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

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

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

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

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

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

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

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

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

气篇》)

27.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

脏生成篇》)

28.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

介宾《类经〃疾病类》)

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

察阴阳〃论》)

50.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

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

气篇》)

17.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

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

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

2.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

总穴歌》)

4.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

心悟〃脉法金针》)

8.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

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

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

阳明病脉证并治》)

16.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

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灵枢〃经脉》)

3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

38.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

本论》)

39.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

大论》)

47.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

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

真要大论》)

2.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

热病大法》)

5.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

证》)

3.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

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医学一得

最好的教育名言名句

最好的教育名言名句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被称为“孤脏”的是() A三焦B肺C心D脾 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 A肺B肾C肝D心 3、称为“娇脏”的是() A肺B脾C肝D心 4、“血汗同源”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A气与津液B气与血C血与精D血与津液 5、心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液的运行与贮藏B气的生成C精的藏泻D气机的调节 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A 寒B 风暑 7、被称作“气之本”的是() A心B肾C肺D肝 8、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B脾C肝D肾 9、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A任脉B督脉阳脉之海C冲脉D带脉 10、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风邪D燥邪 1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是() A肺B肾C三焦D心 12、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

A瘀血B痰饮C结石D血瘀 13、下列属于正治法的是指() A通因通用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塞因塞用1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难经 15、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相关的是()A膀胱B大肠C肺D肾 1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心B脾C肺D肾 17、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杲D朱震亨 18、寒实证治疗应该()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19、脾虚可制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的是() A出血B血瘀C血行加速D血行迟缓 20、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21、脾开窍于() A目B舌C唇D 口,其华在唇 22、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著名作家的名人名言

2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24、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 25、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费德 26、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曾国藩 27、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泰戈尔 28、没有理想的人像晕头鸡。——缅甸谚语 29、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萨迪 30、只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塞内加 31、理想是世界的主宰。——乔·吉·霍兰 32、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英国 33、理想,表示不满意的方法。——瓦列里 34、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 35、个人的智慧只是有限的。——普劳图斯 36、胜人者有力,自强者胜。——《老子》 37、事业是一切,名号只是虚声。——歌德 38、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歌德 39、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福楼拜 40、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文天祥 41、忠实的朋友是菩萨的化身。——拿破仑 42、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43、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 44、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45、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46、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4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48、“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天堂。——塞拉 49、我每天都自问有没有犯错误。——梁昭贤 50、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伊朗 51、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 52、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雨果 53、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献生 54、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富兰克林 5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 56、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周立波 57、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拉封丹 58、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歌德 59、闪电决不会在同一地方落两次。——佚名 60、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61、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62、越年轻,就越不能跟丑事妥协。——纪德 63、我唯一的理想就是为人类服务。——戴维 6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5、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66、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67、一分事业心能抵十分特权。——弗·马文 68、真理尽管苦涩,然而鲜明。——普托里尼 6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70、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71、脱离劳动就是犯罪。——列夫·托尔斯泰 72、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莫尔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的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出来的一门经验科学,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几位丰富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段学习,我的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的自然观—天人相应 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形神统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中医学的治疗观—辨证论治 中国文化历来重感觉、重表象、重动态。所以,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功能及相互作用角度,了解病情、把握病机、灵活处治。如八纲、六经、脏腑、经络、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显然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中医学讲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多果多因,并且具体体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利导、因异制宜等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概念、重静态。故西医学强调概念,注重逻辑与分析,分门别类、穷根究底是其精髓所在。探究器官、器质、结构的状况,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的变化,追究细菌、病毒的来龙去脉,疾病分类、辨病论治遂是西医学优势。 中医学的预防观—治未病 中国文化主张适应、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及“虚邪贼风,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得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得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得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得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与《脉经》24种脉法,最早得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得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得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结构上得整体联系、功能上得相互协调、病理上得相互影响、诊断上得整体诊察、治疗上得整体调节)、人与环境得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得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得一种完整得过程。症:疾病得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得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得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得性质(如寒、热等)与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得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与正邪之间得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得机体得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化,采用相同得治法 (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得、变化得,发展得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得静止得、僵化得观点。 1、生理上得恒动观“动而不息”就是自然界得根本规律 2、病理上得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得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 中医学得学科性质与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交叉性、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得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得综合性 中医学体系得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得极微细物质,就是构成宇宙万物得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得基本内容:1、气就是构成自然界万物得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得特性气机:气得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得运动

中医学经典整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世界著名的68句管理名言

1、企业即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2、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3、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 5、造人先于造物--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6、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 7、千方百计请一个高招的专家医生,还不如请一个随叫随到且价格便宜的江湖郎中--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 8、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9、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10、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管理学者詹姆斯.柯林斯 11、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 12、质量是维护顾客忠诚的最好保证--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13、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 14、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15、全世界没一个质量差、光靠价格便宜的产品能够长久地存活下来--华硕总经理徐世明 16、质量等于利润--管理思想家汤姆.彼得斯 17、将良品率预定为85%,那么便表示容许15%的错误存在--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斯 18、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 19、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管理大师罗伯特.凯利 20、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美国自由党领袖大卫.史提尔 21、最好的CEO是构建他们的团队来达成梦想,即便是迈克尔.乔丹也需要队友来一起打比赛--通用电话电子公司董事长查尔斯。李 22、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新是做大公司惟一之路 23、不创新,就灭亡--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24、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著名管理顾问詹姆斯.莫尔斯 25、创新是做大公司的惟一之路--管理大师杰弗里 26、顾客是重要的创新来源--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 27、创新是惟一的出路, 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 28、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 29、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 30、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31、沟通是管理的浓缩--沃尔玛公司总裁萨姆.沃尔顿 32、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有效沟通--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 33、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美国女企业家玛丽.凯 34、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管理就是决策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苏步青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天然的才能好象天然的植物,需要学问来修剪。——培根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故有“肾气足,百病除”的说法。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有不舒服记得找医生,千万不要小不舒服酿成大问题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置于右脚脖子上,成单盘式,也就是佛家的半跏趺,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2)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着作的了解。 用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名着,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着;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医生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着,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 《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贡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少私寡欲《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