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DB33/T589—2005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乡村地区农业和农村旅游或从事农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各类经营主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17217-1998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T190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idt

ISO9004.2:1991)

3.定义和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3.1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点是指以具有一定数量的规模且地理较为集中的乡村房屋建筑设施和农民(渔民)家庭为接收单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农民(渔民)生产、生活

等资源,以农业(渔业)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渔家)饭、住农家(渔家)屋、干农家(渔家)活、享受环境和生活的乡村旅游活动点(区)。

4.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及标志

4.1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

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应由当地乡镇、村(行政村、自然村)或农家联合体等集体性单位组织提出,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符号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金色向日葵表示,用一颗向日葵表示一星级,两颗向日葵表示二星级,三颗向日葵表示三星级。

5.总则

5.1基本要求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安全标准及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设施齐备、安全有序、卫生达标和服务规范。

5.2设施

5.2.1硬件设施齐备到位,游客感知舒适。

5.2.2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组织快捷高效。

5.2.3各活动区的配套与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5.2.4环境配套设施如住宿、餐饮等功能完善,满足要求。

5.2.5通讯设施完善,确保畅通。

5.3安全

5.3.1乡村旅游点须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5.3.2配备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各项安全设施,确保乡村旅游的正常经营。

5.3.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督、操作规程,并确保严格执行。

5.3.4确保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人身安全。

5.3.5安全配套设施及工具要建立完整的维修、保养、更新制度,有专人、专职负责。

5.4卫生

5.4.1乡村旅游点的环境卫生符合规定标准。

5.4.2制定各项卫生制度和措施,定期进行各项卫生检查。

5.4.3遵守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

5.5服务

5.5.1树立游客至上,优质报务的宗旨。

5.5.2实行规范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5.5.3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考核。

6.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条件

6.1三星级

6.1.1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1.1.1建筑装修

a)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与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6.1.1.2住宿设施

a)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设施内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全,且一客一换。

c)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6.1.1.3餐饮设施

a)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

c)餐饮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

6.1.1.4卫生设施

a)每一楼层能分设男、女公用卫生间,其数量、分布能与游客容量相适应。

b)卫生间标志明显且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卫生条件能符合GB/T17217-1998的要求。

d)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6.1.1.5垃圾桶(箱)

a)在乡村旅游点内设置足够的垃圾桶(箱),并注明标识。

b)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

c)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桶(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能及时处理桶内垃圾。

6.1.2乡村旅游点布局

6.1.2.1布局与分区

a)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乡村旅游点有足够的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6.1.2.2特色活动项目

a)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b)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c)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6.1.2.3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

b)乡村旅游点设有常设性接待人员,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乡村旅游点内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

页,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6.1.3乡村旅游点安全

6.1.3.1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

b)乡村旅游点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的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6.1.3.2.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1.3.3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

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游客常备药品。

e)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机制。

6.1.4乡村旅游点卫生

6.1.4.1卫生条件

a)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设备和设施完好、无缺损、不漏水。

b)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场所内无蚊蝇、污物,墙壁、隔板、门窗等清洁,无霉斑、无脱落、无刻画。

c) 乡村旅游点内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空气清新无异味。

6.1.4.2卫生制度

a) 乡村旅游点内公共卫生有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检查制度。

b) 乡村旅游点卫生良好有保障,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c) 旅游饮食卫生具有严格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d)乡村旅游点具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卫生消毒制度。

6.1.4.3卫生管理

a) 乡村旅游点无游客针对旅游饮食卫生的投诉情况。

b)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卫生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

6.1.5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保护

6.1.5.1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活动项目能充分做到以下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充分坚持环保原则。

6.1.5.2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环境生态保护队伍和资金支持。

6.2二星级

6.2.1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2.1.1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部分体现当地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6.2.1.2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设施内配备有一定的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基本能做到一客一换。

c)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勤换洗、干净整洁。

6.2.1.3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的要求。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

6.2.1.4卫生设施

a) 有条件的楼层能分设男、女公用卫生间,其数量、分布基本上能与游客容量相适应。

b) 卫生间标志明显且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卫生条件符合GB/T17217-1998的要求。

d)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6.2.1.5垃圾桶(箱)

a) 乡村旅游点内设置有足够的垃圾(箱),并注明标识。

b) 乡村旅游点垃圾箱的数量、布局较为适当、合理。

c) 乡村旅游点垃圾桶(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能及时处理桶内垃圾。

6.2.2乡村旅游点布局

6.2.2.1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主要地段,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规范,

