏感。病毒繁殖最终将细胞溶解。提示有效的RNA 干扰抗病毒,小干扰RNA 与靶序列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6 展 望

由于小干扰RNA 诱导的RNA 干扰能够高效地将互补序列的RNA 降解,使小干扰RNA 有可能成为抗病毒的细胞内免疫原(i ntracellular i mmunogen)[15]。体外培养细胞试验已证实,小干扰RNA 对HIV 侵入细胞,细胞内病毒复制、形成前病毒,以及子代病毒组装和释放等HIV 病毒感染各个阶段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目前小干扰RNA 抗HIV 感染仅局限在培养细胞阶段,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小干扰RNA 的作用是序列特异的,一个碱基的改变将显著影响小干扰RNA 的作用[10]。而病毒复制时,非常容易生产出突变的子代病毒,使突变病毒逃离小干扰RNA 的作用。因此,寻找病毒基因组中的保守区作为靶点,或应用两种以上的小干扰RNA 可以增加RNA 干扰的作用。此外,用转染的方法虽能将表达小干扰RNA 载体导入原代细胞,但效率不是很高。Qin 等[15]报道的转染率仅在40%左右。最后,病毒RNA 可有二级结构或结合蛋白,使小干扰RNA 不能接触病毒RNA 的互补区,限制了小干扰RNA 的作用。随着小干扰RNA 技术的改进,利用小干扰RNA 减少细胞表面HIV 受体,降解细胞内HIV 核酸和阻止病毒复制,将有望成为预防、治疗HIV 感染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

[1]

Fire A,X u S,Montgomery MK,et al 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

terference by double stranded RNA in Cae norhabditis ele gans [J ] Nature ,1998,391(6669):806

[2] Hamil ton AJ,Baulcombe DC A Species of s mall antisens e R NA in pos 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 ng i n plants [J ] Sc ienc e ,1999,286(5441):950

[3]

Li H,Li W,Ding SW Induction and suppressi on of R NA by an ani

mal virus[J] Sc ienc e ,2002,296(5521):1219

[4]

Knight SW,Bass BL A Role for the R Nas e Enzyme DCR 1in RNA i nterference and germ li ne development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Sc ienc e ,2002,293(5538):2269

[5] Berns tei n E,Caudy AA,Hammond SM,e t al Role for a bi dentate ribonuclease in the ini tiation step of RNA interference [J] Nature ,2001,409(6818):363

[6] Sijen T,Fleenor J,Simmer F,et al On the role of RNA amplifica tion i n ds RNA tri ggered gene silencing[J] Ce ll,2001,107(4):465 [7] Caplen NJ,Fleenor J,Fire A,e t al dsR NA mediated gene silenci ng in cultured Dros iphola cells:a tis sue culture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RN A i nterference[J] Gene ,2000,252(1~2):95

[8] M i nks MA,West D K,Benvin S,et al Struc tural require ments of double stranded R NA for the activation of 2 ,5 oli go(A)polymerase and protein ki nase of interferon treated HeLa Cells[J] J Biol Che m ,1979,254(20):10180

[9] El bashir SM ,Harborth J,Lendeckel W,e t al Duplexes of 21 nu cleoti de RNAs mediate RNA i nterference in cultured mammalian cells

[J] Nature ,2001,411(6836):494

[10] J acque J,Triques K,Stevenson M Modulation of HIV 1replicati on by RNA interference[J] Nature ,2002,418(6896):435

[11]

Lee NS,Dohjima T,Bauer G,e t al Expression of s mall i nterferi ng RNAs targeted agai nst HIV 1rev transcripts i n human cells[J] Nat Biote ch ,2002,20(5):500

[12] Novina CD,Murray MF,Dykxhoorn DM,et al si RNA di rected in hibi ti on of HIV i nfecti on[J] Nat M e d ,2002,8(7):681 [13]

Capodici J,Kariko K,Weis sman D Inhibi ti on of HIV 1infecti on by s mall interfering RNA 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J] J Immunol ,2002,169(9):5196

[14]

Dean M,Carrington M,Winkler C,e t al Genetic restricti on of HIV 1and progres sion to AIDS by a deletion allele of the CKR5s tructural gene[J] Sc ience ,1996,273(5283):1856

[15]

Qi n X,An D,Chen ISY,e t al Inhibiting HIV 1i nfecti on i n hu man T cells by lenti viral mediated delivery of s mall interfering R NA agains t CCR5[J] Proc Natl Acad Sci U SA ,2003,100(1):183 [16]

Ge Q,McManus MT,Nguyen MT,et al RNA i nterference of in fluenz a vi rus production by directly targeting mRN A for degradati on and indirectly inhibi ting all viral RN A transcription[J] Proc Natl A c ad Sc i U SA ,2003,100(5):2718

[17]

Wilson J A,Jayas ena S,Khvorova A,et al RNA interference blocks gene expres sion and RN A synthesis from hepatitis C replicons propagated in human liver cells[J] Proc Natl Acad Sc i U SA ,2003,100(5):2783

[18]

Gi tli n L,Karelsky S,Andi no R Short interfering RNA confers in tracellular antivi ral i mmunity i n human cells [J] Nature ,2002,418(6896):430

(收稿日期:2003 10 23)

作者简介:康洁,女,在读博士 *

通讯作者:陈若芸,女,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Tel:(010)63165325 Fax:(010)63017757 E mail:

ruoyunchen@hotmail com 近10年药用真菌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

康洁,陈若芸*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摘要:目的 综述近10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10年国内外有关药用真菌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药用真菌含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 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应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

