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理论

长拳简介

长拳即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标武术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

主要内容

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分为两种:

技术要领

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①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②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③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④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

⑤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⑥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⑦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⑧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

特点

长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阴阳相依,相辅相衬。另外,古时太极拳的别称。

发展简史

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劲交叉向外?出,则称为挤劲。?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

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1----起势

要点:头颈正直,下颚微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2----左右野马分鬃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3----白鹤亮翅

要点: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4----左右搂膝拗步

要点: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

5----手挥琵琶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

6----左右倒卷肱

要点:前推的手臂不要伸直,后侧手臂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走弧线。

7----左揽雀尾

要点:向前按实,两手须走曲线,手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8----右揽雀尾

与“左揽雀尾”同,左右相反。

9----单鞭

要点:上体保持正直,松腰。定势时,左肘略下垂。繁掌时不宜太快或突然翻掌。

10----云手

11----单鞭

同上

12----高探马

要点:向前穿推之掌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

13----右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右臂右肩上下相对。

14----双峰贯耳

要点:两拳经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15----转身左蹬脚

要点:支撑腿微屈,以保持重心稳定,上体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腕与肩齐,左臂左肩上下相对。

16----左下势独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向内扣,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7----右下势独立

要点:左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右腿伸直,右脚尖向内扣,右脚尖与左脚跟踏在同一直线上。

18----金鸡独立

要点:无论挑掌或撑掌,都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提平。

18----左右穿梭

要点:1)落脚转身撇脚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4)弓步架推掌5)转身撇脚6)抱手收脚7)上步错手8)弓步架推掌

19----海底针

要点:1)向前跟步2)坐腿抽手3)虚步下插掌

20----闪通臂

要点:1)起身提手收脚2)上步翻掌3)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要点:1)后坐转身扣脚握拳2)摆脚搬拳3)收脚摆手4)上步拦掌5)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要点:1、)插手翻掌2)坐腿收手3)弓步前按

23----十字手

要点:1)坐腿转身分手2)回身两手下落扣右脚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4)两手举抱

24----收势

要点:1)翻掌分手2)垂臂落手3)并步还原

太极拳概述、技术分析及其训练

太极拳的定义: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传统拳术。也称十三式。

它是武术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拳种。太极拳的起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她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礼物。我们相信,太极拳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重要的健身时尚项目。

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1)螺旋式的缠绕动,动作呈弧形,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2)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在练拳时配合呼吸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

(3)练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达到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对人体和谐与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基本姿势:

胸、背---含胸拔背

腰、臀---松腰敛臀

裆、胯―圆裆松胯

膝---伸屈自然柔和

脊---要求尾闾中正

身法:

头顶---躯干----会阴(始终一条垂线),脊椎自然弯曲形成中正,其目的是以腰为轴,保持平和正。

将躯干、四肢划分为上、中、下节

步法:

进退------虚实分明

虚实变换------平稳,而不是突变

进退原则-------进跟、退尖

迈步------弧形、如猫行

手法:

臂运行------弧形或圆形

动势------以手领肘-----以肘领肩

停势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手法------欲往前先往后,欲往后先往前

眼法:

1、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一起俱到、一起俱动,形神合一。

2、意念:全部过程,用意念(想象)引导动作。入静----排除干扰

3、呼吸:要求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自然呼吸-----拳式呼吸,两则结合。

劲力:

要求“用意不用力”,避免使用僵劲、拙力。内劲:意识引导下,动作和顺产生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力量。柔中寓刚,棉里缠针

太极拳技术训练:(三步走)

技术要领:

1、基本功:太极桩、开合桩、升降桩、虚步桩、行功

2、基本动作:倒卷肱、搂膝拗步、野马分鬃、云手、金鸡独立、蹬腿、揽雀尾、十字手

3、套路技术训练:重点组合、分段、整套训练。

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规格(端正、稳定、舒松、轻柔)

第二阶段:规律、特点(连贯、协调、圆活)