数量充足。

6.2.2.2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较为丰富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体现农业(渔业)和农村的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b)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要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c)乡村旅游点的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

6.2.2.3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

b) 乡村旅游点设有常设性接待人员,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一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较为稳定。

d)乡村旅游点的报务人员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大多数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6.2.3乡村旅游点的安全

6.2.3.1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证。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6.2.3.2.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一定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的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d)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2.3.3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旅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游客常备药品。

e )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2.4乡村旅游点卫生

6.2.4.1卫生条件

a)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设备和设施完好,无缺损,不漏水。

b)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场所内基本无蚊蝇、污物,墙壁、隔板、门窗等较清洁。

c) 乡村旅游点内基本上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6.2.4.2卫生制度

a) 乡村旅游点内公共卫生有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检查制度。

b) 乡村旅游点卫生良好有保障,餐饮场所基本能达到GB 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c) 旅游饮食卫生具有严格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d)乡村旅游点具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卫生消毒制度。

6.2.4.3卫生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基本没有游客针对旅游饮食卫生的投诉情况。

b)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卫生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

6.2.5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保护

6.2.5.1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开发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开发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开发能基本保护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基本坚持环保原则。

6.2.5.2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基本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有效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能配备有必要的环境生态保护队伍和资金支持。

6.3一星级

6.3.1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3.1.1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6.3.1.2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设施内配备有一定的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基本能做到一客一换。

c)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勤换洗、干净整洁。

6.3.1.3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基本上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

6.3.1.4卫生设施

a) 各楼层公用卫间数量、分布基本上能与游客容量相适应。

b) 卫生间标志明显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

6.3.1.5垃圾桶(箱)

a) 乡村旅游点内设置有一定的垃圾桶(箱),并注明标识。

b) 乡村旅游点垃圾箱的数量、布局较为适当、合理。

C) 乡村旅游点垃圾桶(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能及时处理桶内垃圾。

6.3.2乡村旅游点布局

6.3.2.1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绿化较好,环境较为优美。

b) 乡村旅游点主要地段,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规范,数量充足。

6.3.2.2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一定的活动项目,能体现农业(渔业)和农村的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基本合理、功能较完善。

c)乡村旅游点的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6.3.2.3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

b) 乡村旅游点设有兼职管理人员、兼职接待人员和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投拆电话。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

并不定期同区内外旅行社进行业务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客源市场。

d)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着装有特色,服务良好,部分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6.3.3乡村旅游点安全

6.3.3.1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6.3.3.2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3.3.3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和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具有一定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基本上具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游客常备药品。

e)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3.4乡村旅游点卫生

6.3.4.1卫生条件

a)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设备和设施较为完好无缺损,不漏水。

b)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场所内基本无蚊蝇、污物、墙壁、隔板、门窗等较清洁。

c) 乡村旅游点内基本上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6.3.4.2卫生制度

a) 乡村旅游点内公共卫生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检查制度。

b) 乡村旅游点卫生良好有保障,餐饮场所基本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c) 旅游饮食卫生具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d)乡村旅游点具有一定的卫生消毒设施与卫生消毒制度。

6.3.4.3卫生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基本没有旅客针对旅游饮食卫生的投拆情况。

b) 乡村旅游点基本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卫生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

6.3.5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6.3.5.1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开发能基本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开发能基本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开发基本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基本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基本坚持环保原则。

6.3.5.2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基本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一定的环境生态保护队伍和资金支持。

7.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7.1建立服务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乡村旅游点能按照GB/T19004·2---1994建立适应本乡村旅游点运行的服务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并形成可操作的有关规章制度,作为能够实现规定的服务质量、安全措施和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

7.2建立服务监督机制

7.2.1.1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7.2.1.2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询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7.3投拆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拆,认真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

投拆必复。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认定申请资料

A.1申请“申请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乡村旅游点必须填写基本信息表格。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及说明

一.为了具体划分乡村旅游点的等级,根据《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2005),制定“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价体系”(见附表)。

二.“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主要由规模效益评价、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等部分组成。