86!Chin Pharm J ,2005January,Vol 40No 2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关键词:药用真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5)02-0086-04

药用真菌是天然药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有药用真菌110属,289种。传统药用及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多达400余种,但日常大量用于临床的只有几十种。目前已作药用的真菌有茯苓(Poria cocos)、灵芝(Ganoderma lucidum)、雷丸(Om p halia lapidescens)、冬虫夏草(Cordycep sinensis)、蜜环菌(Armillaria mella)、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等。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种类较为丰富,包括萜类、甾醇、生物碱、氨基酸、肽类、多糖等。药用真菌的药理作用也很显著,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抗高血压,降血糖,抗血栓形成等。因此,药用真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探索和发掘新药的重要领域。现就近10年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 化学成分

1 1 三萜

三萜类化合物是真菌化学成分中重要的一部分,研究较多的是茯苓三萜和灵芝三萜,研究较少的是桦褐孔菌三萜。

1 1 1 茯苓三萜 茯苓三萜可分为2个类型[1],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和3,4 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其中羊毛甾烷三萜烯型中的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是一类新的天然化合物[2]。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化合物有12个,主要来源于茯苓内核、茯苓皮和茯苓菌株培养液[1]。3,4 开环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该类型化合物有9个,仅存于茯苓皮中[1]。

1 1

2 灵芝三萜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400~600,化学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已知有7类不同的母核结构,三萜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从1982年到1990年,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103种三萜类新化合物。自1991年以来,从灵芝属真菌的子实体、孢子粉和菌丝体中先后又分离得到近20种三萜类化合物[3]。

1 1 3 桦褐孔菌三萜 何坚等[4]从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石油醚部分得到3个新三萜,分别为fuscoporianol A, fuscoporianol B和fuscoporianol C。

1 2 二萜类

二萜类化合物因其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而倍受人们的关注。Hiromichi等[5]从猴头(Hericium erinaceu m)菌丝体中分得一个新二萜化合物eri nacine P。

1 3 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杨峻山等在1988~1991年间从蜜环菌(Armilla ria mella)菌丝体的石油醚、丙酮部分分得11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近年Momose等[6]又从中得到3个新的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

1 4 甾醇类

真菌中普遍存在麦角甾醇类及其衍生物,亦有少部分豆甾醇类化合物。麦角甾醇环氧、过氧化合物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近年报道的9个新的环氧、过氧化合物:6,9 epidioxy ergosta 7,22 dien 3 ol[7];5,6 epoxy ergosta 7,22 dien 3 ol[8];5 ,

8 epidioxy (22E,24R) 23 methylergosta 6,22 dien 3 ol[9];5 ,

9 epidioxy 3 hydroxy (22E,24R) ergosta 7,22 dien 6 one[9];

5 ,9 epidioxy 3 hydroxy (24S) ergosta 7 en

6 one[9];5 ,6 e poxy (22E,24R) ergosta 8,22 dien 3 ,

7 ,14 triol[9];5 ,6 ;

8 ,

9 diep oxy (22E,24R) ergost 22 ene 3 ,7 diol[10];5 ,6 ;8 ,9 diepoxy (22E,24R) ergost 22 ene 3 ,7 diol[10];5 ,6 epoxy (22E,24R) ergosta 8,14,22 triene 3 ,7 diol[11]。

1 5 生物碱

在真菌化学成分中,生物碱也是重要的一类,以前对吲哚类生物碱报道较多,近年腺苷类、环肽类生物碱也有一些报道。

1 5 1 腺苷生物碱类 姜泓等[12]从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 ri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5个腺苷类化合物。

1 5

2 环肽生物碱类 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各种氨基酸,几个氨基酸环合在一起便成为肽。姜泓等[12]从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 ris)子实体中分得一新化合物虫草环肽A(cordycepep tide A)。

1 6 鞘脂

鞘脂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中,是真核生物细胞质膜的成分。真菌来源的鞘酯基本结构为神经酰胺,即以(神经)鞘氨醇为基本骨架,与长链脂肪酸形成的酰胺类化合物。根据与神经酰胺1位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可将鞘脂分为以下几类:神经酰胺,脑苷,糖鞘脂,肌醇磷酸神经酰胺,二肌醇磷酸神经酰胺。在各类结构中,由于鞘氨醇和脂肪酸链的长度、双键以及羟基的多少和位置不同,鞘脂的结构变化也较多[13]。

1 6 1 神经酰胺(ceramides) Jin等[14]从蜜环菌(Armilla ria mellea)中分离得到一新化合物armillaramide。Yasunori等[15]从灰树花(Gri fola fron dosa)孢子粉中分离得到4个新神经酰胺,其鞘氨醇骨架均相同,区别仅在于脂肪链长短不同(n分别为19,20,22,23)。

1 6

2 脑苷(cerebrosides) 脑苷为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与糖连接而成。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根据所连糖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葡萄糖脑苷和半乳糖脑苷。真菌中常见的是葡萄糖脑苷。

于能江等[16]从灵芝一共生菌(Calca risporiu m arbuscula)的发酵菌丝体中分得4个脑苷化合物,其中一个鉴定为[(4E, 8E,3E,2S,3R,2R) 2 hydroxy 3 hexadecenoyl 1 O D glucopyranosyl 9 methyl 4,8 sphingadienine]。

1 6 3 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es) 糖鞘脂为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与寡糖连接而成。

1 6 4 肌醇磷酸神经酰胺(inositolphosphoceramides) 这类化合物是由磷酸分别与神经酰胺的1位羟基以及肌醇或其衍生物的1位羟基连接而成的二酯。这类化合物还未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发现。由于这类化合物结构复杂,目前全部鉴定

!

