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中 6.27 祖国统一的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中 6.27 祖国统一的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学案27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

(1)酝酿

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81年9月,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

(3)保障:1982年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2.含义

(1)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内容: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基础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

(1)经过

①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②翻开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3.澳门回归

(1)背景:《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为其提供了成功范例。

(2)经过:按照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易混易错]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其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深度点拨]

“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一国两制”构想运用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即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并且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共荣,因而它又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重点精讲]

“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4.历史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深化探究]

探究点香港回归祖国

材料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撒切尔夫人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条件。

答案完成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民心所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一国两制”构想为中、英、港三方接受。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关系改善

(1)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

(3)共识:1992年,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形式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2.中共努力推进

(1)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当前现实状况:两岸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成为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材料一1958年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探究点2 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战略举措

材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反分裂国家法》

思考据材料,指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

答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3)“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

(4)“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易混易错]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

[重点精讲]

[重点精讲] “一国两制”在解决港澳与台湾问题中有何突出不同?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3)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政府架构。

(4)台湾民众可与大陆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央政府将为台湾留出重要的领导位置。

(5)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以讨论,这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1.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

A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 .从武力统一到提出和平统一

D .呼吁尽快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答案 C

解析 A 项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B 项明显不正确;D 项发生在1981年。

2.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国首先成功解决了( )

A .南海诸岛问题

B .香港问题

C .台湾问题

D .澳门问题

答案 B

解析 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

A.《中美联合公报》B.《告台湾同胞书》

C.“一国两制”构想D.“九二共识”

答案 B

解析1979年元旦,在中美关系缓和,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大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4.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C.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从题干中的材料“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原乡人的血流返原乡,体现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体现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5.“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答案 B

解析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课中问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提示内涵:“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

2.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妄图分裂中国。同时国际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将大大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防安全,对中国的崛起和民族复兴有重大意义。

阅读与思考

提示两首诗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渴望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心愿,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葡萄牙于1553年占据澳门,澳门人民遭受欺凌和压榨,备受煎熬。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国民党兵败退守台湾,割据一方,又由于“台独”势力的存在和台湾政府的种种限制及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未实现统一。祖国统一的潮流不可阻挡,诗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基础达标]

1.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里邓小平初步表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是( )

A.一国两制B.一国一制

C.解放台湾D.武力解决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概念的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等信息体现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2.“一国两制”的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B

解析“一国两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3.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

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答案 C

解析可以用排除法。“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A项和B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排除D项。

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香港回归的意义,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结束了。

5.“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

C.香港回归D.改革开放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喜迎回归”的信息可以看出与香港或澳门有关,再结合“求和割地”可知只与香港回归有关。

6.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面所接受

答案 C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对比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国现在的政治经济状况即可选出答案。

7.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 C

解析“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的现象说明回归后的香港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8.“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 A.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B.和平方式不能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C.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只能靠武力来维护

D.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有可能无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 D

解析使用武力和不使用武力只是统一的手段。由于“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有可能无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能力提升]

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剑英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答案 B

解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两制”是指社会制度,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就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10.目前,香港已超越东京与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融资达1 100亿美元。这表明( )

①香港回归后经济获得长足发展②香港回归促进了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③香港的社会制度比东京、伦敦优越④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强大后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信息反映出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故①②④正确;香港与东京、伦敦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③错误,排除。

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

A.社会制度不同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D.外交权利不同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异同。从相同来说: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央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不是国家主权实体。从不同点来讲,社会制度上看:两者分别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12.2005年4~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民党、亲民党、新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①②容易理解。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所以“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台独”不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缺乏政治基础。④国共两党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分歧,国民党、亲民党、新党访问大陆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材料二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你所学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试分析其历史原因。结合所学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答案(1)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

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台湾回归祖国;忧国忧民的感情等。最终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2)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领台湾;美国的干涉。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说:“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的,有关政策是逐渐完备起来的,我们将坚持不变。”

材料三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

材料四1984年7月3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不是今天形成的,而是几年以前,主要是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我们在香港问题上,首先提出要保证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九九七年后五十年不变。”——材料均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阅读四则材料后,概括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立场、方针、政策和意义。

(2)借鉴解决香港问题的经验,你认为今后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1)立场: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方针:和平统一。政策:“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港人治港。意义:洗刷了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并为解决国际上的类似争端提供成功的范例。

(2)坚持一个中国以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的政治前提条件,坚持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统一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