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志愿者讲解词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志愿者讲解词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基本展览陈列讲解词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参观。李叔同是天津本土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天津是他的出生地,杭州是他的出家地,福建泉州是他的圆寂地,这座故居就是李叔同青年时代在天津生活学习了16年的地方。请大家随我走进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故居和园林两部分。现在我们就是在园林之中,它的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之前李家是没有园林的,但是由于李叔同在出家后长期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因此我们在修复故居的基础上修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使北方民居和南方园林融为一体。园林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凉亭以及弘一大师纪念亭组成。这里就是李叔同39岁在杭州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一尊全身紫铜塑像,全高2.7米,是由天津著名的雕塑家刘鑫制作完成的。大师身后的汉白玉影壁上刻有弘一大师所写的楷书《佛说阿弥陀经》十六屏,这是他为纪念他的父亲诞辰120周年所作,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上方悬挂着“高风劲节”的匾额,这是由现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手书的。纪念亭内侧抱柱上的联语为: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这一词句出自弘一大师手书的《华严经》。外侧抱柱上的联语是: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是原佛教学会主席赵朴初礼赞弘一大师的诗句。

走过园林,我们来到了故居门前。这所宅院是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在60岁

时买下来的,李叔同三岁时搬到这里居住,直到19岁离开天津,16年来他一

直生活在这里。门楣上方悬挂的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横匾。

在清代,凡是进士出身的氏族,都会在门楣上悬挂进士第的匾额来彰显身份和

地位。

故居主体是按照历史资料恢复重建的,以传统的砖木结构为主体,占地面积为1400m2,由四组小院落组成,为“田”字型格局。复原前有68间房屋,复原后保留其中的48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

■桐达钱庄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桐达钱庄,它是李叔同家的一个内局钱庄,并不对外经营,

主要处理内部的财务往来。

桐达钱庄是按照当年的格局复原的,柜台和火炕等等,还有墙面上的照片反映天津繁荣的商业景象。李叔同的父亲曾中过科举,被朝廷授予吏部主事官职,早在做官时就买下了大量的盐田引地,数年后辞官经商,开办了桐达钱铺,并经营盐业。由于李家经营有道、理财有方,家境日益殷实,这为李叔同日后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和留学日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李叔同的一生可以用半世僧人半世俗来概括,39岁之前在俗,39岁之后出家。接下来会通过两个展室来为大家介绍李叔同的一生。我们首先来到的这个展示主要介绍了他出家前的生平事迹。

■李叔同出家前的生平展——意气风发的津门才俊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李家的家世系表,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李筱楼一生共娶有四方妻室,李叔同的母亲王氏是他的第四位夫人。李叔同出生时,李筱楼已经是68岁的高龄了,而他的母亲王夫人只有20岁,二人相差48岁。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三岔河口以东粮店后街陆家竖胡同2号的一个三和院内,取名文涛,幼名成蹊,字叔同。三岁时搬到粮店后街60号居住,也就是现在纪念馆所在的大概方位,下方展示的是李叔同故居复原前的一组照片。

由于李筱楼是晚年得子,所以对李叔同十分宠爱。每年李叔同过生日的时候李家都会放生,那时候的李叔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李叔同五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了。此后,他就和母亲王夫人相依为命。在此期间,李叔同学习了《四书》《诗经》《古文观止》《格言联璧》等等,打下了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1896年,洋务运动爆发。这时,李叔同意识到仅仅研读传统文化典籍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新知识。因此,他多次写信给李家的账房先生徐耀廷,说自己打算念算数、学洋文。下方展柜里陈列的就是李叔同当年寄给徐耀廷的书信。徐耀廷比李叔同大23岁,研习书画和篆刻,文化素养很高,李叔同经常向他请教书法、篆刻技艺,尊称他为“五哥”或“大人”。同年,17岁的李叔同进入辅仁书院学习。这张划船的照片就是李叔同在辅仁书院上学时期所拍摄的。

1897年,18岁的李叔同由母亲王氏和兄长李文熙做主,娶俞氏为妻。俞氏

是天津芥园茶商的女儿,比李叔同大2岁,属虎。她与李叔同共育两子,长子

李准,次子李端。

1898年,戊戌变法发生,李叔同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然而百日维

新昙花一现,有传言说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于是他便带着母亲和妻子前往上海。这张照片就是李叔同在上海的留影。来到上海之后,李叔同加入了“城南文社”,结交了四位金兰好友,上方展示的就是他与四位友人的合影“天涯五友图”。

1905年,在上海的李叔同根据民间乐曲《老六板》填词创作了《祖国歌》。这首歌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内容,流传广泛。同年,李叔同的母亲在上海

