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级注册计量师—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2017年新版教材考点整理)

一级注册计量师—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2017年新版教材考点整理)

一级注册计量师—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2017年新版教材考点整理)
一级注册计量师—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2017年新版教材考点整理)

第三章测量数据处理

1,系统误差的发现

(1)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被测量,从被测量的测得值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差可以发现并得到恒定的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2)在测量条件改变时,例如随时间、温度、频率等条件改变时,测得值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可能是线性地或非线性地增长或减小,就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中存在可变的系统误差。

2,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1)采用修正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一切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3)选择使系统误差抵消而不致带入测得值的测量方法。

3,试验和测量中常用的几种减小系统误差的测量方法:

(1)恒定系统误差消除法

①异号法

改变测量中的某些条件,例如测量方向、电压极性等,使两种条件下的测得值中的误差符号相反,取其平均值以消除系统误差。

②交换法

将测量中的某些条件适当交换,例如被测物的位置相互交换,设法使两次测量中的误差源对测得值的作用相反,从而抵消了系统误差。

例如:

用等臂天平称重,x=(p p′)1/2

③替代法

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用某一已知量值的标准器替代被测件再作测量,使指示仪器的指示不变或指零,这时被测量等于已知的标准量,达到消除系统误差的目的。

(2)可变系统误差消除法:

合理地设计测量顺序可以消除测量系统的线性漂移或周期性变化引入的系统误差。

①对称测量法消除线性系统误差

替代方案采用按“标准~被校~被校~标准”顺序进行。

②半周期偶数测量法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这种方法广泛用于测角仪上。

4,修正系统误差的方法:

(1)在测得值上加修正值

(2)对测得值乘修正因子

(3)画修正曲线;实际画图时,通常要采用最小二乘法将各数据点拟合成最佳曲线或直线。

(4)制定修正值表

5,获得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注意事项:

(1)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获得,最常用的方法是将测得值与计量标准的标准值比较得到,也就是通过校准得到。修正曲线往往还需要采用实验方法获得。

(2)修正值和修正因子都是有不确定度的。在获得修正值或修正因子时,需要评定这些值

的不确定度。

(3)使用已修正测得值时,该测得值的不确定度中应该考虑由于修正不完善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6,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它是测得值与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穷多次重复测量得到的平均值之差。由于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测量无穷多次,因此不能得到随机误差的值。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反映了测得值的分散性,即测量的重复性。

重复性是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的。用有限次测量的数据得到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称为实验标准偏差,用符号s表示。实验标准偏差是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

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是单次测得值实验标准偏差的1/√n倍(n为测量次数)。因此可

以说,当重复性较差时可以增加测量次数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来减小测量的随机误差。

7,几种常用的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X作n次重复测量,每次测得值为xi,测量次数为n,则实验标准偏差可按以下几种方法估计:

(1)贝塞尔公式法

——适合于测量次数较多的情况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系列测量值代入式(3—6)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用样本的标准偏差s来衡量分析数据的分散程度)。

(3—6)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算术平均值2)计算10个残差3)计算残差平方和4)计算实验标准偏差

(2)极差法

一般在测量次数较小时采用该法。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系列测量值中找出最大值x max最小值x min,得到极差r=x max—x min,根据测量次数n查表3-3得到c值,代入式(3-8)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s(x)=( x max—x min)/c (3-8)

(3)较差法

——适用于频率稳定度测量或天文观测等领域。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列测量值中,将每次测量值与后一次测量值比较得到差值,代入下值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8,各种实验标准偏差估计方法的比较

贝塞尔公式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但n很小时其估计的不确定度较大,例如n=9时,由这种方法获得的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5%,而n=3时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达50%,因此它适合于测量次数较多的情况。

极差法和最大残差法使用起来比较简便,但当数据的概率分布偏离正态分布较大时,应当以贝塞尔公式法的结果为准。在测量次数较少时常采用极差法。

较差法更适用于随机过程的方差分析,如适用于频率稳定度测量或天文观测等领域。

9,什么是异常值

异常值又称离群值,指在对一个被测量重复观测所获的若干观测结果中,出现了与其他值偏离较远且不符合统计规律的个别值,他们可能属于来自不同的总体,或属于意外的、偶然的测量错误。也称为存在着“粗大误差”。

所以必须正确地判别和剔除异常值。

在测量过程中,记错、读错、仪器突然跳动、突然震动等异常情况引起的已知原因的异常值,应该随时发现,随时剔除,这就是物理判别法。有时,仅仅是怀疑某个值,对于不能确定哪个是异常值时,可采用统计判别法进行判别。

10,判别异常值常用的统计方法:

(1)拉依达准则:∣Xd-X∣≥3s

(2)格拉布斯准则:∣Xd-x∣/s≥G(a,n)

(3)狄克逊准则:(考前加强,出的可能性不大)

11,三种异常值判别准则的比较:

(1)当n>50的情况下,3σ准则较简便;3<n<50的情况下,格拉布斯准则效果较好,适用于单个异常值;有多于一个异常值时狄克逊准则较好。

(2)实际工作中,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可选用多种准则同时进行,若结论相同,可以放心。当结论出现矛盾,则应慎重,此时通常需选a=0.01。当出现既可能是异常值,又可能不是异常值的情况时,一般以不是异常值处理较好。

12,最大允许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表示。

绝对误差=引用误差×特定值(满刻度值)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示值

13,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是指计量器具(即测量仪器)的示值与相应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之差。在计量检定时,用高一级计量标准所提供的量值作为约定值,称为标准值;

被检仪器的指示值或标称值统称为示值。则示值误差可以用下式表示:

示值误差=示值一标准值

根据被检仪器的情况不同,示值误差的评定方法有比较法、分部法和组合法几种。

14,计量器具(测量仪器)的合格评定又称符合性评定,就是评定仪器的示值误差是否在最大允许误差范围内,也就是测量仪器是否符合其技术指标的要求,凡符合要求的判为合格。评定的方法就是将被检计量器具与相应的计量标准进行技术比较,在检定的量值点上得到被检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再将示值误差与被检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相比较确定被检仪器是否合格。

15,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符合性评定的基本要求

按照JJFl094一200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的规定,对测量仪器特性进行符合性评定时,若评定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满足下面要求:

评定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95或k=2时的U)与被评定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之比小于或等于1:3,即满足

U95≤1/3MPEV

时,示值误差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对符合性评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也就是合格评定误判概率很小),此时合格判据为

判为合格

不合格判据为

判为不合格(3-28)

式中:

——被检仪器示值误差的绝对值;

MPEV——被检仪器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对于型式评价和仲裁鉴定,必要时U95与MPEV之比也可取小于或等于1:5。

16,考虑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后的符合性评定

依据计量检定规程以外的技术规范对测量仪器示值误差进行评定,并且需要对示值误差是否符合最大允许误差做出符合性判定时,必须对得到的示值误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当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95 或是k=2时的U)与被评定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之比不满足小于或等于1:3的要求时,必须要考虑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对符合性评定的影响。

(1)合格判据

当被评定的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δ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与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U95之差时可判为合格,即

丨△丨≤MPEV-U95 判为合格

(2)不合格判据

当被评定的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δ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与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u95之和时可判不合格,即

丨△丨≥MPEV+U95 判为不合格

(3)待定区

当被评定的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既不符合合格判据又不符合不合格判据时,为处于待定

区。这时不能下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即

MPEV-U95 <丨△丨<MPEV+U95 判为待定区

当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评定处于不能做出符合性判定时,可以通过采用准确度更高的计量标准、改善环境条件、增加测量次数和改善测量方法等措施,以降低示值误差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U95后再进行合格评定。

