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宁波市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宁波市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宁波市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宁波市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维普资讯https://www.sodocs.net/doc/f818394686.html,

维普资讯https://www.sodocs.net/doc/f818394686.html,

感谢您试用AnyBizSoft PDF to Word。

试用版仅能转换5页文档。

要转换全部文档,免费获取注册码请访问

https://www.sodocs.net/doc/f818394686.html,/pdf-to-word-cn.html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第三章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 (2) 3.1 华北降水特征 (2) 3.1.1 年降水 (2) 3.1.2 降水年内分布 (3) 3.2 华北降水变化 (4) 3.2.1 年变化 (4) 3.2.2 季节变化 (5) 3.2.3 空间分布 (7) 3.3 小结与讨论 (11)

第三章华北地区降水量及其变化特征 在讨论城市化对华北降水序列影响之前,首先对华北降水及变化特征做一详细的分析,以便下文进一步的分析。 3.1降水量特征 本节讨论降水量变化特征所采用的资料为1971—2000年累年均值。 3.1.1 年与季降水量分布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为535.8毫米。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分布不均,从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基本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北西北部内蒙古地区为少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华北东南部的河南、山东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为多雨区,年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以上。 图3.1 华北年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3.3为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各季节分布趋势与年分布相似,依然是南多北少。春季,平均季降水量为83.3mm,内蒙地区季降水量在50mm 以下,区域中部大部分地区在50-100mm,南部部分在100mm以上。夏季,平均季降水量为332.4mm,西北部内蒙地区季降水量较少,在250mm以下,华北