第三阶段:练意、气、劲(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劲力完整、意念集中、以意导动、呼吸自然、配合动作)

太极拳易犯错误:

1、动作规格差。

2、劲力僵硬、断劲、松软飘浮。

3、上下肢不协调、脱节、未以腰为轴、没能手到脚到。

4、连接不顺达、转接生硬、动作忽块忽慢。

5、意识不集中,呆板、故作姿态。

对策:

1、在规格上下功夫:身型、功架、手法

2、先松-----顺------形似------神似

3、配合练习,掌握规律

4、心静状态下培养节奏感-----行云流水。

教学目的:

太极拳的定义、起源、健身机理等理论学习和掌握,介绍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特点,技术要领、技术要求、基本技法、运动规律,以及太极拳技术训练三部曲、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思考题:

1.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2. 太极拳与推手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理论试题

选择题: 中国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中国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军事战争)。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爱国爱民,品德高尚”指(武德高)。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钻研武技,精益求精”指(武艺精)。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指(武礼谦)。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尊师爱生,互研拳学”指(武风良)。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意志坚强,百折不饶”指(武志坚)。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拳不离手,勤学苦练”指(武学勤)。 冲拳要求力达(拳面)。 拳谚有“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之说。 武术抱拳礼行礼时,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厘米。 一般冲拳击掌的发力顺序是(腰-肩-肘-手)。 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制的。 推掌要求力达(掌外沿)。 搂膝拗步中的搂掌力达(手臂外侧)。 下式独立中的挑掌要求力达(指尖)。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民国时期称(国术)。 (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一共有(3)个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体松心静、力身中正、型法准确、重心平衡、舒展柔和,属于第(一)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上下相随、运转圆活特别应注意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属于第(二)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以意导体、分清虚实、以气运身、气力相合,属于第(三)阶段。 太极中的弓步后脚外摆(45)度最正确。 太极中独立步提起的那条腿的脚处于(自然下垂)状态。 太极中独立步提起的那条腿膝盖的位置(过腰)。 太极中独立步的支撑腿处于(自然站立)状态。. 武德的基本要求有(2)点。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爱国爱民爱集体,振兴中华志不移。崇德尚武学文化,修身养性固根基。”是“武德风范”中的(武德高尚)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言行举止要端庄,为人师表授业忙。遵纪守法严律己,助人为乐保安康。”是“武德风范”中的(武风正派)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尊师爱生讲礼貌,虚心诚恳不骄傲。平易近人广交友,抱拳行礼做周到。”是“武德风范”中的(武礼谦和)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严寒溽暑意志坚,功到自成慕前贤。精益求精讲科学,中华武艺世代传。”是“武德风范”中的(武技精湛)四字诀。 虚步后脚外展约为多少度(45度)。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技击)。 (唐朝)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即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武术抱拳礼行礼时,掌指与(下巴)部位同高。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一、大道论 (一)上篇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充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汞铅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呵嘘,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知识讲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 八章图解

跆拳道品势 ----太极一到八章图解太级一章 太极一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乾]的意思,因为[乾]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以太极一章也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 太级二章 太极二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兑]的意思,[兑]的含义为内刚外柔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外在柔的表现和内在强烈的攻击力度。 太级三章 太极三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离]的意思。[离]的含义为如火一般的明亮。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活跃性。 太级四章 太极四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震]的意思。[震]的含义就是要时刻有着警备及虔诚的态度。因为套路中的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太级五章 太极五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巽]的意思。[巽]的含义为风,因此表现时要注意如风一般越演越烈的精神。由动作刚开始时的单调沉静至渐渐强烈。 太级六章 太极六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坎]的意思。[坎]的含义是象水一般的柔软。套路的表现应以柔为重点,突出万物生长以水为育的真理。 太级七章 太极七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艮]的意思。[艮]的含义是山。套路的表现应包含山一般厚重的力度,并注意动作的节奏。太极七章的技术动作比较多样化,与前几章比较难度较大。 太级八章 太极八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坤]的意思。[坤]的含义是大地。大地为万物之源,因此太极八章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在习级中最后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对各技术动作均已熟练,所以表现时反而减去了重复的动作,动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太极八章之后还有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