对于只具有不对称或单侧允许误差限的被评定测量仪器,仍可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符合性评定。

17,计量器具其他一些计量特性的评定:

(一)准确度等级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应根据检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评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最大允许误差评定准确度等级

(2)按示值的标准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准确度等级

(3)测量仪器多个测量范围成多个参数时准确度等级的评定

当被评定的测量仪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测量范围,并对应不同的准确度等级时,应分别评定各个测量范围的准确度等级。对多参数的测量仪器,应分别评定各测量参数的准确度等级。

(二)分辨力

对测量仪器分辨力的评定,可以通过测量仪器的显示装置或读数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来确定。

(1)带数字显示装置的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为:最低位数字显示变化一个步进量时的示值差。

(2)用标尺读数装置(包括带有光学机构的读数装置)的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为:标尺上任意两个相邻标记之间最小分度值的一半。

(三)灵敏度

对被评定测量一起,在规定的某激励值上通过一个小的激励变化δx,得到相应的响应变化δy,,则比值s=δy/δx,即为该激励值时的灵敏度。对线性测量仪器来说,灵敏度是一个常数。

(四)鉴别阈

对被评定测量仪器,在一定的激励和输出响应下,通过缓慢单方向地逐步改变激励输入,观察其输出响应。使测量仪器产生恰能察觉有响应变化时的激励变化,就是该测量仪器的鉴别阈。

(五)稳定性

这是对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恒定能力的评定。通常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评定:

(1)方法一:

通过测量标准观测被评定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变化,当变化达到某规定值时,其变化量与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之比即为被评定测量仪器的稳定性。

(2)方法二:

通过测量标准定期观测被评定测量仪器计量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用所记录的被评定测量仪器计量特性在观测期间的变化幅度除以其变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即为被评定测量仪器的稳定性。

(3)方法三:

频率源的频率稳定性用阿伦方差的正平方根值评定,称频率稳定度。

当稳定性不是对时间而言时,应根据检定规程、技术规范或仪器说明书等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方法评定。

(六)漂移

根据技术规范要求,用测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内观测被评定测量仪器计量特性随时间的慢变化,记录前后的变化值或画出观测值随时间变化的漂移曲线。

当测量仪器计量特性随时间呈线性变化时,漂移曲线为直线,该直线的斜率即漂移率。在测得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观测值后,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最佳直线,并根据直线的斜率计算出漂移率。(七)响应特性

在确定条件下,激励与对应响应之间的关系称为测量仪器的响应特性。

评定方法是:

在确定条件下,对被评定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内不同测量点输入信号,并测量输出信号。当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时,记下被评定测量仪器的不同激励输入时的输出值,列成表格、画出曲线或得出输入输出量的函数关系式,即为测量仪器静态测量情况下的响应特性。

18,概率分布:(3-31)

19,(一)期望:期望又称(概率分布或随机变量的)均值或期望值,有时又称数学期望。常用符号μ表示,也可用E(X)表示被测量X的期望。

期望是在无穷多次测量的条件下定义的,通俗地说:期望值是无穷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期望是概率分布曲线与横坐标轴所构成面积的重心所在的横坐标,所以期望是决定概率分布曲线位置的量。

对于单峰、对称的概率分布来说,期望值在分布曲线峰顶对应的横坐标处。

因为实际上不可能进行无穷多次测量,因此测量中期望值是可望而不可得的。

(二)方差:(随机变量或概率分布的)方差用符号σ 2 表示

(3-34)

测量值与期望值之差是随机误差,用δ表示,δi=x i-μ,方差就是随机误差平方的期望值。

方差说明了随机误差的大小和测量值的分散程度。

但由于方差是平方,使用不方便、不直观,因此引出了标准偏差这个术语。

21,标准偏差——σ

(概率分布或随机变量的)标准偏差是方差的正平方根值,用符号σ表示,又可称标准差。

(3-38)

标准偏差是表明测量值分散性的参数,σ小表明测量值比较集中,σ大表明测量值比较分散。

用期望与标准偏差表征概率分布

期望和方差是表征概率分布的两个特征参数。

由于方差不便使用,通常用期望和标准偏差来表征一个概率分布。

——μ影响概率分布曲线的位置;

对于单峰、对称的概率分布来说,期望值在分布曲线峰顶对应的横坐标处。

——σ影响概率分布曲线的形状,表明测量值的分散性。

(σ小表明测量值比较集中,σ大表明测量值比较分散。)

期望与标准偏差都是以无穷多次测量的理想情况定义的,无法由测量得到μ和σ2,因此都是概念性的术语。

22,实验标准偏差:用有限次测量的数据得到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称为实验标准偏差,用符号s表示。实验标准偏差s是有限次测量时标准偏差σ的估计值。最常用的估计方法是贝塞尔公式法,即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x作n次重复测量,每次测得值为x i,测量次数为n,则实验标准偏差按式(3-40)计算

(3-40)

式中:v=n—1——自由度;

在给出标准偏差的估计值时,自由度越大,表明估计值的可信度越高。

[(n—1)越大,1/n—1值越小,则其s(x)值也越小]

23,正态分布曲线:正态分布图,具有如下特征:

①单峰:概率分布曲线在均值μ处具有一个极大值;

②对称分布:正态分布以x= -μ为其对称轴,分布曲线在均值μ的两侧是对称的;

③当x—>∞时,概率分布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

④概率分布曲线在离均值等距离(即x=μ±σ)处两边各有一个拐点;

⑤分布曲线与x轴所围面积为1,即各样本值出现概率的总和为1;

⑥μ为位置参数,σ为形状参数。

由于μ,σ能完全表达正态分布的形态,所以常用简略符号x~n(μ,σ)表示正态分布。当μ=0,σ=1时表示为x~n (0,1),称为标准正态分布。

24,几种非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与置信因子的关系

25,t分布又称学生分布,是两个独立随机变量之商的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是期望值为μ的正态分布,设其算术平均值与其期望之差与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之比为新的随机变量t。t分布是期望值为零的概率分布。

26,相关性是描述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特性。如果两个随机变量X和Y,其中一个量的变化会导致另一个量的变化,就说这两个量是相关的。

27,协方差是两个随机变量相互依赖性的度量。

两个随机变量x和y,各自的误差之积的期望称为x和y的协方差,用符号cov(x,y) 或v(x,y) 表示

定义的协方差是在无限多次测量条件下的理想概念,根据有限次测量数据得到协方差的估计值。

协方差的估计值用s(x,y)表示

(3-49)

式中:

28,相关系数也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度量,它等于两个随机变量间的协方差除以它们各自的方差乘积的正平方根,用p(x,y)表示。

定义的相关系数也是在无限多次测量条件下的理想概念。

根据有限次测量数据,得到相关系数估计值。

相关系数的估计值用r(x,y)表示,用式(3-51)求得

(3-51)

式中,s(x)和s(y)分别为x和y的实验标准偏差。

29,相关系数与协方差的关系

(1)相关系数是一个纯数字,相关系数的值在-1到+1之间,它表示两个量的相关程度,通常比协方差更直观。

相关系数为零,表示两个量不相关;

相关系数为+1,表明x与y正全相关(正强相关),即随着x增大y也增大;

相关系数为-1,表明x与y负全相关(负强相关),即随着x增大y变小。

(2)协方差估计值s(x,y)与相关系数估计值r(x,y)的关系

(3-52)

(3-53)

式中,s(x)和s(y)分别为x和y的实验标准偏差。

30,GUM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步骤:

(1)明确被测量,必要时给出被测量的定义及测量过程的简单描述;

(2)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并写出测量模型;