城南草堂病逝,他与妻子俞夫人护送母亲的灵柩回津,为母亲举行了一场“文

明葬礼”。舆论界称之李叔同为“新世界之杰士”。因此,李叔同成为了开创我

国文明丧礼的第一人。

李叔同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于是他改名李哀,毅

然决定东渡日本留学。这两张照片就是李叔同留学日本时所拍摄的。

李叔同在日本一边补习日语,一边为考取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做准备。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这里为大家展示的就是李叔同留日期间的绘画作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学习西洋画的人,也是第一位将西洋画介绍到中国来的艺术家。

经过6年学习,1911年春,李叔同成功毕业。这是他的毕业作品《自画像》。李叔同的书画作品一直被收藏家视为书画中的瑰宝。一代绘画宗师刘海粟曾说过,他平生看油画不轻易佩服什么人,但对弘一律师实在佩服,慢说在中国,大而言之在亚洲,包括培植他的日本,也没有人超越他。

李叔同回国以后,先到天津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担任图绘教员,直隶高等

工业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美术中学。转年,他前往杭州担任浙江省立两级

师范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在此期间,李叔同将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带入了

课堂,这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实属首创,开拓了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事业。

除了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之外,李叔同在音乐方面也做了突出的贡献。1906

年,李叔同在日本期间独自编辑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这份刊物在日本印刷并寄回国内发行。上方为大家展示了其中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我的国》、《春郊赛跑》、《隋堤柳》等,这些音乐都是由李叔同创作完成的,而且五线谱也是由李叔同带到中国来的。他成为最早将钢琴音乐和五线谱引入到中国来的人之一.还有下方的这幅木炭画乐圣贝多芬,也曾刊登在《音乐小杂志》上,它是中国刊物上首次出现的西方音乐家的肖像。除此之外,李叔同在浙江“一师”任教期间,还填词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包括《送别》。这首歌曲是他在1915年创作完成的,是根据当时美国的一首通俗音乐——奥德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的曲调填词完成的,至今广为传唱。此外,这首由他作词、作曲的三部合唱音乐《春游》,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首多声部的声乐作品,它拉开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崭新帷幕。

此外,在青少年时期,李叔同就非常喜欢京剧。他在上海期间参加了京剧《八蜡庙》、《白水滩》的演出,在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同时,李叔同也是中国话剧的先驱和主要奠基人,他在日本期间与曾孝谷等留学生组织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2月,为救济国内淮河水灾难民,“春柳社”在日本东京首演《茶花女》,这是中国话剧的首次正式演出。在剧中,李叔同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曾经风靡一时,这就是他当时的剧照。

李叔同以其超人的艺术才华受到世人的景仰和赞誉。开国总理周恩来曾嘱咐艺术大师曹禺,将来如果要编写《中国话剧史》,千万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将西洋绘画、音乐、戏剧传播到中国来的先驱。

这样一位在文化艺术领域无一不通无一不晓的奇才,却选择在39岁盛年之时出家,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至于他为什么出家,其中的缘由也是众说纷纭.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我会为您介绍影响李叔同出家的两点因素。

请您随我这边清。

这里是第二展室,也是佛堂, 因为李叔同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家的老宅和新宅里都设有佛堂和祠堂。而佛堂布局是根据李叔同后人的回忆

复原的。这里主要为您介绍李叔同出家之后,对佛学界的伟大贡献。

■佛堂

李叔同39岁出家及其缘由,虽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影响他出家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在1916年,李叔同的好友夏丏尊在一份日本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其中提到断食可以更新身心,于是便告诉了李叔同,这引起了李叔同的关注。此后,他独自到杭州的虎跑定慧寺尝试断食17天,自觉“身心灵化”,并写下了《断食日志》,随后又改名为李婴,开始了素食、读经、礼佛的生活。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1918年春节,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遇到好友马一浮介绍他的朋友出家,大受感动,随即皈依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法名演音,号弘一。“弘一”的称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传的。最终,在1918年的农历7月13日,李叔同正式出家。出家前,他将自己的油画、衣物、书籍等分赠给同事、好友以及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刘质平等人。这张照片就是弘一大师与两位得意弟子丰子恺、刘质平的合影。

弘一大师出家后精研律宗经典,振兴了自南宋以来消失了将近800年的的南山律宗,被佛门弟子尊为律宗第十一祖。

这里展示的照片都是弘一大师在浙东一带的留影。

这边展出的是大师在福建一带和僧友及道友的留影。

我们的弘一大师不仅是一位重修律宗的晋代高僧,更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弘一大师心系祖国,到处手书“念佛不忘救国”,激励国人“勇猛精进,救护国家”,这也是弘一法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书写最多的警语。