??(高丽)高丽人是跆拳道的宗主国,再混合韩国精神,而后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既高丽品势。此高丽型之练习进行线路乃采「士」字型,随着动作之演变,展现出朝鲜民族之各种悠美姿势形态,且含有精巧奥妙之技术。这一型所表现的,乃混合先人之精神,将节度和缓慢性,表现无遗。 ??(金刚)金刚在智、德方面非常坚固,拥有不致受外部强烈攻击,而遭受伤害的力量,在庆州石窟庵入口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和天下,表露出霸王举鼎的金刚山威容,且将其雄状无比之气势,溶入了金刚型之中。本修习进行线是成「山」字型,此型运用了很多霸王举鼎(山形防御)的动作,虽然显得呆板,但变化无常,且为了展现其强烈的节度而采用了左掌前击等的动作。 ??(太白)“檀君的开国神话令我们忘不了,与我们骨肉相连,也是我们精神的根源,太白是我们历史传统的开端”。「太白」亦称火山,此是源自于太阳之运转演变而来的。光明之处,亦表示神圣及广被雄姿,此间接的将白头山之精神表现出来。白头山是朝鲜民族之胎盘,血脉更象征朝鲜民族之精神。修习之进行线是「工」字型,包含着天、地、人的开国神话的意义,身体的动作,采用很多左外腕上架右内腕侧防等防御身体之动作。此太白型的要点,在于敏捷的速度,更将太白的宏伟雄丽的思想,精神肉体合而为一。 ??(平原)人类是由原始生活,慢慢演进开化的,为了找寻食物,由山上发展到平原,大平原给予人类食物且改变了生活环境,更唤起了人类的和平共存及支配的欲望。所谓平原,乃是由地球表面之四周廷伸到至广至远,是象征和平的创造神的伟大大杰作。平原型是以光滑无限且象征和平的平原为根据,混合着地心力,再借着动作表现出来的。修习之进行线,选用意味着无限平原的「一」字,其动作,以平原为背景,多采用交叉步及金刚防御。平原型之重点,是表现力量的缓慢性及柔软性,将平原之广大无边之思想表露无遗。 ??(十进)由原始信仰中演变出来的十长生,即云、山、水、石、木、月、草、龟、鹤、鹿。所谓十进,即如同十、百、千、万,慢慢延伸的数字,将动作亦要求至无限度变化的境界。修习进行线采取了「十」字线辅手内腕侧防应用甚多。十进型之重点,是参合了缓慢性及节度,加强了变化多端的动作的安稳性。将身体之肌肉、神经松懈且协调,再使十长生及十进法运用一致,即十进型。 ??(地跆)所有生物,介于天地之间,生存成长、死亡,而使季节发生变化的风,亦形成消来灭于天地之间。地跆即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大的生活处理及安息处。地跆型运用大地的奥妙再以动作表现出来。修练之进行线是采用由地表指向天地的字形,地跆型之动作,大多是用手来作防御。地跆型之重点,在于将力量缓慢地加于动作上,再参入地跆的雄大保佑的精神而成的。 ??(天拳)上天是万物之根源,修身之基点,天下之事物最终的完成者。天拳即人类所尊崇的创造万物之神,其看顾人类较软弱无能的心思及那份奥妙,实在是无以言喻的。天拳型含有上天无限方大,奥妙的思想,修练进行线,采由地表仰望上天的型动作之中亦含很多如同老鹰向下俯冲的展翅式。天拳之重点在于劲力之缓慢性及节度之敏捷性溶入天拳之广大无边的思想中。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 汤贻良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 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一致。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 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太极之根本是静。守静而不妄动。动无动意,动