(3)评定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x i),计算灵敏系数ci从而给出与各输入量对应的输出量y的不确定度分量u i(y i)=丨ci丨u(x i);

(4)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计算时应考虑各输入量之间是否存在值得考虑的相关性,对于非线性数学模型则应考虑是否存在值得考虑的高阶项;

(5)列出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表,表中应给出每一个不确定度分量的详细信息;

(6)对被测量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并根据概率分布和所要求的置信水平p确定包含因子k p;

(7)在无法确定被测量y的概率分布时,或该测量领域有规定时,也可以直接取包含因子k=2;

(8)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和包含因子k或k p的乘积,分别得到扩展不确定度U或U p;

(9)给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最后陈述,其中应给出关于扩展不确定度的足够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至少应该使用户能从所给的扩展不确定度进而评定其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简化步骤: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和建立测量模型—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i—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确定扩展不确定度U或U p—报告测量结果

31,通常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从以下方面考虑:

(1)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2)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6)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的局限性

(7)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提供的量值的不准确

(8)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值的不准确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和假设

(10)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多次测量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完全相同的数据,测得值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这是由诸多的随机因素影响造成的,这种随机变化常用测量重复性表征,也就是重复性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之一。

除此之外,如果已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修正,给出的是已修正测量结果,则还要考虑修正值不完善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通常,在分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时,可以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被测量等方面全面考虑,应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特别应考虑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

32,标准不确定度分类的A类评定方法,基本的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流程图

33,测量过程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对一个测量过程,如果采用核查标准核查的方法使测量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则该测量过程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 p。

若每次核查时测量次数n相同(即自由度相同),每次核查时的样本标准偏差为s i,共核查m次,则合

并样本标准偏差s p为(3-57) 此时s p的自由度v=(n-1)m。

则在此测量过程中,测量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n′为获得测量结果时的测量次数;

34,规范化常规测量时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规范化常规测量是指已经明确规定了测量程序和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如日常按检定规程进行的大量同类被测件的检定,当可以认为对每个同类被测量的实验标准偏差相同时,通过累积的测量数据,计算出自由度充分大的合并样本标准偏差,以用于评定每次测量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在规范化的常规测量中,测量m个同类被测量,得到m组数据,每组测量n次,第j组的平均值为x j,则合并样本标准偏差s p

(3-58)

对每个量的测量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3-59)

自由度为v=m(n-1)。

若对每个被测件的测量次数n j不同,即各组的自由度v j不等,各组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 j,则

(3-60)

式中,v j= n j-1。

对于常规的计量检定或校准,当无法满足n≥10时,为使得到的实验标准差更可靠,如果有可能,建议采用合并样本标准差s p作为由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5,由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最佳直线上得到的预期值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由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最佳直线的直线方程:y=a+bx

预期值y i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3-61)

式中,r(a,b)为a和b的相关系数;sa,s b和sx分别为a,b和x的实验标准偏差。

预期值y i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为u a(y i)=s p(y i)。

36,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是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有关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①根据有关信息或经验,判断被测量的可能值区间(-a,a);

②假设测得值在区间内的概率分布;

③根据概率分布和要求的包含概论p估计包含因子k,则B类评定的标准不确定度u为:

u=a/k (3-62)

式中a为被测量可能值区间的半宽度;k为包含因子。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流程见图3-15。

37,区间半宽度a值是根据有关信息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可利用的信息包括:

①以前的观测数据;

②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③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制造厂的技术说明书);

④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测试报告或其他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等级等;

⑤手册或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⑥规定测量方法的校准规范、检定规程或测试标准中给出的数据;

⑦其他有用信息。

例如:

①制造厂的说明书给出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为±δ,并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则可能值的区间为(-δ,δ),区间的半宽度为:a =δ

②校准证书提供的校准值,给出了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则区间的半宽度为:a=U

③由手册查出所用的参考数据,同时给出该数据的误差不超过±δ,则区间的半宽度为:a =δ

④由有关资料查得某参数x的最小可能值为a-和最大可能值为a+,区间半宽度可以用下式确定

a=1/2(a+-a-)

⑤数字显示装置的分辨力为1个数字所代表的量值δx,则取:

⑥当测量仪器或实物量具给出准确度等级时,可以按检定规程或有关规范所规定的该等别或级别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⑦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某值不会超出的范围来估计区间半宽度a值。

⑧必要时,用实验方法来估计可能的区间。

38,B类评定时如何建设可能值的概率分布和确定k值。

①概率分布的假设

a.若被测量受许多相互独立的随机影响量的影响,这些影响量变化的概率分布各不相同,但各个变量的影响均很小时,被测量的随机变化服从正态分布。

b.如果有证书或报告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是U90、U95或U99,除非另有说明,可以按正态分布来评定B 类标准不确定度。

c.一些情况下,只能估计被测量的可能值区间的上限和下限,测量值落在区间外的概率几乎为零。若测量值落在该区间内的任意值的可能性相同,则可假设为均匀分布。

d.若落在该区间中心的可能性最大,则假设为三角分布。

e.若落在该区间中心的可能性最小,而落在该区间上限和下限处的可能性最大,则假设为反正弦分布。

f.对被测量的可能值落在区间内的情况缺乏了解时,一般假设为均匀分布。

实际工作中,可依据同行专家的研究和经验来假设概率分布。例如:无线电计量中失配引起的不确定度为反正弦分布;几何量计量中度盘偏心引起的测角不确定度为反正弦分布;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分

辨力、数据修约、度盘或齿轮回差、平衡指示器调零不准等导致的不确定度按均匀分布考虑;两个独立量值之和或之差的概率分布为三角分布;按级使用量块时,中心长度偏差导致的概率分布为两点分布。

②k值的确定

a.已知扩展不确定度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若干倍时,则该倍数(包含因子)就是k值。

b.假设概率分布后,根据要求的置信概率查表得到置信因子k值。

③常用的概率分布与置信因子的关系见表3-12和表3-13。

注:β为梯形上底半宽度与下底半宽度之比。

39,测量不确定度的传播律

当被测量的测量结果y的数学模型为线性函数y=(x1,x2,……x n)时,测量结果y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y)按式(3-64)计算,此式称为“不确定度传播律”。

(3-64)式中:

y——输出量的估计值,即被测量的测量结果;

x i,x j——输入量的估计值,i≠j;

N——输入量的数量;

——偏导数,又称灵敏系数,可表示为c i,c j;

u(x i),u(x j)——输入量x i和x j的标准不确定度;

r(x i,x j)——输入量x i与x j的相关系数估计值;

r(x i,x j)u(x i)u(x j)=u(x i,x j)——输入量x i与x j的协方差估计值。

注:灵敏系数是一个有符号和单位的量值,它表明了输入量x i的不确定度影响被测量估计值u(x i)的不确定度的灵敏程度。

40,输入量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1)当各输入量间不相关,即r(x i,x j)=0时,公式(3-64)的简化形式为

(3-65)

若设u i(y)是测量结果y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66)

则u c(y)由被测量y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时,可用式(3-67)评定

(3-67)

对于直接测量,可简单地写成:

(3-68)

(2)当被测量当被测量的函数形式为:Y=A1X 1+A 2X 2+…+A n X n,且各输入量间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

(3)当被测量的函数形式为y=a(x1p1 x2p2…x n pn)且各输入量间不相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为

(3-70)

如果式(3-70)中p i=1,则被测量的测量结果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是各输入量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方和根值

(3-71)

41,输入量间相关系数均为+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当所有输入量都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为

(3-72)

当所有输入量都相关,且相关系数为+1,灵敏系数为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为

(3-73)