西部陕西、山西季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在250-300mm,华北东部季降水量多于西部,东南部季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秋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02.6mm,分布同夏季相似,但大部分地区季降水量多于春季,100m线北移。冬季,平均季降水量为17.5mm,华北北部大部分地区在10mm以下,安徽和江苏北部一带季降水量超过50mm。 春季夏季 秋季冬季 图3.3 华北各季节降水量分布 3.1.2 降水年内分配 根据华北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区域平均方法建立华北地区月降水量序列。华北降水以7月最多,8月次之;1月最少,12月次之。华北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夏季三个月,降水量达332.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冬季各月降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查询1970-2008年广西省的降水资料,对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论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降水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对其降水的分布及情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中对广西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对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属于广西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若持续降水且降水量过大,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灾害,包括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塌陷等方面,甚至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因此,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广西省的降水分布特点,从而及时对天气现象开展预测,以便在出现超大降水的情况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危害。 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为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主要以常规化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1.1年、月际变化特征 经过查阅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得知,近十几年来,广西多数地方出现强降水情况,而且强降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1994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多,共120d,占该年的降水量的32.7%;而1989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少,是近十几年来最少的,共61d,占该年的降水量16.7%,其强降水日数仅为1994年的一半。 此外,结合强降水日数与相应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广西省全年都可以出现强降水天气,其实际降水强度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也各不相同。而且其强降水的月际分布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峰值一般在6月份出现,降水量为16.8d;并于8月份出现第二峰,第二峰并没有第一峰的特征明显,主要为15.6d。在一年之中,广西省一般主要在5-8月份出现强降水情况,其强降水日数占据全年日数的70%左右,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通过查询资料还发现,强降水过程日数逐月分布呈现单峰型特征,尤其以6月份的强降水日数最多,为4.66d,而在汛期,即4-9月期间出现强降水过程日数占据全年强降水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2降水日变化特征 由于白昼和夜间热力条件的差异,暴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等差值线总趋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夜间暴雨频数的由桂西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逐渐减少,桂西北的夜间暴雨比白天高出5~7次。以频次差值最大的凌云和岑溪两个测站作代表,分析桂西北和桂东南昼间和夜间暴雨的逐月变化的情况。在白天时段,两个测站的暴雨频次逐月变化有明显的差别:从数量上看,无论在那一月份,陆川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1970-2012年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一1672G6634(2019)03G0081G08D O I 一10.19728/j .i s s n 1672G6634.2019.03.0101970G2012年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田晓磊一李宝富一李学伟一李一婷一朱明博一王龙飞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摘一要一基于1970G2012年华北平原探空站和地面站气象资料, 分析了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70G2012年, 华北平原年均大气可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10m m /10a .其中,秋季大气可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为-0.18m m /10a .在空间上,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降低速率明显大于西北部.(2)近40多年来, 华北平原年均降水效率基本稳定,速率为-0.01%/10a .(3)在年和季节尺度上, 华北平原大气可降水量变化与降水量仅在冬季相关性不显著.在空间上,仅华北平原南部年均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性;而降水效率与降水量在各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性.(4)北半球极涡面积和亚洲区极涡强度分别对春季和夏季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秋二冬季,大气可降水量与西伯利亚高压和亚洲 经向环流关系密切. 关键词一大气可降水量;降水效率;大气环流;时空变化;华北平原中图分类号一P 426文献标识码一A 0一引言 大气可降水量(又称为空中水汽含量)是单位气柱中从地面到大气层顶的水汽总量,可表征降水的潜力, 也是评估空中水资源的重要依据[1G3].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二经济二文化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二人口分布密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同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华北平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进一步 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该区已成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4].因此,从区域层面和国家需求来讲,开展以大气可降水量为代表的空中水汽资源演化过程与机制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空中水汽资源变化机理的认识,而且可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制定科学的空中水汽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于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已有一些研究成果[5G7].例如,韩军彩[8]基于探空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79G2008年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发现水汽含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王旭丹等[9]研究表明华北地区1960G2005年水汽含量在不断下降.刘园园等[3]利用1964G2008年郑州站探 空资料,发现在长期线性趋势上,可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并在1990年代末发生突变.曹丽青等[10]利用N C E P /N C A 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48G2003年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系, 发现大气中水汽含量与南方涛动和厄尔尼诺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张秉祥等[11]分析了华北平原近30a 空中水汽含量与 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当空中水汽含量偏多(少)时,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少).Z h u 等[1 2]研究发现水汽含量对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影响.S h i 等[1 3]研究了多种卫星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对大气可降水量的监测能力.张扬等[14]指出虽然西北地区探空站点较少,但是探空资料可以较好反映空中水汽的时空变化规律 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可见,与其它资料相比,采用探空资料研究大气可降水量相对简便[14].杨保东等[15]解读了1974G2000年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趋势,发现了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变化总体呈现微收稿日期:2018G08G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211);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446006)资助通讯作者:李宝富,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水文与生态环境,E Gm a i l :l e n n y 006@163.c o m.第32卷一第3期2019年6月一一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V o l .32N o .3J u n .2019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 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 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张 皓1,2,冯利平13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 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关 键 词:华北地区;降水量;趋势分析法;小网格法 中图分类号:P4261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2-0270-10华北地区主要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其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着当地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受季节、纬度和地理因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点,对农业生产,特别是部分地区仅依赖雨养条件的农业生产来说,其影响尤为突出。研究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有助于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和进行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已有学者做过研究。牛存稳等 [1]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孙燕等 [2]研究了异常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张利平等[3]归纳出华北地区降水存在的主要周期变化,陈烈庭 [4]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特征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对降水量空间变化涉及较少,分析精确度也较低,为了更为精确、深入地反映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利用该区92个气象站点近5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小网格法划分精细化网格,拟合不同分区降水要素方程,采用GI S 逆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实现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异表达,以期为华北地区降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818394686.html,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徐晨光冯新峰郑志伟申子通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 摘要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分布位置建立泰森多边形,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南京市和江苏省1961—201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江苏省年降雨量趋于增加,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增大。雨季月份降雨量较集中,东南部大暴雨发生的频次增加,增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非雨季月份降雨量较少,西北部容易造成土壤干旱,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极为不利。 关键词降雨;分布模型;时空分布;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36-04 随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各类气象要素(如降雨、气温、蒸发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3]。降雨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多寡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的江淮流域,工农业比较发达,但旱涝灾害严重,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江苏省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比较受关注,但对降雨量的年内变化分布趋势却研究较少[4-5]。提高对江苏省降雨时空的预测能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利用洛伦茨曲线的特征分析,对江苏省13个观测站1961—2010年间降雨年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取江苏省13个气象台观测站点(徐州、赣榆、盱眙、淮阴、射阳、南京、高邮、东台、南通、吕泗、常州、溧阳、吴县东山)1961—2010年的逐月降雨量值。 1.2 研究方法 运用Analysis Tool中CreateThiessen Polygons工具为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创建泰森多边形,并求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以及该多边形在江苏省总的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应用ArcMap9.3地统计学模块(Geostatistics)中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插值形成面雨量,分析研究区多年月均及年均面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利用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研究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