大师出家后曾在福建泉州居住。而泉州也是弘一大师生命终结的地方。由于弘一大师长期保持苦行僧的生活方式,粗衣糙食,砥砺苦修,以致营养失调,体质虚弱,在1942年10月13日晚8时,弘一大师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安详圆寂,终年63岁。

下方的展柜中陈列的便是弘一大师临终前的绝笔“悲欣交集”。据叶圣陶先生的解释,“欣”字是说一辈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去了,欢喜满足,了

无缺憾。但他对“悲”字没有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悲”字的意思为悲悯众生的苦恼,是大师吉祥西逝,往生极乐世界,在欣喜之余,又交织着大悲之心。这四个字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凝聚了大师厚重的感情与人文情怀,是大师“遗爱人间”的体现。

弘一大师圆寂七天后在福建泉州承天寺火化,这里为大家展示了后人为他建造的舍利塔。弘一大师生前所到过的地方也纷纷修建起纪念馆,缅怀大师业绩,弘扬大师精神。例如浙江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杭州虎跑寺弘一大师纪念馆,还有弘一大师曾经居住过的晚晴山房。

为了让弘一大师的音容笑貌永驻人间,许多著名的画家、雕塑家也相继为大师作画造像,展现大师生前的风采。

李叔同的旷世奇才令人赞叹,他在文化、艺术、教育及宗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辉煌建树离不开天津对他的哺育,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天津永远的骄傲。

■存朴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李家的客厅了,叫存朴堂。原先的存朴堂横匾是由李筱楼亲自题写的,但因年代久远已经遗失了,现在这三个字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所题写的。现在的存朴堂作为我馆的临时展厅。门口的联语写的是:“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这是清朝刘文定的诗句,是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对家人的警训,主要是为了让家人珍惜福祉,节俭持家,自立自强。

■起居室

接下来我们走进的这个院落是李家生活起居、祭祀先祖的地方。这间房屋是李叔同的起居室,各位这边请。

因为故居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后人回忆复原建造的,所展示的起居用品都不是李家原来所使用的,因此也无法再现当时李家的华丽。

李家后来家道中落,房子就被变卖了,后来就成了一个大杂院。很多人在这里生活过。为了纪念李叔同这位天津文化名人,将原来的房屋拆掉,重建李叔同

故居,传承李叔同的文化与精神。

■意园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田字形格局的正中位置,这里的意园是李宅内设的一个小花园,是李叔同儿时游玩的天地。他对这里记忆深刻,在日本留学时他曾经专门写过一首《忆儿时》的歌曲来回忆在意园里度过的的快乐时光。

■洋书房

在意园之中,我们将参观李叔同的洋书房。各位这边请。

洋书房是李叔同以文会友的地方。这是一间中西合璧的建筑,它的“洋”主要体现在3点。第一点就是它的房型与众不同,洋书房为刀把形西房,采光较好。第二点是玻璃门窗,李家其他房间的窗户都是用纸糊上的,只有这间洋书房是玻璃门窗。第三点就是这架钢琴,这架钢琴是奥地利驻津领事送给他的哥哥李文熙的,后来哥哥将钢琴转曾给李叔同,从小他就能触碰到华丽的琴键,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这也成为李叔同将钢琴音乐介绍到中国来的见证。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钢琴是与那架钢琴同时期的。据说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曾用过这架钢琴。

■室外展区

首先我们会看到墙上的篆刻印章,这些都是大师的常用印,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经历。李叔同是中国第一位使用锥形刀进行篆刻的人。

这里为大家展示了李叔同不同时期的书法楹联、竹刻和木刻作品。

旁边陈列的是“佛”字木刻,我们可以看到弘一大师的书法风格已经明显改变。这种书体被誉为“弘体”,字体不见笔锋棱角,风格独特。由此可见大师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而且弘一大师与毛泽东、谢无量等人并称为我国近现代十大书法家。

这边展示有弘一大师的花岗岩立像,它是由我市著名雕塑家杜雷先生雕塑的,反映了大师云游四方,传播佛教律宗的形象。立像身后便是弘一大师的生命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两侧的联语为“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贯穿了弘一大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与感悟。

■中书房

最后要走进的展室是李家的中书房,这个房间过去是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的起居书房。书房之中陈列有一组蜡像十分逼真,这处景观展示的是李叔同和他的哥哥李文熙下围棋的情景,这是根据右下角这张照片所复原的。在李叔同的成长道路上,除了天资聪颖之外,也得益于良师益友的指点、传授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间展室之中为大家介绍的便是李叔同的老师、同事以及学生。

这组照片是李叔同的老师。第一位是赵元礼(1868—1939),他擅长诗文书法,李叔同17岁开始跟随他学习诗词。赵元礼与华世奎、孟广慧、严修并称为民国时期“津门四大书法家”,并且擅长诗文,是当时的津门名流。李家能够请到赵元礼做李叔同的诗文老师,可见李家在天津的名望与实力。李叔同文章中的那种清新自然,潇洒自如的风格便是受赵元礼的影响而形成的。