1.乡村旅游点的规模效益评价,包括乡村旅游点的客房规模、年接待人数、年旅游收入和直接吸纳就业人数。

2.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评价包括乡村旅游点建筑装修、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卫生设施以及垃圾桶(箱)的配备等内容。

3.乡村旅游点的布局与功能主要包括布局与分区、特色活动项目和功能区管理等。

4.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包括安全设施、安全制度与安全管理,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则主要包括卫生条件、卫生制度和卫生管理等内容。

5.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上评价项目均赋以一定分值,乡村旅游点的规模与效益评价占80分;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占120分;乡村旅游点功能区管理占80分:乡村旅游点安全占90分;乡村旅游点卫生占60分;乡村旅游点环境保护占40分;加上游客满意程度调查评价占30分,总分为500分。另设立加分项目10分。

三.乡村旅游点等级根据评分进行划定,450分以上为向日葵三星级;400-450分为向日葵二星级;300-400分为向日葵一星级。

杭州乡村旅游景点推荐-春季篇

xx乡村旅游景点推荐-春季篇 http: 杭州乡村,丰富而独特、纯美而灵动,走进这些魅力的乡村,品味自然野趣,了解民俗风情,体验农家乐趣生活,领略田园风光 茶乡风情-xx乡村 xx茶村乡村休闲 特色活动: 集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院于一体,拥有娱乐、住宿、餐饮、游览、表演、体验等多项服务。推出特色农家菜肴,如龙井虾仁、酒糟蒸鱼、外婆红烧肉、茗香排骨、樟茶鸭、碧螺对虾、鱼汤粉丝等 消费情况: 一般标准间房价80 100元,吃饭另算。 交通方式: 自驾车,由之江大道,经未来世界、龙坞镇,至龙坞镇上城埭村;自助,在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乘旅游观光巴士2号线至龙坞茶村,也可乘游 5、504、308路公交车至转塘,换乘331路或乘坐中巴至龙坞上城埭村。外地游客可由杭州绕城公路龙坞镇出口,经龙坞镇,至龙坞镇上城埭村。 大清xx 特色活动: 大清谷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拓展运动、野外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园区。 消费情况: 门票28元交通方式:Y5、观光8均可到达

渔村风光-xx乡村 xxxx渔村 特色活动: 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在那里都能体验到,尤其是无公害水产品不仅远销省内外,同时深受广大垂钓爱好者及游客的喜爱。生产养殖的无公害农产品有湖墩牌白马湖土鸡、白马湖野鸭、野生甲鱼、仿野生甲鱼、白马湖清水大闸蟹。 消费情况: 餐饮大厅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有包厢26间。人均消费200元左右,就可满足您在那休闲的垂钓,特色的菜饮,公众的娱乐。 交通方式: 钱塘江南畔,过复兴大桥仅十几分钟路程。公交K822路可直达白马湖渔村站。 xx-xx乡村 xx乡村休闲游 特色活动: 双溪漂流景区满山茶园,遍地竹林,森林覆盖率为91.9%。可以冲漂过坝,体验漂流的惊险;可以坐老牛车,观赏乡村景致;可以在露天嬉水区游泳,在千步滩休闲区休息,在沙滩排球场打排球;还可以在娱乐区踩水车、荡秋千、听山歌对唱、跳竹竿舞、吃烧烤、品尝农家菜、竹筒饭、住竹海山庄、参加篝火晚会 消费情况: 门票60元/人。 交通方式: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如何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如何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学院:西华师大高职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姓名:傅鑫 学号:201307630110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但是,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旅游消费者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与旅游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服务质量问题,包括旅游服务信息不透明,旅游服务标准覆盖面还不够广,有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不强、服务缺乏诚信,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力度不够,旅游消费者不成熟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机遇,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挑战,旅游业及其从业人员该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消费心理培训服务质量 引言 旅游服务包括提供给游客的交通、住宿、餐饮以及购物等。旅游服务贯穿整个旅游活动,所以旅游服务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一个旅行社或者景区能提供好的旅游服务给客人,则客人对该旅行社或景区的印象就会比较好,这样就可能让游客产生二次旅游动机。游服务质量是旅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么,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呢? 一、了解旅游消费心理 (一)、旅游消费动因 1、需要.需要是旅游消费积极性的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总是不因一次满足就终结,新的需要总是会不断出现,旅游则是最容易取得社交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高级需要的途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个人的发展归根结底体现在寻求自我实现上,通过自我超越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目的。但人的潜能是各不相同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完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屈从社会习俗来实现自己的真正个性。旅游是极富象征性的,不少人参加旅游活动就是用体现自我价值来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的。 2、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旅游动机是旅游需要和外在条件(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饭店、旅游商业环境、个人社交环境、个人经济状况、有否闲暇时间等)的刺激下产生的,一旦动机形成,它就可唤起人们的旅游行为。 (二)、旅游消费知觉 知觉具有心理定势,会对旅游决策有极大影响。这种心理定势因素有: 1、首次效应。当一个人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的旅游地,第一次和当地人接触,第一次品尝当地风味,第一次游览某一名胜,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先入为主,实际上已经带上了“有色眼镜”。在今后的一切活动中人们常会不自觉的将当前的印象同第一印象相联系,如果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不良印象也不觉得反感,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以后良好的印象也会相形失色。 第一影星是有其特点的。当人们游览某一景点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印象,他会对该地区所有的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景区里面应该配置什么,怎样规划设计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这是每个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都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创意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各个区域,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 (一)入口服务区 1、生态停车场 与项目周边环境相配合,形成具有达成与片区环境相融合的环境,形成为片区服务 2、游客服务中心 关于游客服务中心的一点说明:本项目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由一组建筑组成,这组建筑包含“农庄酒店”的大堂、酒店普通客房、并兼具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这是一组复合型、多功能的建筑群。 3、原乡商街

