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反思之反思

关于反思之反思

〔关于反思之反思〕

* 关于反思之反思

反思是什么?

什么是反思?我曾经查阅过《辞海》的界定,但没有留下清晰的印象。有学者把反思浅显形象地界定为驻足观望,却给我们渐渐远离本质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和反思意义最为接近的两个词是“回想”和“反省”。从原本的意义来看,反思就是“返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它不仅是“检查错误”,还包括了“总结经验”。我们平时所说的回想可能最为接近反思的本质。而反省是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相对于反思而言,意义较为狭窄。

另外,在一些学者看来,前瞻性的思考也同样是反思。就教师的教学而言,检视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是反思,设计和筹划课堂教学也属于反思。因此,今天的反思不仅包括“回头看”,也含有“向前看”之意。

然而,在教师的反思实践中,我们却常常把自己的反思停留在“反省”或者“悔过”上。这很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打击教师的自信,但这种做法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校之中。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在“以人为本”深入人心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查错误”更加重要。反思必须服务于提高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和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是我怎样能够做得更好,最后才是我对什么感到遗憾。只有把反思建立在让反思者本人更自尊、更自信的基础上,反思才能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才能成为我们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那究竟什么是反思呢?如果把人类的生活世界简约地划分为外在于心的物质世

界和内在于心的精神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反思界定为: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

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换句话说,反思就是自我唤醒自我。反思是源于心灵的力量,反思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其实,成长的本意就是基于身心技能成熟之后心灵的成长。因此,国外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笔者认为,反习的能力和水平终将决定一个人本质意义上的素质层次。反思可以使我们正本清源、刨根问底,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世俗的功利(物质世界),去最大限度地接近幸福和快乐的本原(心灵世界)。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反思,可以引导他们超越日常繁琐的教育实践,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

使自己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教育,从而也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找到内心自尊、自信的基点和源泉。

反思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是要拥有一颗明繁的心灵。“明”就是明了、明净,“敏”就是敏感、敏锐。教育说到底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有了明敏的心灵,教育者不公仅可以准确定位教育情境,而且可以捕捉到惯常教育情境中所蕴含的深刻教育意义。

能否拥有一颗相对纯净而又容易感动的心灵,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天性,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可以塑造和激发这样的心灵。虽然并非每位教师天生就适合做教师,但问题的关键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安贫乐道的职业,就必须通过种种的努力来抵御世俗的诱惑,保有这样一颗明敏的心灵。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心灵,那么诱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谆谆教诲,我们可以反思到社会的功利化趋向和大众对终身发展的曲解;透过遍布基础教育校园的“清华路”、“北大路”乃至“哈佛路”,我们可以反思到学校“精英教育”的办学方向……

当时间的流逝试图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理性时,葆有这样的心灵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让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保持敏感和激情。而只有具备充分的热情,一个人才可以实现自己奋斗的目标。

二是要经历教育事件的全过程。反思要经历教育事件的全过程,绝不单单是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全面的经验和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事件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具有反思的价值和意义。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议上,两位中小学教师分别执教了两节公开课,并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XX教授点评。我看到坐在第一排的张XX教授听得最仔细、记得最多,想得可能也最多,因为最终他的点评获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会后,我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告诉他“被评为听课最认真的代表”,我们彼此会心一笑。是的,专家的研究背景、理论素养肯定为他的点评提供了恰当的视角,但更为直接的是,他积极地经历了两节课的全过程,认真地关注了过程中的第一个细节。

与专家经历一两节公开课的全过程相比,教师经历更多的是在这些课之前的非公开的准备过程。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备,可能是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和反思45分钟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对这样长期的准备过程可能更有话要说。比如,自己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自己对课题的选择确定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冲突、计划的调整和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都更容易引发教师反思的欲望。因此,经历教育事件的全过程对于成功的反思具有非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