87

!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的还很少。Maud等[17]从Phytophthora p a rasitica Dastur中分离得到一IPC类化合物。

1 7 多糖

多糖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和多方面的用途,多数真菌抗肿瘤有效成分为多糖,因此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真菌多糖大致可分为葡聚糖,甘露聚糖,杂多糖,糖蛋白和多糖肽。

Kazuo等[18]从雷丸(Om p ha lia lapidescens)中得到一葡聚糖,分子主链为 D (1?3)连接的葡聚糖,支链连在主链的O 6位,每隔3个主链单元连接2个支链。

Qipin等[19]从银耳(Tremella fuci f ormis Berk)中得到一甘露聚糖,分子主链为 D (1?3)连接的甘露糖,支链分别连在主链的O 2,O 4,O 6位。

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 Murr)[20]菌丝体中得到的杂多糖GFb,相对分子质量为9 8万,主链为1?6葡萄糖基和1?6半乳糖基构成,二者之比为1#1,侧链由1?3葡萄糖基,1?4葡萄糖基,末端葡萄糖基及末端半乳糖基构成。

1 8 糖蛋白和多糖肽

黎铁立等[21]从泰山赤灵芝[Ganode rma lucidu m (W Curt Fr )Karst]中分离得到7个肽多糖,其中两个为TGLP 2和TGLP 3。TGLP 2相对分子质量为20 9万,为 (1?3)(1?4)连接的甘露葡聚糖肽,含肽量为8 9%。TGLP 3相对分子质量为4 5万,为 (1?3)(1?4)(1?6)苷键连接的葡聚糖肽,且有 苷键存在,含肽量为4%。

2 药理活性

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种类繁多,药理活性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2 1 抗癌作用

近年来,对真菌多糖抗癌活性的报道很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真菌多糖大部分为葡聚糖,一般以 (1?3)(1?6)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是有活性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抗癌效果越好。真菌多糖并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激活机体内各种免疫应答,从而激活T细胞,而产生抗癌作用。

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均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如肺癌,卵巢癌,皮肤癌,中枢神经癌,直肠癌等[22]。灵芝三萜可抑制脾脏原生肿瘤和肝脏转移瘤,其抑制转移瘤的机制可能为灵芝三萜抑制了由肿瘤引起的血管增生[23]。

2 2 免疫调节作用

香菇多糖在体内能显著加强细胞对白介素 2及活化因子的应答。同样,它能使带瘤宿主助细胞被抑制的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使体液的免疫反应完全恢复正常[24]。

灵芝多糖对小鼠混合淋巴反应(MLR)有促进作用,对MLR中的T淋巴细胞增殖有加速转化的作用,对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的抑制作用有拮抗作用[25]。

灵芝中的有机锗,是较理想的免疫增强剂。

2 3 心血管系统作用

冬虫夏草中蛋白质大分子部分的提取物,按8,16,24,32mg!kg-1分别静脉注射给麻醉的小鼠,结果显示降压效果与剂量有依赖关系,32mg!k g-1的剂量降压效果最好,可使血压下降(58?4)mmHg,且能持续45min。其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松弛外周血管张力而实现的[26]。

从人工培养冬菇菌丝体中获得一种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蛋白质,能完全预防体外血栓形成,且无论体内或体外,都具有对抗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27]。

茯苓三萜可降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葡萄糖耐药性实验表明其机制可能为茯苓三萜对胰岛素有增敏作用[28]。

人工蛹虫草水提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以下的部分,显示较好的降糖活性,给药1h后,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下降了24 5%[29]。

2 4 肝脏保护作用

灵芝乙醚部分可保护由CCl4引起的肝损伤,这可能与其具有抑制 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有关[30]。

2 5 清除自由基作用

灵芝、灰树花、银耳等的多糖均有对过氧化物和羟自由基清除作用[31]。灵芝抗衰老作用可能与其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

2 6 抗HIV 1活性

灵芝三萜Ganoderi ol F和ganodermanontriol有抑制HIV 1的活性,两者抑制HIV 1的浓度均为7 8g!mL-1[32]。

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出一新的低分子量的蛋白质,能抑制HIV 1的可逆性转录酶。

3 结 语

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很多地方已具备大量栽培的条件,因此原料较易获得。药用真菌化学成分的结构种类丰富,又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还可用其作为先导物,开发新的天然药物。现在研究的一般都是人工培养的具有营养滋补的可食用菌,而野生或有毒的真菌研究较少,而这些菌往往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之,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深入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仲兆金,许先栋 茯苓三萜化学成分及其光谱特征研究进展

[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7,7(1):71

[2] 许先栋,许津,顾惠儿,等 茯苓环酮双烯三萜酸的晶体结构

和分子结构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4,4(1):26 [3] 罗俊,林志彬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

学学报,2002,37(7):574

[4] He J,Feng XZ,Lu Y,et al Three new triterpenes from Fuscoporia

obliqua[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1,3(1):55

[5] Hiro michi K,Takeshi S,Nobuo K Isolation of eri naci ne P,a ne w

parental metabolite of cyathane xyl osi dea,from Hericium eri naceum

and its biomimetic conversion into erinacines A and B[J] Te trahe dron

Lett,2000,41:4389

[6] Momose I,Sekizawa R,Hosoka wa N,e t al Melleolides K,L and

M,ne w melleolides from Armillariella mellea[J] J Antibiot,2000,

53(2):137

[7] 陈晓梅,杨峻山,郭顺星 石斛小菇中的甾醇类化合物[J]

药学学报,2000,35(5):367

[8] 石磊,曹瑞敏,卢士香,等 榛磨中一种新化合物的提取、分

!