一方面满足整个区域游客的旅游商品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成为山庄休闲度假区的配套。主要提供具有洋畲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游客必须的生活用品的购买。 (二)农庄休闲度假区 1、五彩生态谷 以植物种植和生态环境的营造为主,形成良好的生态与农业观光的氛围。根据每个片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形成五片区域。让“五彩生态谷”真正融合当地的种植和生态特色,使整个农庄休闲度假区达到“四季常绿常花、沿途水流不断、风光移步换景”。五彩生态谷包括:山泉谷、山药谷、山花谷、山茶谷、山竹谷。 2、院落式农庄酒店 莅临入口服务区的位置,设立院落式农庄酒店。以农庄风格为特色,通过增加设计空间,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普通客房+独立院落式客房两种客房样式。其中酒店的主体作为整个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使用,营造复合型的功能。其它的独立客房散落在酒店主体的周围。 3、山地农庄 以林地和山地为主要背景的接待群。利用区块中的山体优势,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山地农庄接待区。是该区域相对私密和高端类型的产品。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624.1-1995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DB37/T 1671-2010 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3.1 乡村旅游 3.2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主要指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体中,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服务的专职或兼职从业人员。 4 4.1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要求。 4.2 声环境质量符合GB 3096要求。 4.3 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 3838要求。 4.4 生活饮用水质量符合GB 5749要求。 4.5 污水排放符合GB 8978要求。 4.6 固体废弃物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5 5.1 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诚实守信,公平交易。 5.2 尊重游客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个人习惯。 5.3 对游客热情、友好、礼貌、真诚,一视同仁。 5.4 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6 6.1 职业道德要求 6.1.1 遵守社会公德,创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服务环境。 6.1.2 遵守员工守则、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6.1.3 遵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6.2 制度要求

乡村旅游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无论对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来说,都很有意义。去乡村旅游,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对于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来的城市居民来说,是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故知新;而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通过接触和观察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与农村文明的异同。可以说,通过乡村旅游,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对那些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但工商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村庄“空心化” 现象比较严重的农村地区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 突出乡村之美 人们去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去欣赏乡村的美。乡村的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美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美这两个方面。 农业生产方式的美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土地、水域、树林等所表现出来的美。比如,平原和草原农业呈现出的辽阔美,如新疆那拉提草原和黑龙江松嫩平原;梯田农业呈现出的层次美和曲线美,如广西龙脊梯田和云南哈尼梯田;绿洲农业呈现出的强烈对比的美,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农业生产方式的美还体现在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造的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工具上。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

