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 正比例的知识,内容笼统,同学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同学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考虑”是同学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是数学的实质特征,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同学自身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同学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规范提倡: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3、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

值。 4、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和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同学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同学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同学自身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同学的归纳能力,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同学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同学的学习过程,又使同学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掌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方,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方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P64——65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他们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反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设计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通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自学导航 1.出示四个表格 表二 表四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练习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一、填空题 1、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比例中,两个( )的积等于( )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的根据是( )。 4、比例尺有( )比例尺和( )比例尺。 5、用2、3、4、6四个数可组成一个比例( )。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为2,另一个的内项为( )。 7、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 、B 两地的距离是4厘米,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8、已知3:5=6:10,如果将比例中的6改为9,那么10应改为( )。 二、判断题 1、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整数比。 ( ) 2、比例尺的分子一定小于分母。 ( ) 3、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它的周长和半经的比可组成比例。 ( ) 4、3:4和31 : 4 1可以组成比例。 ( ) 5、如果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一定互为例数。 ( ) 6、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 7、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 8、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 9、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 10、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 11、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 1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 13、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 三、选择题。 1、下面式子中,( )是比例。 A 、2+6=3+5 B 、7×8=4×14 C 、6 + 8 D 、27:3=3×3 2、能与 51: 6 1组成的比例的比是( )。 A 、6:5 B 、 5:6 C 、5:15 D 、15:8 3、用15的因数可以组成一个比例,是( )。

《比例尺的意义》综合习题

《比例尺的意义》综合习题 1、填空题。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1:100000的意思是图上距离()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3)把比例尺1:1 000000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前。 (4)小乐外出参观游览,在所拍的照片上,天安门城楼只有69.4毫米高,而实际天安门城楼有34.7米高,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 (5)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千米。若按比例尺画在地图上,得画()厘米。 2、判断题。 (1)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长。() (2)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记录40千米。() (3)一幅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 400 。() (4) 60:1这个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60厘米。() (5)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6)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可以有两个。() (7)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含义一样,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 (8)把电脑零件放大到原来的100倍画在图纸上,应选用1:100的比例尺。() 3、在一幅世界地图上,用6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1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如果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应怎样画?请画出来。

4、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毫米,量出下图七星瓢虫的长度,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5、 人民路的实际长度是3500米,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6、一个长方形水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600,这个水池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1—45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能力;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具准备:课本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青岛啤酒是我们山东青岛的名牌产品,每年的啤酒节都能吸引海内外的许多宾朋。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啤酒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吧。 课件出示: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 2.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了解到的数学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表格中有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两种数量。 (2)工作总量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有联系的两个数量。那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工作时间越长生产的啤酒越多,工作时间越短生产的啤酒越少。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青岛啤酒这一话题导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谈话:原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有这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探究提示: 1.工作总量是怎样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2.从两种量中找出几组对应的数,算出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值,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内列举数据,求出比值,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空间,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汇报问题1:工作总量是怎样随着工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预设: (1)我们发现工作时间变化,工作总量也随着变化,工作时间越长,工作总量越多,工作时间越短,工作总量越少。 (2)工作时间每增加1小时,工作总量就增加15吨,反之,工作时间每减少1小时,工作总量就减少15吨。 (3)工作时间扩大了几倍,工作总量也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工作时间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工作总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苏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比例的意义 (2)

《比例的意义》教案 闸口小学张恩强 教学内容:新人教课标教版32至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求法,可以将比的相关知识用于比例的学习中。在比例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并且这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学法:利用学生的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开展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试用你们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学生回顾:什么叫比?怎样求比值? 过渡语:今天老师与大家继续探讨运用比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新知: 1、[PPT出示]阅读P32-P33页内容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两4张国旗照片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写出每幅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同时求出它们的比值。(学生边阅读,边完成P15的设问导读) 2、[学生完成、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5: 10=23 2.4:1.6=2360:40=2315:10=23 3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特点?[4个比的比值相等] 4、板书:2.4:1.6=60:40 师归纳:像这样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有等号联起来,叫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让学生继续观察2.4:1.6=60:40,思考:这个式子与比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有2个比且比值必须相等。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意义:表现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5、完成P15自我检测(学生小组汇报,点评) 6、介绍比例的分数写法: 7、通过具体实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比例意义的同时明确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 8、让学生写出另外几个比例。 三、巩固练习 ⑴、判断题: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意义 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3的红点内容和55页T1-T2的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结合实际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3.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空间观念。 4. 通过学习,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教学难点求比例尺。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枣庄地图。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电脑演示)出示枣庄地图。 师: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2.我们可以把枣庄区域地貌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教室的地面、学校的操场等画在纸上,如何何画里面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出示53页情境图或足球场地实景图)师:大家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怎样画这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教师介绍足球场是长方形,长是95米,宽是60米。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画一个足球场平面图。 2.思考:(1)足球场地实际的长是95米、宽是60米,如何把实际的长和宽画在纸上呢?(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你发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有什么关系? 3. 小组讨论画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画的足球场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说你画的过程。 先有意找几个画的不像的同学进行展示。引起认知冲突,进而开始讨论如何画。 预设: 1.学生展示: 我是将95米先化成9500厘米,再缩小1000倍后是9.5厘米,把它作为足球场地平面图的长,将60米先化成6000厘米,也缩小1000倍后是6厘米,把它作为足球场地平面图的宽,这样便画出了足球场的平面图。 2.全班质疑释疑探讨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 预设: 生:我觉得他们画得像,因为他们把95米和60米都缩小了相同的倍数,这样就保证了平面图不变形。 3.师生看图小结 师:为使足球场的平面图画得规范,我们可分别把足球场的长和宽缩小1000倍,也就是用9.5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6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宽。也可分别把足球场的长和宽缩小500倍,也就是用19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长,用12厘米在图上表示足球场的宽。 4. 领悟新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师:同学们想一想,9.5厘米和95米都叫做长,6厘米和60米都叫做宽,这两个长和两个宽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 生:9.5厘米和6厘米叫做图上的长和宽,95米和60米叫做真正的长和宽。