由此可见,当输入量都正强相关,且灵敏系数均为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是各输入量标准确定度分量的代数和。

也就是说,强相关时不再是方和根法合成。,

42,输入量间相关时的处理方法:

(1)在以下情况时可取协方差为零或忽略不计

①在不同实验室用不同测量设备、在不同时间测得的量值。

②x i与x j中任意一个量可作为常数处理。

③独立测量的不同量的测量结果。

(2)用同时观测两个量的方法确定协方差估计值

对两个输入量x i及x j进行同时重复观测,设x ik,x jk分别是输入量x i及x j的观测值。k为测量次数(k=1,

2,…,n)。分别为第i个输入量和第j个输入量的k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x i与x j的协方差估计值可由式(3-74)计算

(3-74)

(3)用同时观测两个量的方法确定相关系数的估计值;

(3-75a)

(4)用经验公式估计相关系数

如果两个输入量x i,x j相关,x i变化δi会使x j相应变化变化δj,则x i和x j的相关系数可用经验公式(3-76)估计

(3-75b)

式中,u(x i)和u(x j)分别x i和x j的标准不确定度。

(5)当两个量均因与同一个量有关而相关时,协方差的估计方法

设xi=f(q),xj=g(q) ,q是为使x i与x j相关的变量q的估计值,f,g分别表示两个量与q的测量函数。则xi与xj的协方差按式(3-76a)计算

(3-76a)

如果多个变量使x i与x j相关,当

时,则协方差按式(3-76b)计算

(3-76b)

(6)采用适当方法去除相关性

①将引起相关的量作为独立的附加输入量进入数学模型

②采取有效措施变换输入量

4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的计算: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的自由度称为有效自由度,用符号v eff表示。

在以下情况时需要计算有效自由度v eff

(1)当需要评定Up时为求得kp而必须计算u c(y)的自由度v eff;

(2)当用户为了解所评定的不确定度的可靠程度而提出要求时。

有效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当各分量间相互独立且输出量解决正态分布或t分布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通常可按式(3-77)计算得到

(3-77)

当测量模型为时,有效自由度可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形式计算,式3-78

(3-78)

实际计算中,得到的有效自由度v eff不一定是一个整数。如果不是整数,可以采用将v eff数字舍位到最接近的一个较低的整数。例如计算得到v eff=12.65,则取v eff=12。

4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流程(图)

45,扩展不确定度计算流程(图)

46,明确规定包含概率时扩展不确定度Up的评定方法

当要求扩展不确定度所确定的区间具有接近于规定的包含概率p时,扩展不确定度用符号u p表示

Up=k p u c(3—80)

k p是包含概率为p时的包含因子。

(1)接近正态分布时kp的确定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不确定度分量很多,且每个分量对不确定度的影响都不大时,其合成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此时若以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y,通常可假设概率分布为t分布,可以取k p值为t值。即

k p=t p(v eff)(3—81)

根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的有效自由度v eff和需要的置信水平p,查表得到的t值即置信水平为p的包含因子k p。

扩展不确定度U p=k p u c(y)提供了一个具有包含概率(置信水平)为p的区间y士Up。

获得k p的计算步骤为:

①求得测量结果的估计值y及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y)。

②按式(3-82)计算u c(y)的有效自由度v eff

(3-82)

式中,c i为灵敏系数,u (x i)为输入量x i的标准不确定度,v i为u (x i)的自由度。

当u (x i)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时是由n次观测得到的s(x)或s(x),其自由度为v i=n—1;

当u (x i)为B类标准不确定度时,用式(3-83)估计自由度v i

(3-83)

式中,δu(x i)/ u(x i)是标准不确定度u(x i)的相对不确定度,是所评定的u(x i)的不可靠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B类标准不确定度通常根据区间[-a,a]的信息来评定。若可假设被测量值落在区间外的概率极小,则可认为u(x i)的评定是很可靠的,即δu(x i)/ u(x i)趋于0,此时,可假设u(x i)的自由度v i→∞。

③根据要求的置信水平p和计算得到的有效自由度v eff,查t分布的t值表得到tp(v eff)值。

④取k p=t p(v eff),并计算Up=k p u c。

47,表示不确定度的符号

常用的符号如下:

(1)标准不确定度的符号:u

(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符号:u i

(3)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符号:u r或u rel

(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符号:u c

(5)扩展不确定度的符号:U

(6)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符号:U r或U rel

(7)明确规定包含概率为p时的扩展不确定度的符号:U p

(8)包含因子的符号:k

(9)明确规定包含概率为户时的包含因子的符号:k p

(10)置信概率(置信水平)的符号:p

(11)自由度的符号:v

(1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的符号:v eff

48,蒙特卡洛法简称MCM,是用概率分布传播的方法来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1)建立测量模型;(2)对每个输入量设定概率密度函数(PDF);(3)选定蒙特卡洛试验数;(4)输入量概率分布的抽样及模型值计算;(5)输出量分布函数的离散表示;(6)输出量的估计值及其标准不确定度和包含区间;(7)报告评定结果;

49,GUM法与蒙特卡洛法

(1)GUM法

通过不确定传播率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从而得到被测量估计值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成为GUM 法,即不确定度指南的方法。GUM法的使用详见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表示与评定》。

GUM法主要适用条件:

1.可以假设输入量的概率分布呈对称分布;

2.可以假设输入量的概率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或t分布;

3.测量模型为线性模型、可以转换为线性的模型或可用线性模型近似的模型。

(2)蒙特卡洛法

适用GUM法的条件MCM也都适用,除此之外,MCM对以下情况尤为有利:

1,测量模型明显呈非线性。

2,输入量的概率分布明显非对称。

3,输出量的概率分布较大程度地偏离正态分布或t分布,尤其是明显非对称分布。

50,在报告测量结果时,不确定度以U或uc(y)都只能是1-2位有效数字。也就是说,报告的测量不确定度最多为2位有效数字。

建议:当第一位有效数字是1或2时,应保留2位有效数字。除此之外,对测量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保留1位有效数字。测量要求较高时,一般取二位有效数字。

“近似值修约误差限的绝对值不超过末位的单位量值的一半”。

51,通用的数字修约规则:通用的数字修约规则

通用的修约规则为:

——以保留数字的末位为单位,末位后的数字大于0.5者,末位进一;

——末位后的数字小于0.5者,末位不变(即舍弃末位后的数字);

——末位后的数字恰为0.5者,使末位为偶数(即当末位为奇数时,末位进一;

——当末位为偶数时,末位不变。

原则:“四舍六入,逢五取偶:

52,测量结果(即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的末位一般应修约到与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末位对齐。即同样单位情况下,如果有小数点,则小数点后的位数一样;如果是整数,则末位一致。

53,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含:(1)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2)测量不确定度

54,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1)基础计量学研究;

(2)基本物理常量测量;

(3)复现国际单位制单位的国际比对。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以表示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大小,便于测量结果间的比较。

55,带有扩展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报告的表示:

(1)要给出被测量Y的估计值y及其扩展不确定度U(y)或U p(y)。

对于U要给出包含因子k值;

对于U p要在下标中给出置信水平p值。

例如:p=0.95时的扩展不确定度可以表示为U95。

必要时还要说明有效自由度v eff,即给出获得扩展不确定度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有效自由度,以便由p

和v eff查表得到t值,即k p值;另一些情况下可以直接说明k p值。

需要时可给出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

(2)测量结果及其扩展不确定度的报告形式

扩展不确定度的报告有U或U p两种。

①U p=ku c(y)的报告

例如:

标准砝码的质量为m s,测量结果为100. 02147g,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m s)为0.35mg,取包含因子k=2,U p=ku c(y)=2×0.35mg=0.70mg。

一般,U可用以下两种形式之一报告:

a. m s =l00.02147g;U=0.70mg,k=2。

b. m s =(100.02147±0.00070)g,k=2。

②Up=k p u c(y)的报告

例如:

标准砝码的质量为m s,测量结果为100. 02147g,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m s)为b.35mg,v eff=9,按p=95%,查t分布值表得k p=t95(9)=2.26,

U95=2.26×0.35mg=0.79mg。

U p可用以下四种形式之一报告:

a.m s=100. 02147;u95= 0.79mg,v eff=9.

b. m s =(100. 02147±0.00079)g,v eff=9,括号内第二项为u95的值。

c. m s =100. 02147(79)g,v eff=9,括号内为U95的值,其末位与前面结果末位数对齐。

d. m s =100. 02147(0.00079)g,v eff=9,括号内为U95。的值,与前面结果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另外,给出扩展不确定度U p时,为了明确起见,推荐以下说明方式.