造自然,使自然与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并存的过程。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建造了许多水利设施,如用于蓄水的池塘、湖泊和人工开挖的沟渠等。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向游客展示的是农民如何在没有地表水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向游客展示的是如何在严重缺水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还有许多目前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木制水车和木制大水轮,这些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工具饱含着人类的智慧,虽然现在大多已经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但是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只是转变了职能,几乎成了文物,成了艺术品,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和美术爱好者钟情的景物。 显然,农产品也深受乡村游游客青睐。农产品凝聚着自然美,也凝聚着人工美,是自然力与农民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作品。成串挂在藏族民居外的黄玉米、红辣椒,漫步草场的健壮牦牛,是去藏区村寨的游客喜欢环绕的目标。江西婺源江岭油菜花充分体现了农民劳作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的美。金灿灿的油菜花分布在层次分明的梯田上,分布在溪水蜿蜒而过的山谷里,怀抱着几处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庄,当旭日东升、炊烟萦绕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形成了。摄影家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天上人间” 就是在婺源江岭拍摄的,他这幅赢得摄影大赛金奖的作品和他对婺源的美好印象使婺源名声远播。如今,江岭已成为最佳季节来婺源观赏油菜花的游客必去之处。在旅游旺季的婺源,不仅各个年龄段的村民积极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一些有固定职业的人也满怀热情地利用业余时间投身于乡村旅游服务之中。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建设与分析

目录 一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背景 (2) 二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2) 三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 (一)乡村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4) (二)乡村游重营销推介,轻渠道建设 (4) (三)无法有效利用传统营销渠道 (5) (四)营销渠道单一 (5) (五)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中间商力量不足,小散弱 (5) (六)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系统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 (5) 四乡村旅游渠道的设计与应用 (6) (一)传统营销渠道 (6) 1.旅游景区分销商 (6) 2.大众媒体 (7) 3.户外媒体 (7) 4.专业媒体 (7) 5.景区与景区 (7) 6.景区与游客 (8) 7.景区与出租车、专线车等运输企业 (8) 8.景区与政府部门、机构 (8) (二)创新营销渠道 (9) 1.网络营销渠道 (9) 2.建立景区推介店(点) (10) 3.建立与游客交流的纽带 (10) 4.景区专卖店 (11) 5.异业结盟 (11) 6.节事活动 (11) 7.旅游交易会 (11) 8.联合拍摄影视作品的巨大拉动 (11) 9.车友会、自驾车、户外俱乐部等游客群体 (12) 10.直接邮寄 (12) 11.专列、包机 (12) 五未来中国农村旅游景区的渠道发展展望 (12) (一)传统旅游规划设计渠道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13) (二)渠道终端向个性化需求转变 (13) (三)渠道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14) (四)景区关系向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转变 (14) 六参考文献 (15)

一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背景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乡村旅游开发在承担旅游扶贫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能否持久并逐渐走向成熟,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渠道建设现状、旅游消费特点设计开发适合的营销渠道成为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外必须重视的关键要素。 我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开始就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人民公社、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1998 年,旅游局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从而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热潮; 1999 年,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 2006 年被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2007 年又启动了“中国和谐城乡游”等一系列活动; 2009 年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 ~2015) ( 征求意见稿) ,表明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态度及重视程度。 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旅游营销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生存与兴衰,是景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这里所说的景区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景区向游客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中间环节连接起来而形成的通道。它的起点是旅游产品生产企业(景区),终点是旅游消费者(游客),中间环节包括各种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其他中介组织和个人,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中间商。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季节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异地性等特点,因而也就决定了旅游产品生产与旅游消费需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和空间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 XXXX.2—XXXX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送审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为规范我省乡村旅游服务,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为乡村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促进我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山东省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山东大学旅游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冲、于凤贵、王明波、王晨光、孔榕榕、殷文彬、周玥、付学申、孟大乾。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服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有关言行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624.1-1995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DB37/T 1671-2010 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乡村旅游 指以农民(渔民等)为经营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游客观光、游览、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度假、健身、养生、购物等需求的旅游业态。 3.2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主要指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体中,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服务的专职或兼职从业人员。 4 环境和资源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_0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一、活动名称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二、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为指导,按照国家旅游局“2013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部署,以及省旅游局活动方案的要求,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品质化服务为方向,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的形象,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三、目标和任务通过开展“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使我市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旅游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