为假形,动复归静。从意道上说,我从离根之感,根就在我脚下,注意:根不是脚根,而是所踩之地也。我离地径有坠落之感,否则无功矣,静在推手中是没有主动推出对方之意,在打手中没有主动攻打对方之意。要占有先机必要时也要移形补位,但仍守静。 太极之外形是松。首先,虚领劲顶,肢体其余各部位顺着重力下落;其次,运动方向上下前后左右,持下落之感;最后,关于含光,下巴微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命门外鼓、腰脊贯直、尾闾内收、两胯松平、圆裆裹裆、屈膝松脚等等要求,从根本上说要松落,自然,松定而得至刚。 太极之内意是无差异。两手、两脚、手脚、头脚,同身表无差异,重心于两脚间转换时也不能出现两脚差异。无差异就是同一。此状态能在松中。 太极之神气收敛入骨,勿使有丝毫外张。我之形有阴阳虚实之变化,但非我真劲,凡有动意者从动意者必受其害。太极之境无休止。

太极拳专项理论试题

太极拳专项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属于“五式太极拳”()。 A陈式太极拳B杨式太极拳 C吴式太极拳D邓式太极拳 2、太极拳不能蛮练,平时练习应注意不能做出下列哪项()。 A 眼神平视B处处见弧 C 挺胸抬头D手脚相随 3、下列关于太极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中B太极拳是对立统一的肌肉运动C太极拳要主张一切从主观出发 4、练太极对四肢的运动有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A坐腕坚拳 B 手拍似开非C开肩要耸抬 5、练拳应面向哪个方向为宜()。 A东B南C西 6、太极拳的来源综合吸收了哪代名家拳法()。 A明B清C宋 7、练习太极拳既动之后,用意去指导每一个动作,下列说法不符合的是() A正确B圆活 C 完成 8、哪国航天局首选中国的太极拳作为宇航员的训练项目()。 A日本B美国 C 德国

9、伟人邓小平题写了“太极拳好”赠给哪国太极拳爱好者()。 A英国B韩国 C 日本 10、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练的非常宁静,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肃静B纯静专一 C 闭目养神 二、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2、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动作引导意识、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3、太极拳在健身方面埋根于传流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 4、太极推手是两人在配合练习太极拳懂劲和技术时的一种锻炼手段。() 5、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6、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为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7、练习太极拳应在水边、阳光充足、有风之处为好。() 8、练习太极拳速度越快,活动量越大。() 9、练太极时,手臂与腿部要弯曲而不可伸得过直。() 10、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尖,继之提起脚跟。() 三、简答题 1、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2、太极拳运动对身体姿势的要求。、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1. 陈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 5.孙式太极拳 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1.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 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3. 杨健侯 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影响后世,尤为深远。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 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幼承家学,早悟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 1、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

太极拳传统理论

王宗岳拳论 王宗岳拳论之《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仅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颁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上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之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

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 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太极拳基本知 识 (1)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 展 (1) (二)太极拳的名 称 (1) (三)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特 点 (3) (四)太极拳的健身作 用 (4) 二、基本技术的规格、要领……………………… 4 (一)身型、姿 势 (4) (二)手型、手 法 (7) (三)步型、步 法 (8) (四)眼 法…………………………………………………… 9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