例如:

m s =(100. 02147±0.00079)g

式中,

正负号后的值为扩展不确定度U95=k95u c,而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m s)=0.35mg,自由度v eff=9,包含因子k95=t95(9)=2.26,从而具有约为95%概率的包含区间。

56,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表示:

①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 rel=u/y

②相对不确定度的报告形式举例:

a.m s=100.02147g;U rel =0.70×10—6,k=2。

b. m s=l00.02147g;U95rel=0.79×10—6。

c.m s=100. 02147(1±0.79 ×10—6)g;p=95%,v eff=9,括号内第二项为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95rel。

57,其他注意事项:

①测量不确定表述和评定时应采用规定的符号。

②不确定度单独表示时,不需要加“±”号。

例如:u c=0.1mm,或U=0.2mm,不应该写成u c=±0.1mm,或U=±0.2mm。

③在给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时,不必说明包含因子k或包含概率p。

如写成u c=0.1mm(k=1)是不对的,括号内关于k的说明是不需要的,因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是标准偏差,它是一个表明分散性的参数。

④扩展不确定度U取k=2或k=3时,不必说明p。

当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测量结果表示为最佳估计值y、标准不确定度u和设定包含概率的包含区间[ylow,yhigh]。报告测量时不要再用u c或U表示,也不要说明k的值。

一级注册计量师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 上册《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 第一章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组织机构 第一节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监督管理 立法宗旨, #调整范围, #计量法规体系组成, #监督管理体制, #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职责, #对法定机构监督管理实行什么制度, #计量基准定义, #计量标准考核内容,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定义,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规定(最高级上级考核,其他级同级考核), #部门计量标准考核规定(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同级考核主管部门批准), #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考核规定(企事业单位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同级考核本单位内使用非强检), #标准物质管理(制造标准物质必须具备设施人员设备,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申请《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制造标准物质新产品应进行定级鉴定经评审取得《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计量检定定义, ★计量检定原则(5点), ★强制检定的范围, #仲裁检定的程序, #计量检定印、证种类, #注册计量师取得注册师资格证书起一年内申请注册,注册证有效期三年,提前30个工作日延续注册, #纳入法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定义, #对计量器具产品的法制措施, #凡计量器具新产品必须申请型式批准(省级以上), #型式评价程序,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事业单位应具备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相适应的设施人员检定设备,经县级以上计量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或《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调整对象(国内以销售为目的制造计量器具,以经营为目的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事业个体户,计量器具列入《中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 #申请制造计量许可的还应该取得《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 #许可效力体现四方面(许可有效期三年,提前三个月申请复查), #进口计量器具经省级以上检定,凡进口或者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中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审查目录》的计量器具应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型式批准, #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对象主要重量结算的食品和金银饰品, ★核称商品的方法三种(1原计量器具核称法:直接核称商品,核称与标称之差不超过负偏差,与核称值等量的MPEV优于等于负偏差1/3的砝码与核称之差不超过负偏差。2高准确度称重计量器具核称法:MPEV优

《计量经济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各位同学:请大家按照这个复习重点进行认真复习,考试时请大家带上计算器,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计量经济学:一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 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统计学提供资料依据,数学提供研究方法 总体回归函数:被解释变量的均值同一个或者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样本回归函数:是总体回归函数的近似 OLS 估计量 :以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回归模型中的系数进行估计的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 OLS 估计量可以由观测值计算 OLS 估计量是点估计量 一旦从样本数据取得OLS 估计值,就可以画出样本回归线 BLUE 估计量、BLUE :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 其估计量是无偏估计量,且在所有的无偏估计量中其方差最小。 拟合优度、衡量了解释变量能解释的离差占被解释变量的百分比。 拟合优度R 2(被解释部分在总平方和(SST)中所占的比例) 虚拟变量陷阱、 带有截距项的回归模型,如果有m 个定性变量,只能引入m-1个虚拟变量。如果引入了m 个,就将陷入虚拟变量陷阱。既模型中存在完全共线性,使得模型无法估计 方差分析模型、解释变量仅包含定性变量或虚拟变量的模型。 协方差分析模型、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 多重共线性 多重共线性是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完全的线性关系或近似的线性关系. 分为完全多重共线性和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X |E(Y ?) )X |E(Y ( ??? :SRF 2211i 21i 21的估计量。是的估计量;是的估计量;是其中相对于ββββββββi i i i Y X X Y +=+=∑∑==2 22?i i y y TSS ESS R

2018年一级注册计量师专业试题与参考答案

2018一级注册计量师计量专业案例分析 第一题(20 分) 焦度计是用于检测镜片顶焦度的仪器。 某省级计量院的光学实验室于 2016 年以数字式一级焦度计作为主标准器建立了工作镜片组检定装置,经授权对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工作镜片组开展检定。建标后,该标准检定工作量很大,还经常到现场开展检定服务。 该实验室于 2017 年以标准镜片组为主标准器建立了焦度计检定装置,作为该实验室的最高计量标准,经授权开展一级和二级焦度计的检定。同时,实验室购置了一套工作镜片组和一台二级焦度计,用于内部计量培训。 焦度计检定装置建立时的重复性实验记录:选择一台常规的焦度计,并将其分度值设置为,对焦度计检定装置中一块标称值为-10m-1的标准镜片重复测量10次,测量数据(单位:m-1)为:,,,,,,,,,。 焦度计检定规程中规定:①标准器为标准镜片组,其顶焦度值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 m-1,k=2;②对每个标准镜片进行3次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得值计算顶焦度示值误差;③在(0,5] m-1顶焦度测量范围内,一级焦度计的顶焦度示值最大允许误差为± m-1。 (1)实验室过去将其一级焦度计溯源至上级计量技术机构。今年利用本实验室的焦度计检定装置对其进行计量检定。经检定,该焦度计5 m-1检定点顶焦度示值的修正值为 m-1。 (2)实验室分析了自由的四套计量仪器的结构特点和使用需求后,决定仅对一级焦度计开展期间核查,并使用其自有的工作镜片组中部分镜片作为核查标准。 (3)实验室对一级焦度计顶焦度进行期间核查时,选择了包括顶焦度为5m-1在内的几个核查点。首次核查中,用5m-1顶焦度的镜片作为核查标准进行的一组测量,所得到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 问题: 1. (1)中,该实验室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2. (2)中,实验室作出仅对一级焦度计开展期间核查的决定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3. (2)中,实验室采用工作镜片组中的部分镜片做核查标准是否合理说明原因。 4. 实验室应如何确定期间核查的时机 5. 给出(3)期间核查的参考值及控制区间。 6. 根据建标时的重复性试验记录,评定利用焦度计检定装置测量顶焦度时,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答:1. 不正确,标准器应溯源至上一级计量技术机构。