断提高。四、主要工作(一)坚持一个重点坚持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工作重点,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为此,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行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启动仪式,做好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安排,广泛发动全市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局和省旅游局开展的系列活动。(责任科室:办公室、行管科)(二)抓好二个提升1、提升旅游重点领域的服务质量。(1)抓好旅行社服务质量品质评定工作在全市推广《旅行社品质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大力开展旅行社品质评定工作,树立旅行社的品牌意识。争取三星级以上旅行社达到4家。同时努力实现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代理),并向高品质旅行社倾斜。(责任科室行管科、质监所)(2)抓好对旅行社的监管深入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以广告、合同和价格监管为重点,强化对旅行社的监管,提升旅行社的守法意识、诚信

魅力乡村旅游 亮点纷呈

魅力乡村旅游亮点纷呈 遵义市红花岗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区内地质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镇均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巷口镇 除了樱桃园、杨梅园和云台生态葡萄园,巷口镇最具特色的是水文化、溶洞文化和明朝文化。境内有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巷口红岩水库,库容量为650万立方米,库区内树木葱郁,水鸟成群,自然景美。 修建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巷口镇绍阳寺坐落于红岩水库东侧山腰,寺庙居高临下,红岩水库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巷口镇中山村前进村民组苦竹垭的明永王朱慈炤(邹啟贵)夫妻墓也是一道人文景观,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京城,明永王朱慈炤(邹啟贵)由明遣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父子保护潜来遵义,之后在遵义繁衍生息。 忠庄镇 每到周末,遵义市民纷纷涌入忠庄镇勤乐村度假休闲,这里既可观风景,也可摘鲜果、品美食。 该村有草莓基地800亩,葡萄基地1000亩,蔬菜基地3000亩。游客在此不仅可以品尝到红富士、巨峰、白香蕉、水晶等多种传统口味的葡萄,还能品尝到从国外引进的南玉、醉金香、摩尔多瓦等具有草莓味、荔枝味的葡萄。该村的草莓品种也是种类繁多,像章姬、红颜、静香等等,这些具有奶油味、巧克力味、玫瑰味的草莓深受游人喜爱。在勤乐村,还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开心农场”。 在采摘了各种新鲜水果和蔬菜后,游人可就近到古色古香的众人熙熙就餐休闲,而位于忠庄镇派出所旁的茶宴春秋也很有品位,此外,渔水湾、景秀园等,就餐环境都很优美。 深溪镇 皇坟杨粲墓是深溪镇的拳头旅游产品,杨粲墓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镇还有赵家坝宋墓群,198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溪镇度假山庄也很有特色,有逍遥洞旅游度假村、舒味思度假村和田景山庄,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洞穴探险、宗教观光、垂钓、茶艺、游泳、KTV、会议于一体。

2020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2020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一、活动名称 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 二、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为指导,按照国家旅游局“20xx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部署,以及省旅游局活动方案的要求,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品质化服务为方向,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的形象,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目标和任务 通过开展“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使我市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旅游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主要工作 (一)坚持一个重点 坚持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工作重点,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为此,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行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启动仪式,做好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安排,广泛发动全市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局和省旅游局开展的系列活动。(责任科室:办公室、行管科) (二)抓好二个提升 1 / 6

1、提升旅游重点领域的服务质量。 (1)抓好旅行社服务质量品质评定工作 在全市推广《旅行社品质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大力开展旅行社品质评定工作,树立旅行社的品牌意识。争取三星级以上旅行社达到4家。同时努力实现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代理),并向高品质旅行社倾斜。(责任科室行管科、质监所) (2)抓好对旅行社的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以广告、合同和价格监管为重点,强化对旅行社的监管,提升旅行社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责任科室:行管科、质监所)(3)抓好星级饭店的评定和复核工作 贯彻实施新版饭店星级标准,进一步提高星级饭店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抓好星级饭店的评定、复核工作。完善星级饭店的退出机制,保证星级饭店的整体水平。组织饭店积极参与“中国饭店金星奖”评选活动和绿色饭店的创建活动。(责任科室:行管科)(4)抓好旅游景区服务 2、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品质 (1)打造一批重量级项目,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一批上规模的旅游项目和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新产品,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一是指导国际商贸城三期四区新旅游购物中心的建设,按照把整个国际商贸城建设为以商贸购物为主功能,以休闲娱乐为配套的国际商贸购物休闲公园,打造成城市旅游发展引擎和支柱的要求,推进购物场所景区化、购物商品品牌化、购物环境优质化。二是积极推进异国风情街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适度扶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餐饮、娱 2 / 6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1.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概述 1.1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 著名景区(如类5A景区)巨大吸引力为区域旅游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周围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往往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鉴于景区周边乡村发展旅游业受景区影响较大,我们将此类旅游发展归类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类5A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络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的产品。这是一些著名景区(如5A景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始状态,也有部分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区别于