旁边这位是徐耀廷,李叔同经常与他切磋书法、篆刻技艺。他就是刚刚提到过的李家的账房先生,刚才我们看到的书信中所提到的“徐五老爷“就是他了。他是李叔同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这位是马一浮,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时与他交往密切,获益良多。李叔同虽然比马一浮大三岁,但在佛学方面李叔同视他为老师。

下面这位是蔡元培,他也是李叔同众多老师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01年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在此期间,李叔同跟随蔡元培学习国文。并在蔡元培的指导下翻译了两本日本的法学著作,分别是《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这两本著作于1903年出版,因此,李叔同也是第一位将西方法律传播到中国来的人。

最后这位是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李叔同出家后经常向他求教,他对弘一大师佛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印光法师一生恪守“不当住持、不收教众、不登大宝”的行事原则,这也影响到了李叔同,他出家后也没有收过弟子,当过住持。

接下来要为各位介绍的是李叔同的同事。第一位是柳亚子(1887-1958),他在1909年创办了进步作家团体“南社”,曾任社长,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

一个革命的团体。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在上海城东女学当教师时加入了南社,李叔同与他在《太平洋报》合作编辑文艺副刊。当时李叔同任《太平洋报》的广告部主任,主编《太平洋画报》并负责《太平洋报》的版面设计以及广告设计,这一期间,李叔同成为了开创中国新式广告的第一人。

旁边这位是夏丏尊(1886-1946),他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也是和李叔同关系最深最久的挚友。他与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起执教,比李叔同小6岁。两个人关系密切但性格与教育方式大为不同,当年的学生曾戏称他的教育为妈妈式的教育,而李叔同的教育为爸爸式的教育。李叔同的出家也和夏丏尊有很大关系,因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就是夏丏尊推荐给李叔同的,以至于李叔同尝试断食,并最终导致他皈依佛门。为此,夏丏尊非常懊恼。弘一大师圆寂后,他做了许多纪念性工作,为他写了很多悼念性的文章。

最后这位是穆藕初,他是上海工商界的名流,曾与李叔同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沪学会”。而且在建造弘一大师晚年居住的晚晴山房时,他也曾出资赞助。还有《护生画集》的出版也有他的资助与支持。

最后这组照片是李叔同的学生。李叔同不仅自己积极尝试各种艺术实践,而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音乐家、画家和教育家,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像是丰子恺和刘质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是丰子恺,他是我国现代漫画家、美术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1914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还有我们刚才看到的《护生画集》,就是他与50岁的弘一大师合作完成的,由于《护生画集》的影响广泛,大师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嘱咐丰子恺继续创作,在大师60岁时创作60幅漫画,70岁时创作70幅漫画,一直到大师100岁创作100幅漫画,虽然大师在63岁时就圆寂了,只参加了护生画集第一二集的创作,但是,丰子恺完成了大师的遗愿,共完成了六集《护生画集》,将护生理念传播下去。

旁边这位是刘质平(1894—1978),他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1912年他考入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他擅长音乐,1916年在李叔同的鼓励下

他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音乐学校。由于刘质平家境贫寒,常为留学费用苦恼,而李叔同无偿资助他完成了学业。他们二人情同父子,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李叔同生前曾将大量的书画作品赠送给刘质平,而刘质平也为保护大师的墨宝倾尽全力。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日寇,刘质平在仓促逃难中除了携带大师的书法外,其他常用物品几乎一件没带。还有一次,刘质平在逃难途中遇到大雨,为了保护大师墨宝,他解开自己的衣服,用身体护着存放大师书法的箱子。字画保住了,但他本人却得了严重的痢疾,几乎丧命。他生前对大师的作品如视珍宝,即使高额酬金也不曾出售,可见他们的情感至真至诚。

下方这位是吴梦非,他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曾办过中华美育会,主编《美育》杂志。1919年,吴梦非创办上海专科学校,经费方面遇到困难,弘一大师曾为此书写对联、条幅数十件寄给吴梦非义卖,使学校渡过难关。而且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的刊名“美育”二字就是弘一大师题写的。

我们现在看到走道上方有一块“文元”大匾,“文元”是指举人登上皇榜,李叔同的父亲出身文人,且入朝为官,所以他家悬挂着“文元”大匾。李家将它悬挂在大门口,主要是为了他的子孙在每天出门的时候可以抬头看到这块匾额,时时自律,这也体现出了李家谦逊的家风和严谨的态度。

李叔同故居的全部讲解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参观,谢谢各位。

相关主题