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料-1

1.计量立法的宗旨(《计量法》第一条) 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2.国际单位制(SI )(《计量法》第三条) SI 基本单位(m 、kg 、s 、A 、K 、mol 、cd )7个包括SI 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SI 导出单位 的SI 导出单位(21个) 国际单位制(SI ) 组合形式的SI 导出单位 SI 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20×) 3.《计量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 4.强制检定(《计量法》(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未按规定申请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5.《计量法》第十条规定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分别制定部门检定规程和地方检定规程,并报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备案。 6.《计量法》第二十条规定执行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 7.准确度: 正确度: 精密度: 稳定性: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测得量真值准确度无穷多次重复测量 所得量值的平均值真值 正确度测得值重复测量所得示值 精密度

分辨力:显示装置中对其最小示值的辨别能力;模拟式显示装置的分辨力通常为标尺分度值的一半; 灵敏度:反映测量仪器被测量(输入)变化引起仪器示值(输出)变化的程度;漂移: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 重复性:在测量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再现性:在测量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8.测量是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9.标称示值区间的量程:上限和下限两极限量值之差(测量仪器的量程是标称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差的绝对值)。 10.引用误差:测量仪器的绝对误差与其引用值(标称范围的上限)之比。 11.测量仪器的固有误差(基本误差):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误差。 12.是否为最高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检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中的位置来判断。 一、法律(1个,计量法) 二、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8个,和 部分省、直辖市人大或常委会制定的 地方性计量法规) 13.计量法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家技术监 督局制定的有关计量的部门规章,还 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计量管理 办法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计量 行政部门制定的地方计量管理规范性 文件) 14.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实行按行政区域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 15.对计量违法行为的处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只能给与行政处分。 16.对每项测量参数来说,全国只有一个计量基准。 17.企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使用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经与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同级的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后,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才能在本单位内开展检定。 18.企事业单位制造标准物质,需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19.我国仲裁检定实行二级终裁者。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1一般性定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研究的主体(出发点、归宿、核心): 经济现象及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的工具(手段): 模型数学和统计方法 必须明确: 方法手段要服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数学不同),方法是为经济问题服务 2注意:计量经济研究的三个方面 理论:即说明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 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观测所得到的信息——计量经济研究的原料或依据 方法:模型的方法与估计、检验、分析的方法——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与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 3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类型 ●理论计量经济学 研究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某些领域的具体经济问题 4区别: ●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 ●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5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 ●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 ●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6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区别: ●数理统计学是在标准假定条件下抽象地研究一 般的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 ●计量经济学是从经济模型出发,研究模型参数 的估计和推断,参数有特定的经济意义,标准 假定条件经常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 经济计量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分析 研究目的: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对更多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 模型设定 2011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Y 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收入X 的关系 图2.1 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与人均总收入的散点图 由图可知,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随着人均总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近似于线性关系,为分析其数量性变动规律,可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 t =β1+β2X t +u t 50 60 708090100 110120130140 X Y

二.估计参数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随机扰动项u i满足各项古典假设,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E)估计模型参数.其结果如下: 表2.1 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13/17 Time: 12:5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95802 5.622841 2.126686 0.0421 X 0.002873 0.000240 11.98264 0.0000 R-squared 0.831966 Mean dependent var 77.08161 Adjusted R-squared 0.826171 S.D. dependent var 19.25503 S.E. of regression 8.0279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7.066078 Sum squared resid 1868.995 Schwarz criterion 7.158593 Log likelihood -107.5242 Hannan-Quinn criter. 7.096236 F-statistic 143.5836 Durbin-Watson stat 1.6561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由表2.1可得, β1=11.9580,β2=0.0029 故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可写为: ^ Y X t t=11.9580+0.0029 其中:SE(β1)=5.6228, SE(β2)=0.0002 R-squared=0.8320,F=143.5836,n=31

2017年一级注册计量师(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试题

2017年一级注册计量师 (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检定规程,Ⅰ级钢卷尺是指最大允许误差为±(0.1+0.1L)mm,Ⅱ级钢卷尺示值最大允许误差为±(0.3+0.2L)mm,其中L是以米为单位的长度的数值,当长度不是米的整数倍时,,去最接近的较大的整“米”数。检定一支测量范围为(0-20)m的钢卷尺,得到被检钢卷尺5m时的示值误差为0.90mm,下列关于该点示值误差的判定中,正确的是()。A.符合Ⅰ级要求 B.不符合Ⅰ级要求,但符合Ⅱ级要求 C.不符合Ⅱ级要求 D.无法判定 2.检定员小李和小王分别对标称值为1000g的砝码进行校准,检定员小李的校准值为999.98g,扩展不确定度U1=0.03g(k=2);检定员小王的校准值为999.97g,扩展不确定度U2=0.02g(k=2)。对二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检定员小李的校准值更接近于砝码标称值,说明其结果较准确 B.检定员小王的校准值扩展不确定度较小,说明其测量结果较准确 C.检定员小李的校准值扩展不确定度较大,说明小李的不确定度评定能力较强 D.检定员小王的校准值扩展不确定度较小,说明其校准值分散性较小 3.下列关于U95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U95表征了测得值在[y- U95,y+ U95]区间内包含概率约为95% B.U95应为包含概率为95%的包含区间的扩展不确定度 C.U95表明了包含概率为95%的包含区间的半宽度 D.U95应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2得到 4.某计量院建立长度计量标准时,对计量标准进行重复性试验,对某常规被测件重复测量10次,测量数据如下: 10.0006mm,10.0004mm,10.0008mm,10.0002mm,10.0003mm,10.0005mm,10.0005mm,10.0007mm ,10.0004mm,10.0006mm。在实际检定中,采用该计量标准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同类被测件进行4次测量,取4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则最佳估计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A 0.00018mm B 0.00006mm C 0.00009mm D 0.00029mm 5.用同一标准物质检定一台定碳定硫分析仪重复性时,连续测量6次,测得值分别为2.46%,2.54%,2.50%,2.46%,2.48%,2.55%,则算数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为()。A.0.016 % B.0.023% C. 0.039% D.0.052% 6.对某量进行6次独立重复测量,按贝塞尔公式法估算出单次测得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第四次测量值x4与6次的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小于3s,对x4是否为异常值的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1.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已知一组样本观测值 {}n i Y X i i ,2,1:),(?=,普通最小二乘法要求样本回归函数尽可以好地拟合这组 值,即样本回归线上的点∧ i Y 与真实观测点Yt 的“总体误差”尽可能地小。普通 最小二乘法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之差的平方和 最小。 2.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比普通最小二乘法更普遍的意义, 或者说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是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权恒取1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从此 意义看,加权最小二乘法也称为广义最小二乘法。 3.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 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 4.工具变量法IV :工具变量法是克服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相关影响的一种 参数估计方法。 5.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Two Stage Least Squares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既适 用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以适用于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的单方程估计方法。 6.间接最小二乘法ILS :间接最小二乘法是先对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式方程 采用普通小最二乘法估计简化式参数,得到简化式参数估计量,然后过通参数关 系体系,计算得到结构式参数的估计量的一种方法。 7.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 :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 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8.序列相关性Serial Correlation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模型的随机 干扰项相互独立或不相关。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 称为存在序列相关性。 9.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对于模型i k i i X X X Y μββββ++?+++=i k 22110i , 其基本假设之一是解释变量X 1,X 2,…,Xk 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的数据: 表 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相关公式大全