景区的另类产品,能对游览景区之后的旅游者提供额外的体验。此类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如云南丽江的黄山乡、安徽黄山的西递与宏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但是关于此类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理论归纳与总结,本文在分析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提出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措施,旨在为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2类5A景区依附性乡村旅游的特征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既具有乡村旅游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景区依附性 类5A景区依附型乡村旅游位于地位规模较大、吸引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景点附近,可吸引前往知名景区、景点的游客顺道来此休息旅游。该类乡村旅游在地域、空间和客源上都明显体现出对著名景区(如5A级景区)的依附特性。我国著名的景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之中,其边缘区域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景区周围的农民在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普及性不强。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城的加快,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旅游者新的体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世界各国政府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衰退、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北京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4个阶段,实现了由最初的自发式发展向规范式标准化、由单纯的“农家乐”向类型多分布广的“乡村游”、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想内涵式提高的三大转变,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分工、定位清晰、社区营销、基础完善、融资创新、标准管理”的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短期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方式,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北京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类型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这些成为制约京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其中服务质量不高又是其软肋之处。服务质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京郊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以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试图给出一个明确规定,却仍未达成共识,探讨还在继续。但对于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是大家所逐渐认可和接受的。 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Unusual Environment)下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3]。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乡村旅游作为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满足游客寻求平衡和解脱的心态,满足他们从喧嚣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简单和平静的生活体验[4]。所以,开发形式多样的体验性乡村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规划 1、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体系 (1)改善旅游企业基础设施 旅游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内外部各项设施的建设,提升并完善旅游企业交通网络,增强通达性,方便游客到来。由于旅游目的地的吸力主要是靠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来提升的,所以完善硬件设施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 (2)增强旅游形象 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标识和简洁、个性化的口号及系列策划活动和营销的多元组合,增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力。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只有给顾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才能为他们再次光顾甚至影响其他人来旅游提供可能。也可以通过旅游企业所在地的政府门户网站、各大主流社交媒体门户网站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优化旅游环境 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同时环境是顾客对景区的评价的潜在因素,一个旅游企业在着重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维护好环境,根据旅游淡旺季来控制流量,坚持可持续发展。 (4)提升产品质量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加强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创新,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旅游企业不能仅仅发展旅游业,还有开发旅游衍生品即各种旅游产品,例如纪念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还可以采取提供旅游企业的介绍视频或日历等文化符号,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对企业的印象。 2、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 (1)制定质量方针 旅游企业要增强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方针是企业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是旅游企业开展质量活动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制定质量方针要体现企业对服务质量管理的总的目标,体现对旅游者的承诺。 (2)完善质量标准 旅游企业要制订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编制质量手册,强化产品特色,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为旅游产品开发者、旅游产品经营者和旅游产品提供者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3)加强质量控制 旅游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坚持预防为主,建立符合本企业特征的旅游服务质量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的评估和改进。 (4)提高队伍素质 建立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整体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杜绝企业人员“宰客”及坑蒙拐骗等有损旅游形象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加强企业荣辱观教育,增强集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正确答案:欧洲 2、目前国内学者较统一的认识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 3、下列选项不是体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的是。 A: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B: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民脱贫致富 C: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有利于城乡结合 正确答案:有利于城乡结合

4、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A:普通因素 B:重要因素 C:关键因素 D:次要因素 正确答案:关键因素 5、下列选项符合乡村旅浙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特色化 B:品牌化 C:规模化 D:时尚化 正确答案:时尚化 第二章 1、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是的开发和组织。 A:旅游资源 B:旅游产品 C:旅游市场 D:旅游要素 正确答案:旅游产品 2、乡村旅游资源是以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 A: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 C:社会环境 D: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自然环境 3、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而形成的食品、特产和传统工艺等,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A:民俗文化 B:自然文化 C:历史文化 D:乡村文化 正确答案:乡村文化 4、一个乡村社区的文化气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又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即的氛围。 A:自然景观 B:社区文化 C:人文景观 D:乡村文明 正确答案:人文景观 5、乡村的节庆、农耕等活动均具有很强的可性。 A:群聚 B:融合 C: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