正比例的意义_0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40“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 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 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

《比例尺的意义》教案

《比例尺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二册P35~3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感与态度;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脑筋急转弯”: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3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爬的是地图. 师:对了,同学们见过地图吗?(出示中国地图) 请同学们观察 师:为什么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可以画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之上? 生: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 而又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地图,却又是大小不一呢?(缩小的倍数不一样?)那么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 1、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生:有! 2、师:好!谁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电脑出示)学习要求: (1)首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长 宽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 师:同学们的杰作都完成了,我们看一看,有没有相同的?这几幅相同,我们选择其中一幅。黑板上贴出的图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生: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倍,图上的长就是9厘米,宽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教室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厘米: 9米=9:900=1:100 6厘米: 6米=6:600=1:100 (2) 6厘米: 9米=6:900=1:150 4厘米: 6米=4:600=1:150 (3) 3厘米: 9米=3:900=1:300 2厘米: 6米=2:600=1:300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生:9厘米:9米=9:900=1:100 12厘米:6米=12:600=1:5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生: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小结:这些比都是谁与谁的比?我们把这些比就叫做所画平面图的比例尺。 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6、学生分别说说每一个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正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能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路程与时间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交流: (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永温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超全 从事多年小学高年级教学,往往对反比例关系教学感到头疼。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 一、善用比较思想 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一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继《正比例的意义》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适合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已有了一定的体会,所以教学时适当放手,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所以要抓住这个契机,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其中规律。学生在观察发现时,脑中会进行若干次的新旧对照,只是这些对照可能缺乏条理性,所以在学生汇报时,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的结果,帮助学生理清顺序,理解和判断成反比例的意义。 二、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反比例的意义》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

比例尺的意义

课题:比例尺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到过首都北京吗?用多长时间呢?老师出个脑筋急转弯同学们猜猜看。从威海到北京蚂蚁却用3秒钟到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大约960万平方千米。今天老师想把我们的祖国搬进课堂,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电脑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的平面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呢?谁能在地图上指出,我们家乡在哪个位置? 师:现在从家乡出发,你最想去哪?那你们知道这些地方离我们多远吗?想不想知道?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一种本领,从地图上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比例尺。 二、独立探究、体验成功 1、动手画图,感知比例尺 出示课本的足球比赛的情境图。 师:要想把我们的足球场地画在本上,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师:课前我已测量出足球场地的长约是95米,宽约是60米,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将足球场地的平面图画在你们的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电脑出示学习要求) 2、汇报交流,认识比例尺

师:(选出几幅不同的图贴在黑板上)贴出的图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贴在黑板上图的设计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师: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师指着某一个比例尺让生说说它的意义。 1、比较图的大小,升化比例尺认识。 师:请观察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刚才在设计足球场地的平面图时,按哪个比例尺画出的图最大呢?你有什么发现?(比例尺越大画出的图越大) 2、求比例尺。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强调学生单位要统一。 3、自学课本85页上面的内容。 交流自学知识:像1:1000或1/1000,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 还有 0 10 20 30米,这样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你们能说说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吗? 6、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互化。 投影出示课件。学生自主练习后集体交流方法。 三、灵活应用创新思维 出示:在比例尺是1:100000的地图上,量得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

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鲁宗环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62—63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学会从变量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例题提供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安排学生观察数据,求比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试一试”选用购物问题作素材,,让学生再次经历、感知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的相关数据,判断是否成正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学好这部知识,对以后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以及中学学习函数有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具体实例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又潜伏悬念,激发学生动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说学法 1讨论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中探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描述法:在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这段谈话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例题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导向性,明确研究方向。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 1、多媒体展示例1。请学生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80 160 240 320 400 480 …… 2、创设问题情境,导学例1,初步粳理解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

反比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关系,感受表示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的热情,在不断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的活动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赵晓丽《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白寨镇史沟希望小学 赵晓丽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32~33“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 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 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1)小瑜用1 2元买了4本数学本,小丽用9元买了3 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反馈: ①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说说你的理由。 ②还有别的方法吗? ③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比例的意义。 出示课件: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 们的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汇报: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 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来。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反馈交流。 3、5:8和1:5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你能 想出一个办法给5:8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反馈: (1)你给5:8找的朋友是(),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与5:8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 为这无数个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4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 40 606.14.2=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內项的积是( ),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