),(),(y x s y x r

残差——i υ=i x -x 计算标准偏差的方法: ·“最大残差法”计算实验标准偏差为 max ,,1i n c s υ?= ·最大误差法max ,,2i n c s ??= ·极差法s= )(11min ,max ,,3,3i i n n x x c c -?=?ω ·较差法:) 1(2)()()(2 1223212--++-+-= -n x x x x x x s n n 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偏差——s n s x ?=-1

算术平均值: 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 1、贝塞尔公式: 2、最大残差法: 3、极差法:

4、较差法: 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差: 判别异常值的统计方法: 1、拉依达准则:≥3s 2、格拉布斯准则:p ;a为显著性水平,p为置信概率. 3、狄克逊准则:设所得到的观测值从小到大的规律排列为:x1,x2,…,x n,其中x1最小,x n最大; (1)在n=3~7情况下: (2)在n=8~10情况下: (3)在n=11~13情况下: (4)在n≥14情况下: 当则x n为异常值;当则x1为异常值; 加权算术平均值的计算: Wi为第i组观测结果的权,m为重复观测的组数;加权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差的计算: 符合性评定: 1、

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A类评定方法: 1、基本测量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 2、测量过程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若每次核查时测量次数n相同,每次核查时的样本标准偏差为s i,共核查k次,则有合并样本偏差: ,自由度v=(n-1)k; ,n’为测量结果时的测量次数。 3、规范化常规测量时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测量m个组数据,每组测量n次,第j组的平均值为,则合并样本标准偏差为: ,自由度v=m(n-1); 若每组被测次数n j不同,各组自由度v j不等,各组实验标准偏差为s j,则: 测量不确定度的传播律,不相关时: 输入量间不相关时合称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计量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计量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P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由哪三组组成? 定义:“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P9:理论模型的设计主要包含三部分工作,即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P12:常用的样本数据:时间序列,截面,虚变量数据 P13:样本数据的质量(4点) 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 P15-16:模型的检验(4个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 总体显著性检验 变量显著性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 异方差性检验 序列相关性检验 共线性检验 4、模型预测检验 稳定性检验:扩大样本重新估计 预测性能检验:对样本外一点进行实际预测 P16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理论、方法和数据。 P18-20: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1、结构分析 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是对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结构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弹性分析、乘数分析与比较静力分析。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是揭示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模型得到弹性、乘数等。 2、经济预测 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类经济数学模型,是从用于经济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而发展起来的。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以模拟历史、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找出变化规律为主要技术手段。 对于非稳定发展的经济过程,对于缺乏规范行为理论的经济活动,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功能失效。 模型理论方法的发展以适应预测的需要。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六章

第六章 案例分析 一、研究目的 2003年中国农村人口占59.47%,而消费总量却只占41.4%,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消费模型是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常用工具。通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分析可判断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参数。同时,农村居民消费模型也能用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 二、模型设定 正如第二章所讲述的,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通常只引入居民收入一个变量做解释变量,即消费模型设定为 t t t u X Y ++=21ββ (6.43) 式中,Y t 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 t 为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u t 为随机误差项。表6.3是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的中国农村居民1985-2003年的收入与消费数据。 表6.3 1985-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 单位: 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253.40 2366.40 2475.60 2622.24 1670.00 1741.00 1834.00 1943.30 314.0 316.5 315.2 320.2 717.64 747.68 785.41 818.86 531.85 550.08 581.85 606.81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宜直接采用现价人均纯收入和现价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而需要用经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1985年可比价格计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作回归分析。 根据表6.3中调整后的1985年可比价格计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模型得 t t X Y 0.59987528.106?+= (6.44) Se = (12.2238) (0.0214) t = (8.7332) (28.3067) R 2 = 0.9788,F = 786.0548,d f = 17,DW = 0.7706 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对样本量为19、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 统计表可知,d L =1.18,d U = 1.40,模型中DW

2017年二级注册计量师真题(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

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二级)试卷 2017年二级注册计量师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文件中,属于计量行政法规的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B.《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 C.《计量授权管理办法》 D.《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下列关于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向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B.向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并向就近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C.向主管部门备案,并向其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D.向主管部门备案,并向就近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 3.根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下列行为中,不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职责范围内的是(A) A.组织制定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B.开展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工作 C.开展授权的计量校准工作 D.执行法律规定的测试任务 4.下列关于仲裁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当事人对一次仲裁检定不服,可向原执行仲裁检定的机构申请二次仲裁检定 B.仲裁检定可在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情况下缺席进行 C.仲裁检定应向所在地的县(市)级计量检定机构提出申请 D.仲裁结果由法院直接交当事人或委托单位 5.根据《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下列计量标准中,可用于仲裁检定的是(A) A.计量基准 B.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C.当地准确度等级最高的计量标准 D.企业最高计量标准 6.根据《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计量检定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必须加盖(C) A.检定人员印章 B.检定合格印和检定单位印章 C.检定单位印章 D.检定合格印 7.根据《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计量师注册证》的一次注 册有效期是(C)年 A.1 B.2 C.3 D.5 8.根据《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已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的计量 器具发生下列变化时,生产企业不必另行办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的情况是(D) A.提高了准确度 B.提高了分辨力 C.扩大了测量范围 D.改变了外观颜色 9.《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相同准确度称重计量器具核称法核称商品时,对高准确度称重计量器具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是(B) A.优于或等于经销商所经销商品负偏差 B.优于或等于经销商所经销商品负偏差的1/3 C.优于或等于经销商所经销商品负偏差的1/10 D.优于或等于经销商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准确度或最大允许误差

一级注册计量师—计量法规及基础知识(2017年新版教材考点整理)

第一章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组织机构 1,计量立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免受不准确或不诚实测量所造成的危害;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国家的权益不受侵犯。 计量立法的宗旨: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 2,《计量法》调整的范围:《计量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凡是使用计量单位,建立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和进口计量器具,开展计量认证,实施仲裁检定和调解计量纠纷,进行计量监督管理方面所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均为《计量法》适用的范围,都必须按照《计量法》的规定加以调整,不允许随意变更,各行其是。 3,计量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中华入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关于改革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通知》。 4,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实行按行政区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 5,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监督和贯彻实施计量法律、法规的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计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制定和协调计量事业的发展规划,建立计量基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组织量值传递; (3)对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实施监督; (4)进行计量认证,组织仲裁检定,调解计量纠纷; (5)监督检查计量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对违反计量法律、法规的行为,按照本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下形式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和技术机构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一)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二)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三)授权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四)授权有关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7,《法定计量检定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根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履行下列职责: (1)研究、建立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或者本专业项目的计量标准; (2)承担授权范围内的量值传递,执行强制检定和法律规定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3)开展校准工作; (4)研究起草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 (5)承办有关计量监督中的技术性工作。 8,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1)伪造数据; (2)违反计量检定规程进行计量检定; (3)使用未经考核合格或者超过有效期的计量基准、标准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4)指派未取得计量检定证件的人员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5)伪造、盗用、倒卖强制检定印、证。 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的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被授权单位执行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单位考核合格, (2)被授权单位的相应计量标准,必须接受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检定;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重点总结