88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离及鉴定[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4):343

[9] Yasunori Y,Kaiko A,Hi royuki O,e t al Sterol constituents from five edible mushrooms[J] Che m Pharm Bull ,1998,46(6):944

[10] Yasunori Y,Makiko E,Yos hino T,et al Sterol cons tituents from seven mus hrooms[J] Chem Pharm Bull ,1999,47(6):847

[11]

Naoko O,Keiko A,Rei K,et al Sterol cons tituents from two edi ble mushrooms ,Lenti nula edodes and Tricholoma matsutake [J] Che m Pharm Bull ,2000,48(5):749

[12] 姜泓,刘珂,孟舒,等 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学报,2000,35(9):664

[13] 谢芬,郭顺星 真菌来源鞘酯的结构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7):481

[14] Jin MG,Ze J D,Ji KL A new ceramide from Basidiomycetes Armil laria mellea[J] Chin Che m Lett ,2001,12(2):139

[15]

Yasunori Y,Takaaki I,Rei K,et al Structures of ne w ceramides from the fruit bodies of Grifola frondosa[J] Chem Pharm Bull ,2000,48(9):1356

[16] 于能江,王春兰,郭顺星 灵芝一共生真菌的脑苷类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03,34(3):206

[17]

Maud B,Florence F,Corinne G,e t al Is olation and characteri zati on of inosi tol sphingophos pholipi ds from Ph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 [J].L i pids ,1997,32(4):361

[18]

Kaz uo S,Motohiro N,Naohi to O,et al Structure and anti tumor ac tivi ty of the less branched deri vatives of an alkali soluble glucan isolat ed from Omphalia lapidescens (Studies on fungal polysac charide XXXVIII)[J] Chem Pharm Bull ,1992,40(1):261 [19]

Qi pin G,Gorin B,Ruiz hi J,e t al Conjugates of tremella polysac charides wi th microbeads and thei r TNF sti mulating ac tivity[J].Plan ta M e d ,1998,64:551

[20]

梁忠岩,张翼伸,苗春艳 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水溶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的比较研究[J] 真菌学报,1994,13(3):211

[21]

黎铁立,何云庆,李荣芷 泰山赤灵芝肽多糖的化学研究[J ] 中国中药杂志,1997,22(8):487

[22] Kwon MS,Chung SK,Choi JU,e t al Antimicrobial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triterpenoids fracti on from Poria cocos W ol f [J] Han %guk Sikp %um Yongyang Kwahak Hoe chi ,1999,28(5):1029

[23] Kimura Y,Taniguchi M ,Baba K Anti tumor and anti metastatic ef

fects on liver of triterpenoid fractions of Ganoderma lucidum:mecha nis m of action and i solati on of an active subs tance[J] Anticanc er Res ,2002,22(6A):3309

[24] 方积年,王顺春 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1997,32(6):332

[25] 何云庆,李荣芷,邹明,等 泰山赤灵芝免疫活性多糖的化学

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7(1):58

[26] Chiou WF,Chang PC,Chou CJ,et al Protei n constituent con

tributes to the hypotensive and vasorelaxant activities of Cordyceps sinensis[J] L i fe Sc i ,2000,66(14):1369

[27] 程桂芳,杨永春,刘大培,等 人工培养冬菇菌丝体中抗血栓

形成成分的分离和生物学性质[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1):20

[28] Mayumi S,Takaaki T,Yoshi ki N,et al Dehydrotrame tenolic acid

induces preadipocyte di fferentiation and s ensitizes ani mal models of nonins 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 tus to i nsuli n [J ] Biol Pharm Bull ,2002,25(1):81

[29] Kwon YM,Cho SM,Kim J H,et al Hypoglyce mic effect of Cordy

ceps militaris[J] Saengyak Hakhoec hi ,2001,32(4):327 [30] Ki m DH,Shim SB,Kim NJ,e t al Glucuronidas e i nhi bitory activ

i ty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Ganoderma lucidum[J] Biol Pharm Bull ,1999,22(2):162

[31] Liu F,Ooi VEC,Chang S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mushroom polysaccharide extracts [J ] Li fe Sci ,1997,60(10):763

[32] Sahar EM ,Meselhy R M,Nori o N Anti HIV 1and Anti HIV 1 pro

tease substances from Ganode rma lucidum [J] Phytoche mistry ,1998,

49(6):1651

(收稿日期:2003 10 23)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在杭州市召开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大学药学院承办、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大冢杯(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2004年12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本届会议。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田颂九研究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程家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峻山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恽榴红研究员,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潘卫三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胡永洲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药学系副主任金一教授,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海春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苏教授主持。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张礼和院士出席了闭幕式并作特邀大会报告。

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150篇,经过中国药学会组织专家评审,选出140多篇论文,收载在论文集中。这些论文内容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药物分析、药理、药剂、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医院药学、抗生素、药物化学、制药工程、药事管理等分支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药学有关学科领域青年学者研究的水平。本届会议上评委会专家从遴选出的50多篇大会报告论文中,评选出20名获奖者。其中沈阳药科大学郎轶咏博士、浙江大学赵锋博士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贾娴、陈莉、刘莎、张福军、方超、刘岱琳等六人获优秀论文二等奖,金方、刘志东、杨鹏远、赵庆春、张树军、张娜、傅红兴、叶敏、陈亚坤、徐道华、王伟、晁真真等十二人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参加本届会议的代表都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多数是博士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人员,确实是我国药学科研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青年药学工作者是我国药学事业的未来,为此,中国药学会领导和药学前辈十分重视和关心青年药学工作者的成长和进步。从1986年至今,中国药学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这样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药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药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闭幕式上,张礼和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殷切希望青年同志们在学术上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少一些浮夸,脚踏实地,勇攀医药科学技术高峰,勇敢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早日成为中国药学界的栋梁之才。今后,中国药学会将一如既往,继续举办这样的会议,为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讲坛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把此会议办成国内精品和品牌会议。

[本刊讯]

!