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也称代理架(代理架:指拳架中的运用技能,符合太极的阴阳变化之理)。讲究自然、严禁、科学、简明。从三直、四顺、到内外三合,从中、正、平、圆到轻、灵、柔、活,无不清晰,有道弃俗。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平、圆、轻、灵、柔、活。中、正、平、圆为形;轻、灵、柔、活为韵。 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有旗杆之意。 在和式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立身中正。身子中正,其他各部便可依次放置,继而做到无论上下左右、或进或退,无论手足、腰胯都可以互相协调,保持相互响应,高效一致,和式太极拳中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一、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一)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微屈,两脚尖 斜向前方,重心偏于前腿。右势同左势,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弓步练习,如左、右斜行拗步练习。 2.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 沉胯敛臀;上体正直;重心偏右为右偏马步,重心偏左为左偏马步。见图 11。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偏马步、右偏马步练习,如左、右揽扎衣练习。 3.虚步 (1)两腿均屈膝,两脚跟之间的纵向、横向距离均为5厘米左右。前脚踏 实支撑体重;后脚前脚掌虚着地面,后脚跟离地。见图1 2。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白鹤亮翅练习。 (2)右虚步:左腿支撑弓膝塌劲;右脚向前,脚尖着地,脚跟抬起,成右 前虚步。左虚步同右虚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3。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虚步撩掌练习。 4.仆步右仆步:左腿弓膝塌劲,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腿伸直下仆,右脚全 脚掌着地,成右仆步。见图1 4。左仆步同右仆步.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仆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仆步练习,如雀地龙练习。 5.歇步(盘步) 右歇步:提起右脚向前上步,落于左脚的左前侧,脚尖外摆; 左脚跟抬起,随之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右盘步)。左歇步同右歇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5。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解: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 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 —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II 。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24式简化太极拳教案

班级:2011级()班姓名:饺子 学号:

说课部分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太极拳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众多研究表明,经常打太极的人在身体健康状态方面要明显强于他人,长期锻炼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的健身效果。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健身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步型、手型,先做到形似,学习1—3式。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运用太极拳的方法和理念进行自我调整身心,主动缓解压力、达到减轻身心疲劳的目的。 四、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重心的移动,上下肢动作协调。 难点:白鹤亮翅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主体流程由教师完整示范开始-领做-重点内容讲解与示范-领做- 口令下学习练习-共性错误分析讲解-分组练习(教师流动指导)- 评价-集体练习-推手讲解与示范-分组练习-结束放松部分。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康戈武: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溯源自温县陈家沟 借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陈泮岭(1891—1967)著《太极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1935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1989年吴文翰发表的《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献得知,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传的太极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 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述其源起于下: (一)孙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2)。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1849―1920),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极拳 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1833—1892)。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

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1799―1872)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说明了武禹襄太极拳技的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城的杨露禅处“得其大概”;二是经访赵堡镇陈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经此二“得”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武式太极拳”。 (四)和式太极拳 创自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的曾孙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概述》说:“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

太极拳理论测试试题库167道题

(2 分)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 分,满分为( ) 分。 *A.100 分 B.90 分 C.150 分 D.120 分 (2 分)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 ) 分及以上 为优秀。 A.100 分 *B.90 分 C.80 分 D.85 分 (2 分)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 ) 分为良好。(河南理工大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分数有所调整,按调整后成绩答题) A.90-100 分 *B.75-90 分 C.70-80 分 D.80-90 分 (2 分)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 ) 及以上者,方可参加 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 A.优秀 B.及格 *C. 良好 D.满分 (2 分)5. 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 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 ) 之和进行评定。 6 成绩达不到50 分者按肄业处理。 *A.50% B.20%,;80% C.40%;60%

D.30%;70% (2 分)6. 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达不到( ) 分者按肄业处理。 A.60 B.75 *C.50 D.59 (2 分)7. 大一、大二体质健康立定跳项目中男生及格成绩是( )cm ? A.210 *B.208 C.209 D.215 (2 分)8. 大一、大二体质健康立定跳项目中女生及格成绩是( )cm ? A.150 *B.151 C.155 D.149 (2 分)9. 大一、大二体质健康体前屈项目中女生及格成绩是( )cm ? A.6.1 *B.6.0 C.6.2 D.5.8 (2 分)10. 大一、大二体质健康体前屈项目中男生及格成绩是( )cm ? A.3.5 B.3.6 *C.3.7 D.4.0 (2 分)11. 大一、大二体质健康50, 米项目中男生及格成绩是( ) 秒?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初学太极拳须知 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 1、明确“太极”是什么? 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太极拳是什么? 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董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董先生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气沉丹田:呼气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