一、一些应该掌握的概念(课都上完以后回顾时候提到的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有可能会出简答题) 1、中心极限定理 2、大数定理 3、正态分布 4、契比雪夫不等式 5、方差,期望 6、协方差及其相关系数, 二、一些基本题型 1、随机变量分布,“离散型100%考,图形不会的补考!”(此为他课上威胁性话语,所以重视程度排在第一位了……不知道是不是真考,《北方工业大学》版本有一个其他的数据的例子,供参考) 例:设对任意x,定义F(x)=P{X≤x}=P{w|X(w)≤x} X 1 2 3 P 1/3 1/3 1/3 求F(x)=P(X≤x)的分布 1)x<1时,F(x)= P(X<1)=0 2)1≤x<2时,F(x)= P(X≤1)=P(X=1)=1/3 3)2≤x<3时,F(x)= P(X≤2) =P(X=1)+ P(X=2)=2/3 4)3≤x时,F(x)= P(X≤3) =P(X=1)+P(X=2)+ P(X=3)=1 图形:次图形为右连续 F(x) 0 1 2 3 x 2、需求量,很容易考(原话) P15的例1.5,实在打不出来,留个地,大家自己写上去吧。 3、联合概率密度(简单被积分数,身高、体重作为随机变量) 例:用X表示身高,Y表示体重,(X,Y)为二维随机变量 定义F(l,w)=P{X≤l1, Y≤w1} 当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时,得出

F(l,w)=F X(l) * F Y(w) 即同时满足身高、体重条件的概率为满足身高事件的概率与满足体重的概率乘积。 4、古典概型例子 例一:有藏品100个,其中5个次品,求取8个里面最多2个次品的概率?解:书上p6,例1.1 其中应注意公式: n! C m n =---------------------- m!(n-m)! (公式打得难看了一点,但是很有用) 例二:黑球a个,白球b个,放在一起抓阄。1≤k≤a+b,求在第k个位置抓到黑球的概率? 解: a*(a+b-1)! / (a+b)! =a/(a+b) 此用来证明第k次抽签时与前面抽到的概率都相等,(本人认为考的可能性小,哈哈) 例三:n个人坐一圈,求其中2个熟人坐一起的概率 解: P=2/(n-1) 即为,把两个人看作一个整体,与其他n-1个人排列,有n-1种方法,他们之间的座位左右更换,有两个,所以得出上式。太简单了,估计不会考吧? 例四:n个人,至少2个人同生日的概率 如p6,例1.2 P=1 - 365*364*…(365-n+1)/365n 例五:n双不同的鞋,取2k只,(2k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八章

第八章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 款也迅速增长。经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变化,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与收入的关系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代表 居民储蓄(Y),以国民总收入GNI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对储蓄存款影响的数量关系。 表8.1为1978-2003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加额的数据。 单位:亿元 2004 鉴数值,与用年底余额计算的数值有差异。 为了研究1978—2003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随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有变化,考证城

乡居民储蓄存款、国民总收入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8.5 从图8.5中,尚无法得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的详尽信息。若取居民储蓄的增量 (YY ),并作时序图(见图 8.6) 从居民储蓄增量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2000年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国民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散布图 看(见图8.7),也呈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分析居民储蓄行为在 199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三个阶段的数量关系,引入虚拟变 量D 和D2°D 和D 2的选择,是以1996>2000年两个转折点作为依据,1996年的GNI 为66850.50 亿元,2000年的GNI 为国为民8254.00亿元,并设定了如下以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同时引入 虚拟变量的的模型: YY = 1+ 2GNI t 3 GNI t 66850.50 D 1t + 4 GNh 88254.00 D 2t i D 1 t 1996年以后 D 1 t 2000年以后 其中: D 1t _ t 1996年及以前 2t 0 t 2000年及以前 对上式进行回归后,有: Dependent Variable: Y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6/05 Time: 23:27 120000 8.7 1996年和 100000- 40000 2WM GNi o eOB2&ISEea9a9l2949698[Ma2 20CUC ir-“- 1CC0C 图 8.6 *OOCO mnoot , RtKXD Tconr GF*

2017全国二级注册计量师命题真题解析(答案)

2017全国二级注册计量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 (第二次练习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错答不得分。请在括号中填写答案正确的字母。 1、计量是实现( C),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A、量值传递 B、测量统一 C、单位统一 D、定量确认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 C )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 A、计量 B、单位 C、计量单位制 D、计量单位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是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根本法,共6章35条,下列( B )不属于其基本内容。 A、计量立法宗旨 B、家庭用计量器具管理 C、计量纠纷的处理 D、调整范围 4、进口计量器具必须经( A )检定合格后,方可销售。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D、国务院国家安全部门 5、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B )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A、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县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D、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6、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向( D )申请考核后,才能在本单位内部开展检定。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D、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7、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是指(C )。 A、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 B、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C、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D、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 8、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向(A B)申请办理。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B、当地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当地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D、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9、对社会上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正作用的计量标准是(B)。 A、部门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 B、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C、事业单位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 D、企业建立的最高计量标准 10、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指:(C)。 A、有权或被授权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检定机构 B、按隶属关系进行计量传递的上级计量检定机构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检定机构或被授权的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 D、都不是 11、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B D)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检定证件。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12、计量检定应遵循的原则是(B)。

一级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大纲

2011年一级二级注册计量师考试大纲 计量考试大纲 一、土木建筑工程 (一)工程构造基本知识 1.熟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2.熟悉烟囱水塔及储料仓工程的分类、组成以及构造; 3.熟悉道路、桥涵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4.熟悉隧道、矿山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二)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1.熟悉土木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及用途; 2.掌握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合比计算; 3.掌握砂浆的分类、特点及配合比计算; 4.了解主要胶结材料、涂料、饰面材料的基本知识和用途; 5.了解火工材料的构成和使用。 (三)工程施工基本知识 l.熟悉土木建筑工程主要施工程序与方法; 2.了解常用施工机械分类及用途; 3.熟悉施工流水作业原理、横道图、网络囹的基本知识及在施工中的应用; 4.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理及方法。 (四)工程计量 1.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2.掌握土木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与方法。 二、安装工程 (一)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1.熟悉安装工程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及用途; 2.掌握常用防腐、保温、隔热、衬里主要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用途及单位用量计算; 3.熟悉型材、管材、管件、阀门、法兰、焊条综常用材料的分类(规格)、性能及适用范围; 4.熟悉所选专业组的专业材料的规格、性能及适用范围; (二)设备基本知识 1.熟悉设备分类、型号表示方法及表达意义; 2.了解供热、供水、通风、空调系统及其主要设备组成; 3.了解所选考专业组系统及其主要设备组成。 (三)工程施工基本知识 l.熟悉安装工程施工的基本程序、工艺流程;

2.熟悉施工流水作业和网络进度计划、掌握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理与方法; 3.熟悉通用设备、供热、供水、通风、空调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工艺拥相关规范的基本内容; 4.了解安装工程常用的吊装、运输机械的基本性能及适用范围; 5.了解安装工程常用的焊接、防腐、保温、隔热施工工艺及相关规范调基本内容; 6.熟悉所选考专业组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工艺和相关规范的基本内容。 (四)工程计量 1.熟悉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 2.掌握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方法,并能够根据工程图纸编制、审核安装工程量清单。 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格考试大纲-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 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格考试大纲 一、《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应考人员按照计量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办法、规 定、规范的要求,运用计量综合知识,依法、正确地从事相 关计量工作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1.根据计量法及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依法开展相关计量工作。 2.根据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的规定,实施强制检定、仲裁检定及计量调解工作,能分析、判断和解决相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根据计量基准管理办法、计量标准考核办法和标准物质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使用和维护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保存、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4.根据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和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中有关计量检定人员的资格、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规定,遵纪守法、履行职责。 5.根据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计量检定系统表、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技术规范,解决在计量检定和校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根据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和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判断计量器具法制管理的范围,解决执行计量器具新产品的型式批准制度以及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制度、进口计量器具的型式评价制度时遇到的问题。 7.根据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零售商品称重和定量包装商品的检验。 8.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参与考核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 9.根据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以及量和单位的标准,使用、表示和书写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10.根据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的规定,表述和应用量、测量、计量、测量结果、测量仪器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