89!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月第40卷第2期

Chin Pharm J,2005January,Vol 40No 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8. [5] Depoortere I,Thijs T,van Assche G,et al.D ose2depen2 dent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11on con2 tractile properties in rabbit2,4,62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coliti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0,294(3): 983-990. [6] Thielemans L,Depoortere I,Assche G V,et al.Dem on2 stration of a functional m otilin receptor in TE671cells from human cerebellum[J].Brain Res,2001,895(1/2): 119-128. [7] Alcalde AI,Plaza M A,Marco R,et al.S tudy of the bind2 ing of m otilin to the membranes of enterocytes from rabbit jejunum[J].Peptides,1996,17(7):1237-1241. [8] P oitras P,M iller P,Dickner M,et al.Heterogeneity of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rabbit [J].Peptides,1996,17(4):701-707. [9] Satoh M,Sakai T,Sano I,et al.E M574,an erythromycin derivative,is a potent m otilin receptor ag onist in human gastric antrum[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71 (1):574-579. [10] Depoortere I,Peeters T L,Vantrappen G,et al.Develop2 ment of m otilin receptors and of m otilin2and erythromycin2 induced contractility in rabbits[J].Gastroenterology, 1990,99(3):652-658. [11] Lebenthal A,Lebenthal E.The ontogeny of the small in2 testinal epithelium[J].J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9,23 (5Suppl):S3-S6. [12] Depoortere I,Peeters T L.T ransduction mechanism of m otilin and m otilides in rabbit duodenal sm ooth muscle[J]. Regul Pept,1995,55(3):227-235. [13] He X D,G oyal RK.Inhibitory junction potentials in the m ouse pyloric sphincter:roles of ATP,VIP and NO[J]. Gastroenterology,1995,108(4):A975. [14] P orter A J,Wattchow DA,Brookers S J,et al.The neuro2 chemical coding and projections of circular muscle m otor neurons in the human colon[J].Gastroenterology,1997, 113(6):1916-1923. [15] Clark M J,Wright T,Bertrand PP,et al.Erythromycin derivatives ABT229and G M611act on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rabbit duodenum[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9,26(3):242-245. [16] Pasricha P.Identifying the m otilin receptor:science,seren2 dipity,or sim ply business[J]?Gastroenterology,1999, 117(6):1502-1504.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盛春泉,季海涛综述 张万年审校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是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靶点和新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抑制鞘脂生物合成和电子转移抑制剂四类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971(2001)0620347205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52氟胞嘧啶)。然而,两性霉素B由于具有肾毒性而大大限制其应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然毒性较小,但  收稿日期:2001205208是它们易产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指数大为降低;52氟胞嘧啶也存在着抗菌谱窄、复发率高等问题;而特比萘芬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效。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物。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一些新的作用途径、作用靶点被发现,并有数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就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作一综述。 1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以真菌细胞壁为靶点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是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字:食用真菌价值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及资料:百度百科—真菌; 徐松波,张学莉,等编著. 食品营养与健康指南,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 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竹内容雄.日本发酵与工业。1976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昆明:中国食用菌,1995~2001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食用菌,1995~2001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 荣福雄,等.8254山西金黄银耳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全国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4, 6 荣福雄,等. 8254金黄银耳多糖抗辐射损伤的研究. 香港首届国际食用笛会议论文集l993 潘继红,等. 灵芝、酵母“双菌”,发酵饮料的研制.食品科学.1997,(8)22-24 潘继红,等.猴头功能饮料生产工艺初探.食用菌,1995,增刊,42-43

可食用真菌更是价值非凡。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0余种药用真菌。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0多种药用真菌。当前,灵芝、虫草等传统药用真菌仍在被广泛使用。这些传统药用真菌作为中医药的代表之一,在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改变着疾病谱,要求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正推动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营养药物需求的日益增长。因此,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Macroscopic Fungi)。通常也称为菇、菌、蕈、蘑、耳。全世界有10000 多种肉质菌(Fleshy mushroom),目前中国已报道的食用菌有850 多种,其中大约有80 多种是美味的,人工栽培的近的50 种,其中形成大规模商业性栽培的15 种左右。在农业不发达的年代,菌类成为人们用以充饥的食物来源。到了现代,菌类成为一种菜肴和美味食品。菌类的营养成分介于肉类和果蔬之间。菌类的蛋白质含量,鲜品为自身重的2%-5%,干品达30%-40%,香菇、金针菇、蘑菇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比一般的蔬菜高几倍至几十倍。菌体蛋白质是最优良的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一般人体必需的8-9 种氨基酸,如赖氨酸、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及异亮氨酸等均有,且不含有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不利影响,是典型的低热量食品。菌类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矿质元素、维生素、核酸及多糖类化合物不但含量丰富,而且使菌类食品有别于一般食品,成为一类高营养价值的风味食品、保健食品和抗癌食品。许多食用菌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一般认为,菇类具有益气、清神、理肠胃等功能,但不同菇类还有其独特的医疗作用。灵芝,我国古代传说为”仙草”,历代本草学家都认为灵芝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药物。通过现代临床试用已证实灵芝对慢性气管炎、急性肝炎等均有一定疗效。经药理研究证明灵芝具有保肝、解毒、强心、镇静、抗缺氧及抗惊厥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茯苓,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中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水肿、急性肝炎和急性肾炎等。药理实验证明,茯苓有利尿和一定镇静作用。木耳性平、味苷,能润肺清肠和消化纤维,它是矿业和纺织工人的保健食品。木耳并具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等功效,是中医治疗寒湿腰痛的辅药。《本草纲目》中认为木耳能”疗痔”。香菇,性平、味甘,能化痰理气、益味助食等,同时又能增强人体的抗病力及防治感冒。经常食用香菇,可预防坏肉病、肝硬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药用真菌金耳的rDNAITS序列分析与鉴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 at Prod R es D ev 2007,19:2162220 文章编号:100126880(2007)022*******      收稿日期:2006206219 接受日期:20062082283通讯作者Tel:86221262232019;E 2mail:wiqn@bi o .ecnu .edu .cn 药用真菌金耳的r DNA I TS 序列分析与鉴别 刘春卉,瞿伟菁3 ,张 雯,焦 磊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研究了两个居群的金耳Tre m ella aurantialba 以及近似品的r DNA I TS 区碱基全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首次报道了金耳的I TS 和5.8Sr DNA 完整序列,序列总长度为467~468,长度变异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居群金耳亲缘关系非常密切,金耳药材和近似品金黄银耳形成一个稳定的独立分支,近似品黄金银耳形成另一个分支。I TS 序列的差异为金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金耳菌类药材基原入药建立了遗传基础。关键词:金耳;核糖体DNA;I TS 序列;居群;近似品;DNA 分子鉴别中图分类号:R28415 文献标识码:A D NA M olecul ar I den ti f i ca ti on of M ed i c i n a l M ushroo m Trem ella au ran tia lba Ba sed on I TS Sequences L I U Chun 2hui,QU W ei 2jing 3 ,Z HANG W en,J I A O Lei School of L ife Science,East China N or m al U 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 r DNA I TS sequences fr om t w o populati ons in China were studied and three anal og s pecies were discussed t ogether .The whole sequences of r DNA I TS regi ons (including I TS 21,5.8S and I TS 22)o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were re 2ported first ti m 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ttle difference in length bet w een the sequences was f ound and the length was 467bp and 468bp,res pectively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T re m ella aurantia f or med a separate stable branch in the t opol 2ogy trees,while T re m ella m esenterica clustered on another clade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 w o populati ons of Tre m ella aurantialba in Yunnan and Shanxi p r ovinces and Tre m ella aurantia is cl osely related,and they can rep lace each other as the sa me medicine according t o the r DNA I TS .The character of I TS sequences can be used f or p r oviding the molecular markers f or identifying T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exp l oring its genetic basis of fungal s ources . Key words:Tre m ella aurantialba ;r DNA;I TS sequence;populati on;anal og s pecies;DNA molecular identificati on 金耳来源于担子菌纲银耳科银耳属植物金耳 (Tre m ella aurantia lba )的金黄色脑状子实体,为珍稀濒危真菌,民间对其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和陶弘景《名医别录》有记载,《中国药用真菌》述其主 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症[124] 。同属还有近似种金黄银耳T re m ella aurantia Sch w:Fr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Pers .、黄金银耳(与橙黄银耳同物异名)Tre m ella m esenterica Retz .:Fr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耳富含水溶性多糖,连续服用金耳子实体能化痰止咳并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模型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5] ,金黄银耳子实体多糖也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及链脲霉素致高血 糖小鼠血糖和血浆胆固醇水平[6,7] ,黄金银耳子实 体有较强的平喘作用[8] ,其多糖也有降低大鼠高血 糖作用的报道[9] 。 由于金耳颜色和外形与几个近似种极为相似且易混淆,金耳种名一直被误定为Tre m ella m esenterica [10,11] ,原产中国的金耳药材主流资源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确认并正式定名T re m ella aurantial 2 ba Bandoni et Zang [12,13] 。鉴于同属的近似品种较多,依据单纯形态学方法和化学成分难以鉴别,同时近似种已有相似药理作用的报道,为防止品种源头混乱,保护种质资源,解析其它近似种的种质差异及可替代性,因此对金耳药材基源及其遗传基础进行准确界定,不仅有助于规范资源的生产和保存,也可丰富生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信息。通过检索Gen Bank 和E MBL 数据库,发现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黄金银耳Tre m ella m esen terica 的r DNA I TS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均已注册,而金耳Tre m ella aurantial 2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可食用真菌图片

可食用真菌图片 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Pers.) Rolland ]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 0%。 深凹杯伞[(Clitocybe gibba)(Fr.)Kummer]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

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 (Dc.) Corda ] 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

药用真菌金耳的rDNAITS序列分析与鉴别_刘春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a t Prod R es Dev 2007,19:216-220 文章编号:1001-6880(2007)02-0216-05 收稿日期:2006-06-19 接受日期:2006-08-28 *通讯作者Te:l 86-21-62232019;E-m ai:l w i qn@b i o https://www.sodocs.net/doc/f77102390.html, .cn 药用真菌金耳的r DNA I TS 序列分析与鉴别 刘春卉,瞿伟菁* ,张 雯,焦 磊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研究了两个居群的金耳T re mell a aurantialba 以及近似品的rDNA I T S 区碱基全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首次报道了金耳的ITS 和5.8Sr DNA 完整序列,序列总长度为467~468,长度变异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居群金耳亲缘关系非常密切,金耳药材和近似品金黄银耳形成一个稳定的独立分支,近似品黄金银耳形成另一个分支。I T S 序列的差异为金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金耳菌类药材基原入药建立了遗传基础。关键词:金耳;核糖体DNA;ITS 序列;居群;近似品;DNA 分子鉴别中图分类号:R 28415 文献标识码:A DNA M 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M edici nalM ushroo m Tre m ell a auranti alba Based on I TS Sequences LI U Chun-hu,i QU W e-i ji n g * ,Z HANG W en ,JI A O Lei School of L i fe Science ,East Ch i na N 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The r DNA I T S sequences from t w o popu l a ti ons in Ch i na w ere stud ied and t hree analog species were discussed togethe r .The w ho le sequences o f r DNA I T S reg i ons (i nc l ud i ng I T S -1,5.8S and I T S -2)o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w ere re -ported first ti m e .The resu lts showed that little difference i n length be t w een t he sequences w as f ound and the length w as 467bp and 468bp ,respec ti ve l y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T re m ella auranti a for m ed a sepa ra te stable branch i n the t opo-l ogy trees ,wh ile T re m ella m esenterica c l ustered on another c l ade .The relati onsh i p bet ween t w o populations o f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i n Y unnan and Shanx i prov i nces and T re m ella auranti a is c l osely related ,and they can rep l ace each othe r as the sa m e medic i ne acco rding to the rDNA I T S .T he character of I T S sequences can be used for prov idi ng t he mo lecu lar m arkers for i dentify i ng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and explor i ng its gene ti c bas i s of f unga l sources . K ey word s :T re m ella aurantialba ;r DNA;I T S sequence ;population ;ana l og spec i es ;DNA m o l ecular i dentificati on 金耳来源于担子菌纲银耳科银耳属植物金耳(Tre m ella auran tialba )的金黄色脑状子实体,为珍稀 濒危真菌,民间对其药用历史悠久,5本草纲目6和陶弘景5名医别录6有记载,5中国药用真菌6述其主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症[1-4] 。同属还有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Schw :Fr 、脑状银耳T re m ell a ence phal a Pers .、黄金银耳(与橙黄银耳同物异名)Tre m ella m esenterica Retz .:Fr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耳富含水溶性多糖,连续服用金耳子实体能化痰止咳并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模型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5] ,金黄银耳子 实体多糖也能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及链脲霉素致高血 糖小鼠血糖和血浆胆固醇水平 [6,7] ,黄金银耳子实 体有较强的平喘作用 [8] ,其多糖也有降低大鼠高血 糖作用的报道[9] 。 由于金耳颜色和外形与几个近似种极为相似且易混淆,金耳种名一直被误定为Tre m ella m esen terica [10,11] ,原产中国的金耳药材主流资源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确认并正式定名Tre m ella aurantial -ba B andoni et Zang [12,13] 。鉴于同属的近似品种较多,依据单纯形态学方法和化学成分难以鉴别,同时近似种已有相似药理作用的报道,为防止品种源头混乱,保护种质资源,解析其它近似种的种质差异及可替代性,因此对金耳药材基源及其遗传基础进行准确界定,不仅有助于规范资源的生产和保存,也可丰富生药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基础信息。通过检索GenBank 和E MBL 数据库,发现近似种金黄银耳Tre m ella aurantia 、脑状银耳Tre m ella encephala 、黄金银耳Tre m ella m esenterica 的r DNA I TS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均已注册,而金耳T re m ella aurantial -

厚朴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厚朴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厚朴中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其药理功效非常明显,对厚朴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介绍,总结了其提取方法并对其开发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厚朴;活性成分;药理活性;提取方法;应用 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是木兰科木兰属的一种乔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生于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从中,其芽、叶、花、果、种子均可入药。中药厚朴是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根皮和枝皮,有燥湿消痰、降逆平喘的功效。厚朴中的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其生理活性显著,随着对厚朴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中有更多的成分被开发利用,厚朴中活性成分提取研究尚多,可为厚朴活性成分的充分利用提供帮助。 1 厚朴的活性成分 厚朴中的活性成分有酚性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及其他物质。研究表明其含量不仅与采取时间有关,还与其加工方法有关,煮后“发汗”的厚朴、蒸后“发汗”的厚朴质量较佳。 1.1 酚类物质 中药厚朴中酚类物质以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为主,其他物质还有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冰基厚朴酚、辣薄荷基厚朴酚、辣薄荷基和厚朴酚、厚朴三醇、异厚朴酚等。 1.2 挥发油类物质 厚朴挥发油中有多种成分,经GC-MS鉴定出48种化合物[1],以桉叶油醇及其异构体为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40%~50%,其次是聚伞花素,占挥发油总量的10%~20%,其他成分还有1-甲基-4-异丙基酚、γ-松油烯、龙膑烯醛、胡椒烯、邻-异丙基酚、γ-依兰虫烯、乙酸龙脑酯、乙酸芳樟醇酯、石竹烯、香橙烯、别香橙烯、α-雪松烯、榄香醇、愈创醇等。从厚朴挥发油的分析表明,同一厚朴植株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枝皮中较高,而树龄不同,挥发油含量也不尽相同,以十五年生和二十年生者为高,对具有强生物活性、芳香性味的单萜、倍半萜含氧衍生物做了定性分析[2],对这些物质的深入研究,可为厚朴挥发油开发提供帮助。 1.3 生物碱类物质 厚朴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为厚朴碱,还有木兰花碱、武当木兰碱、白兰花碱、木兰箭毒碱、氧化黄心树宁碱、N-降荷叶碱、罗默碱、番荔枝碱、鹅掌楸碱、

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广告语,食药用真菌食品广告词 1、食补追求的是绿色纯天然——众芝康。 2、几年的辛苦科研,只为帮您把健康带回家——众芝康,值得我们大家信赖的好产品。 3、当今最给力的天然补品——唯有众芝康。 4、品味与众不同,纯天然,更健康——众芝康。 5、众芝康食用菌,真正来自大自然的健康食品。 6、三人康,众之康——众之康食药用真菌。 7、众食菌,芝为康,真菌产品,首选众之康。 8、众人食芝,康乐百年——众芝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9、绿色是活力,更是生命,众芝康为您。 10、重品质,重天然,重口感,首选众芝康。 11、众里寻芝千百度,蓦然回首,健康长留。 12、药补不如食补,天然绿色菇——众芝康。 13、众芝康,众知康,大众所选,选健康就选众芝康。 14、众芝康——绿色,自然,大众之健康。 15、百年灵芝森林长,绿色补品众芝康。 16、好菇首选众芝康,食补守护您健康。 17、众芝康之天然,乃世人们之健康追求。 18、汲天地精华,自然更健康——众芝康。 19、众之康,绿色食用真菌,大众的健康源自于你的呵护。 20、天然的食补,自然的智慧,药用菌,还是众芝康。 21、人生自古谁不老,众芝康帮您把时间保。 22、众芝康,绿色科技,食补为民,您的健康,我们的追求。 23、绿色健康,营养滋补——众芝康菇生物。 24、菌之精华,只为大众之安康——众芝康。 25、集灵芝精华,保大众健康。

26、亲朋好友,就送众芝康;孝敬长辈,还送众芝康。 27、众芝康,大众之健;康之道,大众的选择。 28、杭州众芝康,带给您不一样的健康生活。 29、幸福是什么感觉?众芝康——吃了你就知道。 30、众芝康:大自然的馈赠,亲人般的呵护。 31、集众人之力量,聚灵芝之灵气,树世人之健康。 32、物华天宝众芝康,成就不一样的健康。 33、我们经营的不是药品而胜似药品——众芝康。 34、药补不如食补,我的绿色,我的众芝康。 35、健康新风尚,今天,你“众康芝”了吗? 36、天然的味道,自然的健康,食用菌,我选众芝康。 37、健康食补新“食”代,天然绿色更精彩。 38、众芝康,让人民大众都吃上自然,健康的食用菌。 39、众芝康,大家的选择,柏芝的最爱,健康生活众芝康。 40、众芝康,绿色食补,健康长寿的贴身专家。 41、遵循传统养生之道,采集天然绿色精华——众芝康,专注健康食品。 42、忘不了的总是那来自来自密林的众芝康。 43、杭州众芝康,带给您不一样的绿色体验。 44、众之康,森林精灵的家园,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健康体验。 45、食补众芝康——带您呼吸森林的气息。 46、每天都选众芝康,生活无与伦比的健康。 47、众芝康食材,吸天地精华而成,保障大众健康。 48、森林深处提取来的精华,为你打造健康的人生——众芝康。 49、众物之华,至宝之本,康满人生——众芝康。 50、您的健康,源自于我们共同“芝”着的努力。 51、共享天然与绿色——众芝康,健康的选择。 52、天然的健康补品,胜过真正的药品——众芝康,给力。 53、看护家人,更要众芝康——绿色,营养,有面子。 54、吃出来的健康就是不一样——众芝康。

药用真菌应用

药用真菌的应用 唐为芷 摘要: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价值的真菌。其中有一些种类不仅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还可以食用,被称为药食兼用真菌,广义都称为药用真菌。 关键词:治疗疾病,医疗保健,真菌 它们在生长、发育的代谢活动中,能于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内产生酶、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肽类、多糖(见碳水化合物)、生物碱、甾醇、萜类、苷类以及维生素等具有药理活性或对人体疾病有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物质,临床上或是直接利用菌丝体、菌核或子实体,或是利用从菌体中分离出来的有效物质。 1 药用真菌的分类 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2.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岁还未能解释一些真菌治病的机理,但已知道用神曲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等疾病,用霉菌治疗疮等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发现,才弄清某些霉菌对疮作用的机制,使过去一些实践医疗经验升华到现代医学的理论水平。在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应用最多的还是一些大型真菌,如灵芝,茯苓,猪苓等。 东汉末年编制的《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等10余种真菌药物。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辑的《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以及唐宋年间编著的本草中,除记载有茯苓,雷丸,木耳等外,还增添了马勃,蝉花,银耳等,对真菌药物的记载也更加明确。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药用真菌40余种,如香菇,马勃,茯苓,猪苓,雷丸,木耳等,并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真菌药物归类,大部分收载于菜部卷中,说明李时珍已注意到有些药用真菌同时具有食用的价值,并根据其功效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在清初汪昂的《本草备要》中,最早论述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这些被历代要药物学家推崇的大型真菌,并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药用真菌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3.1 药用真菌药理作用 药用真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国内外学者进行过很多研究,其主要药理作用有: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77102390.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